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49|回复: 13
收起左侧

(转载)铁列克提事件回放———1969年我军在新疆阻击入侵苏军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7 15: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向在南线牺牲的烈士默哀。

  在各个军事论坛里,只要有记载中越自卫反击战的内容,我都要细看一遍,每次心情都难以平静。那是建国以来在规模上列为第二的惨烈大战。尤其在两岸战事紧张的今天,我更想念往日的战事,爱我曾经20年的军崖生活。

  转业后,我见过不少从越战回来的伤残和退伍军人,每此时肃然起敬,难奈感激之情。

  本人是在珍宝岛和铁列克提的硝烟刚过,从江苏邳州应征入伍西北前线的,多年与苏方的对峙生活亦念念不忘。有帖提到,越南战场没用上导弹等现代武器,原因是为防止更大威胁的苏军进攻,都放在中苏边界了。此话有理。作为交流,我把情况简要介绍一下,作为本题开头。


  一

  75-79年间,北疆各地建成数量相当的导弹阵地,全部一样格式,即在直径100M的圆周边上,等距摆放6枚大个导弹,方向外仰;空9军米格19全部换成歼7战机;老式雷达全部更新为球形雷达;75年北疆军区司令[李向阳原形]在边界组织了一场多师会合的大规模军事演习;76年新疆军区司令杨勇组织的乌鲁木齐西郊丘陵地的军事演习规模更大,数架歼7战机[首次亮相,当时生产的最新战机歼7多数给了新疆]、数百坦克、加农炮、多管炮、导弹、陆军……我当时在现场。

  越南战争二日前起步,10日内从内地军区调入10万大军,号称30万,全部遁入新源县等地的山林区待命。新疆军区随升格为乌鲁木齐军区,吴克华就任司令员[之前,杨勇调越南前线任总指挥,杨勇是朝鲜战场挨在彭德怀后的副总司令]。沿边界30公里房屋锁门、人员全部撤尽,伊宁市等及各生产兵团中小学生向内地大疏散。当时天气反常,天山以北达零下3O-40度。乌伊公路柏油路面敷冰极滑,向西拖拖不断军车,向东拖拖不断娃娃[时运好,幸无车祸发生]。诸边防站昼夜潜藏观察[苏军挑衅加剧,每天都有集团坦克向我前沿冲来,到界碑处嘎然一停,把界碑顶得乱动]……吴司令员稍有空就视察各部队战前鼓劲[没去的不多],军车到哪无票任意加油,伊宁市商场原价200的大收音机10元一台[但没人买]……当年军车呜啸疾行的情景至今紧心。----只是最后没打。[本人曾在乌军区边防科苏科长手下工作一年,许多情景、资料由此而来]


  二

  西线双方阵式

  中苏关系六十年代初完全破裂后,苏联因美国相距太远,视毗邻的中国为头号敌人,自65年末起“亡我之心不死,陈兵百万”,步步进逼。除帕米尔高原无人区外,从汗腾格里峰北侧的一号界碑[我方74团场、波马边防站;苏方纳林格勒城〈图称纳伦科尔〉]起至阿尔泰的最北端,在长达1200公里的边境线上重兵压境。

  仅就边防设施而言,苏军从边界线到纵深的布置是:第一道为铁丝网,凡方便出入的地段外敷迷魂钢丝套,人或牲口误入,不得出来,常可见到牛等被缠在里面的遗骨。第二道是3米宽2米深的堑沟。沟边是10米宽的松土带,拖拉机常作耕耙。挨着的是5米宽平整的碎石面巡逻路。在2公里外是标准更高的巡逻路,路边15米高的了望铁塔一公里一座,不远处有一军营。巡逻出动均嘎司越野小车1辆[军官乘],车帮为折椅的大卡车2-3辆[士兵乘];大山区用飞机巡逻,间杂军人骑马或步行巡逻[险要地段无法走马]。

  而我方的边防站[连]只合百里一座,巡逻在草丛小路。除阿拉山口、玉克科等极少的边防站用骑马巡逻外[近期的电视剧最后的骑兵的场景正是阿拉山口边防站],全部为步行。有潜伏任务是根据情报临时布置。基本可称为是有边无防。


  三

  首先提到铁列克提事件。该事件举世瞩目。有关铁列克提事件,目前网络仅见2篇介绍,矛盾百出。比如:一说死50余人,一说死38人;一个排牺牲,当一个团人次日赶到时……那你那一个站[连]的人哪去了?
说行进中突然发现许多覆盖在新“沙丘”里的坦克及军人突然冒出……那是个一马平川的大戈壁滩,事发地点距我实际控制线[即争议区的我方边线]1.5公里,我方处于小丘陵边缘,居高临下能看不见吗?除了蛋大卵石,沙从何来?还有出发前塔城军分区政委伫立在一个高地上,目送巡逻队出发……这是怎么回事?等等等等。

  我与军区苏科长于10年后勘测边界时得到的信息如下:

  到达铁列克提边防站的次日一早,我们拜谒了不远处的小自然地名---柳园。一片不大的柳丛里掩映着默默无闻的烈士坟茔。细数了一下---79人,其中还有一名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记者。

  我们随带的1:5万军事地图已作正规印制,标注为:

  1、小丘陵下坡仅几十米位置为争议区的我方边线,苏方边线是茫茫几十里的大戈壁另端。尤其苏在珍宝岛失利后,谋求在新疆发起报复,频频进入靠近我方的边线,甚至在争议区内筑有多处简易工事。

  2、事发三日前在我方边线标志物的一块大独立石处,一名战士遭潜伏中弹牺牲。这是该段几月来的第三次。

  3、该战士牺牲次日,经上级同意,我方在距独立石1.5公里处构筑战壕两个中午,以示抗议及准备。

  ……[注:阿拉山口系博乐分区管,北部紧邻铁列克提、巴克图等,系塔城分区防段]

  内地同志不知道,很早以前新疆的部队和地方就知道这个不公开的秘密。随着龙书金的下台等等,逐渐得以证实。

  龙书金系当时新疆军区司令员,强渡大渡河最后哭喊要去的小战士即十八勇士之一。林彪《五七一工程纪要》明载:可借用力量----龙书金的新疆部队。文革中众人戏虐为:王震开荒,王恩茂种粮,龙书金吃光。当时他主要精力在政治上,铁列克提的失利纯属龙之所为,连他的主子林彪事后就大发雷霆:你有失我国威!有失我军威!虽然毛主席、周总理异常气愤,但考虑还能什么便宜都你一个人占吗,加之其他,也就算了。

  情况如下:

  1969年8月10日凌晨,发现我方一名战士被袭牺牲后,北疆军区的副司令员当即赶到事发地点,塔城军分区政委随汇报最近对面苏军调动频繁,夜间可听到坦克的轰鸣声。副司令员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新疆军区司令部。

  8月11日,我方在双方经常会晤的巴克图[边防团驻地]哨所悬挂红旗,这是邀请对方长官过来会谈的约定信号。然而,红旗悬挂了一天,苏军边防站的上校、中校谁也没有露面。

  8月12日,新疆军区作战部长接到塔城军分区再次来电,认为苏军行动反常,马上报告给龙书金。龙书金弃置一旁,没有答复。

  当晚,塔城军分区政委又电话直报新疆军区作战值班室,报告对面苏军可能有重大的行动。请示第二天的例行巡逻可否取消。

  值班参谋回答:军区首长已接到你们的报告,但对取消例行巡逻一事没有明确指示。

  8月13日上午8时,按照常规,铁列克提边防站的79名官兵及赶来的一名八一厂摄影记者,全员行动执行例行巡逻任务。出发前,该塔城军分区政委特伫立在一个高地上,目送巡逻队向10公里外的大独立石处出发。

  至目的地后,见远处苏军百余人已向我方赶来,我方即留下一名当通信员的小战士在大独立石处做饭,全部赶往1.5公里的战壕作战斗准备。

  开始时他们并没有占到便宜,反被我打了回去,并一次次如此。至中午以后,情况变化,苏军由百余人逐渐增加到300人,甚至过来6辆坦克,还有两架直升飞机。

  战斗打响后,前沿和军分区、北疆军区的电报电话一刻未停。是打?是撤?是增援?军情火急,只待军区首长发令。我们的龙司令员就在会议桌前,会议立即散了。他老人家呆坐一天,电话铃一刻未断,他一声没吭……

  前方,站长明知电台无指令,只能高喊:“坚决顶住!大部队两小时内赶到……一小时内赶到……半小时内赶到……10分钟内赶到……5分钟内赶到……”

  血腥的场面可想而知。到最后,我们的记者把胶片全部拉出报废,摔烂机器,捡过冲锋枪猛烈射击……打到夕阳时,枪杀声停了,血染的云霞为之哀痛……

  那名在远处做饭的小战士成了俘虏。

  更残忍的场面出现了,他们把79具遗体拉到一起,几具火焰喷射器一齐对着……

  我们的小战士受到了火煎的摧残,他们给他打上麻药,变成了木头人,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游街几天,任凭狂人的唾骂砸脸……经过周总理的数次抗议,一月后被他们扔在那块独立石旁边,总理立即叫人把他接到北京,可他一句话都不会说……


  四

  就在8.13铁列克提事件刚过,在离边界很近的南疆喀什,我军与东突基斯坦组织展开了一场有关国家分裂的关键决斗。

  我曾于71年在喀什作过战备工作,虽硝烟已过一年,但紧张气氛依在。东突基斯坦组织在新疆叫东乌基斯坦。起源于三大战役同时,其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实质是排汉搞独立,受苏联扶助支持。王震西征时同王震对打,后打不过,加苏联调停,作和平解放的。毛主席后给封个好名称叫“三区革命”。中苏破裂后,苏又极力扶植,造成60年后的边民大外逃,当年大片大片空无人烟村庄的残垣断壁至今仍然。值69年8.13铁列克提事件发生后,在苏联的更大帮持下猖狂绝顶,其组织、装备在这个南疆首府喀什得到进一步完整。那时汉族不敢出门,非残即杀。终于69年10月要暴动独立。

  当时一名维族的特务连长立了首功。在他们将要宣布暴动独立的1、2小时前,首领们正在开会布置,这位维族连长带他的尖刀排趁夜间摸进去,大喊“不许动!”见其二号人物掏枪要打,随即一阵狂扫,将一屋人全部打死。一号人物不在。

  与此同时,四路军车从外围向城市开进。原来在城边设伏防御的维族组织见一眼望不到边的车灯滚滚而来,知趣地变成了欢迎人群。其中西路遇一卡车满载“欢迎,欢迎”的老维子迎面而过,一小时后才知道是逃匪,随即追击。

  这时苏联电台广播“我们的人群正在路口等待,手持小旗欢迎将要到来的勇士……”天蒙蒙亮时,在靠近边界线的沙漠洼地发现这伙人正在做饭,即请示总理。总理当即电复:一个不留,全部消灭!接着都给报销了。不久,苏联电台广播“我们沉痛地向勇士们表示哀悼……”

  那以后,新疆平静了许多年。可最近几年又来事了,老乡们常来信说已发生了不少大事件,人心惶惶,正想法调回老家。

  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是多么的不容易!!!

[ 本帖最后由 harbourhu 于 2006-7-8 01:5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7-7 15: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纪实体角度叙述铁列克提事件)

毛泽东强调“西北可能出问题”。

  新疆军区司令员龙书金睡了个很惬意的午觉,此刻刚懒洋洋地走进办公室,便看到了办公桌上置放在醒目位置的1969年6月10日的情况报告。

  “又是边境事件。”龙书金不耐烦地将报告浏览了一遍。因为死了人,他不得不稍为认真地多看了两眼。

      “越界……开枪……这可能吗?”……

  进入6月以来,这类有关苏军越境入侵的报告显著增多,披照惯例,有关外交的纠纷一旦发生,不管事件的大小,管辖哨所必须一式三份,用电报直发军分区、军区和北京外交部。而且做为军区司令员的他,亦必须一一圈阅。据说这一规定是周恩来亲自制定的。龙书金由广州军区副司令调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后,也不得不遵守这一规定。

  龙书金对这些多如牛毛的外交纠纷报告早就腻烦透顶。今天是一头羊。明天是一头牛、要么是你打了我一枪,我射了你一弹,在自己的辖区内,中苏边界线长达7000多公里,谁知道一天要发生多少事,而这些事件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

  “假报军情?……!”龙书金将报告漫不经心地抛在桌面上,起身缓缓踱到窗前。

  新疆的6月,窗外炽热如火,花园里的花草绿木,在骄阳的暴晒下蔫搭着头,好似脱干了水分,划一根火柴就可点着。

  “这个鬼地方。”龙书金愤愤地咒骂了一句,又回至刚才的思路上去。

  有些哨所的军官,为了引起上级的重视,得到更充实的供应,故意夸大事实。有时屁大一点事也来报告。这虽然算不上邀功争宠,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边界如此漫长,很多地方又没有边界标志,谁侵犯了谁,有什么根据?再说放牧牛羊跑单的事时有发生,难道这也报告,这也需要我军区司令圈阅?

  说实话,珍宝岛事件发生后,龙书金的确紧张过一阵子,“九大”期间龙书金赴京与会时,秘密会见过林彪,林彪认为:中苏之间的矛盾完全是因为争夺国际共运领导权引起的,即使有一些边境摩擦,尚不至于酿成大战。另外,从苏军的兵力部署上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林彪最后诡秘他说:还是有一点边境纠纷好,可以提高军队的威信,加重几个军区司令员在中央领导层的分量。

  林彪的弦外之音,龙书金自然心领神会。

  4月,中央军委发来了电报,报文中特别说明,毛泽东最近指示:“西北可能要出问题。”要龙书金早做部署,由于林彪的交底,龙书金对这份电报只是付之一笑,草签了个名字,便封进了文件柜,拒未对下传达。

  进入6月,关于外交纠纷的报告沓至纷来,有时一天多达20余份。龙书金觉得实在乏味,便擅自下了一道命令:“此后一般性的外交纠纷,可逐级报告,本级能处理的,可不必报告上级。”果然,此类报告顿时骤减下来,龙书金自觉清心了不少。他不懂得:外交无小事,一粒火星,都可触发两国交兵的连绵战火。尤其是在中苏两国大战一触即发的危急时刻。

  龙书金立刻得到了血腥的教训。

  戈壁滩上的38具中国官兵的尸体1969年8月10日,北疆军区副司令员任书田到塔城军分区检查工作,塔城军分区政委王新光汇报工作时谈到最近对面苏军调动频繁,夜间可听到坦克的轰鸣声,苏军是否有什么阴谋?任书田副司令员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了新疆军区司令部。

  8月11日,中国军队在两国边防军经常会晤的巴克图哨所悬挂起红旗,这是邀请对方司令官进行会谈的信号。然而,红旗悬挂了一天,苏军的赫尔丘上校、安泽菲洛夫中校、巴什捷夫中校,谁也没有露面。

  8月12日,新疆军区作战部部长盂魁武接到塔城军分区再次来电,认为苏军行动反常,马上报告了龙书金。龙书金弃置一旁,没有答复。

  当晚,王新光政委又电话直要新疆军区作战值班室,报告当面苏军可能有重大的行动。请示明天的例行巡逻可否取消。

  值班参谋回答:军区首长已接到你们的报告,但对取消例行巡逻一事没有明确指示。

  8月13日上午8时,按照规定,副连长杨政林率领三排37名官兵,执行例行巡逻任务。

  王新光政委仁立在一个高地上,目送巡逻队消融入茫茫的戈壁滩。虽然这天的阳光格外明媚,王新光的心头却笼罩着驱之不散的浓厚的阴云。

  巡逻队的官兵对即将发生的凶险茫然不知,他们沿着例行的巡逻道路,逶迤着向前走去,由于是在荒无人迹的戈壁上巡逻,所以队形并不很严整。几个刚分到边防的新兵。

  围着杨政林听他讲惊心动魄的边防斗争故事。还有的将路旁的沙枣棵、骆驼草折断,编成圈帽戴在头顶,以遮挡骄热的太阳。

  突然,杨政林停住了脚步,他似乎感到周围的地形有些陌生。这条路他走过上百遍。

  沿途的一草一木、山丘、沟壑,他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指掌。

  他细细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地形地貌,说不出哪里感到别扭。

  一望无际的戈壁,犹如一个正在酣睡的莽汉,毫无知觉的袒露着胸腹。

  杨政林正要命令巡逻队继续前进,一发炮弹挟着尖厉的呼啸落在队伍的中间。

  “轰”的一声巨响,五六名战士炸得四散飞迸。

  “卧倒”,杨政林吼叫着发出了命令。

  6辆苏军坦克犹如从地狱里钻出来,出现在杨政林的视野里,它们巨兽般摇晃着抖掉身上的浮土、草棵,成扇形从三面包围上来。三百多名苏军官兵,也从土堆里爬出来,尾随坦克开始冲击。

  杨政林这才意识到,这是苏军周密计划,蓄谋已久的行动。巡逻队被四面包围,已经没有生还的退路了。

  此刻,杨政林已抱定必死的决心。抵抗,无异鸡蛋往石头上碰,可即便头破血流,也要溅它一身黄了。

  望着呐喊冲来的苏军士兵,杨政林对身旁的机枪手狠狠挥动了一下手臂,“打!”机枪手也意识到处境的险恶,紧抱着机枪,将一串串子弹,刮风般扫向扑来的敌人。

  巡逻队的战士,虽然伏在地上,但无可依托的地物,且被苏军的密集炮火打得抬不起头来,间或用冲锋枪还击一下,子弹打在坦克的甲板上,只是迸发出几粒火星,对敌军根本构不成威胁。

  此时扬政林的左臂已经被子弹射了个洞,他无暇包扎,不断涌出的血水染红了半边军衣。

  现在,他知道自己应该先做些什么了。他将报话机从已牺牲的报话员的身上解下来,大声呼叫:“塔城、塔城,我是杨政林,我们在铁里克提东10公里处遭敌伏击,苏军坦克6辆,步兵300余人……”这时,空中传来“嗡嗡”的轰鸣声,杨政林抬头,看到两架直升机,在头顶盘旋两圈,然后向北折去。

  杨政林报告完敌情,最后沉重他说:“请党相信我们。我们会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粒子弹,决不会出现一个俘虏……”杨政林扔下话筒,用冲锋枪扫倒几个苏军士兵。正想转身射击,这才发现右腿被炸断了,早已失去了知觉,血水浸透了身下的岩石。

  苏军似乎知道了这一队中国士兵目前处于的孤立无援的境地,马上改变了战术,不再用坦克导引步兵冲击,而是将中国士兵团团围住,用准确的炮火逐个进行打靶式的射击。

  巡逻队马上陷入了拼杀不能,抵抗无望的境地。

  空旷的戈壁变成了血腥的屠场。

  有的中国士兵早已死去,仍然成为苏军射击的目标,尸体上冒着一缕缕中弹后的青烟。

  中国士兵抱定必死的决心,依然顽强地抵抗着。

  突然,两颗汽油燃烧弹在中国阵地中间炸裂开来,随着四散喷溅的黑色液油,大火如噬人的野兽张开了血红的嘴巴。

  火海里,中国士兵在翻滚、扑跌。一阵阵凄厉的惨叫声,伴着血肉被烧焦的腥臭味,在苍茫的戈壁滩上飘散,回旋……。

  汉存的两名伤兵爬到了杨政林身边。7班长胡宝杨右眼被击穿,务浆糊了一脸。新战士小王第一次参加执勤,连枪都不会使,手里紧握着一颗未开盖的手榴弹,稚气的脸绒上挂着横七竖八的黑红的血污。他的腿、腹、胸先后中了4弹,军衣与皮肉烧结在一起连扔手榴弹的力气都没有了。

  杨政林悲叹了一一声,回身望了一眼祖国的土地,缓缓旋下小王手中的手榴弹底盖,攥住弦扣。

  一声巨响过后,阵地上旋即沉静下来。

  只有滚滚的黑烟,还在升腾、膨胀,远远望去,如一只狰狞可怖的恶鬼。

  等到中国陆军第八师的一个团携带轻重武器,从60公里外的巴克图据点赶来时,战斗早已结束了。

  38具尸体弃置一地,有的面目全非,变成了黑炭。方圆几百米的戈壁,仿佛被炽热的开火焚烧过,变得漆黑一片。

  大漠孤烟,夕阳惨照,天将倾,地欲堕,黄昏血色,血色黄昏。

  半个月之后,为了弄清事件真相,中央军委调查组来到了乌鲁木齐,先后调查了司令员龙书金、政委王恩茂、副司令员赛福鼎以下近百人。

  塔城军分区政委王新光、参谋长南仲周认为,事件发生前,苏军调动频繁,情况异常,这些情况多次向军区司令部值班室汇报过,现有电话记录可以做证,汇报中曾多次要求暂停巡逻,但上级都没有答复。北疆军区副司令员任书田说:“接到塔城军分区的报告后,我们是慎重研究过的,并且有情况不明暂不巡逻的决定,但上报军区后,一直未接到批复,不得已只好让值勤分队继续巡逻,为了此事,赵副司令员曾亲自打电话找到龙书金,并且吵骂了一通。”新疆军区作战部科长宫为友、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岳耀礼说:塔城上报的情况我们都已知道,作为参谋人员,我们也同意暂停巡逻,但是给领导汇报后,确没人理睬。

  新疆军区作战部部长孟魁武说:“为此事我曾专门请示过龙书金司令员,司令员让我报告北京外交部,让他们拿意见。由于事关重大,在外交部没有明确答复前,我不敢擅自下令停止巡逻。”关于一个边防哨所是否巡逻的问题,居然要由远隔万里之外的北京外交部负责。这实在有点滑稽,再查北京外交部,外交部答复值班人员已回电,关于边防部队的巡逻间隔,巡逻路线,可由新疆军区自行确定。

  从北京到新疆,兜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究竟谁应该为“8·13”事件负责呢?鬼知道?

  直到1971年“9·13”事件发生后,这些纠缠不清的失误才一古脑落到林彪死党龙书金的头上,龙书金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否也暴露了军队内部分工不明,遇事推诿,相互扯皮、缺乏决断的弊端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9 17: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完,不过袁腾飞说就算把世上所有脏字都用在苏俄身上也不够来形容他的罪恶,虽然言语过激,但是苏俄确实做过太多让人发指的事情,这个邪恶帝国骗过西班牙内战时的联合政府,在战争最危急的时候,西政府把国库里所有的黄金都搬出来运到苏联买武器,斯大林收到黄金后,立马翻脸让手下的人对西班牙人说,爷我根本没收到什么黄金。此事后来从苏俄档案中被翻了出来。最后可想而知,佛朗哥收到德国源源不断运来的军火,迅速消灭了社会主义联合政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9 22: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放洋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无论沙俄、苏联,以及今天的俄联邦,它从来就不是我们的朋友,哪怕是在中俄关系最好的上世纪上半期。只是现实的需要,中国在全球布局博弈的需要,中国与俄罗斯勉强走在了一块儿,但是它始终是我们的敌人。俄罗斯、日本做我们的邻居,是我们天然的不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9 22: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我们的不幸这有点言之过甚,中国需要一个强力人物带领,只要出现了这个强力而且有智慧的领导人,在制度上进行一翻好的改革,不出50年,日本和俄国就会感到有这么个邻居是他们的不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0 19: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外交无小事,深有感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木矮于林,林必欺之。各国外交亦然。

中国所推崇的传统思想以及中国的地大物博等因素决定了,中国人对于侵略没有太大的野心,俄罗斯及其祖先一直以来经济的不振以及日本天然的地理劣势都使得他们对中国虎视眈眈。所以如果要说幸与不幸,个人比较同意harbour兄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 12: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放洋人

啥档案翻出来的?不用档案都知道法国英国对西班牙禁运,大批援助的武器在法国边界上运不过来,政府内战失败结果责任最大的不是援助佛朗哥的德国和意大利,也不是禁运的英法和打酱油的美国,反倒是一直援助的苏联,奇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 16: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伊萨耶夫


    这个事情的真实性,我不清楚,不乱说。

   我只是想到,中国有句古话,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如果在别人志望着我们的帮助的关键时候没能信守承诺,比从开始就不帮的损害更大。

   联系到人,大概就是伪君子和真小人的区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 23: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Emily8111
既然你也不确定真实性,那又怎么能认为苏联在这件事情没有信守承诺呢?
何况,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是基于利益的,和人际关系不同,不能简单照搬君子和小人之说。条约撕了签和签了撕都家常便饭。关键时刻没有帮忙的原因可以很多,而且就算完全是利己的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 12: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伊萨耶夫


    我不是“认为”是“假设”,但我的假设的前提很有可能就伤害了真理,胡乱假设是不对的,这个我检讨。但看你话里话外倒是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的。

   我没有简单照搬君子和小人之说,只是联想了一下。国家之间关系确实基于利益,但即使同出于利益,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各个国家给人的外在形象是不一样的。取之有道,大概就是一种国际的共识吧。

   我同意你说的“关键时刻没有帮忙的原因可以很多”,但形势就放在那儿,不能帮就不要给人“指望”,我之所以用了比“期望”依赖更强的词儿,是基于当时苏联在国际“红色”集团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结果就是那样的,一切理由都是借口。

    一个国家的形象其实就是统治阶级整体为人的外在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3: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Emily8111

国家的形象很少有一贯延续的,像善变的女人一样。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新内阁或统治阶层核心人物的出现,就意味着国家政策的变革,从而带来国家形象的变化,可能会有共通,但绝不会一成不变。

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了解一切国际关系内幕真相的金钥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 13: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harbourhu


    同意你说的大部分话,我说的“一个国家的形象其实就是统治阶级整体为人的外在体现”也是这个意思。

   但是,不同意你用“善变的女人”做比较! 你可以用“小孩儿的脸”呀,“善变的天气”呀什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3: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rbourhu 于 2010-7-2 13:40 编辑

回复 12# Emily8111

我的话里可没有男权色彩,男人也一样善变的,O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2 16: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harbourhu


    看到你加上了表情,心情还不错,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13 14:41 , Processed in 0.02020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