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5|回复: 11
收起左侧

我国夏商周三代主要青铜器物的简单介绍 六,食器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5 20: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为而治 于 2020-1-25 19:37 编辑

我国夏商周三代主要青铜器的名称、读音及其用途的简单介绍:

青铜饪食器是古代王公贵族在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飨、婚冠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物。作为礼仪重器,不同规格大小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相应代表了主人的身份等级。从实用的意义上讲,饪食器又可细分为烹饪食和膳食器,还有两种功能集于一身的,如用于烹煮的鼎、鬲等和用于盛装黍稷的簋、敦、豆等。还有与饪食器配套使用的俎等。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0: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豆的器形,在中国古已有之,最早是商周青铜器中出现的,它既可以用来盛放干食如煮好的肉类,也可盛放调好的汤汁如羹类。在祭祀场合,豆是礼器之一,古代汉族人民最早用于盛放黍稷,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商周时豆多浅腹,粗柄,无耳,无盖。春秋战国时豆的形制较多,有浅盘、深盘、长柄、短柄、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上有盖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豆也常以偶数出现,按尊卑长幼,亦有数量多少之分。
豆在商代晚期已经使用,但数量很少,直至春秋战国时才比较盛行,成为青铜礼器中常见的组合器物之一。
豆的形制是上有一个碗状容器,下为较高的圈足形柄。有的豆的容器部分做成方形,但数量很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商代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史父乙豆  西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蔡侯申豆 春秋
春秋蔡昭侯时期青铜器,1955年出土于安徽寿县蔡昭侯墓,通高35厘米 口径17.5厘米 足径13.2厘米。 器身作半球状,口缘下附四环耳,短校,圈镫。器盖扁圆,与器身相合成球状,上置四环纽。器通体以铜嵌作兽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春秋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棱纹青铜豆  春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春秋方豆  晋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透雕蟠龙纹豆 春秋晚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镶嵌狩猎纹豆 春秋晚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蟠虺(pán huǐ)纹豆 时代战国
大唐西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蟠虺(pán huǐ)纹豆是青铜豆中少见的精品,通高22.2厘米,口径17.9厘米。
此豆盖中鞅置圆形捉手,捉手中空,周围饰蟠虺纹。子母口,圆鼓腹,卧兽作耳,兽尾作垂珥,构思巧妙。该豆尤其注重耳部装饰,耳上饰卷云纹、鳞纹,浮雕感甚强。盖面饰蟠虺纹,以弦纹带间隔,上腹部也饰蟠虺纹,以綯索纹相间隔,下腹饰垂叶纹。短细柄,两侧侈张成盘形圈足,上以圆点纹铺地,饰长体蛇纹。此豆主体饰蟠虺纹,纹饰细致繁密,清新脱俗,工艺上同样采用印模压制技术,明显属于战国时期豆的风格。这件豆的主人等级、地位较高,该件豆不但造型规整精美,而且纹饰生动细腻,使用等级较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标准器,极具鉴赏价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0,错金几何纹青铜豆  战国
临汾市博物馆藏
饪食器,环形捉手,子母口,双环耳,粗柄,圈足。盖沿及豆口沿饰几何纹。整个器物制作纤巧,纹饰均为错金纹,在战国时期亦属精品,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1,红铜龙纹方形豆  战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2,镶嵌几何纹青铜豆  战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0: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为而治 于 2020-1-25 15:58 编辑

铺(pù)
铺是盛放干果或干肉之类食物的器具。形状如豆,但盛食的器体为直壁平底的浅圆盘,下为粗壮的柄形圈足,圈足多为镂空的,也有些铺有盖。铺的使用约在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目前出土的数量不太多,估计当时使用并不普遍,所以器形的变化也不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鳞纹铺,西周晚期,陕西岐山董家村窖藏出土,高16.2公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虢季青铜铺 西周晚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鲁大司徒铺 高28.6cm,宽25.2cm,重7.24kg
直口浅盘,平底,圈足,腰部有一束箍。盖上有花瓣形捉手,可却置。整体饰变体蟠虺纹,盖的捉手和圈足镂空。
盖、器对铭,各4行25字:
“鲁大司徒厚氏
元作膳(音甫),其眉
寿万年无疆,子子
孙孙永宝用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鲁大司徒铺 铭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透雕波曲纹铺 春秋早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镂空足铜铺 春秋晋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0: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甑[zèng]
甑是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为甗(音“演”)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单独的甑很少见,多为圆形,有耳或无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妇好汽柱甑
汽柱甑形器,商代,通高15.6厘米,重4.7公斤,外观像一个敞口深腹的大盆,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甑形器,是与鬲或釜之类的炊具配套使用的一种古代炊具。把甑形器放在盛满热水的炊具上,使热蒸汽通过它中空的圆柱进入甑内并经柱头的汽孔散发出来,由于上部加有盖,柱头散发的蒸汽无法外泄,从而只能分散在腹内,蒸汽的热量就把甑内围绕中柱放置的食物给蒸熟了。云南有道传统风味菜叫汽锅鸡,而早在3000年前我国就有了这种“汽锅”。
1976年,在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这件汽柱甑形器,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其外观很像一个敞口深腹的大盆,腹部两侧有一对把手可供提拿,最特别的是底内中鞅有一个中空透底的圆柱,柱头做成立体的花瓣形状,并且四片花瓣中间还包裹了一个突起的花蕾。花蕾表面有四个柳叶形的汽孔。在它的腹内壁上还有“好”字的铭文。
从出土之日起,学术界就对这件器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它的功能与原理作出了多种推测。有人认为它是蒸食物的器物,有人认为它是蒸馏酒的。但经过长期的讨论,人们发现这很可能是一件古代的汽蒸铜锅,而且是迄今发现最早也是唯一的一件3000年前的商代汽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饕餮雷纹双耳甑  战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甑的底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0: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鬲(1ì)
鬲的用途与鼎相似,主要是用作烹煮食物的炊器,一般认为是炊粥器。在考古资料中也发现过鬲中盛放有豚骨,由此可见鬲也可用来炊煮或盛放肉食。

鬲沿用的时间也较长,大约从商代早期一直使用到战国时期,特别在西周中期以后,鬲的使用比较盛行,常常以偶数组合的形式使用。
鬲的基本形式似鼎而作袋腹短足的样式,其腹部似三个丰满的袋足拼合而成,其下连接短足。偶见有鬲腹作四个袋形拼合的四足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商代早期夔纹铜鬲
此展品为商代早期文物。高31厘米,口径19.5厘米。鬲是炊器,足部中空,便于装水加热。这件铜鬲出土于商代贵族墓葬区,颈部饰有简化的夔纹,夔是传说中的动物,外形似龙,常简化为直线为主、弧线为辅的几何形态。1974年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商代兽面纹鬲
高:15.2厘米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敛口折沿方唇,拱形耳,长颈,双立耳,深腹袋形分档,下有圆锥形中空足,饰变形兽面纹和双目形纹,
鬲颈饰兽面纹,上下皆饰连珠纹,腹饰卷角型兽面纹,兽目巨大,图案条纹粗犷,结构复杂,构图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器壁均匀而薄。在商代中前期青铜鬲中以这件器物最为精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商代“亚”徽青铜鬲
甘肃省泾川县泾阳的一件商代青铜鬲,平凉地区博物馆藏品,国家一级文物。鬲高15.2厘米、口径12厘米
侈口,窄沿,双立耳略外撇,束颈,三袋足,钝锥脚。颈腹间一周饰三组由对首夔龙组成的兽面纹,鼻棱微突起。袋足呈乳状,形体厚重,尚能明显看出与陶鬲的源流关系。器内沿下铸有“亚”字形图案,亚内有族徽,亚下为“母”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四足鬲
商代晚期,通高23.41厘米。1981年陕西城固县龙头镇出土,烹饪器。直口,宽沿外折。四足鬲鼓腹分为四裆,形成了四个袋足,颈部饰雷纹,腹裆饰兽面纹。整体造形奇特,目前全国同类器物造型中仅见此一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 玄纹铜鬲 商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西周伯矩鬲
西周伯矩鬲,全称“牛头纹带盖伯矩鬲”,是西周初期青铜器。1974年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251号墓。现藏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
顶部为平盖,盖顶中鞅置一由两个相背的立体小牛首组成的盖钮,盖面饰以浮雕牛首纹,角端翘起。口沿外折,方唇,立耳,束颈,袋足。颈部饰六条短扉棱,扉棱间饰以夔纹,袋足均饰以牛头纹,牛角角端翘起,高于器表。其纹饰十分精美,各部均以牛头纹装饰,主体纹饰皆为高浮雕,给人雄奇威武之感。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极为高超,是西周初期青铜器中的杰作。
西周伯矩鬲铭文:在戊辰,匽侯易(赐)伯矩贝,用乍(作)父戊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
伯矩鬲铭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西周师趛[yǐn]鬲
西周时期青铜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截至2019年12月发现的鬲中最大且最华丽的一件。西周师趛鬲高50.8厘米,口径47厘米,重48.8千克,侈口,折沿,束颈,附耳,分档袋形腹有扉,蹄形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
师趛鬲铭文

器内壁铸铭文5行29字:“唯九月初吉庚寅,师趛(音“隐yǐn”)作文考圣公、文母圣姬尊趛。其万年子孙永宝用。趛”。
铭文的大意是:在九月第一个吉日庚寅这天,师趛为其已故的父母铸造了这件大鬲鼎。愿其子孙万代永远宝用。铭末一字是师趛家族的族名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0,刖人方鬲
高13.5cm,口横11.2cm,口纵9cm
西周时期饪食盛食器  
北京故宫博物院
鬲敛口,短肩饰窃曲纹,下腹外鼓,饰波曲纹。鬲座为方屋形,正面开门,余三侧留窗。作为全器主题纹饰的刖人则铸在前门上,此人圆目大口,裸体,身侧和门连铸,右手见于腹前,右臂回环处恰作门闩插孔,左腿自膝下刖去,左手扶杖而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1,杞伯偶鬲  时代:西周
长26.4,直径16.5,高10.5厘米
双联鬲,双圆口、三足的分裆,折沿,肩部饰有重环纹,其中一鬲的口沿上铸有铭文21字:“杞白(伯)乍(作)车母朕(媵)鬲,用享考(孝)于其姑公(翁),万年子(子)孙(孙)永宝(保)用”。
“杞白”即“杞伯”是杞国一官职名;车母则为一位名为“车”的女性;“朕”通“媵”,可知应是陪嫁的器物;“考”通“孝”,意为祭祀;古语“姑公”,即所说的公公婆婆;意思是杞伯制作的这件鬲是车母的陪嫁,用来祭祀车母的公婆,祝子子孙孙万年永保延用。
此件青铜器形制独特、国别明确,是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商代妇好墓偶方彝、三联甗之后,又一件青铜联体结构的文物,弥足珍贵。加之其铸造精湛并带有铭文,虽然只有21字,但却将时代、国别、人员(杞伯、车母、姑公、子孙)、用处、祝语等。内容详实地记录下来,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学术和观赏价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2,夔纹鬲 西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3,西周王作亲王铭铜鬲
鬲平沿外折,方唇,短束颈,丰肩,鼓腹,分裆,蹄足。
腹部饰夔龙纹至足部,肩至腹部有三个凸出的月牙形扉棱与三足相对照。
内腹壁有阴铸铭文:“王乍(作)亲王姬鼎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4,鲁宰驷父铜鬲
西周晚期,通高11.2厘米,口径16.2厘米,1965年邹城市栖驾峪村出土。器体质厚,宽平沿略向外折,束颈圆肩,低体浅腹,腹部略鼓,宽裆平底,下有明显烟炱痕迹,矮兽蹄形足,三足之上各有一条凸起的扉棱,腹饰变形兽面纹。沿上镌有“鲁宰驷父乍姬□媵鬲其万年永宝用”。从铭文内容看,是媵辞,可知鬲应属媵器,即陪嫁之物,也就是说该鬲是当时鲁国姬姓贵族宰驷父为其女儿出嫁时的陪嫁用品,让她世世代代永远享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5,春秋王伯姜鬲 A
高11.7厘米,宽8.3厘米。故宫博物院
圆口宽平沿,平底三蹄足。腹饰团身兽纹,中隔高扉棱。口沿铸铭文9字,“记王伯姜作鬲永宝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6,
春秋王伯姜鬲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7,春秋“卫夫人”铜鬲 A
通高11cm、口径16.1cm、腹径14cm。南京市博物馆藏。青铜质,共两件,形制相同。敞口,折沿宽平,束颈,腹稍鼓,平裆,兽蹄形足。腹有扉棱,并以此为中心饰变形兽面纹。该器制作精良,范线清晰,纹饰古朴,两件器物口沿上均铸刻铭文一周,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8,春秋“卫夫人”铜鬲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春秋夔龙纹铜鬲
春秋时期的金属器,一套九件,平折沿,方唇,腹上有三扉棱三足相照。现收藏于新郑市博物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江叔鬲 春秋 江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1,三鸠鬲 春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2,战国君子之弄鬲
通高:14cm,宽:18.4cm,口径:15cm,重:1.76kg。
北京故宫博物院
鬲圆体,大腹,三短足,双附耳,有盖,盖上有三环。盖、器各饰方块绹纹二周,附耳上遍饰花纹。
器口沿处铸有铭文5字:
君子之弄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0: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甗(yǎn)
甗是蒸炊器,它由上体的甑与下体的鬲组合而成,甑用于放置粮食,鬲用于盛水,中问有箅相隔,箅上有十字形或直条形镂孔,以通蒸汽,鬲以下可以举火煮水,以蒸汽蒸食物。最早的青铜甗出现在商代中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晚期。虽然甗的使用时间很长,但因其实用性较强而未能在青铜礼器中得到充足的发展,直到西周中期以后,甗才逐渐成为青铜礼器组合中比较固定的一种器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商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通高105厘米,重78.5千克。该件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是最大的青铜甗,有“甗王”之誉。此甗甑鬲连体,鬲裆高,下四足。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顾。鹿竖角,短尾卷,身披鳞片。甑腹饰四组展体的兽面纹。鬲足袋满饰浮雕兽面纹,它体形巨大,气势雄浑,奇美诡异,稳定性良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妇好三联甗
1976年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44.5厘米,器身长103.7厘米,宽27厘米,重量138.2千克。
全器由长方形器身和三件甑组成。器身有底和六条方足,上有三个高出的喇叭状圈口,口周饰三角纹和勾连雷纹。案面绕圈口有三条盘龙纹,四角饰牛头纹,四壁上饰夔纹和圆涡纹,下饰三角纹。三个圈口内置三件大甑,甑敞口收腹,底微内凹,有扇面孔三个,口下饰两组大饕餮纹,每组均由对称的夔龙组成,甑内壁和两耳际外壁均有铭文“妇好”两字。因长方形器身和三件甑的花纹风格一致,甑底和器身圈口大小相当,此器应是一套。且其腹足有烟炱痕,当为实用之器。此器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是前所未见的商代大型炊具,迄今国内仅发现这一件,故而更是弥足珍贵的青铜之宝,被列为国宝级的文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兽面纹甗  商晚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波曲纹铜方甗 西周
通高33厘米,甑口长边24厘米,短边18.5厘米,腹深11.2厘米,鬲高17.2厘米,腹宽20.2厘米,重11.9千克。上甑下鬲,连体。甑敞口,斜方唇。鬲口部呈长方形,蹄足。现收藏于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此器物上甑下鬲,连体。甑敞口,斜方唇,斜直腹下收,底部是一个活动箅,上有六道细条形箅孔。鬲口部呈长方形,短束颈,腹稍鼓,裆近平,蹄足。增口下饰一周C形无目窃曲纹,腹饰波曲纹。鬲素面。这件器物出土时,底部有烟熏后凝结成的黑灰,说明墓主人生前曾用过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母癸甗为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通高50.2厘米,口径31.3厘米。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甑鬲合铸式,侈口深腹,口沿上有一对绹索状立耳,束腰分裆,三足下部作圆柱状,腰间有一兽首鋬。口下饰三列云雷纹组成的环柱角兽面纹带。
铭文字数,内壁铸铭文4字
铭文释文为南单母癸。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西周兽面纹甗
通高45厘米,口径27.5厘米。由甑。鬲两部分组成.侈口,斜腹,束腰,三柱足中空,口沿上有对称的索状立耳。甑口沿下饰三组两两相对的饕餮纹,鬲腹饰高浮雕兽面纹。甑底有桃形十字镂空算,鬲外底有较厚的烟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应国带鬲方甗  西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0: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敦(duì)
敦是盛放饭食的器具。从器形分析,它是由鼎和簋形制结合发展而来的。敦的基本形制有两种,一种是上下对称,器身、器盖均为半球体,各有相同的两耳三足、少量为圈足,器盖相合成为一个球体或椭圆球体。另一种器身与器盖不完全对称或完全不对称,这种敦的盖钮或提手的样式与器足的样式不一样,一般盖为圆形提手的,器足为三短足;而器足为圈足式的,则盖为环钮或兽形钮。也有不少的敦作无底平足的样式。
敦出现在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比较流行,随后便消失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春秋四柱乳钉纹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春秋铜敦 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春秋铜敦 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荆公孙敦
高17cm,宽25.2cm,重1.58kg。
敦侈口,束颈,耳作环形,圜底下具三个兽蹄足。盖与器不完全对称,盖低于器高,无耳,上有三个兽蹄形钮,可却置。盖、器通饰乳丁纹。
盖内有铭文3行15字:
“荆公孙铸其
膳敦,老寿用
之,宝无期。
铭文大意为荆公孙自铸食敦,长寿用它,连宝无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方敦   春秋
高26厘米,2008年河南省南阳市名门华府小区出土,河南省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战国铜敦 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战国铜敦 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战国铜敦  3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战国陶纹矮足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0,战国镶嵌几何纹敦
战国晚期的青铜器。通高25.6厘米,腹径18.6厘米,腹深12.2。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此敦制作工巧精丽,造型圆柔优美;通体饰以阴阳互托的大三角形云纹,并用红铜丝、银丝或绿松石镶嵌,具有细密流畅,富丽堂皇的效果,显示其装饰工艺已至登峰造极的地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1,战国菱形勾连云纹铜敦
通高28.0厘米,口径20.5厘米。呈椭圆球体。盖、身相同,盖口部有三个舌形扣钮,可扣合。盖、身分别有三个扁状透空兽形钮、足,口部均有两个对称环形耳。通体饰菱形勾连云纹、三角几何纹、涡纹。1983年擂鼓墩吴家塆13号墓出土。现收藏于随州博物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2,战国鹈鹕鱼纹敦
高:20厘米 腹径:15.7厘米
此敦的纹饰描绘了鹈鹕张口捕鱼的精彩瞬间,纹饰新颖、极富动感,是战国时期燕国青铜器的一件代表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0: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盨(xǔ)
盨是盛放饭食的器具。这是一种由簋演变而来的器形,有一些盨就自铭为簋。它的使用也和簋一样,一般作偶数组合。盨流行的时间很短,约出现在西周中期,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以后就不再使用,因此其形制变化不很大。盨大约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制,一种是长椭方形器体,腹壁一般较直,多为附耳;另一种是长椭圆形器体,其腹壁弧曲,多为兽首耳。无论哪一种盈,都以矩形圈足为主,也有一些在矩形圈足下加四个短足。同簠一样,盨盖仰置也可盛放食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翏生盨  西周
连盖通高21.4厘米,口径15.3厘米×21.8厘米。
该翏生盨器形椭圆、有盖、双耳,盖上之矩形钮与底下之矩形足两相对称,全器饰平行棱脊纹,朴素而简洁,而其所铸铭文尤为重要。器、盖内皆铸铭,字数、内容完全相同,各6行50字。铭文记载盨的主人翏生跟随周厉王(前857年—前842年)讨伐南淮夷的重大事件。淮夷为商周时期的少数民族,是由许多邦国组成的民族共同体,居住在安徽、江苏的淮河流域,因其地处周王室辖地之南,又称南淮夷。面对强大的周人势力,淮夷经常被迫称臣,但亦常伺机反叛,尤以厉、宣时期反叛日趋频繁。翏生随厉王亲率三军出征,讨伐角、津、桐、翏等淮夷重要之邦,杀死并俘虏了许多淮夷人,缴获不少青铜器和兵器,得胜而归。
翏生盨一件见诸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著录,惜仅存器身,铭文锈蚀不清;一件存于上海博物馆。盨器流行短暂,出土及传世亦稀少,有铭者更是凤毛麟角,此件翏生盨以其重要的铭文尤显珍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鲁伯盨,西周晚期,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出土,高19公分。
此器器型为典型的西周盨,整器成椭方体,上有盖,盖四角铸四个成矩形排列的片状回首龙,正放如扉棱,满足审美需求,反放,则成四脚,而整个盖也就成了一个有四脚的案。这种设计在西周中晚期较多出现。盖中部有一圆雕虎形钮。器身两侧有兽首双耳,方便移动整器。
器口沿和盖口沿及圈足分别铸一圈连续的简化卷曲兽纹;腹和盖又饰平行瓦沟纹。
此器有铭文37字,表述此器为鲁伯所制,为祭祀先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西周杜伯盨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通高36.8cm,宽37.3cm,重5.66kg
盖和器同铭,4行30字:

杜伯盨盖铭:
“杜伯作宝盨,其用
享孝于皇神祖考,于
好朋友。用寿,介永
命,其万年永宝用。
大意是:杜伯自做此宝盨,用来祭奠死去的父祖与朋友的光辉神灵,用来祈求长寿,万年永宝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西周杜伯盨铭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梁其盨
高19cm 口横22.6cm 口纵15.6cm 重4.3kg
体呈椭方形,一对龙首双耳,腹微鼓,圈足外撇,下有长方形缺,盖上有四个云朵形扉,可以却置。盖顶饰兽目交连纹,盖沿和口下饰变形兽体纹,盖上和腹饰瓦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晋侯对盨   西周晚期
高22.2cm 口横26.7cm 口纵20cm 重5.2kg
器与盖相合作椭圆形,腹壁略下收,腹两侧设附耳,耳与器有两根小横梁相连接,盖隆起,四盖钮作圆环形。环钮饰单线勾勒的龙纹,盖顶饰双头龙纹,盖沿及口沿饰一周鳞纹,其馀部分是瓦沟纹。四足作蹲式人形,人物形象高鼻阔嘴,唇上有数个阴刻圆点用来表示胡须,双耳有穿耳环的痕迹,手臂上举,足蹬平底翘头靴,手托头顶负担器身。造型罕见,十分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0: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簠(fǔ)
簠是盛放饭食的器具。簠的基本形制是大口斜壁长方形,器与盖对称,形状大小相同,合起来为一器,分开可作两器使用。簠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盛行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后,簠基本消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西周早期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伯公父簠  西周晚期,
陕西扶风云塘村窖藏出土,1977年陕西省扶风县雪塘村西周窑出土,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 通高19.8厘米,口长23厘米,宽28.3厘米,腹深6.4厘米,重5750克。
盖器相对,造型基本相同,长方口,腹斜收,两侧有环耳,盖与器合口处有牛首卡。口沿饰鳞纹,腹饰波曲纹,圈足饰垂鳞纹,盖器同铭61字,记伯公父择吉金造器铜辟王,满孝诸兄,祈长寿多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伯公父簠铭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山奢虎簠 春秋早期
高17.2厘米,口纵23.9厘米,口横30厘米,底纵13.8厘米,底横18.3厘米,重5.02千克

器盖、形制纹饰相同,盖的各边均有小牛首与器的口沿相扣合。敞口折沿,腹部斜收,平底,下承圈足,圈足四周有矩形缺口。盖顶装饰有兽目交连纹,口沿饰兽体卷曲纹,兽纹的形象已经简化。腹部饰相背的卷体龙纹,纹饰线条较粗且规正。器内铭三行十三字,盖铭“子”字重文,多一字:
“山奢虎
铸其宝簠,
子子孙永宝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楚屈子赤角铜簠  1  春秋
长27.7厘米,宽20.7厘米。湖北随州鲢鱼嘴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长方体,器、盖同形。直口斜壁,矩形圈足,四蹼形脚。器腹立对称环耳,盖缘相对六个兽首衔扣。通体饰细密的蟠虺纹。簠为盛稻粱的餐具。
        盖器铭文内容相同,篆书阴文六行三十一字:“佳正月初吉丁亥楚屈子赤角※仲※璜食簠,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屈氏:楚之公族。是楚氏赤角为其仲女璜出嫁铸造的媵器。屈、景、昭为楚三大姓。历年出土铭文有“楚”字的青铜器数量有限,屈氏铜器仅此一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楚屈子赤角铜簠  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楚屈子赤角铜簠  3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陈侯簠  1  春秋
通高21.6、口纵24.8、口横33.6釐米,重7.57公斤。
长方体,直口平沿,短颈,斜壁平底,侧壁有一对兽首鋬,方圈足外撇,中部有长方形缺,盖与器形制相同。腹饰回顾式龙纹,口沿饰连续式卷龙纹,足饰爬行饰长体龙纹,盖的前後壁龙纹中间以小鸟,盖顶和器外底饰兽纹。
【铭文】“隹(唯)正月初吉丁亥,敶乍(陈侯作)王中(仲)妫(媵簠),用(祈眉寿)无彊(疆),永(寿)用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陈侯簠铭文  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0,许公买铜簠
现藏于黄冈市博物馆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是1976年在黄州城北约2公里的禹王城附近出土的。许公买铜簠平面为长方形,为盖、底形状相同,相互扣结而成,通高长31.2厘米,宽23.5厘米,通高22厘米。通体饰蟠虺(huǐ)纹。
许公买铜簠的上下盖、底内,各有铭刻的文字8行35字。铭文内容是:“惟王正月,初吉丁亥,许公买,择吉金,自作食簠,以祈眉寿,永命无彊,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许公买铜簠,是青铜铸造艺术的上乘佳作 许公卖铜器,满身铸制工整而细腻的蟠虺纹,足底的结构造型复杂,表现了鄂东地区春秋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艺术;使用时,将盖、底揭开,就是两器,可以盛物,是实用器,用完后盖、底扣合就成一器,就是摆设的装饰品,它是将实用功能与和装饰功能结合得很好的艺术作品。许公买铜簠的铭文铭文三十五字,字体隽永,工笔清秀,功力深厚,为我们研究中国书法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1,许公买铜簠铭文 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2,“蔡公子义工”青铜簠  春秋 蔡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3,史尸簠 春秋中期
高18.5cm 口纵22.8cm 口横28.2cm 重4.86kg
侈口折沿,折腹斜收,平底,方圈足外撇,每邊的中部有一個長方缺口,腹兩端有一對獸首耳。蓋沿和器口沿飾卷體龍紋,蓋面和腹部均飾交龍紋(蟠螭紋),
【銘文】“曾孫史尸乍(作)飤(簋),其萬(眉壽)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4,宋公簠 春秋晚期
通高25、口纵26.5、口横33.5厘米。
盖、器形制相同,长方口,直壁斜腹,平底,四个矩形足外侈,两侧有粗壮的兽首耳一对,通体饰雷纹。
铭文字数,内底铸铭文20字
铭文释文为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乍□(栾作)其妹句□(?)夫人季子□□(媵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0: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簋(guǐ)
青铜簋又叫做琏。如果是方形的盛饭器,则叫做簠,文献中又称之为瑚。瑚琏即簠簋,常连用,它们都又同时用于宴享和祭祀,而且数量的多少是等级的标志。它多与鼎配套出现,鼎单簋双,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一般平民不得用,拥有簋者定是高官。因此,簠簋便成了高官的代称,古代官员为政不廉时,“簠簋不饰”婉指其贪。簋的形制很多,发展变化也较大。商代早期,簋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到了商代晚期,双耳簋开始增多。西周时期是簋的盛行时期,不仅出土数量增多,而且形制亦趋复杂,除双耳圈足簋外,还出现了四耳簋、三足簋、四足簋和方座簋等。西周前期的双耳簋上就出现了珥。到了西周中期,又出现了带盖的簋。到了西周晚期,又出现了在双耳附珥簋的圈足下加铸三个支点新器种。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器身多饰兽面纹,云雷、乳钉等纹饰,有的器耳还做成兽面状,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大量的形象逼真的仿铜陶质簋。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
簋是盛放饭食的器皿。在商代早期出现以后,逐步成为青铜礼器序列中一种主要的器物。至西周中期,簋的使用逐渐制度化,按照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严格规定使用的数量,一般是以偶数组合与列鼎配合使用。
簋的使用开始于商代,其基本形制是深圆腹、圈足、有耳或无耳。器形在不同的时期中有所变化。西周时,簋的形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出现了圈足下加方座的方座簋、双耳或四耳簋,三足或四足簋也是这一时代的产物,有的簋盖倒置可用作盛食的盘。春秋以后,簋的使用逐渐少见了。簋的形态变化最多,商代青铜器表面遍布各种装饰,复杂的纹饰有神秘的宗教内容,凶恶的神兽形象令气氛十分恐怖。西周铜器纹饰舒朗粗阔,形体较大,以动物为器形的增多。春秋作品重视形制轻巧和纹饰简练,减少了商周纹饰的繁复和威严。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形状和装饰大胆突破神秘的传统风格,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现实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商兽面纹簋 商代中期
高17.8厘米,口径24.8厘米 湖北省博物馆
1974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 敛口,折沿,鼓腹,圈足。颈腹间有兽形双耳。颈饰弦纹,腹饰兽面纹,圈足并有镂孔,并饰有弦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兽面纹带铃簋  商晚期

这件兽面纹带铃簋样式凝重精美,方形座上装饰有古代的饕餮纹,传说饕餮是贪吃的凶兽,龙生九子之一。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兽头乳钉纹簋 商晚期
高13厘米,口径19.7厘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1976年河南小屯5号墓出土,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口下饰三角纹,颈饰鸟纹,兽首腹饰百乳雷纹,圈足饰兽面纹,器底中部铭文而字。商代簋通常无盖无耳,这是标准商代簋的器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兽面纹带铃簋 商代晚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戈父丁簋 商晚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西周天亡簋  周武王时期
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8.5厘米
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今宝鸡市眉县),后屡经辗转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侈口、圆腹、圆足、方座,腹附四耳,耳作兽形,均有垂珥,鼓腹较深,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腹与圈足饰蜗体兽纹。器内底铸铭文8行78字,记述周武王灭商后在“天室”举行祭祀大典,祭告其父周文王,并取代商王的地位来祭祀天上神帝。作器者天亡襄助武王举行仪式,祭祀典礼之后,武王举行盛大的宴享,天亡受赏赐,铸造这件簋来铭记荣宠。
西周天亡簋和西周初期的宜侯夨簋、井侯簋、太保簋(均作四耳)以及河南洛阳塔湾出土的回旋龙纹铜殷(下连方座)其形较近似,它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也是在西周铜器断代上作为依据的一件重要标准器。无论在器形、纹样图案、铭文、书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商代铜器那样的流丽和奇饰。这说明早在商代末年,周人的文化艺术已经十分发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西周天亡簋铭文
铭文
“乙亥,王又(有)大丰(礼)。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殷)祀于王丕显考文王,事喜(傣)上帝。文王德在上,丕显王作省,丕肆王作赓。丕克乞(迄)衣(殷)王祀。丁丑,王飨大宜。王降。亡得爵复觵。唯朕又(有)蔑,每(敏)扬王休于尊簋。”
铭文大意
武王于辛未日来到管地后的第四日乙亥, 举行了盛大祭礼。
武王率领西方诸侯, 会同南、 北和东方诸侯一起,在太室山上祭祀皇天上帝。祭毕武王下山, 由天亡奉陪护卫。武王在宗庙又遍祭了先王, 特别对陪伴于天帝左右的显赫父亲文王, 用酒食举行了隆重祭礼。文王德高闻于天帝。显赫的文王在天之灵看得清晰, 杰出的武王继承其大业, 推翻商王朝, 终止了商王祭天的权利。第六日丁丑, 武王还举行了祭社大礼。回营以后, 天亡护卫有功被赏赐爵橐礼器,(天亡)为此永久感激, 因而造出这件尊簋铭文, 以颂扬王的休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宜侯夨(cè)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
宜侯夨簋于1954年6月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共有铭文120余字。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宜侯夨簋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7.9厘米,器侈口,束颈,四兽首耳,浅腹,圈足较高,下缘附边条。腹部间饰涡纹、夔龙纹,圈足饰鸟纹。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周康王册封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史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宜侯夨(cè)簋铭文
铭文
“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王卜于宜口土南。王令虞侯矢曰:〔迁侯於宜。锡〔〕鬯一卣、商瓒一口,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厥宅邑三十又五,〔厥〕……百又四十。锡在宜王人〔十〕又七裏。锡奠七伯,厥〔庐〕〔千〕又五十夫。锡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宜侯大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
所谓“宜侯是改封而不是原封,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宜侯是太伯的后人”则不然,首先大伯无后,一直用虞仲之后代表出走之族。那么只要证明吴是虞仲之后就可以了。
中间许多字锈坏,但是从可辨别的字来看,这是康王时器,系康王在审视了东国之地图之后,又把虞候转封在宜。参照周公子转封在鲁,那么同样有可能虞公子转封,并保持虞的称号,因此作器的供奉对象是虞侯之父虞公。由于转再宜地,因此改称宜侯,犹康侯改封在卫而称卫侯,叔虞封在唐而称唐侯也。因此宜侯与虞仲的关系很明确。是宗子转封外地的关系。那么如果吴人想声称自己是虞仲之后,则这种说法的基础就是吴人与宜侯有关系。当是宜国亡国而建立与当地文明结合的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0,小臣宅簋 西周康王时期
髙13.9釐米
1955年遼寧省從廢銅中揀選所得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侈口,束頸,腹下垂,下置圈足,頸腹兩側設獸首耳,垂珥。頸前後各飾一小獸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1,小臣宅簋铭文
腹內底鑄銘文六行五十二字:
“隹(惟)五月壬辰,同公才(在)豐,令宅事白(伯)懋父,白(伯)易(錫)小臣宅畫□(干)、戈、九(□)、易(錫)金車、馬兩(輛),揚公白(伯)休,用乍(作)乙公尊彝,子子孫孫永寶,其萬年用卿(嚮)王出入。
記載五月壬辰這一天,同公在豐京,命令小臣宅為伯懋父做事。伯懋父賞賜小臣宅繪飾的盾、戈、三隅矛、紅銅裝飾車和馬,小臣宅為乙公作此簋,並永遠順應天子,出納王命。”
同公、伯懋父都是貴族。懋父,衛康叔之子,又稱王孫懋,他在康王末年是康王重臣,號稱伯懋父。小臣是職官,宅是人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2,甲簋  西周早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3,利簋  西周
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铭文中所提到的有司,是当时中国古代的官职,在中国商周时期,青铜被称为“金”,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的贵重金属,商军溃败之后,身为有司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纪念。由于
这件青铜簋是利所铸造,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利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4,利簋铭文
因为利簋铭文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所以,利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
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释文译文大意是: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5,伯簋 西周早期
伯簋 西周早期
通高25厘米,口径19.1厘米
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藏
1982年山西曲沃曲村723号墓出土,圈形提手,侈口鼓腹,兽首直,象鼻形四足。颈饰凤鸟纹,腹部饰细线圆点组成的简化兽面,盖为亦然,圈足饰目雷纹一周,盖内和器底同铭:佰作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6,妊簋 西周早期
妊簋 西周早期  上海博物馆
妊簋的圈足下设有四条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度,是为了取食方便而进行的特殊设计,但与一般圆形器用三足的习惯有所不同,比较罕见。器身两侧设置象头形的双耳,长鼻翻卷如垂耳,极其生动。簋的腹部饰有百乳雷纹,是商代晚期盛行的纹饰,沿用至周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7,兽面纹高圈足双耳簋 西周
兽面纹高圈足双耳簋 西周
1980年于宝鸡纸坊头弓鱼国墓地出土。通高22.8cm,腹深9.4cm,口径20.5cm,重3.3kg。敞口,卷沿,直壁,腹微下垂,平底,两兽耳有长珥;圈足特高,与器身比为1.5:1,圈足内悬挂小铃。
该器造型独特,较为罕见,类似高柄豆,器腹浅而圈足甚高,与常见簋不同,这是其造型特点之一;其二,器耳从口沿直至腹下部,跨越整个器身,这种风格的设计也比较少见;为配合特高圈足,耳的装饰珥也格外长,几近地面,这是其三。从整体看,器身的两个簋耳加宽了簋身,视觉上变得更加宽扁,而高圈足和长珥的设计又调整了视觉效果,把原本不协调的东西经过合理搭配,变成了河蟹美观的整体。这是周人独特的审美理念在青铜器设计上的完美体现,使得该器成为一件难得的西周青铜艺术佳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8,木羊簋(西周 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这对西周早中期之际的铜簋,造型奇特,很像今天的围棋盒,小口,腹部圆鼓,只是腹部两侧多了一对兽耳而已。器内底有铭文9字,最后明确标注其族氏“木羊”,与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青铜器窖藏中出土的多件铜器,同属于微氏家族之物,但这对簋时代早,对研究这一著名西周大族及庄白窖藏有重要参考价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太师虘簋  西周
高20.7cm,宽30.2cm,重6.12kg。
簋矮体,鼓腹,圈足,颈两侧有风格独特的兽头鋬。有盖,盖顶捉手作喇叭形。盖面与器腹均饰竖直纹,颈部及圈足上各饰粗弦纹一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太师虘簋铭文
簋盖内和器底铸对铭7行70字:
“正月既望甲午,王在周师
量宫。旦,王格大室,即位。王
呼师晨召太师虘入门,立
中廷。王呼宰赐太师虘
虎裘。虘拜,稽首。敢对扬天
子丕显休,用作宝簋。虘其
万年永宝用。唯十又二年。”
铭文大意
周王十二年正月,在日月相望的甲午日,王在周地的师量宫。天亮时,王到达宗庙的大厅,坐定位子。王呼师晨召唤太师虘入门,站立在庭院中部。王呼宰赏赐太师虘一件虎皮袍子。太师虘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重大显赫的赏赐,做了这件宝簋。太师虘万年永宝此簋。
这篇铭文记时完整,有年、月、月相、干支日。在万余件有铭文的殷周青铜器中,像此簋般完整记时的不过30余件,它是研究西周历法和年代的珍贵资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1,史颂簋 制作于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的史官名颂者所作。
此鼎传世共3器: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 1件。
通盖高7.2、腹深4.1、口径6.8寸,重14.6875斤
弇口鼓腹,圈足沿外侈,兽首双耳,下有方垂珥,盖面隆起,上有圈状捉手。盖沿和口下饰窃曲纹,盖上和器腹饰瓦纹,圈足饰垂鳞纹和小兽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2,史颂簋铭文
铭文:
“隹(唯)三年五月丁子(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颂(省苏姻)友、里君、百生(姓),帅(偶)盩于成周,休又(有)成事,뾹宾章(苏傧璋)、马(四)匹、吉金,用乍(作)彝,颂(其)万年无彊(疆),日(扬)天子令(景命),子子孙孙永宝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3,鲁伯大父簋,春秋青铜礼器。
济南市历城县北草沟墓葬出土。子母口,鼓腹,圈足。下有三兽头形矮足,腹部一对兽头形耳;有盖,圆形捉手。器、盖饰窃曲纹、瓦纹,盖顶饰鸟纹,圈足饰垂鳞纹。
通高25.4厘米,口径20.1厘米,重5.28公斤。历城,春秋时属齐。齐、鲁为婚姻之国,互有媵器出土。现藏济南市博物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4,鲁伯大父簋 2
内底铸铭文3行18字:“鲁伯大父作季姬嫱媵,其万年眉寿永宝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5,邵王簋 春秋中晚期
现藏故宫博物馆
簋体造 型丰满而优美,异于一般方座 簋,纹饰细丽而富有楚器特点。 腹内壁有铭文两行七字,记器 为楚昭王之母荐献。
春秋后期,方座簋的方座有了变化,座体口沿四面都开有正方或长方形缺口。簋体承前,盖的捉手为莲瓣形。如这件邵王簋,开有方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0: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6,秦公簋 春秋
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9.5厘米。
秦公簋是春秋时期的祭器,1917年出土于甘肃省礼县红河乡西垂宗庙遗址王家东台的一个青铜器窖藏,1959年由故宫博物院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簋为圆形,盖与器身相合成一略扁而圆的形体,盖顶有圆形捉手,面饰瓦纹,缘以细密的勾连纹。器侧为饰兽首的耳,无垂珥。口沿下饰勾连纹带,腹为瓦纹。圈足饰波带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7,秦公簋铭文1
盖铸铭:
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
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獶。
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烈烈)桓桓,迈民是敕。
咸畜胤士,盍盍文武,镇静不廷,虔敬朕祀。
作吻宗彝,以邵皇且,其严御各,以受屯卤。
多厘眉寿无疆,畯疐在天,高弘有麐,灶有四方。宜。
器刻铭:公元器。一斗七升小拳(剩),□(簋)。
盖刻铭:一斗七升大半升,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8,秦公簋铭文2
铭文计123字,另有刻款18字。春秋秦公簋铭文是先墨书、后契刻模型、再翻范铸造而成,开创了中国早期活字模之先导。
簋盖及器身均作细小盘螭纹,双耳上作兽首。簋盖上有铭文54字,器身有铭文51字,共105字,字体与石鼓文颇为相近。盖和器上又各有秦汉间刻款8字,故知此簋乃西县官物,在秦汉时曾被当作容器使用。铭文均由印模打就,制作方法新颖。
铭文内容记载秦国建都华夏,已历十二代,威名远震;秦景公继承其祖先功德,抚育万民,武士文臣,人才济济,使自己永保有四方,乃作此器以为颂。春秋秦公簋铸铭工艺实扬日后活字印刷字模之先例,是秦人发明创造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是秦人创新精神的体现。
铭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9,龙耳方座青铜簋 春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0,禾簋 战国早期
禾簋   战国早期  通高29.5、口径25厘米,重12.1公斤。
           直口方唇,束颈鼓腹,腹部有一对龙形耳,下有垂珥,圈足外撇,并连铸方座。腹部及方座均饰环带纹,圈足饰垂鳞纹,龙身饰鳞片。
       内底铸铭文16字 铭文释文为隹(唯)正月己亥,禾肈乍(作)皇母龏(懿恭)孟姬□(饙)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1,三鸟簋 战国中期 燕国
高13.5厘米 径10.4厘米
青铜簋从春秋时期便迅速退出历史舞台,至战国时期已颇为罕见。这种铜簋也是燕国特有的造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2,战国羽纹簋  战国楚  宝级文物,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高29厘米,口径23.5厘米,方座24厘米,重6.8千克  原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陪葬品
该簋是1933年在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共出土4件,都是楚国迁都寿春(今寿县)后就地铸造的。其他3簋比羽纹簋略精致。羽纹簋是青铜簋衰败消亡的最后形态,地方特色鲜明,现实内容丰富,距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
体如豆形,直口浅腹,圆拱盖,盖顶分立4个云形钮,腹部设有4个窄扉棱,高圈足,下连铸矮方座。盖、腹、足、座,通体均饰羽纹,简洁朴实。方座簋出现于西周早期,是周礼中重要的礼器,铸造精致。沿用到战国时期,其间形制变化很大,如羽纹簋,制作粗糙,不求精工,只图效用。这种变化是由“脱去传统之束缚”,社会意识形态进入理性主义新时期的结果。因而,象征奴隶制的代表神权和政权的礼器簋日趋少见,反映礼崩乐坏的事实。羽纹簋装饰纹样的变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反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0: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俎[zǔ]
俎是古代割肉所用的砧板,多为木制,少有铜铸,长方形,两头有足。它也是古代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牲,是供祭祀及食用的家畜,即古时所谓“三牲六畜”。三牲是指牛、羊、猪;而六畜则包括马、牛、羊、鸡、犬、豕。《左传》上说:“鸟兽之肉不登于俎。”因为古代祭祀是“国之大事”,“俎,祭宗庙之器”,是专门载家畜的礼器,是不允许放“鸟兽之肉”的。
有一句话叫做“俎上肉”,就是砧板上的肉,比喻受人欺凌压迫,无逃避余地的境况。《晋书·孔坦传》:“今由(犹)俎上肉,任人脍截耳。”
按照周礼的规定,俎也是祭祀礼器的一种,其使用介于镬鼎、升鼎和豆之间,是承载、切割肉食的器具。而且一般应是每鼎配一俎。
我国古代席地而坐,宴饮、进食时使用的砧板———俎,都装着低矮的足,质地不同,有石砧板、木砧板,还有木制漆饰和青铜铸造的,但其砧面多以长方形为主。普通黎民百姓使用的是简朴的石或木砧板,帝王贵族、富贾豪绅则使用华丽的木漆砧板或特制的青铜砧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商代饕餮纹板足悬铃青铜俎
1979年义县出土了一件商代饕餮纹板足悬铃青铜俎,其前后板足架起俎面和俎面下悬铃的形式较为罕见,制作成的槽形俎面为后世带拦水线的食案之先驱。特别是这件青铜俎在前后板足中鞅留出壶门轮廓,这是我国迄今壶门形象所见的最早实物。这件青铜器不仅是一件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物,也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蝉纹俎 商晚至西周早期
高18.8厘米,重4千克,其主要用于盛放供奉的肉类,也可用于切肉,台面边缘饰有一圈蝉纹,两端有龙纹,两足外侧有饕餮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王子臣俎 春秋 楚国
通高大约只有22厘米,俎面呈长方形,略束腰,中间微微凹下去,一个十字形镂孔的周围,有四个L形的小镂孔,下部是四条细长的支腿。俎面上的八个文字笔划复杂,蜿蜒盘曲,很多学者认为,这应该是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楚地比较流行的鸟篆文,释读铭文可知,这件青铜俎的主人是楚国一位叫“臣”的王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镂空龙纹青铜俎 春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青铜十字纹俎 战国 楚国
高17.6厘米,案面长33厘米,宽16.3厘米,案面呈长方形,中部微内凹,且有四个十字形镂孔,镂孔可能为泄肉汁之用,案下承四足,酷似一个小板凳。
该器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寿县大旱,人们偷挖古墓取宝卖钱救灾时出土的,经过两千多年的土埋水浸,不但没有损坏,而且仍熠熠闪光。1936年该俎曾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据说同样的俎流散鈤本的还有一件。也就是说,迄今发现的楚国青铜俎,在世界上只有这两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九连墩青铜俎 战国晚期 楚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4-11-28 05:43 , Processed in 0.02007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