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1|回复: 18
收起左侧

【转载】被忽视的文明不为人知的荣光 更新推拿针灸养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4 11: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学医的
  妈妈和伯父也是医生
  不过妈妈是西医,伯父是中医
  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
  书中很详细的介绍了许多中医不为众人所知的东西
  我才发现
  原来我们的中医是这样的传奇
  所以很想把这些打上来,和天涯的xdjm分享
  由于书很破旧不堪
  没办法扫描清楚
  所以,打算慢慢一个一个章节的打出来
  希望大家能看到我们国家曾经的伟大和辉煌
  不要片面的否定中医。
  
  我们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
  而历朝历代却没有因为某种流行病而趋于灭亡
  要知道欧洲仅仅一个黑死病(1348-1352)就断送了欧洲2500万人口
  相当于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口
  是上天的眷顾我们
  让这样的不幸未曾降临中国吗
  事实并非如此
  古代的中国人口多于欧洲,密度也很大
  而当时已知的有记录的瘟疫种类是很多的
  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红热、
  霍乱、斑疹伤寒、伤寒、肺病、
  麻疯 、疟疾、吸血虫病…。
  
  《说文》提出“疫,民皆疾也。”
  把凡能传染的病通称为“疫”。
  “瘟”则是烈性传染病,
  可以在禽畜动物与人之间相互感染。
  特别烈性的瘟病可以朝发夕死。
  所以中国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
  中国几千年和“瘟疫”抗争有的历史中,
  流传下了大量的医史文献.
  “从公元前674年至1949年,
  这2632年间,共记载有772年次程度不等的瘟疫。”
  而这么多可怕的瘟疫却并没有让我们的中国人遭遇灭顶之灾
  我们的传统医药在其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曾经的文明古国大都烟消云散
  唯我中华留存
  传统医学是除了文化的力量以外民族生存的力量。
  (当然,无须讳言现今西方医学的发达
  但不要因为这两三百年的落后而误解祖先
  曾经的智慧实在是一段不为人知的荣光)


第一章 中国的病理解剖
  关于病理解剖,是近两三百年来的新学说
  欧美,日本往往有病人在临终前自立遗嘱
  要求自己死后将自己的尸体解剖
  以明病原所在
  但不为大家所知的是
  在我们中国早在三国时期
  就有人这么做了
  三国魏刘劭《说略》中记载
  汉末,有人得心腹疜病,昼夜切痛。临终敕其子曰
  我气绝后,可剖视之。子不忍违言,剖之,得一铜枪
  这可以说是关于病理解剖最早的记载
  也是将自己的尸体供人解剖的第一个实行者
  这位父亲解剖之后
  发现体内有一柄铜枪
  这枪极小
  可能是进食时狼吞虎咽下去的
  汉代《宋书》里也有这样一段记载
  说沛县有个官吏
  在北村饮酒回来就得了病
  口中不断的吐出蛊虫,十条多
  所谓蛊虫是种毒虫
  临死的时候他对妻子说
  等我死后,开腹看下
  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的妻子按照他的吩咐去做
  结果发现他的脏腑已经糜烂
  就是毒虫所致
《广武行记》中也有这样一段记载
  说永徽中有个叫维则的僧人
  因为疾病而完全不能进食
  他对他的徒弟说
  我死了之后,你打开我的胸喉处
  看看我的食道
  看里面到底有什么
  他说完之后便自杀了
  他的徒弟依照他的说法
  开视他的食道
  发现里面满是虫子
  
  上面的三个病例记载
  都是病者要求家属在他死后
  解剖自己了解病原所在
  这证明中国人即使在古代也有科学思想
  和近代欧洲人才做到的捐献尸体研究一样
  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迷信,不开化
  只是我国儒家思想是主流
  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
  所以很多医家即使做了医学解剖
  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记录下来
  但是在事实上在清朝明令禁止以前
  病理解剖一直都是存在的
而说起古代中国的病理解剖
  不得不提到一个人
  这个人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
  他就是王莽
  王莽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他的一朝称为“新”
  而事实上
  他的观点,想法,做法确实很新潮
  在当时来说
  在汉书里曾经有这样一段记载
  王莽抓到杀死异己的人
  会责令太医和技术高明的屠夫一起
  把尸体解剖开来
  量度他的五脏大小
  并且诊察他的经脉始终
  提供给日后医家治病之用
  他实在是个有科学思想的人
  这样独特的见解是历代帝王所不曾想到的
  
  而事实上西方的解剖尸体
  最早也是请屠夫来协理
  然后,才发明不同形式的解剖刀
  作为解剖不同部位之用
  他们的一切都详尽记录,留存下来
  而我们则没有(可惜啊)

有记录,有绘图的解剖图
  南宋时期还是出现了
  南宋人赵与时《宾退路》说
  当时的广西,杀戮异党两天
  将其中五十六个人加以解剖
  由宜州吴检主其事
  详细观察内脏
  并且绘图传于后世
到了明代
  医家孙一奎有这样一段记录
  有个叫何一阳的人
  早年是做军医的
  历来将匪党处死后
  必定将尸体拿来解剖观察
  发现人的心脏比猪的心脏大而且长
  大肠,小肠和猪肠差不多
  小肠多弯曲
  膀胱是个透明体的尿脬
  和古代《难经》说的一样
  足见中国的解剖工作开展之早
被官方禁止解剖尸体的清代
  偏偏也有不信邪的官吏
  这个人叫王清任
  不但会做官,还精通医学
  他每天早上偷偷去义庄
  (这个义庄,相信看过僵尸片的tx都知道是什么地)
  由于不能解剖
  他只有视察死去小孩裸露出来的脏器
  连去很多天,看了三十多具尸体
  后来还观察过死囚的尸体
  并加以动物解剖辅助研究
  这些都记录在《医林改错》中了
  可见,中国的医学对于解剖学哪朝哪代都有一定进展
  只是近代苦难深重,战乱误国
  才掩盖这些文明
  没有稳定
  一切都无从发展
  唉
  
  第一章节结束



第二章 中国的消毒和防腐
  我们中国人的消毒方法
  最早的发明始于上古时代
  就是一切食物都要用火热食
  这就是高热的消毒方法
  不会去吃未经煮熟的蔬菜和肉食
  就是喝水也要煮滚后
  才来泡茶
  这样,附着在食物上的微生物和不洁物质
  经过高温煮熟后
  也就不能为害了
  这种方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现在很流行西餐的生食保持营养成分
  其实,相比携带病菌的养分和不那么营养的无菌外加口感好
  我这个中国人还是选择后者
  
  至于,鱼虾蟹,贝壳类的食物
  不但要高温煮熟
  而且还要加上葱姜蒜,紫苏叶之类的东西
  用作杀菌消毒之需
  不仅卫生而且美味
  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再来说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东西---水
  古代中国没有自来水
  各地人民的饮水是依赖雨水,井水,湖水,山水,泉水
  这些水都必须储存在大型容器也就是水缸里
  随吃随舀,再煮开了作饮料
  而水中的微生物就被扑灭了
  
  遇到干旱的季节
  储存在水缸中的水还怕时间太久而变质
  把就要用明矾,白雷丸切片抛入水肿澄清水质
  而饮用之前还是要烧开的
  水温达到百度就不会致病了
  很多寄生虫都是因为没有彻底煮熟导致生病
  
  各种贝类食品
  要是不煮熟吃就容易沾到虫患
  大家看螺字
  半边是虫半边是累
  很形象的警告人们
  吃掉是会为虫所累的
  
  古代中国没有显微镜
  但早就知道病从口入
  所以不管是水还是食品
  都是熟食为主
  
  西方的加温及各类消毒法
  最早始于十七世纪的巴斯德
  也就是我们现在西医所熟知的巴氏消毒法
  而中国人的高温消毒法
  不知始于何人


关于防腐
  防腐剂是近代的化学发明
  有着各种各样的防腐制品
  有些防腐剂过量了,根本就是毒素
  美国的管理最严格,有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出品前要经过这个管理局的化验才行
  而外销的产品不在此列
  
  表面上看,我们中国人又落后了
  照用人家的防腐剂嘛
  事实上呢,却并非如此
  我们中国人
  从来都有自己的一套
  
  第一是用盐
  大家都知道了,咸鱼,咸肉啊
  首先将鱼腹中的内脏去掉
  然后用盐来腌,腌完之后还要暴晒
  盐腌是杀菌,暴晒是利用太阳中的紫外线
  使腌制品久藏不变
  味道格外的香
  
  第二是中国制造的肴肉
  要加红硝,花椒,盐等等
  所有肴肉有自己的防腐功能
  却不能太久
  而进一步的办法
  就是制造火腿
  手续更为繁琐
  要加很多种药材和香料
  味道鲜美无比
  
  第三种是用糖
  比如吉林的人参,不蛀不烂
  就是因为经过一道糖渍的加工
  可以久藏不变
  至于生晒的人参
  则是利用日光的暴晒
  将水分都去掉
  便不会腐变
  糖的防腐功能再进一步
  可以制造许多蜜饯食品
  果脯啦,蜜枣,糖姜,,,
  很多啦

第四种防腐的办法是用油浸
  任何食品浸在油中都与空气隔离
  所以油浸是可以防腐的
  但中国人都是美食家啊
  光油浸的话味道不够好
  于是又会添加香料
  花椒,胡椒,丁香,豆蔻
  。。都可以防腐的
  
  第五种是用风干的办法,又叫腊豉法
  在腊月前制造,利用冬季的西北风
  经过风化作用,把它吹干
  成为腊鸡,腊鸭,腊肠。。。。
  而不同的地方又会加以不同的辛香药物加以调味
  所以各有美味
  南安腊鸭,和湖南腊鸡都是口水啊。。
  
  第六种是用酱渍的方法
  也是一省一个做法
  有的加陈皮,川芎,生姜,酒
  有的加面粉,花椒,姜黄,,这是最古的办法
  日本沿用了唐朝的做法
  发明了无数用酱渍的食品
  算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了
  
  这样看来中国的防腐方法
  也比西方的化学防腐剂早了两千年


关于尸体的防腐
  防止尸体的腐变术,是医学相关技术的一种
  在这方面,发明也很早
  而且方法十分的简单
  就是在尸体的周围
  用石灰一包一包的围起
  令棺木之中完全干燥
  一是可以吸收潮湿
  二是石灰可以让菌类无法生存
  这样的方法在周时已经开始
  达官贵人的棺椁之旁满是食物和药物
  河北西汉古墓出土的穿着金缕玉衣的尸体
  湖南马王堆的辛追夫人
  都是穿越了千年时光而不腐
  需要说明的是和古埃及的木乃伊不同
  他们的尸身都是无比坚硬的
  而我们的夫人
  肌肉有弹性,动脉的颜色如新尸体
  拍X光片还能看到肺结核的痕迹
  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不知那神奇的防腐液到底是什么成分
  留下了一个传奇


第三章 中国的法医学
  西方的第一部法医学书籍
  是十七世纪意大利人菲得利斯出版的
  内容十分的简单
  而中国的法医学知识最早出现在《礼记》
  当时的记载是
  认为损害在皮肤上的称作伤
  伤在血肉上的称作创
  伤在筋骨上的称作折
  这是法医学最早而普遍的见解
  到了东汉时期
  华佗的徒弟吴普
  已经开始利用法医学知识判案了
  南北朝的时候
  有个叫徐之才的人
  写了第一部法医学书籍
  叫做《明冤实录》
  到了五代
  又有人写了《疑狱集》
  就是把可疑的罪犯用法医术来分析疑点
  譬如一个死者,是自杀还是他杀
  死了多少时间
  都有辨别认识的方法
  到了宋代
  出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法医大家
  这就是宋慈
  著有《洗冤集录》
  关于他,
  不得不专门辟出一节来细写一下

宋慈是福建建阳县人
  年轻时是朱熹的再传弟子
  有精湛的治学精神
  后来做过县令,高级刑法官
  他的《洗冤集录》成书于1247年
  此书出版后
  就成为宋元明清四朝公堂上审判刑事案件的证据
  当时的西方还对法医学一无所知
  而《洗冤集录》首先由中国传往高丽
  而后从高丽到日本,再由日本到德国和英国
  于是他们有了此书的译本
  再接着是法国,荷兰,俄罗斯
  世界上各国的法医学著作都是从这部古老的中国《洗冤集录》开始的
  而最初出版这本书
  是红黑两色套印的
  当时其他国家的印刷术还处于非常幼稚的阶段
再说《洗冤集录》的内容
  宋慈首先发现了如何鉴别不同血型的不同之点
  “血滴之法。孙可疑验祖,至于夫妇,各有父母。
  原非一体,如滴之而受,是亲生子女
  如怀抱他人之子,即使哺乳而长,两血相去仍远,即不能合”
  这就可以证明血统关系
  在他的原书上
  验伤,验尸,要填尸格,尸图
  验尸分为已埋和未埋两种
  有种种方法
  如蒸骨法,中毒服毒辨别是生前死后的方法
  而且辨别的主要是死伤的真伪
  如吞金,失足跌死,震伤脏腑如何验
  压死和窒息如何辨别
  中风和痰塞致死。。
  甚至有同性恋致死,都有他的检验方法
  真是非常细致伟大的一部法医学巨著

另一个伟大的发明-----中国的指纹学
  今天去美国,可能还要打上指模
  而大家可曾知道
  事实上将指纹学第一个用于实践的
  就是我们中国
  可惜最早的发现者,连姓名也不曾留下
  
  古代的中国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全世界最繁华的地方
  有着很强大的国内经济容量
  而伴随着经济的强大
  契约的出现伴随了一样重大的发明
  那就是指纹学
  早在十三世纪以前
  中国人就开始运用指纹了
  由于古代人识字者并不多
  为了订立任何契约
  或者土地买卖,或者讼案的画押
  都是用手指打上指模
  代替签字印章
  笔迹还可以抵赖
  指模却是每个人独一无二,不可抵赖的
  从《洗冤集录》到《洗冤录补遗》
  到《洗冤录新证》再到《无冤录大全》
  历代的作者不停的完善指纹学记载
  最有意思的是
  一个罪犯把自己的手指用药物腐蚀掉
  结果后来长出的新肌肉
  指纹和原来一模一样
  注定逃不掉
  这对现代刑侦学也是很大的贡献
  可惜,我们的先人
  著作权意识不强
  连姓名也没有留下

[ 本帖最后由 yiyuntang 于 2008-7-7 11:4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12: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物理治疗和化学疗法
  绝大多人都认为物理治疗和化学治疗
  和传统的中医完全不搭
  而事实呢
  我们的传统医学又吃了个哑巴亏
  我们不仅有物理和化学治疗
  而且开始得很早
  
  物理疗法
  十八世纪,
  欧洲盛行以冰水和冰块用于高热病症
  一七九八年苏格兰医生克里氏首创
  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改为冰袋敷头,和冷水沐浴
  此法被认为是西方医学的发明
  事实是早在《黄帝内经》
  素问里就有这样的记载
  “气温气热,治以寒凉,行水渍之;
  气寒气凉,治以温热。。。假者反之”
  《史记》《通志》《医门法律》
  张仲景的《伤寒论》葛洪的《肘后方》
  等等数十本书中都有详尽记载
  关于如何处理高热
  如何使用冰块
  不致热度过高
  烧坏大脑导致昏厥
  就算是麻疹引起的高热
  亦用次物理降温法
  兼用透发方法
  麻疹一透
  高温自退
  并无抑制性的问题

化学治疗
  比起物理治疗来
  化学治疗的委屈更加深重
  1921年著名的德国科学家埃尔利西氏
  发明了新胂凡纳明
  因为做过914次实验所以名为914
  能治疗梅毒
  埃尔利西氏因而获得诺贝尔奖
  
  而早在十七个世纪以前
  晋武帝时期的葛洪
  就已然发明了用轻粉和砒霜合成
  治疗梅毒
  葛洪生于282年
  主要著作是《抱朴子》
  大家可能都只知道葛洪是个炼丹王
  却不知道,葛洪是个伟大的化学疗法创始人
  他所使用的矿物有水银,丹砂,雄黄
  蓝青,石胆,硫磺等等
  他用蒸馏泡煮的方法
  将水银炼成升汞
  而且用疯狗的脑浆提炼出来
  治疗疯狗症,渴水症
  这分明是现代免疫疗法的概念
  只可惜
  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别人误解得太深
  都以为道家是炼丹成仙
  非正道
  与国人的无视大大不同的是
  外国学者非常重视中国这些伟大的著作
  美国人就曾深入研究过葛洪
  并且写了一本《中国的炼丹术》
  而英国皇家协会的李约瑟
  更是花了三十多年的苦功
  研究中国的各项发明
  并写了一本书
  书名是《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
  全书有七卷
  对于中国的医学
  他对葛洪大加赞赏
  认为葛洪是全世界化学疗法的第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12: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中国人的优生优育
  十八世纪,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
  1856年,他的孙儿根据他的学说,著成《种源论》
  是讲种子源流的
  在他们祖孙的研究期间
  英国人类学家卡顿爵士
  从研究植物种子的优劣
  进一步研究人种的优劣
  认为优秀的人才优秀的对象就会生育优秀的子女
  而夫妇一生的生活环境的艰苦和优劣
  也影响下一代的智慧
  这也就是优生学的发明
  
  在遥远的中国
  在远远的古代
  中国就有了这门学科
  《周易》中说
  “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这两句话就是说
  男子三十壮年,可以成家立室
  早婚不相宜
  而女子更年期较早
  在四十八岁,衰老比男子快
  所以二十而嫁
  这都是最萌芽时期的优生优育观念
  
  中国古早有个说法
  叫“同姓不婚”
  因为同姓便多少有些血统关联
  春秋时期的叔詹说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就是说同姓结婚的人,子嗣往往不能繁衍
  照现代观点来说
  就是近亲结婚,危害多多

关于胎教
  就更不是什么舶来品了
  早在《列女传》中就有说
  “妇人孕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
  口不食邪味,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
  就是说孕妇在孕期
  无论是睡觉,坐着,站着都要端正
  不吃太刺激的食物,不看不听不合时宜的书籍和音乐
  推而广之
  也不要天天打麻将,抽烟,喝酒。。。等等不良嗜好
  
  《女儿经》上说
  “女子怀孕,配美玉,玩美物,视美图,扶美童”
  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
  一切以美为主
  这样生下来的宝宝也会比较聪颖,漂亮
  
  唐代的文学家元稹说
  “未生胎教,既生保教”
  就是说怀孕未生的时候要讲究胎教
  生出来以后
  要讲究保养和适当的教育
  儿童时期的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明代的王履结集历代的胎教学说
  著成《胎教》一书
  王氏本是名医
  故所述与医学学说相通
  
  中国的优生学道理实在是比近代十九世纪才开始的优生学说
  要早得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12: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中国的生理学研究
  1.血液循环
  医学上,威廉 哈维发明的血液循环学说
  成为西方医学上的一大发明
  而事实上,他的这个学说的发明
  已然比中国晚了十五个世纪
  因为中国医生早就知道血液是运行全身
  如环无端,所以治疗疾病,以调和气血最为关键
  《黄帝内经》“举痛论”说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脉度”说
  “气之不得无形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
  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中国人对这个发明
  无人大力宣扬
  以致当西医东渐的时候
  大家都深信这是洋人的发明
  而有学问的外国人却从来不会放过中国古人的智慧之书

首先关注到这个的
  是德国人菲利斯 伯罕
  1957年,伯罕写了一本书
  书的名字叫Von Huang-ti Bis Harvery
  中文意思是《黄帝内经与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
  他在这本书中
  说到《黄帝内经》已经载有营周不休,如环无端
  哈维的学说暗合与此
  血氧的循环是环行全身,而没有一个单独的尖端的
  这本书的发表震惊欧洲
  他们不能相信在古老的东方国家
  居然早已有了他们不过才认知不久的血液循环学说
  于是,医史学家维斯不知经历多少困难
  终于将《黄帝内经》上许多艰深的字句,译成英文
  并有雅各布作序
  而美国人从此以后
  对黄帝内经的研究愈加深入
  他们发现《黄帝内经》的生理,病理发明
  远远不止血液循环一段而已

中医的理论,不及西医说得透彻
  解剖之道也似乎跟从人后亦步亦趋
  但事实上
  解剖这门科学,我们中国人在上溯千年的时光里
  不过落后这三百年
  之前的大部分时间,我们是全世界的先行者
  
  不得不又说到《黄帝内经》
  其中这样记载
  “八尺之土,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
  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
  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
  
  接着又说全身骨骼的长短,骨骼都有名称
  原文“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
  
  至于脏腑,则是这样说的
  首先是五脏,心肝脾肺肾
  心主血液循环
  肺主呼吸之气
  肝主藏血生血
  脾主消导运化
  肾主水
  还有一个鬲字
  即横膈膜之膈
  至于两肾之间,称作命门
  男为精室,女为胞宫
  并且说出了五脏的分量和容纳度
  (不过当时的度量衡和现在不同)
  
  然后是六腑
  是指胆,胃,膀胱,大肠,小肠,三焦
  其中,在胃之下端,小肠之上称作空肠
  日本译作十二指肠,就是说这个肠的长度
  等于一个人的十二个手指并列那么长
  小肠和现在的说法一样
  大肠又叫回肠
  大肠之下叫做广肠,日本人译作乙状结肠
  都是根据《黄帝内经》来的

继续《黄帝内经》这本奇书
  里面这样说到
  人的口部,有两个道
  咽至胃叫做食道
  喉至肺叫做气道
  现在西医的说法,叫做食道和呼吸器官
  其中甚至有这样的详尽记录
  食道和气道之间有一个会压
  人在呼吸与说话唱歌的时候
  会压盖在食管之上
  在吞咽和呕吐的时候
  会压会自动掩盖气管的上口
  以免异物进入气管
  这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组织
  中医书上早有认知
  一粒米饭呛入气管,都是非咳出来不可
  所以,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才说“食不言”
  就是说吃饭不可多话
  否则会压盖得不密实
  会让食物呛到气管去
  
  更为神奇的是
  书中记载的食道和肠道的比例
  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的记载是一比三十六
  而现代德国的解剖学为一比三十七
  这足以证实我们精密数字的得出
  靠的是实践而不是猜测杜撰
  
  最后的说明
  《黄帝内经》这本书,并不是黄帝所作
  是秦汉时代的医学家托名而作
  这本伟大的著作
  让中国人比西方提前一千五百年了解人体的秘密
  只是后世的发展,令人汗颜唏嘘。。。

插播一个轻松点的
  古代的医学整形
  兔唇是古而有之的疾病
  而我们的先人对此
  也并不是对此束手无策的
  《晋书》中记载
  “生而兔缺。。。闻荆州刺史帐下有名医,能疗之
  。。。即至造门。。医曰,可割而补之,
  但须百日进粥,不得笑语。。。。”
  说的是晋朝的一个叫魏咏之的人
  生下来嘴唇就有个缺口,叫做兔缺
  听说荆州刺史帐下有个名医
  能治口唇缺陷之病
  医生说可以割而修补之
  只是最开始只能吃粥
  刚做完手术,不能笑,少说话
  后来就完全与常人无异了
  这段话足以说明
  晋代已经有医学美容术了
  另外还有麻醉在内
  
  唐代《尚友录》记载
  方干唐时人,能补唇,号补唇先生
  这里记叙了一个叫方干的名医
  最善于为人补唇
  因此外人送他绰号补唇先生
  唐代很多外科专家是能够作剖割和植皮术的
  
  晋代《罗浮山人札记》中还有一段
  关于无肛婴儿的肛门再造术
  实在让人拍案称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12: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心还是用脑
  我们用什么思考
  从前认为人的思想及理论,都出于心
  因而先人造字,凡是与思想有关的
  如忍,悲,愁,怨,忧,虑。。。
  全部都有个心字镶嵌其中,或在其下
  也因此,当五四到来的时候
  很多人都以此说来打击中医
  我们无须讳言五四的进步意义
  但也必须对错误打击的中医平凡
  下面,我们开始说心和脑
  
  西方医学,在十九世纪以前
  也不知道脑的功用
  直到十九世纪的皮埃尔实验野鸽的头部
  才证实了人脑才是人身的灵机所在
  才是发挥神经作用的总部
  而中国呢
  是一直认为思维在心吗
  我们还是回到《黄帝内经》吧
  在“海论”篇中说
  “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目无所见,夜难安卧。”
  这段话就是在说
  脑是神经中枢,诸海皆属于脑
  所以脑力不足,就会出现听觉,关节,视觉的神经衰弱
  以及全身的神经衰退,连睡眠都不安
  这种学说是指出脑和神经的关系
  以后的医学家都各有相同的观点
  李时珍说“脑为元神之府”
  所谓元神就是中枢神经的所在
  金正布说“人之记性,皆在脑中”
  这句话,推广来说也就是说
  人的记忆力,都出于脑
  脑神经衰退,记忆力就转弱
  
  而更为惊人的是
  前面提到的王清任
  他说“凡病左半身不遂者,其因多半在右;
  病右半身不遂者,其因多半在左。何哉?
  左半身经络上头面而往右行
  右半身经络上头面而往左行。”
  这番话,不知他是如何研究得出的
  但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了他的正确性
  他所说的经络
  经是指血管,络是指神经
  中医的种种发明
  都蕴含在这些对普罗大众来说不怎么熟悉的文言文里
  今人常常用自己的无知而否认先人的伟大
  实在是一种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12: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中国的免疫疗法
  世界上从前有一种极为流行的恶性传染病
  就是天花,它的流行,让死亡的人数成千上万
  而自从种牛痘术发明后
  世界各地都扑灭了天花之患
  究其最早发明者
  居然还是中国
  当时的方法是这样的
  用天花患者的结靥,磨成粉末状
  种入鼻孔中
  使用这个办法后,就可免除天花的传染
  不过,这种治疗方法比较大胆
  所以,中国的发明者为了取信于患者
  不敢自称发明,总是托词是神仙所授
  才能让病患安心
  于是便出现了种痘先师
  传说这位先师是宋代四川峨嵋山人
  在各路医术中均有记载
  感兴趣的TX可以去找来一阅
  查考书籍
  《痘疹定论》《吴门表隐记》《张氏医通》
  《种痘新书》《种痘小引》等等

中国的种痘方法是如何传入欧洲的呢
  路线是这样的
  首先是俄国
  1689年,中俄两国订立《尼布楚条约》后
  彼得大帝派流写生来京,学习中华文字
  当时天花盛行,俄国专门派学生来我国学习种痘法及检痘法
  准备回国后做防治天花工作
  传入俄国后,隔了不久,
  就传到了土耳其
  在土耳其收到很大的效果
  这在各国医学史上都有记载
  
  关于《种痘方》
  “夫痘者,取他儿之痘痂也。
  必要用种出之痘,发下之痂,谓之种苗。。。
  若出自天花之痂,谓之时苗。”
  
  。。。。
  简单的用白话说
  都是用天花的浆液移入鼻孔之中
  或者是用天花所结的靥,
  待干燥脱落后,放在干净的瓷盆内
  用杵研成粉末
  同样种入一岁大小的儿童鼻孔中
  鼻孔之内就会发生一粒天花痘
  这痘发生时,可能有轻微的发热
  使小孩有发热的痛苦状态
  但这一粒痘发出后
  身体就产生了一种抵抗天花的能力
  从此天花流行
  这个小孩也会感染成为全身发天花的状态
  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免疫疗法
  
  这种免疫疗法,中国人首开先河
  不过,我们不叫这个
  当时的京城门口还设有一个官员
  叫“查痘章京”这种官是个小官
  由太医院派出专门负责查看进出城门者的鼻孔
  是否有一个痘斑
  特别是一岁以下的孩子
  要是没有是不能进城的
  大家看
  这个和我们现在出国去某些国家
  要看国际检疫证书不是如出一辙么

土耳其之后
  种痘法由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传入英国
  当时风行种鼻痘
  令英国因天花死亡的人数大大减少了
  四十年后(1796年)
  詹那发明了将牛的痘浆种到人身上
  名为牛痘
  种的方法就是在人体皮肤上划上两刀
  使痘浆渗入皮内
  一两天后发出一颗痘粒
  便能免除全身发生天花病症
  由于詹那是个农民,当时还被无数人反对
  直到后来,经过专家引证中国的种痘方法
  才认定这是免疫疗法
  而且定名为“预防天花术"
  于是,传布到全世界
  詹那为举世称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12: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中国人的营养学---食养食疗法
  中国古代不知维生素学说为何物
  可是食物治疗的方法
  却是绵延千年
  其中包括了现代维生素的营养学说在内
  先说维生素A
  这种元素有益于人体的视力
  可以减少眼睛的疾病
  如夜盲症什么的
  中国人早已知道猪肝,牛肝,羊肝有益于目力
  并且对血虚的人也很是相宜
  中国人还认为菠菜和豆腐,胡萝卜很有益处
  尤其是对恶性贫血患者,肺结核病人,肝硬化患者而言
  更重要的一点是
  用上述几种材料做菜或者做汤
  中国古时就认为不宜用铜锅
  因为铜器会破坏养分
  铁锅比较好些
  当然最好还是砂锅
  还有苋菜,芥菜,白菜,金针菇,都是富含维生素A的

 至于动物性的食品
  中国人不知是怎么发现的
  动物的骨髓(如猪牛鸡鸭)
  对人体有极大的益处
  特别是江苏无锡人
  很喜欢用骨髓做汤
  先将骨髓敲碎,使骨髓进入汤中
  而骨髓中维生素A,简直是太丰富了
  还有耗油,鳝鱼,都是相当的好啊
  
  国人还爱吃甲鱼
  广东人叫它水鱼
  也是维生素A及其丰富的鱼类
  干果之中,以杏脯VitA最多
  还有一种恐怕有点出乎大家预料
  就是茶叶
  茶叶里的维A和维C都是极为丰富的
  所以中国人喜欢客来奉茶
  要比敬酒和喝咖啡有益得多
  关于茶叶,多吃油腻者
  饮红茶还能消解胆固醇

再说维生素B
  中国人早已发现
  糠是有益的东西
  从前的人,舂米是用木桩来打的
  所以米糠(就是米皮)的养分保存得好
  乡下种田用力的人都吃糙米
  这种糙米带着糠皮
  讲营养的话
  糙米要好过白米
  自从开始用机器碾米后
  维生素B的成分就消失殆尽
  所以乡下人进城吃几天白米
  就容易出现脚气病
  不是水土不服
  只是缺乏维生素B
  幸亏,目前来说
  各类营养品,食品丰富
  所以,城市里的人也就慢慢习惯了不吃糙米的生活
  
  含有维生素C的蔬菜也很多
  如黄豆,白山芋,冬笋,卷心菜,菠菜,莴苣等等
  
  还有一种中国的曲
  在食料中,酱油中就含有这种曲
  这是中国的另一大早期发明
  亦就是所谓的酵母素
  这个还要另辟一章详述
  另外
  酵母素还是一种突出的营养料
再讲维生素C
  它是最多贮藏在蔬菜里的微生物
  而且不单是新鲜蔬菜里有丰富的VitC
  即使是在晒干的蔬菜里
  也含有维生素C
  古人不懂维生素,营养素
  但喜欢淡泊自甘
  讲究多吃蔬菜,少吃肉食
  在中国的大江南北
  都有风格迥异的良种蔬菜
  
  叶茎蔬菜中
  白菜是我国的原产
  无论是男方的广东还是白山黑水的东北
  到处可见,有长白菜,小白菜,青白菜,矮白菜之分
  最出名的就是河北和山东的黄芽白菜了
  或者叫卷心白菜
  又脆又甜,独一无二
  
  而芥蓝是南方各省的特产
  广东新会的白花芥蓝
  茎折断后完全不见纤维
  柔嫩而甘脆
  而众所周知的四川榨菜,原料也是芥菜的一种
  甘蓝,莴苣,菠菜,苋菜,芹菜都是
  中国人重要的植物性营养的来源
  
  根茎类中,萝卜为代表
  世界各国都有萝卜
  但说到产量,品种
  没有国家比得上中国
  北京的水萝卜,南京的红萝卜,成都的春不老萝卜都是名种
  这些萝卜都甜脆不辣,有萝卜赛梨的美誉
  同类的还有藕
  以苏杭出品的白花藕会上品
  
  至于瓜类和茄子,那就更不胜枚举了
  蔬菜里面有叶子的
  叶子越绿越是营养丰富
  很多素食的老者长寿
  都是因为饮食健康,营养均衡的缘故
最后要讲的
  是我们中国人饮食特有的配料
  大蒜和生姜
  
  生姜是一味国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配料
  他的主要作用,是驱散风寒,止胃寒,预防肠胃作痛
  做菜的时候
  很多菜肴具有寒凉性,如鱼虾蟹
  必须加生姜片或者生姜末少许
  一来中和食物的寒凉性
  二来,祛除腥味
  三来还能解除水液中的毒性
  (因为譬如蛤蜊,蚬,螺等常常含有不良的菌类
  所以用生姜来杀菌)
  
  好像吃螃蟹,蒸煮的时候也会放生姜和紫苏
  吃时还要蘸姜末和醋
  不仅是调味
  也是散寒杀菌
  
  姜还有化痰,开胃,消化食物的效用
  从前欧洲人没有人吃过生姜
  淘化大同公司制造糖姜片与糖渍的姜片行销欧洲
  上流社会的法国人
  餐后必须要吃上几片
  才能体现贵族的身份
  (当时的糖姜是很贵的
  算是法国小资追捧中国的时尚了)
  1951年的时候
  还有国人以糖姜送给英国的玛丽皇后
  当时英国人大宴宾客
  最后也是糖姜奉客
  每客一碟,每碟三片
然后说到大蒜
  大蒜以北方人和湖南人吃得最多
  因为大蒜能增强发育
  消除寄生虫
  杀除肠内细菌,霉菌和化脓性皮肤病菌
  以及防止肺炎,克制肺痨病
  抵抗流行性感冒的传染
  真是了不起的效能
  
  最后一点,
  大蒜对男性的性能力也有提升的作用
  想更强大的男性
  不妨多吃点大蒜
  只是吃完了别忘了刷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12: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脏器疗法
  你相信以形补形吗
  我们现在就来讨论这个话题
  
  西方人认为,动物的内脏是污糟的
  所以完全弃去不吃的
  他们认为这既不卫生又不科学
  而传统中国人的眼中
  以脑补脑,以肝补肝,猪血补血,猪脾不脾
  是理所当然的,多为外人耻笑
  到底动物的内脏有没有这样的功能呢
  事实是检验真理的不二法门
  
  事实是什么呢
  法国人用牛肝提取维生素B
  制成了著名的“小牛肝精”
  肝精做成丸剂,针剂
  维生素B12也是提炼自肝脏复制品
  
  西方人讥笑国人和动物血液制成的汤
  (譬如猪血汤,鹅血汤。。)
  认为我们野蛮
  可他们自己后来也发现动物血液这个功用
  于是,制造补血药物
  最著名的就是法国的“皮拉式血精”
  他们还把这个命名为脏器疗法
  并作为自己的发现推广
  而且开始主张牛排不要煎得太熟
  见到血液才觉营养丰富
  真是让人感叹

中国的脏器疗法发明很早,疗效颇高
  最浅近的如鸡的胃脏
  能够开胃,健胃,消积,并治疗若干胃病
  
  许多动物的胃脏
  都有消化积滞和治疗胃病的功效
  但是比较起来
  鸡的胃脏消化力特别强大
  不易消化的物质
  鸡都能吞下去完全消化
  不但如此
  含有毒质的虫类,如蜈蚣
  鸡特别喜欢
  嚼食之后,不仅能克制毒质
  还能增加鸡的体重
  所以,鸡的胃称作“鸡内径”
  又称为“鸡肫皮”,中药里的“鸡内金"
  从前有经验的家庭主妇
  都知道小孩食积不化
  用山楂,麦芽和鸡内金煎服
  小儿积滞就能消化殆尽
  所谓“鸡内金”
  即鸡肫内的一层黄白色的皮
  性味甘平,因色黄,故用一“金”字


现代医学家经过化验
  发现鸡肫含有“胃激动素”
  所以能作消化药
  古书中十之八七都有记载
  宋代《袖珍方》
  “鸡内金消导酒积,与干葛为末,等分
  为丸桐子大,每副五十丸,酒下。”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鸡内金,,,,治反胃,消酒积”
  清代《本草备要》
  “鸡内金,能消水谷,治反胃,小儿食积发热”
  这就是中国人以胃治胃的脏器疗法


我国医家用药,以廉,便,验三字为原则
  所谓廉,就是价格低廉
  所谓便,就是得来方便
  所谓验,就是要有效验
  鸡内金完全符合这三个条件
  所以用它来治疗食积,消化不良
  最对症又有科学价值
  有好多人喜欢吃西药,不爱吃中药
  认为吃一丸,打一针见效最快
  殊不知,这些西药也是从这些内脏中提取合成的制剂
  
  几碗水煮成一碗
  热热的喝下去
  对药力的发挥更有好处
  而且副作用小
说以形补形,最出名的恐怕就是以脑补脑了
  中国人对于少年儿童,往往会让他们吃动物的脑子
  认为可以以脑补脑
  让小孩子脑力充足,思维敏捷
  医术上的记载是这样的
  《本草纲目》说
  猪脑可以治疗头眩耳鸣
  就是说它有补脑神经衰弱和听觉神经衰弱的效能
  
  传统的西方人对于动物的内脏和脑子
  是丢弃不吃的
  直到一百年前的布朗发明了脏器疗法
  他们才开始认为动物的脑子,在治疗上有极大的贡献
  尤其是脑下垂体的前叶,能治疗性机能减退
  性功能发育不全,阳痿和精子缺乏症
  因此,他们研制了很多种新药
  原料主要从牛脑总提取。也有猪脑
  说到这里,必须要说到一个人
  这个人让中国人以脑补脑的学说
  在科学的领地站稳了脚跟
  这个人叫李卓皓
李卓皓
  广东人,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毕业
  后来留美,去了加州大学
  他的博士论文是Hormones of Pituitary Gland
  论文指出,动物大脑的垂体,除了荷尔蒙极多
  还有高价蛋白质物质
  论文发表后,他被加州大学聘为“荷尔蒙研究所”的主持人
  进一步研究动物的脑部
  各国开始将各种动物的脑部制成新药
  既有丸剂,也有针剂
  日本出品的叫Phraeornon
  美国的叫做Antuitrins
  德国拜尔药厂出品的Trolan
  都是提取自动物脑部的制品
  
  不过,需要说明一点
  猪脑虽然补脑但是只适合青少年儿童
  因为里面的胆固醇含量较高
  中老年人是绝对不相宜的

国人的补脑食品
  众所周知的还有核桃
  说来也有意思
  核桃的硬壳圆圆的好似人脑
  里面的桃仁,凸凸凹凹的更是象足了人脑的内部
  所以,也别认为是补脑圣品,以形补形嘛
  现代的科学研究发现
  核桃仁里面含有丰富的磷质
  确实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不过,由于油脂太多
  也是只适合儿童吃
  三四十岁的神经衰弱患者也可以吃
  老年人就不合适了

继续脏器疗法
  接下来是以脾治脾的至理
  消渴症&糖尿病
  
  中国历史上关于糖尿病的最早记载
  来自于一个大名人
  这位名人就是卓文君的才子丈夫司马相如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上说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尝有消渴症
  当时,他风流潇洒,由娶得美人归
  大家都以为他的消渴症与房事过度有关
  而到了唐代
  医学家对此症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认为相如之消渴症与他多食甘肥是分不开的
  唐代的王焘写了一本《外台秘要》
  里面第十一卷
  详细描述了消渴症
  当时的记录有两条
  渴而饮水,小便甜者都是
  消渴多饮水,小便甜
  在遥远的西方
  公元1674年,英国人汤姆才认识到
  这种病人小便有甜味
  所以命名为糖尿病
  这距离王焘的认知
  已经晚了一千年

现代医家有化验的方法
  一查小便就知道有糖无糖
  而在古代中国
  是没有这些化验方法的
  到底他们是怎么知道有糖无糖的呢
  原来
  我们自有我们的妙计
  医者将患者的小便浇在瓦片上
  经过太阳的暴晒后
  周围的蚂蚁都会过来聚集在瓦片上吸食糖分
  蚂蚁越多就表明糖质越重
  蚂蚁越少就表明糖质越少
  假如,蚂蚁根本不来
  就证明小便中没有糖质
  这真是一种有趣的方法

再说,疾病的治疗
  中国用脾脏治病,以猪脾为主
  因为他长达一尺,所以又名猪尺
  《本草纲目》中记载
  猪脾名为连贴
  在很多验方中,都将猪脾与玉米同煮
  认为有治疗糖尿病的功效
  (我们现在糖尿病人所用的胰岛素,也只能调节血糖
  还是无法治愈的)
  
  华南地区的人很喜欢把猪脾与玉米同褒
  认为可以健脾利湿,治疗消渴
  病情轻的甚至可以治愈,重者减轻
  
  关于糖尿病,医书上还有这样一段记载
  《外科精要》云
  “一士子病消渴,治疗累岁不安,一名医使服八味丸。”
  八味丸是以地黄为主,确有减轻血中糖量的效能
  
  不过,一般来说,
  严重糖尿病患者都是需要终身服药打针的
  1980年,在台湾,
  曾经有个中医在四十天内根本治愈糖尿病
  当时很轰动,试用了两百人
  后来,就不知道情况了

甲状腺肿的治疗
  所谓的甲状腺肿,中医称作“瘿症”
  民间叫他大脖子病或者大颈泡
  最早的记载也是唐代的医书
  书中还有“气瘿”和“肉瘿”的区别
  治疗的方剂有很多
  简单的说
  就是用海藻,昆布,海带之类
  因为这三样海产品
  都含有丰富的碘质
  (坦白说,这点真的太神奇了
  过去又不懂得做什么微量元素的分析
  也没有各类海产品的成分表
  千年前的先人,是怎么知道是缺碘
  又是如何得知可以从那里补碘的?不可思议)


在各类医书中
  还记载了用动物的靥来治疗甲状腺肿
  所谓靥,就是动物的甲状腺
  以羊的最厚,牛较少。羊靥除了治疗甲状腺肿以外
  还对一切新陈代谢系统的消耗病(如月经不调,神经衰弱。。)
  均有很好的疗效
  日本人从中国了解到后
  立刻回国研究制成了很多新药
  
  以下是医书中的记载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
  羊靥七枚阴干,海藻,干姜各二两
  桂心。昆布,逆流水边柳发各一两
  为末,蜜丸,如芡子大,每含一丸,咽津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
  羊靥一具去脂,酒浸炙熟,含咽之
  宋代《杏林摘要》
  猪靥七枚,酒熬三钱,入水瓶中
  露一夜取出,炙食,久服效。
  。。。
  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这种羊靥丸,流传至今,台湾大点的中药铺都有
  我们这边还不清楚
  
  关于羊靥
  自日本人制为药丸后,德国人也制取了类似丸药
  而外科医生则比较直接
  认为一割即了,比内服有把握得多
  但甲状腺手术
  开得稍微不到位,就会眼睛凸出,面生横肉
  很有风险的
  最好是早期发现,内服药物
  不要容易动气
  这样的康复比较安心,靠得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4 17: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知识性很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4 19: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精彩啊,开了眼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4 20: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说的是自己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4 20: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看题目,写着转帖,......
黄帝内经是本好书哦,我专门买了此书,放在床头时常翻阅,虽然很难懂
听说以黄帝命名的书有4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4 21: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欲望无恙 于 2008-7-4 21:06 发表
楼上的看题目,写着转帖,......
黄帝内经是本好书哦,我专门买了此书,放在床头时常翻阅,虽然很难懂
听说以黄帝命名的书有4本



呵呵~~好雅兴啊!还得配一本康熙字典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4 22: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佩服。

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6 21: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书难懂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2: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继续转

wo第十章 伤科和推拿
  现代医学中,特别列出一科“骨科”
  创立这个名词也有百年了,是从外科里分出的学科
  而在中国,一向的称法是:正骨
  最详细的记载是《医宗金鉴》
  里面的小标题是“正骨心法”
  这部书还附有图画,解释十分详尽
  此外,还有钱松溪《伤科备要》
  俞星阶的《伤科捷径》薛己的《正体类要》
  其中以薛己的最为丰富
  
  下面我打算把《医宗金鉴》的正骨心法简要的整理下
  再翻成白话写过来
  就不再写文言原文了
  希望大家见谅

中国伤科的手法高明
  在于他有令人不可思议的迅速
  先说正骨
  就有好多种整复方法
  以下就开始介绍《医宗金鉴》的手法
  一,摸法---即用手轻摸患处,
   以测知骨折的情形,是诊断步骤之一,
   也是整复手法的第一步
  二,接法---是把骨折的两端拉拢凑合到一处的手法
  三,端法---是把骨折的两端凑弄成直线状,以便接合的手法
  四,提法---是把陷下的骨提出使平的手法
  五,按摩法--按是指用手向下压的手法
   摩是指揉摩的方法
   用于不完全骨折
  六,推拿法--推是用手推送使其还原
   拿是用一手或两手捏住患处
   使其复位,适用于折骨和脱臼整复以后
  以上的手法,都是整复骨折的基本手法
  对于骨折的整复,还有更巧妙的手法
  下面将举例说明下,胸骨和肋骨骨折的“正骨心法”

胸骨,肋骨骨折的“正骨心法”--攀索叠砖整复术
  直接白话了
  想看原文的TX可以看《医宗金鉴》的正骨心法篇
  
  先使病人以两手攀绳,足踏砖上
  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块
  叫病人直身挺胸片刻,又各抽去砖一块
  再令病人直身挺胸片刻
  这样三次,病人脚部着地
  而陷下的折骨就可以拉出
  再用竹片围裹胸部
  用宽布八条紧紧缚住
  但不使妨碍呼吸,宜仰卧
  腰下要用枕垫住,不使左右移动
脱臼的整复,又是另一套手法了
  也把陈实的《外科正宗》中的记录
  给大家分享下
  当时的记录是这样的
  
  整复下巴骨
  使患者平身正坐
  医生用两手托住下巴
  左右两个大拇指插入患者口中
  捺臼齿旁牙床上
  捏紧下巴骨往下拉开关节
  再向上后方送上
  即能复位
  然后用绢条兜住下巴骨
  缚在头顶上一个小时左右
  解去,即愈

以上都是中国久有的手法
  到了今天伤科还在沿用
  骨折和脱臼了之后
  一定要好好的固定
  这个方面,我们的先人做得比现在还有细致
  如是肩部骨折或脱臼整复了以后
  会用熟牛皮做披肩,把它固定
  比起木板,石膏,灵活得太多
  脊椎骨折或脱臼整复后
  会用通木固定背部使直,这是害怕背部前倾
  腰部闪挫或骨折整复后,用腰柱固定
  四肢骨折整复后,用竹片和杉片固定
  (夏天不热,透气)
  膝关节整复后,用抱膝固定
  (抱膝就是四个脚的竹圈,套在膝关节上
  用布条绑住,虽固定而不会有压痛)
  
  
  更仔细贴心的是
  清朝有个叫罗天朋的人
  创造了一种幌床
  把病人放在上面,时时摇晃
  帮助消化,血液循环,
  可以避免长期卧床的病人生褥疮
  
  另外,这一章里有很多图谱
  有兴趣的TX可找书来看

内服外敷的疗伤圣药
  喜欢金庸的TX,想必对这两个名字无比的熟悉
  一个是黑玉断续膏,一个是天香断续胶
  都是外敷的疗伤圣药
  那么到底在古人的世界里
  有没有这样的灵药呢
  答案当然是有
  不过,却不叫这个名字
  中国伤科的外伤和内伤
  都十分注重外敷和内服药物
  外国人却是只看重包扎
  并不会有用到特殊药物
  所以尽管西医包扎虽好,石膏固定也好
  但由于少了药物的作用
  始终恢复需要较长周期
  这也是西医唯一一个慢于中医的科目
  
  外用的有药酒,药膏
  一剂敷上,每天更换,不到三天,肿胀全消,即完全消除炎症
  内服的药物,如七厘散,金黄散,三圣散,活血丹
  生肌散,宽筋散。。。
  如果接骨,还有服用各类活血汤,当归,田七,乳香,百草霜
  红花,没药,降香,延胡索,均可配方内服,
  尤其延胡索止痛最好
还有一种内外看既无创伤,肌肤亦不变色,一点看不出来
  但是内部隐隐作痛,无止无休
  经过医生鉴定后
  才知内伤的部位和轻重程度
  轻的可能只是碰撞或者扭伤,拉伤
  重者就是被人打了,尤其是有功夫的人打伤
  所以,针对此,又有很多祛瘀血方剂
  如祛瘀丹,活血丹,虎潜丸,伤筋丹,内伤扶气散,青蛾丸,大活络丹
  止痛方面的,除了刚才提到的延胡索以外
  最厉害的就是曼陀罗花子了
  (看过武侠小说的想必都知道,(*^__^*) 嘻嘻……)
  或许正是因为我们有传承千年的功夫
  所以也有治疗损伤的灵丹妙药
  从这一学科来说
  我们到现今还是独步天下

关于按摩
  分为三种
  按穴疗法,指压疗法和小儿推拿
  按摩早在春秋时期便已盛行
  到了汉,隋唐时期
  便已发展得十分完善了
  以后每朝每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完善
  美国人最有意思
  和中国建交后立刻一片热捧中医
  针灸术为第一推崇
  其次就是推拿了
  因为他们怕吃药辛苦,又有副作用
  于是转而相信来自东方的神奇疗法
  通过推拿按摩来消除食积,便秘。。。
  他们一本一本的翻译中国的医书
  还配上精美,详尽的图谱
  厚厚大册,还风靡一时
  不用药物的按摩术
  就这样征服了大洋彼岸的人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2: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中国的针灸
  中国的针灸疗法,最初的针叫做砭石
  所谓砭石,就是将石头磨成针形
  在河南省安阳出土有许多砭石
  证明在史前石器时代已经应用砭石作为治病之用了
  
  所谓灸,是指在疼痛之处,先放上一块姜片
  然后将一种植物纤维捣烂,捏成球状
  在痛处燃烧。
  后来发现在植物纤维中
  以艾叶最有热力
  而且色黄,耐烧,效力高
  艾叶捣烂之后,其状如绒,因此又称艾绒
  
  到了铁器时代
  针灸的针就改为铜制,铁制的细针
  可以刺入皮肤之内
  刺肤时有轻微痛觉,
  刺入肌肉一寸,两寸,或者三寸
  遇到了神经就有酸麻的感觉
  它的医理作用
  就是神经松弛者可以将松弛的神经恢复正常
  神经紧缩的人可以把神经放松
  因此产生治病的效果
  
  到了汉代,就更升一级了
  以真金制成针,名为金针
  河北满城县西汉刘胜墓出土有金针四枚
  出土后金光闪闪
  可以证实到了汉代已有金针疗法

关于医术上的记载
  始于《史记 扁鹊仓工列传》
  当时,虢国公子已不省人事,僵卧于床
  扁鹊先灸其头上之百会穴
  药力滲入病灶,公子即醒
  再用针法
  使其僵硬之肢体恢复活动而至痊愈
  后来知道全身都有穴位
  亦即神经汇集之处或交感神经的联络所在
  于是,就定出各个穴位的名称
  《黄帝内经》的上篇“素问”
  讲的就是针灸穴位
  而且写出九种针的形态
  这是针灸在医学书籍上最早的记载
  
汉朝时,张仲景用过“风池,风府”等六个穴位
  治疗发热引起的经络不和之疾病
  《汉书 华陀传》也记载了华佗针灸治病
  
  到了晋代,皇甫谧著《甲乙经》
  考订全身经络穴名。
  而且列举了举臂取之,坐而取之,卧而取之等种种落针方式
  还讲出了刺针的深浅
  后来的《晋书》上也记载了皇甫谧的传记
  
  到了隋代,有《明堂图》出现
  将孔穴的名目用图画画出
  
  再到唐代
  孙思邈著《千金方》,其明堂图更为精细
  而对于取穴方法
  发明了“同身寸”和《旧唐书》上有“针师”考试制度
  (看看,和现在的执业医师制度多像啊)
  足见那时对针灸医师已经有了完善的法律管制制度
  为了提高针灸医师的合法地位和技术
  考试合格者即可开业
  并且还有机会担任医官之职。

到了宋代
  仁宗皇帝患了半身不遂之症,近乎瘫痪
  太医院医官许希用略施数针,即使之恢复活动
  仁宗大悦,问“针灸之道起于何人?”
  许希用说“扁鹊。”
  因此,敕建扁鹊庙。
  仁宗又遍阅针灸书籍,认为各书所说不详
  命令翰林医官王唯一制作与真人相等的铜人两座
  并且撰述《铜人俞穴针灸图经》
  还怕此书日后失传
  因此在汴京竖立石刻针灸经穴图碑于三皇庙外
  用意很深
  到了明代,去拓印石碑的人很多
  年久石裂,图文渐渐模糊
  后来,这铜人被辽国劫去
  谈和时以归还铜人为条件
  之后,归还的铜人一个遗失
  另一个在太医院中
  到了清代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各国分据一方
  太医院在日军区内
  于是,
  日军将铜人运送回国
  至今,
  仍在东京上野国立博物院中

清代有一位法国驻京使节
  对中国人患病常用针灸且霍然而愈发生了莫大的兴趣
  因此,他开始学习针灸
  并著成一本法文的针灸书
  名为L‘Acuponcture Chinoise
  在巴黎出版
  从此,针灸风靡法国
  接下来
  不得不说到一个我不想说的国家
  那就是首先受到我们恩惠的韩国
  在现在的韩国博物馆里还藏有中国运入的铜人一个
  他们大力推广针灸
  1977年,在汉城举行国际东方医学大会
  有十八个国家的代表到会
  却没有我国
  当时,流行的做法是把针灸和电疗相结合
  大会结束,各国争当第二届大会的东道
  结果花落印度
  庆熙大学对汉医汉药研究的投入之大
  远远超过我国
  (以前还老实,会说中医,现在都改韩医,越活越厚颜无耻了)
  
  日本传入针灸是经由韩国
  公元340年,韩国人王仁到日本
  带去《论语》《千字文》及《明堂图》三种书
  日本开始有汉文
  同时也有了针灸疗法
  
  日本明治天皇时代
  曾经想废止汉医
  可是议会反对。不得不取消
  在当时的日本
  想行医针灸,是需要严格的考试的
  日本的针灸学校
  东京就有四家
  还很大规模
  
  德国虽与法国为敌
  但学术不分国界
  也跟着法国人学针灸
  出版二十多种针灸读物
  还办《针灸杂志》,并且组织了针灸学会
  
  在他们的推动下
  欧洲一堆国家还是推崇针灸
  并且,年年举办国际针灸大会
  召请全世界针灸业人士出席

针灸在亚洲,欧洲开枝散叶后
  很快到了美国
  美国是个崇尚科学的国家
  对来自东方古老医学素来不加重视
  但自从中国留美学人陈克恢发明了麻黄素
  并获得成功遍销全世界后
  美国人才注意到中国的药物
  开始致力研究中国的药物
  出版了英文的《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
  并且对里面的药方进行分析
  做科学实验
  
  曾经有两名哈佛大学的教授
  在大陆访问后回国盛赞中国的针灸术
  结果,全美医药界开始群起而攻之,大肆抨击
  到尼克松访华以后
  也说针灸有特殊疗效
  于是,许多政商界名人纷纷到华埠请中国针家治病
  很多病魔缠身多年的顽疾,竟然霍然而愈
  半身不遂的,也慢慢能下床走路
  于是,美国开始掀起一股中医热
  热到什么程度呢
  一个普通的金针师,要提前三个月到半年预约
  于是,针灸家们发了财
  又于是,很多港台,甚至日本的中医师
  都纷纷聚集美国
  根据美国的医师法
  非经美国发给执照,医师是不能营业的
  谁知美国人竟然自发组织了一个“针灸受惠者协会”
  捐献巨款,抗争政府
  各州议员开始推动针灸合法化
  结果,九州一市通过了针灸合法案
  当然还是要经过考试
  于是,中国的针灸家被美国政府认为合法开业医师
  这是一项中国医学服务全世界的伟大发明
在目前的世界上
  针灸是几乎风行天下的中国医术
  无论是亚洲欧洲
  还是美洲非洲
  都有中国针灸的存在
  在英国,甚至在莎士比亚故居设有针灸学院
  他们出版的关于针灸的书籍,汉医的巨著
  也数不胜数
  前面提到的李约瑟
  他在剑桥出版的《中国科技史》
  更是内容丰富的叹为观止
  里面有很多中国绝版的古书以及木刻的图画
  而我们现在反过来
  翻译他的书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化
  关于这本书,台湾译了十大册
  大陆还没出完,译了六册
  希望早点出完
  
  最后
  说点近年来针灸的动向
  针灸也不是停止不前的科学
  他仍然在与时俱进中
  现在针灸开始可以针对戒毒了
  而爱美的女性
  更有福音
  因为针灸还可以减肥和丰胸
  当然,现在中医的管理有些混乱
  难免鱼龙混杂
  有些美容院也做针灸治疗
  这个我有些信不过
  中国有句话叫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真想减肥丰胸的女生
  还是去正规的学院中医科吧
  会比较靠得住
  我表姐生完孩子就做了一个疗程的针灸
  体重没见减掉很多
  但看上去瘦多了
  肚子小多了,看起来紧实些
  有兴趣的姐妹不妨一试
  不过,记得要去正规医院哦
  有开展针灸减肥业务的中医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2: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养生与运动
  深深深呼吸,到底是谁的伟大发明
  
  深呼吸的方法
  医学界都认为是被称为“生理学之父”的哈勒所发明
  哈勒是瑞士宾图根大学学生,是个天才儿童
  十九岁就拿到博士学位
  他提倡经常深呼吸来养生
  因为吸入的是氧气而吐出来的是二氧化碳
  究竟这样的养生之道自何而始呢
  答案在书里
  
  相信大家一定想到了是中国
  不过,我们当时不叫深呼吸,叫吐纳

中国发明的吐纳,
  其实也就是西方所说的深呼吸法
  
  《庄子 刻意篇》里这样说到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这吐纳二字,是吐出者为二氧化碳,纳入的都是氧气
  还要讲究运气
  就是一吐一纳,皆要运气
  运气两个字
  就是加强吐纳的程度
  也就是所谓的深呼吸
  
  而关于深呼吸
  《淮南子》里还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食气者神明而寿。”
  这里所谓的食气,
  就是指把新鲜空气像进食一样的吸入
  能够增加人的精神和长寿
到了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里
  就说得更清楚了
  “翻吐者,去故气,死气;
  纳者,取新气,亦名生气。”
  这一段话,说得更分明
  他认为吐出去的是故气,亦名“死气”
  本来一个人要是困居在只有二氧化碳的室内
  就难免缺氧而亡了
  所以他说故气是“死气”真是非常科学的
  新气又名“生气”
  本来新鲜空气中就含有大量的氧气
  人在缺氧的情况下
  可不是正是用氧气救急么
  说是“生气”真是非常正确啊
  
  关于中国古代发明的吐纳法
  确确实实就是现代西方人所说的深呼吸法
  而历史中的相关记载
  也远远不止上面这三段而已
  但是这三段记载是其中最早的了
说完深呼吸
  就要进一步说中国人的“导引术”了
  说导引,大家可能还不熟悉,了解,
  那说到气功,恐怕大家都知道了吧
  看过武侠小说的人知道
  有很多高手年纪越大越大功力越深厚
  就正常人的生理机能而言
  人年纪越大机能越退化
  究竟有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可以让我们对抗自然规律呢
  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

所谓“导引”,是比深呼吸更进一步
  要用运气的方法
  导气血的循环
  将胸前之气,引入丹田
  (还记得《笑傲江湖》里的吸星大法么
  金庸先生也不是完全杜撰的哦)
  再由丹田运气恢复全身机能
  然后还可以继续下引到肛门部位
  令肌肉发生交替性的收缩和松弛
  便秘者,能令大便通畅
  便多者,可调节到正常
  而且可以减轻老年时期的前列腺肥大
  促进血液和淋巴腺的循环
  
  再运气往背后上引
  循督脉系统促进脊骨两旁的神经
  增强及改善神经之活力
  使老年人不至腰酸背痛
  
  运气直至颈项部位
  令颈项脊椎不致发生低垂及指头麻木不仁作痛
  减少神经压迫的症候
  
  运气之时,以全身的活力
  将气分导引至头顶的百会穴
  再下行至眉心
  可以增强智慧,消除头痛,头昏及眉心痛症
  这就是我们神奇特有的气功疗法

气功疗法在古书上的记载很多很多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
  “其病多萎厥寒热,其治宜导引。”
  唐《外台秘要》说
  “导引为摇筋骨,动肢节,按谓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盖萎厥等病多由缺少运动所致,故治法宜导引。”
  
  而佛教祖师达摩是这样说的
  “灵魂欲静而悟,躯壳欲健而通
  非静则无以证悟,非健则无以行血而走气。
  故体需勤劳得中,使筋畅神清
  而后灵魂无拘滞瘁弱之苦。”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里介绍了
  很多不同疾病的导引法还结合深呼吸
  对慢性病有极大的治疗作用
  
  明朝的南庄道人
  还图解了一本《修真秘诀》
  里面规定了二十四种姿势
  和深呼吸,睡眠疗法配合起来
  治疗一些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器官疾病
  
  但是大家请特别注意
  导引术没有名师教授
  千万不要轻易尝试
  真正精于导引之术的人
  并不那么多
  最遗憾的是
  导引术自唐代传入日本后
  一直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挥
  直到现在,
  东京还有几十家教授导引术的道场
  而我们这边
  反倒是没有很正规大规模的气功教学
  又不乏浑水摸鱼之徒,破坏中医,气功的名声
  真是让人伤心。。。。
  我家隔壁的爷爷
  六十岁前列腺肥大,
  开始和我伯父学习导引术
  现在快八十了,身体还不错
  复查前列腺也正常了
  不得不佩服导引术的奇妙

中国人的运动
  中国人的运动可以从古代石刻中一窥端倪
  如骑马,射箭,蹴鞠,角抵,乐舞
  还有放风筝啦,荡秋千,投壶,拔河。。
  都是很好的运动
  追溯历代在运动上的发明
  可以说绝对是超过了欧美各国
  
  去湖南的TX,如果参观马王堆的话
  一定要留意一个绢帛
  上面居然有很多人做拳击运动
  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在汉代,我们就已经有拳击运动了
  
  东汉的华佗发明了“五禽戏”
  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 华佗传》
  华佗是医家
  他深知凡人不运动,是健康最大的障碍
  因此他根据禽类的动作,发明了“五禽戏”
  鸟形拳,猿形拳,熊形拳,鹿形拳,虎形拳
  虽说是五禽戏,实际并不是游戏
  而是一种健身方法
  
  当时的华佗是这样写的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动摇则谷气得削。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
  沾濡汗出,因上著粉,
  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
  
  这段话是说人体需要适当的运动
  而做过五禽戏后
  舒服而有汗出来
  能排泄身体的油脂,令食物容易消化
  血脉流通,不至于生病
  而且可以增加食欲。

传说中的武林圣地少林
  是从何而始尚武的呢
  是事实上原来的佛教中人,是好静不动,很是体弱多病的
  这里要说到一个人
  这就是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首先到了金陵
  而在那里首创了十八罗汉拳
  (也就是传说中的少林拳)
  后来又发明了“易筋经”
  最近看到少林寺在淘宝上卖易筋经
  不知是不是真的
  感觉很不是味
  虽然很希望易筋经得到推广
  可这种方式
  让人。。。。
  
  《吕氏春秋》里也多次说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
  人的形体和中气是要经常运动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19: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没做过这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8 19:39 , Processed in 0.02123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