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2|回复: 0
收起左侧

记马若兰女士和她的中国缘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3 03: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马若兰女士和她的中国缘分


2011-04-02 15:55    来源:欧华网       记者:龙井石



空谷幽兰——记马若兰女士和她的中国缘分

  采访手记
  2011年3月15日,空气里有一丝早春的寒意。
  下午1点半,在马德里新东方学院的办公室内。
  有九年时光没见到Mariola了,我没有看见她身上太多岁月的痕迹和世事的变迁。她还是那样机敏自信,脸上且含有一份“过四十而不惑”的成熟气息。马若兰静静地坐在我的面前,她随和地微笑着,双眸直视着我,很平静地讲述着她并不平静的生活经历。
  在外人眼中本该疲惫的她却总不停息,谁说勇气和智商属于男性的专利?!
  眼下,在欧洲的各个城市里,碰上能说上几句中文的外国人,已经不算稀罕,但是,能获得中国大学博士文凭的人,恐怕会是凤毛麟角了。本文所记录的马若兰,(Mariola)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的芳名,但她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西班牙女人。
  人生在世,需要见识不同的东西。约在九年前,马若兰开始了与中文的奇妙缘分。今年一月份,她从上海归来,结束了在中国长达八年的学习生活。令人惊讶的是,她已经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历史博士班结业归来。一本长达二百页关于《当代中国对欧洲一体化认识以及欧洲的回应》的博士论文,已顺利通过了中国权威学者的学术答辩。
  在中国生活期间,马若兰不但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还生育了两个儿子。八年中,她出色地完成了女性恋爱、结婚、生子的角色转变,还实现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中国历史学博士文凭之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初露芬芳
  在西班牙北部,有一个典型欧洲风情的特色城市NAVARRA。那里,风景如画,人文荟萃,每年都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来访。
  马若兰出生时,父亲是一位出色的医生,而母亲则是一位极富爱心的护士。有趣的是,那时的西班牙还残留着“多生多育”的风俗。在马若兰成长的过程中,她的父母总共养育了十三个儿女,其中八个是男孩。作为家中的老二,她的出生后受到了双亲的分外宠爱,在充满着亲情和热闹的氛围中,她自由率性地长大了。
  十八岁那年,性格热情而又充满奇思异想的马若兰跨进了同一座城市的大学,一头钻进了被人视为畏途的历史长廊开始了四年的学习。从此开始,她炽热的内心涌起了对各种学问探索的热情。六年中,她不但学完了自己的专业,还一股足气攻下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因为她深深知晓,自己的文科专业想要参与文化工作,必须兼顾管理学问。于是,她选择了文化管理专业,继续深造。她不但荣获过来自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奖学金,并在西班牙的毕尔堡、法国的巴黎、英国的苏格兰和美国的不同城市里留下了浪漫青春的自由足迹。
  当27岁的她,再次回到西班牙出生的那座城市时,她已经训练成为了一名文化专业人士。她首先在一所大学找到了一份组建电子取据库的工作,然后在一家私立美术展览中心工作了两年。两年后认识了未婚夫迪耶戈先生。本想安心做贤妻良母的她,由于丈夫所在的Dia超市公司要派他去中国工作几年,于是,尚在新婚蜜月里的马若兰便开始了一段与遥远中国的奇妙机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异域绽放
  既然和丈夫一起去中国生活的决定已经无法改变,马若兰身上那股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又开始涌现了。通过友人的介绍,她在马德里找到了富有教学经验的黄小捷作为她的中文启蒙老师。每周一次的中文学习让她第一次对这个陌生而遥远的国度产生了遐想。或许是天赋所赐,或许是心诚则灵,大约只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32岁的她便带着汉语词典和几句不太流利的普通话,于2003年的春节来到了上海。于是,一段浪漫而充实的异域生活随着梦想徐徐展开。
  说起在中国长达八年的生活,马若兰记忆中的画面还依然十分清晰……
  那是一段既新鲜又新奇,既愉快又充实的日子。为了寻找机会学习中文,她先找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中文学习。两年后,中文语言过关了。本想再找一份工作陪在丈夫身边,可她总觉得自己的中文还不够好。于是,她突发奇想,何不继续留在大学里攻读博士学位,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和当代历史。
  在通过了严格的汉语水平考试后,马若兰兴冲冲地向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递上了自己的申请材料。当姜义华教授望着这位阅历丰富,性格执着,且对中国历史如此痴迷的西班牙女郎时,决定收下了这位万里之外的洋弟子。
  2005年2月,马若兰顺利地进入了盼望已久的复旦大学历史系,对当代中国历史开始了深度专研。她承认,一开始的学习是挺难的,很多中文课程内容对她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什么是特殊国情,什么是改革开放,什么是中国特色……在丰富的历史和复杂的现实双重考问中,她对中国的着迷程度远远超过了丈夫迪耶戈。
  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的见识,她还和丈夫一起抽空结伴去中国的东南西北各地旅游。他们去过新疆、西安、云南、四川、北京、杭州等地,并迷上了中国的山水风光和人文习俗。当她一再近距离和普通中国人嘈杂忙乱的生活相伴时,她的心底里本能地涌起了当一回母亲的强烈冲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三、花满枝桠
  2006年,由于马若兰在华留学生活的优势,她几经周折,通过期待和繁琐的手续之后,终于被告知可以领养一位中国女孩了。更为奇妙的是,办理领养手续进入尾声时,马若兰突然发现自己居然怀孕了,这可是她梦寐以求的喜事啊!此时的马若兰不顾友人的劝阻,欣喜地说:“这个中国宝宝,我是要定了!”后来马若兰告诉我说:“是中国女儿索菲亚的到来给我全家带来了好运,不是我有好心肠,而是我太有福气了!”才八个月的索菲亚来到了马若兰在上海的家时,她再次和中国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
  在领养中国女孩索菲亚的后三个月,她自己的第一个男孩JOSE在上海出生了。于是,马若兰有了为两个幼小的孩子同时喂奶的奇妙经历。上海生活期间,她像所有中国妈妈一样,逛商场,看画展,听音乐会,一刻不停地穿梭在上海的闹市陋巷里。她甚至还迷上了每天看中国电视连续剧,什么清朝民国的,国共内战的,文革年代的诸多题材,统统看得津津有味。可以说,在有了两个孩子后,马若兰对中国的感情更加真切了。
  与此同时,她没有放弃在复旦大学的学习,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博士论文的写作上。幸运的是,一年半后,她的第二个儿子也在上海出生了,但这并没有妨碍她对中国历史问题的深刻探究。
  2010年12月,她撰写的《当代中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认识以及欧洲的回应》博士论文终于画上了句号。当多年的辛勤努力化作了二百多页厚厚的文字时,她才感悟到其实自己与中国的缘分才刚刚结出第一枚果子……
  今年一月初,随着丈夫结束了在中国的工作,马若兰夫妇带着三个孩子一起回到了马德里。值的欣慰的是,她的丈夫迪耶戈也妇唱夫随,除了会讲西、英、法、意、葡语外,也学会了说中文,并且对妻子在中国的博士学位攻读给予了全面的支持。而马若兰也坚持随缘不变,以一贯的率直、开放、好学、谦逊的性格魅力,在品味了各国文化后,成功地解读了中国社会所追求的内在核心价值理念。看的出来,遥远的中国不仅仅是她的学术对象,而且也已经成为和她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兰之心语
  说起中国,学成归来后的马若兰一脸兴奋,毕竟她在中国真实地生活了八个年头。除了留学,旅游,生孩子外,还在上海完成了最重要的博士论文。和普通游客不一样,她在中国的心路历程形成了一份独特的理性见识。
  马若兰告诉我,在写作博士论文时,读了大量的中国历史著作和经典文章。经历了横向的,逆向的,纵向的种种思维方式比较后,最令她感兴趣的,是近代中国人的世堺观是如何形成的?特别是El presi mao、邓小平、el expresi Jiang、El presi Hu等四代/·共·产·党··/领导人对外部世堺是如何认识的?
  如今,尽管你已经听过关于中国的许多疯狂事情,但这个国家仍然会让你大吃一惊。古老习俗和现代时尚在中国的每个角落相互碰撞。不仅因为中国巨大和高度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在飞速变化。因此,中国的明天远不同于现在的景象。绝不是父辈人所认识的“红色中国”,甚至不是同辈人所理解的“中国制造”。
  当她深入研读中国近代潮起潮落的历史篇章时,才发现中国人,尤其是中鞅领导人是极其渴望和世堺同步发展的。比如建国后中国人艰苦奋斗和赶超英美的盲目实践;比如80年代刚开放时中国人看西方时的全面崇拜的教训;比如到了90年代后,中国人开始全面反省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弊端,到眼下的举国下上下全面提倡以人为本、河蟹发展的价值观等等,无一不是中国人追求社会进步的可贵探索。
  “其实,中国的巨大人口、地区差异和治理传统与西方很不一样,可以说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都是历史结构性造成的,是全世堺发展中国家中一个最具特色的国家。在全球文明日益冲突的情况下,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中国崛起中很重要的一环。只有中国人肯定自己的历史文明的积极成果,合理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同样是对全世堺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贡献。”马若兰自信地阐述着自己的独特观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五,香犹未尽
  记得,九年前我面前的马若兰是感性的、率直的,阳光的。如今的她,经过东方风雨的历练,眉宇之间谈吐之中没有了浮躁和困惑,却多了一份知识女性的严谨、知性和雍容。听着她用中文娓娓道来对当代中国的认识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国广袤的文化森林里又多了一位来自西班牙的辛勤耕耘者。
  那日,我们相约马德里中餐馆叙旧一番后,她的言谈中明显多了一份来自中国善解人意的质朴气息,她的精神世堺和生命品质依旧是敏锐乐观的。她诚恳地回应我说:“我喜欢中国,并不是因为中国如今强大了,而是我遇到的中国人,比如老师、同学、朋友、邻居、保姆阿姨都对我太好了。可以说,不管今后是在学术部门,或是正攵府机构还是文化机构,我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一定是会和中国事务有关的。”
  前不久,在西班牙华侨华人妇女联合会举行十五周年大庆暨“三八”妇女节庆祝大会上,马若兰作为西班牙中国文化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应邀上台致词。她流利的汉语、顺畅的文字、标准的发音及感恩的语气,赢得了台下中国朋友的一阵又一阵的叫好与掌声。
  全世堺都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这不,到了周末,我看见,马若兰领着两个幼小的孩子走进了马德里爱华中文学校……
  从让孩子从小习惯说中文的这一细节中,我知道,未来的马若兰,无论是她的家庭生活还是学术生涯必将和中国再续前缘……


(欧华网编辑:laoma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19 01:54 , Processed in 0.01309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