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5|回复: 12
收起左侧

我国番薯与西班牙的渊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9 16: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缤纷 于 2013-6-19 16:02 编辑

1593年,当50岁的陈振龙颇为艰辛地把“朱薯”藤条带入家乡福建时,他一定不知道,这一根小小的藤条将会在塑造“老大帝国”的过程中,充当至关重要的角色。

  万历六年(1578年),当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亩、登记户籍、推行一条鞭法时,来自这个南方省份的消息让他“惊诧莫名”、“悲意顿生”: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人口普查时,福建有81.5万余户、391.6万余口;近200年“生齿渐繁”之后,这个省份的在册臣民,仅仅剩余了51.5万余户、173.8万余口。短短几代人时间,户口锐减了接近六成。

  户口的急剧萎缩,固然出于民间的隐匿瞒报,也折射出这个省份的尴尬境况。令人惊讶的是,又二百余年后,清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福建依旧灾荒不断、濒临破产,但它的在册人口却达到空前的1500余万,增长九倍以上。与此同时,全国性户口也激增七倍左右,达到了惊人的4.9亿。

  如此巨大的起伏,远远超出了前代经验。在这一人口曲线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外来农作物的身影。其中就包括番薯。

  引种

  番薯引入中国,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这一年春天,在吕宋岛,当一种叫“朱薯”的农作物进入陈振龙的视野时,他定然会想起家乡福建那漫山遍野的红土地。

  这一年,陈振龙50岁。他出生于福州府长乐县的一个中产家庭,年轻时考取过秀才功名。然而,在他生长的年代,一方面是科举艰难,另一方面是经商风潮弥漫于东南诸省,“中产子弟,什五游食在外”。不知道什么时候,陈振龙也开始了他的商人生涯,“往来于闽省、吕宋之间”。

  大批闽商前往吕宋,和西班牙人密切相关。在此之前,吕宋仅有华侨“约百五十人”。1571年西班牙船队征服菲律宾群岛后,大量采购生丝、棉布、陶瓷等中国商品。短短二十余年之内,“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明史—吕宋列传》)。

  西班牙人带来的,不仅有滚滚银币,还有原产美洲的一些农作物。史料记载,朱薯进入吕宋,约在1565年。征服诸岛后,“红夷常患粮米不足”,于是大规模推广种植。到1593年,这种开着淡紫色小花的藤本作物,在吕宋已“被山蔓野”。陈振龙看到,当地土著“随地掘取”、“以佐谷食”(《金薯传习录》)。

  朱薯价格极贱,并且极易引种,尺许薯藤便可“随栽随活”。然而,将薯藤带出吕宋,颇费了一番周折。《金薯传习录》记载:西班牙人“珍其种,不与中国人 ”,他们还在海关层层盘查。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混过关卡后,经七昼夜航行返回福州。航船抵达福州的日子,是农历五月二十一。由于担心“土性不合”,陈振龙父子在纱帽池胡同住宅一带,寻“舍傍隙地”,开始“依法栽植”。

  四个月以后,朱薯引种成功。经“启土开掘”,陈氏父子发现,朱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大喜过望之余,他们给福建巡抚衙门呈上又一份禀帖,宣称福建巡抚金学曾倘若肯推广朱薯,将“恩同山海”、“永垂不朽”。对此,金学曾同样振奋不已,在旌表陈氏父子此行“实属义举”之后,他认为朱薯的引种,“虽曰人事,实获天恩”(《金薯传习录》)。

  当年冬天,来自吕宋的朱薯,被命名为“番薯”。

  红土

  对福建百姓来说,番薯的成功引种,可谓恰在其时。

  引种次年,福建南部遭遇大旱。《漳州府志》记载:“野草无青,禾无收,饿民遍野。”金学曾当机立断,晓谕闽南各县广为栽植。短短几个月之后,番薯大获丰收,饥民“足果其腹、灾不为荒”。

  对这个依山傍海的贫瘠省份来说,番薯的种种特性,似乎专为它而生,专为它的禁海时代跨洋而来。

  宋元时代,福建曾以通商、贸易、手工业、土特产而富甲天下。然而,进入明代以后,八面来风、万桅云集的景象,已经仅仅存在于先人的记忆和传说,一去不复返了;自从“禁海令”颁行以来,灾荒、饥馑、“产米不敷”、民生萧条……种种苦难充斥民间,不绝史册。它丘陵纵横、红土处处,只有小片平原和盆地可以种植稻米;它不仅“田狭民稠”,并且土地贫瘠、零碎,“秋收甚薄”。以惠安县为例,仅隆庆五年(1561年),这个区区万余户口的蕞尔小县,“须输入米粮约七万石”(《惠安县志》)。

  此外,台风、暴雨、干旱、水利不兴……所有这一切,注定了这个省份在禁海年月的赤贫破产。而引进番薯后,饥馑渐渐淡出了福建。

  它粗生贱养,即使“地属沙土”也能成活,更不必说丘陵地、红土带了;它浅埋土中,风雨不能侵蚀,“兼抗干旱”;它产量极高,“上地一亩约收万余斤,中地约收七八千斤,下地约收五六千斤”……无怪乎,在漳州之后,它迅速蔓延开来,并且成为这个省份此后五百年的民生象征。

  在福建,番薯“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田)”。它藤蔓延伸,覆盖了整个闽南红土带。时人的一份笔记记载:“遍地皆种,物多价廉,三餐当饭而食,小民赖之。”随即,它的触角又延伸进闽东、澎湖和台湾。当郑成功船队为台风所困、下令在澎湖筹粮时,粮官杨英告诉他,当地“唯有番薯”。此后,康熙初年,浙江温州、广东潮汕种植番薯的记载,也开始渐渐出现。不过两代人的时间,它已经成为东南红土带“民生赖以食”、“旱潦凶歉赖以生”的主要食物了。

  但番薯在江南的推广,却一波三折。

  山居

  在陈振龙引种前后,几个浙江籍远洋商人也从鈤本带回了薯藤。然而,仅仅出于新鲜,普陀山的几个和尚才在寺前庙后种植了几株,它从未传播开去。而康熙初年,当陈家的第四代人、陈经纶之孙携薯种前往鄞县(今宁波),试图让番薯在浙江生根发芽时,他同样铩羽而归。

  陈经纶之孙常年在鄞县经商。刚刚抵达江南时,他担心番薯“与土宜不协”;几个月后,番薯“经秋成卵,大逾闽地”,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效。然而,喜出望外之余,任凭陈经纶之孙如何反复宣示,“教其土人如法布种”,也没有几家农户肯接受他的薯种。

  在江南的失败推广,仿佛是番薯命运的一个隐喻、一种象征:它是至穷至贱之物。而对鱼米丰美、异常富庶的江南来说,这种非果非粮的食物,几乎是多余的。

  或许,也正因此,它的又一轮传播,只能跟随几百万贫贱流民的苍凉脚步。

  也是康熙初年,为断绝东南诸省对台湾的供应,清gov-ern-ment下达“迁海令”。船只、房屋、稻禾一概焚毁之外,沿海居民全部向内地山区迁移,“违者立斩不赦”。在持续二十余年的迁海中,千万难民如同牲畜,眼神灰蒙蒙地走向深山,“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侥幸活下来的人儿,在贫瘠的坡地上开始了新的春播秋收,他们在洼地种下了稻谷、麦子,在丘陵种下了番薯以及另一种外来的农作物玉米……闽西、江西、广西乃至安徽,从此处处可见象征苦难的淡紫色番薯花。

  如果说,在迁海时期,“哭声震天”的景象比比皆是的话,那么,不久后另一次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西迁,则似乎包含了微茫的希冀。康熙三十三年,清圣祖下《招民填川诏书》,启动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在几十万湖广贫民之外,江西、广东、陕西……多达十余个省份的雇农佃农、无业游民,也纷纷加入了西迁的行列。这次迁徙涉及几百万人,跨度近百年,而在浩荡的人流中,包含了上百万的客家人,正是他们将番薯带进了遥远的四川。

  还不仅于此。大移民带来的连锁反应出现了,“湖广填四川”之外,是江西填湖广、客家填江西……几尺薯藤,从此在长江流域处处扎根。它并沿着一个个集镇,以扇面形状不断扩散开来:先期到达的湖广移民,或以脚步丈量,或以芭茅杆插占,圈尽了四川的良田沃土;后来的外省移民特别是客家人,只能进入边远的黏土带、丘陵区,乃至紧挨贵州、云南的大山深处。在这些地方,他们丢弃了稻种、麦种,并以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年复一年地种植下番薯和玉米。

  乾隆年间,大移民风潮渐渐落幕了,然而,番薯的故事没有结束,尽管它已遍布了长江以南的任何一个角落。

  此时它开始了向黄河流域进发。

  四海

  将薯种带到黄河流域的,是陈振龙的又一个后裔,五世孙陈世元。

  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史料只是勾勒了一个简单的陈世元形象:和陈振龙一样,他亦儒亦商,年轻时曾是监生;此时,他已步入中年,并生育了三个儿子。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他又一次以商人身份来到山东胶州(今青岛)古镇口时,他发现往昔富庶的胶州天灾横行、饥馑四野。他后来写到:“时东省旱涝蝗蝻,三年为灾。”

  在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这个家族关于番薯的情结。而他颇有担当、略具古风的性格,使他从一开始,就以浩大的手笔、长久的努力,以及周密的思虑,在黄河流域推广着百余年前他的先祖从吕宋带来的薯种。

  在古镇口,他同样进行试种。不过,风险和荣耀此时超出了一家一姓的范围,他邀约他的两个朋友余瑞元和刘曦加入这个事业。次年,他们集资购买了农具,招募了几名有丰富经验的壮年农夫,垫付路费工钱前往胶州。一开始,古镇口的试种失败了,“(因)地早寒,人不知藏种至春萌生,(成活者)十仅二三”。

  乾隆十六年,他们再次集资,“雇人回闽赶运补其缺乏”。这一年,试种大获成功,“秋间挖掘,子母勾连,如拳如臂”。古镇口居民先是“乃各骇异”,继而“咸乐受种”。

  古镇口推广成功后,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了胶州、山东全省乃至整个黄河流域。这一期间,不仅陈世元的三个儿子陈云、陈燮和陈树先后参与,并且一本薄薄的《金薯种植法》也开始风行于黄河沿岸。番薯的传播,得到了各省地方官员的大力扶持。

  乾隆十八年,陈云携带薯种前往胶州州治,知州周于智当即出示布告,宣示番薯的“六利八大益”,而当地举人纪在谱也“各庄传种、受法适收”。次年,番薯传入潍坊,举人王某召集亲邻,“竞来传习,处处埋掘”。不久后,山东布政使李渭更让人以快板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番薯。

  山东之后,是河南。乾隆二十二年,陈云及其幼弟陈树以朱仙镇为中心,开始了在河南全省的推行;与此同时,陈世元的两个朋友,余瑞元和刘曦也结伙前往北京通州,不仅试种成功,并使番薯风行于长城内外。而此时,年迈体衰的陈世元,已经在自己福州的寓所里整理《金薯传习录》一书了。

  胶州、潍坊、朱仙镇、通州…… 这些四通八达的地名,不久后让番薯传习北方各省,传习四海。饿殍遍野的景象,似乎渐渐淡出百姓的视野了。几十年以后,在福州乌山,祭祀金学曾、陈振龙二人的“金公祠”出现了;而不知道什么时候起,陈振龙渐渐成为福州民众心中的城隍神,人们封他为“水部尚书”。直到今天,走进福州的许多街巷,依旧可以看到他的寺庙,他的名字。

  余音

  番薯传入中国,正值“一条鞭法”在全国推行之际。它的主要内容,是将徭役的编征由人口转向财产;它对历史的长久影响,则是编征的权限从里甲收到州县。如果说,编征权保留在里甲的时期,人情、名声、自发监督、信息透明度……所有这些,都还残留着民间自治的痕迹,从而让编征还尚显公正的话,那么,当编征权被上收到遥远的州县时,官府与民间的对抗就不可避免地显著、尖锐了。当代学者吴思的《血酬定律》,描述的大多是这一背景下的官民对抗。

  不仅如此。徭役以财产为基准,在制度上酝酿了人口的过度繁衍。以福建为例,万历初期,人口被大量瞒报,这是户口急剧萎缩的最大原因;而“一条鞭法”推行之后,人口繁衍成本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对社会公正的毫无信心,迫使人们转向人口投机。此后,中产家庭开始了这样一种生活:一个孩子务农,以继承家业;一个孩子经商或当手艺人,以寻求额外回报;最后,是一个最聪明的孩子读书、科举,为家庭寻求社会地位,并为前二者提供基本保障。

  番薯的传入,正在这一时期。无怪乎,它能够弥漫赤贫的红土地带。

  清承明制。于是,早在康熙五十年,在一份诏书里,清圣祖就忧心忡忡地谈到,“户口渐繁,地不加增,民生有不给之虞”。然而,他们是少数部族,他们统领着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家,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他们的狭隘视野。清圣祖当年下诏,“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增收钱粮”。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子 +555 收起 理由
唯野视界 + 555 分享有理。内涵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6-19 16: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默默路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9 16: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9 16: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持队形  路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2 22: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3 11: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3 19: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番薯还一度拯救了福建的人口啊,据说六七十年代上一辈人们还吃番薯米度过饥荒。至今中年人还在谈番薯米这个词语。到处都有,福州人几乎都谈这个词。我们80后当然是没吃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3 19: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很好,揭示了福建和菲律宾以及西班牙的关系。吕宋岛现今也是如此著名。

大批闽商前往吕宋,和西班牙人密切相关。在此之前,吕宋仅有华侨“约百五十人”。1571年西班牙船队征服菲律宾群岛后,大量采购生丝、棉布、陶瓷等中国商品。短短二十余年之内,“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明史—吕宋列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4 20: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要感谢当初的殖民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6: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6 09: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4 18: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飘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4 20: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记得经常听父亲提起那个年代是如何考番薯度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4-11-29 04:12 , Processed in 0.01923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