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7|回复: 0
收起左侧

为何普鲁士能完成统一德意志的大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4 15: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直以来,德意志只是一盘散沙,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不过,自拿破仑战争后这种分裂状态逐渐被打破1,而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各邦国逐渐联合起来。到1871年,普鲁士终于统一了全德意志。

其实,有能力领导德意志的统一,除了普鲁士外,还有奥地利。不过,奥地利一向打着正统主义原则,力倡维持现状。她并不在乎德意志是否应该统一,反而对有关统一的问题一向十分谨慎。这是由于几百年来哈布斯堡王朝一直统治着德境,而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于德境的德意志联邦,奥地利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奥地利境内种族复杂,而日耳曼人所占的人口比例不高,奥国不敢贸然挑动民族主义的火头。相反,普鲁士的民族成份则较为简单,其中日耳曼人所占的人口比例亦较高,故“可以充份利用奥地利无法举起的民族统一的旗帜来号召要求民族统一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力量。”2这正正是普鲁士在民族统一问题上优胜于奥地利的原因。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无论如何,本文只就普鲁士本身的教育与思想、经济、军事和俾斯麦的个人因素四个因素着重探讨。

教育与思想因素

普鲁士建立了完善的国家教育制度,而不少学者亦鼓吹以普鲁士建立民族国家的思想,为普鲁士的统一德意志提供思想上的基础。

提起普鲁士的教育,不得不提威廉?冯?洪堡。他于1809年担任内政部文化教育司司长,主持了教育上的改革。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是“造就出为了祖国的利益、完全自由和充分发展全部能力的人”3。因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建立新的教育体制,设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个层次。初等教育设四年制,中等教育设六年制的实科教育和九年制的普通教育。中等教育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大学。而初等学校进入中等学校必须通过入学试,从而打破依据门弟而获得受敎育权利的陈规。另外,为了注重师资水准,明令规定,只有受过训练的合格教师才能在校任教。随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创办新型的高等学校,培养高等人才。柏林大学就是他在1809年创办的。这间学校实行「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硏相结合」、「科学硏究领先」等等原则,并广泛罗致人才,聘请大批学术名流任教。因此,柏林大学很快成为德意志境内第一流的大学。4
以上的一系列改革的成就是有目共暏的。1840年代的美国一个州的教育部长曾写文章认为,普鲁士以及德意志某几个邦在平民教育中站在最前列。5而法国一个观察家在1831年把普鲁士称为“典型的兵营加学校的国家,学校教化人民,兵营保卫人民。”6普鲁士优良的教育制度,由此可见一班。

另一方面,不少学者鼓吹由普鲁士来统一德意志。例如,达尔曼呼吁德意志各邦在普鲁士的领导下联合起来,造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帝国。7而罗伊森所写的博士论文《亚历山大大帝传》则以古喻今,把希腊各邦比作德意志各邦,把马其顿比作普鲁士,希望普鲁士像亚历山大大帝一样用武力来完成德意志的统一。他亦着书歌颂普鲁士反拿破仑战争的胜利,认为普鲁士的兴起与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具有同样的意义,都使人类向自由和民族解放迈进了一大步。8另一学者蒙姆森所着的《罗马史》亦以古喻今,认为德意志的统一必须由一位像凯撒的人用宝剑来完成,而能够担当此项重任的,只有普鲁士国王。9

正是完善的教育制度和学者的极力鼓吹,为普鲁士日后的统一创造思想上的基础。

经济因素

从经济上,普鲁士领导德意志各邦建立统一的经济体制,为日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打下经济基础。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为农奴制改革,二为关税同盟的成立。

农奴制改革

普鲁士的农奴制改革导因于施泰因和哈登堡的改革。施泰因于1807年担任首相。他所颁布的《十月敕令》10规定,废除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允许农民有自由支配财产、自由选择职业和结婚的权利、人民可自由经营工商业并购置庄园的地产等。改革措施曾因施泰因的离职逃亡11而一度中断,而由1810年任首相的哈登堡继续实行。1811年颁布的《关于调整地主和农民之间关系的敕令》,规定农民在一定条件12下用让出部分土地给地主的方式,来把所占用的土地转归自己所有。这些改革,由于一定程度上与容克阶级的利益相悖而遭到阻挠,因此成效不算十分彻底。无论如何,1848年革命后,为了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容克阶级不得不作出妥协,于1850年由政府颁布了新的“调整法”,规定在地主土地占有制的基础上,无偿地取消农民一些次要的封建义务,而同土地占有直接关系的封建义务,如各种强制劳役和地租,由农民向地主赎买。这样,不少农民因赎买而成了自由民,普鲁士的农奴制不久瓦解。

普鲁士的农奴制改革为缓慢的、不彻底的。不过,经改革过程后,普鲁士的经济渐渐得到发展。由于农民交纳的赎金,加速了资本累积的过程;不少农民失地破产涌入城市,为工商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劳动力。这些都对普鲁士以及各德意志邦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因素。另一方面,在普鲁士的改革影响下,各邦国也纷纷仿效,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因此,德意志各邦国正渐渐被“普鲁士化”了。13

关税同盟

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的起因,一向为学界争论的焦点。但不容否认的是,普鲁士是这个经济同盟的先驱者。1818年的《普鲁士关税法》是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基础。这个法令规定,普国境内废除关卡,取消消费税和国内关税的征收,宣布商品流通的自由。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建立后,关税体系更不断扩大。从1835年─1851年间,德意志各邦国相继加入。14到1866年北德意志联邦成立后,这个同盟又与南德诸邦签订关税条约。直到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同盟才正式解体。15

各邦国之所以加入这个导源于普鲁士的关税体系,是她们“权衡切身利益,不得已做出的决定。”16关税同盟之建立,可加强各邦国的相互联系而对其经济发展带来正面的影响。她们实时的得着为减低了政府行政的成本,从而相对使税收增加。而长远来说,促使德境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的统一、改进了交通运输的状况,从而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单就普鲁士而言,她本身的经济优势有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普国本是整个德意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一个邦国之一。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的鲁尔区、萨尔区和上西里西亚是德国最重要的三个矿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也可以使它采取开辟一个大的销售区域和减少边境监察开支等辨法,吸引那些没有能力实行独立经济政策的中小邦国向它靠拢。17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与发展,使中小邦国更加依赖普鲁士。1857年,关税同盟内95%的生铁来自普鲁士,即使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萨克森也必须向普鲁士购买原料。60年代,萨克森有2/3的谷物来自普鲁士,而南德诸邦所需要的生铁、石煤等工业原料也主要由普鲁士提供。而同盟各邦的商品在普鲁士找到了广阔的市场。例如:1852年,黑森有40%的达姆斯塔特皮革、43%烟草、50%葡萄酒销往普鲁士。18各邦对普鲁士的经济依赖是何等的深厚。因此,随着关税同盟的不断发展,普鲁士的经济地位得以确立。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鲁士在领导德意志的地位也渐渐地确立起来。奥相梅特涅就曾预感到以普鲁士为主导的关税同盟,对奥国在德意志原有的地位为一可怕的威胁。关税同盟俨然成为「国中之国」,打破了德国的均势,确立普鲁士在德意志的“特殊地位”。19普鲁士在德境不断提高的影响力,与奥国主张均势的方针相悖。另一方面,与普鲁士通过关税同盟与各邦的联系愈来愈密切的情况相反,奥地利与各邦的经济联系则分离得愈来愈远。一方面,奥国由于其自给自足的经济而对外没有重要外贸;另一方面,其经济远较普鲁士落后,尤其是匈牙利和其它非德语地区,工业品缺乏竞争力。因此,奥国实行保护关税政策,而没有参加关税同盟。奥国曾多次阻挠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发展,并提出建立中欧关税统一体,目的在于以哈布斯堡为核心,以大德意志吞并小德意志经济区域,遏制普鲁士及关税同盟的扩展,重新树立奥国在德境的领导地位。同盟各邦面对这两难局面,虽然从政治上不愿受普鲁士的支配,但经济上始终无法摆脱对普鲁士的依赖。因此,最终选择了普鲁士,奥地利被排斥在关税同盟之外,从而“确立了以普鲁士领导的小德意志的经济和政治霸权。”20

可以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不但加强了普鲁士与德意志诸邦的经济联系,使她本身的经济优势得以发挥,促进了德意志的经济统一,亦为她政治上统一德意志创造了物质前提。

军事因素

普鲁士有其独一无二的兵役制度。普鲁士的征兵制事实上为其陆军的真正基础。其实早于拿破仑时代,法国及其它欧陆国家都实行过征兵制,不过随着拿破仑的倒台而放弃了。21虽然往后这些国家又渐渐地恢复这种制度,不过,实行的程度始终不及普鲁士来得彻底。各国对征兵制多“进行了内容广泛的修改,并允许代为应征,这一来实际上便成为常备军的一种补充…法国(的)陆军全军(在1866年)40万人中只有12万人是征来的。”22然而,“1814年的普鲁士陆军法奠定强制17至50岁的全体男性服役的规定,…这原则在宪法上得到了确认。”23到1860年,普法冲突愈见明显,普鲁士的征兵制随之扩大实行。每年的征兵数从4万人提高到6.3万人。而每个男子必须在常备军中服役三年,再服四年预备役,然后才能转入后备役。这表示一旦普鲁士军队充分动员起来,每个人都必须服役七年。“由于不容许顶替,而且后备军可以承担绝大多数的卫戍任务和后方的劝务,这项制度使普鲁士第一线的陆军比例远远高于其它大国。”24

除此之外,普鲁士设有一个参谋体系。早于拿破仑战争时,军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泽瑙为国家设立了一个「总参谋部」,成为军队的集体智囊。这个机构“提出战术理论,在平时及战时制订作战计划,向各级战地指挥官提供专家顾问。这些参谋官跟实际的指挥官共担责任…当指挥官不在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针对改变了的情况以指挥官的名义重下命令。”25以后总参谋制度越为发展并得到巩固。另外,老毛奇于1860年代初领导参谋总部,他意识到未雨绸缪对战争的重要性,除了加强军事演习外,建立一个专门监督普鲁士铁路系统的机构,以确保军队和物资能迅速运到目的地。以上谈的是制度的理想模式,当然,普鲁士的军队亦并非十全十美。例如,真正作战时,指挥官与参谋之间的矛盾、物资运抵前线时,部队已调离铁路网、普军的武器并非最为先进(如1866年奥地利的大炮显然胜过普鲁士大炮、1870年法国的夏士波步枪明显优于普鲁士步枪26)等。无论如何,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参谋本部对这些过去犯下的错误仔细地加以硏究,并且对训练、组织和武器作必要的调整。”例如,“当大炮的弱点在1866年的战争中暴露出来后,陆军很快改用新式的克鲁伯后膛炮…铁路运输的延误状况由新成立专门机构而获得改进。”27

由于普鲁士积极实行征兵制及设立独特的军事部门,加上战术的灵活运用以及俾斯麦灵活的外交手腕,尽管她的总体兵力不及敌军,仍能势如破竹地打败之。普鲁士所建的德意志帝国正正是由一场场的军事胜利而建立的。

俾斯麦的个人因素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与灵活的外交手碗最终促使普鲁士完成统一德意志的大业。

普鲁士要统一德意志,单靠其经济力量是不够的。德境以外,法国、奥国、俄国由于对德境的传统方针,均不愿看见中欧诞生一强而有力的大国。德境以内,中产阶级虽然渴望统一,但该以大或小德意志去完成统一的问题上,仍然争论不休。在普鲁士,威廉一世于1861年登位,旋因军事改革问题与议会发生冲突,国王陷入困境之中,一筹莫展。普鲁士要有所作为,就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进行规划、领导。这个人就是俾斯麦。

俾斯麦于1862年担当国家的首相,之后兼任外交大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即位后就曾说过,现在已是普鲁士依仗自己的军事力量取得好处的时候了,“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并说,“这种时机已被错过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28这暗示了他统一德意志的方针──消除议会的制肘,靠普鲁士强大的军力去铲除反对势力。这样便开始了他为统一而实行的铁血政策。

对内方面,俾斯麦不理会议会的反对,把政府的股票收买权给予科隆─明登铁路公司,为政府带来三千万塔勒的收入,不仅缓解了财政危机,更完成了军事改革。

对外方面,「铁血政策」意味着战争。而普鲁士是通过三场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的胜利而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大业。这三场战争都充份表现出俾斯麦灵活的外交手碗。现略述如下:

第一场战争为1863年的普丹战争。29这场战争是因丹麦吞并叙列斯威、荷斯坦因两公国而引起的。俾斯麦认为可加以利用。他自己曾说过,“这两个美丽的省份确实对我们的雄心有巨大的诱惑力。”因此,他便力促普鲁士介入。对外方面,俾斯麦利用英、法、俄在国际争端上的矛盾,采取有效措施使她们保持中立。另外,俾斯麦认为普鲁士最好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帜去介入这事件,故争取奥地利的加入,而使这战争不是纯粹的普丹战争,而成为全德对丹麦的战争。最后,普奥联军击败丹军,占领了整个日德兰半岛,迫使丹麦将叙、荷二地交出。战后,叙─荷为普、奥共有,普管北面的叙列斯威,奥管南面的荷斯坦因。而俾斯麦对两公国内部的管理权该谁属的问题制造到混淆不清,故意埋下普、奥争端的伏笔,为将来普、奥战争制造了机会。

第二场战争为普奥战争。这场战争主要是因为普、奥就叙列斯威?荷斯坦因问题而激发的。俾斯麦认为英、俄不会轻易介入这场战争,最重要的为法国的态度。因此,他积极的交好法皇拿破仑三世,向他含混地表示,将来可向比利时与箂筃区补偿,从而换取法国的中立。这使普国避免了两面作战的危险。同时,俾斯麦有意拉拢意大利,与之订立了攻守同盟,从而分散了奥国的兵力,使普国做到与奥速战速决的效果。可以说,在战争爆发前,经过俾斯麦一连串的外交努力,奥国陷于孤立,而普国是在相当优势的情形下跟奥国作战。战争期间,奥军在与普军交锋时多次失利,最后更于柯尼格兹战役中惨败。本来,普王威廉一世及多数军官拟继续进兵维也纳。但俾斯麦有远大的目光,他认为将来普国难免跟法国来一场决战,而且,英、俄等国不会坐视普国的扩张而不理。现在既然有了胜利,应该适可而止。因此,他以自己的去留力争双方停战,并在和约中力言从宽对待奥国,从而避免发生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而经过普奥战争,德意志联邦被解散,建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联邦,奥国则承诺不再参加新的德意志组织。这样,普鲁士向统一的目标迈向了一大步。

第三场战争为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开其端。1868年西班牙发生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由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阿玻亲王继位。法国提出异议,普王让步。1870年7月,法国要求普王保证永远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的王位。经过一番转折,普王同意,并电告俾斯麦,授权他把消息发表。俾斯麦认为,德意志统一的最后障碍为法国,而现在与法作战的时机已成熟,故欲利用此机会向法国挑衅作战。因此,他把电文作了一番修改后公诸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法国正式向普鲁士宣战。早在战前,俾斯麦仍然展开一连串的外交工作。他认为英、奥该不会插手普法之争。对俄国方面,俾斯麦以东方问题作诱饵,同意俄国“废除巴黎和约中禁止其在黑海保有舰队的条款”,若俄国向黑海扩张,“德国是会高兴的”。因此,普俄两国终逹成秘密的中立协议。自于南德四邦,俾斯麦一方面以经济来拉拢,另一方面大力宣扬法国对南德的野心,从而激起南德人民的抗法情绪。终于,普国与南德四邦订立了秘密的攻守同盟。可以说,法国是完全陷于外交孤立的情形下作战的。普法战争的结果,普军攻入巴黎,法兰西第二帝国瓦解。而北德联盟与南德各邦不久结合,普鲁士终于统一了全德意志。

若果没有俾斯麦,以当时普鲁士的实力来说,相信统一德意志迟早都会得到实现,但却不知还要拖延多久。因此,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与外交手碗,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终促使普鲁士完成统一德意志的大业。30

总结

普鲁士之所以能统一德意志,并不是偶然的。自施泰因和哈登堡时代进行的改革,在往后数十年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教育制度趋于完善、学者在鼓吹以普鲁士为首建国的民族主义,为普鲁士提供思想上的统一基础。在经济上,普鲁士的解放农奴政策不但为本国提供资本、劳动力发展经济,亦使德意志各邦国仿效;关税同盟的建立并逐步扩张,加强了普鲁士与德意志的经济的发展与联系,使德意志地区逐渐“普鲁士化”,为普鲁士的统一提供了经济以至政治上的基础。而普鲁士独特的军事创制亦有助统一战争的胜利。最后,俾斯麦的个人因素,即铁血政策与灵活的外交手腕促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大业。

可以说,这些因素相互交织起来,造成普鲁士所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9 14:55 , Processed in 0.01259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