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平桂黄田镇长龙村出现“天坑”。 四川宜宾“天坑”洞中有洞。 “难道2012真的要来了吗?”大自然恍若使用了圆规,鬼斧神工之作让人联想到电影《2012》的场景。 无巧不成书———4月份四川宜宾相继出现27个“天坑”,5月31日危地马拉惊现“明星天坑”后,6月我国浙江、广西等地相继频现大小不一“天坑”。一时间,猜测出现“天坑”的原因,成了网友们最热衷的事。 面对恐慌和汹涌的网络民意,地质专家指出,“天坑”频现,与地震等并无直接关联。南方日报记者也专访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夏青,他指出除了地质自身因素外,“天坑”频现更多是由于人类高强度活动所致。 夏青说,预防“天坑”最主要的工作,是减少人为性扰动。“很多时候我们一味追求工程进度,工程风险评估却不够重视。” 各地频现“天坑”引发恐慌 刚开始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个假新闻———5月31日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出现的深达60米、直径30米的“坑”。消息被证实后,人们感叹“真不敢相信这是真实的”。 “危地马拉坑”,鬼斧神工,甫一出现便成了“明星天坑”,引起举世关注。 而随后我国各地频现“天坑”,让人们陷入不安。南方日报记者综合了解到,从4月8日到目前为止,我国广西、湖北、四川、湖南、甘肃、重庆等地相继频现大小不一的“天坑”。 4月27日,四川宜宾相继出现27个“天坑”;6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良江镇吉利村出现深25米左右、波及0.4平方公里的4个大坑;6月4日凌晨零点25分,浙江黄衢南高速公路江山段路面形成一个直径8.3米深6米的大洞;同日,南昌市昌南大道与迎宾北大道交叉口附近路面也出现塌陷,一辆过路小轿车被卡在洞口处。 此外,成都大邑新场镇、崇州怀远镇近日也出现两个“天坑”。其中,最深的坑有十多米。 出现“天坑”的崇州市怀远镇达通村6组,村民老王告诉前去采访的媒体,在他们发现“天坑”之前,还看到田里一根有电线杆高的水柱冲天而起,跑过去才发现有水柱的田里出现了一个大坑。“田里的水不停地往洞里流,一直没有停过。” 下一个“天坑”会在哪里? “真是不明白这是怎么了?”即便是亲眼看到“天坑”怪象的当地村民,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天坑”频现开始引起社会的惊慌,在没有得到地质专家科学分析前,人们纷纷揣测,这些难道与地震有关? 记者在新浪微博上注意到,有5000多条关于“天坑”的话题。很多网友转发微博,与围脖们分享着关于“天坑”的每一个动态信息。 看到浙江黄衢南高速公路处以及危地马拉城的“天坑”后,一位网友感慨“天坑的坑口像圆规化的一样,“即便是人特意去挖,也不一定能挖出这样”。 南方日报记者回览近期的大量网页发现,最初网友们探究“天坑”出现的原因,以及会不会因此带来灾难,之后便转向探讨哪里还会出现新的“天坑”。 网友们发问:下一个“天坑”,会不会就出现在自己的居所边上? “天坑”频现人为因素占主导 大众对于“天坑”出现与地震有关的怀疑,专家表示可以排除这种疑虑。 较多地质专家认为,浙江黄衢南高速公路的塌陷原因,主要是因为该路段岩溶较为发育,地下水系复杂,水量丰富,地下水的作用促使路基底部土洞的形成和发展,导致路基突发性塌陷。 而成都大邑新场镇、崇州怀远镇两地的“天坑”,也属于正常地质现象,并非地震前兆。 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工程师李云贵表示,宜宾长宁县属喀斯特地貌,地下溶岩多,地下水水位下降,是“天坑”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天坑”的形成还与降雨有关。李云贵指出,泥土被雨水浸泡后,其内聚力降低,容易发生坍塌。 南方日报记者也获悉,浙江等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鬼斧神工,这同自来水管是圆形的道理一样。在溶洞型地质环境中,因为圆形阻力最小,水滴侵蚀过程中,必然采取最小阻力的路径。 昨日,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夏青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我国各地频现“天坑”,更多还是因为其附近曾进行过地震物探勘探、大抽地下水等人为活动所致。 “不加限制的高强度人为活动,地面超出负荷能力之后,便会出现这种怪现象。” 下一个天坑能否杜绝? 夏青说,避免“天坑”的频频产生,建设部门规范施工行为是关键。 他认为,工程项目开工之前进行工程风险评估,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定要研究具体地址的环境特点,考虑到扰动环境后可能造成的破坏。” 而在评估后,施工中要做一些恢复措施。比如容易受震动的地方要提前做好减震工作,而工程可能引起地下水位下降的,要做到及时补充地下水等。 另外,对于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的“天坑”,更应该在“天坑”周围不小于3米的范围内拉上警戒线,竖立警示标志。同时,应加强监测,严防附近类似地面塌陷的产生。 环境监测部门也指出,为了不影响生活,需要尽快回填“天坑”。但在回填之前,需要阻挡灌溉水继续流入坑洞中,以免坑洞扩大。回填时,也要避免砂土等透水性较强的土体。(记者赵洪杰 实习生王巧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