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7|回复: 1
收起左侧

留侯张良的风云一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6 15: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良的真实姓名是什么?他有什么政治背景?他生于何时,卒于何地?他又是如何走上复仇之路的?他的军事谋略究竟如何?为什么在大汉开国后张良却悄然隐退?全国各处的胜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一切,容我娓娓道来。



身世



张良是战国末期的韩国人,《史记·韩世家》说:“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故张良原来姓姬,称“姬公子”。

姬公子的祖父在韩国创立了家业,先后侍奉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担任相国。他父亲姬平,接着侍奉韩 王、悼惠王,也任相国。所以,姬公子世家可谓“五世相韩”。



复仇



后来,姬平死于韩悼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50年)。他死后20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战国七雄的政局发生了变化—秦国举兵消灭了韩国。

此时,姬公子尚年少,对秦国灭韩非常不满。虽然未做韩国官宦,但凭他们家“五世相韩”的家境,他忠君复仇的思想还是存在的。

于是,他便走上了复仇之路。

姬公子的弟弟死了,他顾不得埋葬,而是散尽家财寻求刺客刺杀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人民生活极其贫困,加之多年战乱,百姓的创伤尚未恢复。而秦始皇不问民生疾苦,造宫殿、置宫妃、修长城、筑陵墓,人民怨声载道。秦始皇为了压制这种反抗情绪,就从公元前220年起开始巡游全国。

这就给姬公子提供了行刺机会。

姬公子东游沧海,见到沧海君,得到一个大力士,并且打造了一把120斤的铁椎。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从咸阳出发,向东巡游,这是秦始皇的第三次巡游。当队伍行至河南阳武县博浪沙时,忽然从野草丛中窜出一个大汉,举起一把大铁椎向车队砸去。刹那间,那辆大车人仰马翻,里面的人也被砸死了,可这只是“误中副车”。

秦始皇大怒,大索天下寻刺客。

姬公子见事不妙,连忙星夜逃往下邳,改姓张名良,字子房。他的复仇之路终结了。



进履



张良在下邳的这段日子里,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完整地记叙了这个故事: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半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後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这就是“下邳三进黄石履”的典故。

有些人在读这一段时,认为张良是个小孩子,其依据竟是“孺子”一词,其实不然。在此我发表一下看法:

张良之父姬死于韩悼惠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50年。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公元前250年,张良出生了。(总不可能父亲都死了,还没有儿子吧?况且他还有个弟弟)姑且以公元前250年时良3岁计算。秦灭韩(前230年)良23岁。前221年,秦王称帝,良32岁。秦二十九年(前218年)遭张良伏击,良35岁。逃亡下邳以至进履,张良年龄一定不小于35岁。所以他是成年人了。那么“孺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一、老翁当时年事已高,张良对他来说,的确是个小孩子。二、老翁想借此视其心胸。(张良刺秦皇之事天下人皆知,称他“孺子”看他是否会一触即发,出手打人。倘若是这样,老人绝对不会授书给他)



谋臣



十年后,陈涉、吴广揭竿而起。张良也收拢百余少年响应起义。刘邦占据了沛县,称“沛公”。张良当初想投奔陈胜,可是陈胜当了六个月楚王就被杀了,众人又推举景驹在留城任代理楚王。张良带卒兵投奔,不想却道遇沛公,良见刘邦有英豪之气,便与他谈论《太公兵法》。张良想,我每次与别人讲兵法,都不能领会,而唯独沛公能懂,莫非上天赋予沛公才智?于是便投奔了刘邦。

从此,他开始了戎马生涯。

在刘邦集团中,张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军事方面,刘邦受楚怀王熊心的派遣后,率兵西进,进了河南洛阳;在轘辕山,被秦将杨熊军队挡住去路。轘辕山九十二曲,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刘邦很难取胜,处境危险。正在这时,一支军队猛冲过来,与沛公军队两面夹攻,击败杨熊,这支军队就是张良率领的。沛公令韩王成守阳翟,与张良一同南下攻宛城,西进武关。沛公想强攻,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多么精彩的言论,多么高深的谋略。避实击虚,采用疑兵之计、反间计,轻而易举,不费一兵一卒,沛公就拿下武关进入关中了。

这时,刚登基46天的秦皇子婴,跪在道旁投降了沛公。公元前206年初,秦朝宣告灭亡。政治方面,秦皇子婴投降后,刘邦率军进驻咸阳,步入王宫观看,看到无数金银珠宝,佳丽美人,刘邦想留下来。樊哙劝谏沛公不要久住,不听。良复谏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甚乐,此所谓‘助纣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于是,沛公班师至霸上。

不论是军事、政治上还是忠义、谋略、计策,张良的功绩数不胜数。但这一切似乎很平常,因为这是一个谋臣的本分,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他的千古美誉不在功,而在退,所谓“功成身退”是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7-6 15: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归隐



当张良忠心耿耿协助刘邦赢得天下之后,他会怎样做呢?一心追求荣华富贵,还是一心掌权执政?非也。

汉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功臣。高帝曰:“运筹帷幄帐中,决胜千里之外,资方功也。自择齐田三万户。”良曰:“始臣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显然,张良不愿争功,他谦逊的言语反映他已有归隐之心。

于是他被封为“留侯”。

刘邦大封功臣,但地少人多,众臣争执不休。刘邦无奈,只好把平日亲近自己的人封赏了二十多个。但别人怎么愿意呢?于是策划谋反。张良就劝皇上把平时痛恨的功臣雍齿封一下。这就平息了一场可能危及大汉统治的风波,安定了政权。

汉十年,张良随刘邦平定了陈豨之乱,攻下马邑后,刘邦欲拜张良为相国,却被张良推却了。《史记》载曰:“……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比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大意是说:张良推辞相位,跟赤松子(传为云游仙人,亦说气功师)云游去了。



遗迹



《史记》载,张良在迁都关中后,“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因此留下了许多有关张良的胜迹。如陕西汉中的紫柏山汉张留侯祠、洋县倪家乡子房山、浙江千岛湖、广州白云山张良庙、甘肃凤凰山等。

为什么张良如此受人尊重?一代谋臣多如牛毛,为何独尊张良?这不仅与张良的义气、勇敢、智谋有关,更多的是与他功成身退有关。倘若张良在大汉开国后,居功自傲,大权独揽,那么他可能因此而身败名裂甚至遭千古骂名。张良的确很聪明,他读懂了《道德经》,悟出了道,于是,他才会归隐,保留了晚节,这才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关于张良退隐的原因,研究张良的地方史学家陈泽孝先生认为有三点:一,身体多病;二,道家思想的归宿;三,儿子张辟疆被吕后扶持。

那么,全国的遗迹从何而来?一,可能张良真的是云游四方;二,也许是张良后代张道陵、张鲁创道教,传播祖先之德及道教。

关于张良的墓地,史学界也争论不休。有陕西西安张良墓,河南兰考张良墓,山东微山岛张良墓等多处墓地。陈泽孝先生通过考证,认为留城县为张良封地,他虽曾辟谷隐居过,但他后来被吕后找到,并“强而食之”,所以他很有可能归宿留城并在那儿度过了晚年,死后葬于此处(今山东微山岛上)。

张良,中国秦汉史上杰出的军事谋略天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推秦扶汉灭项羽,忠肝义胆,嫉恶如仇;一代人杰,智谋非凡;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4-5-5 06:23 , Processed in 0.011943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