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66|回复: 18
收起左侧

<<太上清靜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30 10: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上清靜經→常唸可去除煩惱得清靜心)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常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不能者。惟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惟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 本帖最后由 Sevilla的天好蓝 于 2008-4-30 09:5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靜經第一章

老君曰: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字解』 老君 - 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為道教之祖。 形 - 是有形可觀,有跡可循的。 天地 - 是混沌初分的時候,氣之清上浮為天。 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 情 - 是屬於後天是性之動,如喜、怒、哀、樂、惡、欲等。 日月 - 日為火之精乃恆星之一。 月為水之精乃地球之衛星,也就是陰陽的意思。 名 - 能稱呼標記出來的謂之名。 強 - 剛強不屈定不可移的意思。 道 -萬事萬物所必循由之至理。

『章解』 老子說:大道本來無有形象,但是能夠生育天地。 本來無有感情,可是能夠運行日月的週流。 本來無有名稱可以標記,但是能夠??理陰陽 生發消長養成天地間的萬物。 如此玄妙,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甚麼,又怕後人無所是從, 就依天理來推測,起了一個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作道。

『演說』 甚麼是道,就是無為之真理,萬事萬物必然循由的路徑。 它雖然無形無象,內含玄機奧妙,盡用俗人的眼光,是不會看透的。 所以世人多以此為迷信,不知內蘊真意, 竟作無稽之談,真乃管中窺豹只見一斑。 老子悲天憫人,一片濟世的苦衷,真令人懷念千古, 是永久不能忘掉的。 就是在世所遺留的經典,如道德、黃庭、清靜等經, 無一不是真機妙理,無一不是性理秘訣。 堪嘆後之學者,多有智者落於頑空,愚者流於執相, 這空而不空的真理是不易測透的。 孔子尚有『猶龍之嘆』,何況平庸的俗子, 更是不能見其真相即清靜一經, 多有認為抽添搬運吐納的功夫,以訛傳訛, 真是遺悟不淺,有者依此修持, 直如抱磚磨鏡,百無一成有負老子在天之靈, 這是多麼悲嘆的事啊! 老子首章說到無形、無情、無名的原理, 也就是道德經所說的:『 無名的樸 』 生機一動而能生育天地,運行日月, 長養萬物這無為的妙用真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呢。 北海老人曰:『 畫前之易非神難見,不傳有道非聖難知 』。 老子為聖為神,以這無為的妙理,立名曰:『 道 』絕不相強。 無奈現世的人們,崇尚科學,執著形象, 故此不可捉摸的真理,則無人過問了。 那曉得科學之所由來,原出自哲學, 世人多稱哲學為科學之母,並稱老子為哲學之鼻祖。 因哲理本屬抽象,故世人多有不知詩經上說的:『 明哲保身 』, 也就是讓人明道的意思。 不能一言而盡其義, 所以大學上說:『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希望同胞兄弟,努力進步研究,自然智慧大開, 照穿一切無處不是光明呢。

『詩曰』

無形無象更無疆。一理流入貫八荒。 萬物長養天地育。五行生剋日月光。

真空非空含妙相。無為有為透玄黃。 緣深能得明師指。了達聖業永留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靜經第二章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 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字解』 清是空虛純潔的意思。 濁是污濁不淨的意思。 動是移動作為的意思。 靜是寂然安止的意思。 降本是分賦的理。 流末是造成的象。

『章解』 這包羅萬象的道理,無微不至,無所不含。 也有純潔,也有渾濁,也有動機,也有靜意。 不過在它沒有發現出來的時候,憑俗人的眼光,是察不到的。 到了生育天地,纔知道天能週行不息,地能載物不辭。 到了生人的時候,纔知男秉乾道而生,所以為清為動, 女秉坤道而生,所以為靜為濁。 一切動靜清濁的真理,都是由根本上分賦下來。 陰陽相感,真理寓乎其中,自然會生出天地間的萬物來。

『演說』 這一章是一本散於萬殊的意思。 無極一動,分晰出天覆地載之消長,陰陽動靜之變化。 普遍週界人人各具一理,物物各具一天。 所以易經上說:『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降本流末, 典成萬物而不遺,這正是。 上帝造物的起端但是。 上帝為了生天地,造萬物,一點也不惜力,也不辭勞。 將世界治理的應有盡有,讓眾生來享受這一切的幸福。 最可悲嘆的,是眾生只知享受安樂,便忘了法天則地的大道。 看現在社會上一般沉醉的男女們,真是污濁不堪, 衣冠禽獸觸目皆是。 惟恐髒了俺 呆叟的筆,也就不再一一剝露其真相了。 芸芸眾生,為了貪生怕死,遭受風塵的埋沒, 汨滅了自己的良知良能。 對於無為的道理,更是石沉大海,消滅的無影無行了。 更加利益薰心,早將天理良心,丟在腦後。 沉醉夢鄉,一味溫柔。被情枷枷的特緊,被愛鎖鎖的特嚴。 那有功夫來研討無為的妙道,追究性理的根源呢! 即便有些修道的人們,不是銅牆鐵壁無門而入, 便即夙孽太重,明師難遇。 否則智者過之愚者不及, 所以惹的孔子嘆惜『 道其不行矣夫 』的話呢。

『詩曰』

聖意罔極混沌初,皇恩一本散萬殊

乾坤栩栩參造化,動靜如如盡功夫

激濁揚清道悠遠,法天則地德不孤

若趨聲色沉孽海,濤濤波浪幾時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靜經第三章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

『字解』 源是根本源流。 基是根底基礎。 悉是明悉的意思。 歸是附納歸入的意思。

『章解』 這玄妙無邊的大道理,就含著清濁動靜呢。 可是細心追究輕清的天還是重濁之地的起源呢。 因為九重宗動天,本係一氣流行而屬於動, 可是卻為地靜之基呢。 人若是能夠至誠無息的常清常靜, 自然連天地都要歸納在你的本性中呢。

『演說』 這一章是讓人知本的意思。前章說的降本流末, 字義非常深遠。恐怕人戀末失本,所以老子再再叮囑, 這樣的苦心,真令我 呆叟也萬分感激呢。 而且又含著回轉先天的功夫。 後人多以此為搬精煉氣之解,實在貽誤不淺。 本來清濁動靜皆屬後天。 如先天無極之真理,那就無所謂了。 清者顯而易見的是指氣而言。濁者就是象了。 都知道由理而生氣,由氣而生象。 所以地之為物,也不過是氣包中的一彈丸而已。 故此清是濁的源頭呢。男清女濁,也是這個道理。 本來一有人身,即是後天。當初天生人的時候, 是秉受陰陽之氣,貫之一真理而成形。 男秉乾道為清為動,女秉坤道為濁為靜。 故男子為女子的主,女子為男子的助。 聖人所說的:『 出嫁從夫 』就是使此意。 不過{在的人,不明根本不知道德, 以致陰陽乖舛,男女不分,綱常不整。 以今昔之比較,實有天堂地獄之分別。 寫到這個地方,不由的替世人捏一把汗。 如是永墬沉淪,何日出頭露面。 幸今 皇母慈憫,真道復興。教人明白這個道理。 看破紅塵,衝開枷鎖。果能常清常靜, 視天地為逆旅,知光陰為過客。瀟瀟灑灑, 逍遙界外,直如在世的神仙。 不拘於聲色,不囿於五行。 真是到這個時候,連天地都歸納到自己的本性中了。

『詩曰』

萬物之靈人獨尊。性統四端智慧深。 寄塵有性當知本。處道無為但率真。

總戀聲色失覺路。難免沉淪困迷津。 願爾皈依常清靜。誠報天恩與師恩。


[ 本帖最后由 Sevilla的天好蓝 于 2008-4-30 09: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靜經第四章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字解』 神:陰陽不測之謂神亦猶性也。 擾:是擾亂的意思。 慾:是嗜慾。即性情之所好者謂之慾。 牽:是引之使前牽動的意思。

『章解』 上帝所賜給的元神,本來是純潔無染,虛空無礙的。 因為受到人心的擾亂,便將靈明的元神給矇蔽著了。 人降生後的初心,無嗜無慾,也是很安靜的。 因漸漸的長大起來,知識漸開,薰陶漸染有了私慾之念。 受到俗情物慾的牽動引誘,便將人心驅使的如失韁之劣馬了。

『演說』 前章說到人能至誠不息的常清常靜,連天地都要歸納在本性中。 正是孟子所說的:萬物皆備於我矣。 但是苦海波浪濤天,私慾橫流。那一個能皈依清靜之道呢! 盡作些妄貪妄取不仁不義的事,被那七情六慾的纏擾, 多數人都是染上不良的嗜好。小則害身喪命,大則傾家亡國。 看到世界的現象,不由掩面而泣。咳! 「英雄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多少佛子都入了迷魂大陣,不但不知覺悟, 反而以害為利,以苦為樂。 愈趨愈下,沉淪到無底的深坑。 孔子有云:「民吾同胞,物吾同與。」 不忍人物遭此殘酷的浩劫,更不忍良莠混淆,玉石同焚。 當如孟子所說的:「天下溺援之以道」故應此 上帝降下濟世的寶筏,復差傳道明師,普渡三曹,大施宏恩。 又令 諸天仙佛,同助應運明師。 故而真宗闡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重註三教之經典,大闡一貫之淵源。挽化眾生,回心向善, 方能脫出這無情的漩渦。然而 上帝所賦的真靈,因久被風塵埋沒,已然明而不明。 這一章書是說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理性受到稟氣的包圍,人心受到物慾的引誘。 也就是理蔽氣,氣蔽物的意思。 久迷本面,喪失真常。如此以往,不能擺脫, 總是輪迴變轉,何等苦惱。 諺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希望眾生早一日的覺悟,早得一日的超脫。 纔不負俺呆叟這一片濟世的苦心呢!

『詩曰』

人心好靜慾多牽。勸君當將六門關。 修身誠意惟格物。清心寡慾須戒貪。

實用四勿常克己。體行八德時格天。 一念不生無可掃。金丹不煉自然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靜經第五章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字解』 遣:是格除的意思。 澄:是由濁入清的意思。 自然:是無所勉強之意。 六慾:是色、聲、香、味、觸、法。 三毒:貪、嗔、痴。

『章解』 如果能夠永久的將一切私慾雜念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靜不妄動了。 心不妄動,再加上澄清的功夫,元神自能洒洒陀陀,虛空寂靜, 一點掛礙也沒有了。不用再去造作勉強,色、聲、香、味、觸、法, 絕不會再發生出來。貪、嗔、痴也就消滅的無蹤了。

『演說』 這一章是歸本還源明善復初的意思。 雖然說是遣慾心靜,澄心神清。但是行起來,完全都是自然的功夫。 大學上說的:「格物」, 中庸說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和道德經上說的:「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都是讓人克己,率性的秘訣。 不過人心一動,便會生出許多變化。 佛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一著動機,六門大開,眼要貪色,鼻要貪香,舌要貪味, 耳要貪聲,心觸俗情,意生貪求。 嗟呼!「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聾」。 如此則神不安舍,不知發生多少可悲可惜的事呢! 若是能依著顏夫子的「四勿」「非禮勿視、聽、言、動」。 那能不達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呢? 楞嚴經上說:「菩薩見慾如避火坑」。 眾生已被聲色所迷,苦苦追求,惟恐不得,那肯再躲避不納呢? 凡有利於我的都要貪求,稍有違逆,便生嗔恚。 痴心迷理,而生出許多煩惱障礙來。 眾生因昧於六慾三毒,著於色相,故不得見如來。 今時得道佛子,佛緣深厚,明理虔修,自能一步直超。 果有遣慾澄心,全始全終之志,不生半途而廢之心。 自無功虧一簣之嘆。遵而行之,自能達到心靜神清的功能。

『詩曰』

心擾慾牽苦無窮。輪迴轉變幾時停。 欲覓性中真面目。勿戀身外假虛榮。

三心四相當盡掃。五蘊六慾自能空。 洒洒陀陀無掛礙。何愁大道不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靜經第六章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

『字解』 不能者:通俗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意思。亦是沒志向者的措詞。

『章解』 能字含有深遠的意思。如其能的時候,則可以一性圓明, 復合無極。不能的原因,是因為心中的雜念還沒有澄清, 私慾沒有除盡的緣故。

『演說』 這章是指修道無恒,中途而輟者說的。前章也曾經說過, 修道貴乎有恒。如欲虔修,而沒有堅志,自然心不能澄, 慾不能遣。果能立下決心,則事情無不成功的。 論語上說:「士不可不弘毅」。 諺云:「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何況修道更是貴乎專一, 否則說的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不能知行合一亦是枉然。 常言:「空談無補」,也是警告言過其行的人說。 如能體道修持,定能返本,拿定把握,不怕一切荊棘, 雖有千魔萬考,也不妄生退縮之心。當知冤孽不了,難把鄉還。 明白這個道理,即知魔考是成道之母。遇有逆境,是考人之至誠。 遇有逆事,是考人的智慧。總之,不要因一念之差,遺恨終身, 永墜輪迴悔之莫及。若不早得超脫,惟恐時不久待。 故北海老人有云:「萬劫千生得此身,幾回出沒幾回循, 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待何時渡此身」。 明透此意,自悔往者不及,來者可追。 甚至說到心何能澄,慾何能遣,下一章尚有研究呢。

『詩曰』

眼前貨利休妄圖。勿惹風塵蕩五湖。 須藉聖道成聖業。莫因凡福作凡夫。

幸得三寶明舊主。虔修一貫返故鄉。 今生不向彼岸渡。劫後懺悔復何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靜經第七章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字解』 觀:是察望。此處含有達觀其真理的意思。 見:是物接於目而能加以辨別的意思,也可作現出來講。 空:理之體曰空,亦是諸法一無所有的意思。

『章解』 能夠遣除物慾的人,回光返照,內觀自心連心也沒有了, 那還有什麼慾呢?外觀其形連形也沒有了。 遠觀其天下的物,連物也沒有了。 心、形、物既然都沒有了,唯能現出來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 心、形、物其沒有的原因,是自己一性圓明,超然物外, 不為浮俗所繞,明瞭身心幻境,萬物無常,不被聲色所迷, 朗然天真妙意得存。這樣玄之又玄的性理, 真是不能一言而盡其義呢?

『演說』 這一章書是讓人破除色相,重見如來真面目的意思。 佛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又云:「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由此看來,凡是有形象的東西,都是虛幻不實的。 所以老子說:「內觀無心,外觀無形,遠觀無物」。 無心自然不起慾念,無形自然免除憂患,無物自然沒有貪求。 三者都沒有了,纔是真空生妙有的時候。 若是戀相不捨,便要永久沉淪孽海,不知何日纔是出頭之日呢! 再說人之色身,根本出沒無常, 所以順治皇帝出家詩上說:「未生我時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知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可惜一般世人,把假色身視為珍寶,到處趨吉避凶,朝夕轉變, 為了安然長存,於是乎又作了一些上干 天怒,下遭人怨的許多壞事出來,反而促短了自己的壽命。 嗚呼!以假忘真殊為可嘆。 將自己一團虛靈不昧萬劫長存的真性,反到葬送到九泉之下。 老子看到這個地方,為驚醒世人, 曾有言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是讓人明白假身之外方是真身。 故臨濟禪師有言:「真佛無形,真性無體,真法無相」。 堪嘆世之愚人,不但不能忘其形體,反以假體為真。 殊不知現在如何榮華富貴,百年光陰,猶如彈指, 三寸氣斷,色身能永在嗎? 值此天道普渡,菩薩仙真,臨凡助道,各人的根基,又有誰知? 呆叟大聲疾呼,願世人早覺迷夢,睜開你的慧眼, 自能看穿色相,洞關無礙。真假認清,輕重辨明。 揮起你的降魔杵,舉起你的斬慾刀。 急速惜假修真,一旦功圓果滿,纔知俺呆叟的話不假呢。

『詩曰』

萬緣生滅意叢叢。悟盡塵勞俱是空。 放眼休觀是非事。修深勿論苦樂情。

三心了卻心心了。一竅通時竅竅通。 自性般若隨時現。無時無地不光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靜經第八章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

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字解』 湛然:是形容極清幽的意思。 寂:是安然清靜的意思。

『章解』 上章所說的,「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這個「空」乃是空洞一無所有,如果若是能空到了極點, 無所再空了,所餘者是一個「無」字, 然而這個「無」字,亦應用功夫把他沒有了。到此地步, 連這「無」的功夫都不應存在。因為有所住,即不為真空, 如何能生妙有呢? 既然「無」的名字「無」的功夫都沒有了, 這時方算入於清幽常久的安靜呢。 但是寂靜到了極點。亦不知其所寂了。 此時的心性,已然離開塵俗的境界。 私慾雜念。怎能夠再生起來呢?私慾雜念之心,既然不能再生, 這纔是真實的清靜呢。

『演說』 由上章可以知道人之所得乎天的真性,是沒有形色的。 然而又恐世人誤解了這個「空」字的真意,不能瞭然。 所以不得不把老子所說的:「空、無、寂、靜」的奧旨詳加解釋。 須知所說的「空」不是「頑空」。 所說的「無」不是執著於「虛無」。 所說的「寂」並不是靜坐觀空的呆板。如果能悟穿了, 「真空妙有」纔是真靜呢。今有一般修行的人,遠離了一切人情, 將自己父母妻子置之不顧,把五倫八德亦認為烏有。 也不勸化世人,自認己為世外的高人,還希圖超脫成仙成佛。 豈不知自心己執偏見。將來也不過落一守尸之鬼而已。 有甚麼好處呢? 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教人修道不應當執形著相,方能觀見真空呢。 佛家謂:「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法本不有,莫作無見」。 中庸又說:「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雖言「無聲無臭」而不言「空」,就是恐怕世人誤解「空」字。 並且連有無的念頭,都不當存,方是正見,纔能入於清靜, 所以惠能六祖說:「無念念即正有念念即邪」,不存有常寂之念, 方可真實的常寂呢。

『詩曰』

至誠無息體自然。空空自如何須觀。 無所空時即是妙。有點念頭卻非禪。

寂無所寂不知寂。玄之又玄難言玄。 自能覺悟體真意。普施慈懷挽狂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靜經第九章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字解』 真常:真是不虛,常是不變,即是指真理而言。 性:天之所命與人的,人之所以得乎天的叫作性。

『章解』 用那真常不變的理,來應付萬事萬物,能夠真實不虛的去作, 便能得萬物的性理。不但是平常如此,即便應於萬事, 亦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果能這樣的平靜,自強不息的作下去, 便能永長虛空無礙寂然安止的不妄動了。

『演說』 上章說的是「慾既不生,即是真靜」。這一章是解釋, 怎樣纔能作到真靜呢?觀今世人有的只能靜而不能動, 或者能動而不能靜,此乃凡夫又何足道呢? 況且只是獨善己身,不能兼善天下,但是老子說的真靜, 是「奧理取靜」的真意。在自身本具有常而不變的理性, 更是無為無畏,良知良能的。如果能得到明師指點, 自然大德重明,頓現真如。 中庸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則能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況人為萬物之靈,無時無地不在事中,萬事萬物,各具真理, 明理則處之得當,否則昏亂無章。 現在的人們,因都迷失本性,不講真理,故此你爭我奪, 把世界擾了個亂七八糟,我 呆叟真是有點看不下去, 所以重將老子救世的苦心說出來,好讓大家行持, 如若能夠用那真常的理,來應付萬事萬物,自然能合乎中道。 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如此便沒有甚麼災星與劫煞了。 自私心,妄取心,慾心不會再生了。 行出事來一定是坦白的,平靜的,能這樣的作下去, 不是就皈依清靜了嗎?不但一人如此, 擴而充之世界眾生也都如此,真不難重見堯天舜日呢!

『詩曰』

清靜無為無不為。有感悉通理無虧。 誰可判分清濁理。孰能循守動靜規。

心神洒陀觀自在。智慧光明了是非。 奧理精華幾個悟。學禪空到性如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靜經第十章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雖名得道, 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字解』 漸:是由淺入深有次第的意思。 化:是教化。 眾生:梵語為「薩埵」,新譯為「有情」。舊譯為「眾生」。 眾生二字有三義: 〈一〉 眾人所共生之義。 〈二〉 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 〈三〉 經眾多之生死,亦名眾生。 聖道:大而化之謂聖,必由之路謂之道。 簡而言之,即是聖人的心法。

『章解』 既然是達到如此的清靜,就可以漸次的步入真道了。 既然得入真道的門徑,便可以說是得著真道了。 雖如此說,確乎毫無所得。還必須普化有情,同登彼岸, 方可稱為得道的。能悟透了這個道理的人, 纔可以傳佈聖人心法呢?

『演說』 上章所說的清靜之道,意義非常得奧妙。惟恐少人參悟, 不知其中的真意。真是教老子嘆惜不止呢! 又怕後人以為皈依了清靜之後,便自以為得道了, 所以又有這一章的解釋。皈依清靜,雖說是得著道了。 但是不培德不能消冤,不行功不能了愿,還是不能了卻生死。 所以說起來還是毫無所得,也不過只落個獨善己身的小乘徒而已。 於世人可有甚麼好處呢? 必須時存濟世為懷,慈悲為本的念頭,普渡眾生, 使人人脫出輪迴之苦,地獄之災,纔合乎修道人的本旨呢。 佛云:「眾生不成佛,吾誓不成佛」故此講經說法,普渡群迷。 孔子周遊列國,杏壇設教,完全是讓人明白明德新民,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真意。以及耶穌的博愛,替眾生贖罪, 並說:「世上的人們,有一人的德不明,就是我的德不明」。 這些事,都是捨己從人。 故道德經上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又云:「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聖人所留下的一言一行,都是修道的模範。 中庸云:「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果能效法去做,那能不道成天上,名留人間呢? 現在到了三期末運的時候,天道應運普渡。 明師繼往開來,溫故之新,祖述堯舜,崇尊孔孟, 重闡一貫之真機,恩施三曹, 真是「百世以俟聖人」的話,卻言符其實了。舊本所註的這一章, 說到:「三期普渡,道須人傳」,而今正當明師承領天命, 挽化九六原靈。倘能夠得遇明師,親受指點,方不負此一生呢。

『詩曰』

定靜功夫大自然。何須爐中煉乾元。 原人多為丹經誤。迷子未能聖意參。

苦海沉淪何日脫。樂境逍遙幾時還。 但願得道能佈道。不負師恩闡真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靜經第十一章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字解』 太上:是最上之稱,尊敬老子的意思。 上士:是德學兼優,而且深明道理的人。 下士:是德薄學淺,而且執著的人。 德:是有功於世,有恩於人者謂之德。 也就是率性而行,發於事的叫做德。

『章解』 老子說:「上等的賢人,因他深明大義的,故沒有甚麼爭貪。 下等的愚人,因執著己見,不察情理,總是好起爭貪。 上等有德的人,行了有功於世有恩於人的事, 還不以為是德。下等無德的人,有心積德, 作一點有德的事,便要自持有德了, 因他是不明道德的真義呢」。

『演說』 這章書是老子特別關心修道的人不要起貪爭的心, 不要執德的意思。既然說是「雖名得道,實無所德」, 這顯而易見的,真道是無形無象,無為而無不為。 明白這個道理,曉得萬象皆空,到時終歸於盡。 渺茫一生,空自後悔,能夠尋出超脫之正路, 方不致永受輪迴之苦。既然悟透人生是夢幻, 還有甚麼可爭的呢?況且富貴貧賤,皆是命中造定。 故孔子有云:「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 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但是一般愚昧無知之人,盡作些行險僥倖的事,貪求聲色。 殊不知終日營營,刻薄成家。一旦天災病孽,仍是苦不可解。 常說:「人不與命爭」就是這個意思。明白天理的人, 處處以濟人利物為本職。並不自彰其德,可是德已然就有了。 朱子曾言:「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況且有德的人, 是為而不恃功成弗居,永遠是兢兢業業,戒慎恐懼的作下去, 他的德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但是有等人,也知修德是一件好事, 到處行些有作有為的善事,只恐旁人不知,埋沒了他的美譽, 處處誇張。不料想如此一表,反為不美了。 道德經云:「自伐者無功,自自者不明, 自是著不彰,自矜者不長」。 這樣的人,是不明道德的真義,真是可惜呢! 嗚呼!近代人心不古,世態炎涼,連有為之德都不作。 只知你爭我奪,惟利是圖,以致世界壞到這個地步呢。 咳!孟子云:「上下交爭利,而國危矣」的話。真是不錯呢!

『詩曰』

誰將塵緣盡悟空。惹動牽纏苦無窮。 聲色貨利嫌少得。富貴功名總多爭。

執形著象失性理。背覺合塵眛靈明。 上德普化超宇外。堪憐愚夫轉飄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靜經第十二章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字解』 妄心:是虛妄不實的人心,也是妄分別之心。

『章解』 現今真機普渡,道降庶民。凡是善男信女,皆有得道的機緣。 然而眾生仍是認假不認真。推其原因,惟有妄心所致。 因妄心一動,道心難現,離道很遠,所以不能得真道呢。

『演說』 這一章是承上章說的,前章說的無非:「無為」、「有為」的分別。 如果存有為之心,不但不明道德,還不能得真道呢。 再看現世的人們,那一個不是鉤心鬥角,利慾薰心。 故此雖然科學倡明,物質進化,衣、食、住、行不為不便。 但是撫心自問,不但不能享受,反到受了罪了,交通便利, 戰場擴大,故此造成空前未有大劫煞,普天之下, 何處是安樂鄉呢?細想劫數的造成,還不是因為人心不古嗎? 楞嚴經有云:「心平大地皆平」。 佛云:「修橋補路,不如先平心地」。 佛祖的立言,真是不假。故而天道應運降世挽此浩劫, 重整堯邦,化人人回心向善,願個個脫出劫淵。 大千世界,大千同風,快樂可想而知。 所以呆叟不惜唇舌苦勸眾生。希望大千佛子,共脫苦海, 同登道岸。倘若妄心不除,難得真道,永墜沉淪, 那時後悔也就來不及了。

『詩曰』

眾生流浪轉循環。妄心一動惹簽纏。 切切行功結後果。速速積德了前冤。

此時不將真道得。何日方能回故鄉。 囑盡衷言當覺悟。睜眼即見菩提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靜經第十三章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字解』 驚:突然害怕叫驚慌,言戒懼的意思。 著:言是著受的意思。 貪:是染著六慾之境而不離之意。 和「愛」字名雖不同,而理是一樣的。 求:是索取的意思。 煩惱:是一切貪、慾、嗔、恚、愚、痴等, 能使煩心惱身的叫煩惱,亦是悶悶不樂的意思。

『章解』 上章說的眾生不能得悟真道,就是因有妄之心。 一有了貪妄心,就要驚動那喜動而不喜靜的「識神」。 識神被驚,心意外馳,便要著於萬物了。 既然接觸了萬物,就要生出不想離開,而要索取的心。 但是天下的事,那能盡如所願呢? 如果求之不得,立刻就是無窮的煩惱。

『演說』 上章說苦海眾生不能得其真道,是為了三心不掃, 四相不飛的原故。因人寄紅塵,總是紛紛擾擾,朝夕營求, 不得歇心,故此妄心一動,則神隨意遷,追逐萬物, 而戀戀不捨,甚致廢寢忘食,自甘其願。這樣一來,身心不得養。 道德經云:「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佛云:「寂然不動」,都是讓人不動心的意思。 假若苦苦貪求,即便一時僥倖求得到手, 還不是家大業大操心大嗎? 諺云:「身旁無愛物,心中煩惱稀」。 何況說是促促一生,不知何日歸去,故有人生如蜉蝣的話呢! 試看歷代的佛祖聖賢,留芳千古,雖死猶生, 足可以作後人的標杆榜樣。 另有一般不知禮義,妄貪妄取茍安偷生的人,死去遺臭後人。 噫!同是一生,只因所為之事業不同,故此有天淵之別了。 願世人熟思此意,方不致誤了自己一生的事業。 諺云:「兩利相形取其重,兩害相形擇其輕」。 古文云:「天地為萬物之逆旅,光陰為百代之過客」。 寒來署往,日月穿梭,古今一件一件的事情,都被光陰催促過了。 這人生數十年的時候,那還有功夫再招惹煩惱呢? 俗語云:「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 如不知足妄生貪求,一生總是煩惱。 羅狀元作的詩上說「到無求處便無憂」的句子真是不錯呢。

『詩曰』

驚動心神任馳遊。著於萬物慾貪求。 慾念未遂心轉惱。貪求不得意生愁。

聲色叢叢速回悟。孽海濤濤勿逐流。 了盡俗緣方成道。此時不修幾時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靜經第十四章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字解』 憂苦:是憂愁苦惱的意思。 濁辱:是污濁恥辱的意思。 流浪:是飄泊不定的意思。 苦海:是比喻無窮的苦境。指紅塵世界,有生死轉變而言。

『章解』 對於萬事萬物,如有求不得的時候,便會生出煩悶惱怒的事情來, 由煩悶惱怒中,便要想入非非, 妄念一動與身心添了無窮的憂愁和苦惱,便要遭到許多的污濁恥辱。 惹得飄泊下流,轉變生死,永遠沉淪在無邊的苦惱境遇中, 永遠的迷失了真常不朽的道呢。

『演說』 前章的意思,就是讓人不妄求。本來天地間的萬物, 是賜於眾生享用受的。因人的福緣不一,所以享受的多寡, 亦有所不同。更有一般妄作妄為之輩,胡遭亂鬧,損陰功, 敗德行,經過輪迴的轉變,便分出了壽、夭、窮、通。 富、貴、貧、賤。為富貴的人,不知惜福,驕傲奢華。 貧賤的人,不知認命,不能固窮。因此就俗事紛紛, 擾亂社會不得一刻的安寧。事情雖屬複雜, 但不外乎「得失」二字。得意人便有無限的欣慰, 失意人便有無窮的煩惱。甚麼生死離別呀,自殺呀, 那因此而發生出來。 羅狀元詩云:「得失榮枯本由天,用盡機關枉徒然」的意思, 很是深遠。不過俗人迷毒太深,誰還認這個頭呢? 如此日往月來,積罪深厚,離得超脫之路, 永久沉淪在無邊的苦境中。 吾 呆叟身荷代天宣化之職,不忍眾生,久遠沉醉, 重將老子濟世的婆心訴說出來,以警醒迷頑者的痴夢。 更希望四海同胞,洗心滌慮,休戀一切塵勞。 諺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即便俗事羈身, 亦當用妙智慧照穿一切。佛云:「煩惱即菩提」即是救苦的金丹。 果然能夠依此修行,自然不會遭受污濁的恥辱,亦不會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更不會迷失真道。事實有這樣偉大的效驗, 但是必須知行合一,纔能得到如此的好處呢。

『詩曰』

煩惱妄想致傷懷。慾蔽層層昧靈台。 常沉苦海隨波去。永失真理著塵埋。

誠意堅決休忐忑。信心守定勿徘徊。 勿謂行道受魔難。功成自得見如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靜經第十五章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字解』 見前幾章

『章解』 真實不虛,常久不變的聖道,能夠有悟性的人,自然會得著真意。 得能悟透道理的人,便能永久皈依清靜,不生不死了。

『演說』 上章說到「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老子惟恐苦海的眾生,自暴自棄,自認不能修持, 以致耽誤了自己偉大的事業。 故老子又說:「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這章的「悟」字,很有意思。當知六祖慧能本不識文字, 然而悟性的功夫,超乎世外。無上之妙道,頓然悟穿,承證聖業, 故有肉身菩提之稱。今之苦海眾生,茍能真心悟道,頓生覺性, 照穿塵緣,辨明真假,堅定信心,自然得著聖道的真滋味。 所以說別人千言萬語,不如自己以覺悟。人所不能醒悟的原因, 是著於萬物,而生出來的許多障礙及牽纏。當知紅塵非家鄉, 肉身非吾體,石火電光,轉瞬即化,一團真性無處寄託。 空自飄泊塵寰,流浪生死,隨波逐流,愈趨愈下,不但有負 上帝的盼望,與仙佛濟世的苦心,而且是泯滅了自己的根基緣份, 耽誤自己九玄七祖。當今天道普渡之時,確是萬載難逢的好機會。 若輕輕錯過,豈不可惜。當知「日月逝矣,歲不吾與」。 佳期無多,絕不我候。細心參悟, 方知俺 呆叟一片濟世的苦衷,真是不容易呢!

『詩曰』

悟性窮源體真空。常依清靜妙道凝。 感應通達一心印。智慧照遍萬卷經。

能脫塵俗無人我。得證涅槃了死生。 克己成人兼天下。發大愿心渡蘊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10: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靜經全書總論

老子的慈懷遠大,關念著世界眾生,作道德振聾啟瞶。 作感應講明因果,作清靜指點玄機。真是因人設教,無微不至。 這番濟世的苦衷,真是以泰山之高,蒼海之深,都不能比喻盡的。 按歷代以來,每次倒裝降世的神妙,人莫能測, 故孔子曾有「猶龍之嘆」。 清靜的真意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無餘涅槃」, 儒家所說的「達於至善之地」。 老子願人人皈依清靜,不再受污濁的沾染。 所以首先就倡導本來清靜之說。 始從大道無形、無形、無名,直至降本流末生出萬物來。 惟恐迷人失根忘本,故此又說到「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這就是讓人知本的意思。因為明本方能返本,知根始可歸根。 又說到人神人心,本來也是好清靜的,不過受了一切物慾的引誘, 纔惹得不安靜了。欲使皈依還須從根本治療,纔能得到效果, 所以必須澄心遣慾纔能行呢。然而怎樣纔能作到澄心遣慾的功夫呢? 須把身、心、物都看空了方可。但是老子又恐學道的人, 趨入於頑空之境,所以又說「真常應物,真常得性」的道理。 又恐獨善己身不能兼善天下。 故老子又說:「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由此看來必須推己及人,方能達於至善。 又說:「能悟之者,可傳聖道」。這正是給後人開門引線呢。 今三期末劫,道應普渡的時候,明師奉命來傳聖道。 可是多少愚人,仍然默守舊法,終日參禪打坐,妄想超生, 不認金線之覺路,不體老子的遺言。咳!睹此執迷不悟的人們, 只有付之一嘆而已!再看老子說的「爭」字、「德」字, 都是含有很深的意思。為人若空空得道,不能拋棄假相, 妄起爭奪,則必不能建功立德,終久不能歸本達源, 亦不能明道德的真意。值此

皇天悲憫。普及眾生。然而尚有不求道者,實乃堪憐堪嘆。 遠隔塵緣靈根自昧,夙世塵勞何日可了? 故而佛曾有云:「心未調伏,何能往生」? 耶穌有云:「身背著罪,不能回天國」。眾生如此迷昧, 難免輪迴轉變,流浪生死,老子又恐慕道者信心不堅,知難而返, 望洋而返。復又再三叮囑, 說是「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 自然可以皈依清靜,不生不死了」。 按此清靜一經,不但是修道之至寶,也是治世之秘訣。 三教聖人,都是出世兼入世,明體而達用的。世人多有誤解偏論。 究其實在,還不是一己之見嗎?此清靜一書,本來天衣無縫, 渾然一體,由一本散於萬殊,復由萬殊歸於一本,何有章次之分。 今解成十五章,也就是開一方便之門,便於閱讀的意思。 我 呆叟很希望持讀此書的人,要深體老子的衷心, 實行老子的衷言,即使老子在天之靈,也會向你點頭微笑呢。

『太上老君讚』

無為妙道。包羅天地。清靜一書。盡載真意。

歲月來往。古今傳遞。堪嘆眾生。鮮知妙諦。

鎮殿將軍。獨釋其秘。茲爾緣深。休自暴棄。

得善服膺。踐行竭力。成就正果。綿綿永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10: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有烦恼的朋友,能看到这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23: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你念完了, 也性无能了, 哦不对 , 应该是六根清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12 01:08 , Processed in 0.01580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