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7|回复: 6
收起左侧

世界各国用新词描绘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 03: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惊呼“一个新王朝开始” 声称要“管理”中国崛起

    “一个新王朝的开始”、“金融军火库”、“红色董事会”、“中国旗舰”、“中国谜团”、“全球化的帝国”……最近,各国舆论中冒出了不少与中国有关的新名词。过去,形容中国的词汇是冷冷的黑白色调,现在则五彩缤纷。那么,这些词是认可,是“捧杀”,还是另有深意?《环球时报》记者就此对各国专家进行了采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时代》周刊最新一期封面文章,掀开了该刊连续涉华报道的序幕。



    中国的“头衔”空前丰富

    在形容中国的众多新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时代》周刊的“一个新王朝的开始”。1月11日,《时代》周刊用几个版的篇幅报道了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封面标题就是《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始》。文章称“中国的崛起可以管理”。此外,《华盛顿邮报》称中国有个“金融军火库”,庞大的外汇储备就是最知名的武器;《新闻周刊》管中国叫“亚洲的庞然大物”;美联社在新闻评选中用“中国虎”来代表中国经济;“时代网络在线”给中国的称号很吓人,叫“新的超级大国”;而美国马里兰大学政治学教授威尔逊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一些保守的共和党议员眼中,中国已成了“另一个苏联”。“中国威胁论”也被增加了一些新内容。比如“中国潜艇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和“中国能源威胁论”等。
    与美国媒体相比,欧洲媒体形容中国的新词更是五花八门。1月3日,伦敦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学者卢宜宜在《海峡时报》上撰文称,中国是个“谜团”,西方应修改过时的对华分析体系。11日,英国《经济学家》一篇文章的题目是《五重奏,如何?》文章称中国应该加入中东问题的四方(联合国、欧盟、美国、俄罗斯)机制,对中东事务施加更大影响力。除此以外,“德国之声”电台在预测2050年世界经济形势时将中国形容为“旗舰”,而印度、巴西、俄罗斯只能处于第三、第五和第七的位置,在世界经济海洋中,行驶在中国的两侧。德国《明镜周刊》最近一期推出了中国专题,以呼应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其中的主打文章标题就创造了一个“红色董事会”的新词。《明镜周刊》想通过这个新词说明十七大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中国领导层就像一个超大型股份公司的“董事会”,掌控着中国的发展前途。
    在新词中,还有很多是常用词。如德国、瑞士、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频频使用的新词“繁荣中国”,这个词还引申出“繁荣经济”、“繁荣科技”等专门形容中国的词语。类似词语还有“孔子学院”、“拷贝王国”、“和谐社会”等。这与几年前形容中国的“中国危机”、“狗肉文化”、“发展危机”等词形成了鲜明对比。与此同时,在一些英语国家的媒体中,中国人制造的英文新词也变得约定俗成了。如从前中英混合的词汇“苦力”(coolie),“台风”(typhoon)等。也有词语随中国实力的变化,意思跟着发生变化。如几百年前就已出现的法语词“Chinoiserie ”,以前形容“中国的”艺术风格,现在更多代表“中国热”。
    美欧国家形容中国的新词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方媒体的强势地位。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媒体也经常提到中国,但新词不多。因为这些媒体很少能像西方媒体那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和报道中国。在发展中国家里,巴西算个特例。巴西《经济价值报》在一篇长达14页的介绍中国的文章中称中国是“全球化的帝国”,巴西《请看》杂志在一篇长达78页的文章中称中国为“正在上升中的帝国”,该杂志封面图片是一条红色的龙盘在蓝色的地球上,虎视眈眈地看着整个地球。从这种称呼中似乎也能看出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崛起所持有的复杂心态。
 
 西方承认中国已和平崛起

    《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影响很大,根本原因在于其幕后工作做得十分充分。如《时代》周刊派记者采访了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引人注目的是,他们此次并没有采访那些“屠龙派”(即反华派),而是采访了一些对中国问题持比较客观立场的学者,如密歇根大学教授、白宫国安会前亚洲事务资深主任李侃如,还有最近一直活跃在美国对华研究领域的布鲁金斯学会华裔高级研究员黄靖。被《时代》周刊采访的学者如何看待相关报道呢?本报记者为此拨通了黄靖的电话。
    黄靖说,1994年,《时代》周刊发表文章,题为《围堵中国》。当时,其他一些美国主流媒体也都发表了大量有关“围堵中国”的醒目文章。《时代》周刊在时隔13年之后推出封面报道,提出“中国世纪”,这充分说明:第一,西方主流社会终于承认,中国已经和平崛起。第二,西方主流社会终于认识到,中国的崛起并非扩张性的崛起,而是和平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融入式的,是逐步融入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民主政治为依托的现行国际体系,这跟当年纳粹主义的德国、军国主义的日本和共产主义的苏联崛起的方式完全不同。正因为中国的崛起并未挑战现行的国际体系,所以它的崛起是正面的,对世界来说是机遇。第三,西方主流社会也看到,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将产生相当多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冲突。这是因为,和平的崛起,与崛起后的和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政治命题。和平崛起,并不等于崛起后就一定会和平。所以,西方主流社会接受中国崛起的事实,并不等于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完全放心。
    那么,西方媒体目前对中国的积极态度是否是一种“捧杀”呢?黄靖说,就《时代》周刊的报道来说,它体现了美国乃至西方主流社会的一种普遍看法,就是认为中国目前的发展大致符合西方的期待,比如经济的市场化、社会的进一步开放、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制度化和透明化、中国领导人越来越倾向于改革和开放等。因此,《时代》对中国的赞美是由衷的。当然,西方主流社会在表扬中国的同时,又都希望在承认中国崛起这一现实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引导。黄靖说,“捧杀”这个词是对外界持不信任态度的一种说法,而当前的国际关系并非零和游戏,并不是除了“捧杀”就是“棒杀”,所以应该用更准确的词来替换。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自信,相信过去那种对外界的一切都持怀疑态度的心态会慢慢被一种平常心和自信心所取代。
 
 中国世纪并不等于中国第一

    《时代》周刊在文章中大谈“中国世纪”,认为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很多中国人对此欢欣鼓舞,认为既然20世纪是“美国世纪”,那么到21世纪,中国终于要做“老大”了。但黄靖对此有不同的解读。
    他告诉记者,《时代》周刊的报道并没有说中国要变成世界第一,也没有说中国将在现行国际体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更没有说中国要改变这一国际体系,而是说中国的崛起是20世纪最大的国际事件,中国的发展将给21世纪的世界局势带来根本性变化。21世纪是中国世纪,“就是从中国对现代国际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来说的”。此外,还有一点值得关注。《时代》周刊的这期中国专题本来要在1月22日出版,但却于1月11日提前出版。黄靖认为,这期中国专题发表的时机“很有意思”。作为美国的自由派精英媒体,《时代》周刊对布什的外交政策一贯持批评态度,但就在美国国内政治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时代》周刊却没有对布什的对华政策说半句不好听的话,反而对布什政府提出的“利益攸关者”推崇备至。这说明,虽然民主共和两党在外交政策上分歧很大,但在对华政策上两党基本上还是统一的,布什政府实际上也接受了中美是“利益攸关者”的提法,也接受了和中国进行“积极接触”的做法。黄靖透露,《时代》周刊文章的出台,不排除是在为2008年总统大选做舆论准备。
 
 在观念上,西方与中国相互适应

    美国《华盛顿观察》主编陈雅莉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各国媒体的新词乍一听挺新鲜的,实际上并不全是为中国而造,大多是将西方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套在中国身上。然而,透过这些新词可以看到四点现象:第一,相比于过去“黄祸”等词,现在这些词显得更中性化、多元化和复杂化。近几年,随着中西交流越来越频繁,众多中国因素对西方冲击非常大,许多中国看来非常正常的词语或思维,比如“富不及三代”、“独生子女一代”等,对西方却是不可思议的。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在观察中国时已基本摆脱了过去“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趋向于用更复杂的视野看中国。第二,经过近30年的接触,一些美国人发现,中国的发展道路与美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于是,用许多美国人用过的词来形容中国,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第三,新词的出现与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变化有关。这几年,西方更多地从小人物着手报道中国,比如下岗工人、新贵阶层、独生子女等,跳出了“政治化中国”的框架。第四,在西方观察中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即一些资深记者长期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华研究中国。这些研究既有别于学者的理论性,也超越了驻华记者的框架,对中国的形容、描述更深刻、更丰富。陈雅莉认为,这些新词的背后还体现了中国与西方的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国人适应世界的速度非常快,几乎相隔5年就有代沟了,这种适应速度是史无前例的。青年一代愿意吸收西方民主和法制精神的精华,经常会用西方人的思维理解西方。这种适应能力同样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
    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孔哲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美关系越来越复杂,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对中国的形容和描述自然会增多,这是国际交往频繁化必然的产物。虽然仍有负面表述,但从整体看,这些新词大多与经济、贸易相关,而且意思大都也是积极的,这说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已经从“威胁认知”向“经济认知”转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查道炯教授认为,当前西方隐约已形成了新“中国学”,这些新词正是这门新学科的集中表现。近30年来中国的发展远远超出了西方现有理论的解释框架,使西方观察者备感困惑。于是,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按照自身的逻辑,重新思考中国的发展之路。因此,中国人不必对这些褒贬不一的词感到惊奇,而需要理解西方在摸索和研究中国道路上的新变化。只要中西两种力量差异存在,西方对中国的新词也将成为永恒的话题。 ●驻联合国、美国、巴西特派记者 席来旺 唐勇 张川杜●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记者 王文
    《环球时报》 ( 2007-01-19 第07版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03: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周刊:没有刻意为中国崛起“欢呼”






    在美国《时代》周刊最新一期(1月22日,提前出版)杂志的封面上,“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始”几个大字赫然在列,红色的长城背后,一颗金黄色的五角星正冉冉升起。杂志内文更是以11个页码的篇幅,详细报道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该期杂志出版后,在世界华文媒体引起强烈反响。《国际先驱导报》第一时间通过驻纽约和北京的记者,分别联系了本期《时代》封面报道的作者迈克·艾略特(Michael elliott)和《时代》周刊北京分社社长艾西门先生(Simon elegant),两人详细地向《国际先驱导报》讲述了该组报道策划的来龙去脉和他们个人对中国的真实看法。




    兼听则明。透过这篇专访,希望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态度和其报道中国时的初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时代》周刊最新一期封面文章,掀开了该刊连续涉华报道的序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6年,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了更大的影响,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这是令我们感兴趣的地方”

    联系《时代》周刊专访,是一件既容易又有点复杂的事。
    《国际先驱导报》驻纽约记者先是通过《时代》网站联系到该杂志新闻主管哈佛先生,又通过其与《时代》人力资源部主管艾丽女士取得了联系,最终才得到了《中国世纪》一文作者迈克尔·艾略特先生的联系方式。
    与此同时,在与《时代》北京分社社长艾西门先生联系后,由于他需得到总部授权才能接受采访,而
中美
两国在时差上又是“晨昏颠倒”。好在1月17日本报截稿当天,终于得到了艾西门“可以接受采访”的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艾略特和艾西门都与中国有着一定的渊源。艾西门出生在中国香港,现在《时代》北京分社常驻,而艾略特现在的身份是《时代》杂志执行主编助理,也曾被派到香港工作过。

    这篇报道只是一个开始

    《国际先驱导报》:《时代》一直比较关注中国的报道,这一次更是用多个篇幅报道中国。我们想知道,你们策划这样一个选题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艾西门:(这个报道的策划)有点历史了。在考虑做2006年年度人物时,中国领导人也是主要候选人,我们为此做了很多调研,看中国2006年哪些方面变化最大。大家认为最大的事情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了更大的影响,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这是令我们感兴趣的地方。
    艾略特:其实这只是开篇文章,接下来的数个月乃至几年内,我们还将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来报道中国,这样的系列报道将继续进行下去,直到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甚至包括奥运会之后。
    艾西门:今后《时代》周刊将定期有中国部分专栏,只有中国可以拥有如此先例,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国际先驱导报》:从报道主旨上看,这次的报道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艾略特:2005年,《时代》也曾集中报道过中国的发展,但当时的着重点放在经济上,而此次报道的重心则是放在中国的大国政治地位上,突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上越来越重要的政治影响力。
    艾西门:2006年,甚至以往从不注意中国的人也突然都关注起中国来,大家都看到了中国的重要性,包括美国读者在内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用更多的故事和更多的版面告诉读者中国的情况。

    没有刻意为中国崛起“欢呼”

    《国际先驱导报》:有媒体评价称《时代》本期封面报道发出了“少见的为中国崛起‘欢呼’”的声音,这是贵刊当初拟订报道计划的初衷吗?
    艾略特:我们只是希望引起人们对中国政治影响力的关注,谈不上为中国崛起“欢呼”之类的说法。
    《国际先驱导报》:我们注意到,本期封面报道的栏目名称是以中文的“中国世纪”命名的。
    艾西门:是的,“中国世纪”这个名称是由我们的编辑定的,汉字也是我们一位编辑书写的。
    《国际先驱导报》:从个人角度讲,您认为中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艾略特: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在世界上的分量举足轻重。正如我在文章中指出的那样,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今后的发展将影响全球21世纪的发展,中国在这个世纪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艾西门:我1980年曾经来过中国,当时去了上海、苏州和南京,一共呆了3个星期。中国同当年相比,好像是另一个星球,另一个“宇宙世界”。
    《国际先驱导报》(问艾西门):据我所知你是出生在香港,你来北京多久了?
    艾西门:我父亲是个中国通,写过许多有关中国的书,所以我对中国感兴趣可能是“家传”。我感到很幸运,很高兴能住在中国,我已经来了7 个月了。我喜欢北京,在这里好像看火山爆发、看新的星球诞生,好像是在观看历史的创造过程。尽管啥时候来中国都挺有意思,但现在这个特定时期在中国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 13: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LZ能重各个方向看一问题,顶: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31 15: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顶斑主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1 18: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信息很灵通,而且报道很详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 20: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新闻。。。。。留脚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 22: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狗肉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9 00:13 , Processed in 0.01560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