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9|回复: 0
收起左侧

2009年他感动中国:记中国航空专家宋文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 03: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童年的血色记忆
  “在我小时的记忆中,似乎满街都是难民和伤兵,时常见到的都是焦土和弹坑。日本人的飞机,几乎每天都在头上盘旋,隔三岔五就来轰炸昆明。整个城里的人,每天惶惶不可终日。警报一响,全城的人就乱作一团,大人就带着我们躲警报。我是老大,跑警报时,小小年纪还必须背着弟妹跑。那样的日子,几乎伴随着我的童年和少年……”
  虽然已经时隔半个多世纪,但这样的记忆,始终深深地印在宋文骢的脑海里,虽然有时不愿想起,但却始终挥之不去……许多人的童年都有着五彩斑斓的美好记忆,但在宋文骢的童年中更多的是日军飞机的呼啸肆虐以及眼前战火中的满目疮痍,在后来的回忆中,对于自己为什么要走上航空报国的道路,宋文骢一直认为童年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有着很大的关联和影响。
  那是1938年的一个夏日清晨,刺耳的防控警报又一次响起,日军飞机又来轰炸昆明。8岁的宋文骢和全家人赶紧和大伙们一道躲了起来……只听见轰声连连,躲起来的人们除了有权利祈祷,剩下的就是无可奈何!
  “当时,中国也有飞机,但我们打不过人家;中国在地面上也有高射炮,但总把日本人横冲直撞的飞机打不下来。日本人的飞机基本都是集群而来,像一群群马蜂,每次来都是一个编队20多架。这些飞机有时飞得很低,肆无忌惮耀武扬威,我们躲在郊外的田地里,不但能看见机身上血红的标志,有时还能看见日本飞行员的影子!”
  宋文骢家住在金碧路司马巷巷尾。下午,警报解除后,他跟着母亲跑回来,三牌坊和他家附近不能幸免的也被日本飞机轰炸,留下巨大的弹坑和烧焦的房屋,未燃尽的火苗还在吐着长长的舌焰噼里啪啦地吞噬着,就如同日军飞机那嚣张的气焰。在他家前面的巷口,黑压压的聚集了一群人,小小的宋文骢从人缝中扒拉进去一看,人群之中摆了一张破烂不堪的席子。这张席子下,是一具被炸弹炸死的老人尸体。母亲也挤进人群,跟着众人唏嘘难过不已。不知怎么,小小的宋文骢也不知那来的勇气,竟走上前去揭起席子,看了看这位死不瞑目的老人,满身鲜血!这是自己同胞的鲜血!
  默默的搭下席子,宋文骢静静地跟着母亲回家,快到家门口时,他突然说道:“等我长大了,也要开飞机去‘东三省’,去炸那些日本鬼子!”母亲回头,惊奇的看着 “人小志大” 的文骢,赞许的点了点头,眼中泛着泪花,什么也没说……
  国仇家恨从日军飞机在中国领空呼啸肆虐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不容选择的压在了宋文骢柔弱的肩膀上……
少年强则国强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追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
  云南,昆明,一所旧时学堂里,一群稚气未脱的学生们正集在操场琅琅地背诵着已故孙中山总理的遗嘱,其中,有一位个头不大,声音却格外洪亮,他就是宋文骢,那时他才不足10岁。孙总理的遗嘱,有些深奥,深沉厚重,却又情真意切,催人奋进,每每咏后,总能激发少年宋文骢救国图存的思索,以及点燃他的满腔热血,而孙总理“要做大事,不做大官”的这句教诲从老师第一次讲给他听起,就在少年宋文骢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影响这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946年9月,宋文骢考进昆明天南中学读高中。高中的他勤学而又调皮,但却能像大人一样勇于担当。一次,学校柴禾烧光了,眼看整个学校就要断火断炊,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着急。尤其是老校长,四处求人买柴也没有结果。当时要买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还要用小火车拉回来。这个差事即使对大人来说,也是个苦差,不但需要风餐露宿,而且还需有人来组织负责。宋文骢听闻这一消息,便和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商量对策,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宋文骢领头找到校领导,自告奋勇要去远地买运柴禾。校长正愁无人指派,见几个充满稚气的学生主动请缨,而且还有这么大的决心,他犹豫了一阵,最后还是破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几天过去了,宋文骢他们还没有回来
  “宋文骢他们回来了么?”
  “还没见人影啊!”
  “不会出什么事了吧?”
  “十几岁的娃娃出去能让人放心么?”
  “柴禾的事虽然要紧,但就怕娃娃们路上有个什么差错,我们怎么向他们家长交代啊!”
  ……
  正当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议论纷纷,焦急等待时,传来了宋文骢他们回来的消息,大家跑出去一看,喜出望外,好家伙!宋文骢他们不但买到柴禾,而且还联系了几节运柴禾的小火车皮。几天几夜的运输途中,他们把棉被顶在头上,冒着大雨,克服重重困难,硬是把几车皮柴禾拉回了学校。
  “小宋,你们小小年纪,真是不简单——你们是给学校解了危,给全校师生解了困哪!”一见到宋文骢,校长就紧紧握着宋文骢的手,看着5个淋得像落汤鸡一样的学生,激动万分感慨不已,全体师生站在校门口,为他们的“凯旋归来”鼓掌欢迎!在接下来的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上,校长特地对他们提出了公开表扬,全场再一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台下的宋文骢此刻心潮澎湃,解决的学校师生们的燃眉之急,这响彻全场的掌声让宋文骢感受到了自己努力付出与无私奉献的价值和意义!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宋文骢已心怀救国之志,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他为他以后强国强军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品质基础……
“黎明破晓”前的秘密运送
  1949年,随着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全国解放形势已经日趋明朗,而滇桂黔地区的部分国民党守军依旧在负隅顽抗。“到农村去,到“山那边”(当时人们对边纵解放区的统称)去!去参加游击队,迎接主力部队到来,迎接大西南解放!”地下党组织向这些地区的进步青年们发出这样的号召。
  1949年6月,高中毕业的宋文骢决定去“山那边”参军,给家人留下了一封信后便和同学一道爬上了离开昆明的火车,来到了解放区。他和同学们被安排在云南泸西县板桥镇滇桂黔纵队政治部干部训练班参加了为期一月的集训。1949年7月,宋文骢正式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即现在的共产主义青年团。
  集训结束后,宋文骢被分配到滇桂黔纵队司令部参谋处二科当侦察员。至此,宋文骢正式成为了人民解放军中一员,为全国的解放而工作和战斗。
  “小宋,组织上准备交给你一个重要的任务!”
  一天,侦察队领导找到宋文骢,交给他一个重要任务:给昆明的地下党组织送去党的机密情报和一捆人民解放军的“约法八章”,并告诉了他注意的问题和接头的地点暗号。此时,国民党的第8军和26军还盘踞在昆明,卢汉正和解放军秘密酝酿起义。
  “保证完成任务!”宋文骢信心满满的对侦察队的领导承诺。
  胆大心细的宋文骢接受任务后,立马准备,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化装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赶集卖地瓜的山里农民,头戴破草帽,身穿蓝粗布对襟衣裳,左肩挎着一个破箩筐,情报藏在身上,“约法八章”放在筐底,上面堆满地瓜。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宜良火车站上车,坐上了去昆明的小火车。
  黎明前是最黑暗的。
  车站和车上,国民党兵如临大敌,来来往往。上了车,宋文骢不敢坐进车厢,就把箩筐放在两节车厢的过道上。车还没启动,这时,国民党宪兵过来挨个检查旅客和行李,眼看越来越逼近宋文骢了,宋文骢定了定神,始终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没有一丝惊慌。还好,此时的国民党军如同“秋后的蚂蚱”,随着我军的大军推进,早已惶惶不可终日,检查更多的是一种应对式的“例行公事”,在宋文骢的身上上上下下拍了拍,摸了摸,就算过关了……忽然,一个宪兵盯住了宋文骢旁边的地瓜箩筐。
  “这是什么?”
  “长官,这是地瓜,俺准备到城里赶集去卖的,今早刚从地里挖出来,又甜又脆,您看要不要捎带几个……”宋文骢笑眯眯的对这几位宪兵应对道。
  检查的士兵看了宋文骢几眼,一身土不拉叽的,那一筐地瓜个个沾满了泥巴。没什么破绽,别弄脏了手。
  “算了,一边去。”
  宪兵们手一挥,这才放过了他,继续向前查去。
  好险啊!
  随着一身长长的汽鸣,小火车终于吱嘎吱嘎的启动向前,冒着黑烟,向着昆明方向驶进……不知不觉,火车便到了昆明。
  宋文骢下了车,赶紧进了城,在城里他提着地瓜筐,按照交代的接头地方,不慌不忙地寻着街上的门牌号,最后来到晓东街的一家药房。进了药房,他并不说话,按照接头暗号,他递上一张药单子,掏出一支香烟在柜台上墩了三下。柜台里的老板看了他一眼,也并不说话,掏出火柴划燃又马上把火吹灭了;宋文骢又将手里的香烟在柜台上墩了三下。
  看见暗号,药店老板赶紧把宋文骢让进店里,来到后面的房子里,才自我介绍说自己姓雷。宋文骢也自我介绍说自己姓马(化名姓马子祥)。姓雷的同志收下宋文骢送来的情报和宣传资料,安排他在店里住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宋文骢起来一走到街上,就见昆明城里显眼地方,都贴上了人民解放军的“约法八章”!无数的市民踊上街头,翘首观看。见此情景,顺利完成任务的宋文骢从心底里感到一阵阵欣慰。
  随后,卢汉于12月9日率领国民党74军、93军和地方保安4万余人起义,昆明宣布和平解放。“边纵”在此期间,配合人民解放军17军和起义军队进行了昆明保卫战。
撒手锏与中国人的志气
  “你们的技术不行,你们的方案不行,你们的人员不行。这样的起落架你们是搞不出来的!”
  因为价钱谈不拢,双方的心理价位差距太大,谈判不得不就此告一段落。
  “你们肯定干不了的,等你们干不了的时候,随时可以再来找我们。但那时的价钱我们只能再协商了。”外国专家留给宋文骢的只是一个离开的背影,但也激起了他从小就不服输不信邪的傲气。
  “不等,不要,不靠!让歼10身上流淌着中国自己的血液!”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此时暗暗的下定了决心。
  十年“文革”的耽误,使本来就落后的中国航空工业发展难免受到影响,而当时的研制思想更多的是仿制苏联飞机,但始终尾随其后,只会被人越落越远。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国门的打开也让人们清醒的意识到中国在歼击机方面与世界强国的巨大差距,而现代战争,对于制空权掌握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空军,就谈不上是一个强国,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真言,看着与强国先机战机的技术差距,宋文骢有一种时时在心的忧患。从被任命为歼10总设计师的那一天起,宋文骢明显地感到肩上沉甸甸的分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毗邻的武侯祠里镌刻的诸葛武侯的《出师表》此时也镌刻在他的心里。就连夫人父亲病重,也只有夫人孤身回去了,因为宋文骢明白自己身上担负着一种使命,而且是国家使命,“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在歼10飞机研制的7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宋文骢一直在尽着“为国为民”的“大孝”,而一己之私情只能暂搁!在研制歼10的历程中有多少苦涩和心酸,多少曲折和艰难或许只有他最清楚……
  春秋无度付心香,
  神龙起舞意飞扬。
  宝剑出鞘酬壮士,
  青丝鬓白又何妨!
  1984年,歼10开始方案论证,1986年,已经年届56岁的宋文骢被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再苦再累,再艰再难,宋文骢依然坚毅地挺了过来。时间的脚步历史性的踏在了 1998年3月23日,这一天注定是我国航空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天,当然也是宋文骢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歼10 在这一天终于成功实现了首飞,宋文骢的生日原本是3月26日,但从这一天起,他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3月23日——他要永远纪念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2003年3月10日,歼10飞机正式交付空军,在新机交接仪式上,在热烈的掌声中,宋文骢走上了主席台,他捋捋满头白发,凑近麦克风,沉缓而深情讲道:“同志们,今天确实是个好日子呀。我算了算,我们的新机到今年已经18岁了。今天,终于可以参军了!”
  是啊,“孩子”长大了,终于参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先机战斗机——歼10的亮剑出鞘也让洋专家的“断言”最终成为了中国人踩在脚下的“笑话”,中国向世界证明,中国人同样可以造出属于自己的先进战机!它的名字叫“猛龙”!
这个老头有点“倔”
  首飞不易,定型更难。飞机在首飞成功后,仍需要不断的进行试飞测试,并不断改进,以确保飞机的性能和质量在实战中万无一失。
  1998年3月23日,歼10成功的完成了首飞任务,但从首飞到设计定型,必然经历着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都说但凡有成就者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怪脾气或怪习惯。宋文骢或许也不例外,说到他时,许多同事们会笑笑道:“宋总什么都好,就是有时候有点‘倔’……”,不过,歼10最后能够通过设计定型还多亏了宋文骢的“倔”。
  那是在歼10的一次试飞测试中,在飞机完成第一次超音速飞行后,承担试飞任务的同志们都为成功感到高兴时,却发现宋总眉头紧锁,反而高兴不起来。其实在宋文骢的心里对于飞行数据是存有疑虑的。
  饭后,飞机又飞一个起落下来,宋文骢再看飞行数据,他终于沉不住气了。回到所里,他立马召开了专题会议。会上,他叫总体室的同志找出当年做方案时飞机模型在风洞吹风的数据,和现在飞机试飞的数据进行反复对比。最后,大家终于发现了两组数据存在的差异。
  “两组数据虽有一定差异,但重要的是并不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也只好这样了。”有人说道。
  “不行。”宋文骢决绝地说,“我们给空军造的这架新机,一定不能让它留下任何遗憾。”
  “那,宋总,您的意思是……”又有人问。
  “必须趁现在飞机还没定型,抓紧修正改进。不然像现在这样飞下去,飞机是很难达到我们设计指标的。”
  可,现在飞机已经成型,要再做改进,谈何容易!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啊!其他与会者望着宋文骢,没有说话。
  当断则断!“这个问题,各专业反反复复做了分析试验。总要求是……”宋文骢沉思着谈出他的改进想法和具体方案。
  什么,飞机要做这么大的改动呀!与会的同志一听,都有些懵了——这项决定太重大了,要动的可不是一般的小手术。生产计划、现有问题等等都需要协调解决,哪里还有时间来进行如此重大的设计和修改呀!
  “不管有再大的困难,再多的客观原因,也不能凑合,也必须立即着手进行改进!”宋文骢没有丝毫让步的余地。
  一时间,各种闲言、牢骚、抱怨,甚至怒气明里暗里都冲着宋文骢而来。
  “这个老头,真是太固执了,那是水泼不透针插不进哪!”
  可宋文骢像吃了称砣,他不为任何原因所动,硬是铁了心,是非改不可!作为总设计师,他比其他人想得更深更远。长痛不如短痛,发现问题,如果及时不改进,把损失降到最低最小的程度,将极有可能在以后造成覆水难收的后果。
  “宋头顽固是顽固,但他说得有道理,你不服还不行,不改也不行哪——好,那就抓紧时间改吧。” 成飞公司的领导经过反复研究,也痛下决心对飞机进行修改。
  国防科工委、航空总公司支持了宋文骢的飞机改进方案。
  此后,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宋文骢委托杨伟副总设计师与有关部门特别是飞机生产厂进行了十几轮的研究和协调,最终与所有的研制单位统一了认识,生产单位也拟订了新的生产方案,并创造了18个月生产6架改形飞机的奇迹。
  “这个飞机好极了,比我们现在所有的飞机,都高一个档次”,试飞基地的李勇副司令员在亲自驾驶过歼10飞机后如是评价。或许他没有想到现在歼10的“称心应手”是被精益求精的宋文骢“倔”出来的……
被“改行”了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宋文骢搞了几十年的飞机研制,但由于保密等原因,竟然连他父母和兄弟都不知道他这些年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
  记得有一年年,他弟弟文鸿来到沈阳探望哥哥,宋文骢热情接待了弟弟,但绝口不谈自己是干什么的。文鸿见哥哥不谈自己的工作,也不便打听。在哥哥家里,他无意之间看见书柜里有几本赤脚医生读的医学之类的书籍,回去后还对家人说,哥哥现在可能已改行在当医生了!直到歼10飞机适度解密之后,他的弟弟们看见报纸和杂志上宋文骢的照片,称宋文骢为“歼10之父”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哥哥几十年来,是在默默无闻为国家搞歼击机研制呀!
  已过耄耋之年的宋文骢卸下了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的重担,退出飞机研制一线,现在是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但每天依然坚持按时来到办公室处理事务。2009年的暮春,宋文骢向研究所的领导难得的请了几天假,陪夫人回了一趟老家……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未改鬓毛衰!闲话家常时,当家人问及文骢这些年来的经历以及工作时,他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哈军工毕业后,分配到沈阳工作,后来到成都就没有再动了” 。
  低调、谦虚的宋文骢依然不愿过多的谈及自己的工作,因为他的心血和灵魂已经全部默默倾注给了共和国的蓝天卫士,熔做了它的体,化作了它的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国庆60周年阅兵盛典上,蓝天卫士如闪耀明星般在亿万人抬头瞩目下,欢呼声中,飞过天安门,飞过中华大地,飞向那美好的未来……而宋文骢依然步履坚毅的静静行走在研究所内那条熟悉的道路上……
缘来爱有“天意”
  北京,春节,某医院,鞭炮声声正竭力驱走冬夜的寒意,似乎也在迎接着猴年的到来。一间普通的病房里显得格外温暖,白色的病床上宋夫人静静的躺着,面带浅浅的微笑,宋文骢斜倚于床畔,轻轻的握着妻子的手与妻子闲话家常,丈夫温暖而又坚实的手让宋夫人倍感心安和踏实。这年春节是宋文骢和妻子结婚几十年来,呆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个节日。宋夫人学的也是航空专业,毕业就分配到所里搞机身结构设计工作,相知、相识、相爱都在这片国防科研的战线上,在当时讲究家庭政治背景的年代里,宋文骢与家庭出身职员的妻子的结合几经曲折和颇费了番周折……过去种种,点点滴滴,此刻的宋文骢仍记忆犹新。
  “不能再拖了,必须马上手术,不然眼睛就有失明的危险”,医生警告的话语再一次在宋的耳畔响起,如一把把锐利的刀扎得宋文骢的心生痛生痛,为了飞机研制,宋不得不对常人所拥有的天伦之乐忍痛割爱,41岁才有了他和妻子唯一的爱情结晶,可妻子设计工作同样很忙,女儿生下来还没断奶,就不得不送到上海她外婆家抚养,有时和女儿一年都难得见上一次面,和妻子呆在一起的时间也少之又少,妻子也非常体谅和理解他,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家里有什么苦事和难事也尽量满着他,妻子长期的设计发图,使得眼病越来越严重,视力也越来越差,以至于眼睛的视网膜脱落……眼睛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不言而喻啊……我自己不打紧,要是因为我的工作连累拖延了妻子的病情,最终,最终……,我当何以相对啊……
  看着老伴被护士推进了手术室,宋文骢心中既满怀歉意、内疚又忐忑不安,妻子宽慰的一笑,宋文骢抱以一笑,不管现在妻子模糊的视野中是否能够看见,但宋文骢坚信妻子的心中一定能感受得到……
  天佑良缘,宋夫人通过手术后,眼睛终于有了好转。“别耽误工作和正经事……我这没事……”知书达理的宋夫人忙催促着宋文骢赶紧回到自己的“战友”们身边,因为那儿更需要他。再一次回到熟悉的外场,宋文骢工作之余,总会习惯性的仰望一下天空,心想:千里之外的妻子或许也在看着同一片天空吧!
  同心入牵挂,一缕情依依。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晃眼,就已经步入了新世纪的2009年,现在,前几年就已经卸下总师转而担当技术顾问的宋文骢依然每天坚持按时上下班,但相比以前总算有了些时间能陪着老伴手拉着手一块散步,提着篮子替老伴去市场买点菜,宋文骢有时打趣的对老伴说,“咱们一定要身体棒棒的,再过个几十年,否则结婚以来这几十年我亏欠你的怕是还不清喽!”,
  “军功彰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什么你的,我的,还不还的,再说这辈子不够,咱们不是还有下辈子么?!”
  不知怎的,宋文骢转头看着一起携手走过近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老伴,还是那么的美丽动人……
  “是啊,咱们这辈子不够,不是还有下辈子么?!”宋文骢紧紧的握着老伴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就像当年约会时的第一次牵手一样……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梦着你的梦
  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
  幸福着你的幸福
  因为路过你的路
  因为苦过你的苦
  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
  追逐着你的追逐
  ……
  大爱无声,爱不是缠绵悱恻时的山盟海誓,不是你侬我侬时的生死相许,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理解支持,同心相连包容体谅。或许当年风靡一时的歌曲《牵手》中的深情吟唱,多少能代表着这贤伉俪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共同的心声……“缘”来爱有“天意”,在“蓝天”这片两人最大也是世间最大的“交集”中,他们双双献身航空是天意,彼此相识相爱是天意,风雨人生相濡以沫是天意,无怨无悔相互扶持是天意……缘来爱有天意,缘分的天空,映照着他们夫妇俩航空报国的丹心碧血,见证着与子偕老的情比金坚!
“师道”无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
  向来谦虚的宋文骢一生中不太愿意被人冠以“老师”、“大师”的称谓,但他不经意间以身作则的的言传身教却深深影响着并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航空人。
  2003年,宋文骢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鲜花和荣誉面前,在众人的称赞祝贺声中,宋文骢显得异常平静,“院士院士,就是做事。院士也没什么了不起,这只是你在某一方面的工作中做出点成绩,社会对你的承认罢了。”
  宋文骢担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期间,按照规定,技术上的很多成果都汇总到总设计师处。宋文骢在审阅时发现,很多研究室里报上来的成果主要负责人写的都是他的名字,宋文骢每次看见了都用笔划掉。“要实事求是,我在里面其实就做了该做的一点工作。”他说。“我在其中只是做了一点工作,我只是做了些该做的工作……”面对赞誉时,宋文骢总是这么的谦逊。
  “不管他当领导也好,评为院士也罢,他从来都不搞任何特殊。长江发大水、汶川大地震,他都悄悄叫办公室人事员代他交捐款,还不让告诉别人,不能落他的名字,不然他就要批人……”
  “那年,一个和他搞飞机的同志得癌症住医院。他出差回来,赶紧赶到医院去看他,可这个同志却已经去世推进了太平间。宋总当时心情很沉重,心里很难过。他却亲自在太平间给这个同志换了衣裳,打理他的后事……”
  ……
  宋文骢的故事总是令身边的人铭记于心,不管时隔多久,每每道来,总让人油生敬意……
  宋文骢尤其喜欢和年轻小伙子们在一起,宁愿拒绝诸多不必要的采访、宴会等活动,身影却总是在青年技术、思想、体育交流的活动现场出现。一次研究所的青年活动,青年们特邀宋文骢一起攀登成都龙泉山,宋文骢欣然前往,已经74岁高龄的他爬山依然坚持着“独辟蹊径,那陡往哪爬”的原则,将年轻人远远的甩在身后。到达顶点,立于高山之巅,举目望去,满目苍翠,江山千里如画,碧空万里,宋文骢豪情满怀,即兴赋诗一首:
  老马信步小众山,
  青骥奋蹄白云端。
  深幽奇峻通天路,
  同心无畏任我攀。
  声音在群山间激荡,远传,向着那无际的天边……正可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望着身后的青年们正奋力向上攀登,身影越来越清晰可见,“江山代有人才出啊”,宋文骢满怀欣慰,充满期待的看着愈来愈多的年轻人们跟了上来……
  中航工业成都所 张杰伟 张乘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10 18:07 , Processed in 0.01294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