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harbourhu 于 2010-8-30 12:15 编辑
1993年6月4日,陈华光等人依据民国三十二年版,的《福清县全图》中所标注少林的位置,来到福清东张镇。
俞达珠:一到东张镇,当时的东张镇党委书记陈立齐,一说有,我们这里有个少林村,也有一个破庙,很破烂的庙,群众说是少林寺。
专家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不但有座少林寺,而且还有少林桥、少林溪。
俞达珠:当时的遗址里面看到了一些倒塌庙宇的断墙,还有一些好像是放生池,看到一些遗址的东西,确认是说古庙,看了一个上午,遗憾的是,没有找到有少林两个字的石刻。
眼看着中午到了,饥肠辘辘的专家只得回到村委会吃饭,席间,无意中遇到了村中的小学校长。小学校长说,自己曾在一座石板桥上看到有许多古代的刻字,其中似乎写有“少林”的汉字。
于是,他们迫不及待地赶到小学校长所指之处,果然,专家们看到石桥板上镌刻有:“少林院“等汉字。
俞达珠:那种心情呀,真是,我们三个说过去都说,什么叫一字值千金,没有深切的感受,今天才感受到了。确实一字值千金。
紧接着,人们在村西口处,又发现了一口大石盂。石盂上同样刻有“少林当山僧”的铭文。
谜底似乎揭开了,专家们有点不相信眼前的发现。海内外众多学者,争论多年的南少林遗址,难道就这么轻易找到了?为了更为科学的论证,人们决定申请探方考古。
《南少林之谜》第三集解说词
相传,康熙十三年,清王朝突然下令火烧福建南少林寺。自此,千年古寺燃为灰烬。然而,当年赫赫声名的南少林寺究竟在哪里呢?
方金辉:林泉院就是历史上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南少林寺.
林少川:从民间世代相传下来的它就说南少林在泉州。
罗炤:泉州少林寺的史料,应该说都是传说,没有根据。
1995年7月,福建省和福州市考古队来到了福清少林院的遗址。他们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进行了,为时一年半的艰苦发掘工作。林果是此次考古领队队长。
林果:还一个是瓷器墨书上,我们可以看到,应该就是说大寺院里面的,比如少林会司、少林天王、这些东西,应该来讲,它当时是在内部组织上有点区别。那你想,如果是说一个很小的寺院,就一个几个十来个的人,它就不需要比较严密的组织,越是大的寺院,组织阶层就比较清楚,等级制比较清楚。
此时,从出土文物的考证,史料的记载等方面来看,福清少林寺,无疑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专家们感到了万分的欣喜,他们以为找到了那座神秘的南少林遗址。然而,故事并未结束。
一篇《少林学者说“南少林”》的文章,却对福清少林院提出了疑义。杭州的一位大学教授-周伟良认为:他在福清并没有看到武术爱好者深入民间的现象,同时,也没有材料说明福清少林寺与武术的关系,现有的证据不足于证明,福清少林院就是“武艺出在少林中”的“闽中少林”。
诚然,少林寺能完全等同于“南少林”吗?南少林是以少林武功为核心内涵的,这也是南北少林与其他的禅宗寺院的根本区别。而福清这座少林寺里,究竟体现了多少“南少林”的内涵?
吴昌安:有寺无拳,那么也不成南少林寺,所以我们就基于这个工作,我以个人为首2001年就自己花钱,跑遍整个县每个角落,去拜访老拳师,那么经过这几年拜访发现这个高手的老拳师,几乎百分九十都逝世了。我们以为他们逝世没有留下武术,结果经过我们深入去采访,去拜师去调查研究,那么发现原来在农村里面各个乡镇里面偷偷摸摸习武的非常多,但是就不敢公开。
其实,福清的民间,并非没有习武之风。 只是由于解放前,许多练武之人为了生存,成为当地恶霸的打手。解放后,人们不在以武功高强为荣耀,自然,乡村之间的武术文化日渐衰落。如今,由于众多专家对南少林遗址之谜的热衷研究,引起福清民间一些武术的兴起。
96岁高龄的老拳师,张本利的出现无疑给福清的武术界带来意外的惊喜。
张本利生于1909年,7岁习武。1937年,福清举办第二届体育运动会,张本利获得个人总优胜。相传,张本利的师父傅昇华,则是南少林高僧林如的嫡传弟子。
那么,假如福清拥有一个既有“寺”又有“拳”的少林院,是不是就意味着,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呢?
罗炤:福清这个少林院是在明朝前期就没有了,弘治的福州府志,已经明确地记载,已经没有福清的少林院了。福清这个少林院、少林寺和天地会,可以说没有关系,因为天地会是在清初,最早也是在明末才出现的,所以福清这个是没有什么关系。
林果:从年代上来可以确定,少林寺的兴废年代是宋代一直到明代。因为明代的遗址实际上很少,它是否延续到清初,从考古上没有太多的证据。由于,南少林居于南禅宗与南派武术中心的地位,这无疑促使那些热爱家乡的人们,希望把历史的传说和现实的发现结合起来。然而,福建三地的南少林遗址之争,究竟谁是谁非?罗炤断言南少林必定和天地会有关系的依据又是什么?
由于,南少林居于南禅宗与南派武术中心的地位,这无疑促使那些热爱家乡的人们,希望把历史的传说和现实的发现结合起来。然而,福建三地的南少林遗址之争,究竟谁是谁非?罗炤断言南少林必定和天地会有关系的依据又是什么?
罗炤:南少林是因为随着天地会的传播、发展,南少林才传播发展出来的。而南少林为什么会随着天地会的传播发展而传播呢,第一,天地会传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武术。第二,天地会传播发展,它和西鲁传说,和会簿有密切的关系,西鲁传说是一个火烧少林寺,这么一个复仇的仇恨和复仇的故事。所以一个是武术的原因,一个是复仇的原因,所以南少林跟天地会是密不可分的。
其实,在天地会内部之间,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来管理会众和发布指令,会员之间全凭一本秘密的“会簿”,进行联络和发展新的成员。而这本秘密“会簿”中主要的内容,是在讲述一个西鲁传说。
罗炤:西鲁这么一个西方的外国来侵犯中国,当时是康熙时期,边防军队连吃败仗,边关告急,康熙贴出了招贤榜,来征集勇士,少林寺的僧人揭了皇榜,打败了西鲁军队以后,康熙皇帝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会簿中记载:康熙下旨火烧南少林之后,五位僧人逃到海边,在绝望之际,发现海浪冲来了一只香炉,香炉里埋着一张“反清复明”的纸条,五位僧人感到这是佛祖对他们的提示,于是继续向南逃去。当他们逃到长林寺借宿,寺庙的主持达宗,见到他们脸上流露悲戚愤恨的神色,便问起原因来。五人向达宗倾诉事件的缘由,后拜达宗为大哥,六位僧人在高溪庙歃血盟誓“反清复明”,创建天地会。
令人疑惑的是,众多版本的“会簿”对南少林寺的地点似乎有意遮掩、模糊不清。
突然,罗炤发现,几乎所有的“会簿”,都记述少林寺被火烧以后,幸免于难的僧人向南逃去。有几本“会簿”还明确记载他们“来到云霄地面”。
在福建地图上,云霄县接近福建的最南端,隶属漳州管辖区,位于莆田的南边。
1991年7月28日,罗炤一路颠簸来到了漳江岸边的闽南小城——云霄。在当地专家的帮助下,罗炤很快找到了天地会“会簿”中所记的地名。位于云霄县城东面的漳江北岸,是祭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庙宇,又名高溪庙。在天地会“会簿”中,这里是结盟起义的地点。
接着着,罗炤找到了另一个天地会的秘密地点——观音亭,它就在高溪庙的不远处。
乾隆51年,台湾发生了反清的李爽文大起义,起义军几乎占领了全台湾。/乾隆皇帝派出精兵强将,花费了将近一年的财政收入,才把这个起义镇压下去。/清政府追根究底,原来,李爽文大起义是和天地会有关系,而观音亭就是此次爆发起义的策源地。
更为奇妙的是,在云霄的仙峰岩的山洞中,至今埋藏着少林僧人的几个骨灰罐,罐顶为狮子的骨灰罐,与天地会“会簿”中描写的形状居然一模一样。
看来 ,“会簿”中的记载,大部分是真实的。然而,此时的罗炤注意到另一个问题。
罗炤:所有的会簿几乎都有一个碑,这个碑上面是达宗和尚之墓,旁边是一个对联,受之长林寺,开山第一支。所以长林寺在天地会里也是一个特点的寺庙。而长林寺这个长字跟少林寺的少字,恰恰形成了一个少与长的关系,这里面是不是有些暗示。
93年初,泉州召开南少林研究会,席间,漳州曾五岳先生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在诏安二都,有一个长林村。这立即引起罗炤的注意。从地图上,诏安和云霄是临县。
几个月后,罗炤辗转来到了漳州市诏安县,却发现当地人都不知道诏安有个二都,更不知道这里有个长林寺。原来,历史上二都属于化外之地,那里的《县志》根本没有二都的记载。
找不到长林寺,罗炤心里充满了难以名状的焦急和失望,但他还是不死心。他将县文化局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几幅县地图取了下来,从原二都的范围上仔细寻找。第一张,第二张,突然,在第三张上,诏安县的东北角,紧靠着云霄县的小弯处,发现了一个标有“长林”的标记。
长林村位于官陂镇,地处诏安、平和、云霄三县,福建、广东两省的结合部,又在万山深处,隐蔽,安全。
罗炤:在大雨中我们爬了三个多小时的山上去了。结果没有想到上去以后,做梦也想不到的一些重要的、原始的碑刻、匾额、石刻,全都发现了。
在罗炤到来之时,长林寺早已被拆毁,遗址的平场上横卧着一石碑,碑上刻着“长林寺记”。
“长林寺记”中记载,长林寺是顺治十年第五和尚道宗创建的。而天地会的会簿却记载,火烧少林寺后,逃出的少林五祖是和长林寺的主持达宗歃血盟誓,创建了天地会。然而,这碑文上的道宗和会簿里的达宗是不是同一人?
罗炤:村民们听说我们是要来了解历史文物,临时从小水电站挡水的闸门,取出来一个挡水的木板,拿来给我们看。结果一看,挡水的木板上面写着化莲堂三个大字,然后署名是永历五年,题字的人是(卢若骥),题的是长林寺开山僧道宗。
村民们拿来的“化莲堂”匾额,原来是挂在长林寺的大殿里,而题字的卢若骥是卢若腾的族弟。没有想到的是,这块匾与卢若腾的〈赠达宗上人?序〉可以互相印证,证实了达宗即是道宗。
更令罗炤兴奋的是,长林寺的碑记上记载着,郑成功和十二位大将的署名。
罗炤:这个长林寺记跟在这之前去东山县九仙岩看到的一个仙桥记言很接近的,就是郑成功的一二十位大将共同署名的这么一个长林寺记,而且我特别注意到是“大台月藩府书拓奇迹”这么一句话。后来在以后,再仔细辨认这个大字应该是个天字,但是藩府,显然这是郑成功。因为当时福建只有郑成功是南平郡王,藩府是指王。紧接着是郑成功的一批大将来署名,藩属肯定是郑成功,这让我非常兴奋。
奇怪的是,这位神秘的长林寺开山僧-第五和尚道宗,究竟与郑氏集团有着什么样非同寻常的关系?致使郑氏集团的所有高级将领,接连捐银修建道宗两次兴建的寺院?
续文链接见下:
http://www.xihua.es/bbs/thread-62619-1-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