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6|回复: 0
收起左侧

诗歌笔记(1-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3 18: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venividivici 于 2013-7-14 13:34 编辑

诗歌笔记(1):使命

一直想写点心得,却不知从何开始……

十年前,喜欢跟别人同题斗诗,找各种各样的人斗诗。喜欢在另一个空间被激活的感觉,拿起任何一个题目,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喜欢那些自以为美的句子信手拈来的酣畅。赢过几次,输的更多,可无论当时、现在,都没把输赢放在心上。还喜欢跟各式各样的人对诗,不论对方是男是女,循着他们留在诗句里的情感脉络、意象、道理和其他信息,再创造、延伸、解答、提问,像在一部电影里说自己的独白。有时候也勉强能够相映成趣,虽然大部分还是各玩各的尾巴。但我觉得,诗歌似乎无所不能,也无所不在。它就像一粒种在心里的种子,如此烂漫地生长,变化万千,神奇而美妙。

那时候,有人批评我,说我对诗歌缺少一种敬畏心,把诗歌当游戏,自娱自乐还嫌不够,硬要拉扯别人陪我一起疯。我记得这个人的名字,永远记得,她叫米晨,还记得她的一句诗歌:“我有许多话想说,却只能沉默如许。”当时,我不理解,因为我坚信诗歌可以是一种语言游戏,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这就好比,绘画是一门艺术,但是当一个八岁的小孩拿起他的画笔,在纸上涂抹的时候,绘画只是一种游戏。又或者一个聋人同样可以用图画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一个普通人,不懂绘画的人同样可以用他的画板呈现他的精神世界。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崇高的,追求艺术成就的人,一生都对艺术充满了敬畏之心。普通人在获得那颗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以前,就像是大话西游里面的至尊宝,没那三颗痣,江湖、爱情就是嬉笑怒骂。艺术的价值和伟大之处,我想,应该是博大的胸襟,有容乃大。艺术不会拒绝艺术家一生的苦苦追寻,也不会拒绝无知者的一根火柴。

经过了十年,曾经对过去的自己感到十分惭愧,甚至认为那时的我是在亵渎诗歌艺术,可慢慢的,当我对诗歌的敬畏之心愈浓,反而愈加相信最初的判断。艺术不是艺术家的,是所有人的。

从前我是个无知者,现在仍然是个无知者,诗歌没有拒绝我。相反它引领我阅读更多有关诗歌的材料,了解更多有关诗歌的知识,看更多诗人的作品。这世界固然有其现实、残酷、冷漠的一面,但同样富有诗意,诗歌给了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相信,这就是艺术的使命,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诗歌能够让我们看到光亮。



诗歌笔记(2):精神

我猜,诗歌的精神应该是一种温暖的关怀,这也是艺术的精神实质。诗歌的精神与它的使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因它的使命是引领人们发现希望和美,所以具备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关照每一个人。人们说诗歌来源于生活,其实生活的核心是人,对人性的理解和满足,才是诗歌存在的本源,而后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在诗歌被边缘化之后没有消失。只要诗歌的人文关怀精神尚在,即使我们身处在一个远离大师的年代,诗歌也不会消失,永远不会消失。

如果诗歌的精神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对人性的理解和满足,那么围绕着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在诗歌的理解范围里,当然也包括人的感情生活、精神生活、私人生活、社会生活,甚至是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从这个角度上说,诗歌的确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个人的伤春悲秋,还是关注整个社会范围里的各种现象,都能够体现人文关怀。换句话说,对自身的观察和体会,同样是诗歌人文关怀的体现。

有些诗人相信,只有那些关心底层民众生活疾苦、忧虑国家前途的诗歌才称得起伟大,至于那些情情爱爱、伤春悲秋的则都是下品,或者无病呻吟。我觉得,不一定。人文关怀的核心不是社会,不是国家,也不是某一个群体,而是人、人性、人的需要。关心一个人的需要、一群人的需要、一个社会的需要、一个国家的需要、一个世界的需要,不存在高低之别,同样都能写出千古传诵的伟大作品,只不过一个展现的是个性,另一个展现的是共性。华严经里面讲“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在诗歌写作方面同样也有印证,个性里包含了共性,共性之中蕴含着个性。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反映了、体现了他所处的时代、社会,从一个人身上可以看到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烙印和缩影,关注个人与关注社会并不矛盾。关注一朵花,还是一个世界,关注“我”,还是整个社会,都可以,而且是平等的。

如果反过来,只关注社会,而不关注自身,弊大于利。我猜,很多诗人自杀,都与此有关。这也违背了诗歌人文关怀的核心精神,常为他们远离了诗歌而感到莫名遗憾。一个人的心量是有限的,当他内心的能量,不足以照耀他所期望的最小范围,他的精神就会濒临崩溃,最后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实际上,诗歌可以从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诗人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到希望,之所以绝望是因为忽略了那些细节,作为一名诗人、一个人,他的生命力并没有枯竭。相反一个人的希望,有可能点燃几个人、甚至整个社会的希望,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因此,我建议所有进行诗歌写作的人们,先从关注自身开始,增加心量,固本培元,把希望变成信念,而后再尽可能地依靠影响力去感染他人,乃至整个社会。如果不这样做,诗人们看到的那些不平等、不自由,对心灵的侵害恐怕是难以承受的。

目前,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力很有限,原因很多,比如没有大师的引领,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和规则等等,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文关怀的精神力量不强,或者说还没有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其实,这也不只是诗歌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问题。社会上混乱的价值观,民族精神溃散,直接影响了诗歌的发展。但是,各种流派的存在和纷争,实际上都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都有一定数量的作者与受众。精神是需要磨练的,而且需要时代提供下一个契机,以及大师推动,也许五十年,也许一百年,才能大放异彩。

话题有点扯远了,实际上,诗歌的精神,也就是人文关怀,体现的是自由和平等。自由和平等,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追求的,随着诗人们追求的深入和凝聚,我相信诗歌有能力在这个时代浴火重生。




诗歌笔记(3):真实

真实,其实只是一种感觉。

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

我们常常会说:“我觉得他很真实,我觉得那幅画很真实,我觉得那本小说写的很真实,那部电影拍的很真实,那种情感很真实……”

真实总是与虚幻交织在一起的,“那场地震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今天过得太辛苦了,就像做了一个噩梦”,“这一切都太美了,简直像梦一样!”,“昨天做了一个梦,太真实了,我甚至能听见泪水划过脸庞的声音。”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把真实和虚幻混为一谈。

《盗梦空间》、《少年派的奇妙旅行》这两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真实和虚幻的一种解读。虚幻的东西可以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同样真实的东西也可以给人虚幻的感觉。我们可以用一些工具、标准、规则和规律去衡量一件事情、一种东西的真实和虚幻程度,形成一种判断,但是很可惜,这种判断并不是最后的结论……,仍只是你在这个空间、这段时间里的一种感觉。

真实与事实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用大量的证据,逻辑推理,科学技术去证明一个事实,遗憾的是不能证明一种感觉的真实与虚幻程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人的腿断了,因为车祸造成的,这是一个事实;一个人的心碎了,因为失恋,他的心真的碎了吗?我们能够依据他的行为表现来判断,比方说他借酒消愁、终日以泪洗面,我们可以下结论他真的心碎了,痛不欲生。相反如果这个人表现的跟平时一样,他的心就没有碎吗?前者,借酒消愁、终日以泪洗面的那个家伙,三天后就开始另一段恋情,那么他失恋后的行为是真实的,还是伪装的?后者,表现跟平时一样的那位,三年后依然单身,那么当初失恋的时候,谁心碎得更真实一些?科幻电影《阿凡达》中,我们能看到现实意义;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两个超级大国为两个主义、一个不存在的威胁,你死我活了50多年。在那个年代,虚幻的、假想的威胁,是那么真实。

我想,真实与虚幻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同时存在的,不能用真实去否定虚幻,同样也不能用虚幻取代真实。艺术、诗歌来源于生活,那么艺术、诗歌必然就是亦幻亦真,虚实结合。《红楼梦》是极具代表性的虚实结合,并且集大成于一身,里面的《好了歌》实际上描述的也是一个由虚到实、再由实到虚的变化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个无限循环。虚实好比《易经》里面讲的阴阳,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又扯远了,回到诗歌上来,真实有真实的价值,虚幻有虚幻的意义,与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可以从多个角度给我们带来美的感觉和体会。


诗歌笔记(4):审美

罗丹说:“这个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猜,艺术就是发现美的眼睛,平民和艺术家都可以通过艺术看到美、感到美。诗歌是一种艺术。艺术是无价的,因为美是无价的,平民的美和艺术家的美都是无价的。什么是美?

美是一种真实、虚幻的感受、感觉。获得美的感受、感觉,是人的一种身体、精神需求。诗歌的精神与使命就是满足人们获得美的这种需求。当然,获得美的途径有很多,诗歌仅仅是其中之一。那么有了诗歌,就等于多了一条获得美的途径,何乐而不为呢?

艺术就是发现美的眼睛,是获得美的途径,那艺术到底是要闹哪样儿呢?无论是世界八大艺术,还是九大艺术,我认为说白了,无非就是“审美方式”。

什么是审美呢?

我认为,“审”是观察和塑造,观察就是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触碰、用心去感受;塑造也是创造,用身体、用画笔、用乐器、用刻刀、用表演、用镜头、用文字、用诗篇。



诗歌笔记(5):客体

人是审美主体,同时也可以是审美客体。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东西不能成为审美客体。我猜,原因在于人本身是一个宇宙,宇宙里存在不同的、交错的时间、空间,所以审美客体是无限的,只不过人类的知识、认识在目前来说还很有限。艺术的无止境,来源于审美客体的无止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诗歌,同样道理,对一杯茶、一朵花、一夜一昼、前世今生来世、禅、社会、国家、爱、恨……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旧体诗,朦胧派、梨花体、下半身、口水诗、禅诗,本质上都一样,都是在自己那个时代、社会、领域、宇宙中,审美。

有时候,我觉得梨花体也能写出感悟,让人感到愉悦和美;下半身看似龌龊,实际上也有写得很幽默的,让人获得一种启迪,口水诗当中仍能找到一些漂亮的句子。我们为什么要去拒绝、批评别人的审美方式呢?诗人们那样写,只不过证明了人们有那样的需求,你的审美结果是恶心,不代表别人的审美结果不美。如果真的是反人类、反社会的变态审美诗歌,不用我们反对,它会自然消失。只要还有需求,就有生命力,怎么去鞭挞也改变不了任何。肮脏与纯洁,美和丑,不是消灭的关系,而是共生吧。


诗歌笔记(6):标准

诗歌的审美标准,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定论。所以,大家用各自的审美标准对诗歌进行评价,也就很自然了。这就跟大家用各自的审美标准去创作诗歌一样,各自发挥想象。

写到这里忽然又想起前面说的“无为有处有还无”,对诗歌的审美,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有分散的标准。之前,我认为没必要把现代诗歌用好坏来区分,因为标准不确定、没统一,没法区分好坏,就像虚实、阴阳、是非,因为你认为好的,别人可能觉得不怎样。但是,我忽然发现这种看法有问题,不能统一标准,可以分开来谈,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诗歌体当中先确定一套标准和规则。这就好比舞蹈,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不同的舞种,完全能够判断出舞者的表演是一般,还是精彩。

遗憾的是很多诗歌体作者,也包括创始人,只管写而没有留下一套审美标准,是他们没有这个意识?还是太懒了不乐意思考呢……

没标准就不能判断好坏,那么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学习者,不知道应该学什么,不知道学到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老师稀里糊涂,学生就跟着稀里糊涂,诗歌就乱糟糟地五花八门了。



诗歌笔记(7):语言

关于诗歌的审美标准,网友云抱提出:“用标准,不如用境界,似乎更妥。生命的审美体验是整体性的,很难机械的拆分。而且一首好诗的艺术感染力,一定是超越种种具体体验之上的东西,即所谓形而上的东西。”

最初的审美,我想还是需要标准的,当审美结果超出这个标准很多的时候,才进入所谓“境界”。生命的审美体验,可以是整体,也可以是某个细节。比如,对一首诗歌,可以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也可以从细节上感受,哪怕只有一句话打动了你、触动了你的心灵,像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不是机械地拆分,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审美结果。

一首好诗的艺术感染力,或许不能超越体验,因为“主体感受性,永远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体验、美的体验、美,本身就是形而上。

想到一个例子,关于舞蹈,比如国标舞,不论是华尔兹、桑巴,还是狐步、恰恰,都有一个基础的审美标准。再比如格律诗,审美的基础标准是句式、字数、音韵等等。现代诗歌好比舞蹈中的hip pop,它非常自由,从前那些基础审美标准完全消失了,就好比你不能用国标舞的标准去衡量hip pop。同时hip pop也分成好多种,正像是现代诗歌里的各种流派,但是这些分类并没影响人们对hip pop进行审美,它仍然有一些舞蹈共同的特征。那么,现代诗歌也一样,它的审美标准呼之欲出,也就是所有诗歌具备的特征,我想这个特征必须从语言说起。

记得两年之前,诗歌报论坛的一位网友:炉子,总结过一个诗歌审美标准,可惜现在那篇文章似乎已经找不到了。当时看了之后,深以为然,记得大概有七八条,包括文本的可读性、音乐性、诗意的延展性等等。现在回想起来,记不清楚细节了,很想再读一读炉子的那篇文章。不过,我猜有了标准,距离标准的实施和应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标准的应用和实施,要求标准必须简单、易懂,而且这种标准应该符合大众审美,在不需要很丰富的文学知识、诗歌理论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掌握这套标准,对诗歌进行初步审美。

我想,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是记录、保存、传递信息。诗歌的基础,或者说载体,是文本、语言文字。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对语言文字的基本要求,来要求和规范诗歌。就像hip pop是舞蹈,舞蹈的基础是身体动作,用身体动作的要求,来对hip pop进行初级审美。具体说来,就是诗歌文本的可读性。具备可读性的文本,是诗歌的最基本要求。可读性是适合于读者阅读、理解的程度,可以用公式来计算一个相对值,也可以通过对读者群进行调查,然后统计数据来分析可读性。我想,梨花体是在诗歌可读性方面的一种尝试,最起码梨花体做到了在句式、语法上的平易近人,把诗歌还给了大众,是诗歌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相对于梨花体,其他诗歌体的可读性都要差很多,读者群少一些,从这个层面上看,可以说是文本的可读性限制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值得诗人们考虑的是如何增加诗歌创作的可读性,这也是对读者的一种人文关怀。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诗歌的文本可读性更加简单,我觉得基础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语法,保证词语搭配合理、句子通顺;一个是表层意思清楚明白,能够理解、获得诗歌的浅层信息。然后,是诗歌的趣味性、音乐性,读起来感觉有趣、流畅、舒服,甚至是悦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4-11-24 09:34 , Processed in 0.01356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