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梦》
梦
作者/紫穗穗
想念的玫瑰
照镜子。看不到香
也嗅不到空气的刺
原本有的,都在火里
体无完肤。就带上面具
雨伞是出门用的,女人用它
推开天空。狂想的旅途
一头倔驴跟着堂吉诃德
嚎叫的战车,勇猛的前行
这是二月,春天的剧情
风和雨
可以一直健忘
剥离遇见的碑文,曾经的
刻骨铭心。想念的玫瑰
落满看不见的城池
已沦落为一夜激情、廊桥遗梦
情人节最热门的喻体
灵魂回避灵魂
她们打开身体,用灯火阑珊处
慵懒的笑靥,压住
凋零和黑暗……花瓶全体倾倒
水,流浪的脚步和鱼泡的经痛
无法回避接踵而来的
冒险和破碎
我要保留一点完整
血红的幻想
在火里,唱情歌。蒙面,绣花
拔下余生的刺
我喜欢紫穗穗的诗歌,因为她似乎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她的诗歌里面总是充满了新鲜事。读她的诗歌就像是在看一出离奇的戏,或是进行一种思维里面的探险,我很享受这样的感觉。此外,我还会隐隐地觉得,如果不是她为诗歌着了魔,我也不会为她着迷。她对诗歌的执着,以及她的诗歌里展现出来的那种狂热,让我很感动~
读得多了,读得久了,自然而然会生出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对我来说只是一些感受、一些疼痛,对紫穗穗而言也许会有点难以理解和接受吧。还是那句话,我又要重复说一遍: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诗人,也不是一个很好的评论者,更没有资格去指导别人应该如何进行、调整诗歌创作。我只是有,表达我的感受和想法的那种冲动,希望这些冲动不会给别人造成太多伤害。
她的许多诗歌都会给我这样的感觉,我很难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含义,以及她的思路和情感脉络。就比如这个《梦》,我真的不知道她在写什么,不知道她在想什么,我不知道这个《梦》对她的意义为何?
我不知道,用李清照的《声声慢》与紫穗穗的《梦》进行比较是否恰当?每次读《声声慢》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李清照所使用的物象是可以用来进行想象的,紫穗穗的却不可以。李清照所使用的物象的含义是可以解读的,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她通过她的眼睛、心灵、思维把这些物象填充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可以透过这些物象理解和体会到她的无奈与伤悲。所以,我仿佛可以透过李清照的眼和心灵去观察九百年前的那个她的现实世堺、心灵世堺。九百年后,每次遭遇相似的场景、相似的心境,我都会想起她的声声慢。
我分析,同样是女诗人之所以存在这么大差别,是因为紫穗穗的逻辑有问题,或者说她所使用的物象的组合是没逻辑的。当然,也可能是我资质鲁钝,没找到她的逻辑。逻辑是什么呢?我认为,逻辑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诗歌而言,就是物象与物象、物象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一首诗歌的含义、作者的心绪和情感。我感觉,我猜测,紫穗穗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摆脱了逻辑的限制和束缚,随机、随意地将她想象到的物象组合起来。其实,有很多物象与她想表达的内容有冲突,干扰了她想表达的内容,使得她的诗歌里面呈现出物象芜杂,却难以浑然一体。有时候,她的思路是乱的,甚至是没思路;她的情绪也是乱的,没凝聚、没提炼。她也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会使用那些物象,而那些物象究竟展现出什么了。
其实,我觉得,诗人就像是导演,通过镜头组合、角色配置、灯光音效,讲一个故事、传递一种思想,或是一种感情。既是对文化的一种继承,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宣传。一位用心思考的导演,能够做到让观众有所斩获、有所感动、有所启发。很遗憾,紫穗穗导演的诗歌《梦》,至少没能让我获得什么。
通常,一首诗歌没能让我从整体上把握到,哪怕是感知到它的灵魂和脉络,我几乎很少有兴趣再去读、再去思索了。我分析,之所以《梦》没能从整体上抓住我的心,是因为有太多细节处理得不好了,请原谅我难以尽述。只有最后一段,让我觉得有点疼:
“我要保留一点完整
血红的幻想
在火里,唱情歌。蒙面,绣花
拔下余生的刺”
遗憾的是,这点疼,一会儿就又消失了。我还是不理解她究竟在说什么,或许只是她“拔下余生的刺”轻轻地刺痛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