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1
收起左侧

焚后150年:圆明园的风雨沧桑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6 11: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年10月16日 13:23:58  来源: 新华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资料图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 牛琪)秋天的暮色再次降临这片巨大废墟,汉白玉柱石间,游人正逐渐散去。被焚150年后,圆明园——这块曾经混杂着繁华与沉痛、张扬和落寞的建筑遗存,在完成一场轮回后,重新归于平静夜晚。
  北京市民张立国站在园内,却始终无法平静。“完全陌生,完全找不到以前的感觉。”他记得,少年时在园内摘完酸枣后四处张望,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影。
  由此上溯至1710年,荒凉同样如是,只不过,一项持续150年的浩大工程,将把此处塑为西方人眼中的“仙宫乐国”,以及一切溢美之词都无法表述的梦幻般存在。
  “假若你能够想象的话,你必须想象一所广大的迷宫,充满着峥嵘参差的山石,景色可以入画,房子俱用上等香楠制成。湖泽池沼,交错其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英法联军的英军随军牧师格里如此描述他眼中的圆明园,“那些美丽的宫殿疏疏落落分置各处,紫檀梁柱中隐约露出光灿的屋顶,曲折的幽径中有麋鹿跳跃其间。”
  “圆明”二字,“圆”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明”则意味政治业绩明光普照。这个具有佛学意涵的名字,经历150年无休止的营造,最后成为东西长2415米、南北大概1890米广大空间的代称,同时,也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彰显国力的象征。
  分水岭在1860年10月出现,一切荣耀在火光中戛然而止,英法联军在抢劫珠宝与艺术珍品后,纵火焚毁圆明园,自此,残垣断壁成为聊以追忆的唯一寄托。
  紧随其后的另一个150年,圆明园的记忆已迥然不同。
  步英法联军后尘来到园中的,是掠夺剩余的土匪、捡拾零碎的民众,甚至监守自盗的守园者。直到清末民初,战乱中从外地来京的中国农民在无人看管的圆明园中开荒种地为止,财物、木材、石料直至土地,圆明园几乎被剥夺殆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铜版画中的圆明园旧影。王金昌供图


  1877年,苏格兰人汤姆逊记录下走进圆明园后的印象:“一大片荒凉破败的废墟映入眼帘。昔日装点着中国最壮丽景观的一块块大理石,一座座雕塑,如今倒卧在荒草丛中,瓦砾堆上。”
  此后的漫长时间里,园内各色人群来来去去,而关于圆明园的记忆,也在民族和国家危机中被不时提起。
  1931年3月,“圆明园遗物与文献展览”在中山公园展出。被焚71年后,由于其建筑在文化上体现出来的“不可磨灭之价值”,中国普通民众才切实感到,圆明园实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伤心之遗迹”。
  与此遥相呼应的,是50多年后上映的一部影片,香港导演李翰祥1983年的《火烧圆明园》点燃了已在中国人心中暗伏多年的圆明园之“火”。也正是这部影片,使圆明园作为一段民族历史的象征,被重新审视。
  290多年后,金铁木成为首个用数字技术复原圆明园真实全貌的电影导演。“被焚之后100多年里圆明园的命运,其实更有张力。”他说。
  因为拍摄《圆明园》,金铁木在园里跑了不下二、三十个来回。“每个角落我都去过,而且每个角落都待过很长时间,”他说,“对这里的历史了解越多,感触就会越深。”
  而20世纪50年代末的圆明园,却愈发变得热闹。大量百姓涌进园内。圆明园村、挂甲屯、福缘门村里很快住满。除了稻米、养鱼,人们还办起了马场和养猪场,大规模植树绿化也同时进行。
  热闹过后,拆除再次开始。1970年代,历史梦魇般的场景重新显现。据记载:人们一次拉走582车石料,一次拆掉800多米围墙,一次砍伐1000多株树木。圆明园遗址的围墙被拆得一干二净,建筑基址被掘地三尺,山头被平掉十分之四。

 1976年,骑上自行车,少年张立国抵达圆明园需要20多分钟,没有道路,也无需门票,大水法的残骸就躺在荒草间,兔子和黄鼠狼从他身边一窜而过,不到黄昏,园内已没有了声息。
  “这么大方砖,这么大石头,”现在已45岁的张立国用手比划着砖块的大小,“当时只要人能搬动的,全没了”。
  也正是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正式成立,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个遗址东半部的园林道路和设施也逐渐从无到有。
  1983年,中国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此后一两年内,福海整修破土动工,历时7个月蓄水放船,绮春园山形水系也整修完成。
  “70年代末的大水法和现在一模一样,南边流着一点水,和小溪差不多。”直到参军后回家探亲,张立国才看到圆明园比以前热闹了一些。“园内的灯展很漂亮,”他说,“那是1985年的中秋节。”
  而当音乐人周云蓬第一次走进圆明园时,已经是10年后的春天,他最先在福海边见到了四川诗人张建之。“他简陋的屋子的门上挂着一个牌子,上写‘废墟编辑部’。”多年后周云蓬笑着说:“当时,自己也像废墟一样。”
  这位被誉为最具人文色彩的中国民谣音乐代表仅在园内住了半年多,每天的工作是背着吉他去北大南门图书城口卖唱。“园里四季分明,尤其秋天很美,废墟苍凉,水波浩渺,”周云蓬说,“如果算上搞音乐的、画画的、写作的,当时园内大概有一两千人。”
  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而其与当代艺术发生关系,则从诗歌开始:20世纪70年代末,北岛和芒克等诗人就曾在圆明园组织和举办诗歌朗诵会,其后,画家也加入进来,一个艺术家集聚的中心就此形成。

 “一家改善生活,煮个饺子炖个肉,大家都会跑来,都是搞艺术的‘北漂’,人很亲,”周云蓬说,“中秋节时,我们会到福海边偷条船,划到湖面上,月亮很清凉,湖底是泥的,有蚌在里面,可以捞起来打开吃。”
  艺术家们在1995年夏天逐渐离开,两年后,西洋楼景区建起一面“国耻墙”,墙的一端写着“毋忘国耻”,墙上刻有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全文。自此,圆明园遗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拍完电影后,金铁木却几乎没有再回圆明园,“很多年来,遗址呈现给参观者的面貌并没有多少变化,它应该更加丰富和立体一些。”他说。
  “只有这样,圆明园的符号,或者说历史价值才能够真正得以体现,才能真正从情感上打动人们,”金铁木接着说,“毕竟,像圆明园这样的遗址实在不多。”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11: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人游记揭秘圆明园胜景:这是地球上真正宫殿(图)
2010年10月15日 08:33:02  来源: 北京日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铜版画中的圆明园旧影。王金昌供图

    148年前,汉学家凭借回忆记下了圆明园的辉煌与凋零


  法国人游记揭秘圆明园胜景
  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圆明园既是一段能够触摸的痛苦记忆,也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每一个面对残垣断壁凭吊的人,都会有个疑问萦绕于心:这个至今仍令人震撼的园林,到底昔日拥有怎样惊人的美丽?近日,一位法国人148年前撰写的近万字的圆明园游记悄然面世,为人们掀开了历史画卷的一角。
  游记作者是著名汉学家
  不久前,文物收藏家王金昌获藏一本1864年法国出版的法文版《环游世界》,其中一篇文章《乾隆皇帝的避暑宫殿——圆明园游记》引起他的关注。文章写于1862年,图文并茂,占全书的16页之多。
  经过研究,王金昌发现,作者M·G·保蒂埃(M·G·Pauthier)是法国人,著名的汉学家,他出版的诸多有关汉文化的书籍在汉学研究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曾经将汉字和楔形文字进行比较,提出了中国文明和巴比伦文明有亲缘关系的说法。
  《乾隆皇帝的避暑宫殿——圆明园游记》虽发表于1862年,但作者对辉煌时期的圆明园有过目睹,对1860年圆明园被毁前的胜景有详细记载。1860年10月,圆明园遭英法联军的抢劫和火烧之后,保蒂埃特地重返故地,面对凋零残景驻足良久,痛心疾首,悲愤难平。回到法国后,他翻阅收藏的刻印于乾隆年代的精美铜版画,回忆并写下了上述圆明园游记。
  文章充满细节和感受
  被王金昌翻译成中文的游记约1万字,分五部分,详细记载了圆明园的旖旎风光和巧夺天工的园林技艺,文内充满具体可感的细节以及作者真实的感受。内容包括对圆明园历史沿革、园林景观、宫廷生活、房屋建筑以及藏书阁的描述。
  王金昌说,由于作者特殊的学者背景,使得他一方面像画家一般生动详细地描摹了圆明园美不胜收的景致;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询问和对比,对圆明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所体现的中国卓越的建筑能力和深厚文化进行了点评与解读。因此,这篇游记超越了一般游客走马观花式记录,蕴涵了非常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显然,圆明园美不胜收的建筑和风景当时在全世界十分罕见,这令保蒂埃——一个熟悉凡尔赛宫和卢浮宫这样人类建筑精华的法国人,也不断地发出由衷的惊叹。他如此赞美:“所有的山和丘陵都覆盖着树木花草,这在这里很常见。这是地球上真正的宫殿。”
  火烧圆明园令作者悲愤
  王金昌说,关于圆明园被毁前的资料,国内目前留存很少。因此,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圆明园的真正面目一直是比较模糊和抽象的。因此,相关的图片、书籍等实物就显得尤为珍贵,“它们是我们民族记忆的依据和凭证。”
  收录圆明园游记的书籍《环游世界》分上下两册,装帧十分华美。王金昌说,这样的旅游介绍性书籍当时是很流行的。因此,很多外国人肯定通过圆明园游记,知道了地球上那个曾经存在过的美丽宫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悲愤地写道:“但遗憾的是,自1860年圆明园被烧以后,没有一样东西留下,乾隆皇帝的藏书阁和其他伟大的建筑一样,毁于一旦,真是巨大的损失。”保蒂埃的愤怒与悲凉代表了当时每一个有文化良知的人在听到圆明园被毁时的心情。他疾呼:“火烧圆明园的行为是绝对的袭击方式,是野蛮的。所有帝国都不应该再做出类似的愚事。”
  王金昌说,圆明园的悲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人类的。
原文摘登
  关于文源阁的描述:
  皇帝的藏书阁摆满了书。书柜制作精良,里面摆着最精致和古老的书。皇帝这些珍贵的物品已经为欧洲人所周知。但遗憾的是,自1860年圆明园被烧以后,没有一样东西留下,乾隆皇帝的藏书阁和其他伟大的建筑一样,毁于一旦,真是巨大的损失。我们真的希望有法国的高级官员能在圆明园被烧前来这里看一看,亲眼目睹藏书阁的壮观。据了解,这个藏书阁有三个卢浮宫的大小,所有图书自上而下排列整齐,方式科学,为防止蒙灰,书籍都用丝绸覆盖。这里收集着各种书籍的最好版本,有的稀有书籍只有这里才能找到。其中最大的图书是《古今图书集成》(古代和现代的百科全书),在康熙年间(1662-1724)出版,共有5000册。
  其实,我们可以用圆明园的藏书阁和亚历山大大帝最骄傲的藏书阁相比。圆明园是世界文明的体现,可它却在点燃的战火中消失。
  关于大水法的描述:
  人们一般都不知道,圆明园里有类似于在欧洲的一座城,乾隆皇帝将那里的风景和陈设都仿照凡尔赛宫的景象。
  新建筑里有一个房屋专门用来生产并放置戈布兰工艺的挂毯,这些挂毯是在1767年从法国宫殿引进的。现在大部分房间都有这种挂毯,到处都散发着美丽的味道。观察这间屋子,长宽各有70英尺,很大,机器的摆放也很符合比例,而且机器是可以移动的。这些机器花费了二三十万英镑,因为工作要求是非常精细的,并且这里丰富的做工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
  建筑物前面有十个窗口,与阁楼一起在前面排列,两座建筑物的两端也向前突出。这三个部分的大门是用壁柱装饰的,分列在前门的两边。门顺着两边的楼梯一直延伸到庭院和花园。每一个楼梯的两侧都有喷泉,沿着喷泉的轮廓还摆满了盛满花的花瓶。这些楼梯边的喷泉和凡尔赛宫的圣云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只是这里的喷泉池壁上刻着部分龙的图画。三角形的水池两侧排列着12种动物,都是不一样的属相,每排六个,中国人叫十二生肖神。人们可以根据这些动物来判断时间,因为在每一天的每一小时,以及一年四季里,这些动物在水池中的倒影都是不一样的。  (本报综合新华社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14 21:25 , Processed in 0.01225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