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9|回复: 7
收起左侧

解读胡平先生《100个理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9 23: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也谈自大 大和民族文化并不是本身代代相传,而是通过其他同大陆地区移民而形成的(注:日本这几个岛原本是与大陆相连的,传闻中间有大陆桥,后地壳运动,日本才彻底与大陆分割,并产生了朝鲜海峡。)。
究竟是从哪移民的呢?中国。有这么一则故事,秦始皇派遣徐福率3000男女童到日本寻访长生不老药,自然,药是找不到的,于是徐福一行便留在了日本,向当地还处在石器时代的日本人(日本在石器时代就无法脱离中国的帮助)传播中国古文化。也就是说,日本文化是在中国的传播下形成的。然而日本人不会承认。
日本人也是有祖先的,据说这些还在石器时代的日本人或者说是大和人还跟华夏人是同种同宗,根据中日专家调查研究,有三种说法,①祖先是云南彝族人②祖先是云南哈尼族人。③祖先是云南傣族人。也就是说,日本血统是云南血统。日本人是不会承认的。
为什么日本人不承认这些呢?不是因为他们仇恨中国,如果他们仇恨中国,就不会有遣唐使出现。原因是他们对自身国家、民族存在的优越感。我可以举两个例子:①日本的上帝是“天照大神”,他的一系列神话传说也神化了日本,有曰:日本者,乃日所出之国,是天地间最初生成之国,为世界之根本,世界万国为日本之郡县。②自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皇帝,至1926年12月25日登基的第一百二十四任天皇裕仁,有2595年,无任何外族的入侵。可谓“万世一系,古今一尊”。——从这两则事中,我们容易看到,无论从文化还是历史角度看,日本人都具有他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的优越感,这些优越感也都有他的起源。
日本人的优越感成为促进日本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这样的优越感也使日本人的性格多出了自大,或许人的本性也“事出有因”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23: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日本人之“小”
今天要说的日本人的小,不是说他们的身材矮小,而是要告诉大家,日本人对袖珍玲珑细致的东西都情有独衷。一次朋友问我送日本人什么好,我告诉他,就送我们中国的小玩意。
李御宁先生发现,日本人喜爱的胡枝子花、君影草、多花紫藤、樱花等,都是花朵碎小,与中国的牡丹、月季、玉兰花截然不同。日本人就是如此爱“小花”。
日本有条街,专门出售日本江户时期的工艺制品,从前,日本是个工艺国家,手工业十分发达,他们的工艺品“精、细、专”。胡平先生此书就有记载“其种类繁复光鲜之多,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说的正是这条街。
从用品上,又一次反映了日本人对“小”的喜爱。
然而,这样的小,在大和民族人民心中产生深深的烙印,他们眼见得自己的资源少、国土小、人口少,于是便产生了巨大的野心。朝鲜是日本最早攻击的土地,一个叫毛利辉元的指挥官就说到“一言以蔽之,这个国家比日本辽阔得多”。可见,日本对这些“大国”无不充满了嫉妒与仇恨,嫉妒、仇恨又转换成了日本人的野心,于是,日本对外战争便无中断地开始并进行着。
这样的国民有这样的环境,产生这样巨大的野心,酿造了世界一次次的灾难。嫉妒、仇恨让原本可敬的日本人变得残忍,南京大屠杀,这个人间悲剧,一幕幕都足以证明大和这个民族的可怕、恐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23: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唐代的中国人”
我们不断盛赞中国文化,然而我们并不是中国文化保存最完整的继承人,是谁?就是我们天天骂的日本。中国把中国文化瑰宝丢了大半,日本人却捞了不少好处。
我们先讲讲日本风俗。
差峨天皇(日本第十五代天皇)把茶吟颂为“山精”,在古代日本人眼里,茶已经不是单纯的饮用之物,而成了“山之精灵”。唐代时,日本遣唐使20年才往返中日一次,时而带回去一些茶叶,这时,茶便成了日本最珍贵的东西,受到天皇赏茶在当时也算十分荣幸的事了。后来,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播种,并把中国的茶礼、茶俗也一并传授。到了镰仓幕府时代,日本茶风就盛行了。日本茶道也是举世文明,也流传至今。我们再来看看日本茶祖——中国,盛行的是啤酒、可乐,尽管人们依然把茶似为待客之道,然而,中国的茶道比起日本,自然不如。
从“茶”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的学习能力何其的强,偷了别人东西,还发扬得博大精深;正是因为日本人这个“德行”,才帮助日本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可以厚着脸皮向你乞讨,但他们不允许他人说他们落后,有的人鄙视这样的行为,我却把他,看作一种特色的民族精神。
说到日本字,很容易就想到中国字,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字与日本字虽然在字意上大相径庭,从字型上却颇为相似。其实这不难解释。日本早时并没有字,最早记载日本这个国度的也是中国的书籍,日本字是学习了中国字后自行改编形成的。约在中国东汉时期,中日交往就十分密集,当时日本就处于类似中国战国时期的情势中,列国中不少都与中国有交流,有的是纳贡。后来,在这样的交流中,中国把自己的文字传播到了日本,日本人学会用汉字、写汉字、读汉字,到了中国唐代,日本也仿照唐制建立大学,,由专门的老师教授汉字的使用。再后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变,日本字才变成了今天这样。
还有一些中国的食物、节日,在日本人“变通“之后,也全部吸收了。
我们不得不敬畏于日本人的学习能力,或许叫做偷,或许叫做借,我看,不如叫做用,这是一种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23: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从日本的青春往事见其聪明狡猾
我们说日本人很早就引进了儒家学说,也可以算是发扬光大了。然而,日本的儒家学说与中国的截然不同的一点就是产物不同,在中国,产生了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在日本,则保留了祖宗留下的武士世袭制。
可见日本人是聪明狡猾的啊!他们学了咱们的东西,还去其糟粕。有人说,这是武士世袭制根深蒂固的原因,非也非也,日本也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就如政治体制,不也因吸收了中国“产品”而改变?日本人在吸收在学习一件事物时,他们知道,该学好的,该舍弃坏的,怎么样?这就是为何青出于蓝还胜于蓝的道理。
中国的晚清啊,可谓不堪入目,腐败成风,一点发展的幼苗都无法生长。同期的日本呢?我们暂且拿日本的一个国(日本当时虽有幕府统治,然而实际上地方大名还是分裂的,一个国即一个藩)与清朝作比,政治自立、主权完整同样受到了破坏与威胁,西太后顾的是自己院子里的宝藏,日本人却急忙推进国产化,派遣武士创办和经营产业,这就体现了日本人的聪明之处,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并为后来的维新生产提供宝贵经验。
在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并实行统治的这一段时间,西方文化也在不断入侵日本,胡平先生有这么一段记录:“先登陆的是一个来自葡萄牙的基督教传教团,团里有一支防身用的毛瑟枪。日本人对基督教的兴趣远不如对枪的兴趣大,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仿照出600支,几十年后又纯熟地造出了30万支,使装备一直处于冷兵器时代的武士们一跃走进了近代化。”后来到了德川时期,日本人又把这伙基督教分子赶了出去。这里讲的不是日本人学习能力多好,而是他们极其的聪明狡猾,你看,一位客人到你家做客,你偷了人家东西再撵人家走,显然是不合道义的(日本人的野蛮大于本身具有的道义观),但对自己却是极其有利的。
日本人的聪明又表现在会变通上。佛教传入东瀛,这些日本和尚看到戒酒又戒色的,感觉不合人性,于是就废除了,胡平先生说,日本人把宗教与人性区分开来,而中国显然不行,或许是思想束缚过久的缘故吧。
“日本从中国文化中吸收了许多要素,但日本这台超级电脑是按其自己的编制的程序运行的,他是一个独特的体系”,这里,我们不仅见识到了日本人的学习能力,也再次看到了他们的聪明与狡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23: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从日本人的学习方法解说抵制日货
中国并非一直都是日本的老师,当了一千两百多年的学生,日本最后出头了,开始向中国传授知识。
就从文字说起吧,“经济学”、“哲学”这些文字,听起来像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字,其实不然,这些都是日本传授给我们的,中国以前用的是“资生学”、“智学”。
再说说我们的革命头子吧!康有为、蒋介石、孙中山等人,无一不是去日本就学、任职然后才回国的。去日本干什么,有什么好学习的,有些人这样看。到底为什么去日本呢?中国变法、洋务运动都失败了,日本明治却成功了,不可否认,有借鉴的地方。中国和日本自近代以来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跑到一半,中国还在起步,日本却已经“脱亚入欧”,差距并不是没有根源的,而这些中国名人赴日就是要找寻、研究这个根源。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人对外,对日的学习态度可以说是认真、勤奋、仔细的。然而,我归结了这种学习方法,把他称之为“来而不拒”。
中国人学日本也学了好多年了,为什么差距仍然存在?这不禁引起许多学者的深思,许多人把原因归结为中国人多平均资源少等客观因素,我可以大胆地说,这并非客观因素,而是主观的,真正的客观因素其实是学习方法上的不同。日本人是很狡猾的,我举例说吧,我所在的地方有一种名药,叫片仔癀,疗效确实很好,日本人知道了,就悄悄地“学”了去,然而自己生产自己卖,日本人学来的东西,他们可以改名或者再研究,然后自己去赚钱,这种学习方法,叫来而变之则利。
讲这么多干吗,是在批评我们中国人愚钝吗?不是。现在,在中国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叫抵制日货。说句实话,要是这种运动真的盛行起来,对于日本的损失是很惨重的。我也看好这样的运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抵制之前,也要变,把日本人的东西变得更好更先进,渐渐形成一种市场取代,这才是抵制日货的成功,要达到这样的成功对于聪慧的中国人来说,不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23: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总想去学习发达国家,我们不妨称之为“追潮流”,在这种追潮运动中,人们往往在传统和先进的取舍上犹豫不决,我们虽说鱼和熊掌是无法兼得的,但在这种取舍文化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如何去兼得。
中国的文化从改革开放前一段时间实际上就已经开放了,经济学、哲学等大量新文字、西装等新服装和其他一些新发型,无一不传入中国,改革开放后,麦当劳、MBA等新时尚又被中国吸收,中国人也学习创造了不少的网络语言。现代社会的新文化运动正一波一波地兴起。在中国年轻一代,传统文化已经不具备太大的吸引力,在新的一个世纪,在新的未来里面,传统文化将会如焚烧圆明园一样被侵蚀,或许会有些许的传统保留在人心和社会中,但大量传统将一直不断地处于遗失的状态下。我们必须好好去考虑,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在这方面,日本做得比我们好。自日本明治维新那个年代,日本派出的考察团就有几百余人,民间组织的更不可计数。1871年,以伊腾博文等为首的100余人的考察团赴欧美进行一次历时22个月的全方位的考察,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考察为日本带来了不少的新信息。日本并不打算盲目崇洋,他们决定把改革、学习停留在外观上,他们要使日本人还是日本人,而不打算把日本人变成欧洲人变成美国人。胡平先生书中记载:日本成了能将自己的神道、武士道、空手道、柔道、和气道、剑道、天皇道、茶道、花道、书道、歌道等价值谱系,与西方文化兼容并蓄、融汇一炉的国家。可见,日本不仅把特色保留下来,还使自己的特色在西方发达国家里面显得珠圆玉润,保留了日本特色谱系的价值。
有的人惊讶到日本为什么会保留得了这么多,并不是因为日本人就不热爱先进,这里面有诸多原因,我只讲一种,便是政府,政府在政策上大力地保留了优良传统,用行动挽救了优良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运动才真正令人敬佩、敬畏。
为什么要拿日本人的优点来比中国人的缺点呢?笔者并非崇日者,更非蔑视中国,而是希望中国能在自己的成长中认识不足、完善自我,这样,即使是现代社会,也将成为一个空前繁荣的文化社会、文明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23: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我是中国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国大米尤其是美国大米大量涌入日本市场,日本米商忧心米销量会减退,结果,日本米的销量依然不减。正是由于日本人对日本米的依恋,到了1996年,发生了“平成米骚动”。
“平成米骚动”并非是想象中的抢粮事件。胡平先生书中便记载了这一次骚动:“这一年,因气候原因,日本稻米歉收,国内市场大米紧缺,遂抢购风渐起,日本政府赶快从泰国等地大量进口外国米,并规定商店以‘进口米七成,国产米三成’的比例混合出售。但日本人不喜欢吃外国米,许多消费者对混合米不感兴趣,仍设法购买‘纯国产米’,于是,在少数不遵守政府规定、高价出售‘纯国产米’的商店门前,顾客在三更半夜就排起了长龙。有的家庭已买好了够一年吃的国产米,有的人到泰国等地旅游,热衷于采购供应当地日本餐馆、日本居民的日本品种的大米,旅行归来,大袋小袋地往家背。有的人做得更绝,从商店买来混合米后,把其中中国人所称的‘泰国香米’挑出来喂鸟吃,自己则吃剩下的纯国产米。”
日本人不仅爱好国产米,他们爱好任何国产的东西,在日本人心中,就存在着我是日本人,日本的东西就是最好的、最优秀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理念。我们来对比一下中国人,中国人喜欢“攀科技”,大到汽车、电视,小到手机、MP3,他们更喜欢的是外国的产品,担忧国产的没保证或者质量不好,中国产品失去了中国国民的信任感,或许由于他的廉价在国际市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在国内市场,就始终处于被动局面。中国产品真的不好吗?未必,否则,也就不会受外国人的青睐,主要是中国人缺乏一种坚信国家坚信民族的理念。如今,在中国国民心中,人人都应该有这种我是中国人的心态、理念,而在政府、商场的人员中,应该以行动赋予国民更多的自豪感、信任感。
不能一味排外,但也不能一味排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23: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大小区别
大和小虽说一字之差,但从概念上讲,又是截然不同的。巨大、浩大、大产品、大公司、大人,这些都是大的概念,小轿车、小巧、小眼睛、小孩子、小说,这些都是小的概念。大和小,是事物的两极,有的人做事往往喜欢往极点走,生活中,也不得不选择一个极点作为指标,国家也不得不选择一个极点作为统治轴心、目标。如果大和小让我选择,我选择的是小。
我们往往能够见识到许多小科技,MP3、掌上电脑、录音机等等,而善于生产这些小科技的民族就是大和民族。最早生产电视、录音机的企业是荷兰飞利浦,使其高科技产品变小的却是日本索尼,美国人生产了功能巨大的计算机,然而,世界上第一台袖珍计算机却出生在日本,胡平先生书中记载道:“美国人的追求是发明计算机,只要这家伙运算速度快,不去计较他有多大的体积;而日本人的追求却是如何把计算机缩小后作为私人物品搬入家中,且能随身携带,就像他们决心要把山水田园精心搬到自家庭院里、案头茶几上一样”。是的,我在“日本人之“小””一文就提到了日本人对“小”的追求。确实,日本也在小的一方面做得很出色。小国小人口小资源,却能有高度发达的文明。然而日本人在关键时刻放弃了小,日本为所谓的大道(武士道)所迷惑,他们陷入战争,陷入一场力争大东亚共荣圈的战争,最后,却败在了原子弹身上。败在所谓的“大道”上。
中国人何尝不是有大小之争。建国后,大中华、大生产、大炼钢、大目标、大革命、大跃进、大批判,这些字词无一不让人耳木心惊,到最后,大的后果是什么,是浮夸风,是十年的浩劫。推进大的进程,却不愿意从小的做起,到头来只能是自识恶果。相反,胡主席当今推行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是要贴近老百姓、从人民大众的角度出发,这就是一种小的表现,小角度但具有大气,小措施但具有大效益。虽小,何乐而不为之?
曾经,我的一位网友说到:为真理和人性献身才是大道。然而,为大道献身,就要做到大道里的小义,就要做到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英雄非欲为者为之,大事非能成者自成。这是我的座右铭。要做大英雄,就要先学会做人,要成大事,就要先做好每一件小事。
小这个极点,其实存在着人生的真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9 00:12 , Processed in 0.01049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