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价近来连日走高,外媒把此归功于中国大妈的超强购买力。美国《华尔街日报》直接把大妈的汉语拼音“dama”转成英语单词。 一些网友在微博上惊呼:中国dama“转正”了,走向了世界! 其实,汉语词汇变成英语词汇,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外国人也更加重视中国社会发生的新变化、新现象。 由于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中某些现象时,经常发现找不到准确对应的英文词汇。因此,外国人常通过音译,创造了很多中式英文词汇。 例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在报道中国男多女少的现象时,将未婚男子“光棍”直接翻译为“guanggun”;美国《钮约客》描写中国大陆新一代时出现了一个词“愤青”(fenqing);英国《卫报》等媒体还出现了“guanxi”(关系)一词。 另外,随着互联网兴起,中国网民对英文单词稍加改动,巧妙组合,在网上创造出了很多“后现代中式英语”。 例如,网友们将chinese (中国人)与consumer(顾客)合成的单词“Chin-sumer”,意指出国旅游时挥金如土的“中国购物狂”;“antizen”译为“蚁族”,是把“ant”(蚂蚁),加上英文后缀“izen”,用来形容80后大学生低收入聚集的群体;“don’train” 译为动车,是把与汉字“动”发音暗合的英文“don't”(不要)”与“train(火车)”的合并而成;女秘书被翻译成了“sexretary”,secretary(秘书)和sex(性)合二为一,暗示老板和女秘书的暧昧关系;汉语里的新生词汇“给力”和“纠结”短短时间里火遍网络继而在生活用语中也被广泛接受,有人给出很有意思却让人眼前一亮的翻译建议“geilivable”和“jiujielity”。 不仅有单词,还有长句。最著名的中式英语可能是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过去被老外当成笑话,而今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无独有偶,随着蔡尚君执导的电影《人山人海》获得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其充满话题性的英文译名“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也走入了国际视野。而过去我们一直开玩笑地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译作“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然而,这个译法被用作南京的2014年青奥会候选口号后,网友戏称“day day up”转正了。 根据“全球语言监督”的统计,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这些新词和词组,母语为英语的人士马上就能理解。 一些外国人甚至把大量中国式英语收录在博客中。来过中国留学的纪韶融把搜集到的“中国式的幽默”都贴在博客(Chinglish.de)中,他表明:“Chinglish.de展现中式英语的美,是英文字典和中文文法结合的奇妙产物。这是热情的体现,不是嘲笑。” 曾在中国留学的荷兰青年方柏翰,在阿姆斯特丹建立了一个网站Chinglish.com,目的在于满足不断增长的中英文交流需求,并打破存在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语言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