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9|回复: 0
收起左侧

西汉与唐时期西域兵防的对比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2 11: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域从西汉时期就作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管辖。历代统一的中央王朝在西域地区建立过较为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和管理之。兵防(兵力防御)体系作为军事防御体系的核心部分,其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过去有大量的学者在其文章和专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并没有单独把兵防体系作为一个内容提出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对历代中央王朝在西域的兵防体系作出系统的分析和历史的纵向对比。本文想通过微观角度,对西汉与唐朝治理西域时,在兵防体系上所采取策略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做出系统分析和纵向对比,说明其历史借鉴意义。
  
西汉时期在西域的兵防体系
  
一、 形成过程?

  西汉王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西域地区的中央政府。自此之后,西域正式成为中国的版图。西汉政府统一西域的过程就一个西域兵防体系逐步完成的过程。西汉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同时期其北方的匈奴也处于崛起阶段,经常南下掠夺汉朝。汉初几次汉匈之战均以汉失败而告终,所以从汉初到景帝时期基本上对匈奴在战略上采取守势。迄武帝之时,汉经过文景之治,国富民强。汉朝具备了反击匈奴的物质条件,开始对匈奴大举用兵,其中重要策略就有“西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①一条。要攻伐匈奴,首先要断其经济来源和兵力来源。正是本着这一考虑,西汉开始经营西域,以达到彻底击败匈奴并解除其对中原威胁的目的。公元前121年,西汉军发动河西战役,不久之后完全占有了整个河西,为经略西域做好了准备。统一西域并驻军可以说从攻灭车师国,消灭楼兰国起步。也可以说是从攻灭反抗中央的西域小国开始的。元封三年(前108年)“遣从票侯赵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击姑师。王恢数为楼兰所苦,上令恢佐破奴将兵。”\+②占据车师和楼兰地之后,在两地驻兵,把该地作为向西域推进的前哨基地。到西域都护府设立止,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完成了对西域的兵力部署。其形成过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在攻灭西域某小国的同时对该地区驻防军队。如公元前102年,汉军第二次征伐大宛时,途径轮台国,轮台拒供军粮,汉军攻降轮台国。之后,汉军在此地设使者校尉屯兵驻防。《汉书·西域传》记载:“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③西域都护府建立后,汉政府在轮台有驻军3000多人。

    2、汉军兵力沿着古丝绸商道进行布署。在丝绸商道的中路上的重要地区如焉耆、龟兹都有上千兵力驻防。

    3、天山以北地区基本上没有兵力部署。

二、 兵防构成要素?
  
1.兵力构成:主要分为两部分,中央直属军和西域各个自治地方的地方军构成。中央军最初主要是由在中央军征伐西域的过程中留下的部队构成,主要任务是建立军事堡垒,防御匈奴入侵,保证丝绸商路的畅通。地方军构成:西域各国成为西汉王朝的地方政权后,各小国有自己的地方军队,征兵数量由各国自行决定,军队的指挥权直接掌握在当地小国的国王手中,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当地的社会治安。如果发生战事,汉西域都护对各地方军队有征集权。如对天山之北的匈奴作战时,这种征集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的抵制了匈奴对天山以南的农耕小国入侵。
?
2.兵力来源:中央直属军主要是通过从内地选募和编练流放到边疆的罪犯。早在汉文帝时期,晁错就主张从内地选募兵民和罪犯到边疆,一面耕作,一面防守。

3.兵种构成:在当时的史料中并未详细记载,据个人推断,步兵人数居多,兼有少量骑兵,据《史记》和《汉书》记载,西汉匈奴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战争集中于河西地区各河套地区,在西汉的中央军中骑兵人数本来就相对较少,而对匈奴的防御战线又过长,不可能在西域地区布置大量骑兵,因以步兵人数居多,用军事堡垒代替其不足。

三、兵防态势:汉军在西域的兵力主要部署在天山以南,主要兵力驻守在天山以南各个地方小国的国都绿洲之内,在天山以北基本上没有驻军。沿着天山南麓和塔里木河北沿形成半月形态势,西域都护府所在的轮台处于中段位置。从态势上看,汉军采取的是防御型的兵力部署。汉政府控制了天山南麓的西域诸国后,匈奴的经济来源和兵力来源受到了沉重打击,在此之前,匈奴在焉耆等处设置“僮仆都尉”,职责是“赋税诸国,取富给焉”\+④为了重新夺回天山以南地区,汉匈奴之间不断在沿天山南麓地区展开拉据战,使得西域汉军被布防到了汉匈势力的结合部处。西域防御体系有效的牵制了匈奴对西汉东部的军事压力。可能是出于“农耕情结”的影响,西汉王朝把立足点放在了农耕地区,向天山以南的各绿洲小国派出防戊兵,协同地方兵进行集体防御。似无向天山以北的游牧地区扩展的迹象。这种态势有效地切断了西域诸小国与匈奴的联系,巩固了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既可以对地方势力进行监控,又能保证商路的畅通。促进西域小国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强化他们对汉朝的认同感提供了军事上的保证。
  

唐时期在西域的兵防体系?
  
一、形成过程:?

  唐朝经营西域,与汉朝有相似之处,汉朝是为了“断匈奴右臂”,唐朝最初是为了断突厥右臂,后来是为了断吐蕃左臂。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的,先决条件是统一西域。第一步贞观九年(635)年击败吐谷浑占领鄯善、且末地区。同年天山南麓的于阗、疏勒、焉耆遣使到长安朝贡,表示愿臣属唐朝。第二步平定高昌:贞观十四年(640年)“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平高昌,以其地置西州。”\+⑤不久在此建立了西域都护,有相当数量唐军驻防。这两步为唐朝开始全面经营西域开辟了前进基地。之后,其军事扩张向两个方向发展,一路出交河城沿天山北麓向西突厥所在的草原地区发展,从贞观十四年(640年)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不断对西突厥各部用兵,最终在可汗浮图城设置庭州,并有唐兵驻防。另一路则是出西州向东南沿天山南麓向塔里木河流域的绿州小国发展,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安西都护郭孝恪、司农卿杨弘礼为昆山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龟兹。是岁,堕婆登、乙利、……康国、吐火罗、阿悉吉等远夷十九国,并遣使朝贡。”\+⑥“总管阿史那社尔降处密、处月,破龟兹大拨等五城……龟兹平,西域震骇。”\+⑦,塔里木盆地的诸小国和葱岭以西各国相继向唐朝称臣,唐朝逐渐完成了对西域的控制,并在天山以南设置了安西四军镇。不久,鉴于唐朝在西域的版图空前扩大,龟兹作为西域中心与十字路口的重要战略地位突显出来,将安西都护的治所移到了龟兹,龟兹成为了重要的军事基地。随着唐朝边防重心全面西移,而西州、庭州地区居于碛西东段的咽喉地区具有联结河西防线与西域防线和东西交通的重要位置,军事上自成一体,需要在此处设置特殊机构,703年设置北庭都护府,治所放在了庭州。到开元初年,在西域地区形成了两大兵防体系——安西与北庭兵防体系。一个统御天山以南,一个统御天山以北。
?
二、兵防要素及其态势:?
1.兵力构成:主要分为三部分,中央直属军、羁縻都督府军和小国地方军。中央直属军主要是指唐朝派驻到西域各地的驻防兵,如唐朝在龟兹的驻兵。羁縻都督府军指归附唐朝的各地方势力军队,如唐朝在西突厥境内设置的各个都督府。小国地方军指在唐中央军实际控制地区的农耕小国的军队,如于阗国,不仅有唐朝中央军在此驻防,亦然有于阗本国军队的存在。?

2.兵力来源:中央直属军的兵力来源在737年之前,主要是从内地征招来的府兵,这些府兵各几年换防一次。吐鲁番文书载有前庭府、岸头府和薄昌府等。738年后,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西域的驻兵主要变成招募的镇兵。对此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正月明令西域的驻兵凡非出于招募而来的,一律遣放归还。羁縻都督府军兵力来源,其军队由本地方民族征招,部落首领即为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小国地方军的兵力来源同样来自本国。
?
3.兵种构成:中央直属军主要由步兵和骑兵构成,另外不有烽戍兵。在一些重要的关隘还有少量的守捉兵(守捉是唐在边境地区的交通要道上,设立的军事检查机构)。步兵为主,骑兵为辅。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政府在西域共驻军4.4万人,军马7700匹。总体上看是骑兵为辅,但又有所不同,在北疆
地区的马匹数量明显多于南疆,究其原因所在,很可能是因为北庭的防范对象是针对游牧部族的,南疆地区则主要是针对农耕部族。这种分配有其合理性,使有限的马匹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三、兵防态势:基本上是线性驻防,主要兵力布防天山南北两道的丝绸之路上,唐朝在这些重要区域设置军镇,军镇中有相当数量的唐兵,各军镇之间的道路关隘上设置守捉兵进行联络,形成以军镇为点,以守捉为线的兵力部署格局。这种格局是在与吐蕃争夺西域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效的支撑唐朝对西域的行政控制。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这种兵力态势明显针对西突厥各部。在唐朝与吐蕃争夺西域的过程中,西突厥某些部落贵族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勾结吐蕃进攻西域的唐军。作为唐朝陇右道防御体系的延伸,对吐蕃向北向东攻略唐朝的腹地起到了迟滞作用,使其不能将全部兵力投入到东部战线,减轻了吐蕃对唐朝的军事压力。


西汉与唐时期西域兵防对比分析
?
通过对二者在西域的兵防体系深入分析,可以得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从军事的扩张过程看,都是先南后北,从天山以南的农耕地区着手用兵,达到统驭整个西域的目的。西汉政府对西域的用兵策略基本是沿天山南麓向西南发展,巩固之后伺机向天山以北发展,这一策略,从西汉在西域的兵防格局可以看出,从农耕地区的小国入手,逐步将政治和军事影响力扩展到天山以南。无论是从经济基础还是从军事联盟来看,向北发展的困难程度远远大于向南发展。向南发展不仅能巩固与绿洲小国的联盟更能为中央军的长期驻扎提供后勤保障。也是因为以步兵为主的汉军与以骑兵为主的匈奴在天山以北的游牧区作战时明显出于弱势。到了唐朝开始经营西域时,基本上继承了西汉的军事策略。以伊州为基础,首先是向天山以南发展,焉耆、龟兹、于阗相继归属唐朝。在稳定了南部局势之后,开始向天山以北的西突厥部族展开攻势。
?
2.无论是西汉对西域的招抚政策还是唐对西域的羁縻政策,对地方拥有军事权力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地方政权的权力过大,尤其是拥有兵权。虽然可以有效的减少中央对地方的驻军,减少财政开支,但不利于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当中央政权强大的时候,对各地方小国还能很好控制,但当中央政权衰落时,时常会发生地方小国利用手中的军队与中央政府相抗衡。西汉与匈奴争夺西域时,当匈奴占有优势时,西域小国将会脱离中央控制。唐朝在西域地区实行的羁縻政策也同样存在以上问题。
?
3.边防意识淡漠,对游牧地区的控制薄弱,没有边境意识。这种意识使得两朝在西域地区都未能设立明确的边防线,有边无防。从总体兵力部署上看,实际军事控制区域仅仅限于军事要道和商路要道,没有扩张到边境地区。其疆域的大小与边境游牧民族的游牧区区域有直接关系。该意识对于当时无大碍,因为当时中国周围并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存在,但其思想对后世影响很深,清朝重新统一新疆之后也没有明确的哨所防兵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地理边境概念,到了清中叶后,随着沙俄对中国西域周边游牧地区的入侵,为沙俄的进一步入侵提供了口实和条件。?
 
4.对西域地区的治理在中央政府内部官员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影响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治理和兵力部署。无论是西汉还是唐朝都存在这样的观点对立,一方认为西域遥远,条件艰苦,为了维持对西域的军事控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得不偿失。另一派则主张经营西域,从战略角度考虑控制西域的价值。如武周时期的政府重臣狄仁杰,力主“请捐四镇以肥中国……省军费于远方。”\+⑧同时期崔融则在《拔四镇议》中反对放弃安西四镇,西域兵力防御体系,作为整个国家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不同点:?

1.对少数民族将领的任用。西汉时期基本上没有少数民族将领,但到了唐朝经营西域的时,在唐军里有许多的少数民族将领,为唐军控制西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较为有名的像突厥将领阿史那忠,契苾何力等。可以看出唐朝政府在民族将领的启用方面的开明性。
?
2.从兵种构成上看,后者优于前者。相对于西汉时期骑兵人数在总兵力上明显占有优势,这种构成在与游牧部落进行战争时要强于西汉时期。为一定程度控制游牧地区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9 15:38 , Processed in 0.00726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