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7|回复: 0
收起左侧

再论“李广难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2 11: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种“李广难封”论

        对于汉景帝、武帝时期号称“飞将军”的李广,虽为名将,但至死未能封侯,给后世留下的不仅是“飞将军”、“神射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英雄美名,同时也留下了两千余年“李广难封”的争论。
以往对于“李广难封”,归纳起来大至有“命中注定”论、“生不逢时”论、“自身有过”论三类。

1、    “命中注定”论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这样评价李广:“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是典型的“命中注定”论。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也记载,一次李广与望气算命的王朔交谈,说:“自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王朔说:“将军想想难道做过什么可悔恨的事情么?”李广想想说:“我为陇西太守时,羌族人造反,我诱降了他们之后却又杀死了他们。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事。王朔说:“罪过没有比杀已降的人更大了。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这也是“李广数奇”说最早的由来。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武帝本欲启用多次请战的李广做前将军,但后来也因“李广数奇”说,恐于战不利,暗中指示卫青不以李广为重用。
        汉代以军功论封赏,“数奇”的李广在多次负责“牵制”、“佯动”、“后军”以配合主力卫青、霍去病后,无斩虏得封侯也不在所难免了。
        可能最终自杀身死的李广本人,对自己至死未封侯的原因,都是相信“李广数奇”的“命中注定”论的。

2、    “生不逢时”论

        “生不逢时”论应该是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记载,源于汉文帝对李广的一句评价。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因善于用箭,杀死和俘虏了众多敌人,升为郎中,以骑士侍卫皇帝。多次跟随文帝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生不逢时”论者,大多与汉文帝的说法相同,认为李广若生在高祖时期,凭其武勇,封万户侯是探囊取物一般,只因其生活在以“休养生息”为主题的“文景”时期,才不得以施展,而到了武帝时期,李广终因年迈不得胜重任,最终才有了至死未能封侯的遗憾。

3、    “自身有过”论

        “自身有过”论源于众多后人对“李广难封”课题较深层次的分析所得出。
        较为典型的论据一是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的李广处死霸陵尉的故事,李广被削职闲居时狩猎晚归,霸陵尉不给开城门,后李广复职,出征前调霸陵尉至军中,寻由杀死霸陵尉。得出结论,李广的心胸太狭窄。
        二是源于对比李广与程不识将军带后方法的对比,程不识曾说过,李广带兵,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逻自卫,但如果匈奴进攻,大军没办法抵挡。程不识则以严格治军而闻名,他注重部队的编制,队列和阵式。晚上敲刁斗巡逻,军中事务繁琐,却不怕匈奴进犯。得出结论,李广不会带兵,至少其带兵有很大弱点。
        三是源于汉武帝对于四路讨伐匈奴时李广一路的评价,武帝认为,匈奴集中优势于李广三倍多的兵力对付李广,导致李广兵败被擒(后李广装死,而后夺弓马杀敌逃脱,“飞将军”之名由此而得),是因为李广将军为盛名所累。而且遇敌往往力拼,虽杀敌甚众,而我方伤亡亦大。得出结论,李广用兵不够灵活。
    还有就是认为李广口无遮拦,经常摆老资格,所以得罪同僚很多,也是其重要的缺点之一。
        “自身有过”论认为:正是因为李广的“心胸狭窄”、“治兵不严”、“盛名所累”、“损兵过众”等自身原因,导致“李广难封”。

三种论调的评价

        “命中注定”论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论调,不足取之。“李广数奇”说乃相士之言,为我“无神论”者所不能取。
        “生不逢时”论虽加进了一些客观的分析,但更多的内容是怨天尤人,亦不足取。虽然“文景”时期以休养生息为主题,但到了武帝时期,多次大规模对匈奴用兵,正是英雄用武之时,何来“生不逢时”?!虽说李广当时年龄偏大,但历史上姜尚、廉颇等多少老帅、老将,虽年过花甲而能威震天下?!为何独李广不能?!
        “自身有过”论对“李广难封”有了一些深入的分析,但更多的是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原因进行了列举及简单的分析,并未能对“李广难封”问题进行系统而有逻辑的分析,只能算是一种“形而上”式的结论。

关于“李广难封”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1、    时代背景

        汉代在经历了高祖开基立业、“诸吕之乱”、“文景之治”后,一方面是逐步恢复了的经济实力,逐步充盈的国库,另一方面面临着内忧(诸侯王)和外患(匈奴)。
        内忧是由于汉初年高祖分封制的后遗症,而且有愈养愈大的趋势。到了景帝后期,着手解决内忧,也就成为了当时朝廷最为主要的任务,于是景帝依照先安内、后攘外(我在《论汉朝与蒋介石同样“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不同》中另有论述)的顺序,先是平定了“七国之乱”,后武帝继位完成了平定匈奴。
        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正应该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2、    李广自身

        人云:“为将者五要:智、信、仁、勇、严。”
        李广的祖先是秦朝将军李信,曾率军战败燕太子丹。李广接受世传弓法,射得一手好箭,武勇过人。后人曾有诗赞李广箭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楞中。”《水浒》中射术如神的花荣,也只能以“小李广”自居。可见李广弓箭神奇。再结合李广被俘后只身抢得弓马得脱之事看,李广应得“勇”字。
        李广带兵,远不如程不识等将军严格,李广的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逻自卫,却也未曾遭到过袭击而受损失。李广十分重视士兵的状态,认为临战前,士兵一定要睡好觉,其次是吃饱饭,剩下的就是全力出击了。李广还认为,将军应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士兵也愿意为其效死命,因此李广的军队战力很强。虽然李广带兵不如程不识等将军严格,但也自得其法,自成一家,并未因此而削弱战力,因此,可算李广另辟奚径,巧得“严”字。他的这个“严”字,更多的是体现在军心上而不是军容上。
        从李广多年的战斗表现来看,虽然终其一生未能封侯,引为一生憾事,但只要朝廷有令,无论担任何种角色和任务,都在尽力完成,无论对于朝廷、武帝,还是对于每次军事活动的指挥统帅,都完全具备了“信”字。
        从李广对待士兵来看,尤其是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在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统帅中,实属难能可贵。但从李广对待霸陵尉的行为来说,难免“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之嫌。因此,在这个“仁”字上,李广只能得一半。
        虽然李广也有过带领二百骑兵追杀匈奴射雕手突入敌重围,急智假作疑兵而后全身而退的用智战例,但李广更多的是与敌人硬碰,因此导致李广部众在战斗中伤亡较大,正是勇猛有余而智虑不足的表现。因此,为将者最为重要的“智”字上,李广与历史上的其他名将相比,的确相差很多。

3、    敌我分析

        在“文景”时期,汉朝北患匈奴人,多次袭扰边塞,烧杀劫掠。汉朝贯采取的是守势。匈奴曾言:汉朝虽有万里长城,但我们只要集中突破其一点,就能突破长城防线。而汉朝也曾分析:万里长城虽不能完全防住匈奴,但能保证匈奴只能在有限的点上进行袭击,若无万里长城,则匈奴想在什么地方进攻就能在什么地方进攻了。因此,汉朝当时还是依靠长城,对匈奴进行防御,这种防御持续了“文景”两朝,延续到了武帝初期。
        从经济上对比。众所周知,汉朝是以耕种为业,有固定的城镇居住。而匈奴是以游牧为生,无固定居所。汉朝的大多数生产技术远在匈奴之上,其生产力也远在匈奴之上。
        从人口上对比。汉朝人口远多于匈奴人数倍。匈奴随时可以相对集中,而汉朝则分散居住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
        从军事上对比。但汉朝是兵民有别的,是一种社会模式;而匈奴人安则为民,战则为兵,是一种全民皆兵的族群模式。从边塞上而言,匈奴与汉朝的对峙兵力大体相当,但匈奴人机动性远高于汉朝,因此经常能集中优势兵力突破汉朝的防御。汉朝当时的军队还是以步兵、步兵车为主,相对于匈奴的骑兵,其机动性大大不如。因此在战场上与匈奴骑兵对决,往往处于下风。
        匈奴之所以只能是袭扰边镇而不能长驱直入消灭汉朝,一是由于匈奴人口相对汉朝来讲太少,没有消灭汉朝的实力;二是匈奴的骑兵战法,在广阔的草原上有其优势,一旦进入了内地,在地形上对骑兵十分不利,也就会使匈奴失去赖以得胜的法宝。

4、    武帝战略与“李广难封”

        针对汉匈之间的对比与形势,汉武帝为实现其远大报负制定了对待匈奴的战略。

汉匈之战第一阶段

        最初汉武帝想以谋略设一个大圈套,打一个大的伏击歼灭战,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问题,因此筹划了马邑之战,但没能成功。自马邑之围失败,使汉武帝意识到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匈奴问题,更不可能一下子消灭匈奴骑兵。汉武帝及时调整战略,做好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持久战”(虽然当时没这么叫)的准备。
        武帝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以前被动挨打的局面。以前总是匈奴人来犯,汉朝组织防御。而武帝所想的,是要主动寻找战机,与匈奴人进行会战。但这就必须放弃塞内的地形优势,而在匈奴人擅长的草原上与匈奴人决战,因此,改良兵种成为汉武帝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因此,重用爱马如命,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年轻的卫青,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此时汉武帝并未敢冷落如日中天的“飞将军”,四路进军匈奴时,卫青与李广是各领一路的。
        四路进军匈奴,卫青部充分理解了汉武帝的战略部署,长驱直入匈奴腹地,多有斩获,李广部则因盛名所累,不得不面对数倍于己的匈奴人苦战,最终虽杀敌甚众,但汉军也全军覆没,自己被俘后侥幸得脱。汉武帝及时与将军们进行了反思。这时的李广被贬闲居,还发生了与霸陵尉的矛盾。而卫青则针对汉军虽为骑兵,但战法仍为步兵的问题做了深刻的检讨与分析,并得汉武帝同意,启用匈奴降将赵信训练汉军骑兵,最终使得后来匈奴单于惊呼汉军战力已与匈奴骑兵不相上下。
        直至收复河朔后,汉军已完成了战术上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的转变,战略上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而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战法革新,并能坚决执行汉武帝战略意图的卫青,成为了汉军的绝对统帅,而不注重学习,不注重检讨的李广将军,则沦为了“牵制”、“佯动”的角色。

汉匈之战第二阶段

        在实现了第一阶段的战略意图后,汉武帝逐渐寻求打开汉匈大战新的局面,变战略相持为战略进攻。在这个时期,汉武帝看中并精心培养了更加年轻的霍去病。
        虽然最初可能汉武帝对霍去病天马行空般的性格喜爱的成份更大一些,对其真正在战场上的能力也并无把握,但毕竟还是冒险给了年轻的霍去病以展示的机会。霍去病初上战场就没让汉武帝失望,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的漠南之战在战场上,当卫青与李广等都踌躇不前的时候,18岁的骠姚校尉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及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长途奔袭”的战术首战告捷,斩敌二千余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等人全身而返。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正是霍去病的血气之勇,使得汉武帝眼前一亮,这种不需要后援的战法,极大地节约了战争资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来仗是可以这么打的?!”。因此,着眼于更加先进的战法革新,又摆在了汉武帝及汉军诸将面前。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河西大战,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河西大战的胜利坚定了汉武帝“长途奔袭”战术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使用霍去病的信心。平心而论,在这个过程中,连曾经经极一时的卫青大将军,都因为没能体会汉武帝新的战略部署而遭冷遇,更何况一直摆老资格的李广呢。
        顺理成章地,在收复河西的战役中,主攻将军自然是年轻有为的霍去病,李广也只能作为策应了。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在后来的河西受降中,霍去病再一次展示出色的指挥与应变能力,及时控制了匈奴降兵的作乱,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匈奴的信心与实力,导致匈奴王庭北迁过大漠,远离汉境。

汉匈之战第三阶段

        鉴于已取得的战果,汉武帝乘胜追击,决定对匈奴发起最后决战,彻底解决匈奴北患。要达到这个战略目标,仅仅靠“长途奔袭”战术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会战。因此,卫青被重新启用就顺理成章了。
        在此时,汉武帝也并没有遗忘年老的“飞将军”,还是同意了让其担任前将军一职。但终因“李广数奇”一说,又暗令卫青不能重用李广,这才导致了在汉匈决战时,李广因迷路未能加入会战,被卫青派人责问,羞愤自杀的结果。而两路大军的统帅,卫青部重创单于主力,霍去病更是封禅狼居胥山,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结论

1、    “李广难封”是缘于汉武帝因战略的需要所产生的用人策略导致。李广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汉匈大战中,李广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生不逢时”说也有一定道理,若李广生  活在“楚汉相争”时期,可拜上将军。
2、    李广自身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能及时学习总结,革新战法,没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至于其心胸、带兵特点等,则俱为“小节”了,从汉武帝于霸陵尉一事未责李广,于射杀李敢一事未惩霍去病来看,汉武帝的选将依据,不会太重视这些“小节”。
3、    所谓“时势造英雄,而英雄亦适时耶!”时势给了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卫青、霍去病、李敢、赵破奴等人展示才华,成为英雄的空间,但是,有些人未能做到“英雄适时”,没能做到“与时俱进”,李广是个典型的代表,因此才有了“李广难封”。
4、    从李广身上可以使我们得到启示:
?    认清形势,认清潮流,顺应历史,顺应民心,顺应时势,将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施展到当中,达到实现自我(时势造英雄)
?    有功之人不要总摆老资格,一定要虚心学习,不断进取,“与时俱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做到引导潮流而不落伍(英雄亦适时)
?    如遇挫折及不如意之事,不要怨天尤人,要先从自身上找原因,及时总结,及时改进(态度决定一切)
?    最后,以“胜不骄,败不馁。”“得意不快心,失意不快口。”“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禁口、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与诸君共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9 14:57 , Processed in 0.00720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