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自1565年西班牙人开闢了东亚与美洲大陆之间的太平洋航线之后,许许多多的中国商品以及与中国有关的举凡历史、政治、文化等资讯,便源源不绝经由西班牙人据有的墨西哥送往西班牙本土,因此于1585年由门多萨(Juan González de Mendoza)所出版的西方世界第一本有关中华帝国历史的着作,便是根据他在墨西哥停留时所收集到的第一手资讯所写成。因此在中、西交流的历史上,墨西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另一方面,除了这些以理性爲出发点所搜集到的资讯之外,许许多多有关中国的传说,亦随着中国丝绸在墨西哥境内的热销四处流传,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公主的传说。
就这样这艘人口贩子船辗转停留后来到马尼拉,此时正好墨西哥副王唐.迪亚哥.卡利优.门多萨(Don Diego Carrillo Mendoza﹐1621~1624)委託菲律宾总督唐.胡安.德.西尔瓦(Don Juan de Silva﹐1609~1616)帮他从马尼拉选购数名美丽的中国女奴运回墨西哥。等印度女子米拉搭船到达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港时,可能是墨西哥副王碍于其身分,不方面亲自出面接走米拉,因此便委託他的好友米格.索沙(Miguel Sosa)将军,替他出面处理此事。
标致可人的米拉公主睁着一双闪烁迷人的丹凤眼,白皙明亮的双颊掩不住花样年华的青春与脱俗的东方美,因此当她一抵达阿卡普尔科港踏上墨西哥的土地时,立即引起了西班牙军队的骚动,甚至士兵们皆臣服于她的花容月貌而疯狂不能自持。米拉公主来到普埃布拉之后,米格.索沙将军与其夫人便担任米拉公主的教父与教母,并且爲她再取一个天主教西班牙名字卡塔琳娜.德.圣.胡安(Catharina de San Juan),1627年她被送往修道院,接受天主教的教育与仪礼训练,而人们又给她另外一个昵称,就是「普埃布拉女华人」。
也许是来自于大航海时代时空的交错与文化的融合,墨西哥人出现了这个有趣的观念,对于凡是来自东方的中国、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等东亚与东南亚概念区域者,均冠以「中国」之称,甚至延伸至凡是肤色爲近似褐黄色等有色人种的混血儿,均謔称之「华人」。也由于这个观念,使得他们将米拉公主称爲「女华人」。
在才德兼备的修女玛丽亚.德.耶穌斯.托默林(María de Jesús Tomelín)的教导下,卡塔琳娜.德.圣.胡安开始学习与瞭解天主教的教义。据说印度公主卡塔琳娜.德.圣.胡安认爲她的这位老师管教太过严格,而且宗教的训练课程太多,所以常常偷懒省略许多繁琐的宗教仪式步骤,甚至据说她喜欢整理老师的房间,胜过于学习西班牙文以及複杂难以理解的天主教神学。
米格.索沙将军等不到前副王唐.迪亚哥.卡利优.门多萨返回墨西哥,便因病蒙主宠召先走一步,失去庇护的卡塔琳娜.德.圣.胡安此后又陆续落脚在女传教士修道院、佩德罗.苏阿列斯(Pedro Suárez)神父与希波利特.德.卡斯提亚.德.阿特拉(Hipólito del Castillo de Altra)队长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