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6|回复: 3
收起左侧

关于中国北方民族所建王朝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0 15: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中国北方民族及其建立的王朝之研究,在国外学术界先后流行多种观点或理论,诸如“征服王朝论”、“南北对立论”、“满蒙非中国论”、“长城边疆论”、“北亚历史世界论”等等。其中以美国学者魏特夫(K.A.Wittforgel)的“征服王朝论”和日本学者田村实造的“北亚历史世界论”的影响最大。然而他们的观点或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都偏离了历史的真实性。为了澄清历史事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有必要对他们的研究进行深刻的反思。
事实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主要是中国农牧两大类型民族的统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主要是中国农牧两大类型民族关系历史的发展与农牧两大类型文化的结合。中国农牧两大类型民族既相矛盾而又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怎样看待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所建立的王朝,历来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种看法认为凡是处于当时汉王朝疆域之外的独立民族政权,都不应该包括在当时的中国范围之内,它们是独立的民族国家,对于当时的中原王朝来说,是外族和外国。这种看法显然是狭隘的历史偏见。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应该包括当时是在中原王朝的疆域以外而在今天中国疆域以内的各民族,他们都是中国人,中国的民族。这种看法把历史上由汉族以外的中国其他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视为地方政权,这似乎与当时的历史事实也有所出入。
其实,历史上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主要是指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对于由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北魏以前的由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应视为一个国家内的独立政权,它还包括唐代的渤海、南诏、吐蕃等。这种独立政权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或外国,也不是地方政权,它是在中国历史范围之内的独立政权,也就是所说的一个国家内的独立政权;北魏及其以后由游牧民族通过征服与在征服过程中的文化吸收而建立的政权称为“北族王朝”,这种政权实质上是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与游牧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相互融合的产物,可以把“北族王朝”看成是中原王朝的一个亚型。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理论的角度来探索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魏特夫的“征服王朝论”?
  
  “征服王朝论”是美国学者魏特夫在《中国社会史?辽》中提出来的。至今已有近五十年代的历史了。他从涵化论(Theory of acculturation)出发,把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征服汉人(部分或全部的汉人)之后所建立的政权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在魏晋南北时期在北方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其中以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为典型代表,魏特夫把这种类型的少数民族政权称为“渗透王朝”或“渗入王朝”。所谓“渗入”,就是说少数民族渗透到汉族中消灭的意思,也就是指汉化或同化。另一种是“征服王朝”,包括辽、金、元、清四个王朝,其中以辽代为“征服王朝”的典型。“征服王朝”顽强地保持着游牧民族的部落组织和生活方式,避免了被汉化的命运。在此基础上,魏特夫把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2年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分成十大部分(阶段),其中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宋、明归入典型的中国模式,魏以及其前后建立的“夷狄”王朝、辽、金、元、清归入征服(和渗入)模式。他认为,秦、汉、隋、唐这四个王朝代表“典型”帝制中国社会早期和晚期发展的正统形式,辽、金两个王朝代表征服模式的两个主要亚型,即在文化上抵制的亚型(辽)和在文化上让步的亚型(金),清朝是过渡性王朝。?
    魏特夫利用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defield)、林顿(Linton)和赫斯柯维茨(Herskovits)等人当时(1935年以来)最新的人类学研究成果“涵化论”来对辽代社会史进行研究,这无疑是一种突变和创新,岛田正郎认为魏特夫开辟了辽史研究的一个新的时代。? 在魏特夫以前的欧美东方学者们都是用简单的融化论(Theory of absorption)来研究中国的北方民族。他们认为汉族文化对邻近部落和国家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成功地侵入中原地区的北方民族(包括辽在内),在建立政权后由于接受了汉族文明而被汉化了,这些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很快就变成了典型的汉族王朝的统治。魏特夫认为传统的“融化论”是不适合契丹族所建立的辽朝的。他提出了四点理由:即契丹族的政治、军事中心一直在他们旧有的部落领地;契丹统治家族和贵族虽频繁地接触了他们的汉族臣民,并吸取了大量的文化因素,但他们从未放弃他们特殊的部落的政治和军事组织以及传统或宗教信仰;广大契丹人民继续游牧活动,过着部落生活方式;部落作为基本的组织单位继续存在,它们完成着许多行政任务。?魏特夫所列举的四个方面来说明契丹族并未被融化,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魏特夫认为辽代经济是二重性的,即汉族和其他一些被征服的民族(以渤海人为主)主要以农业为主,契丹族和其他次要部落则以畜牧和渔猎为生主。他还认为这种二重性也渗透到行政和军事组织与政策中。? 这些也是正确的。?
    然而,就涵化论本身而言,该理论认为,在文化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除了完全同化(assimilation)和传播(diffusion)外,还会出现“涵化”,即“第三文化”(third culture)。“第三文化”是指文化之间融合的结果可能是产生与其父本(作为来源的)文化非常不同的结构?,而这种与父本文化结构不同的文化就是“第三文化”。根据这种涵化理论,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双方在接触后都有所改变,从而在相互调整中产生出“第三文化”。这种“第三文化”保留了某些原来的成分,而另一些成分则以新的面貌出现或完全消失。?在此理论的基础上,魏特夫认为辽代也出现了“第三文化”。他认为:辽代的政治和军事组织,授职仪式等是结合了两种文明的各种成分,而“第三文化”最显著的表现是契丹文字,因为它对部落的人们是新鲜的,而对汉族也是陌生的”。?
    魏特夫认为辽代出现了“第三文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契丹文化在辽代达到了最高峰,其主要是来源于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和促进。就契丹文字来说,它有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之分。从现存的契丹文字来看,它们都是以汉字笔划和汉字的基本部件改制而成的。这正好说明汉族文化对契丹文化的促进和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契丹文字是契丹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契丹文化走向另一个新的高峰的起点。因此,契丹文字不是“第三文化”的标志,而是汉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对契丹文化的积极影响所产生的结果,是契丹文化吸收了汉文化的精华的结果。魏特夫在对契丹文字的认识上过分强调了对抗的因素,过分地强调了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保留因素,而忽视了汉文化与契丹文化之间在互相吸收的因素。?
    另外,魏特夫的“征服王朝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在世界历史上,有不少强大的帝国都是通过征服他族而建立起来的,为何单纯地把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征服中原后所建立的政权和国家称为征服王朝呢?其次,魏特夫在把帝制中国史分为典型中国王朝和征服(和渗入)王朝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典型中国王朝”是从王朝的统治机构和管理方式这一标准来划分的,而征服(和渗入)王朝则是从征服的方式和融合的方式这一标准来划分的。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因而其分类的结果肯定是不正确的。这也是魏特夫过分强调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征服的结果的缘故。?
    同时,魏特夫在研究中还提到一种伴生(Symbiosis)(或共生)现象。他认为这种伴生现象不是指融合。他说:由于辽代生态的伴生与经济的伴生,必然会产生社会和文化的伴生关系。? 这种社会伴生关系和文化伴生关系是错误的。因为辽金元时期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尽管这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先后成为统治阶级,使民族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少数民族化趋势,但汉族一直是处于每次民族大融合的核心地位。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民族之间的融合是主流的,生态上的伴生和经济上的伴生,正好成为促进民族融合的动力。在文化方面,辽帝国内存在着汉文化 、契丹文化、渤海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共生的局面。各民族文化之间互相吸收,共同提高。?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0 15: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田村实造的“北亚历史世界论”?
  
  “北亚历史世界论”是由日本学者田村实造提出来的。? 它是在“征服王朝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日本影响较广。根据这一理论,“北亚历史世界”的范围包括东土尔克斯坦(准噶尔)、内蒙古和满洲。也就是说它包括中国的北部地区,以内蒙古为中心。同时还存在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历史世界”。“北亚历史世界”的历史时期是从匈奴国开始,中径鲜卑国、柔然国、突厥国和回鹘国,完成第一阶段——古代阶段,亦可称游牧国阶段(公元前二世纪——公元九世纪)。第二阶段为中古阶段,它依次包括辽、金、元、清这几个征服国家或征服王朝(十世纪——二十世纪初)。这两个阶段同景观地带的关系比较密切,即第一阶段同干旱地带游牧畜牧业有关,第二阶段同泰加森林地带和渔猎业有关。而在南方,则与这两个地带有着明显的不同,那里是平原,有历史悠久的农业。这种“北亚历史世界”与“东亚历史世界”的不同反映在文化和社会两个方面。? ?
  “北亚历史世界论”把“征服王朝”的特点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所有的中国征服王朝,都是出自北亚民族的部族在统一北亚世界之后入侵中国,征服和统治中国的一部或全土而建立的王朝。第二,他们君临中国之前已经统一北亚世界,所以他们建立的王朝是脚踏北亚和中国两个历史世界的王朝。因此,中国征服王朝在它的主权下,要使由北亚各部族构成的游牧狩猎社会??同以被征服的中国人为中心的农耕社会,以伴生关系并存。第三,在这样的国家里,无论是政治组织,还是军事组织,为了适应其复合的社会结构,都不得不建立游牧狩猎部族组织(部落制)与农耕民组织(州县制)并存的二元体制。最早建立这种二元的行政制度与军事制度的王朝,就是辽朝。第四,中国征服王朝的经济活动方式,基本上也可以分为游牧狩猎生产经济与农业生产经济。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两者的关系,中国式的农业经济体制挤垮游牧经济体制,使两者之间失去平衡,乃是常例。第三、四两条所说的国家体制各方面都存在的二元制本身,才是中国征服王朝的特色。中国征服王朝失去这一特色,国家随即灭亡。第五,这种制度上的以及社会经济上的特色,也表现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关于这一点,也正如魏特夫所说,超越北亚民族与中国民族双方的传统之后,就从相互适应中产生一些新文化。契丹文字和女真文字的创制,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例证。? ?
    “北亚历史世界论”认为征服王朝在政治组织、军事组织和经济活动方式等方面存在二元体制,这是正确。然而,“北亚历史世界论”是在魏特夫“征服王朝论”的基础上,从地理环境因素这一观点出来而得出的结论。就地理环境因素本身来说,它在一定时期内对历史发展的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不能起决定性或关键性的作用,过分地强调地理因素的作用,必定会产生片面的结论。特别是地理因素对经济、文化以及领土扩张时的作用,应当重新估价。因此,“北亚历史世界论”用地理因素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北方民族的历史是片面的。?
同时,“北亚历史世界论”从地理因素出发,把中国历史分为“北亚历史世界”(中国的北部地区)和“东亚历史世界”(中国的南部地区),人为地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从中国历史中分离出来,这是完全错误。因为中国的历史是由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次,“北亚历史世界论”把中国北方民族的历史分为“游牧国阶段”和“征服王朝”两个阶段。这种分段法也是片面的。因为在魏晋以前的中国北方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只能看作是一个国家内的独立政权,它们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大多是时叛时附的羁糜性质的关系。而辽、金、元、清这四个朝代,少数民族已成为统治民族,它们与中原王朝是对等的政治实体。在辽、金时期,中原王朝甚至还臣属于它们。同时,就田村实造这两个阶段的划分来看,其分段的标准明显上是不一致的,因而这种分段也是片面的。?  另外,“北亚历史世界论”与“征服王朝论”一样,认为在“征服王朝”时产生了新文化(即“第三文化”),并把契丹文字和女真文字作为新文化的例证。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契丹文字和女真文字都是在汉文字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是契丹人和女真人在吸收汉文化的基础上使契丹、女真文化进一步提高的标志,并不是出现了“第三文化”。?
  “征服王朝论”和“北亚历史世界论”都存在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他们没有弄清楚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他们一味地强调甚至夸大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业民族之间对立性的一面,而忽视了民族之间统一的一面。尽管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曾发生过战争和纠纷,但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交往却愈来愈密切,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不断地加深,最后终于融合成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0 15: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中国“北族王朝”及其历史特点?
   
对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所建立的王朝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受国外学者的观点或理论的影响较大。尽管国内学者对民族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也很清楚国外的观点或理论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至今还未有人就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并提出正确的观点和理论来。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历史上的中国天然地划分为农耕区和游牧区。这种地理环境的形成大约是从更新世中期开始的。当时现代季风格局便形成了,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一条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向西南延伸,经内蒙古东南、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直至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北部的从半干旱向干旱区过渡的自然地带。这条自然地带习惯上称为农牧交错带。? 在这条农牧交错带的北部主要是游牧区,其南部则是农耕区。而农耕区与游牧区又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方式和社会制度。在这两大区域内生活的各个民族,他们在经济和生产方面的差别是很大的,但是他们又是互相依赖、相互补充;他们在文化和社会方式方面是各具特色的,但是他们又是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形成,主要是中国农牧两大类型民族文化的交融结合和历史活动的总和。
既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和以游牧为主的民族,这些民族在历史上相应地建立的政权或王朝,即以中原农业民族建立的王朝和以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我们习惯上把由中原农业民族所建立的王朝称之为“中原王朝”,而把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或政权分为两大类型:北魏及其以后的由游牧民族通过武力征服与在征服过程中的文化吸收而建立的王朝称之为“北族王朝”;北魏以前的由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因视为一个国家内的独立政权,它还包括唐代的渤海、南诏、吐蕃等政权。?
中国“北族王朝”是指历史上中国境内的北方少数民族,通过武力征服与在征服过程中的文化吸收,而建立起的中原式的统治机构。实质上,中国北族王朝是中原王朝的一个亚型。它包括从北魏开始,经辽、金、元,最后到清这些朝代。这种分段方法与魏特夫所归入“征服王朝”的朝代有所不同,在性质上也绝对不一样。对于北魏以前的由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由于这些民族政权不象中原王朝那样有严密的法律、制度,且不时地或断断续续地向中原王朝朝贡过,因而可以把这些政权看作是与中原王朝同时并存的一个国家内的独立政权,它们同样是中国历史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北族王朝”最典型的时期。因为从辽代开始,中国境内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辽以居于民族统治地位的主要是汉族,在中原建立政权的也主要是汉族。一般地来讲少数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处于“臣属”、“朝贡”的地位,就是拓跋族建立的北朝,也未能使南朝臣属于己,而是南北对等,分疆划界。从辽朝开始,开创了以少数民族为统治民族的新的历史时期。在辽、金、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族先后成为统治民族,北宋、南宋向辽、金称臣纳贡,视为上国。元朝据有整个中国。?
    对于中国历史上北魏及其以后由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美国学者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把它作为“夷狄”所建立的“草原社会”。“夷狄”民族的重要特点是向西迁移,一个又一个民族被中国人或者胜利的游牧民族驱赶着西迁。这种“草原社会”有一些明显的特色,即入侵者通常在混乱时期在中国北部获得权力;“夷狄”得到汉族人的建议和帮助,尤其是从边境地区来的汉人;占优势的“夷狄”骑兵用来装备的草原马比农业地区的马又多又好;通过一种宽容政策—如果说不是安抚政策的话,地方的汉族首领被吸收安排到人数较多的汉族税收官员和行政队伍中;入侵者利用中国的政府制度,也能够继续让传统的行政制度和汉族的社会与文化社会延续下去;但是,入侵者在长城以外保留一块自己的家园以保持他们的民族意识,以免于被同化:在地方一级实行汉人—“夷狄”双重行政管理,在征服者监督下主要由汉人管理;入侵者在行政机构中也任用其他外族人;他们通过集结的军队保持控制权,军队包括汉人能够参加的地方军队和驻守在京城与要害地区的入侵者游牧民部队;对待亚洲腹地的游牧民族,这些征服者王朝采用一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在长时期内,处于人数占绝对优势的汉族臣民中的“夷狄”征服者可是借用汉人的文化成份:饮食、服装、姓名甚至语言;结果是同化或排斥。?就费正清从十二个方面对“夷狄”草原社会的特点所作出的概括来看,是比较全面的,对于这些特点的分析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需要说明的是,他对游牧民族的社会性质的判断是错误的。
    中国“北族王朝”的历史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北族王朝”是由北方游牧民族通过对中原地区部分或全部的征服与对汉族精英及汉族制度的吸收利用之后所建立的王朝。?
    第二,在政治组织、军事制度都采取二元制,也就说对农业定居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分别采取不同的制度进行管理和统治。?
    第三,在经济上,北族王朝的农、牧经济互补性表现得特别突出。以辽代最明显。?  第四,在文化上,各民族之间互相吸收,共同促进与提高。这时期北方民族中的统治民族的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大多都达到了本民族文化的巅峰阶段。?
    第五,征服者社会集团与被征服者社会集团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指征服者社会集团把俘虏作为附属人口,在强制作用下接受征服者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与逐渐形成的一种:“共生关系”(symbiotic relationship)的过程,是民族融合的前提。?
    第六,北族王朝开始时只关心物质利益(如俘获中原人口为奴,抢劫财富以保障供给等)到后来都采用汉族的统治制度。?
    第七,北族王朝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八,北族王朝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结论?
    中国“北族王朝”是指历史上中国境内的北方游牧民族,通过武力征服与在征服过程中的文化吸收,而建立起的中原式的统治机构,其实质是中原王朝的一个亚型。它包括从北魏开始,经辽、金、元,最后到清这些朝代。北魏以前的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或王朝,它们是与中原王朝同时并存的一个国家内的独立政权,包括唐代的渤海、南诏、吐蕃等。它们与中原王朝、“北族王朝”一起,共同组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21: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狗屁文章

第一,中国“北族王朝”是由北方游牧民族通过对中原地区部分或全部的征服与对汉族精英的屠杀平民的掠夺而建立的.

第二,在政治组织、军事制度都采取二元制,北方游牧民族比农业定居民族高贵,蒙古人杀个汉人用驴顶罪,汉人杀个蒙古人,全家被诛.

第三,在经济上,北族王朝的农、牧经济互补性表现得特别突出,特别是对汉人征苛捐杂税名目数不胜数,然后贡他们挥霍.

第四,在文化上.蒙元满清阉割了汉人的思想,写首诗就被灭满门

第五,征服者社会集团与被征服者社会集团之间的冲突,五胡乱话时期,汉族几乎被屠杀至灭族灭种.蒙元时期北方汉人人口被屠杀至减少一半.满清的剔发易服,留发不留头,几千万人被割头

第六,北族王朝由始至终只关心物质利益.五胡乱华时期杀汉人当军粮吃,蒙元开朝就提出杀光中原汉人在中原放牧,到最后要屠尽五大汉姓,满清实行半奴隶制,一堆奴才,到灭国都没真正重用过汉人,慈喜就说变法救中国不救大清,他们根本就没当过自己是中国人.

  第七,北族王朝对中国北方地区实行了大量的屠杀,导致北方的荒芜,经济中心南移

第八,中华民族论是虚伪的种族虚无论,要是当初日本征服了中国,是不是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了

[ 本帖最后由 夜吟风 于 2008-10-10 21: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8 19:38 , Processed in 0.01337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