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29|回复: 0
收起左侧

了解青田之青田 ----四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4 01: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都”字,人们自然会联系到“都会”、“都市”。青田不过是个山区小县,在其中怎么可能会有什么“名都”呢?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标题中所谓的“都”,不能按《新华字典》上的字意去理解,其所指的是清朝时期在县之下所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单位的名称。现在,浙江省的许多市县都还保留有某某“都”的地名,如温州有“七都”,东阳有“三都”等。
清康熙二年(1663),青田境内自东向西,也就是从港头到石帆,共划分成十八个“都”。民国建立之后,废“都”设乡。可能是由于习惯一时难改,在整个民国时期,人们还普遍使用“都”的概念,知晓各个乡村旧属何“都”。在说到籍贯时,人们也往往会报出“都”名。例如,被誉为民国青田三才子的刘耀东、杜师业、朱光奎就分别自称是九都南田人、七都北山人和三都章旦人。
从民国创立到现在,已历百年,世事沧桑,“都”的概念已渐渐被人淡忘。那么,在已经“消失”的这十八个“都”中,哪个“都”最有名?给人留下的记忆最深?
因为刘基的出生地南田和夏超的故乡新庄旧属九都,那一带比较难懂的土话被称为“九都话”,所以在青田,九都的名气不小。不过时至今日,还常被人所提及的应该是四都,而且原四都一带的人还自觉不自觉地自称是四都人,这种现象比较特殊。
那么,四都在哪里?为什么到现在还经常被人所提及?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愿意自称是四都人?
    所谓四都地处青田南部,南与瑞安、文成为邻,其它三个方向与山口、阜山接壤,大致就是现在的仁庄镇和汤垟乡这块地方,主要村庄有仁庄、汤垟、小令、吴岸、垟心、孙山等。这里的山水风光和自然物产与青田其它乡村相比,没有多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四都的成名或被人牢记不会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原因。
也许有人认为,是因为这片区域中最大的溪流名叫四都港,而使四都的名字还为人们所知晓。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绝不会是主要原因。因为现在的季宅乡和高湖镇旧属十二都,而发源于季宅流经高湖汇入船寮溪的溪流也是以旧“都”为名,被称为十二都港。但是,现在已经听不到有人还提十二都,还称自己是十二都人。
看来,四都成名并被当地人所“认可”的主要原因,要从人文现象中去寻找,而四都这些村庄在人文上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侨字。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提异议,青田是中国的著名侨乡,全县所有的乡镇几乎都有人出国,都与侨有关。侨在县内而言,属于普遍性因素,并无特殊之处。
    要是从目前青田有23万华侨在国外、侨属遍布全县的的情况来看,的确如此。不过,从历史传统上看,过去青田县内的侨乡只是集中于瓯江中下游南部山区,而四都就处于其核心地段。
虽说青田华侨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缺少文字资料,我们已经不太可能考证得出,第一位出国谋生勇闯天下的青田人是谁?来自哪个乡村?可以肯定的是,四都是青田华侨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在有文字记载的、关于青田华侨早期活动的史料中,到处可见四都人的身影。而且,不少国家最早到达的青田人就来自四都。如,1897年,仁庄南木宕留甘木最早到达荷兰;1900年,仁庄龙峰村张孙楷最早抵达西班牙;1904年,雅林枫林斗董炳福最早来到巴西;1908年四都人陈淑清最早去到比利时……更值得一提的是,1905年旅居美国的汤垟山炮人高樨北,把当时属于瑞安玉壶东头的外甥胡国恒带出国,而胡国恒就是现在侨乡文成的华侨“始祖”。顺带说一句,其实青田周边市县早期的华侨,基本上都是由于受青田人的影响和牵带才出国去的。
先期到达一个国家,在今天看来就意味着占有生意等各方面的先机。不过对于包括四都人在内的青田早期出国者来说,那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大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据统计,清末至民国,仁庄雅林有80人出国,其中5人下落不明。在这些青田早期华侨身上,充分体现出青田人刚毅顽强、敢闯敢做、奋发有为的精神品质和世堺情怀。有资料显示,民国时期在欧洲的华侨约5万人,其中青田人就有1.7万,占1/3强。
《青田华侨史》一书在关于早期出国青田人的行文叙述中,经常把四都与山口、方山、阜山、港头这些具体的乡村地名并用,好像四都就是个沿用至今的地名。当然,出国早并不是四都人的专利,象上面提到的山口、方山、阜山、港头等地所代表的一都、二都、三都也是青田的传统侨乡。
最能够说明四都侨情特殊性的,可能是下面两件事情。
一、1992年青田曾对老归侨作过一次调查,涉及17个乡镇,160位解放前回国的华侨,其中属于四都范围的归侨就占了52位。二、1957年和1958年,我县开始在阜山、油竹、仁庄、港头、鹤城、山口、吴岸、双垟、孙山、垟心、汤垟等乡镇设立侨属工作委员会,其中仁庄、吴岸、孙山、垟心、汤垟就属四都的范围。
由此可见,旧时四都的华侨不但多,而且分布面广。这说明,在国家还非常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还非常愚昧,华侨在国外还饱受欺凌的时代,不为“安贫乐道”、“重土轻迁”等传统文化思想所束缚,敢闯敢冒、锐意进取,把整个世堺当作求生存、谋发展的舞台,已经是当时四都不同村庄的许多人共同认可,共同实践的生存文化。因为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也就使得四都不同村庄的人对四都产生认同心理,而且也赋于这个地名相应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人文特质大大提升了四都的名气,使用其更具影响力。如果说九都有名是借助于刘基、夏超等个别乡亲的名声;那么四都的成名得益于境内一大群乡亲的共同奋斗努力!这也使得四都的名气更有生命力、更具持久性!
而由于出国的乡亲多,回乡的“番邦客”会在乡里广泛传播他们在异乡闯荡的经历见闻,使得生活在教育、交通、通讯、传媒都非常落后年代的、没有出国的四都人,也比同时代其它地方的人显得更“听多识广”,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四都人的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
     当然,四都的知名度和四都人的自豪感,也来源于四都曾经走出过许多在青田华侨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传奇人物:青田华侨中最著名的割命者孙言川(1880---1921)是孙山人,他青年时代赴俄罗斯经商,在饿参加割命活动,曾任旅俄华工联合会干事兼秘书,负责编辑《旅俄华工大同报》宣传割命,还曾获列宁接见。
青田华侨中最著名的烈士郑秾(1894—1933)是仁庄罗溪人,1917年赴法;1922年转往苏联,参加红军,1025年回国;1927年再次赴苏;1928年回国,曾任红十三军二师师长,1933年在龙游就义。
青田华侨中最著名的慈善家林三渔(1897—1987)是仁庄罗溪人,他十七岁赴日谋生,1949年至1987年约40年的时间,41次回国,把平生积累的大量财富,捐赠给上海、杭州、温州、丽水、青田等地的教育、交通、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
还有象陈龙祥(1896-1967)、陈祥(1896-1999,曾经在欧、美、亚10国家闯荡过)、王志南、叶公正、陈绍明、任春和(1900—1988)、吴益明(1902-1997)、王薛芳(1911-1985)、孙耀光(1917-2001)、孙明权(1918-2009)、吴朝英(1920-1987)等或事业有成、或因急公好义、或因履历丰富、或因慷慨赴国难,而闻名青田侨史。
可以说四都因“侨”而闻名,因“侨”而成为青田之名都。
  386旅著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4-11-24 16:58 , Processed in 0.01325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