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4|回复: 0
收起左侧

宋朝农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7 00: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朝时期,中国的农业和食物最后成形。食物生产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到宋朝末年,不再由汉人统治的华北已在农业上成熟。此后直至20世纪中期,就很少再发生变化了。华南在此后历朝中扩大了农耕,并增加了新的农作物,但那里的模式还是在宋朝确立的,而且并未伴有多少技术上的基本变化。” —— 引自美国学者尤金·安德森在《中国食物》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例如新式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南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苏州)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指苏州和湖州)或“苏常熟,天下足”(指苏州和常州)之称。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代平均每亩约1.5石(比汉代高50%),宋代约2石,比唐代高约30%。甘蔗种植遍布苏、浙、闽、广、等省,糖已经成广泛使用的食品,出现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制塘术的专著:王灼著《糖霜谱》。

宋朝农业生产发展简表

农业生产工具
994年 推广踏犁。   
1036年-1101年 使用拔秧工具秧马。   
1115年-1234年 东北地区使用分立起垄、中耕趟地的趟头。   
1127年-1162年 江南水田使用碎土、平田、混和泥浆的工具耖。   
1169年 用于开荒的留刀见于记载。   
12世纪后期 钢刃农具开始推广。曾之道作《农器谱》(已佚),记述了耒耜、耨镈、车戽,蓑笠、铚刈、筱篑、杵臼、斗斛、釜甑、仓庾等农具和农业设备,是当时最详尽的农具书。   

农田水利   
988年-998年 开发河北海河流域淀泊水利。   
1064年-1075年 福建莆田建成木兰陂。   
1069年 制订《农田水利约束》,建立全国性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   
1070年-1076年 王安石变法期间,全国兴修水利10793处,溉田360多万亩。   
1088年 单锷作《吴中水利书》是为有关太湖水利的最早水利著作。   
1107年-1110年 修丰利渠,溉田350万亩,并创造了暗棚滤沙技术。   
1168年 范仲淹议修通、泰、海三州捍海堤,以卫民田。堤长数百里,史称范公堤。   

土地利用  
960年-1279年 长江下游出现稻麦一年二熟制。围湖造田引起水旱灾害,己普遍受到重视。   
1068年-1077年 宋熙宁期间,进行大规模引浊放淤、改良农田。   
1127年-1279年 滥伐山林,造成水土流失事例已见记载。   
1149年 架田建造见于陈慕《农书》记载,是为中国最早的人造耕地。使用深耕冻垡,熏土暖田的措施利用冷浸田。   
1154年 蔗田利用蔗粮轮作用地养地。   
1172年 “梯田”名称见于《骖鸾录》。   

大田作物   
960年-1279年 小麦在长江流域大发展,形成“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季稻已发展到福州和昆明、贵阳一线。   
1012年 宋真宗遣使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江淮、两浙三路种植,是中国历史上水稻的一次大规模引种。   
1061年 油菜已成为江南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   
1086年-1100年 中国最早的水稻品种志《禾谱》问世。   
1227年-1279年 太湖地区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时有“苏湘熟、天下足”之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9 14:50 , Processed in 0.01257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