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0|回复: 10
收起左侧

中华民族-世界第一大族汉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7 18: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华人或唐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历史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约公元前2000年,启建立了夏朝,前1766年,商朝建立,前1122年,周朝建立。从周朝开始,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活动范围也由黄河流域逐渐扩大到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并以此区别于夷、蛮、戎、狄等诸多民族,但此时华夷的划分尚不十分严格。

春秋时期,华夏族同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秦、楚等原本被排斥于华夏族之外的国家也被逐渐接纳。到了战国时期,各个华夏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陆续进入中原地区的夷、蛮、戎、狄也逐渐与华夏族融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族体。此时,华夏族的活动地域也扩展到了辽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区等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并以先秦时期的华夏族为核心,融合了羌、匈奴等部落,形成了汉族。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从清朝开始,汉族又逐渐迁徙至中国东北。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分布

汉族人口99%以上都分布在大中华地区,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分布于各个省份;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

地区         人口                         占该地区百分数
中国大陆  1,201,809,000 (2005年) 92%
台湾             22,436,000 (2005年) 98%
香港               6,554,000 (2005年) 95%
澳门                  462,000 (2005年) 97%
总计         1,231,261,000   




汉族在新加坡、圣诞岛(澳大利亚)、槟城(马来西亚)也是当地的主体民族,分别占总人口的77%、70%和56%。同时在许多国家也是重要的组成民族之一。

大洲/国家      人口    占该国百分数占海外汉族人口的百分数
亚洲             28,800,000 (1998年)81%
柬埔寨               150,000 (2003年) 1.2%   
印度尼西亚       7,300,000 (2003年) 3.1%   
日本                   175,000 (2003年)0.1%   
朝鲜                     50,000 (2003年)0.2%   
韩国                    100,000 (2003年)0.2%   
老挝                      50,000 (2003年) 1%   
马来西亚            7,000,000 (2004年) 30%   
缅甸                   1,300,000 (2003年) 3%   
菲律宾                1,500,000 2%   
新加坡               3,400,000 (2004年) 76.8%   
泰国                   7,300,000 (2003年) 12%   
越南                  2,300,000 (2003年) 3%   
北美洲               5,020,000 (1998年)   14.5%
加拿大               1,200,000 (2004年) 3.69%   
美国                  2,400,000 (2000年) 0.8%   
欧洲                     945,000 (1998年)   2.6%
俄罗斯                  680,000     
法国                      300,000     
英国                      247,403 (2001年) 0.4%   
大洋洲                    564,000 (1998年)   1.5%
澳大利亚               454,000 (2003年) 2.5%   
新西兰                  115,000 (2003年) 2.8%   
非洲                    126,000 (1998年)   0.3%
南非                    100,000 (2003年) 0.2%   
总计                 35,175,000   100%




文化
语言
汉语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中文的表达方式分别有繁体中文(又称正体中文)和简体中文来书写。
中国历史上的官方语言一直是中文(汉语和汉字)。白话文运动以前,中国使用文言文作为书写体系,而白话文运动以后,则推行白话文书写。

目前中国大陆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官方文字是简体中文。在香港的官方语言则还有粤语和英语;澳门的官方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有粤语和葡萄牙语。地位比较特殊的台湾(参看台湾问题)也是使用汉语和汉字。除中国大陆以外的这几个地区所使用的文字则是繁体中文。

此外,中国各地还使用不同的汉语方言进行口头交流。

汉语的地域分支
方言与语言

汉语口语在不同地域的分歧是相当大的。从大的范围上说,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等从口语上无法互通;从小的范围上说,汉语(尤其在中国大陆南方)“十里不同音”,浙江、福建甚至出现一个县有十数种不能互通的汉语的现象。但汉语又具有文字(书面语)和使用者(汉族)的高度统一性,这与世界上的大多数语言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独立语言与方言的区别划定,除考虑语音上的通话度外,语音上的源流、语法、词汇、书写系统,甚至使用者的认同感、政治因素,都是很重要的判断依据。因此,关于汉语是单语还是多语合集的问题,基于语言学特征的不同侧重点,或者仅仅是基于不同的政治诉求,其回答可能会并不相同。目前绝大部分汉语使用者还是认为不同地域的汉语是汉语不同的方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总体而言:

在语言学者中,中国大陆的学者较多地使用“方言”一词来形容对相互有差别的汉语1,而大陆以外的学者,部分人认为汉语内部只存在方言,部分人则认为汉语内部可分解成多种独立的语言;
在操汉语的非语言学人士中,由于汉语传统习惯用词的影响,绝大多数人都是用“方言”来形容相互有差别的汉语,尽管其中的部分人意识到汉语内部的差异不亚于一些语族或语支的内部差异;部分对语言学有一定了解且赞同“独立语言论”的人士,以及部分有特定政治诉求的人士,则支持视汉语为是多种独立语言的集合。
此外,在个别的语言学中文2出版物中,还存在“汉语语族”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仅见于诸如介绍汉藏语系的总概中,并没有专门的论文来讨论。事实上,尽管语言学界对汉藏语系的构成有争论,但都同意将汉语定为汉藏语系之下的相当于“语族”地位的一门语言。从这个角度上说,可以认为汉语和汉语语族只是形式上的差别。或者定位为汉语族——汉语支——汉语,汉语族下只含一个语支汉语支,汉语支下只含一个语言汉语。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服饰
汉服

汉族自己的民族服饰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1644年清军入关后。1645年,清朝下令全国剃发易服,随后旧汉服基本上消亡。在随后的三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原属满洲民族的服装,也逐渐被汉族接受,成为汉族自己的民族服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传统节日
节日名称   日期              说明
春节         阴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汤圆,赏灯)
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 祭祖、扫墓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划龙船
七夕 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星期,即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并有其他多种主题






丰富、多彩的汉族民间舞蹈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传统文化的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民族系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93.3%,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东南部广大地区。

汉族自古以来歌舞活动丰富多彩,并随历史的进程从未停止过传衍与发展。对于今天的城市居民来说,出于高度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狭窄的居住空间与相对疏远的人际关系;外来文化因素与高科技娱乐的引进等多种因素,使城市中的一代代后人,已在逐渐忘却、脱离、以致根本不了解和不再会跳自己民族的舞蹈。而时常由此导致作出汉民族没有舞蹈的结论。

其实,汉族的民间舞蹈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既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因地区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汉族最为隆重和热烈的传统民俗节日。人们对于一年新春伊始、万象更新的祝福,对于未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祈求,以及获得一年中唯一一次身心的彻底放松和欢乐,便把所有的时间和心力统统贯注在春节期间所举行的活动之中。

只要在汉族生活的地区,从农历的腊月下旬至新年的几乎整个正月,都可称作春节期间。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制作新衣、清洁宅院、准备祭祀供品、筹做节日佳肴到准备欢庆活动仪式、演出等倾注着百般的热情,以获得对新一年期盼的实现。冬季的正月,是中国所有农区的农闲期,为筹划、欢庆春节提供了条件。在汉族,春节民众欢庆活动,因南北方地域的不同,而分别开始于正月初三或初五,但基本都以正月十五的灯节作为活动的最高潮和终结。当然,也有个别地区,在正月二十八还要举行一次“团圆年后的再团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春节的民众活动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开始于宋代和清代的民间歌舞形式。自古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在漫长岁月中龙逐渐已被人们所神化,被当作既可腾云驾雾、又能翻江倒海,主宰农田旱涝的神灵,而被以农耕为生的汉民族所尊崇、祭拜。因此,在从南到北的汉族地区便出现了春节时,被人们舞耍于硝烟弥漫、震耳欲聋爆竹声中,千姿百态、无以数计的各种龙形。其中最被人们熟悉的要算是形体硕大、长达10米左右,用彩绸扎起来的“布龙”或“彩龙”。《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   。此外,流传在浙江,由众多女子双手各持云朵和莲花,在优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后,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在耍龙人逗引下浮游于彩云之间,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瞠目;南方水稻之乡,以稻草扎成龙形、龙体遍插燃香,专门舞耍于年节深夜的“草龙”,宛如一条漂浮于夜空、星光闪烁的火龙,在硝烟缭绕中盘旋、飞舞,别有风采。此外,以龙爪行走于地,同时不断向四方仰头喷水的《地龙》,却是清代流传下来,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   ;将制作精美的小龙缚于长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举一凳腿,奔跑跳跃、翻转作舞于喧天锣鼓之下的《板凳龙》,是黄河以南省份被人喜爱的龙舞形式。此外,把龙体分为若干“段”或“节”的《段龙》、《五节龙》;由一人独自戏耍,留存于苏杭和川北,小巧的“苍龙”、“纸龙”;还有为人鲜知,延续于浙江沿海渔村,几乎没有龙形而呈船状的“首饰龙”、“十八档龙”等等,真是异彩纷呈、数不胜数。春节期间,这些飞舞在汉族广大地区品种各异、形态离奇的龙形,充分显示着龙的传人悠久的历史与浩瀚的文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狮舞”除以上表演形态外,还有至今流传在陕西省城固县的“狮舞”一绝:“笑和尚耍狮”。   这个由笑和尚与被玉皇大帝贬到人间赎罪狮子间的戏剧性表演,过去达108段之多。其表演既可令人啼笑皆非,又可见人性化狮子的精彩表演,是当地人们春节时最为盼切的节目。其中,最精彩的段子《懒婆娘抢场》,是述说秋收时节,人们都在忙于打麦扬场、收获归仓。而由大头和尚扮演的“懒婆娘”,却早上起来磨磨蹭蹭地穿衣洗脸、梳头打扮,拿着镜子左照右看,懒得去场院干活。而在为尽快赎罪狮子的多次催促下,懒婆娘才百般无奈地挑起箩筐来到场上。由于勤奋狮子的帮助,麦子很快打完了一半,这时懒婆娘的困劲儿又上来了。天有不测风云,忽然雷声滚滚,但懒婆娘倒在席子上竟打起鼾来,丝毫不顾风雨将至。狮子看着即将被雨水冲走的麦子,心急如焚催促着懒婆娘赶快起来,但难以生效。狮子在忍无可忍之下,只得用利齿去咬她的脚跟、扯她的席子,才把懒婆娘叫起来抢收完场上的麦子。懒婆娘与狮子在表演中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和反串懒婆娘惟妙惟肖的作态,达到引人入胜的地步。表演完毕,笑和尚还以各种姿态展现写有祝贺吉庆语言的字幅向人们祝贺新春,迎来人们无限的欢喜与欣慰。

《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在走街串巷中做行进表演,又将最后集中于旷场做正式的歌舞演出。因此在北方,人们索性就把过去有着祭祀色彩,而今完全成为春节娱乐式的民间文艺形式称为“社火”或“秧歌”,把这支浩荡的队伍统称为“秧歌队”。秧歌队的最前方,由高举象征来年风调雨顺大伞的艺人率领下,“龙舞”、“狮舞”舞队位于队首;接下来是一队队手提腰间彩绸翩翩作舞,能走出“双葫芦”、“四门吊斗”、“绕菠花”各种图案的“大场”表演和由专门表演青年男女间纯真爱情舞蹈“小场子”的著名艺人,所组成的“秧歌队”;然后是腰间横挎红色腰鼓、踏着激越鼓声的年轻人,表演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打虎式”、“回头望月”、“紧三槌”等套路的“腰鼓队”;在后面是腰系竹马或旱船,扮演新郎送媳妇回娘家的“跑驴” 或“跑旱船”;脚踩丈八高跷、穿戏装、彩绘脸谱的“高跷队”;扮成长腿、尖嘴仙鹤与不断开合蚌壳的河蚌,相互配合表演着民间寓言故事“鹤蚌相争,渔人得利”故事;接下来还有名为《火盆架子》的队伍,那是把冬季用于取暖的炭盆架,用绳子将其高于脚面悬挂在肩上。盆架以绸布、花草装饰,表演者戏装打扮,表演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戏曲节目《水漫金山》、《草桥相会》等剧目。  在这些重头表演队的后面,还会跟随着来自附近各村的儿童“霸王鞭队”、舞于两根扁担之上的技巧性“胸鼓”表演;源于道教,在头、肩、双手各放置和托拿点有燃烛的荷花形瓷碗,进行杂技式表演的《荷花豌》;缚于高竿之上,保持多种姿态的人物造型《抬阁》等等,被欢天喜地、熙熙攘攘的人们拥簇着一同前往最后进行表演的旷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由各个村镇陆续举行的这种热烈而欢腾的歌舞庆祝形式,将贯穿着整个春节期间,直到正月十五的“灯节”,再添加上无数挂于街巷两侧名目繁多、色彩斑斓、巧夺天工的燃灯,真使人难辨自己身置人间还是瑶池。

汉民族民间节日歌舞之丰富和广博,是难以述说完和全面的。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拥有庞大人口的汉族是没有民间歌舞的民族




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1.先秦音乐

先秦乐器,以磬和钟最有特色。磬用石磨制而成,钟用青铜铸造而成,有钮钟、甬钟、钲等形式。磬有特磬(单磬)与编磬(组磬),钟亦有特钟(单钟),各悬于木架上,用木槌击之发声。又有琴、瑟,传说为伏羲氏发明,以桐木作体,绳丝为弦,瑟弦数25,琴弦数10或5。秦人损瑟弦之半,造为秦筝,流传至今。又有筑,是用竹尺敲击发音的弦乐器。青铜乐器还有商代铜鼓(湖北崇阳出土)、铎、铙、铃为击乐器。又有埙,用陶土烧制而成,吹奏乐器还有排箫、笙、笛等。?

乐律的制定,传说在黄帝之世,传说不可尽信。但至公元前7世纪,汉族已制定乐律,其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 载于《管子·地员篇》。音乐家们还认为,三分损益制定乐津,实行应依弦长而非依管长。古乐以五声音阶为主,周代出现七声音阶(加变官、变徵相当于47),战国时已有旋宫的理论,调式运用也很普遍。?

先秦乐曲有四类:(1)大型古典乐舞曲,如《大韶》、《大武》等;(2)小舞曲,如《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3)器乐曲,如笙曲《南陔》、琴曲《高山》、《流水》等;(4)歌谣曲,如《诗经》、《楚辞》,每首诗当时都有曲谱,可合弦而歌之。?

2.汉唐音乐
从汉朝到唐朝,汉族与兄弟民族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汉族歌舞音乐发展臻于极盛。汉代出现国家设立的音乐机构——乐府,由它收集整理的乐府诗,都有曲调可歌。

汉代北方民歌有《徒歌》(清唱)、《但歌》(有帮腔)、《相和歌》(有管弦伴奏及打节拍的乐器)。《相和歌》的最高形式为歌舞大曲,称为《相和大曲》,由多节歌舞及插曲《艳》、《趋》、《乱》组成。北魏至隋唐,南方和北方汉族民间音乐统称为《清商乐》或《清乐》,含民歌和舞曲,是燕乐(宴会音乐)的组成部分。又有宫廷雅乐(礼仪音乐),还有吸收兄弟民族音乐创作的鼓吹曲,如《战城南》;横吹曲,如《紫骝马歌》等。这一时期著名琴曲有《广陵散》和参与胡笳而写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唐代民歌称为“曲子”,见于敦煌资料,如《菩萨蛮》、《剑器词》等,都有音乐曲调,以后发展为文学形式词牌。唐代多段大型歌舞曲称为“大曲”,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长达几十段,如《绿腰》,大曲中接近汉族《清乐》系统较为幽雅的部分,称为《法曲》。

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法曲》。唐玄宗时,依表演方式,分音乐为《立部伎》。其室外表演为八部:(1)《安乐》、(2)《太平乐》、(3)《破阵乐》、(4)《庆善乐》、(5)《大定乐》、(6)《上元乐》、(7)《圣寿乐》、(8)《光圣乐》;室内表演为六部:(1)《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2)《长寿乐》、(3)《天授乐》、(4)《鸟歌万寿乐》、(5)《龙池乐》、(6)《小破阵乐》。此期歌舞音乐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汉唐时期新创或引进的乐器有:汉琵琶(阮咸)、箜篌、角、笳、羌笛(现在箫的前身)、筚篥、方响、锣、达卜(单面鼓)、节鼓、轨筝、奚琴、齐鼓、羯鼓、檐鼓、都昙鼓、毛员彭、签腊鼓、鸡娄鼓、王鼓、连鼓、桴鼓、太平管、跋膝管、七星管等,这一时期各类乐器总数达300多种。?

乐律方面,南北朝的古琴曲中,已正式应用纯律音阶。隋朝立八声音阶。隋唐燕乐用28调。

隋代音乐家万宝常提出84调的理论,并在隋唐宫廷雅乐中应用。这一时期,出现“犯调”和“移调”的作曲方法,提出主音乐的表达性能,还出现以减字谱记琴乐谱的方法,又在敦煌发现用工尺谱记唐乐谱,便于乐谱的保存和传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宋代音乐

宋代戏曲音乐主要有杂剧音乐和南戏音乐。杂音乐吸收了歌舞大曲、北方说唱音乐、民间小唱等音乐因素形成。南戏音乐则以当时南方民间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吸收流行词调和歌舞大曲的音乐形成。此外,还有民间“路歧人”表演的说唱音乐《陶真》(农村)、《崖词》(都市)。?

宋代乐器,笙和琴有较大发展。有竽笙、和笙、凤笙及葫芦琴、渤海琴、嵇琴(奚琴)、七弦轨筝、双韵等。其它引进或新制的乐器还有:叉手笛、鹧鸪、扈圣、倍四、银字中管、中管倍五等吹乐器。拉弦乐器马尾胡琴也在11世纪由西北传入。?

用三分损益法算得18律,合理解决了转调问题,是这一时期乐律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

4.元、明、清音乐与戏剧

元、明、清三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元代戏曲称为“元曲”,有杂剧与散曲之分。元曲音乐,来源于唐宋词曲、大曲、诸宫调中名曲及北方民间流行乐曲。其中,单个乐曲称小令,若干同一宫调七声音阶北曲的单体乐曲依一定的逻辑连成组曲,前有引子,后有尾声,称为套数。南方戏曲独称为“南戏”,戏曲由五声音阶的南曲构成。元代中期以后,杂剧戏曲南移,南北戏曲合流,形成“南北合套”的戏曲套数。?

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传奇》音乐有《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等四大声腔。其名声显著在明朝,其形成之始则在宋、元两朝。?

北方有《秦腔》,起于陕西,以枣树梆子为板,因称为《椰子腔》,音乐高亢激越。又有《西秦腔》,起于甘肃,音乐苍凉深沉,后演变为《西皮调》。《西秦腔》与陕西民间音乐结合,分别形成《西路梆子》和《东路梆子》。《东路梆子》传到山西,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山西梆子》,在河南形成《河南梆子》,在河北形成《河北梆子》。又有《弦索调》,是用三弦或琵琶伴奏的一种歌唱的曲调,明初起于中州。传到江南,发展为太仓、苏州、嘉定三派。?

清初,有《二簧腔》,起于江西,传到安徽、湖北、广西。又称为《湖广调》,或说因湖北黄冈、黄陂得名“二黄”,《西皮调》与《二簧腔》结合,形成《皮黄腔》,是徽剧与汉剧的戏曲音乐基础。1870年,《皮黄腔》进入北京,形成《京剧》。此后,以昆腔、高腔、梆子、皮黄、弦索等五大声腔系统为基础,结合各地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一些剧种音乐。如《昆剧》、《徽剧》、《汉剧》、《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粤剧》、《川剧》、《闽剧》、《滇剧》、《湘剧》、《赣剧》等剧种。?

说唱音乐以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最引人注目。弹词用弹弦乐器琵琶、三弦伴奏,以《苏州弹词》为代表。清中叶,苏州弹词依曲调风格不同而分为陈调、俞调、马调。著名艺人有陶贞怀、丘心如、陈瑞生、梁德绳、王周士、陈遇乾、俞秀生、马如飞、陆士珍、姚似璋、赵湘舟、王石泉等。《鼓词》由演员,另有三弦、琵琶、四胡等弦乐器伴奏。《鼓词》又称为《大鼓》,以冀中《西河大鼓》、《沧州木板大鼓》最早。著名艺人有郝老凤、王小玉、马三峰等。

5.近现代音乐与戏剧

近代以来,汉族音乐的走向,表现为三个方面:(1)随着封建统治被推翻,被清王族所继承的、代表封建统治阶级正统意识、政治上僵化腐朽、艺术上干瘪空虚的宫廷雅乐迅速被人们遗忘。(2)民间地方戏、器乐曲和曲艺如繁花盛开,得到空前发展。(3)西方音乐的基本乐理、西方歌曲及演唱形式、西洋乐器、新的记谱法等传入中国,从音乐教育家们利用外国曲调填写新词,到创作学堂乐歌及群众歌曲,从编排儿童歌剧舞剧到创作大型歌剧,汉族音乐逐步采用现代西方音乐的某些形式。?

代表民族音乐正确方向的伟大变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运动中以及革命根据地发生的。变革的一方面表现为利用传统的民歌、小调、戏曲、器乐曲和曲艺的形式来表达新的革命内容;另一方面表现为创作新的歌曲、歌剧时充分吸收民间传统的曲调,使这些新作歌曲歌剧具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而最根本的是,从革命时代的主题出发,谱写了民族音乐的最强音。?

近代以来,引进西方音乐理论和乐器,创作新的乐曲,是汉族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的新乐曲是在新办的学堂里教唱的新歌曲,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产生,起初是一些留学生用日本或欧美流行的某一曲调填词编成的新歌,后来也有用民间小调填词,或创作新曲的。著名的学堂乐歌如《中国男儿》、《何日醒》、《苏武牧羊》、《木兰辞》等。早期的音乐家教育家有沈心工、李叔同等。?

之后,音乐家们努力探索创立民族音乐的道路,并运用西方音乐理论创作新的乐曲,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有王光祈、青主、丰子恺等,著名的新乐曲有歌曲《国民革命歌》(肖友梅曲)等,还有钢琴独奏曲《新霓裳羽衣舞》(肖友梅曲),以及大型声乐套曲《长恨歌》(黄自曲)。?

在革命根据地和工农革命运动中,群众所唱的革命歌曲较多的用民歌、小调的曲调填词。如《八月桂花遍地开》、《春耕歌》、《打破旧世界》、《婚姻自由歌》、《工农革命歌》、《刘志丹》、《送郎当红军》、《十送红军》、《吃牛肉歌》、《红军纪律歌》、《打开米脂城》、《纪念列宁》、《五三运动》、《十把扇子》等。著名革命家瞿秋白除了翻译介绍《国际歌》之外,还亲自谱写了《赤潮歌》,彭湃同志也曾用当地民歌、童谣写了许多革命歌曲,如《工农齐奋起》、《田仔骂田公》等,在群众中传唱。?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汉族首当其冲。一批杰出的音乐家精英曾经写出大量歌颂人民力量、呼吁抗日救亡的群众歌曲,如聂耳的《大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打砖歌》、《码头工人歌》、《卖报歌》、《毕业歌》、《新女性》等,任光的《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等、黄自的《抗敌歌》、《旗正飘飘》、《热血歌》、《九一八》等、阎述诗的《五月的鲜花》,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以及组歌《黄河大合唱》、麦新的《大刀进行曲》等、刘雪庵的《长城谣》、孙慎的《救亡进行曲》等,张寒晖的《松花江上》等,孟波的《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张曙的《壮丁上前线》、《丈夫去当兵》等,吕骥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向隅的《红缨枪》等,贺绿汀的《游击队歌》等,郑律成(朝鲜族)的《八路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延安颂》等,何士德的《新四军军歌》等。?

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又有一批音乐家创作了许多革命群众歌曲,如《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跌倒算什么》、《茶馆小调》、《古怪歌》、《翻身道情》、《南泥湾》、《民主建国进行曲》、《解放区的天》、《咱们工人有力量》等,还有民间歌手创作的新民歌,如李有源的《东方红》等。?

创作富于汉民族音乐特点,用西洋乐器演奏乐曲,是近代汉族音乐的内容之一。著名的如钢琴曲《牧童短篇》(贺绿汀)、《花鼓》(瞿维)、《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丁善德)、《钢琴弦乐五重奏》(马思聪)等,管弦乐曲《民族解放交响乐》、《中国狂想曲》(冼星海)、《晚会》(贺绿汀)、《陕北组曲》(马可)等。?

编演新歌剧是近代汉族音乐发展的又一方面。最初是编儿童歌舞剧,如黎锦晖《小小画家》,以后有独幕歌剧如《扬子江暴风雨》(田汉编剧、聂耳作曲),还有如向隅等写的《农村曲》、冼星海的《军民进行曲》、任光的《洪波曲》、王洛宾的《沙漠之歌》、郑志声的《郑成功》等。解放区的大型歌剧,如《白毛女》(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王秀鸾》(小流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等。?





[ 本帖最后由 zamora 于 2006-8-2 23:4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子 +500 收起 理由
yotranquilo + 500 谢谢您在论坛发表!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6-7-27 18: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动作还真快哦.效率高西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8: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大部分人应该是汉族的,以后在推出对中国其他民族的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8 10: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期待中~~~楼主,记得介绍点其他民族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30 16: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族, 顶一下。

温州在古时候被中原称为南蛮, 就是现在在苍南, 平阳里面还有好几个小数民族。 温州人到底是小数民族的后代还是中原汉族的移民?  谁能解我心中困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23: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很难证实,但国是,在温州之地,以有国,所以很有可能是那里的原住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00: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放一首精忠报国 ,让大家记住我们永远是一个中国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4 06: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支持作者把中国的所有方言统称汉语~~~支持各地的中国人大团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4 11: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4 14: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汉族的文化在中国都是主流了吧,我是畲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5 17: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溪言水 的帖子

: 畲族在福建可是第一大的少数民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8 04:42 , Processed in 0.01311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