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90|回复: 11
收起左侧

关于天龙八部扫地僧的真实身份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 20: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的真实身份 (转载哦)看完了记得留言!
818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的真实身份
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被很多人认为是金庸小说中的第一高手。
  
    1、扫地僧出场时,“一个身穿青袍的枯瘦僧人拿着一把扫帚,正在弓身扫地。这僧人年纪不少,稀稀疏疏的几根长须已然全白”,又说他来了“不知是四十二年,还是四十三年”,说明他至少是在中年甚至是老年后才投身少林,乃半路出家,初步判断年龄应比逍遥派三人大30年左右; 2、萧远山和慕容博入少林时已是当时的一流高手,而扫地僧当时已能在旁窥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而萧远山毫无知觉,可见扫地僧当时武功已远在他二人之上而非在少林学的武功;
  
    3、扫地僧一眼便看出鸠摩智用的是逍遥派的小无相功,而逍遥派连名字都少让人知,他若不是此中高手,又怎能仅凭出手既知其源;
  
    4、扫地僧精通医道,深明医理,由现象看到本质,明显比苏星河高明;
  
    5、扫地僧通晓佛经,精研佛理,如此大智慧之人,其它小道想来也必精通;
  
    6、扫地僧气度雍容,宠辱不惊,行事人所难测,绝非常人,尽显一代宗师风范;
  
    扫地僧的来历是什么?
  
    先从无崖子的小师妹说起。李沧海开始从未在书中显身,但却是一个关键人物,那李沧海去哪了?
  
    在黄眉大师的回忆中可找到一些蛛丝马迹。43年前,在慕容博(当时15、6岁)一击之后,见黄眉伤而未死,想二次出手,是他母亲出手拦住,才留下黄眉一条小命。
  
    再看那少妇的能耐:......"那少年纵身上前,又想伸指戳来,那时我全无抗御之能,只有束手待毙的份儿。不料那妇人挥出手中马鞭,卷住了少年的手臂。我迷迷糊糊之中,听得她在斥责儿子:‘姑苏姓慕容的,那有你这等不争气的孩儿?你这指力既没练得到家,就不能杀他,罚你七天之内.... ..’"
  
    ------少年慕容博随手一招拿下习武十来年武功高强的青年黄眉僧,俨然已经是个一流高手了,而他老妈居然随手一马鞭便制住了他,并且从母子俩的对话来看,似乎慕容博的武功有不少是老妈调教出来的,这个少妇看来不仅也会武功,而且见识甚高(她一眼就看出黄眉大师的师承来历和武功火候),四十三年前这少妇是差不多四十岁左右。
  
    再看李沧海,据李秋水回忆,当年她和天山童姥相争之时,小师妹不过十一岁。那时天山童姥26岁,无崖子23岁,李秋水17岁,至童姥死时96岁,算来李沧海也有81岁了。回到43年前,那时候李沧海刚好38岁,这时我们可以发现慕容博的母亲和李沧海的年纪相仿,而且武功见识又都是高手。
  
    另外,从无崖子的女儿王夫人未婚先孕,竟安稳的嫁到姑苏;到慕容博竟和他娘子研究天下少有人知的凌波微步,这些也可以看出慕容世家和逍遥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种联系,似乎都在指向一点:李沧海即无崖子念念不忘的小师妹就是慕容博的母亲。
  
    这个结论可以帮助解释无名老僧的身世来历。
  
    在少林寺老和尚说他到藏经阁已经43年。
  
    还是黄眉大师的回忆,43年前他是护送一位京官从汴梁回山东老家,在路上青豹岗,遇到的慕容博母子。“我转头看去,见一匹驴上坐的是个三十六七岁的妇人,另一匹驴上则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眉清目秀,甚是俊雅,两 人都全身缟素,服着重孝。”
  
    当时母子二人身着重孝,再从其对话可知,显是慕容博父亲新死,这就产生一个疑问。若是慕容博父亲死在外面,为何不见母子二人运送棺材回家。就是半路有事要办,量来也不至于母子都走掉,只留下几个家臣护送棺材。若是慕容博父亲死在燕子坞家中,他们母子重孝在身不好好守灵,又怎能双双离家,就是去朋友家报讯也断无母子同去的道理。
  
    那慕容博父亲怎么死的,死的时候在哪?
  
    回头再看看老和尚把慕容博萧远山先打死再救活的场景,据此可推理,练功太多导致的走火入魔是一定要先"死"一回才能解救的,没经历过"死"的人是不能真正再"生"的,否则就冲不破武学障。
  
    慕容博的武功十五、六岁就已经如此高强,他父亲更是何等厉害。观之后来慕容博及萧远山假死后都选择躲在少林偷练武功,一方面固然是继续**更多更强的绝学,一方面亦是隐隐意识到武学障已对他们自身造成的危害,打算借少林无边的绝世武学以冲破障碍。可惜若不是无名老僧点破,至死也不会知道只有佛法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显然,43年前或更早的时候慕容博的父亲必然同样碰到武学障而在劫难逃,唯一的选择当然也是前往少林寻求帮助。以慕容世家的身份地位需要外力的帮助,行动及其安排自是尽可能隐秘。能做到少林上下没有几个知道这事的人又可能及时帮助他的人唯有当时的少林方丈即灵门大师,玄慈一辈的师傅。
  
    正是他与灵门大师之间的这等关系,才可以解释慕容博与玄慈亦在数十年前便有不浅的交往,以至后来玄慈对于慕容博通风报信可在雁门关伏击大敌深信不疑,而慕容博在此战役后立即假死最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是为避开玄慈,隐姓埋名于少林显然符合越危险的地方就越安全的道理。当然玄慈更是不会想到慕容博敢藏在自己身边。
  
    43年前的慕容博母子身穿重孝显然是他的老子在少林最终还是找不到方法而在武学障导致的隐疾爆发之下"假死",在接到灵门通知后按其遗愿葬于少林。但显然他和慕容博、萧远山一样并没有真死,他又"活"过来,这时也象后来的慕容博、萧远山一样万念俱空,在灵门大师安排之后成为了一名默默无闻的扫地僧。
  
    从此自是灵台清明,大彻大悟,武学**反而不再受束缚,修学佛法的同时武功亦突飞猛进,在43年后成为维护金老心目中佛学至上地位的无名老僧。
  
    还有一个问题,在藏经阁中,慕容博和无名老僧相对之时,为何慕容博连自己亲爹都不认识?慕容博父亲死时,他才十五六岁,四十余年过去,周润发也长成吴孟达了。而小慕容博心中那高大如山的父亲却未曾改变。就算他发现老和尚眉眼之间,与自己父亲有些相似,也绝不会将他往自己父亲身上扯,这也是人之常情。
  
    从无名老僧的武功来历看:
  
    无名老僧一共出手四次。
  
    第一次,是萧峰和慕容火拼,老和尚随便往中间一站,两人都感到自己掌力受阻,难以击出。而事实上,萧峰与慕容功力相当,若是老和尚借力打力,从中支撑,完全可以办得到。
  
    第二次是对付慕容博。从当时的情况看,首先慕容博对其毫无防备之心。其次,他对慕容少林两派武学的造诣之深只怕还在慕容博之上,所以对老慕容的招式极为熟悉,再加上他武功本就比老慕容高些,故而一击得手,很有可能。所以后来慕容复合身攻上,也被一股反弹之力弹开。这也可以说明老和尚对慕容武学的造诣。
  
    第三次出手对萧氏父子,其时萧远山已万念俱灰,所以他主要是对付萧峰。老和尚对付萧峰显然吃力一些,他虽用极高明的招式,使得萧峰未能全力出手,但还是被一掌的震的吐血,仗着自己浑厚的 内力才没受内伤。
  
    然后他带着两具尸体走的时候,被萧峰慕容复联手一掌打去,竟浑若无事,这一掌被他化去,使其去势更快,令萧峰等一时间竟追之不及。
  
    追后一次动手是对鸠摩志。这可以解释为是老和尚先声夺人,使鸠摩志心生惧意,兼之老和尚对小无相功也非常了解,所以才能批亢捣虚,一招制敌,将之逐走。
  
    从老僧武功看,除了少林武功外,与逍遥派大有关联,所以能轻松应付慕容世家的武功,却被萧峰没有全力击中的一掌打的吐血。
  
    综合以上推理,少林的扫地僧是慕容博之父,李沧海之夫,更由李沧海是逍遥派弟子及他对逍遥各种绝学的了解(逍遥四大弟子都只继承逍遥祖师的部分绝学)甚至可猜测老僧是逍遥祖师的儿子,逍遥派绝学的正宗传人。
  
    那这位来自慕容世家的逍遥祖师,无涯子他们的师傅到底是谁?无崖子,巫行云等出现时已是九十余岁,他们的师傅算来应该是百年以前的人物了。百年前的人似乎比较难找,毕竟时间太远。但是有一个人却刚好符合,这人便是北宋初年,威震天下,独创斗转星移这门奇功的慕容龙城。宋朝于公元960年建国改元,慕容龙城乃是五代之末,大宋初年的人。天龙八部故事发生在大宋哲宗元丰年间(1078——1085)百年之前正是北宋初年(北宋于960年建国),慕容龙城纵横江湖之时。而斗转星移和慕容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光看这称谓就知道其中奥秘。
  
    当时慕容龙城志在复国,而慕容人丁单薄(这一点慕容博后来在少林寺中也提到了),便以自己的绝世武学才识创了逍遥派,收了四大弟子,再安排天山童姥长驻天山缥缈峰,暗自积蓄力量,李秋水深入西夏发展势力,无崖子则坐镇中原,静观其变,而李沧海则辅助自己的儿子,只要大宋江山震动,或有内忧外患,慕容氏便可乘势而起,逐鹿中原。可惜天意弄人,偏偏赵匡胤先他一步打下铁桶江山,难以撼动,只好抱憾终老。是

[ 本帖最后由 欲望无恙 于 2009-1-1 19:53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 02: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看越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 16: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塞!这天龙八部看得老透彻了!佩服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3 16: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en我还有个疑问,慕容复好像不知道他的祖宗安排的这么周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0 20: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还有人推论扫地僧就是东方不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0 21: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子的作者绝对是强人

金老的终极粉丝~~`

像我这种人只管看了爽就是,却是没有这股子钻研精神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0 23: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金庸本人都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00: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kevin123999 的帖子

如果你是一个机械制造师,你不去设计草图,试问怎么能制造机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00: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Gesail 的帖子

历史上:
慕容复:吐谷浑后人,生卒年待考年,安乐州都督,青海国王,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小说里:
其真实身份是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入侵中原,并建立多个“燕国”的少数民族鲜卑族贵族慕容氏余脉,是个过气的天潢贵胄。其名字中的“复”字就是要时时提醒他要复国称帝。他生活中的多个细节都透露着这一点,如其居所“燕子坞”,虽然以多燕而得名,但也隐藏了燕国的燕字;而他的宅院叫参合庄,家传武学中有一门参合指,这参合两字来源于公元395年发生在北魏拓拔氏与后燕慕容氏之间的著名战役----“参合陂之战”,该场战役的结果是后燕大军包括太子慕容宝及部分亲王在内的数千人逃走,而陈留王慕容绍则为魏军所杀,其余燕军四、五万人全部投降。而拓拔圭,也就是北魏的开国皇帝,从此以后为拓拔鲜卑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后来,在北魏大臣王建的建议下,所有投降的燕军全被坑杀。而这也是直接导致燕国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当段誉进一步了解了慕容氏的生活环境后就恍然道:“这位慕容公子,是五胡乱华时鲜卑人慕容氏的后代?他是胡人,不是中国人?”
  慕容复的一生都沉醉在“复国”这一春秋大梦之中,虽然他也算是天下一代奇才,文武双全,但一生营营役役,干下无数错事,即使沦为卑鄙下流之徒也再所不惜,只为能重登龙位。最后终于落得疯癫收场,但即使到了此时,他也念念不忘重掌天下,依旧活在自己的梦中,不能不说是个可怜之人。
偶的个人评论:
慕容复知道自己的家族渊源和贵胄职责,可惜悟不出兴衰消长的道理

[ 本帖最后由 欲望无恙 于 2009-1-12 23: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00: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慕容复与吐谷浑的历史关系转贴如下

公元688年,正是唐德宗贞元十四年。虽说已经到了隆冬腊月,塞外漠北更是寒风萧瑟。然而朔方节度副使、左金吾大将军慕容复的府第却是张灯结彩,喜气盈门。就在这年十二月,唐德宗李适颁旨,慕容复嗣位安乐州都督,袭爵青海国王,加授乌地也拔勒豆可汗称号。当然国王也罢,可汗也罢,无非是个显贵的尊号,并不是真正的裂土分茅,但来自朝廷的封号毕竟非同小可,值得隆重庆贺一番。

  这位慕容复大将军在历史上并没有辉煌的功绩、显赫的声名。新旧唐书对他都是一笔带过,那么何以唐德宗对他如此垂青加封显爵呢?只因慕容复乃是与大唐有姻亲的当年西域吐谷浑王族的后代子孙。

  吐谷浑是国名也是人名,其开国之君吐谷浑是鲜卑人,他们家世代都是鲜卑贵族。吐谷浑的曾祖名叫莫护跋,曾经协助司马懿平定公孙渊,被封为率义王。率义王非常前卫,爱赶时髦。他率先仿效汉人束发戴起步摇冠。在鲜卑人看来是奇装异服不伦不类,不无讽刺的管莫护跋这支部落叫“步摇”,由于方言口音奇妙的发展变化,天长日久“步摇”就读成了“慕容”(音韵训诂的学问在下不懂,不敢妄论)。莫护跋对这种讥讽似乎也坦然接受,慕容竟然就变成了这族人的姓氏。

  极力汉化向中原政权靠拢也不是没有好处的。莫护跋家族逐渐内迁地位也逐步上升,吐谷浑的父亲慕容涉归被封为了鲜卑单于。按说吐谷浑作为慕容涉归的长子,应当继承单于之位。可惜他是小老婆生的,地位卑贱——正史上连他的生年和生母名姓都没有记载。结果这个宝座轮到了吐谷浑的异母弟弟奕洛瑰(慕容廆)来坐。慕容廆也是一代豪杰,五胡十六国中的四燕国都是他的后裔所建,他还亲手奠定了前燕的基础。《天龙八部》里慕容博父子念念不忘的就是重建祖宗的大燕国——这个且放下不提。

  慕容廆以嫡子身份继承大位,却始终对才略不输给自己的大哥吐谷浑不放心。另外慕容涉归临终前分封给吐谷浑牧民七百户(也有说一千七百户的),有一定实力。所以慕容廆总想向吐谷浑找点碴。某年春天,牲畜发情,吐谷浑和慕容廆两部的马匹公母相斗,这种不值得惊动村委会的小事却让慕容廆找到了借口,他派人责怪大哥说:“先公处分于兄异部,何不远徙,而致马斗相伤?”

  弟弟的心思吐谷浑一清二楚,他也不甘心久居人下。于是反驳了一番,最后说“今当去汝于万里之外。”你不是烦我吗?那我走行不行。之后吐谷浑就率领本部西迁。鲜卑汉子到底实诚些,慕容廆听说大哥负气出走,心中也颇为愧悔。于是派遣长史七那楼(或曰史那楼冯)前去追赶致歉,请吐谷浑还乡。不过吐谷浑已经决心另开辟一番新天地,对于老长史的挽留谦词谢绝。后来坚辞不过,于是吐谷浑说咱们听天由命吧,你们试着把马匹往东赶,马要回去,我就回去。可是头马领着马群往东走出数百步后,忽然回头向西,而且还“欻然悲鸣”,“声若颓山”。再试一次依然如此,老长史只好跪地长叹天意啊天意。七那楼回去向慕容廆复命,慕容廆后悔不已,后来因为经常思念兄长,他还作了一首《阿干歌》来纪念。当慕容廆的子孙建立了“大燕国”之后,《阿干歌》就作为皇帝出巡或者祭祀宗庙时演奏的“鼓吹大曲”,俨然就是大燕国歌了。

  吐谷浑西迁先到了阴山,不久又西移甘陇,渡过洮水,在羌族的故地建立了国家。这时是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末年(公元312年),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时代正在到来,不过僻处西陲的吐谷浑并没感受到多少冲击,在北起甘松,南至白兰,东临洮河,西至于阗的数千里疆域内,吐谷浑部落——该称为吐谷浑国了,过着宁静的游牧生活。吐谷浑本人活到了七十二岁,在当时是难得的高寿,并且还留下了六十个儿子(-_-#……真是腐败啊!)。

  继承吐谷浑事业的是他的长子吐延,在位十三年留下十二个儿子。因为和昂城羌族首领姜聪争夺草场,被其用剑刺伤,伤重不治。临终前托孤大将纥拔泥,让他辅佐自己十岁的长子叶延继位。叶延是个果敢的孩子,又有孝心。他练习射箭时总是扎个草人当靶子,说那是姜聪。每当射中了就哭泣嚎啕。除了练习射箭,叶延还饱读《诗》《传》,后来他宣称既然自己的曾祖父奕洛韩曾被封为昌黎公,那自己就是公孙之子。根据周礼,公孙之子可以用王父的字为氏。所以把姓氏改为吐谷浑,放弃了原本的姓氏慕容。不过显然中原的史家对他这种复古的举动不以为然,如新旧唐书等多数史书提到吐谷浑王族依旧称他们是“慕容氏”。  
慕容叶延——或者说吐谷浑叶延空有才略,可惜天不假年。在他方当壮盛的三十三岁就去世了。其后继几代吐谷浑王,或父子相承,或兄终弟及,虽然也有王族政权的内部纷争,但还没酿成什么大乱子。较之中原的战乱纷繁,算是比较太平了。传到叶延的曾孙阿豺(《资治通鉴》作“阿柴”)致力于开疆拓土,吞并了相邻氐羌两族数千里的地盘,成为陇西一带的强国。

  然而阿豺并非夜郎自大之辈,他在垫江源头感叹百川归海,觉得自己是边塞小国,应当有所归属。于是遣使南渡,向南朝宋少帝纳贡称臣。以边塞贫弱小国向强大的中原政权臣服,是吐谷浑求存之道。但当时中原正是南北朝并立局面,吐谷浑哪方也得罪不起,只有两面逢源,委曲求全的份。阿豺的同母异父兄弟慕瑰(鲜卑有兄死娶嫂之俗)即位后,虽然有作为,有才干,但也是只能作为大国北魏的附庸。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大夏的战役中,慕瑰率骑兵三万伏击夏军,生擒大夏皇帝赫连定。拓跋焘自然是“龙颜大悦”,欣喜之下,册封慕瑰为“大将军”、“西秦王”,并且把大夏的金城、枹罕、陇西三地分封给慕瑰。另一方面,南朝的宋文帝为了拉拢吐谷浑,也加封慕瑰为征西大将军,秦、河二州刺史,陇西王。一时间可以说左右逢源,春风得意。

  其后两任吐谷浑王依旧奉行“双边”外交政策,两边讨好,两边都不得罪。可惜夹缝求生之道终难长久,想始终脚踩两只船是不行的。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终于“醋劲大发”,不能再容忍吐谷浑的不专一。以吐谷浑王拾寅向宋明帝进献珍兽为由,下诏讨伐吐谷浑。

  国小力微的吐谷浑根本无力抵挡北魏大军,拾寅部被赶到了白兰(吃过白兰瓜吗?),损失驼马四十余万匹。眼看要收获的庄稼,也被北魏割去作牧草。作为一个游牧国家,吐谷浑几近破产。那真是没吃没喝、揭不开锅,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任凭拾寅怎么哀告,文成帝也不肯罢兵。直到其孙有名的孝文帝即位后看到吐谷浑部几乎衰落到和丐帮差不多了,才下诏准许他们返回故地。依然在位的拾寅被收拾得服服帖帖,再也不敢和南朝私通款曲。吐谷浑乖乖作了北魏的忠实属国,年年纳贡,岁岁来朝。北魏蛮横霸道,吐谷浑君主也只有受尽窝囊气。

  好日子终于来了,北魏宣武帝元恪死后,秦州反叛,河西的朝贡路线被断绝,吐谷浑借此摆脱了附庸地位,完全独立。拾寅的曾孙夸吕(或作吕夸)放弃北魏的封号,自号为可汗。虽然吐谷浑是小国寡民,夸吕的政绩也并没有多少值得夸耀,但他却创下一个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君王也比不了的记录——从北魏宣武帝初年(公元500年)直到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因病去世为止, 这位夸吕老爷子硬是当了九十二年可汗!《北史》、《隋书》都说他活了一百二十多岁……除了各国神话传说时代的圣王,相信罕有其匹。有句难听的骂人话“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夸吕似乎也真不懂的啥叫贻养天年,一大把年纪了还火气旺盛。脾气暴戾得很,动不动就责杀部下,侵扰边城。而且还屡废太子,很不得人心。话又说回来了,真当太子的,也不见得有这位老爷子经活。

  受不了神经质老爹的王子们有十三位率领自己的部落降附了隋朝。连夸吕的太子可博汗也因为害怕被废杀,而打算绑架父亲举国降隋。不过因隋文帝不赞成这种以子劫父的忤逆之举而没实行。结果可博汗也真被夸吕杀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不死的老头。夸吕立的最后一位太子世伏终于熬到了出头天,在开皇十一年父亲病死后继承了汗位。他一改夸吕与隋朝做对的政策,到长安纳贡称臣,还打算把公主献给隋文帝。但出名怕老婆的杨坚同志并没有接受,反而在开皇十六年把光化公主许配给世伏。可惜世伏无福消受,就在第二年吐谷浑的内乱中被杀。世伏的弟弟允伏被拥立为王,他又向隋文帝请求迎娶大隋公主得到许可。没有哪本史书说他娶的公主是谁,可能是出于避讳——按照鲜卑风俗,允伏可能娶了嫂子光化公主。  
虽说有甥舅之谊,可隋炀帝杨广却萌生了吞并吐谷浑之意。他扣留了到长安哭奠文帝的外甥慕容顺(或作顺光),在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派黄门侍郎裴矩授意铁勒部落侵袭吐谷浑。随后炀帝又派遣杨雄、宇文述大军出击吐谷浑。穷追猛打、围追堵截俘获吐谷浑十万余众,牲畜三十余万头。吐谷浑故地,几乎尽入隋朝版图。允伏率残部逃奔党项。慕容顺则长期留在炀帝身边陪王伴驾。

  炀帝残暴失德,大隋朝很快盛极而衰。允伏趁着天下大乱又回了故地。隋炀帝死在江都,一直在他身边的慕容顺随唐军到了长安。允伏以为唐效力平定凉州为条件,换回了嫡子慕容顺。允伏颇有些不知好歹,当初几乎被隋朝灭国的教训不肯汲取,却又来招惹大唐。唐太宗即位后,允伏派兵劫掠侵扰鄯州、兰州、廓州等地,招来了唐太宗派遣名将李靖、侯君集大举讨伐。一直打到黄河源头,所谓“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不过允伏据传是被其部众所杀,也有人说他是自缢而死。太子慕容顺斩了权臣天柱王,举国降唐。

  慕容顺久居长安,大唐君臣对他都颇为满意。唐太宗封他为郡王,还让他回国当可汗。但慕容顺在中原浸染太久,各部大人不服,当被派来声援他的唐军撤走以后,他就被杀害。他的幼子诺曷钵被拥立。大臣们趁机争权。唐太宗怕再出乱子,派兵声援诺曷钵,又封他为“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在诺曷钵成年后,唐太宗把宗女弘化公主嫁给了他。

  经过几起几落,吐谷浑的国力已经颇为不济。而青藏高原的吐蕃则强盛兴起,在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大举入侵吐谷浑。为了挽救大唐驸马,唐高宗派名将薛仁贵出兵援助。别看评书里说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实际这场仗却是打败了的。吐谷浑王族后妃随唐军撤回凉州,自此吐谷浑被吐蕃吞并,再也没有复兴。

  唐高宗本打算封诺曷钵为青海国王,就在凉州安置。但那里实在太荒芜了,群臣都觉得那里难以立国,诺曷钵也一再要求举族内迁,所以吐谷浑宗族百姓被安置到了灵州地界,筑城而居。高宗赐名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希望他们能安居乐业。可惜过了几代,安乐州还是被吐蕃攻陷了。吐谷浑的族人再次内迁到山西晋南一带,说话顺滑的山西老乡把“吐谷浑”叫成了“退浑”或者“吐浑”。而他们的后裔又被称为“土人”、“土达”,也就是今天的土族。

  慕容复就是吐谷浑王族的末裔了。虽然他被唐德宗加封了一大堆头衔,但在他死后慕容家就不再有封爵,延绵了三百多年的吐谷浑王系就此香火断绝。到诺曷钵国破内迁为止,吐谷浑共存世三百五十二年,传位十九君。而他们同姓旁支的燕国慕容王族,曾如飓风一般刮过,如同流星一般闪耀,但却比他们早得多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前读《天龙八部》时,只道慕容博一心光复故国,才给儿子取名慕容复。却不知真实的慕容复正是慕容家最后一位国王——虽然只是名义上的。这实在也是一种讽刺。王权的荣耀,兵火的喧嚣,到头来却只是那位姑苏慕容在坟头的呓语。或者有机会到西北旅行,还能通过土族的独特风俗,去遥想吐谷浑慕容家族被遗忘的时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01: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哎,都是强人,每个回帖我都仔细看了两遍,都比我熟悉金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8 17: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9 05:32 , Processed in 0.01674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