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8
收起左侧

晚明全国范围食人惨剧各省抽样调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5 14: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些简单记载的后面其实隐藏着人世间最凄惨、最残酷的图景。


北直隶



  衡水县,时人谓:“崇祯十四年大旱,斗米千文,民益困,妇女之无赖者,插标于市,人莫之顾。炊骨啖肉,民多以速死。为幸衣锦币,每饿于荒烟断垣之中。至有因盗正法,群逐如膻,相屠而食者;有暮行饿于街巷,晓视之则骨者;有诱之于家掩杀而食者;有死而不葬,葬而盗发而烹食者。比邻隐一敌国。甚则妇食其夫,父食其子,人而禽兽残止矣。”


山西


  平阳府荣河县,“崇祯十三年大饥,草根木皮俱尽,人相食,死者十之六七。僵尸横野·皆取而食之,斗粟值一两余,六畜绝种。从来未有之奇荒也”。另一资料则称:“崇祯十三年岁大荒,民人相食,饿毙者过半,流离散亡,几乎丁倒户绝。后又加以闯寇蹂躏,兵变杀戮,户之存者十之七,计口仅三之一矣。”


河南


  河南是崇祯年间的重灾区。《豫变纪略》卷3对此有详尽的描述。崇祯十二年大旱,“川泽皆竭”,“禾之未收者半,民间遂歉…… 岁乃大饥,人益不敢粜谷,谷以踊贵,米、麦斗值钱三千,禾二千七百。人相食,有父食子,妻食夫者。道路无独行之客,虽东西村亦不敢往来。其颠顿死于沟壑者,群聚而到割之,顷刻而骨骸相撑矣”。河内县知县王汉上《灾伤图》说:“臣以崇祯十二年六月初十日,自高平县调任河内,未数日,水夺民稼,又数日,蝗夺民稼。自去年六月至今,十一阅月不雨,水、蝗、旱,一岁之灾民者三。旱既太甚,不得种麦,而蝗虫乃已种子,亡虑万顷。冬,无雪,蝻子计日而出。去年无秋,今年又无麦,穷民食树皮尽,至食草根,甚至父子夫妻相食,皆黄腮肿颊,眼如猪胆,饿尸累累。”灵宝县,“崇祯十一、十二、十三年天道亢旱,赤地千里,寸粒不收,民饥死者十之四五”。



山东



丘县,崇祯十二三年“连荒,颗粒不收,谷价沸腾,每斗麦价银一两八钱,米价银一两九钱,人食树皮草子根,甚至人相食。加以瘟疫,各村男妇死者十不存一”。如茌平县,“崇正十四年大饥,蝗虫遍野,瘟疫横生,死者十之九,赤地千里,人相食”。如夏津县,“崇祯十三年大饥,斗米两银,人相食”。


陕西


延安府,崇祯三年, “又旱饥,人相食,各县掘万人坑”;四年,“春夏大旱,冬大雪,色黑深丈余,人畜死者过半’,①;“十六年七月府城瘟疫大”。崇祯二年,“安定(按:今子长县地)盗贼四起,民不得耕,斗米六钱”。四年,由于“贼乱”,该县“鸡犬一空,斗米一两二钱,盐一钱二分,剖人食者甚众”。五年,“安塞大荒,斗米八钱,民始掘草根柳叶树皮,继捣石啖之,腹堕而亡,人相残,僵尸遍野”。清涧县,“崇祯三年大饥,盗起,斗粟六钱,人相食,死者遍城野,掘万人坑痤之,发帑金数十万,命御史赈焉。自是连岁皆饥,至十五年方稔”。与清涧县相似,从崇祯元年开始,中部县就一直为灾荒所困扰,“十四年斗米三两,绝粜罢市,木皮食面皆食尽,十死八九”。



安徽



  庐州府西部六安一带崇祯十三年夏,“六(安)、霍(山)大旱,飞蝗蔽天,人相食,至有父母自残其子女者,虽重典绳之不能禁。十四年辛巳春饿殍枕藉,民采草树为粮,以待麦秋。麦未登而疫作,嚣市昼静,巷无行人,城中出骸如蝈。二麦虽稔,收弃相半,民有绝户,而不得刈者。夏复大旱,蝗蝻所至,草无遗根……十五年壬午春霍山大饥,人相食”。
 楼主| 发表于 2008-8-15 14: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


崇祯十年,浙江大饥,父子、兄弟、夫妻相食。


四川


欧阳直在《蜀乱》里记录了他所亲眼目睹的吃人现象——“余初在曾营(乙酉冬间),每闻兵云:“某处饥人食人肉某处某处被其人食。余不信其说,及奉抚军马公(马乾)命往安居,有人告余曰:我辈久无粮食,每赖人为食,渠等今且谋及县君矣。感公多盛德,心不忍负。当急从此导公遁去。于是余乃得夜脱逃回。又马公驻内江(丙戌岁春),有乡绅范文光弟,奉其母太夫人诣公求济,赠以斗豆,米数升。归夜,即为恶邻所劫。并杀其弟为资。太夫人老弱无肉,乃舍之去。太夫人奔控,公发兵捕至,解验,有腌人肉数方,壮如腊羊,惟皮上细毛森森如簇。”

欧阳直记载另一处吃人现象更令人毛骨悚然——“余自内江同溃兵过威远,遇数十饥人邀于路,见人众,不敢近,犹狂呼曰: ‘走不去的丢下两个与我们做饭罢’。及入一村,见冷肉一锅,一小儿传呼吃牛肉。众争奔食之。时已绝粮六日矣。亦曾掬食。及进厨中,乃见烹熟一无发小人头,及皮脏在箕内。盖所食者即人肉也。又合州土豪李调燮,尝对余言及:彼集士兵扎寨时,无粮。每发兵捕人,谓之人粮。凡拿到人口,选肥少者付厨下,余者瘠瘦,乃付士兵。烹宰俱按整猪羊法。彼受招安,入杨展营,人赠以绰号万人坟。余所目击者如此。则其外有不忍言者。”


《蜀乱叙略》的吃人记载比较粗略——“是岁,蜀大饥,藜藿、雀鼠皆穷,遗民相食迨尽。如父子夫妇喂死,欲葬,必用茶毗法(火葬)。否则人发而食之矣。有哭之虽极哀,旋于火中攫而啖之者。亦有毁灭天性,迳自相食者。”



《滟滪囊》也有记载四川大面积吃人现象——“时土寇各据一方,每以强凌弱,相互伤害。……农废耕稼,民用乏食,各以劫夺为活命计。甚且同室之人,亦相谋害。荆棘满途,人迹稀罕,往往自引子女于无人之地,谋死密埋。……岁俞凶荒,献忠掠野无获,捕民而食。最堪怜者,饥疲余民、孤踪潜匿,剐树皮,觅野菜、蕨根,期延长喘。而黠贼深夜登高遥望,烟火起处,潜往劫杀,聊以充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5 14: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社会,不亡才怪呢,再说崇帧并非贤君,刚愎自用,疑神疑鬼,天下大乱,毫无良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5 14: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动物是怎么存下了的??应该都给吃绝种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5 20: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的帖子

连树皮都吃没了,还有哪来的动物啊?人过之处,是寸草不生的可以这样形容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2: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是最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7位,是相当寒冷的,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


一万年以前,气温有一段骤然升高的时期,而且保持了相当平稳的状态长达八千多年。这段时期的气温一直在二十世纪初期气温上下小幅波动,这样的气候给予了人类发展良好的条件。但是到了明朝中叶,即1500年后,气温骤然下降,整个降温过程十分明显,而且气温最低的阶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 1644年。这段时间,气温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万年以来的次低点,在百万年也是最低的6、7个极度寒冷的时期之一。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

小冰河期气候的显著变化,粮食产量大规模下降,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这样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到了1619年整个“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中气温最为寒冷的时期整整肆虐了20余年。综合南北方志的记载,灾变的端倪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到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先后发生了八次大的灾荒,全国范围内粮食欠收,有地方甚至绝收,同时大灾之后的瘟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鼠疫起先在山西爆发,一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

需要提醒的是,“小冰河期”引起的连年灾荒 也是造成北方游牧民族自相残杀、并拼命南下抢劫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明朝的覆灭和自然灾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不断的天灾和人祸导致改朝换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3 21: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5 23: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的帖子

现存的明史经过满清精心修订,大量充满了对汉人明朝的污蔑手法,用2008年时髦的话说,就是比较CNN.

     我不排除一种可能:满人甚至利用汉奸文人,伪造了大量历史材料来达到丑化、诽谤明朝历史的阴险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5 23: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围绕着明史的修订,清初杀戮无数。

还记得吗,《鹿鼎记》中的庄铤龙就是因为明史案被杀。这件事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康熙也一样,戴名世著《南山集》,涉及明史,也触怒了满清皇帝而被杀。

清朝200多起文字狱是怎么来的,有很多时候,确实是关系到明清两朝的评价,清统治者神经如此过敏,以至于很多人糊里糊涂就做了刀下鬼。

顺便提一句,所谓乾隆盛世,伴随着的,是占清朝文字狱总数一半的血腥杀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8 19:29 , Processed in 0.01062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