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7|回复: 11
收起左侧

中华风俗文化冷知识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7 19: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1. 五花八门指哪五花,哪八门
2. 为何称女人的裙子为石榴裙
3. 为什么要称呼人家的女儿做千金
4. 为什么单身汉叫做“王老五”
5. 三流九教指哪三流,哪九教

6. 为什么事情没戏要叫“黄”了
7. 为什么和尚都是光头
8. 诈尸是怎么回事
9. 月老的来历
10. 作弊为什么叫“出老千”

11. 为什么我们说“三七二十一”
12. 对老婆的称谓还有哪些
13. 古代更夫为什么要喊出来
14. 为何银行门口的狮子一个张口一个闭口
15. 为什么醋又叫做忌讳

16. 在中国什么姓氏是最古老
17. 为什么把太监称为“公公”
18. 为什么说“房东”而不说房北房南
19. 为什么用“上当”来表示吃亏
20. “罗宋汤”的“罗宋”是什么意思

21. 为什么古代教师叫西席
22. 为什么过生日要吃寿面
23. 民间传说包拯死后变成什么
24. 为什么宰相肚里能撑船
25. 为什么第二次娶妻叫续弦

26. 为什么中国古人写字是从右而左、从上而下
27. 开门七件事曾经是八件事
28. 为什么结拜被称为“义结金兰”
29. 古时店铺的伙计为什么称为“店小二”
30. “五体投地”中的“五体”指什么
1. 五花八门指哪五花,哪八门



“五花八门”指的是:

五花:

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

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

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

土中花—比喻挑夫;

八门:

一门巾—算命占卦之人;

二门皮—卖草药的人;

三门彩—变戏法的人;

四门挂—江湖卖艺人;

五门平—说书评弹者;

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人;

七门调—搭篷扎纸的人;

八门聊—高台唱戏的人。

“五花八门”有时候也解释为古代战术中的阵势:“五花”是五行阵;“八门”则是“八门阵”。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战略家都懂得使用这种五行阵。五行系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构成各种物质的种种元素即是五行。加之五行又代表红、黄、蓝、白、黑五种色素,它们混合在一起还可变成多种颜色,能够使人眼花缭乱。

八门阵也称八卦阵,这个阵势,原来是按照八卦的次第列为阵势的。 但是,八八可变成六十四卦,常使对方军队陷入迷离莫测之中。相传,春秋时期的孙武、孙膑最早运用八门阵。后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又将八门阵改变成为“八阵图”。

[ 本帖最后由 happyface168 于 2008-4-17 20:0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9: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为何称女人的裙子为石榴裙
本文由 广南子 在 2008-4-6 17:15 发表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

据说杨贵妃很喜欢石榴,为此,唐明皇在华清宫附近种了不少石榴供她观赏。唐明皇爱看杨贵妃酒后的醉态,常把贵妃灌醉以观赏她那妩媚之态。而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观赏之后,唐明皇常剥石榴喂到杨贵妃口中。朝中大臣对此很是看不过去,对杨贵妃怨言日生,杨贵妃为此很不高兴。

一天,唐明皇邀群臣宴会,请杨贵妃弹曲助兴。杨贵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动听之时,故意把一根弦弄断,使曲子不能弹奏下去。唐明皇忙问是什么原因,杨贵妃乘机说,因为听曲的臣子对她不恭敬,司曲之神为她鸣不平,故把弦弄断了。唐明皇很相信她的话,于是降下旨意:以后无论将相大臣,凡见贵妃均须行跪拜礼,否则格杀不赦。从此,大臣们见到杨贵妃都诚惶诚恐地拜倒在地。

因为杨贵妃平日总喜欢穿绣有石榴的裙子,所以那些大臣私下都用“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话来开玩笑。

3. 为什么要称呼人家的女儿做千金
本文由 广南子 在 2008-4-6 17:15 发表


1.用“千金”来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明、清以后的话本小说中称女孩子为“千金”的就更多了。

2.古时把富贵人家的女孩称为“侯门千金”,今人泛称女孩叫“千金小姐”。

女孩何以称“千金”?这得从我国的古代货币单位说起。两千年前的秦朝以一镒为一金(“镒”是古代重要单位,一镒为二十两或二十四两),汉朝以一斤金子为一金。秦汉时金多指黄铜,“千金”实为“铜千金”。后人借“千金”以言贵重,如“一字值千金”、“一言千金”、“一笑千金”“一刻千金”、“一诺千金”、“一物千金”等均是此义。在社会交往中,渐渐地,人们也就将未婚女孩专称为“千金小姐”了。
4. 为什么单身汉叫做“王老五”
本文由 广南子 在 2008-4-6 17:16 发表


王老五”是民间俗语,特指没有家室之男士,来历无从稽考,只记得有句童谣“王老五,命真苦,裤子破了没人补”——也许它的出处就在这儿。

裤子没人补的王老五是“土坷垃”级别的,爱干净的女士们怕脏手,所以避之惟恐不及;某些媒体推出的王老五却是“钻石”级别的,以致出现慕虚荣的女士们趋之若鹜的盛况。那句童谣或许应改作——“王老五,命真好,裤子破了抢着补。”但是,钻石王老五的裤子永远不会破,不是他们不给女士们表现的机会,而是他们实在太有钱,不缺裤子,同时他们也太有名,还很英俊。

“钻石王老五”堪称完美男士的标本陈列室,雄性无毛两足动物的梦之队,他们被这个世界和女人宠坏了,所以自视甚高,待价而沽。

[ 本帖最后由 happyface168 于 2008-4-17 20: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9: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5. 三流九教指哪三流,哪九教



三教九流的分类

"三教九流"俗称社会人物复杂多样。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或社会上各种行业,也用来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其实,在古时候,三教九流确有所指:

三教:儒教(以孔子为代表)、佛教(释迦牟尼创建)、道教(东汉张道陵创立,到南北朝盛行起来)。

九流分为: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九流也有说成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其实,"三教九流"的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

关于"三教",据记载此说起于三国时代。吴国的孙权和上书令阚泽谈话中所提到的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现简介如下:

儒家: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推崇孔子学说,影响最为深远。自汉至"五四运动"前,一直在中国思想界占重要地位。孟子、董仲舒适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道家:以先秦老子的"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流派。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被称为"道德家"。老子哲学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但它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的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汉代道教尊奉老子为道教的始祖,但老子的学说实非宗教。

阴阳家: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之说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

法家:战国时主张法治的重要学派。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是战国时的学派,一名"辩者",实是古代的逻辑学。代表人物公孙龙。

墨家:是战国时的学派,提倡"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节用"、"节葬"等。创始人是墨翟。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策士中有"合纵派"和"连横派"。代表人物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他们的特点是"兼儒墨,和名法"。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 本帖最后由 happyface168 于 2008-4-17 20: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9: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6. 为什么事情没戏要叫“黄”了



去做生意,开张的那天,门外要贴喜报,大红纸上要写着“开张大吉”四个字。如果一家买卖没经营好,或者是干着干着掌柜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卖着卖着日用杂货,他又要开饭馆去了,老字号关门,也要有一个告示,这时候就要用一张黄纸,写上“收市大吉”,贴在门上,表示这买卖不干了。由此,人们就将一家生意的关门,说是“黄”了。

久而久之,人们不光是将一家商店的关门说成是“黄”了,人们把凡是没有办成的事情通通说成是“黄”了。


7. 为什么和尚都是光头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纪,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释迦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翻达多离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

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

   1. 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
   2. 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
   3. 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其他仪式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当和尚了。

8. 诈尸是怎么回事



诈尸在过去的农村经常有。是真事,人没有死彻底。看人咽气了,就给穿死人衣服。

死亡的界定标准问题。常见的一是停止呼吸;二是心脏长时间停止跳动(10分钟左右);三是脑死亡;四是神经死亡。第一个,停止呼吸,如果时间短,现在有很多能抢救过来;第二,心脏停止跳动,经过抢救有很多能救过来;第三个,脑死亡,有部分死亡,有全部死亡,部分死亡的有的表现为植物人;第四个,神经死亡,有的也能恢复。

确切的死亡是四者同时具备。比如脑袋掉了,神经没有完全死亡,身体还会动呢。特别是鸡,砍掉了脑袋,身体还能跑很长一段路,相当吓人的。有的还能跑回鸡窝里。如果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脑袋掉了后,在短时间内像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作手术接上,没准还能活呢。

产生诈尸的主要原因,是以停止呼吸也就是所说的咽气,作为判断人死的标志。有的人在咽气后,自身经过一小段时间也可能缓过来,就产生了所说的诈尸。

[ 本帖最后由 happyface168 于 2008-4-17 20: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9: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9. 月老的来历



月老在中国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主管着世间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

这一形象最初出现在唐人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的《定婚店》中,小说言及:杜陵韦固,少孤,思早娶妇,然而,多方求婚而终无所成。元和二年,韦固将往清河,旅次于宋城南店,有客为其撮合清河司马潘昉之女,期于南店西龙兴寺门口相见,韦固由于求婚心切,夜半即前往会面之地,在那里,他遇到了月下老人:

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固步觇之,不识其字,既非虫篆八分科斗之势,又非梵书因问曰:“老父所寻者何书?固少苦学,世间之字,自谓无不识者。西国梵字,亦能读之,唯此书目所未睹,如何?”老人笑曰:“此非世间书,君因何得见?”……固曰:“然则君又何掌?”曰:“天下之婚牍耳。”……因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避。君之脚已系于彼矣,他求何益?”

这个于月下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的老人,就是后来在民间被奉为婚姻之神的月下老人。只要他用囊中红绳把世间男女之足系在一起,即使“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他们也会成为夫妻。

月下老人以赤绳相系,确定男女姻缘,反映了唐人姻缘前定的观念,是唐人命定观的表现之一。唐人以为,人的命运,不是自己可以确定和改变的,“天下之事皆前定”(《感定录.李泌》),“人遭遇皆系之命”(《纪闻.王》),“人事固有前定”(《续定命录.韩泉》)。

月老形象的出现,正是这种命定观在婚恋领域的艺术化、形象化。月下老人也因此成为民间家喻户晓的婚姻之神。

牵红丝确有其事

《定婚店》中的月老和《阎庚》中的地曹以绳系男女脚以订婚姻,是唐人命定观念在小说中的形象化呈现,而这一男女脚的细绳,虽为于小说家想象和虚构,也却堪称绝妙,我想,古代男女成婚仪式上拜天地父母时牵红带的安排,恐怕也是由此逐渐演化而来。

其实,在唐代的现实生活中,也已经有用绳相系的方式来选择配偶的记载。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牵红丝娶妇》条中所载郭元振择妇之事,即是此类:

郭元振少时,美风姿,有才艺,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元振曰:“知公门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可仓卒,更待忖之。”张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以子风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五女各持一丝,幔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婿。”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果然随夫贵达。

此事《山堂肆考》等书亦载,张嘉贞有五女,郭元振不能确定到底娶谁,便用红丝相系而牵的办法挑选,这就是所谓的“红丝结褵”。当然,此事实出于传闻(洪迈《容斋随笔》卷一《浅妄书》有辩驳,可参看),然亦可见此类婚姻观念与习俗在民间的起源与演进。
10. 作弊为什么叫“出老千”


据说清时有一个秀才进京赶考,途遇强盗,将所有川资什物抢劫一空,秀才想来想去,一筹莫展,在万般无奈中,乃决定凭一个“骗”字去图一时的侥幸。主意已定,就重整衣冠,径往县府求见县官,诡称京城某府的亲戚,奉诏进京,任某要职,路过此地,不幸遇盗,要求从速派兵追捕,取回失物,以便早日进见皇上。县官听后,哪敢怠慢,一面派兵进城搜捕,一面摆酒为秀才压惊,待为上宾,唯恐招待不周,并尽量做出官官相护的样子,秀才第一炮打响,便更加软硬兼施,限期破案。县官对秀才种种殷勤,百般诉苦,意思是要他讲点交情,不必深究,只要是早点上路,那程伙从丰不在话下,秀才见目的已达,便打道进京去了。那秀才当日略施小计,一举成功之后,便看穿人情,无心举业,于是纠集一班落第同年,专门在这 “骗”字上下功夫,专做不要本钱的买卖,做的次数多了,经验也愈加丰富了,胆子也愈来愈大了,成就也愈觉可观了。世代相传,后世老千便奉之为开山祖师,此中国老千产生之由来。

千术的由来:《孙子兵法》云:“兵者诈也”,“兵者诡道”孙子可以说是后世老千们的开山祖师,,此即中国老千产生之由来。所谓“兵者,诡道也”,对外阴谋诡诈,对内亦然。一部不知年代、作者的《三十六计》,开篇明言:“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 兵属诡道,“兵以诈立”(《孙子?军事》),这成了春秋与其后战争中克敌致胜的基本谋略。而战争是一种特殊的赌博。能用于战争的中的各种诈术,用在赌场上则为千术。

[ 本帖最后由 happyface168 于 2008-4-17 20:0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9: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11. 为什么我们说“三七二十一”
本文由 广南子 在 2008-4-6 17:24 发表


七二十一”是珠算乘法口诀,在其前面加上“不管”,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含有不管好歹,吉凶为何,偏要干一干,试一试,碰一碰的意思。

这里有个战国故事:当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与张仪主张的连横事秦针锋相对,苏秦遍游六国,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慨叹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雄兵,抗秦的兵源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若再加上别处兵源,力量就更加强大,苏秦的这种算法,显然是如意算盘,因为临淄城不可能每户都能达到出三个男子当兵,这里有各种情况,有的是鳏寡孤独,有的有女无男,有的只是老弱病残,所谓临淄二十一万雄兵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

谓三七相乘之积为不祥之故,最早可能是谶纬家、阴阳家的用语说法。《汉书》载路温舒祖父就说过汉朝的“厄运”在“三七”之间,三国时代的陈琳作《神女赋》有“汉三七之建安,荆野蠢而作仇”的话,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也有“三七之娇运告终”的话。

后来,人们把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的贬义词相传,并在含意上有所扩展,成了不顾背景和前提,不认清形势局面,不顾条件与可能,不问是非曲直,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事物发展的过程与后果,一味胡干蛮干愣大头的同义语。但是,此说也不尽然,“不管三七二十一”有时也要作褒义词使用。如某人办事有魄力,有办法,不怕困难,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把事情做好。这里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赞颂某人有谋略,不怕风险,敢于承担责任,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优良工作作风。

12. 对老婆的称谓还有哪些



神州大地,泱泱中华,词汇之丰富,令人砸舌。而对同一事物的称谓,莫过于对“老婆”的别称多了,这里就有几十种(不完全的统计):

皇帝称老婆叫锌童;

宰相称老婆叫夫人;

文人称拙荆;

雅士叫执帚。

商贾称贱内;

士人叫妻子。

酸秀才称娘子;

庄稼汉叫婆姨。

有修养的人称太太;

没文化的叫老婆。

年轻人称媳妇;

老头子叫老伴。

不结婚时称女朋友;结婚后叫对鼻子。

北方人称孩他娘;

南方人叫伢他妈。

大陆上称爱人;

台湾叫内子。

喝过洋墨水的称达令;

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

舍不得老婆的人称心肝;

阔别老婆的人叫宝贝。

对老婆亲热时称亲爱的;

对老婆厌恶时叫那娘们。

河北人称老婆为家里的;

河南人称老婆为屋里头的;

四川人称老婆则叫堂客

那些山区偏远之处的称呼就更有趣了----焐窝的,暖脚的,在一块睡觉儿的,吃饭一张桌儿的,睡觉一个窝儿的,下田一块坡儿的,死了埋到一个坑儿的,.......

[ 本帖最后由 happyface168 于 2008-4-17 20: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3. 古代更夫为什么要喊出来
本文由 广南子 在 2008-4-6 17:25 发表



更夫一边打更报时,一边提醒大家“三更半夜,小心火烛”。当时的更夫多为老人,他们敲着笃笃笃的更声,不仅给夜城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震慑了夜间出动的盗窃。

其时,为照顾更夫的功劳,地方上的大户人家,商店作坊的业主们,纷纷解囊让更夫有碗苦饭吃吃,有件布衣穿穿。

14. 为何银行门口的狮子一个张口一个闭口
本文由 广南子 在 2008-4-6 17:26 发表


民间习俗狮子是镇宅神兽。也有避邪的作用,而且狮子的嘴一个张开一个闭合,两者代表吐纳之意,有些放麒麟,麒麟也是神兽,而且有助于风水,特别对那些门对水(河,江)的,有驮水的作用,银行前面的狮子嘴巴一张一闭,张是招财,闭是守财,钱财只吃不吐的意思。

古老的庙前正门两侧的石狮左公右母,公狮张口注视来往信众;母狮子闭口护子,表现传统社会男尊女卑、各司其职的特性。

还听说一种说法是它们在念佛号,一个“阿”,一个“弥” 。

提示:

很多银行门口的并不是石狮,而是貔貅。

貔貅,音读“皮休”,是龙的第九子。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 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称为"辟邪"。

貔貅有镇宅辟邪,趋财旺财的作用,所以股票交易所、银行、赛马、期货等行业的机构喜欢在门口摆放貔貅。

貔貅为什么有趋财旺财的作用呢?,据说貔貅没有“屁眼”,只往里进,不往外出,所以有敛财的作用。

这应该算是我国的传统——在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

15. 为什么醋又叫做忌讳
本文由 广南子 在 2008-4-6 17:26 发表


据传,这个典故出自唐朝的宫庭里,唐太宗为了笼络人心,要为当朝宰相房玄龄纳妾,大臣之妻出于嫉妒,横加干涉,就是不让。太宗无奈,只得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纳小妾之中选择其一。没想到房夫人确有几分刚烈,宁愿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头。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当房夫人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林中不是毒酒,而是带有甜酸香味的浓醋。从此便把“嫉妒”和“吃醋”融合起来,“吃醋” 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语。

本来这个典故也只是传说,并没有多少文字记载,可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一回中又把“妒嫉”与“醋意”联在了一起。原文是这样写的:“袭人听了这话…,少不得自己忍了性子道:‘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晴斐听她说‘我们’,自然是她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醋意……。”经曹先生这么一写,《辞海》中对醋的含义又加上一条:“因嫉妒而感到心酸。”

“吃醋”被引申为“嫉妒’也由此而来

[ 本帖最后由 happyface168 于 2008-4-17 20: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9: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16. 在中国什么姓氏是最古老



在华人的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可以说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

人类最早生活在母系社会里,中国人的姓氏追根溯源,也都与母系社会有关,与女娲有关。姓是一个会意字,左边一个女,后边一个生,合在一起意味着姓最初是女性的专利,所以中华姓氏中一批最古老的姓氏都是有女字旁。比如:姬、姜、赢、姒、妊、妘、娮、姚。

说到姚姓,不能不说古代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舜是有虞氏部落的首领,所以人称虞帝。古人往往根据出生地或居住地用做自己的姓氏,舜帝因生在姚墟(山东荷泽县)而得姚姓,于是姓姚名重华。姚姓的始祖是舜帝,舜帝后裔除去姓姚,还派生出其他的姓,头一个姓妫。妫是尧帝赐给舜的,所以舜的后裔先都以妫为姓。舜帝死后,大禹接位,大禹把舜帝的儿子商均派往虞国(河南省虞城县一带),商均的子孙就把国名虞当作姓氏了。以妫为姓的舜帝子孙代代繁衍,过了一千年,出了一个妫满。周武王大封诸侯,把妫满封到宛丘,即今河南淮阳附近,妫满在这里建立陈国,因为他长寿,所以死后谥号为胡公,妫满也就被后人称为陈胡公满。妫满又往下十一传,传到公子陈完,因为陈国内乱,陈完逃到齐国,并改姓为田,人称田完。姚姓经过历史演变变成妫讷五姓,分别是陈、胡、姚、虞、田。

在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华人等集居地,常常可以见到这几个姓联宗的祠堂。


17. 为什么把太监称为“公公”

“太监”和“宦官”在清朝以前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不过那时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悉用庵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太监”一词,辽代才出现,明代,太监和宦官才发生联系;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级宦官;充任太监的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到了清朝,太监才成为宦官的同义语。

公公是对太监的尊称,因为太监,特别是高级太监最接近皇帝,权势极大,最了解皇帝的心思,在朝为官者有些时候不得不依靠太监揣摩皇帝的心思,或者借助大太监的权势往上爬,要是直呼其为太监,那是在侮辱他,所以尊称为公公,以示尊敬。至于“公公”的称谓到底何时开始,由何而来,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18. 为什么说“房东”而不说房北房南


因为自古以东为上为大,所以东房就是上房,中国的老式房屋组成一般都是一座向南朝向的主屋,主屋的前面两侧再造东西向的厢房,主屋的东首房间就是上房,而上房定是主人或家中最权威的人的住房,上房连晚辈和下人都不能住,就更不要说是出租给外人住了,所谓的房东就是住在东首上房的人,也就是主人的意思。

房东、东家都表示主人的意思。

至于为何以“东”为“主”,在《礼记》中的《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这句话说的是有关主客之间礼仪的规定。从文中可以看到“东”位就是代表主人。我们平常所说的“做东”(主人请客)、东道主(典故来源于春秋时期秦国攻打郑国,郑文公以供应秦国后勤物资请求撤兵,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国)中也包含了这个意思。

再往深处研究,在古代周易的星相学说中,东南西北四宫各有四大神兽镇守,东宫苍龙,南宫朱鸟,西宫白虎(咸池),北宫玄武。其又各属7个星宿,合计 28星宿。东宫苍龙所属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史记·天官书》记载:“东宫苍龙,房、心”。“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是吉祥、长久的象征,古代帝王以龙子自居。

[ 本帖最后由 happyface168 于 2008-4-17 20:1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9: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19. 为什么用“上当”来表示吃亏

们常把受骗叫做"上当".其实"上当"的原意是指到当铺去典当东西.

清朝末年,清河有一个大户人家姓王,世代经营当铺,家大业大,生意兴隆.生活富裕了,各房的族人开始懒于经营,把资金存入当铺做入股的股东,日常的典当营业事务全交给一个名叫寿苎的年轻人来主持.寿苎酷爱读书,喜欢校刻书籍,对生意却并不精通,处理典当业务非常随便.王氏族人见此情景,都认为有机可乘,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中拿一些无用的东西到当铺来典当.各人估定了高于物品本身的价格,要伙计如数付给,伙计不敢得罪股东老板,寿苎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拦. 就这样,没过两个月,典当的资本就被诈骗得差不多了,一家资金充足的当铺破产了.因此,当时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清河王,自上当,当得当铺空了档.

可以看出上当是指被骗了,而吃亏在大多情况下是因为被骗了,也就是说上当了,所以人们总爱把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

但是吃亏不等于上当。 吃亏是指受了损失,人们总是喜欢把这两个词联系起来是因为这两个词的某种关系,比如因果关系。人们常说上了别人的当所以才吃了亏,但是吃了亏并不一定要理解为是上了别人的当,上当在现带的语言含义上来说是指被骗了,而那吃亏的人也可能是自愿的。

20. “罗宋汤”的“罗宋”是什么意思


所谓罗宋,就是Russia的谐音。

Russia——俄罗斯。

罗宋:旧时上海人对俄国的称呼。随俄国人大量进入上海,带来的还有“罗宋牌”,“罗宋汤”,“罗宋帽”,“罗宋面包”等等。

罗宋汤,是罗宋人(俄罗斯人)常喝的,所以叫罗宋汤。

21. 为什么古代教师叫西席

西席:即“老师”。

古人除了尊称老师为“夫子”、“先生”、“恩师”外,何以还经常尊称为“西席”呢?这与汉明帝刘庄有关。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

此事史料可查: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继承人,他当太子时就拜桓荣为老师,登上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他常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

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原来,汉代室内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东方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老师尊称为西席了

22. 为什么过生日要吃寿面

民间有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其由来可有漫长的历史了。这个习俗源于西汉年间。

相传,汉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术。一天与众大臣聊天,说到人的寿命长短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坐在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东方朔听后就大笑了起来,众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长8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

众人闻之也大笑起来,看来想长寿,靠脸长长点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个变通的办法表达一下自己长寿的愿望。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吃“长寿面”。

[ 本帖最后由 happyface168 于 2008-4-17 20:1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9: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23. 民间传说包拯死后变成什么


在中国民间的传说中,包拯成为公正的化身。有的认为他死后成为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有的则认为他“日断人间,夜判阴间”,就是说白天在人间审案,晚上则成为阎罗王,在阴间断案。人死后,灵魂到阴间接受包拯的审判,如果确实是受人陷害,包拯会把他放回阳间活命;如果的确有罪,则被送入地狱受罚。

民间传说中,“四大阎王”一说认为阎王有四位:除包拯外,还有韩擒虎、范仲淹和寇准。另一说则认为阎王有三位,分别是:包拯、范仲淹和寇准。

包拯

包拯(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肥东),中国北宋官员,以清廉著称。

包拯为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申科进士甲科,初任建昌知县,官至开封府尹及龙图阁直学士。因为他进入“二府”成为北宋最高决策机关成员后,其衣著饮食和器具依然“如布衣时”,是古代中国清官的典型代表,民间谚语有云:“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为人严正,殊少笑容,时人以黄河清,比包拯笑。后世包括朱熹、欧阳修、刘敞、司马光对包拯皆有正面评价。

阎王

阎王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里面,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阎王有一本生死簿,上面记录着每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当某人阳寿已尽的时候,阎王就会派遣下属无常鬼去把人的魂魄押解到阴曹地府接受审判。阎王的判决取决于此人生前行事的善恶:生前积德行善立功的人,阎王会让他成为神仙,或者给他一个好的来世;生前行凶作恶的人,阎王会让他下地狱,接受各种惩罚,或给他安排一个不好的来世。这是因果报应、抑恶扬善等民间信仰在“阎王”观念上的体现。
24. 为什么宰相肚里能撑船



相传,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娶名门才女姣娘为妾。婚后,王安石忙于国事,常不回家。而姣娘正值妙龄,难耐寂寞,便与家中一仆人偷情。事情很快传到王安石的耳朵里。一天,他假称外出办事,悄悄藏在家中,让轿夫抬着空轿子出了门。深夜,他蹑手蹑脚地溜到居室的窗外,听到俩人正调情。很生气,但他并没有惊动屋里的人,而是拿起一根竹竿朝树上的老鸹窝捅了几下,老鸹惊叫着飞了。屋里偷情的仆人闻声忙从后窗逃走。

转眼到了中秋,王安石想借饮酒赏月之时婉言相劝姣娘,便趁着酒兴说:“饮空酒无趣。我吟诗一首你来答如何?”“是。”姣娘答。王安石吟道:

“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

姣娘一听就脸红了。"扑通"跪在丈夫面前答到:

“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整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王安石见她诚心认错,心也就软了。他想:自己已经花甲,而姣娘正值花季,不能全怪她,与其责怪他们不如成全他们。中秋节后,王安石赠白银千两,让仆人与姣娘成了亲。事情传开后,人们对王安石的宽宏大量赞不绝口。

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成了千古美谈。

[ 本帖最后由 happyface168 于 2008-4-17 20:1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9: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25. 为什么第二次娶妻叫续弦

相传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他的妻子很赞赏他的琴技,常让俞伯牙弹给她听。后来俞伯牙的妻子得了重病,俞伯牙请医熬药精心地侍奉,可总不见效。俞伯牙常为此焦急忧虑,便无心思弹琴了。

妻子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可有一天,妻子突然感到身体好多了,精神也好了,就让丈夫给她弹琴。俞伯牙忙取琴调弦,“铮铮淙淙”地弹奏起来,好让病中的妻子从美妙的琴声中得到欢快和慰藉。他不顾劳累,弹了一曲又一曲,当他弹得雅兴正浓时,突然“崩”一声,琴弦断为两截。就在这当儿,妻子也不呻吟了。俞伯牙丢下拔子,急忙到床前一看,妻子已经咽气了。伯牙抱头痛哭了一阵后,就招呼家人料理后事。从此再不弹琴了。

一年后,有个亲戚从外地给伯牙说了一个女人。因俞伯牙与其妻感情很深,本不打算再娶了,可经不住众人的劝说,只好勉强答应先去女方家相看后再定。因俞伯牙人品好有才气,家境也不错,女方一看就相中了。但她提出一个条件,要亲耳聆听俞伯牙鼓琴,而后再定亲。俞伯牙也看中了女方,虽还在怀念故妻,但他又一想:人死不能复生,便回家把搁放了一年多的琴取来,拆去一直没心思接的断弦,续了一根新弦后,在众人面前弹奏起来。一曲曲悠扬动听的雅韵,一会儿如高山流水,一会儿如碧空飞云,真是出神入化,一派仙乐。大家听得似痴如呆,琴声停后好一阵才醒转,接着就是一阵喝彩声,就连一向拘谨的闺秀也情不自禁地拍起了巴掌。当下就答应了这门婚事。

这个故事很快在民间传开了,后来人们便把妻死后再娶比作“续弦”。

26. 为什么中国古人写字是从右而左、从上而下

汉字有左右结构,也有上下结构,纵向是否比横向更能预防阅读的误会,很难说。

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人写字是从右而左、从上而下呢?

首先,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而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册”字就是简牍的象形字。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所以,书写也就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了。

其次,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因为是右手写字,左手执册,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从右往左写,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方便,更便于笔势的连贯。

第三,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竹简的书写,是一片片单片写好后再装订的,不存在书写之前展开的问题,倒是有书写之后(竹简顺序)排列的问题。一般是左手持简,右手写字,写好后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开大概比较顺。

27. 开门七件事曾经是八件事

开门七件事是古代中国平民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已成为中国的谚语。从“开门”(即开始家庭一天正常运作之时或持家,维持生计),就都离不开七件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分别是:柴、米、油、盐(食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提示家庭各样必需品。

开门七件事之说,一般认为始于宋朝。对当时的人来,开门七件事乃是新事物。米(即稻)在宋朝是主要粮食。酱在宋朝才明确地指酱油。在宋朝以前的醋,仍不是生活必需品。茶在唐朝以至北宋,乃是奢侈品,而且不常见。至于油,指由芝麻、紫苏属和大麻榨成的油,因南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普及。

很多文人雅士的歌吟都以开门七件事为题,并流存在民间。开门七件事的排列和内容都大有讲究,全都与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有关。时至今日,开门七件事的意义已与古时有别,主要泛指与人民有切身利益的必备事情。

开门七件事的谚语始于何时,仍有待考证。在南宋时代吴自牧着《梦梁录》中提到八件事,所指的分别是:柴、米、油、盐、酒、酱、醋、茶。由于酒算不上生活必需品,到元代时已被剔除了,只余下“七件事”。开门七件事至迟出在宋代人的口语中。所以一般认为,吴自牧乃创开门七件事之人。

据元代著作《湖海新闻夷坚续志》记载,曾有宋人用俗语云:“湖女艳,莫娇他,平日为人吃,乌龟犹自可,虔婆似那咤!早晨起来七般事,油盐酱豉姜椒茶,冬要绫罗夏要纱。君不见,湖州张八仔,卖了良田千万顷,而今却去钓虾蟆,两片骨臀不奈遮!”

另在元杂剧《玉壶春》、《度柳翠》、《百花亭》等都有提及开门七件事。其中提及此“七件事”的有《刘行首》:“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将当家者为生活辛苦劳碌的“七件事”表现出来。及至明代,唐伯虎藉一首诗《除夕口占》点明了此“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 本帖最后由 happyface168 于 2008-4-17 20: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9: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28. 为什么结拜被称为“义结金兰”

啥叫金兰?这个说法来自《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这个说法大概来自于:《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朋友交情深厚,后来,根据这些个典故,朋友间情投意合,进而结为异生兄弟或姐妹,称结金兰(契若金兰)。以前的规矩,义结金兰后,要交换谱贴,叫金兰谱或叫兰谱,因此还有一个说法叫做“换贴”,也是两个人拜把子结金兰的意思。

按照习惯,结拜的时候按人数各用一沓红纸写出每人姓名、生日、时辰、籍贯及父母、祖及曾祖三代姓名的《金兰谱》,然后摆上天地牌位,根据年龄的大小,依次焚香叩拜,一起读誓词。比如武侠小说经常看见的“黄天在上,今日某某和某某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之类的。

29. 古时店铺的伙计为什么称为“店小二”
本文由 广南子 在 2008-4-6 17:44 发表


“店小二”是指古时候饭店、旅店里的服务员,那么,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店小二”呢?

在旧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了学才有学名,一旦做了官也就有了官名。但是,普通百姓家能够上学或当官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没有这个机会。因此,他们的名字多是用行辈或者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称呼。

如明代朱元璋的父亲叫“五四”,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他本人叫“重八”。

古代酒店或旅店里的服务员,很显然都是老百姓,所以,人们也要给他们取一个数目符号用来称呼。当家老板是理所当然的“店老大”,这些服务员也就随之被人们称之为:“店小二”了

30. “五体投地”中的“五体”指什么
本文由 广南子 在 2008-4-6 17:44 发表


其实身体在古汉语中指躯干,体在古汉语中指躯干以外的身体,即头和四肢。

“五体投地”最早来源于古印度的佛教。

古印度致敬的仪式有九等,表示最尊敬的是五体投地,指两肘、两膝及头部着地的致敬仪式。一般比喻极其钦佩,倾倒备至之言。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五体投地可以说是佛教礼节中最高的一种礼法。也称“顶礼”。它的一般规则动作是这样的:先合掌,再低头(或问讯),然后右、左掌依次按地,两膝随之跪下、头额触地(投地的五体是指头、两膝、两只手)。等头额触地以后,随之翻掌,表示两手捧起所拜者的足,或托起崇拜对象。翻掌后稍停一会儿再起身,此为一拜。一般有三拜、九拜、百拜等。在拜佛时,一般还要称名号。拜完后还要打个问讯礼。如果顶礼的是僧人,则要称“顶礼xx法师(或和尚)”。但在礼僧时需注意。一、如果礼拜时,礼拜的对象正在躺着,这时就暂不要礼。二、礼拜的对象如果是和佛菩萨像处相反方向时,礼拜不能背对佛菩萨像,面朝下(以佛菩萨像为上)去礼拜僧等等。另外,僧人不能拜俗人和居士。

[ 本帖最后由 happyface168 于 2008-4-17 20: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8 12:02 , Processed in 0.01789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