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4|回复: 4
收起左侧

中国作家余华与中西媒体见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2 18: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作家余华与中西媒体见面


2010-05-12 18:09    来源:欧华报       记者:沈美丽



亚洲之家举办中国余华作家与中西媒体的见面会于5月10日上午10时30分在亚洲之家的3楼会议厅举行。会议由亚洲之家的工作人员Gaelle女士主持。


  欧华报巴塞罗那消息亚洲之家举办中国余华作家与中西媒体的见面会于5月10日上午10时30分在亚洲之家的3楼会议厅举行。
  会议由亚洲之家的工作人员Gaelle女士主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出身在中国杭州的余华作家首先介绍自己说,到目前为止他写的书已经出版了13本,这个数字对于他来说是少的,因为中国的作家都很勤奋,通常像他这样的年龄,基本都写有30多本书。他还说,一些朋友劝他趁着年轻应该多写几本书,因为到老了就写不动了。余华认为,生活和玩同样重要,到老了,玩也会玩不动的。余华作家说,目前西班牙已经有了两本他写的书,正在翻译成西班牙语。他相信,下一次来西班牙的时候,可能他的书已经会有5本上市了。
  余华作家对西班牙出版社对他的关注表示感谢,并对未见过面的翻译也表示感谢。他说,据介绍,这位翻译是从中国古典文学转翻译现代文学的,这样的转型是很不容易的。他举例说,以色利的一家出版社很想出他的书,可是两个从事古典文学翻译的只有一位愿意翻译他的作品,然而这位翻译又在4个月前过世了,现在只能等待新翻译的产生。
  余华作家在谈到他在作品《活着》的前言中说道,他很长时间都是愤怒和冷漠的。我是在文革中长大的,过去生活的时代被否定,带来的是对时代的不满,80年代的中国人是关心思想和文化的时代,为此也产生了反思文革的作品。
  谈到旅游对他的写作带来什么帮助时,余华回答说,在国外旅游和生活时,对国内的生活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他的作品《兄弟》的灵感就是在国外生活时获得的。那时,他到美国、欧洲旅游,说到童年时的中国,让西方人都不能接受一些事情会发生在同一个国家,是他们的惊讶表情让自己有了写出来的冲动。他在《兄弟》一书的后记中说,文革像欧洲的中世纪,后期的中国比现在的欧洲还开放。余华拿《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做比喻,并表示每人的财富、是在离开了以后才会回来找寻。
  就其作品能否被西班牙人所肯定,余华回答说,他不敢有太大的奢望,因每个人的命运不同,有的人写一本书就能畅销,他对自己的作品《活着》出版了18年,每年还能有10万册的销量感到满足。他说,他的作品《活着》是1992年面市的,可是到了1998年才一下子火起来。在法国,他出版到第八本书才看到了希望;在美国,也是出版到了第五本书才受到关注的。他认为,命运告诉他,他是一个慢慢被关注的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就作品《活着》被张艺谋搬上荧幕,余华介绍说,92年他的作品还没有出版,他把自己的清样拿给张艺谋看,第二天,自己的第一位读者张艺谋说,“作品很好,看过作品,我激动得一夜都没睡着。”当时自己感到很高兴。可后来发现,张艺谋这个人一晚上也只睡两个小时。在改编小说的时候,张艺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地方很尖锐”,改编后的电影已经不像他的小说了。之后的10多年,他都代表张艺谋与海外的电影观众见面,这部电影他都看了20多遍了,虽然电影已不像他的小说,但他还是要说,这是一部好电影。
  针对是否能够再挖掘一下这方面的题材,余华回答说,文革十年的历史是男女老少都经历的年代,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时代,在今后的写作中还会涉及,我写出的只能是一点点,因为谁也不能把整个社会写完整。
  有人提问,中国早已处在转型年代,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与年青人能否产生共鸣呢?作者回答说,最重要的是自己找到共鸣,年青的读者也想读与他无关的作品,只要把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写出来,所有人都会理解的。
  作家余华与西班牙读者见面
  中国作家余华在5月10日上午10时30分在亚洲之家的3楼会议厅与媒体见面后,下午余华先生又接受了当地多家电视台的专访。
  没容余华作家稍作休息,当晚7时30分,余华又在亚洲之家一楼的与西班牙读者见面。出席当日见面会的有很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有中国留学生和华人代表参加。一些西班牙读者早早等在会场外面,有些人还拿着已经面市的西语版《活着》等着余华签名,更有西班牙人带着中文版的《活着》来到见面会的现场。据亚洲之家的工作人员说,对余华感兴趣的西班牙人还真不少,很多人怕到时候没有座位都是在会前就进行了登记。
  读者见面会由亚洲之家的负责人JESUS SANZ先生主持。西班牙Seix Barra出版社的负责人和《活着》的西语翻译与余华作者一起与读者见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活着》的西语翻译首先在见面会上表示,她与《活着》相处了好几个月,对此感到相当的荣幸。她说,《活着》的面市是对西语文坛缺陷的弥补,感谢出版社作出的努力,并感谢出版社把这么优秀的作品呈现给西班牙读者。翻译又表示,要将余华的另外四本书都翻译成西语,任务是很艰巨的,就《活着》而言,里面的人物之多,心理活动之复杂,在翻译上都存有相当的难度,翻译同时也表示,这对她来说,是挑战,也是激励。她说,在阅读、工作的同时,也是与作者对话和理解的过程。
  出版社的负责人的会上表示,阅读西方作家的作品,读者们已经有了一种疲惫感,吸收中国作家的作品可以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感觉,很高兴《活着》能被大家所接受,主要是《活着》的主题思想有活力。出版社的负责人还表示,《活着》的面世是各领域携手合作的结果,是团队的力量,对此表示感谢。
  余华还就作者的眼光看中国、为什么《活着》中的人物承担的都是家庭责任而非社会责任?《活着》作品中随时可以看到死亡的阴影、可《活着》中的主人公又靠什么力量活着?作者本人怎么会从先锋派的写作手法中走出来?对改编成的电影不像小说的看法和经过、对张艺谋的评价、作者有一段时间停笔转换生活空间的用意、经历文革的他怎样看文革、对当今中国的看法、中国的明天会是怎么样?采取讽刺手法的上下两册小说被中国人接受吗?能否被西方人所接受?他的作品中为什么没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写作上有没有受西方作家的影响?中国改革30年来的利与弊、赵紫阳有没有平反的可能等等的问题作了阐述和回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小资料
  作家余华,出身于杭州。1983年开始写作,9年后成为首位赢得著名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奖项的华人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荣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他还以另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被法国文化交流部授予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他撰写的故事、随笔、文集和小说《活着》,现由Seix Barra出版,曾被张艺谋导演改编成同名电影。(记者 沈美丽)

(欧华网编辑:莽汉)
发表于 2010-5-12 19: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一个作家朋友给他写的评论,挺深沉的一个男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19: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一个西班牙朋友也很喜欢他的书,经常和我聊起书中的主题。可是我常常只能敷衍应对,呵呵~谈起古典文学我才会兴致勃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2 19: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喜欢他的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2 23: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代文坛,余华无疑是不可忽视的一位实力派作家。从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余华这个名字便为读者、评论家们所知晓,拜读过几本,很喜欢。《许三观卖血记》推荐大家看看,很不错的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12 14:16 , Processed in 0.01424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