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7|回复: 18
收起左侧

袁崇焕之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 22: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袁崇焕(1584—1630)明朝名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
真英雄也!

  面对如此英雄,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真乃一代名将! 遍观历史,文人为将而立如此巨功者,无出其右。但崇祯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将军的?——立捕下狱!

  这是有征象的。先前,当袁将军带领五千人马从宁远赶到京城时,提出我军人马疲惫,要在城内小憩时,竟被崇祯予以拒绝。最后只得在无多少防御措施的野外与清军决战。可见崇祯实在是个没良心的糊涂皇帝。

  这个糊涂皇帝这时更糊涂了,在决战胜利第十日后,因听信了两个从清军兵营里逃出来的太监的话,认定袁公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袁崇焕当场抓了起来。并在八个月后处以极刑——凌迟。

  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是一刀一刀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剐,是极刑中的极刑。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都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公是个内奸。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明·张岱《石匮书后集》

   悲哉,中華民族的千古英雄,不是战死在沙场,不是死于敌人之手,却给自己誓死保卫的汉族儿女凌剐着吃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啊!冤啊,在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我们的民族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可袁公至死也不曾忘怀自己的民族。袁公临刑前,写有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
  
袁公生前并不是没有料到这样的结局。他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当时答应了,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可惜,崇祯实在是不值得信任的无用之辈。

  到头来,还是把大忠臣给活剐了,由此,也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可笑的是,崇祯死前,还在那里感叹:“安得岳飞者用之。”——真混他十八代祖宗的蛋,一个崇焕先生已经杀得如此之惨,再冒出来岳飞先生,他岂不又得动歪脑筋用苦刑乎?(柏杨语——见《末路英雄——柏杨》)

  袁崇焕这样的伟大人物,在生前已赢得不少忠义之士的钦慕。

  请求与袁公同死的布衣程本直这样评价袁崇焕的为人:“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被袁崇焕的品格所感染,在袁公被杀的当夜,袁公手下的一位姓佘的义士冒着被灭族的危险把明朝打算“传视九边”的袁公头颅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佘家372年的守墓义举。

  佘义士自偷葬袁崇焕首级后,就辞官不做,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他们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三百多年来佘家的17代辈辈单传,但是每一代都记着忠义二字,都恪守祖训,与袁大将军墓朝夕相伴,没有离开半步。(见南方周末《372年守墓史曲终人散》)

  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壮举啊!

  当年佘义士偷葬袁崇焕首级时,世人皆认为袁崇焕是个汉奸,这个时候,佘家人该是忍受着多大的心理压力。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动摇过——也许袁崇焕真的是个汉奸呢?

  然而他们坚持下来了。直到乾隆年间,乾隆为满清才公布了《清世宗实录》,为袁崇焕正了名:袁崇焕不是通敌的汉奸,却是个真正的大英雄。

  而这时150多年已经过去了,所有明朝的遗老遗少都已化为枯骨了,而佘家人也已为冤死袁大将军守了七个世代。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啊!当整个民族视袁大将军为汉奸、叛徒时,惟有佘家坚信袁崇焕是冤死的,并为他默守了一个世纪。守一时是容易的,守一个世纪就难了。然而佘家继续坚守了下去——守了整整372年。

  在这个过程中,朝代更替了,满清灭亡了,民国兴起了,民国灭亡了,中華人民共和国兴起了,然而,袁大将军——这位无论在品格还是在才能上或是在功业上都惊世杰出的民族英雄——始终得不到中華民族应有的尊敬与赎罪,他在民国初年被康有为发起修建起的一小块墓地、祠堂在×革中又被夷平了,直到佘氏再度奔走24年,才终于换回今天的墓地重修。

   壮哉!佘氏!为一将军守墓372年,中外古今,闻所未闻!对比之下,国人的表现令人叹息。
  
遥观日本小鬼子,每年8月15必去祭拜“靖国神社”,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百姓,不忘保卫过自己国家的“英雄和战士”。反观我国,几个记得保卫过自己民族的英雄?几个记得“九一八”几个祭拜过抗日战争中死去的英雄?哪里又是抗美援朝中牺牲的亡灵安息之所?——对自己的英雄如此刻薄,如此无情而善忘,对待敌人则如此卑膝、献媚而多情,这也许正是我族之所以如此不昌,道德衰亡而没落之缘由。
  我想起了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说过的话:“中国自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我想,袁大将军与佘氏一族正是这样的民族脊梁。正是有了这么一批或有名或无名的脊梁在为中華民族默默耕耘,守护着中華民族的一丝浩然之气,而终于令中華民族的生存与复兴成为可能。今天,我如再去一趟北京,那个躺在水晶棺里的“伟大人物”是不必去拜访的,那个金碧辉煌的極權中心——紫禁城是无须去参观的,那个血肉筹就的阻隔万里河山的长城是不值得去登临的。

  但有个地方我是一定要去祭拜的——袁墓——这里才有着我族不死的精魂!
  著于2002年

  (后记:此文著于数年前,但数年来还是经常感慨于袁大将军之遭遇。某以为:天下功臣之冤,未有冤如袁将军者。一个民族英雄被自己人活活吃掉,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大悲剧啊!而佘义士十七代为袁将军守墓372年,即使在全国百姓认为袁将军是汉奸的时候也能坚持守墓一百五十年,这又是在人类史上未曾有过的忠义之举。一个美联社驻京记者采访后感叹道:“我们美国建国才200多年,还没有你们家为一个将军守墓时间长。这真是世上少有的奇事。”某以为,天下忠义之世家,实未有似佘世家者。

  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费正清晚年评价中国说:“中国是深不可测的。”是的,中国制造冤案的能力以及中国人的忠义之举都是深不可测的。

  又闻说北京市文物局强行要佘家人离开袁墓,我又不禁感慨道:为什么这些无知之辈总是要做些大煞风景的事呢?一个震撼人心的千古壮举被一个小小官僚生生扑灭。

  《南方周末》说佘幼芝提起离开袁墓的事忍不住总要落泪,不知她现在情况如何?有谁知道能告诉我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子 +200 收起 理由
浪心寒 + 20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6-7-3 16: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袁督师,大多数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袁督师以九千兵力在宁远(今辽宁兴城市)大破努尔哈赤数万兵力(对努尔哈赤在宁远之役动用的兵力,自清乾隆以后就有学者进行研究,二十万、十三万诸多说法不足而一,因为缺乏相关充足的史料,至今仍是悬案)。囿于个人历史知识水平、程度问题,我现在想从明军屯、卫所的边疆政策角度简单评论一下袁督军指挥的宁远之役前的形势,尽可能还原宁远战役的本来面目,同时和“EUROFOX”兄切磋切磋:

      众所周知,自从朱元璋“始皇”开始,借鉴前朝(元)在边疆管理上种种人事、农垦、军事调度相关政策上的失误,防止边疆少数民族作乱犯上,重蹈宋亡的覆辙。明朝在边疆一直致力于军需屯田(有些类似于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它的宗旨无非就是两句话:军事保障和边疆行政管理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政策。当然,他们也不是没事了吃饭撑的,不是在少数民族人民面前扯虎皮、拉大旗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归根结底,是明朝政府“以汉制夷”、防止异族人民兴兵作乱夺汉人江山的需要(蒙古族人的兴起就是一个血的教训),同时加强汉族政治、文化、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势力存在。

      当然这个政策并不是“朱家王朝”的首创,也不是历史的绝唱,西周(公元前205年第一次出现)、两汉、曹魏、西晋、南北朝的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北魏、边陲小国高昌、隋、唐、元直到后来的清、民国以及新中国,都很好地享受了这个制度所带来的福祉。

      经过明朝历代两百多年的建设,在今辽宁一带建立了制度完善、分工明确、军需物资储备极为丰富的众多大城市(在中央政府部门中设置定辽卫,定辽卫不久就改为辽东都司,下设25个卫,卫以下分为千户所、百户所。这些大城市主要以分布于辽宁境内的卫这个军事兼行政管理机构为依托)。过去,好事的我在网上查询了《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了解到了辽宁地区卫的分布:
        
     辽南地区有:辽阳、海州卫(今海城)、盖州卫(今盖州)、复州卫(今瓦房店西北)、金州卫(今大连市金州区)
??  
?  辽西地区有:广宁(今北宁)、义州(今义县)、锦州、广宁右屯卫(今凌海市右卫村)、广宁前屯卫(今绥中县前卫村)、宁远卫(今兴城)
??  
?   辽北地区:沈阳中卫(今沈阳)、铁岭卫、开原

      辽东地区还有辽阳等大城市几十座。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明朝后期,随着土地丈量制度和税制改革的演进(名为改革,实为既得利益集团加紧敛财)、政府强制内地人口向辽东地区移民形成的人口激增,还有辽东附近女真部落的不断兴起,辽东地区的卫所军事编制一扩再扩,一度还出现了断饷、断粮的情况,平民饿死的事件也不鲜见。卫所制度在当时的背景下呈强弩之末的态势。

       另外,明朝政府在卫所制度中启用了“文官治军”的政策,由中央政府直接派遣文官作为卫的最高指挥官。据我分析,主要考虑到两个因素:1、卫所制度其实是一种军权、财权、人事权、指挥权高度集中的制度,非常容易形成地方军阀割据一方的局面,如果放任武官自流的话,不利于中央政府的控制;2、卫的军人战时为兵,平时则包揽了行政机构公职人员的职能,有史料考证:辽东地区卫的军政人员直接督饬农耕渔猎活动,管理边境农副产品贸易。遇有灾荒时期,他们还动员全民除蝻灭蝗,预防农业歉收。诚然,军人政治觉悟高,掌握的业务技能也比平民略高一筹,利于稳定边疆,促进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但是,“经济挂帅”、军人从商,也容易导致“无心练兵”,腐败现象在军队中的滋生蔓延。(其实,1998年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联合通知,要求军队、武警不再从事经济、商业活动,也是一样的道理。尽管当时老江是迫于厦门驻军公然为开动军舰,为“远华”护私以牟取暴利的事实而被迫做出这个军事整肃计划。)

      面对以后努尔哈赤率领的精兵,实际上,卫已经没有多少可用之兵了。王在晋在《三朝辽事实录》卷15中是这样描述袁崇焕的同僚们的:不独文官缩足,即武官却步,人人视关门为死地,视总兵(为)死官”,都说:只要能守住关门半年,便成“良将”,就会得到越级提升。

      宁远之役爆发前,满人攻城拔寨,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顽强的抵抗(当时军队指挥者是不懂军事的文官辽东经略高第,他下令将军队撤回关内,唯有袁崇焕等人誓死不从),已经接连获得了古勒山战役、乌碣岩战役、哈达战役、辉发战役、乌拉战役、抚清战役、萨尔浒战役、叶赫战役、开铁战役、沈辽战役和广宁战役等11次大捷,宁远也是危在旦夕。

      世人都说,袁崇焕袁督师(他实际上属于传统的明朝士大夫阶层)忠君爱国、为保卫祖国忍受了无数的屈辱,他的精神世间罕有。但是我想说的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军屯卫所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是也可以说间接导致了袁督师的悲剧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子 +300 收起 理由
yotranquilo + 300 谢谢你的精彩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 16: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EUROFOX,我写得比较长,甭介意,只是看了“袁崇焕之死”之后,“胸中有万言,想与君说”,呵呵。

不管怎么说,这是个好帖,我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 16: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英雄的个人悲剧、小人得道的事实,逃脱不了一个不成熟、不健康的国家体制的“周期律”。仅供商榷

这段时间,没有工作、不用学习,所以我闲来无事,“发动”了自己以往所熟稔的历史知识,想对一些历史事实品头论足。纯属“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EUROFOX,哪天有空咱们出来私聊私聊,你说怎么样?我就在BARCELON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 16: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佘幼芝于200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好!!!她现在被北京市文物管理部门出资,安置在离袁崇焕墓四公里以外的一个居民小区,也算是“善因得了善果”。她时常在有空之余会到袁将军墓前坐一会……

她的儿子焦平毕业于一所外事学校,曾在苏州某学校任教。2003年,袁崇焕家乡广东东莞市邀请佘家派人守衣冠冢,焦平说服女友。一起前往东莞守墓(等于是在那定居,等于要永远离开自己的家乡)。6月,在前往吉林拜别女朋友父母家中的路上,不幸遇到交通事故,身亡。他的骨灰被佘家带到了广东袁将军的衣冠冢前,永远与英雄相守。

佘老太的女儿焦颖决心继承母亲的意愿,为袁将军继续守墓。

肃然起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 20: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晕,我在MADRID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 20: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刑场

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镇抚司会同刑部的监斩官一同来到了牢房里,由于案情重大,东厂和都察院也都派来专人在外面等候。袁崇焕被验明证身,旋即被戴上了死囚枷锁后就被左右狱卒架上了囚车,囚车吱钮钮地驶出了大牢,朝着位于北京西城的西四牌楼附近的西市刑场方向缓缓地驶去……。

街道两边早已经聚集了为数众多的京城百姓,人们在清晨的料峭凉风中伸着脖子、探着脑袋,密切注视着囚车缓缓地从道路中央经过,许多人是抱着好奇的心理来探视一下袁崇焕这个“大卖国贼”的真实面目的, 人群中不时发出各种议论之声,有痛斥袁崇焕‘卖国行径’的;有支持朝廷处决袁崇焕决定英明的;有拍手称赞的;有跺脚咒骂的;有摇头惋惜的;有嘻嘻哈哈的……。总之,就如同要观看一场盛况空前的元宵灯会一样兴致盎然,人们的眼光之中都充满了某种莫名的期待和冲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前不久清军围困京城的日子里,这些人们却还都像缩头乌龟一样躲藏在各自的家中战战兢兢地吓得不敢抛头露面……。

在两边禁卫军和锦衣卫的看守和人群的簇拥尾随下,押解袁崇焕的囚车终于来到了西市刑场,在刑场上搭着一座大台子,台子上面四个角落树立着四根柱子,中央则立着一个一丈多高的粗木桩,无疑,中间地带就是刽子手行刑的场地,行刑的刀具早已经准备就绪,锋利无比的刀刃甑明瓦亮,在清晨和熙柔软的阳光下发出了阴森森的幽幽蓝光。行刑的刽子手们共有八个人,一字排开,都是半赤膊着上半身、浑身肌肉突兀、脚蹬虎皮战靴的的彪型大汉,各个满脸横肉,虎视眈眈,杀气腾腾,如同地狱里的凶神恶煞一般威猛凶狠。监斩官开始陆续就座,袁崇焕也被两个狱卒连拉带拽地架上行刑平台,随即被两个行刑的彪型大汉接过来,重重地往地上一丢。袁崇焕半蹲半跪在平台上,但头颅却始终昂首南方,顺着那个方向延绵几千里之外的遥远地方就是他的故乡广东东莞。

此时,在行刑平台的四周彩旗飘飘、人头攒动,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旁观的京城百姓,大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其中有一些百姓群情激愤,已经按捺不住义愤的情绪,个别人眼睛里甚至露出了与刽子手相同的凶光。监斩官当众宣读了袁崇焕所犯下的“十恶不赦”的罪状:擅杀皮岛总兵毛文龙并擅自与满州人私下议和,而且串通蛮夷、引狼入室,致使清军兵临北京城下威胁皇上、朝廷安危等等严重罪行,造成的严重后果是陷北京和朝廷于万分危难之中,有负皇恩浩荡和朝廷重托,罪状行文冗长、枯涩难懂,最后监斩官郑重宣布依照大明律例,对袁崇焕实以极刑——凌迟处死,以惩其罪、以平民愤、以正法纪、以昭天下,行刑后将头颅边传九关。言罢,三声号响,行刑时辰已到,八个刽子手分两列排开,分成两组,手持长短利刃轮流走向袁崇焕,一场异常残酷的屠杀宰割即将上演。

此时,行刑场内顷刻间人声鼎沸,围观的人群情绪开始躁动宣泄起来,但见人头攒动,不时爆发出阵阵欢呼声和咒骂声,还夹杂着市井泼皮吹打呼哨的声音。刽子手们在人群欢呼雀跃的喧哗声中抖擞精神,将手中端着的大瓷碗中盛满的烈酒一饮而尽,之后恶狠狠地将碗“啪”的一声径直摔碎在地上,一个大汉用双手将袁崇焕的嘴巴上下掰开,另外一个大汉则将准备好的圆木塞强行塞进袁崇焕的嘴里,并用黑皮胶布将袁崇焕的嘴巴封上,以防止行刑时犯人忍受不了剧烈疼痛而发出撕心裂肺的刺耳尖叫,另外两个大汉则将袁崇焕拽起来反绑在行刑平台正中央的大柱子上。被五花大绑的袁崇焕一动不能动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刽子手手中的屠刀宰割,而他的嘴里被塞满了木塞,又被封了口,使他的喉咙已经不能再发出任何声响 。

由于木塞填塞在嘴里引起不适的缘故使他的胃肠感觉到阵阵的恶心,有一种想呕吐的冲动,他极力克制住这种感觉,用牙齿紧紧地咬住木塞,脸也憋涨得有些喘不过气来,但是他的目光始终悲愤地目视着前方,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无尽的哀怨与屈辱……。

随后,两个大汉将袁崇焕的上衣用力撕拽了下来,因为有绳子捆着,所以,衣裳都被撕扯成了碎布条后又被刽子手抛向空中,之后,一个刽子手“嗨”的大吼一声发力开始行刑了,“扑哧”一刀,刽子手手中的利刃狠狠地刺进了袁崇焕的大腿股,随后,刽子手的大手麻利地把锋利的刀刃一弯再一带,一块鲜活的人肉顷刻间被刽子手从袁崇焕身上剜了下来,顿时血流如注,袁崇焕感到剧烈的疼痛直钻骨髓,并迅速向肝脾袭来,简直就像万箭穿心……,随着刽子手一刀狠似一刀地无情下手,血浆四处飞溅,台子上鲜血淋淋,此时的袁崇焕浑身上下开始变的血肉模糊不清,他的眼前好似被一团红色的雾气笼罩,全身也因剧烈疼痛而痉挛地抽搐颤抖不已,只是因为被绳索捆绑得太紧了而丝毫动弹不得。他的脸庞迅速地肿胀起来,面色由黄变青、由青变红,再由红变紫,最后变成了绛紫色,而其面目也因为钻心巨痛而开始膨胀的扭曲变形。

血水“嘀滴哒哒”地从他身上不停地溅落平台,围观的百姓们则欢呼雀跃不止,“把卖国贼千刀万剐啦……!”的呼喊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刽子手们受到热烈气氛的感染和鼓舞,手脚愈发麻利敏捷地肢解着袁督师,眼睛都不眨一下,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娴熟,还彼此不停地开心打岔说着浑话,只是他们的双手和利刃上都已经沾满了大英雄的鲜血。

最让人们震惊的一幕终于发生了,可能是刽子手觉得光这样剐剔人肉还不过瘾,于是就将被剐剔掉的碎肉块抛向围观的人群,顿时间,人群中发出了“轰”的一声,胆子略小的人们纷纷向后缩去,胆子稍大一点的人们则保持原地未动,胆子再大的一些人则向前聚拢着,有几个勇敢莽撞的市井泼皮甚至开始争接争抢刽子手抛下来的碎肉块,不知道是那位率先争拾到肉片的泼皮兴奋地大叫道:“卖国贼的肉,生而食之,方解我等心头之恨啊!”说罢,竟在众目睽睽之下真的把手中血粼粼的肉片塞到口中,狼吞虎咽地吞咽了下去,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了一阵欢呼声和叫好声,“哥儿们,好样的,够种!”,几个逞强好胜的泼皮也不甘落后、纷纷仿效行事,大家争相将刽子手抛下来的袁督师的人肉碎片吞咽到自己的嘴中咀嚼,以解‘心头之恨’。

这一反常举动令坐在监斩台上的监斩官和刑部官员都大为震惊,有些官员实在不忍心观看,可是执行公务时又不能擅自离开平台,只好低下头或侧过脸来以回避这一血腥残暴到了令人发指的悲壮一幕。此时,行刑台下袁崇焕的忠仆佘义士直看的心惊肉跳、痛心疾首,他真不知道这些凶残的市井泼皮与曾经率军浴血保卫过他们身家性命的袁督师之间究竟有何深仇大恨,以致于竟要生啖袁督师的鲜活人肉。

佘义士望着变形了的袁督师和变形了的市井百姓们,心如刀绞,他胸口剧烈地抖动着,心脏仿佛都快从嘴里跳了出来,伴随着全身颤抖不已,台上刽子手的一刀一刀都仿佛割在了他自己的身上肉里……他悲痛欲绝、连连跺地,辛酸的热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天啊!我们堂堂的督师竟然死的这般凄惨暴虐!……他感到屈辱难奈,腐朽的大明和它的臣民必定遭遇厄运,灭亡只是个时间上的问题了,他愤怒地想着,他感觉到恶心并想呕吐,他实在无法忍心再继续观看下去,他费尽力气才从密集拥堵的人墙中挤了出来,跌跌撞撞地向城东南广渠门方向跑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 20: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的袁崇焕身上的好肉已经所剩无几,都快被刽子手刮剔殆尽了,在暴露出来的铮铮白骨之间只还剩下一颗滴血的心脏在众目睽睽之下扑通扑通地跳动着,迷茫的眼泪已经凝固在他刚毅变形的面颊上,但他那颗坚硬、倔强、高傲的赤红赤红的心脏却在大庭广众之下显得格外耀眼。

围观人群中不知是谁冒了一句:“没想到‘卖国贼’的心竟还是红的?!”顿时周围的人们向他投来了愤懑凶恶的目光,吓的这个多嘴的人赶紧缩了缩舌头,再也不敢吭声了……行刑早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时辰,但袁崇焕依旧圆睁二目,凝视着前方,眼睛竟一眨不眨地凝固住了……此时,呈现在袁崇焕面前的围观噪杂、狂乱欢呼的黑压压的人群已经在他的视线里逐渐变的越来越模糊不清了,最终化成了一片芸芸众生,红尘滚滚般地渐渐烟消云散……那只是些无情无义、没心没肺的势利小人和无知群氓,根本不值得他这样的旷世英雄在生命终结之前去留恋不舍……而与此同时,巍巍山海关城楼的壮丽景色却渐渐地浮现在他的眼前,而且变的愈来愈清晰,愈来愈高大……,在视线的更远处则浮现出锦绣巍峨的宁远城楼,那是他率领众将士和辽东百姓一块砖头、一块瓦砾地亲手铸造起来的边防堡垒……

他此时仰视着自己多年前的杰作竟微笑了……渐渐地,对于生命的眷恋和对于死亡的恐惧正在逐渐从他的大脑意识里淡淡消失……他模模糊糊地感觉到自己一个人正在漫无边际的长城附近的关隘驿道上艰难地跋涉行走着……他仿佛又回到了天启二年的秋天,那时,他还只是兵部的一个六品小官,却单人单骑,独自出居庸关向北仔细地考察了沿途边关军事要塞的山川地势、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沿途一路漫漫北行,风餐露宿,黄沙弥漫,战马萧萧,驼铃铛铛……不知走了多久,远处山海关外长城绵延起伏的雄伟城墙已经依稀可见,在落日的血色余晖中显得格外凄凉壮观……那里正是他日后驰骋疆场、浴血鏖战的地方,那里埋有无数跟随他一同来到寒冷的北方边塞征战的南方弟兄们的尸骨忠魂,那里还有无数的黎民百姓正在翘首盼望着他凯旋班师回去保护他们的家园和财产……

但是,他再也不可能回去了,他现在被自己赤胆忠心报效的没落王朝、糊涂皇上和狂热无知的百姓选择了凌迟处死,他将永远地离开这片官场阴暗、人心险恶、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战祸频繁而又乾坤颠倒的大明乱世中华…… 吾朝将亡矣!这是袁崇焕的心脏停止跳动前从喉咙里喃喃嘟囔出的最后一声……遗憾的是,这衰竭的声音早已经被周围狂热噪杂的人声鼎沸所淹没,如同一滴水花融入了大江大河之中一样没有掀起任何波澜甚至是一丝涟漪……

天黑之后,狂热了一天的人们逐渐散去了,回到各自的家中去继续享受“太平安宁”的寻常生活,刑场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这时,天空中突然乌云布满,顷刻间电闪雷鸣,一场瓢泼大雨从天“哗哗”而降,在凄厉呼啸的狂风暴雨中,一个黑影潜入了刑场的平台,他就是袁崇焕的忠仆佘义士,他来到只剩下了一副白花花的骨头架子的袁崇焕尸首旁,放声大哭。

突然,一个闪电在天空中霹雳绽开,借着闪电的雪亮之光,佘义士真切地发现袁督师竟然二目圆睁,直视前方,“啊,督师死不瞑目!”他惊叫道,他忽然想起老人们常说的典故:大凡受了极大的冤枉苦难而屈死的人都是死不瞑目的……他目光呆滞地注视了良久,才颤巍巍地用双手替袁督师合拢上了眼睛,随后,仰天长叹:“苍天在上,袁大人何罪之有?却遭此万劫不复啊!……真是世间混沌、乾坤颠倒、人心险恶、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小人得志、恶人得势啊!

……苍天在上,袁大人冤情似海,何以昭昭?!……”诺大的刑场上,只有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狂风暴雨之中向天空中发出了绝望的哀鸣嚎叫,但是他的哭声在大雨磅礴的紫禁城之中却显得是那么的孱弱飘零……

公元1630年8月16日,即崇祯三年的秋天,大明朝的最后一位杰出军事统帅袁崇焕在北京被朝廷以莫须有的“叛国罪”凌迟处死。而他死后竟蒙冤长达一百多年之久,直到时隔一个世纪后的清朝乾隆年间他才被正式平反昭雪。无疑,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之中,袁崇焕之死是一个最令后人感到荡气回肠、魂牵梦绕的悲剧故事,而置他于死地的“罪名”竟是:爱国。他因为爱国而被他拼死保卫过的人们——与他同样“爱国”的多疑无常而又刻薄寡恩的君主、嫉贤妒能而又用心险恶的臣僚以及同样充满“爱国激情”的狂热无知而又丧失理性的京城百姓合谋残忍地生吞活剥, 是非理性的狂热“爱国热情”和“报复心理”害死了他! 而用最无耻的蛊惑人心、众口铄金式言行杀死他的人们虽然都根本无力对抗入侵的清军,但他们却把对清军的恐惧和仇恨都通通迁怒发泄到了曾经拯救过他们身家性命的大英雄身上,抗清大英雄反而成了清军入侵的替罪羊,他们就这样合谋杀死了他们之中唯一的能够抵御清军入侵的大英雄,他们简直是在自毁长城。

所以, 善于窝里斗和自相残杀的种群必遭天谴 ,他们的朝廷终于在14年后被大清取而代之,每一个臣民的脑后从此都留下了一根令人耻辱的辫子,所谓历史自有公道。而袁崇焕生前的忍辱负重、赴汤蹈火的高贵不屈的抵抗精神在三百多年后仍然让人们感觉到了一种直冲九霄的灼热燃烧的光芒气焰和震撼人心的悲壮力量,几百年历史的沧桑岁月印证了袁崇焕是一个真正令高山仰止、令江河倒流的爱国民族大英雄。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堪与屈原、岳飞、文天祥、于谦、史可法、林则徐和谭嗣同相提并论的杰出悲剧人物。正可谓:边关战事狼烟起、崇焕生逢乱世中,天生秉性是书生、却对兵法有独衷,投笔从戎戍边行、宁远大捷镇三关(见注释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见注释8),只因功高遭人嫉、不晓世间人心恶,披肝沥胆护疆土、赤胆忠心天地昭,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坛善用兵,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见注释9),悲风为尔从天降、肝肠寸断铸悲歌,肝胆相照两义士、碧血忠魂泣鬼神(见注释10),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见注释11),忠臣良将遭屠戮、明朝灭亡是必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 21: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佘老奶奶身体还不错。
她曾经作为嘉宾出席汉网庆祝首个文化遗产日,也同时庆祝袁墓被确立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动。
有照片为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 21: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MD,怎么照片上不去,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4 12: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平时代,很少有人会惦记那些文官武将。只有边关狼烟四起,江山社稷面临倾覆之忧时,人们才会倍感忠臣良将的可贵。“闻鼙鼓而思良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5 09: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哪还有什么良将,看看来这边的商务团,那个腐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6 22: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末的中国,是一个彻底崩溃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远不是什么政治、经济的败坏,而是整个社会全方面地走向崩溃,社会的主体--几乎所有的国民都生活在无理想,无信念,丧失道德与是非善恶标准中,整个社会强烈地散发着极端利己,而且是极端短视的利己气氛,这样的社会里,好人、好事、牺牲精神、英雄主义等等一切可归于高尚的人类行为都已成为众人眼里的大傻冒和不可理喻,这才是袁崇焕悲剧的根源。
  
我们从袁崇焕的最后一战中,可以鲜活地看到这种极端的短视的疯狂的利己到了什么程度:十余万敌人陈兵京城外,远道赶来的9000名袁军是全城上下唯一的救世主。为了赶路来救全北京的人,轻装出发的袁军只带了简单的轻武器和路上的干粮,他们要口粮,主管的户部经手官员却因拿不到回扣,拖着不给,用正常手续领大炮和炮弹,经手的太监却按每门炮和每发炮弹来要回扣,少一点都不行。这是官僚部门,老百姓呢?袁军因为一时领不足口粮,只好向百姓买,京城的老百姓却按当时北京的习惯,要高价(当时的北京,凡卖给外地人东西,价格习惯地要贵二成左右,这习惯今天的北京好像也在继承,只是形式花样有所翻新),袁军想借住百姓家,没人肯收留,只好出钱租房,但京城的百姓却嫌外地人脏,不肯把房租给臭当兵的,出钱也租不到,全军只好露宿城墙上下,因为买不起战马的草料,有几名袁军晚上去偷老百姓家的草,竟被一街的老百姓围攻而活活打死。
  当敌军杀到城外时,全北京的人已经明白大祸临头,乱成一团,袁军的及时赶到,让官民人等大松一口气,百姓曾给进城的袁军沿途烧过香,可就在这种情况下,这支区区7000人的军队(有2000人在城外的第一场保卫战中已经牺牲),在自己的首都,面对上百万自己拼命来救援的本国人民,居然陷入了冻饿交加,要杀战马裹腹的地步。在蝇头小利和“京城人”的高贵面子面前,所有百姓和官员似乎都忘了城外的敌人,忘了这支军队是自己唯一的救星--他们不是不知道利害,不是不知道如果城破,自己钱再多也只有死路一条,只是身处末世的人民,眼中只有短暂的眼前的利益,你可以让他惠而不费地烧香表示欢迎,但绝不能让他少赚一分钱,多出一分力, 反正大家都在捞,不捞白不捞。在这种疯狂的心态下,不管你是不是他的救世主,是不是在舍生忘死地保护他,他眼里,你都只是活该被他盘剥的工具。    所以,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他们的英雄举动,是在与整个社会加速沦丧的方向相抗衡,他们的失败与身败名裂,是必然的。
  一个社会,不能整体陷入沦丧,口头的道德与实际社会生活不能彻底脱节,否则,一旦崩溃,就不可逆转,无人能救。
  今天的中国,也有这个问题。怀念袁崇焕,我看首先要想一想,我们的社会,离明朝的程度还有多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3 11: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英雄阿,死的可惜,昏君不会用人就注定一个朝代会灭亡~!死的太凄凉了现在的中国政府还不是一样的腐败 咳。不知道什么时候历史会重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4 20: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又何止这么一个昏君啊........

又何止一个忠良受怨而死的啊.........

所以,为什么,当皇上的没有几个是长命的,
所以,他们命该短命,真是罪有应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5 16: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野史.....阉人勿国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8 23: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历史和现实中都不乏这种愚民,鲁迅笔下的麻木人群。可叹,可叹。产生愚民的原因来自于政治和所谓的封建优秀传统。封建社会看看女子的三寸金莲是美的象征,畸形也叫美,想不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9 23: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将遇到了昏君。。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16: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死早安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4-5-5 16:51 , Processed in 0.042641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