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YJJ8099
收起左侧

[讨论] 晒晒我收藏的古董级老相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 02: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想问一下你这些相机是怎么来的。如果是买来的。一般一台要多少钱。是什么途径买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4 14: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鈤本的STEKY间谍相机,可换镜头。
    鈤本理光的STEKY相机,可能是已知的最小微型可换镜头相机。
    该相机外观造型简洁、奇特小巧,十分可爱。依推出的顺序为STEKY、STEKY II、STEKY III、STEKY IIIA、STEKY IIIB等五个型号,本人收藏的是IIIB型,机器有四档速度,分别为B门、1/25、1/50、1/100,标头为焦距25mm、光圈3.5,中焦为焦距40mm、光圈5.6,还有罕见的广角镜及取景组件,以及皮套、木盒、专用的暗盒,还有一个标头遮光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4 14: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CIMG680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4 14: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CIMG683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4 14: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4 14: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CIMG683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4 14: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换上长焦镜头的样子

CIMG683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4 14: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CIMG683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4 14: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CIMG684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4 14: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CIMG68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4 15: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老朋友去投票一下,点我的签名可以进入,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5 21: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好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9: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JJ8099 于 2013-2-7 19:49 编辑

徕卡IIIC红帘(377333靓号)战争的产物
     在战争中,徕卡相机不仅是摄影记者的眼睛和武器,也是军人喜爱的宠物。第二次世堺大战中,在北非战场上被称为“沙漠之狐”的德军元帅隆美尔,就是一个地道的徕卡相机“发烧友”。集邮和摄影是他平生的两大爱好。早在1929年任教于步兵学校期间,隆美尔就在所著的《步兵战术》一书中收录了不少自己在一战中拍摄的照片。二战爆发后,隆美尔带着徕卡Ⅲ型相机奔赴前线。1941年,隆美尔以非洲派遣军司令官的身份出征北非时,徕茨公司还又赠给他一台新型徕卡Ⅲ C型相机(配苏米塔50毫米、f/2镜头)。它与以往德军宣传队使用的**相机(有“PK”标记)不同,有民用性质的编号(No.39500)。由于战争的原因,这种相机在1940年以后是限量生产的。

在美军中,使用徕卡相机的人也很多。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越南战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头戴钢盔、身穿摄影背心、脖子上挂着徕卡相机的美莲社记者。他们在战火中穿行,为后人留下许多历史的影像。对于他们来说,相机是武器、工具、眼睛和心灵,甚至是生命。有人因在战场上拍照而失去生命,也有人因子弹穿透镜头,卡在相机里而保住了性命。相机是人类制造的工具,但有时它也会体现出人类的精神和意志。 在人类的战争史上,能够经历战火洗礼,拍出无数令人难忘的影像,赢得各方面人士赞誉的相机,大概非徕卡莫属。它的坚固耐用,成为战场最大优点,因而叱咤风云。

战中,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IIIc型徕卡相机,那就是徕兹专门为“沙漠之狐”隆美尔率领的部队所生产的IIIc型相机,从外观上看,这些相机与普通的IIIc没有特殊区别,但是当你拆掉镜头就会看到机身快门帘布是红色的,这种一边为红帘幕(另一边还是黑色)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防止热带地区强烈的阳光照射。因为隆美尔在北非沙漠指挥作战,那里温度极高,普通帘布快门的胶无法承受如此高温,所以徕兹工厂就是用了一种特殊的红色耐热涂料来制作快门帘布,所以这种IIIc相机也被相机收藏者称为红帘IIIc。由于生产数量比较少,所以红帘IIIC相机被收藏者视为珍品。

       关于徕兹公司为什么会生产红帘徕卡相机?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有文章认为,这是二战期间德国物资匮乏的杰作,结论是战争因素限制了黑色胶质布帘的生产,于是采用红色代用品。但是,考证历史不难发现,一战结束后,虽然有《凡尔赛公约》制约德国的军备,但是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依然强大,技术力量雄厚。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德国经济已经复苏,希特勒的执政导致军备快速增长。二战前夕,仅德国空军的飞机数量就已占到法、英两国的总和。1938年3月希特勒下令出兵奥地利,并将其吞并,获得调用整个奥地利资源的权限;随后德国又占领捷克,欧洲最大的兵工厂斯哥达工厂落入德国掌控。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二战拉开帷幕。战争初期德国的闪电战大获成功,曾4小时占领丹麦,又攻占挪威等等。德国在战争开始阶段基本控制着局势,所需资源不断由德国占领国得到补充,加之战前的储备,工业生产所需原料不但不匮乏而且充裕。尽管1941年冬季德国***在莫斯科战役中受阻,战争出现转机,但还没有迹象表明这个时期德国资源方面发生严重短缺状况。直到1942年10月,战争才开始不利于德国,并且出现燃油紧张局面,但德国真正败局却是在1943年11月《开罗宣言》之后。而红帘徕卡相机在1942年已经问世,况且每架相机所用的橡胶织物复合材料十分有限,完全没有必要使用代用品。如果真是需要代用品,也应该前后两帘均为代用品才符合逻辑,况且两片帘布的材料本身并没有差别,只有颜色上存在差别。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徕兹公司要生产红帘产品呢?这要从透镜取火说起。众所周知,一枚凸透镜在阳光下聚光可以很轻松地点燃火绒甚至烧穿纸张,而照相机镜头等效于一枚凸透镜。于是,传统技术时代摄影堺有一种说法:旁轴取景方式的布帘快门相机,镜头在无限远时不能置于阳光下暴晒,否则有可能烧毁快门。理论上讲,由于布帘快门为黑色,吸热能力很强,挂有大口径短焦距镜头的照相机暴露在太阳下有可能会对相机的布帘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换成略为泛白的红色,其吸热能力要弱于黑色,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这种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促使徕兹公司研制了上述产品。而且,由于当时快门弹簧的抗疲劳能力相对不足,使用者往往在拍照前才进行输片(上快门)动作,所以一般情况下相机处在快门已释放的状态,即后帘暴露在外。所以,所谓红帘徕卡相机实际上只是后帘采用了同样是橡胶织物复合材料的红帘技术,而前帘依旧。这也说明了设计者进行过十分周密的考察,让红帘处于暴露率最高的状态,在理论上弱化太阳直射的影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不上镜头盖的战地使用。
  所以,红帘相机生产时间不长即告停产,其产量亦十分有限。因此,可以说这种机型基本上是一种理论验证的产物,是技术上的一种尝试。红帘徕卡也最终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永久性产物,而被持有者们所珍藏。

20120611_641f06030feeac798e25jcIDbmT0dkeM.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9: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CIMG681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9: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CIMG681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9: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CIMG681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9: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CIMG681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7 19: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去~
有钱人啊~
照相机下面的背景好邪恶啊{:soso_e1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9: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年代的产物——双筒望远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9: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CIMG685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4-5-11 13:31 , Processed in 0.019354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