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景
门口雕像
碑上竟有这号人物
电影里说柳条湖事件是中国人陷害日本人
东京大审判中的头号战犯,东条英机
投降书
对南京事件的描述
二十头战犯在监狱中签的名,第一个就是东条,在最上面.不过不清楚
蒋介石也在
九国条约
《九国公约》签署于1922年2月,其签字国为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等九国。该条约表示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强调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与中国的门户开放,九国条约规定各国要尊重中国的主权、保全中国领土完整,以及中国要对各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对于中国来说, 九国条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约,它客观上限制了列强继续在中国进行殖民侵略活动,对中国的领土完整起到不小的作用。
军旗
军犬雕像
看碑上写着什么?
极右社团的供奉
看了这张图就应该知道为什么现在日本愿意当美国的狗了
零式战机
零式战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海军航空队最主要战斗机种,由日本三菱公司设计制造。
许多日本游戏中有它的身影
旅顺战役的布局图
明治天皇
睦仁(1852——1912年),生于嘉永五年,为日本第122代天皇。幼名祐宫,是孝明天皇第二子。万延元年(1860年)9月立为太子,庆应三年(1867年)1月9日即位。1868年1月,以下级武士为领导的倒幕势力发动政变,在“王政复古”口号下,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将政权交还睦仁。8月,以明治天皇睦仁为首、由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权的明治政府成立,开始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通过实施“帝国宪法”和开设“帝国议会”,建立起拥有内阁、宪法和国会的一整套君主立宪形式的近代天皇统治制度。
天皇睦仁具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利。
睦仁即位后不久,即发表了一封所谓的《御笔信》,叫嚣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 “开拓万里波涛”,使“国威布于四方”。同时制订了以武力政府世界的对外侵略扩张蓝图——“大陆政策”。其首要目标是侵略中国和朝鲜。明治七年(1874 年),派兵入侵中国台湾,迫使清政府订立《北京专条》。明治八年(1875年),派兵入侵朝鲜,制造江华岛事件,次年迫使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明治十五年(1882年)利用“壬午兵变”,迫使朝鲜签订《济物浦条约》。明治十八年(1885年),由利用“甲申政变”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汉城条约》,并与清政府订立《天津专条》。1885年中法战争后,明治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侵朝侵华战争的准备,终于在1894年利用朝鲜“东学道”农民起义挑起了甲午战争。
1894年6月2日,日本内阁决定以保护使馆、侨民为借口,出兵朝鲜,进行战争挑衅。为了有效地指挥这场侵略战争,6月5日,在东京成立了以天皇睦仁为首的战时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同一天,经睦仁裁可,向驻扎广岛的第五师团下达动员令,向朝鲜派遣混成旅团。6月22日,日本内阁召开御前会议,决定以单独“改革”朝鲜内政作为开战借口。7月23日派兵攻占朝鲜王宫,绑架朝鲜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亲日傀儡政权。7月25日挑起丰岛海战,同时派混成旅团进攻驻扎牙山的中国军队。8月1日正式下诏对中国宣战,悍然挑起了侵略战争。睦仁在宣战诏书中,大肆颠倒黑白、歪曲事实。明明是蓄意挑起战争,却要装扮成“始终与和平相始终”的和平保卫者,把无端出兵对朝鲜进行的赤裸裸的侵略,硬说成是“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云云。
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后,睦仁率大本营由东京进驻广岛,同时颁布了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制订好的所谓“作战大方针”。根据这个“作战大方针”,日本于开战之初即派遣第五师团进入朝鲜,进行牵制作战。同时改编海军,成立适应战时体制的联合舰队。经过9月15、17日的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的胜利后,随即出兵侵入中国境内,为此日本先后动员了6个师团的兵力,即日本全国总兵力的90%,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经过8个多月的作战,侵占了中国东北和山东的大片土地,最终以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结束了战争。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从中国掠得巨额赔款,割占了大量土地,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从而使日本挤入了列强行列。以此为基础,在经过10年准备后,于1904-1905的日俄战争中日本又战胜俄国,成为东方霸主。
睦仁在位共45年,于1912年7月30日病死,由于在位期间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小国一跃成为军国主义强国,而被后来的日本军国主义政权奉为“旷代圣主”,其所推行的对内残酷压榨、对外疯狂侵略的政策对其后的日本政府影响颇深,直到二次大战战败,日本的军国主义迷梦才彻底破灭。(北洋水师网站)
南京大屠杀。请注意,电影上是写南京入城,对大屠杀之事只字不提
侵华日军的幸存者(他们应该向中国人道歉,而不是在这里悼念)
日军第十五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和靖国神社中的甲级战犯:梅津美治郎
梅津美治郎,日本侵华战争重要罪魁之一,1948年11月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武力侵略中国、屠杀中国军民、共同制定并实行侵略计划等战争罪行判为甲级战犯,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和对外扩张侵略政策的重要人物。
一手炮制“何梅协定”
梅津美治郎生于1882年,日本大分县人。青年时期接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教育,1903年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1910年毕业于陆军大学。梅津毕业后历任日本驻德国武官、参谋本部德国班班长、陆军大学教官、陆军省军务局军事课课长、第一旅团长等职,并于1930年升为少将。
1931年8月,梅津美治郎任日军参谋本部总务部长。一个半月后,日本关东军突然在中国东北沈阳策动“九·一八”事变,梅津对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发动事变的谋略不满,认为这违背了日本军部《满蒙问题解决方策大纲》中“约以一年时间做好准备,于明春以后实行”的侵略方针。日军侵占东北后,军事压力陡增,梅津与军务局长小矶国昭及梅津部下第一课长东条英机、军事课长永田铁山协商,制定出军备改革方案,以满足应急军备的需要。
《塘沽协定》后,日本军队不满足仅将河北省东北部划为非军事地区,为巩固伪满,分裂华北,排挤东北军和国民政府驻华北的军队,遂于1934年3月派梅津美治郎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
1935年5月,梅津借口天津日租界发生两名亲日新闻记者被杀事件,向国民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提出“驱逐东北系及中央势力出华北”的无理要求,由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与驻北平公使馆武官高桥坦会见何应钦,强迫何应钦接受要求事项。
同年7月6日,在日本军事、外交威压下,何应钦被迫以打字函的形式承认日方的要求,签订了所谓的“何梅协定”,主要内容是:1.取消河北省内一切国民党党部;2.撤退国民党驻河北省的东北军第51军、国民党中央军及宪兵三团;3.解散国民党军分会政治训练处及蓝衣社、励志社;4.罢免河北省主席于学忠; 5.取缔一切反日团体及活动。此后,华北危机日益严重。同年,梅津兼任第二师团师团长。
实行“三光”政策
1936年春,梅津美治郎调回东京任陆军省次官,参与策动进一步侵略中国华北的军事策略。他认为驻军不能远离平津铁路,于是日军从原定的通州改在丰台设立一个兵营,而正是在丰台卢沟桥的日军,挑起了1937年的“七·七”事变,由此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16日,梅津在陆军省课长会议上说:“为解决时局问题,必须举国一致全力以赴。”至7月27日,梅津等主张进兵的意见压倒作战部长石原莞尔的先将兵力撤至山海关再进行日中谈判的意见,日本内阁会议批准出兵三个师团,向华北派遣约21万人的兵力。
日本侵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在中国军队正面战场、游击战场的打击下并未实现,梅津美治郎于1938年5月任日军第一军司令官,率日军侵占山西,进行所谓“治安肃整作战”,残酷“扫荡”,实行野蛮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作战”。但在中国抗日军队的打击下,至1939年9月前,日军第一军伤亡2.1 万人。
由于诺门坎事件致使日本关东军损失惨重,1939年9月日军大本营令梅津美治郎接替植田谦吉大将出任关东军司令官,要其重建关东军,推进对苏作战准备,并进一步“开发”伪满资源,提供战争物资。当时还是中将的梅津向天皇及军部表示:“今后将愈加粉骨碎身以报皇恩于万一。”
秘密下令创建“731”部队4个支队
梅津在中国东北下令修筑了许多堡垒,又与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协作,修通了伪满新京(今长春)至朝鲜平壤间的战略铁路。1940年,梅津晋升为陆军大将, 1941年、1942年下令进行“关特演”(以苏联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训练关东军部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梅津向日军军部输送兵力20余万人。直到 1944年,关东军向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等输送多支精锐部队。1940年12月,梅津曾签署创立第731部队(即制造细菌武器机关)4个支队及有关驻地的秘密命令。
东条英机内阁在太平洋战争失败后垮台,以小矶国昭任首相的新内阁组成。梅津美治郎被任命为参谋总长。1944年8月,梅津拟订日本陆海军作战的指导大纲,制定“以帝国本土为核心圈,确保作为资源要域的南方圈,以及联络两者的要域,彻底完成有组织的战争,向使敌屈服迈进”的根本方针。
但是,太平洋战场以及日军在亚洲、在中国的军事进攻已呈颓势,至1945年4月后,在美国、苏联的夹击下,日本甚至要依靠调动中国大陆的日军以维持战局。同年6、7月间,日军大本营统帅部发出“决号作战准备”(即本土作战方案)的指令。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9日,苏联对日本宣战。8月11日,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
面对败局,梅津美治郎与陆军大臣阿南惟几、海军参谋总长丰田等仍不甘心失败,要求“死中求生”,顽抗到底,被日本天皇拒绝。9月2日,天皇命梅津与外务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军部在“密苏里号”舰艇上签署了投降书。
1946年4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下令逮捕梅津美治郎、重光葵等4人。1948年11月,梅津以甲级战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1949年1月8日,梅津美治郎因患癌症死于东京巢鸭监狱。
神风特攻队出发前写的
神风特攻队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海军以飞机撞击敌舰的特种航空部队。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连遭惨败,为阻滞美军的海上进攻,决心使用潜艇、快艇和飞机撞击敌舰,以挽回败局。1944年10月起,日本海军先后组建8个神风特攻队,代号分别为"敷岛"、"朝日"、 "大和"、"山樱"、"纯忠"、"诚忠"、"忠勇"和"义烈"。神风特攻飞机多数由轻型轰炸机或战斗机改装,少数如"樱花"和KI-115型飞机是专门设计的。神风特攻飞机设备简陋,装有大量炸药,起飞后起落架自行脱落。1944年10月,神风特攻队在莱特湾海战中首次出击,击沉、击伤多艘美军舰只,使美国海军大为震惊。1945年4月,神风特攻队在冲绳岛战役中频繁出击,并首次使用"樱花"飞机。这种载有1.2吨炸药的有人驾驶轻型木质飞机,由轰炸机携载。母机飞近目标后,载机启动自身火箭发动机以600公里时速飞向目标。在莱特湾海战和冲绳岛战役中,神风特攻飞机共出击2550次,其中475次命中目标,击沉美国航空母舰和其他作战舰只43艘,击伤各型舰艇约370艘。美国为摧毁设在九州的神风特攻队基地,共出动B-29轰炸机约2000架次。太平洋战争结束前夕,日本本土共有神风特攻飞机9000余架,其中5000多架已改装完毕。神风特攻队是日本落后的军事技术与其疯狂的军国主义思想结合的产物,企图以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换取战果,但终究未能改变日本败降的命运。
士兵物品
士兵装备
他们竟然这样干
特攻士兵的塑像-1
特攻士兵的塑像-2
偷拍的极右电影片段
为纪念战死者种的树-1
为了纪念战死者而植的树-2
武士刀
仔细看看:写的是什么?
战争全面爆发-7.7事变
招魂碑,边上有一个老兵一边哭一边拜,真想冲上去揍他
这就是李登辉所最喜欢看到的
终于偷拍结束,这是正殿
日本“海军之花”山本五十六(1884年~1943年)
日本海军上将。出生在新鸿县长冈市的旧士族家庭。原名高野五十六,1916年继嗣名门山本家,从此改名山本五十六。1901年考入 江田岛海军学校。1904年毕业后,在“春日”舰任海军少尉候补生。 1905年调任“日进”舰枪炮官,参加日俄战争,在对马海战中负伤, 1916年海军大学毕业后,担任第 2舰队参谋。 他于 1919年赴美从事驻外工作。1921年回国任海军大学教官。 1923年又赴欧美各国考察海军建设。1924年任霞浦海军航空兵教导队 总教官兼副队长。1935年任日本驻美海军武官。1928年回国,先后任 “五十铃”号巡洋舰和“赤城”号航空母舰舰长。1930~1938年、历 任海军航空本部技术部长、第 1航空战队司令、航空本部部长、海军 省次官等职。主张大力建设海军航空兵,并亲自率领航空部队进行严 格的海上训练,为提高日本航空母舰舰载飞机的作战能力做出了巨大 努力,对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39年起,任日本联 合舰队司令。1940年晋升海军上将。 他支持和参加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是太平洋战争的重要策 划者和组织者之一。曾竭力主张在日美开战之初,美国海军力量没有 动员起来之前,首先击败美国太平洋舰队,以保证日本“南进”战略 的实施。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于 1941年 12月策划和指挥了偷袭珍 珠港事件,并取得了胜利,保证了进攻东南亚日军的侧翼安全。但在 1942年 5月组织和指挥企图诱歼美舰队主力的中途岛海战中,遭到惨 败。随后,又在指挥所罗门群岛争夺战中,一败涂地。他本人也在这 次争夺战中,因预告其座机出发的密电码被美军截获破译,当他的座 机于 1943年 4月 18日飞临布干维尔岛上空时,被美机群击落,葬身 于布因城北的荆棘丛中。死后追授元帅称号。
制造柳条湖事件
1931年春,关东军制定了“处理满蒙问题方案”,原则上规定了“在满洲采取军事行动时关东军必须集中于一地”,而沈阳是东北四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东北军主力的驻地。因此,日本决定选定沈阳为采取“军事行动”的爆发地,并认为“应使关东军主力迅速集中于奉天,以便先发制人,将敌之最精锐的奉天附近的军队,加以击破”,“即能控制东北四省之中枢”。关东军内主张武力侵占东北的激进人物板垣征四郎、石原莹尔和花谷正等人精心制定了具体行动计划。日本武藏大学教授岛田俊彦在他编著的《满洲事变》一书中对此有详细记述:
六月底(1931年),在策划参谋旅行时,石原和板垣对关东军的部分人员说,九月下旬,要在柳条沟(湖)开始战斗行动,要求他们协助这一计划。花谷和今田新太郎大尉(张学良顾问柴山的助理官)首先参与商谈。不久,又要求奉天宪兵队长三谷清中佐予以合作。奉天独立守备队第一中队长小野正雄大尉来到驻奉天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第三中队长川岛正大尉(虎石台)处,摸川岛的底细,问他:‘关东军如果动手的话你打算跟着于吗?’川岛也是河本大作在第十连队(小仓)时的部下。川岛和小野一到花谷那里,花谷就说:‘不想于的人干脆回中央’,接着对北大营占领计划作了说明。最后在特务机关二楼召开会议,今田也参加了这次会议。经两、三次聚会后”终于炮制了在柳条湖炸毁铁路的计划。
板垣与石原等人制定的柳条湖事件具体计划,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爆破地点选择在距沈阳2.5公里处的柳条湖,这里比较偏僻,便于行事,更重要的是距北大营只有几百米远,便于攻击;二是时间安排在9月28日,那时庄稼已经割倒,大地裸露,便于作战;三是以铁路爆炸声为暗号,开始炮轰北大营,发起全面攻击,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全城。
为实施这一计划,他们慎重地物色人选。“因为在超越必要的人物中泄露秘密很危险,所以在人选上是颇费一番苦心的。爆破工作如果交给一般非军事人员去做,无论如何容易暴露,因此只有使用军人才是上策。”板垣和石原将爆破任务交给了奉天特务机关辅助官花谷少佐和今田新太郎大尉,让他俩负责组成爆炸铁路的秘密班子。不久,奉天宪兵队长三谷清也参与其事。今田把工兵出身、熟悉爆破技术的河本末守中尉,从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2大队第3中队调到柳条湖分遣队,并当面向他下达了密令。花谷正考虑“既然在爆破后,必须立刻集合部队开始行动,那么,无论如何需要向驻奉天部队的骨干分子,透露秘密。……然后向志同道合的人,讲明计划,巩固团结。”他这里所指的“志同道合”的人即川岛正大尉(独立守备队第2大队第3中队长)、小野正雄大尉(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第1中队长)、川上精一大尉(独立守备队第2大队第2中队长)、儿岛少佐(驻奉天第29联队附)、名仓少佐(驻奉天第29联队大队长)、三谷少佐(奉天宪兵队)等、使他们知道并支持计划,以便届时向北大营和沈阳城进攻。
9月14日,抚顺独立守备队中队长川上精一召开了一个非常时期的紧急碰头会,参加的有抚顺警察署长、车站站长及在乡军人分会长,川上在会上透露说:“抚顺中队在万一的情况下,担负着奇袭奉天机场的任务。”这一情报传到了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耳里。翌日,林久治郎便给外相币原喜重郎发一密电:“关东军集结军队,携出物资弹药,最近有采取军事行动之势,”9月初,日本国内就有关东军少壮军官要在东北动武的传闻,曾引起内阁乃至天皇的注意。尽管陆军省、参谋本部和贵族院等在“满蒙问题”上热衷于强硬主张,但内阁的多数成员还是支持币原外交的。接到奉天总领事的电报后,币原在内阁会议上向陆相提出质询。南次郎等考虑到“除安达内相以外的大部分阁员都还缺乏认识的今天,还得要忍耐”,“于是乃派参谋本部第二部长建川美次少将前往东北,并给本庄带去一封信,信中说:“希望暂时不行使武力。”建川美次是板垣等人的积极支持者,他赞成尽早发动“事变”。因此,他在从东京出发之前,曾示意桥本欣五郎拍密电给关东军板垣等人,要其提前行动。……九月十五日,板垣接连收到9月14日晚桥本拍来的三份电报。夜幕降临后,在奉天特务机关进行了最后磋商(出席的人有石原、板垣、三谷、今田、川岛、小野、花谷、儿岛和名仓梁少佐)。花谷宣读了桥本的来电,内称:‘败露,建川去前动手。’结果议论纷纷,有的主张就此罢手太遗憾,还是采取断然行动(今田);有的主张既然参谋本部反对,动了手也没有用,还是作罢,另找时机(花谷)。双方争执不下。”到十六日早晨,住在沈阳馆的石原给三谷打电话,三谷急忙赶去,石原重又对他说:如果守备队想干就干吧!立即把今田叫来,让川岛中队长负责执行任务。板垣只说了一句‘是吗?还是要干吧,’于是终于决定动手。十六日凌晨二时,特务机关的会议结束后,花谷说过:‘等看到建川后再决定吧。’ 今田当时反对这一意见,坚持说:‘务必要在看到建川以前,锐气未减之际动手。’令田这次被石原叫来,听说要动手,高兴得跳了起来,赶忙把川岛叫来,要求他在十六日以前动手,越快越好。但因来不及准备,最后决定十八日动手。”
爆破铁路
9月18日,板垣在完成了有关柳条湖爆炸计划的一切准备工作,并又进行了一遍检查后,才去迎接从东京赶来的建川美次。他安排花谷和建川一起在 “菊文饭馆”饮酒交谈,便匆匆地赶回特务机关,等待着他谋划的那个时刻的到来。具体执行者今田,已经准备好了42个黄色方形炸药包,并告诉他中队里的中尉军官河本、野田耕夫和田村正,说“今晚动手”。川岛中队立刻检查装备,摆好了全副武装演习的架势,其他部队亦整装待发。入夜,“川岛率领一百零五名部下向文宫屯以南地区出动,在距柳条沟爆炸地点三里的地方进行前哨指挥。其他部队也分散在文官屯前面一带。具体进行爆炸活动;河本,他属于柳条沟分遣队。河本带领松冈军曹等七八名部下去现场,把今田准备的黄色方形炸药包放在西侧铁轨接口处的两侧,并将它点燃起来。这时正值晚上10时20分左右,即距预定于晚10时40分到达奉天的快车即将通过之前没有多少时间。”对这天晚上的情形,花谷正在1956年发表的回忆录中有更为详尽地描述:
九月十八日夜里,一弯明月落进高粱地里,天色顿时昏暗下来。疏星点点,长空欲坠。岛本大队川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沟方向走去。一边从侧面观察北大营兵营,一边选了个距北大营约八百米的地点。在那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装置在铁轨旁,并亲自点火。时间是十点钟刚过。轰然一声爆炸,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四处飞散。
不管怎么说,也没炸张作霖时那么大的规模。这一次,不仅没有必要把火车炸翻,而且还必须使在满铁线路上驰骋着的列车免受损害。因此事先让工兵作了计算,直线单面铁轨即使炸断一小段,遇上正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也只要它暂时地倾斜一下,还能够通过。根据计算所得的这个安全系数,规定了所需的炸药数量。
制造舆论
在炸毁铁路的同时,河本一面用随身携带的电话机向大队本部和奉天特务机关报告,一面向北大营开枪射击,并传令一等兵令野去向川岛报告:“北大营的中国兵炸毁铁路,正在战斗。”这时呆在爆破地点以北文宫屯的川岛中队长,立即率兵南下,进攻北大营,在现场附近直接监督实施爆破任务的今田,此时也挥舞军刀,杀向北大营。其他各部队也都按计划进入各自地点,担负起警戒、联络和进攻任务。事件发生后约1小时,即9月18日夜11时18分,关东军参谋、奉天特务机关辅助宫花谷正,以特务机关长土肥原(当时不在沈阳)的名义,给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和陆军大臣南次郎发出了第一封电报:
十八日晚时半许,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奉天北面的北大营以西,破坏满铁线,袭击我守备兵,与我前来之一部守备队发生冲突。据报告,奉天独立守备第二大队正向现场出动(奉第205号)。
接着又发出第二封电报,编造说:
北大营之中国军队炸毁满铁线,其兵力有三四个中队,随即逃入兵营。我虎石台中队,十一时过后正在与北大营之五六百敌军交战,并占领其一角。但敌军正在不断增加机枪和野炮。我中队正在进行苦战。野田中尉身负重伤(奉第208号)。
事变爆发后,关东军除向军部谎报军情外,急忙大造舆论,谎称“华兵爆破铁路,引起中日两军大冲突”。9月19日上午9时,便在沈阳城中张贴出早已准备好的石印大布告,诡称。“华军之破坏铁路,攻击守备队”。9月20,日人主办的《盛京时报》以显赫的大字标题,报导“北大营兵炸毁南满路,寻致南满各地成战场”。20日,日本外务省和陆军当局协议结果认为:“本事件之真相,虽未判明,但日军军事行动,为自卫权之发动,必为国际法上当然容许之处置。”同日,东京各报纷纷就所谓“奉天事件”发表评论,认定“此次事件之发端,由于破坏满铁”,因而“日军此次行动,系属正当”。关东军怕败露破绽,便制造假现场,他们在现场放置了三具穿着中国士兵服装的尸体,伪装成被击毙的爆炸铁路“凶犯”。对此,事变当时中国方面已明确指出,所谓中国士兵尸体,为日军“枪杀十七日雇用之华丐十数人,衣以中国军人服制,复用刺刀刺破军衣,拍摄照片”。曾于9月19日,到沈阳调查过事变的记者乔·毕·巴鲁在战后出席远东国际法庭作证时,谈到了柳条湖现场的情况:“我在本庄司令部会见了旧友上肥原。见到在司令部前广场上堆积着铁路被破坏了的部分物品,还把拍下来的照片给我们看。越过高粱地来到现场,只见现场已经完全清扫完毕,换上了新路轨和两根新的枕木;中国士兵的尸体放在离路轨约五十码到一百码的地方,用铁板围起来。他们的头部冲着爆破地点的方向。同行中的一个伙伴,调查了一具尸体,他见到的是一个没有血迹,被放置了相当长时间的尸体。”当时的奉天省日本邮政局长歧部与平在参观了现场后也认为日本的这种作法大愚蠢了,人们一看就明白现场是伪造的,尸体是在人死后扔到现场的。台湾东北问题研究会编辑的《“九·一八”事变》一书中,在“九·一八事变之责任者”一节中有一段记述:
吉野作造(日本法学博士)系前日本中央公论主笔,为日本名士,记者友人,曾于事变后,访问于其东京私邸。即以事变真相,并历陈证据,证明铁路爆破确系日本守备队之行为时,被答,此中内幕,确如贵谈,然内田满铁总裁,已照实报告政府,同时外务省接各方外交官之报告,亦知事变为日军计划的行为也。
历史见证
尽管日本关东军如何制造柳条湖事件的假象,并向世界广造舆论,但历史不容篡改。日本战犯们也不得不交待事实真相。
曾在1940年任伪满洲国总务长官的武部六藏,于1946年8月在伯力写的笔供中供认:
昭和六年爆发了满洲事变。事变爆发的契机,是由九月十八日爆炸奉天北大营附近的铁道而揭开序幕。炸毁铁路虽然是基于关东军的计划而实行的,可是关东军却说是中国军队所破坏的。以此为借口,采取了立刻占领满洲的行动(当时的关东军司令官是本庄大将(中将),参谋长三宅大佐,参谋板垣少佐(大佐),还有其他青年将校)。侵略满洲是日本多年来的大陆政策的一环。结果是日本政府及军部都支持了满洲事变。
曾经亲手炸死张作霖,并积极主张制造“满洲事变”,建立一个受“日本控制的‘满洲国’”关东军高级幕僚河本大作,于1953年写的笔供中说:
……热中于军国主义的少壮军官们,对于满蒙这一‘国防生命线’的被侵犯,忍无可忍,甚至有人认为如伺机侵略满蒙,将其纳入我国的势力范围,以树国家的百年大计。而持有上述思想者,多是日本国内参谋本部第二部(处理情报事务)的少壮军官。其中有重藤千秋(大佐)、桥本欣五郎(中佐)、根本博(少佐)、和知鹰次(大尉)、长勇(大尉)等人。在满洲则有以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大佐)、石原莞尔(中佐)为首,包括奉天特务机关长花谷正(少佐),以及所属独立守备队的大部分青年军官。而其中最有力者为板垣与石原二人,他们早已志同道合。首先,为了做好准备,他们指责当时的关东军司令官菱刘隆(中将)对满洲问题态度冷淡,鼓动东京中央军部以本庄繁取而代之,然后一心等待时机的到来。由于万宝山事件和中村大尉事件的发生,导致日本国内舆论沸腾,他们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在此之前,位于奉天北郊邻近北大营的柳条沟道口,多次由北大营的奉天军士兵或堆石块,或拔道钉,屡屡制造破坏南满铁路运行的事故。因此便选中了这一地点。于九月十八日夜,派虎石台(奉天以北八公里)守备中队破坏柳条沟的桥梁(铁路),就如同奉天军士兵干的一样。另外,还计划利用中国人的密探炸毁太子河铁桥,但被日本军哨兵赶走,未能达到目的。结果,只破坏了柳条沟的一座小桥。然而它却成为“九·一八”的直接导火线,使事变发展扩大。
1946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参加诉讼的各大国的联合公诉代表达西先生在对日本战犯的起诉发言中说: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七(原文如此)日夜,被告人蓄意在南满铁路奉天以北的路段上制造爆炸事件并把此事归罪于中国人。损坏程度根本不那么严重,甚至没妨碍从长春向南开来的快车正点到达。
东条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希特勒、墨索里尼齐名的三大法西斯头目之一,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亚洲、侵略中国的头号战争罪犯
东条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希特勒、墨索里尼齐名的三大法西斯头目之一,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亚洲、侵略中国的头号战争罪犯。在其出任日本陆军大臣和内阁总理期间,日本军队疯狂侵略、践踏亚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数以千万计的生灵涂炭。
自幼受军国主义思想和武士道精神薰染,宣誓:“在满洲的土地上粉身碎骨心甘情愿”
东条英机,1884年12月30日生于日本东京一个军阀家庭。其父东条英教是一个从下级军官逐步晋升为陆军中将的军阀,甲午战争时期任日军大本营参谋,后任《日清战史》编纂部部长;日俄战争以来历任日军第八旅团旅团长、留守近卫第一旅团旅团长、朝鲜京城守备旅团旅团长;晚年从事兵学书编写,著有《战术麓之尘》等。
东条英机自幼受到军国主义思想和武士道精神的薰染,1899年9月至1904年5月,先后在东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陆军中央幼年学校期间,经历了严格的军事化学习。东条学习成绩不算太好,打架却很厉害,从不服输,被别人称为“打架王东条”。同时,军事教官的“在战争中要勇冲猛杀,视死如归,为日本征战建立功勋”的“训示”对他影响很大。1904年6月,东条升入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4月毕业时被授予陆军步兵少尉军衔,毕业前夕他带领第17期300名学员在皇宫振天府前宣誓:“要为天皇而死……在满洲的土地上粉身碎骨心甘情愿。”之后来到中国东北,赶上日俄战争的尾声。
1911年至1915年,东条英机就读于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后,历任陆军省副官、驻德国大使馆武官、陆军大学教官、陆军省军务局课员、整备局动员课长等职,并坚决支持日本军部的右翼法西斯分子谋划、策动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1937年6月,芦沟桥事变前夕,上奏大本营鼓吹首先对南京政权一击
“九·一八”事变后,东条英机兼任陆军通讯学校研究部部员等职。1933年3月,东条英机被任命为陆军少将,任职于参谋本部;同年11月任军事调查部部长。1935年9月,东条出任关东军宪兵司令官来到中国东北,加强对伪满洲国的“治安肃正”活动,镇压中国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936年12月,东条英机晋升为陆军中将。翌年3月,东条出任关东军参谋长。6月,东条上奏日军大本营,鼓吹“从准备对苏作战的观点来观察目前中国的形势,我们相信:如为我武力所许,首先对南京政权加以一击,除去我背后的威胁,此最为上策”。“七·七”事变后,东条英机率日军直扑察绥和晋北,侵占张家口、大同、集宁、绥远、包头等地,并炮制伪“察南自治政府”。东条指挥的察哈尔作战,被称作“关东军的闪击战”,日本陆军部认为:“关东军的功勋,得力于东条参谋长。”东条也因此而获得日本政府的第一张“战功奖状”。
1938年5月,东条英机回国出任陆军次官,负责陆军省常务工作,兼任陆军航空部部长、航空总监。至1940年2月,东条就任临时军事参议官;7月就任陆军大臣兼对满事务局总裁。他担任陆军大臣后,即派遣日军进入印度支那南部,并参与提出建立日本领导下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
谴责英美阻碍日本扩张,叫嚣“一亿国民齐上阵”
1941年10月,东条英机任日本内阁首相兼内务大臣、陆军大臣和对满事务局总裁,授陆军大将衔。此前,他发表宣扬法西斯精神的“战阵训”,强调日军士兵 “命令一下,欣然赴死”、“不自由应思为常事”。同年11月初,以东条为首的日本政府,在御前会议上通过了对美国、英国和荷兰开战的决定。11月中旬,东条在临时议会发表战争演说,谴责英、美阻碍日本进行侵略扩张,号召国民节衣缩食,叫嚣“一亿国民齐上阵”。临时议会根据东条的要求,通过了38亿日元的临时军费追加预算案。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日,日军根据东条英机的命令,陆续开始对泰国、马来亚、菲律宾、关岛、威克岛、吉尔伯特群岛及香港等地发动进攻。12月8日,美国、英国宣布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1942年5月,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日本政府,命令日军联合舰队占领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6月5日,日军在中途岛战役中受到重创,损失大型航空母舰4艘、重巡洋舰1艘、飞机400多架、兵员3500人。
1944年4月中旬,为加强中国大陆日军与南洋日军的联系,东条英机命令在华日军执“一号作战”手令,尽快打通横贯中国的平汉、粤汉和湘桂铁路。这是东条在中国大陆发动的最后一次较大的攻势。同年7月18日,由于日本在与美国的海战中屡遭重创,在侵华战争中连遭失败,东条内阁被迫辞职,东条英机辞去日本首相、陆军大臣及参谋总长职务,退出军政舞台。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2日,日本头号战犯东条英机自杀未遂,被捕入狱。1948年11月12日,东条英机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犯有发动战争,侵略别国等罪行判处死刑;12月22日被执行绞刑。
李登辉曾经对外表示,22岁以前是日本人,还拥有一个日本名字叫“岩里政男”。少年期受日文教育的他,至今非但爱读日文书,而且与夫人曾文惠的交谈据说也是日语。
勿忘国耻,振我中华!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