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8|回复: 0
收起左侧

中国古代有没有标点符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4 00: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考古发现可知,中国古代很早就在写作、抄书过程中使用过一些表示句读的符号。如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甲本帛书中除了章首有圆黑点「·」作为章号外,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也有一个不规则的小黑点,这应该是古人抄书时随手加上的句读符号。1972—1976年间,在甘肃居延考古队发掘出土的一批汉简中,除表重文的符号「=」外,还有「」、「▓」、「●」、「W」、「∠」、「∕」等符号,它们均起著句读或后来标点符号的作用。

汉简中的这些特殊符号,都有它们各自特殊的用途,有的是起到后来「,」的作用,如「●」;有的起到「、」的作用,如「▲」、「·」、「∣」、「∠」等;有的起到句号的作用,如「卩」;有的则起到标识章首或分行、分段的作用,如置于行文起首处的「W」、「」等符号;有些符号如「∽」、「S」、「▓」、「=」等我们还不好确切地断定它们在行文中所起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有些放置于文末的符号如「W」等,在抄写或书写时还特意用朱笔迹表示其特殊性;有些是两个符号连用,如「W」「S」、「,」「卩」、「△」「S」等,就非常令人费解。同时,在汉简中还出现了后世的逗号「,」和顿号「ヽ」等类似的符号,其作用也和后世的用途差不多。这说明,至迟在汉代,人们在书写或抄书时还是使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来表示句读,以便于人们的阅读的。

句读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诂序》,云:「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读」表明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句」表明文辞语意已尽。「读」在很早的时候就有符号来表示,而「句」在唐朝以前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专用符号。唐朝以后,中国的通俗读物开始普遍地运用「。」作为句号。

依据现有的文献材料来看,中国句读符号使用规范的确立,应该是在宋朝。除宋朝岳珂在《九经三传沿革例》中提及外,学者毛晃在其《增韵》中也说:「今秘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和「。」成为点读书文的正式符号,并成为今天顿号和句号的来源。后来,到了明朝刊本小说出现时,才开始增添了两个专名号:一个是人名旁加一直线「──」,一个是地名旁边加两直线「∥」,它们都加在直行字的右边。上述两种点和两种标号,就是中国最早的标点符号。清代学者对句读的研究用力最勤,成果也最多,尤其是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还在其自刻的书如《广雅疏证》、《经传释词》等上,都自加了句读符号,从而开创了自己著书自标句读的先例。

古代学者在这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不仅为后人阅读古代典籍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且也为现代新式标点符号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9 08:56 , Processed in 0.00719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