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0
收起左侧

解读 1979中越戰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 11: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点长慢慢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有点长慢慢看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B6%8A%E6%88%98%E4%BA%89

中越戰爭,又稱為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是指於1979年2月17日至1979年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以下簡稱越南)之間的一場戰爭。中國稱之為對越自衛還擊戰(廣義上是指79年到89年近十年間的中越邊境衝突),在民間被習慣稱作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稱之為1979年北部邊境戰爭(Chi?n tranh biên gi?i phía B?c, 1979)。在短暫佔領越南北部幾個重要城市之後,中國軍隊在一個月之內撤出了越南。中方和越方都宣佈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使中、越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到最低點,並使大量華裔越南人繼續逃亡。
                            戰爭背景
在與法國開戰的第一次越南戰爭初期,中國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有著很緊密的關係。雙方都反對在越南的統治者法國殖民政權。在越戰期間,中國和蘇聯都向越南提供了援助,共同反對美國。

對於本次戰爭的起因,中國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稱:

「越南政權三番四次挑起邊界事端,嚴重地騷擾了中國邊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中方一再發出警告,越方卻置若罔聞,一意孤行,中國政府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發動邊界自衛反擊戰,對越南實行懲罰。」
而越南的河內之聲廣播電台,則指責「北京擴張主義集團」,表示:
北寇(指北京)妄圖侵佔鄰邦的領土,以遂其稱霸亞洲的狂妄野心,(越南共產黨)黨中央和政府號召全體軍民再次奮起反抗外族侵略。
中蘇交惡
1969年3月中蘇爆發珍寶島戰爭,進入七十年代,冷戰後期中國與蘇聯持續處於敵對狀態,蘇聯在中國北方陳兵近百萬達44個師,隨時有可能再次爆發大戰,而中美關係則開始正常化。1978年6月29日,越南加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COMECON)。蘇聯出於牽制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在印度支那半島的擴張。

越南入侵柬埔寨
雖然越共和紅色高棉曾經有過合作,但是當紅色高棉的領袖波爾布特掌權而建立民柬後雙方關係開始惡化。越南謀求建立以越南為主導的印支聯邦。柬埔寨拒絕了這些要求,而且在1978年,作為反製柬支持一支越南遊擊隊入侵西越。

越南在蘇聯的默許下,入侵了中國的盟友之一——民主柬埔寨,並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同時越南在國內大規模排華;越南方面對中越邊境的陸地、海洋提出主權要求,宣布將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範圍,出兵繼承了越南共和國(南越)對南沙群島部份島嶼的佔領,而此前越南(北越時期)則明確錶示南海諸島為中國領土,並與中國發生了邊境衝突。中國政府方面聲稱「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為了捍衛主權,懲治侵略者」而發動了「自衛還擊戰」進入越南。而當時國際上大部分西方國家認為越南應從柬撤軍,中國則應從越南撤軍(實際上中國在一個月後撤軍,而越南則仍通過傀儡政權維持對柬佔領)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認為是中國侵略了越南,亞洲大部份國家如日本、印度和蒙古等國也要求越南停止侵略柬埔寨而中國也應自越南撤軍。
                   中國的戰後檢討
戰爭期間中國軍隊並無可咨識別之軍階、軍銜制度,導致指揮體系嚴重紊亂,戰後中國軍隊全面恢復文革前軍階、軍銜制度。
越軍善用曾經造成美軍大量傷亡之詭雷埋設,再度使中方傷亡慘重。
越南方面的抵抗強度超乎預期,而中國方面由於缺乏戰車、步兵、砲兵間的協同作戰經驗,導致戰爭期間傷亡慘重。
前線通訊能力不良,砲兵因常發生誤擊友軍事件而無法充分發揮支援效果。
59式與62式戰車不利於在山嶽叢林地帶使用,常遭到越南士兵以反裝甲武器攻擊,損失慘重。62式戰車裝甲太薄,防禦力不足。
步兵缺乏裝甲運兵車或步兵戰鬥車輛輸送,全靠步行作戰,機動力過差。
醫療設備、醫護人員不足,造成兵員死亡比例過高。
工兵設備與技術都不足,尤其缺乏現代化渡河工具,影響攻擊速度。
空軍支援不夠,且缺乏夜戰能力。
前線指戰員無法適應現代化戰爭,仍然使用老式戰術,導致兵員重大傷亡。
後勤補給情況不理想,補給車輛不足,常靠人力進行運補。
部隊訓練不足,且缺乏山地、叢林戰與夜間戰鬥的訓練;與長年在山林與美軍作戰週旋的越共軍接戰,倍感吃力。
                                               評價
這場戰爭是因邊境糾紛而引發的局部戰爭。但有的學者認為,從其發動背景來分析,可能是一場中國共產黨為了對內凝聚國家向心力以鞏固其政權;對外展示軍事實力和政治決心而發動的戰爭,戰後鄧小平成功取得了國內一切權力,華國鋒被趕下台。學者一般認為,戰爭原因可能有內外兩大因素:

內部原因:
由於當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剛結束,新一屆領導集體開始執政。由於文化大革命對國內人民造成的對共產黨統治階層的信任危機,中國領導人認為有必要發動一場「打擊侵略者」的戰爭,以重新凝聚其國民的民族向心力。
自林彪、文革以來,鄧小平對中國軍隊的作風就表現出強烈不滿。鄧小平在明知文革後中國軍隊戰鬥力減弱的情況下,還決心與越南一戰,其目的也在於剎一下軍隊的傲氣,給軍隊一些教訓。
外部原因:
由於當時還處在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在全球存在著廣泛的利益衝突,而中國由於與蘇聯交惡和以往輸出革命的策略,導致了其在東亞地區處於相對孤立的局面。為了與蘇聯爭奪在共產世界中的領導權,並顯示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統治能力和對軍隊的指揮能力,及拓展外部空間並援助其盟友紅色高棉政權,因此趁越南的盟友蘇聯忙於阿富汗戰爭(1979年)無暇它顧(此處有誤,此戰於三月告一段落,而蘇聯入侵阿富汗是在本年的12月),而美國又開始與中國改善關係之際,發動了此次戰爭。從另一個意義上說,中越戰爭,同時也是對蘇聯的一個教訓。這點在鄧小平1月訪美,2月就開戰的順序來看,尤為明顯。對於美國來說,西方國家樂於見到中國教訓一下越南這個蘇聯的盟友。中越戰爭之後,中美關係進入了近10年的黃金時期,直到1989年6月。
                            影響
戰爭的影響是持久的,尤其是對越南方面來說。中國軍隊在撤退回中國的過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物資使越南的村莊、公路、鐵路遭到巨大破壞。

邊界衝突持續了整個1980年代,包括1984年四月的一次大規模衝突,兩山戰役。1999年,在經過多年談判之後,中國和越南簽署了邊界條約,雖然具體分界線仍然被保密。[2] 這次的條約中包含了較小的邊界調整,一些土地被歸還給中國。越南官方媒體報導新邊界事實上於2001年8月左右實施。

中越戰後鄧小平在國內成功獲得了黨、政、軍一切權力,華國鋒被趕下台,但卻開啟了往後長達十年的老山邊界戰爭[3],中越兩國海軍並於1980年代初在西沙群島爆發數次海上軍事衝突。這使越南更徹底的向蘇聯靠攏,甚至將戰略要地金蘭灣借給蘇聯作海、空軍基地之用,此舉為中國所始料未及。

這場戰爭還造成在越的華裔繼續受到歧視並被迫移民。他們之中很多人被迫成為船民逃難,而最終移居到澳洲、歐洲或北美的其他亞裔社區,也有部分華裔回到中國境內定居。

戰爭的後果仍在持續著,特別是在越南。今天越南仍然維持著世界上最龐大的陸軍之一,其中的一些原因就是出於對中國的擔憂。

1991年蘇聯解體,越南失去蘇聯支持後,中越關係開始正常化。在此之後,中越之間人民交流日趨頻繁,對地區和平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兩國政府和人民漸漸淡忘、也很少提及當年的軍事衝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9 19:28 , Processed in 0.01351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