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22 15: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顾闳中
顾闳中:(韩熙载(902——970),字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唐朝末年登进士第,后逃往南方避乱,曾任南唐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等官。由于当时江南战争较少,有比较优越的自然与生产条件,官僚士大夫的生活奢侈糜烂,大多蓄有歌伎(或称家姬、乐伎)。据史书记载,韩熙载家即有歌伎40余人。韩熙载有政治才干,艺术上也颇具造诣,懂音乐,能歌善舞,擅长诗文书画。但他眼见南唐国势日衰,痛心贵族官僚的争权夺利,不愿出任宰相,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
此画巧妙地利用屏风分隔成五段,描绘了韩家的夜宴乐舞的情景。人物造型准确,神情、姿态生动传神。用笔精熟,线条刚柔相济。与晋、唐人的匀细线条不同,线多方折、顿挫。设色丰富和谐,画中运用家具的墨色衬托出仕女衣带艳丽的色彩。人物面部用肉色渲染深浅浓谈,再罩以肉色调白粉,再于额、鼻、颏部染白色。原画为绢本,背面着和正面一致的重色(矿物颜料).使色彩更显饱满、丰厚。此画在美术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古代工笔重彩的最高水平,各种技法已臻完备、成熟,是最佳学习范本。
南唐后主李煜听说韩熙载生活“荒纵”,即派画院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窥看其纵情声色的场面,目识心记,回来后画成这幅《韩熙载夜宴图卷》。该卷钤有自南史弥远"绍动"印到近代张大千的收藏印记共计四十六方. 著录于《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该图卷旧传为顾闳中所作,今书画鉴定界有些人士认定为宋人摹本。
《韩熙载夜宴图卷三》
周文矩
周文矩,金陵句容人,是李烃皇家画院的重要画家。《宣和画谱》记载,他的七十多件作品中,有三分之二是描写贵族妇女雅娴生活的。如写李煜真图、明皇取牲图、明皇会棋、阿房宫、火龙烹茶、按乐仕女、按舞图等,都是极富丽的。
周文矩:文苑图
周文钜作《文苑图》(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绘四文士相聚吟诵箸文之状.人物情志传神,笔法简细流利,衣纹略作颤笔,设色淡雅,格调超远。
周文钜作《重屏会棋图》(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绘南唐中主李景与其弟景逐,景达会棋情景.人物容貌写实,个性迥异.衣纹细劲曲折,略带顿挫抖动.注重刻划人物表情动态和内在精神,形象更显自然秀丽,线条瘦硬,略带颤动,称之为"战墨描",刚柔相济,独具一格。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
《韩熙载夜宴图卷一》
《韩熙载夜宴图卷二》
赵干
赵干,南唐画家,后主时期的画院学生。其作品《调马图》(上海博物馆藏)画面作一马夫待行状,气息浑厚质实,虽然由于年深日久,绢色黯敝破损,但依然可经看到它当年的艳丽典雅的色彩霞,人物虽极简单,但人物和骏马神态,跃然于绢素之上。《江行初雪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全卷描写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表现出江南初冬渔民和行旅的生活情况。绘景画人均极传神,图中树石笔法老硬,水纹用笔尖劲流利,天空用白粉弹作小雪,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
其他如王齐翰的《勘书图》(挑耳图),卫贤的《高士图》、《闸口盘车图》、阮郜的《阆苑女仙图》、贯休的《十六罗汉像》、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均极名贵。他们继承并发扬了隋唐人物画的风格,在画坛皆影响深远。
荆浩
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河南济源)人。博通经史,善属文。唐未五代中原多战乱,隐居在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著《山水诀》一卷。尝同别人说:“吴道子画,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另外,他的《笔法记》,在山水画的发展史上也占有根重要的地位。又从他的两首诗中可以看出他的绘画作品风格。第一首《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乞画诗》云:“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不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借墨不浓。”第二首《答大愚诗》云:“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水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由此可见荆浩的画,全是大山、大树,属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画;同时可见其作画时的气魄,用笔用墨画树画云的方法。孙承泽评他的一幅山水画说:“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形如占篆隶,苍古之甚,非范关所能及也。”他的技法对皴、擦、点、染,都有进一步的建树。他的被钩布置恰当,笔意森然,无凝滞的痕迹;他好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原,百丈危峰,屹立于青冥之间,至为雄健。他画画很刻苦,画松树要写数万本。从实践到理论,对我国山水画的发展都做出伟大的贡献。宋元画家,均所宗仰。
关仝
关仝,长安人,是荆浩的大弟子。他早年师荆浩,勤学苦练,因而能超过老师。他的《仙游图》,大石丛立,屹然万仞,色如精铁,上无尘埃,下无尘土,四面斩绝人迹不通,深岩曲涧,有楼观洞府,鸾鹤花竹之胜,杖履遨游,有飘飘羽化之想,真是理想的神仙世界。后评论家多称赞之,如刘道醇在《五代名画补遗》中说:“上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企能一笔而成,其悚擢之状突出涌出,而又峰岩苍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远,矿道(石路)貌绝,桥门村堡,沓漠皆备。”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他的画则说:“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周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这都足以看出他的绘画风格。他画秋山寒林,表现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使人感到好像在灞桥之中。他画三峡闻猿时,又没有市朝尘俗之气,画中意境,古淡如诗,有点像晋代陶渊明的风格。
李营邱
李营邱,即李成(919一967年),字成熙,他的先辈是唐宗室,居长安,后迁居山东营邱,人称李营邱。他能诗,善琴、莽,更善山水画。初师荆浩、关仝,后常摹写真景而自成一家。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他的《读碑窠石图》(宋人摩本)画了一个骑骡子的人,停在一座大石碑前,仰着头,观看石碑,石碑附近,有几株枯劲的老树,表现了荒漠寒冷地区的特征。又常画白雪皑皑的山峰,十分开阔。所画山石好像有卷动之势,故后人称之力“卷云皴”。在五代,北宋时期,与关仝、范宽成为三个主要流派。
李成:《读碑窠石图》(日本大阪美术馆藏)
董源和巨然
在中国绘画史上,并称为“董巨”(董源和巨然)的两位大家,是南唐的伟大山水画家。在五代未初,他门和李(成)、范(宽〕各代表一个地区的不同风格。
董源,字叔达,江南钟陵人,在南唐做过后苑副使。后苑在宫廷的北面,故称董北苑。他的山水水墨学王维、着色学李思训。秋岚远景,多写江南风景。山色苍郁,枝干劲挺,小树点缀而成,墨气淋漓,作《落照图》,用笔草草,近视殊不显,远视则村落、山峦清晰,宛如夕照之色,这种明暗透视画法,比西洋要早近千年。
董源的山水题材取自江南实景,如他的《潇湘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描绘了远山茂林,江水行船,沙滩平坡,芦汀沙洲、是典型的江南风光。他的《龙袖骄民图》,描绘了草木茂盛的丘陵,显得空气温润,阳光一片,具有真实感。他的“披麻皴”画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源:《潇湘图》(局部)
他的学生巨然和尚,江宁(今南京)人,开元寺僧,工画山水,师法董源水墨一体,而又有所发展,擅画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南唐后主降宋,随至讣京,所绘《烟岚晓景》壁画,为当时所称赏。亦用长披麻玻画山。后人把他与董源并称“董巨”,他们是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的主要流派。巨然所作《秋山问道图》今传于世。
徐熙
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画家。江宁(今南京)人。一作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后在开宝末年(公元975)随李后主归宋,不久病故。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他画花,落笔颇重,只要略施丹粉,骨气过人,生意跃然纸上。时称“江南花鸟,始于徐家”。“下笔成珍,挥毫可范”。其作品,有“意出古人之外”而创立了“清新洒脱”的风格。可谓“骨气风神,为古今绝笔。”。曾画有《石榴图》,在一株树上画着百多个果实,气势奇伟,笔力豪放,摆脱了当时画院里柔腻绮丽之风。他用质朴简练的手法,创立了”水墨淡彩”。郭若虚论《徐黄异体》,指出徐熙因所处环境地位与黄筌不同,故志趣各异。并说他“多准确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今传世凫雁、鹭鸶、蒲藻、虾鱼、丛艳、折枝、园蔬药苗是也……”《宣和画谱》所记录他的画有二百五十九件。如“雪塘野鹭图等。
两宋时期的绘画
北宋继承前朝旧制,在宫廷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宋代的院画,对绘画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绘画人才。山水画,至此朝着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更加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著名画家有李成,范宽,他们继承了荆浩水墨传统,以北方雄浑的自然景观为描绘对象,他们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纳,王诜等。其他还有擅楼台界画的郭忠恕,擅湖山小景的惠崇,赵令穰,擅青绿山水的王希孟等。花鸟方面,发展的成就突出,花鸟画家比较注重师法自然,注重写生,同时也强调了花鸟画的思想内涵。主要画家有以黄筌为代表的富贵一派,有黄筌,黄居采,以徐熙为代表的野逸一派,有徐熙,徐崇嗣,徐崇勋,徐崇矩。其中徐崇嗣创造了“没骨画法”。后来还有时画风发生变化的赵昌,崔白,崔悫,吴元瑜,易元吉等。院画花鸟中,以徽宗为代表,其本人的粗笔水墨花鸟画也是一种创新。人物画,尤其是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画得到了高度发展。主要有武宗元,高元亨,毛文昌,祁序等。文人画开始出现,主要有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他们强调绘画要有诗的意境,追求萧散简淡的水墨表现风格,主张即兴创作,取神舍形。此外还有燕肃,宋道,宋迪,李公年,李时敏,梁师闵,郭元方,李延之,王宗汉等。
南宋绘画的活动中心,仍集中在画院。南宋的画风与北宋有所不同,山水画家一部分仍沿袭北宋,以全景式的构图,雄浑的自然山水为表现题材。而真正能够代表南宋山水风格的是着重意境,以抒情为目的的偏角山水。其构图简洁,意境完整,主体鲜明,笔触大胆泼辣,水墨发挥的更加充分。这方面,李唐是开派大师,后有刘松年,马远,夏圭等。技法方面,马远的“大斧劈皴”,夏圭的“拖泥带水皴”是一个重大发展。文人画在实践中创造了杰出成就,梅,兰,竹,菊四君子画,成为文人画的特殊题材。
“黄派”与“徐派”对画坛的影响
北宋初就有翰林图画院的设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965年)平蜀,随孟旭来开封的西蜀画家黄居采、黄惟亮、高文进、高怀节、赵长元、历昭庆、赵光辅等人,均被分别授予翰林待诏、抵侯、学生等职务。到了太祖开宝八年(975年),随李煜而来开封的南唐画家蔡润、董羽、徐崇嗣等人,也都供职翰林图画院,井培养了许多新手,因此,北宋画院比任何时代都强大。北宋画院前期,对花鸟画、道释人物画仍很重视,山水画则被摒弃于画院之外。道释画,层出不穷,如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修建玉清宫,每天用工匠三四万人之多。为了装饰这所道观,召募了3000多名画师。花鸟画可以装饰宫廷、寺观;又是欣赏品种,都十分精美,如黄筌在六鹤殿所画的六鹤,就异常精妙。其画“警露者、啄苔者、理毛者、唳天者、翘足者,精彩态度,更愈于生,往往致生鹤立于画侧”。又如他在八卦殿壁画上所画花鸟,据说曾被鹰误认为是真雉。《图画见闻志》载:“黄筌父子多写禁御(帝王禁苑),所有珍禽瑞鸟、奇花怪石,今传世桃花鹰鹘,纯白雉兔,金盆鹁鸽、孔雀龟鹤是也。”而野逸派的山水传统画,比这迟了六七十年,才又被重视起来。
宋徽宗的花鸟画
宋徽宗(1082一1135年),姓赵名佶,在中国画史上,是位杰出的画家。书法“瘦金体”,影响颇大。他的绘画有两种格调。一是精工富丽的黄(筌〕派传统,如他临张萱的《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以及他自创的《瑞鹤图》、《英蓉锦鸡图》、《听琴图》等作品,均可以看出他用笔精细,充分表现艳丽富贵情调,对画院画家影响很深;二是用水墨渲染的技法,不太注意色彩,崇尚清淡的笔墨情趣。其名作还有《柳鸭芦雁图》、和纯用水墨表现的《斗鹦鹉图》。他的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花鸟画。他画鸟,用生漆点睛,高出纸素,几欲活动。现存的作品,如《腊梅山禽》和《杏花鹦鹉》,均用笔精炼准确,腊梅、萱草和杏花,均形象生动。
《腊梅山禽图》
《五色鹦鹉图》
五色鹦鹉和白头翁美丽的外形,体现出鸟语花香的境界。《芙蓉锦鸡图》也是有名的作品,描写了花枝和禽鸟的动态,芙蓉把锦鸡压得很低,锦鸡在注意着翻飞的蝴蝶,三种形象连在一起,构成了整体效果。宣和画坛,出现了新的潮流。
《芙蓉锦鸡图轴》
苏轼与文同
苏轼(1036一1101年,诗人、书法家、画家)。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出现了众多的文人学士,认为绘画是一种高雅的事情。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工,变而为画”。他们以画自娱,或以赠人。
文同(字与可,1018—1079年,墨竹家);米芾(字元章,1051一1107年,“米点山水”的创始人);米友仁(1086一1165年,“米点山水”的代表画家);王晋卿(1036一1093年,山水画家);李公麟(1049一1106)年,善人物、鞍马、山水等。
文同:《墨竹图》
苏轼:《古木怪石图》
他们都认为诗、书、画同为艺术,应该结合起来。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在《书摩诘兰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盲诗”,这已成千古名言。
他自己与文与可论画竹,认为“故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然后“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他讲体验生活,讲构思,讲灵感,讲魄力;在诗中又赞边鸾写雀,赵昌画花是“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认为画画要讲求天工、清新、疏淡,精匀、精巧等基本艺术境界。
张择端和他的《清明上河图》
人物画发展到北宋未、南宋初,起了新的变化、那就是风俗画和历史画有了新的发展。风俗画的题村相当广泛,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如市街,城郭、货郎、婴戏、仕女、车马、耕织以及村学、村牧、运粮、航船等等。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擅长于画车马、市街、桥梁、城廓等等。他除了画《清明上河图》,还画过《西湖争标图》,两图都是描写世俗生活的。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在北宋风俗画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宦是北宋人物画长期的发展结果,《清明上河图》以汴河为典型环境,描绘出当时各色各样人物活动和建筑、工具等人世风物,有极大的历史价值。画家以周密的观察力为基础,对北宋汴梁城的城门和大街,对门外汴河上的繁华景象,作了忠实而详尽的描写。画面上有市街上的各种商业活动、手工业活动、河上的漕运活动、各类人的游览活动等。除了酒楼、药铺等大型店铺外,还有香铺、弓店,处于十字路口小茶铺或酒铺,还有门前挂着“解”字招牌的当铺,做车轮的木匠,卖刀剪的铁匠,有卖花的、算命的以及各种摊贩等牟均可一一辨认,街道上活动着各种人群,官员骑马,侍者前呼后拥,在人丛中穿过;有的妇女们则坐了小轿。在如此熙熙攘攘之间,有人挑担,有人驾车,车子的样式也不尽相同。河上有人使船,有人游逛,有的在门口凭栏眺窒。这热闹的光景,画家安排得有条有理,杂而不乱,引人入胜,古都风貌,再现眼中。从构图上,有总有分,有主有次,有细有粗,有紧张有松驰;以村郊、河道、城市为主,逐渐铺开,很有层次,村郊是引子,比较简略。进到河边时,便着力描写船舶货运,直到拱桥,形成了第一个高潮。桥上桥下,船上船边,人们手忙脚乱,喧呼嘈杂,十分紧张,过后渐渐转远,结束了中心最重要的一段。从酒楼和桥起,大街直通城内,各种车辆。店铺、各色人等,一步挤一步,一处紧一处,形成第二个高潮。从进城到第二条街,画卷终止。《清明上河图》在南宋有许多临摹,一两黄金一卷,可见南来人怀念故都的繁华的感情,其意义是很大的。
马 远
马远:宋代杰出画家。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画院待诏。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他画树石等用郑虔的淡彩法,又颇类于巨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红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以坚实、爽朗有力的浅染来描写江南雄伟壮丽的山川。兼画人物、花鸟,作人物有轩昂闲雅之气,与同时的夏 ,号称“马夏”。他善作平视或仰视的构图,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他画的《水图》表现了不同条件下江河湖海的运动状态,奇幻多姿。在构图方面,善于将复杂的景色给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画山,常画山之一角,或“马半边”。对他简洁有力的构图,称为“边角之景”。他又多用水墨,画楼阁用“界画”;画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历代评画者评他是“水墨苍劲”的风格。现存画水的作品用各种轻重不同的笔法,把平远、迂回、盘旋、汹涌、激撞、跳跃,以及微风吹起的微波,月光反映的滟荡等水的动态,画得十分动人。他的花鸟画有《柳塘聚禽图》、《梅石溪凫图》。人物画有《女孝经图》等。还有《华灯侍宴图》、《寻滩双鹭图》、《四景图》、《对月图》、《寒江独钓图》、《踏歌图》、《秋江渔隐图》、《山径春行图》等。
《踏歌图》
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宋代杰出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潜山)人。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产先后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和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因病辞退。他善画人物,尤工画马,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五马图》为其代表作。画中五匹大马,由五个人牵引,神采焕发,顾盼惊人。用笔简练,马的一举一动,极其细致生动地表现出骏马运动和性情的特征。他还发展了“白描”画法,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采动人”。他的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除《五马图》外,尚有《临韦偃牧放图》、《免胄图》、《维摩诘像》、《十六小马图》、《龙眠山庄图》、《辋川图》、《九歌图》、《洛神赋图》、《草堂图》、《莲社图》、《明皇演乐图》、《农节图》、《西园雅集图》、《明皇醉归图》、《维摩演教图》、《汴桥会盟图》、《白描罗汉图》、《海会图》、《百马图》等。
《五马图》局部
元代的绘画
元代绘画在唐,五代,宋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发展,特点是取消了画院制度,文人画兴起,人物画相对减少。绘画注重诗书画的结合,舍形取神,简逸为上,重视情感的发挥,审美趣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山水方面,初期的钱选,赵子昂,高克恭等对唐,五代,宋以来的山水画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中后期,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元末四大家出现,在赵子昂的基础上又个具特色和创造,以简练超脱的手法,把中国山水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明清的影响极大。元代山水画家还有商琦,曹知白,朱德润,唐棣,孙君泽,盛懋,陆广,马琬,陈汝言,方从义等,还有工楼台界画的王振鹏,李容瑾,夏永,朱玉等。人物画的画家有刘贯道,何澄,钱选,赵子昂,任仁发,周朗,颜辉,张渥,卫九鼎,王绎等。花鸟画以梅兰竹石为主体的文人画广泛流行,讲求自然和笔墨情趣。许多山水画家也兼擅水墨花鸟和梅兰竹石。著名画家有钱选,陈琳,王渊,张中,李息斋,赵子昂,柯九思,吴镇,顾安,倪瓒,张逊,邹复雷,王冕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