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4|回复: 3
收起左侧

美国科学家拍摄到彗星撞击太阳的瞬间(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6 11: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年05月26日 17:29:59  来源:国际在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冒纳罗亚太阳天文台拍摄到的彗星撞击太阳表面瞬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文学家描绘出这颗彗星从木星轨道出发至撞击太阳为止的运动轨迹

    据《每日邮报》5月25日报道,美国宇航局太阳物理学家近日使用日地关系天文台拍摄到一颗彗星直接撞击太阳的场景。     日地关系天文台是美国宇航局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合研制的两颗太阳探测卫星,于2006年发射升空。其运行轨道分别位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前方和后方,主要工作任务是在不同的角度对太阳进行立体观测,拍摄太阳的三维图像。     早在今年3月份,美国宇航局太阳物理学家就已经观测到这颗彗星。起初科学家认为,该彗星应当受宇宙星体的共同引力作用绕太阳运动。但最终这颗彗星在强大的惯性作用下,直接撞向太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太阳物理学教授克莱尔·拉夫特里称:“我们相信这是天文学界第一次使用三维图像如此清晰地拍摄到彗星撞击太阳的场景。”太阳的高温使得大部分彗星在接触太阳日冕以前就已经被融化。即使有少数彗星可以承受住这种高温,但由于太阳光过于强烈,彗星掠过或撞击太阳的天文现象也很难被捕捉到。
    拉夫特里及其观测团队推测这颗彗星可能来自木星附近 “克洛伊茨”彗星家族。2004年,一颗环绕木星运动的大慧星分裂形成 “克洛伊茨”彗星家族群,并由于分裂的作用力,部分小彗星成员被排放到宇宙中。在观测到这颗彗星撞击太阳的天文现象后,拉夫特里及其观测团队对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冒纳罗亚太阳天文台紫色光谱区进行查询,以寻找这颗彗星接近并撞击太阳的运动轨迹。拉夫特里发现,这颗彗星穿越温度高达100万摄氏度的日冕层至撞击太阳表面历时6分钟。鉴于这颗彗星可以穿透日冕层,观测小组认为,这颗彗星中必定含有可以抵抗高温的重物质元素。(海澜)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11: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天文学家首次拍到彗星冲向太阳3D画面(图)
2010年05月26日 16:01:04  来源:新浪科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颗彗星沿着自杀路线,高速冲向太阳的3D画面

    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太阳物理学家24日宣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太空科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美国宇航局日地关系天文台(STEREO)飞船上的仪器追踪一颗彗星,第一次拍到它沿着自杀路线,高速冲向太阳的3D画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员、太阳物理学家克莱尔·拉夫特利说:“我们认为这是第一次以3D画面的形式追踪到距离太阳日冕如此近的彗星。”该校的4名博士后研究员利用美国宇航局日地关系天文台(STEREO)飞船上的仪器追踪这颗正迅速冲向太阳的掠日彗星。他们可以计算出这颗彗星与太阳相撞的大致时间和位置。
    美国宇航局日地关系天文台任务在2006年启动,它实际上由2艘围绕太阳运行的飞船组成,一艘位于地球前方,另一艘位于地球的后方,它们为人们提供太阳的三维立体画面。
    掠日彗星由尘埃、岩石和冰组成。这些彗星向太阳方向快速飞去时,人们很难追踪到它们,因为日面的亮度远远超过了这些彗星的亮度。不过偶尔一颗这样的彗星会在太阳观测飞船日地关系天文台和“太阳及太阳风层探测器” (SOHO)等的观测画面中凸显出来。
    拉夫特利和她的同事们观测到的这颗彗星,显然在太阳外层大气(被称作日冕)的高温环境下幸存下来,并在色球里消失不见了。色球是一层薄薄的等离子体,位于可以看到的太阳表面和日冕之间。这颗彗星最终在高达近18万华氏度(大约是10万摄氏度)的极高温度下蒸发掉了。
    拉夫特利和她的同事胡安·卡洛斯·马丁·奥利弗洛斯、塞缪尔·卡鲁克和帕斯卡·圣希拉尔总结说,这颗彗星可能来自克鲁丝(Kreutz)族彗星,这是2004年在气体庞然大物木星的影响下,脱离轨道的一群特洛伊或格里克彗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11: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勃观测到恒星吞噬行星 发现"最短命"行星
2010年05月26日 15:32:56  来源:科技日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颗叫做WASP-12b的行星可能在未来1000万年内被自己的母恒星完全吞噬。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25日(北京时间)报道,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天文望远镜上装载的“宇宙起源摄谱仪(COS)”发现,迄今为止探测到的、银河系中温度最高的太阳系外行星WASP-12b可能也是银河系中“最短命”的行星。目前,其正处于被母星逐渐吞噬的过程中。     WASP-12b是一颗位于御夫座的黄矮星,其是在2008年广域行星搜索仪(WASP)自动寻找未知行星时,因凌日现象而被发现的。WASP-12行星的质量为木星质量的1.4倍,外大气层厚度却几乎可达木星半径的3倍。科学家认为,这颗距离地球600光年的行星,在被母星完全吞噬殆尽之前,大约还有1000万年的寿命。WASP-12行星的表面温度高达1500摄氏度,其距离自身类似太阳的母星仅有200万英里,环绕母星一周只需要26个小时。在母星巨大的潮汐引力作用下,WASP-12b行星的外形已被拉伸至橄榄球状。     这一发现证实了此前北京大学李抒璘所提出的理论,即行星表面会因恒星的引力而发生变形,而潮汐引力可使行星内部逐渐升温,并使行星的外大气层大幅膨胀,正如WASP-12b目前正在向其母星方向逸散相关物质。     在密近双星系统中,两个星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十分普遍,但像WASP-12b行星及其母星之间的物质交换现象,还属天文学界的首次发现。研究负责人、英国开放大学的卡罗尔·哈斯维尔表示:“我们已观测到大团物质从WASP-12行星中逃逸出来,并被其母星捕获的现象。在这些逃逸出的物质中,我们已鉴别出一些区别于此前在太阳系外行星内探测到的、未知的化学元素。”
    “宇宙起源摄谱仪”对紫外线的测量非常敏感。当WASP-12b行星环绕至母星前方时,“宇宙起源摄谱仪”检测到的铝、锡、镁等金属元素的吸收谱线就变得十分明显。这说明,在WASP-12b行星及其母星周围的大气中,同样存在这些金属元素。这也为行星大气层可因温度过高而大幅膨胀提供了有力证据。(张巍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6 1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那么高,不知道有东西能靠近它不?怕没接近它就开始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12 19:20 , Processed in 0.01527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