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为而治 于 2019-12-20 13:56 编辑
权
“权”是我国古代度量衡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的是重量的标准,相当于现代的标准砝码。我国幅员辽阔,因不同地域、不同习惯、不同场合、不同用途、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权,在封建社会为了征收赋税、称量财物、支付黄金以及铸造钱币等原因,需要各种权衡器,因此权的种类样式比较多,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开始,它才逐渐形成为一种统一的准绳,一种权威的裁定。可以说,没有权,就无法准确称量物体的重量。从权的形态变化,可以管窥当时的社会状态。战国时期的青铜衡器有铜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环形权。 1 楚国天平铜环权 时代 战国 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15号墓出土的楚国天平与铜环权。天平为木杆(衡),扁平条形,长27厘米。正中钻一孔,孔内穿丝线作为提钮。杆两端内侧0.7厘米处各钻一孔,内穿丝线以系铜盘。铜盘直径四厘米。铜环权一套共计九枚,分别为半斤、四两、二两、一两、12铢〔zhu朱〕、六铢、三铢、二铢、一铢。据半斤权重125克推算,当时楚国一斤重为250克。这种天平和铜环权大概是用来称量楚国的黄金货币(郢称等)使用的衡器。一种是半球形权(少数呈瓜棱形等),顶端有鼻钮。
2 司马成公禾石铜权 时代 春秋战国 战国时三晋铜砝码。近半圆形,平底,钮缺,高15厘米,底径19.5厘米。复原权钮后实测重30,933克。腹部有刻铭,间有残泐。铭曰:“五年,司马成公����吏(事),命□□□与下库工师孟、关师四人,□禾石,半石甾平石。”“司马”是官职,“成公”为复姓,��为名,司马成公��系此权之监造者。“下库工师”为主造之工官,孟为其名。“关师”亦为工官,一说是实际铸造者。此权自铭“禾石”,表明为称谷物用的一石重的标准衡器。“半石甾平石”,说明是以盛半石粮食的标准容器甾之容量为准,制定此一石权之重量。据铭文所反映的铸造制度及铭文格式、字体,可判定此权属战国时三晋之器。以一石合一百二十斤计,由此权可知三晋的一斤约合258.1克。为研究战国衡制的重要实物资料。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3 秦禾石权 时代 战国
4 秦高奴石权 1964年阿房宫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的高奴权,上面铸有铭文16字:“三年,漆工配(熙)、丞诎造,工隶臣牟。禾石,高奴。”并加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秦二世元年诏书及“高奴石”三字。
5 秦两诏铜权 时代 秦代 秦安县上袁家秦墓出土两诏“铜权”,高7厘米,底径5.2厘米,重250.2克。为增大器表面积以载铭文,权身被设计为空心钟形。顶部呈伞盖状、鼻钮。器表铸成多道觚棱,铭文即鎏刻在觚枝间的平面上,一个是秦始皇的诏书,一个是秦二世的诏书,它们是秦代关于度量衡制度著名的“两诏”。“两诏”的颁布是秦代巩固政权、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重大举措,充分显示了秦王朝对统一度量衡制度的高度重视,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铜权表面刻廿六年始皇诏书40字和二世诏书59字,另刻符号1字。
铭文释文:廿六年,皇帝尽幷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殹,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