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城“力挺”沪语
67岁的上海市民王阿婆近来颇为苦恼,因为无法与7岁大的孙女顺畅地用上海话进行交流,她甚至担心沪语在孙女这一辈就此失传。为此,她刻意鼓励孙女收看沪语电视节目,祖孙之间也坚持用上海话进行沟通,重新营造一种“吴侬软语”的本地语言环境。
同为上海人的国际篮球巨星姚明,本月曾对外透露,尽管未满周岁的女儿还不会说话,但他和妻子叶莉总是用上海话跟女儿交谈,算是对女儿的启蒙教育。言下亦颇有“力挺”沪语之意。
使用人口比例缩小、使用场合减少,是上海话眼下面临的窘境,沪剧院招不到能讲流畅沪语并愿意入行的孩子,而那些夹杂着“洋泾浜”(不正宗)的方言表达,令原汁原味的上海话逐渐变了味。有感于日渐式微的沪语环境,上海全城正悄然兴起保护沪语的热潮。
本月,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向社会公开招募“上海话发音人”,希望通过记录发音人的上海话语音资料和上海普通话语音资料,绘制上海方言地图,并收入“中国语言资料有声数据库”。
消息一经刊载,报名者甚众,但符合条件者寥寥。上海市语言文字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会因此而降低招募标准,正在建设中的上海方言文化信息公共数据库,“是为社会提供语言资源服务的”。
上海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徐海清认为,上海话浸透了江南水土孕育的上海世俗民风,闪烁着上海人五方杂处、中西交融形成的襟怀和睿智,深藏着多元博采的海派文化密码和基因。
而在上海市人大代表胡敏看来,相比20年前,而今居住在上海的人们已意识到上海话代表的是一种传统的地方性文化。出于保护和传承的考虑,他建议推进沪语入课堂,每周开设一节以上海话为主的艺术类课程,并增设上海话选修课,3至5年后再试点让沪剧走进校园。
他指出,目前上海人一代比一代淡漠沪语,而“新上海人”难以学习的现状亦对沪语传承十分不利。
对于胡敏的建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给予积极回应。下一步,他们将在坚持教育教学、集体活动使用普通话的前提下,为师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上海话保留相当的空间。
官方态度明确,民间的“自发保护”之举同样热火朝天。此间东方网首页上的“学说上海话”小栏目,已受到不少“新上海人”的青睐。来自广东的李小姐称经常关注该栏目,从中她知道了“后生”是“年轻”意思、“结棍”代表“厉害”等。她认为这样的沪语普及方式能让人“快速学说上海话”。而今年新春,上海静安区民间自办的“沪语春晚”,更着意唤起新、老上海人共同维护沪语的意识,受到不少市民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