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马甲日记
收起左侧

我的1/4人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1 21: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和我说,睡觉睡到自然醒, 数钱数到手抽筋, 是人生最高境界。 不过我不这样认为, 试想那些病床上的病人, 天天除了睡觉也没什么事可做, 睡到自然醒后, 还要接着睡。 睡多了也挺痛苦的。

那些银行保险库工作的, 难道不是天天数钱数到手抽筋, 钱又不是他的。
就算钱都是他的, 我也看不起, 思想层次太低了, 钱是用来花的,不是用来数数, 去打发时间的。

而如今, 我最希望当个纨绔子弟, 家有良田万亩, 整天可以无所事事,不学无术, 有空就带着几个狗奴才去调戏调戏良家妇女。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5: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天生不是什么当官的料, 也没什么政治觉悟, 从我班主任在我小学生涯里, 连续6年也没让我当上什么小组长之类的班级干部, 我就知道了。  其实并非是我班主任没眼光, 而是我压根就没想去当什么干部, 因为我觉得那些学生干部就会拍老师马屁, 就像一些坛子的斑竹拍老总马屁一样, 看了觉得别扭。

我想大家的小学读书都会做些类似的事情, 比如说给人取外号,绰号, 花名之类的。 班级里每个人都有外号, 记得有叫: 老猫儿, 老娘客 (男的), 驴子, 扑克, 酱油鸭, 黄毛, 白羊儿。。。。
还有些女同学叫: 煤球蛋, 芝麻郎牙峰(来之喜马拉雅山), 有个名字上有 雪 字的, 被人叫 逼血  叫了两年(4年级之前, 根本没有同学知道逼血是什么)。

我们不但给同学们取外号, 也给老师取, 没办法啊!要尊师重道吗! 老师也有拥有外号的权力, 我们不能剥夺老师们的权力。

就因为这事我们害的一位新生被老师罚。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班有位陈老师, 特别的啰嗦, 特烦。 那时我们正好看了一部电影(具体什么电影, 忘了)里面有个人物叫:麻大烦 , 应该就是麻烦加大的那种。 我们觉得这个外号给陈老师 太贴切,太适合了, 简直就是量身而取。
不过这新生也太胆大了, 我们都是私底下叫, 那里有他这么大的胆量竟然直接叫麻老师, 要不是教室里只有陈老师一个老师, 也许陈老师还以为叫别人呢! 结果呢? 只能说一句: 往事不堪回首啊! 不提也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12: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极力的回忆着楼主的童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4 23: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录?~~~~~~~那么小想法就那么多拉!~~:em07 :em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9 0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泡妞 跟的上理论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4 15: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东西那末眼熟呢,好像在哪里见过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17: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年前的今天,是我第一次哭, 我不记得为什么哭了, 大概是因为从一个熟悉,温馨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总会有几分不适应。其实我很想用那句经典: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只可惜,那天既没有下雨, 还是白天。所以只能留在下一次用了。
据说护士都有些虐待倾向, 有些孩子不哭, 她们就会抓住他们的双腿倒挂,然后往他们的屁股上狠狠地拍一下,或者一直拍到他们哭。我不知道这么光着身子, 被几个女人,又拍屁股又逗小鸡鸡的,算不算是失身。当然我没有这些记忆。 我是猜想的, 不过根据理性,科学逻辑, 我想应该是猜得八九不离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 07: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叫日记吗?怎么觉得像回忆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 11: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楼主是温州人啊
"道坛"(院子)...经典的方言啊,现在很少用到了
一般是在乡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 01: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LZ好久不来了~比我还懒的~~
我还在期待着后续~期待着加精呢~你看看,这里这么多帖子你人气最旺了~
看来回忆录还是很有市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22: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5# 的帖子

其实我是心寒啊, 那天我生日, 写了个贴, 看过的人倒挺多, 就是没一个人祝我生日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0: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呃~~迟来的祝福~!您就勉强受了吧。。。。
主要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你的泡妞经上了~忽略了充满暗示性的第一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3: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人写回忆录的?

忽然想起....那什么艺伎回忆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5: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艺伎回忆录?  我还嫖妓回忆录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7: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活是什么? 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同。咋看了一下这个版的帖子, 得出的结论, 对这版的女孩子来说, 生活等于爱情。 对我来说生活等于生活, 人活着为了什么呢? 人为了活着而活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18: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活着为了什么呢? 人为了活着而活着
LZ继续写下去的话```是不是就是现在的经历了````` ``加油```
因为你是温州人```再说声`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05: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2月12号,我想今天肯定是好日子, 要不然也不会我的两个朋友会同时结婚,一男一女, 一个巴塞罗那,一个马德里。
在不能分身的情况下,我只能选择一个, 在地理环境的情况下,我选择了,巴塞罗那。

在参加过 N个婚礼的情况下, 今天我又重复, 开车,洗车, 加油, 等待,接新娘, 应付题目, 当然应付题目的是新郎,没我什么事。

总觉得这个世界里的故事或事情, 有些相似轨道般的重复。

婚礼很隆重, 宾客也不是一般的多, 五十几张桌子,摆在 HOTEL REY JUAN CARLOS 的大餐厅里, 如果我不戴眼镜,还真看不清尽头。

宾客入席,奏乐, 婚礼开始,新娘新郎入场,司仪讲话,各位大佬讲话。。。。。。

到甜点吃好, 敬酒。

我想每个参加过婚礼的人, 都经过这些道程序。

我又何尝不是呢?

当我看到那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原来是7年前替我老婆拉婚纱, 现在都大姑娘了,不经感慨时间过得真快,但我从来没觉得自己老了多少, 至少心态没怎么老, 所以当那个小姑娘,叫我叔叔的时候, 我马上就提醒她, 叫我哥哥就行了。

最后我也祝福 新郎新娘, 新婚快乐-永远快乐。

也祝福马德里的那对, 新婚快乐, 幸福美满。
BODA.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7 21: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马甲日记 于 2008-1-25 16:06 发表
生活?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活是什么? 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同。咋看了一下这个版的帖子, 得出的结论, 对这版的女孩子来说, 生活等于爱情。 对我来说生活等于生活, 人活着为了什么呢? 人为了活着而活着。 ...



我在网上找到一篇文章 是关于人为什么活着:

你问我人为什么活着,我哪能知道啊?我又不是牧师。释加摩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了家,结果得到的结论是人活着为了涅磐,就是死。这简直近乎开玩笑了。


  不过活着总得死,这一点是不错的,我有时对这一点也很不满意呢。还有人活着有时候有点闷,这也是很不愉快的。过去我想,人活着都得为别人,为别人才能使自己得到超生。那时大家都这么想吧?结果大家都不近人情的残酷,都走上宗教的道路了呢。我们经过了那个时代了吧,把生活都变成一个连绵不断的宗教仪式了呢。后来我见过活着全然为自己的人,他们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把自己当成物质,需要的东西也是物质,所以就分不出有什么区别。比方说,物质生活就是生活本身吗?有人分不出来。

总之,我认为人不应当忽视自己,生活就是自己啊。总要无愧于自己才好。比方说我要无愧于自己就要好好地爱你才对。也不能让人家来造自己,谁要来造我我都不干。有人要我们这样要我们那样,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生活本身了。过去我们在顶礼膜拜中度过光阴的时候,我们知道什么是生活吗?

 我不喜欢稀里糊涂的过日子。我妈妈有时说:真奇怪啊,我们稀里糊涂的就过来了。他们真的是这样。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本身。我们本身不傻,也不斤斤计较大衣柜一头沉。干吗要求我们有什么外在的样子,比方说,规规矩矩,和某些人一样等等。有时候我真想叉着腰骂:滚你的,什么样子!真的,我们的生活是一些给人看的仪式吗?或者叫人安份守己。不知什么叫“份”,假如人活到世上之前“份”都叫人安排好了,不如再死回去的好。

  我有时对自己挺没信心的,尤其是你来问我。我生怕你发现我是个白痴呢。不过你也该知道,我也肯为别人牺牲,也接受一切人们的共同行动,也尽义务,只要是为大家好;却不肯为了仪式去牺牲、共同行动、尽义务,顶多敷衍一下。别人也许就为这个说我坏吧?我很爱开发智力,我怪吗?不怪吧。我还爱一个美的世界,美是为人的幸福才存在的。不也不肯因为什么仪式性的东西去写什么,唱什么,画什么,顶多敷衍它一下。

  总之,我是这样。为了大家好,还为了我自己好,才能正经做事。为了什么仪式,为了看起来挺对路,我就混它。我决不为了仪式爱你,我是正经爱你呢。我一正经起来,就觉得自己不坏,生活也真不坏。真的,也许不坏?我觉得信心就在这里。


看看有点混乱, 不过人生就是这么混乱。 道理大家都会说, 那是不是大家都能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7 21: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章纯属乱写, 如有雷同, 纯属抄袭。

有位西方的发展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言下之意是说,有些人受穷,是因为他不想富裕。这句话是作为一种惊世骇俗的观点提出的,但我狭隘的人生经历却证明此话大有道理。对于这句话还可以充分地推广:贫困是一种生活方式,富裕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追求聪明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追求愚蠢则是另一种生活态度。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在追求快乐,另一些人在追求痛苦;有些人在追求聪明,另一些人在追求愚蠢。这种情形常常能把人彻底搞糊涂。
  洛克先生以为,人人都追求快乐,这是不言自明的。以此为基础,他建立了自己的哲学大厦。斯宾诺莎也说,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自我保存。作为一个非专业的读者,我认为这是同一类的东西,认为人趋利而避害,趋乐而避苦,这是伦理学的根基。以此为基础,一切都很明白。相比之下,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大不相同,认为礼高于利,义又高于生,这样就创造了一种比较复杂的伦理学。由此产生了一个矛盾,到底该从利害的角度来定义崇高,还是另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叫做崇高——举例来说,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这是人先天的良知良能,这就是崇高的根基。我也不怕人说我是民族虚无主义,反正我以为前一种想法更对。从前一种想法里产生富裕,从后一种想法里产生贫困;从前一种想法里产生的总是快乐,从后一种想法里产生的总是痛苦。我坚定不移地认为,前一种想法就叫做聪明,后一种想法就叫做愚蠢。笔者在大学里学的是理科,凭这样的学问底子,自然难以和专业哲学家理论,但我还是以为,这些话不能不说。
  对于人人都追求快乐这个不言自明的道理罗素却以为不尽然,他举受虐狂作为反例。当然,受虐狂在人口中只占极少数。但是受虐却不是罕见的品行。七十年代,笔者在农村插队,在学大寨的口号鞭策下,劳动的强度早已超过了人力所能忍受的极限,但那些工作却是一点价值也没有的。对于这些活计,老乡们概括得最对:没别的,就是要给人找些罪来受。但队干部和积极分子们却乐此不疲,干得起码是不比别人少。学大寨的结果是使大家变得更加贫穷。道理很简单:人干了艰苦的工作之后,就变得很能吃,而地里又没有多长出任何可吃的东西。这个例子说明,人人都有所追求,这个道理是不错的,但追求的却可以是任何东西:你总不好说任何东西都是快乐吧。


人应该追求智慧,这对西方人来说是很容易接受的道理;苏格拉底甚至把求知和行善画上了等号。但是中国人却说“难得糊涂”,仿佛是希望自己变得笨一点。在我身上,追求智慧的冲动比追求快乐的冲动还要强烈,因为这个原故,在我年轻时,总是个问题青年、思想改造的重点对象。我是这么理解这件事的:别人希望我变得笨一些。谢天谢地,他们没有成功。人应该改变自己,变成某种样子,这大概是没有疑问的。有疑问的只是应该变聪明还是变笨。像这样的问题还能举出一大堆,比方说,人(尤其是女人)应该更漂亮、更性感一些,还是更难看、让人倒胃一些;对别人应该更粗暴、更野蛮一些,还是更有礼貌一些;等等。假如你经历过中国的七十年代,就会明白,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答案。你也许会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尚,但我对这种话从来就不信。我更相信乔治·奥威尔的话: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弄明白了这一点,其他一切全会迎刃而解。
  我相信洛克的理论。人活在世上,趋利趋乐暂且不说,首先是应该避苦避害。这种信念来自我的人生经验:我年轻时在插队,南方北方都插过。谁要是有同样的经历就会同意,为了谋生,人所面临的最大任务是必须搬动大量沉重的物质:这些物质有时是水,有时是粪土,有时是建筑材料,等等。到七十年代中期为止,在中国南方,解决前述问题的基本答案是:一根扁担。在中国的北方则是一辆小车。我本人以为,这两个方案都愚不可及。在前一个方案之下,自肩膀至脚跟,你的每一寸肌肉、每一寸骨骼都在百十公斤重物的压迫之下,会给你带来腰疼病、腿疼病。后一种方案比前种方案强点不多,虽然车轮承担了重负,但车上的重物也因此更多。假如是往山上推的话,比挑着还要命。西方早就有人在解决这类问题,先有阿基米德,后有牛顿。卡特,所以在一二百年前就把这问题解决了。而在我们中国,到现在也没解决。你或者会以为,西方文明有这么一点小长处,善于解决这种问题,但我以为这是不对的。主要的因素是感情问题。、西方人以为,人的主要情感源于自身,所以就重视解决肉体的痛苦。中国人以为,人的主要情感是亲亲敬长,就不重视这种问题。这两种想法哪种更对?当然是前者。现在还有人说,西方人纲常败坏,过着痛苦的生活——这种说法是昧良心的。西方生活我见过,东方的生活我也见过。西方人儿女可能会吸毒,婚姻可能会破裂,总不会早上吃两片白薯干,中午吃两片白薯干,晚上再吃两片白薯干,就去挑一天担子,推一天的重车!从孔孟到如今,中国的哲学家从来不挑担、不推车。所以他们的智慧从不考虑降低肉体的痛苦,专门营造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7 21: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西方人看来,人所受的苦和累可以减少,这是一切的基础。假设某人做出一份牺牲,可以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很多幸福,这就是崇高——洛克就是这么说的。孟子不是这么说,他的崇高另有根基,远不像洛克的理论那么能服人。据我所知,孟子远不是个笨蛋。除了良知良能,他还另有说法。他说反对他意见的人(杨朱、墨子)都是禽兽。由此得出了崇高的定义:有种东西,我们说它是崇高,是因为反对它的人都不崇高。这个定义一直沿用到了如今。细想起来,我觉得这是一种模糊不清的混蛋逻辑,还不如直说凡不同意我意见者都是王八蛋为好。总而言之,这种古怪的论证方式时常可以碰到。
  在七十年代,发生了这样一回事:河里发大水,冲走了一根国家的电线杆。有位知青下水去追,电杆没捞上来,人也淹死了。这位知青受到表彰,成了革命烈士。这件事引起了一点小小的困惑:我们知青的一条命,到底抵不抵得上一根木头?结果是困惑的人惨遭批判,结论是:国家的一根稻草落下水也要去追。至于说知青的命比不上一根稻草,人家也没这么说。他们只说,算计自己的命值点什么,这种想法本身就不崇高。坦白地说,我就是困惑者之一。现在有种说法,以为民族的和传统的就是崇高的。我知道它的论据:因为反民族和反传统的人很不崇高。但这种论点吓不倒我。
  过去欧洲有个小岛,岛上是苦役犯服刑之处。犯人每天的工作是从岛东面挑起满满的一挑水,走过崎岖的山道,到岛西面倒掉。这岛的东面是地中海,水从地中海里汲来。西面也是地中海,这担水还要倒回地中海去。既然都是地中海,所以是通着的。我想,倒在西面的水最终还要流回东面去。无价值的吃苦和无代价的牺牲大体就是这样的事。有人会说,这种劳动并非毫无意义,可以陶冶犯人的情操、提升犯人的灵魂;而有些人会立刻表示赞成,这些人就是那些岛上的犯人——我听说这岛上的看守手里拿着鞭子,很会打人。根据我对人性的理解,就是离开了那座岛屿,也有人会保持这种观点。假如不是这样,劳动改造就没有收到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人性就被逆转了。
  从这个例子来看,要逆转人性,必须有两个因素: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两个因素缺一不可。人性被逆转之后,他也就糊涂了。费这么大劲把人搞糊涂有什么好处,我就不知道,但想必是有的,否则不会有这么个岛。细想起来,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里就包含了这种东西。举个例子来说,朝廷的礼节。见皇上要三磕九叩、扬尘舞蹈,这套把戏耍起来很吃力,而且不会带来任何收益,显然是种无代价的劳动。但皇上可以廷杖臣子,不老实的马上拉下去打板子。有了这两个因素,这套把戏就可以耍下去,把封建士大夫的脑子搞得很糊涂。回想七十年代,当时学大寨和抓阶级斗争总是一块搞的,这样两个因素就凑齐了。我下乡时,和父老乡亲们在一起。我很爱他们,但也不能不说:他们早就被逆转了。我经历了这一切,脑子还是不糊涂,还知道一加一等于二,这只说明一件事:要逆转人性,还要有第三个因素,那就是人性的脆弱。
  我认为七十年代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个看法和一些同龄人是一样的。七十年代的青年和现在的青年很不一样,更热情、更单纯、更守纪律、对生活的要求更低,而且更加倒霉。成为这些人中的一员,是一种极难得的际遇,这些感受和别人是一样的。有些人认为这种经历是一种崇高的感受,我就断然反对,而且认为这种想法是病态的。让我们像奥威尔一样,想想什么是一加一等于二,七十年代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个极痛苦的年代。很多年轻人做出了巨大的自我牺牲,而且这种牺牲毫无价值。想清楚了这些事,我们再来谈谈崇高的问题。就七十年代这个例子来说,我认为崇高有两种:一种是当时的崇高,领导上号召我们到农村去吃苦,说这是一种光荣。还有一种崇高是现在的崇高,忍受了这些痛苦、做出了自我牺牲之后,我们自己觉得这是崇高的。我觉得这后一种崇高比较容易讲清楚。弗洛伊德对受虐狂有如下的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对这个道理稍加推广,就会想到: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这种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过一些,所以它有些好作用。很不幸的是它还有些坏作用:有些人就据此认为,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掷一些年华,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崇高。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说到吃苦、牺牲,我认为它是负面的事件。吃苦必须有收益,牺牲必须有代价,这些都属一加一等于二的范畴。我个人认为,我在七十年代吃的苦、做出的牺牲是无价值的,所以这种经历谈不上崇高;这不是为了贬低自己,而是为了对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件有个清醒的评价。逻辑学家指出,从正确的前提能够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但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就什么都能够推导出来。把无价值的牺牲看作崇高,也就是接受了一个错误的前提。此后你就会什么鬼话都能说出口来,什么不可信的事都肯信——这种状态正确的称呼叫做“糊涂”。人的本性是不喜欢犯错误的,所以想把他搞糊涂,就必须让他吃很多的苦——所以糊涂也很难得呀。因为人性不总是那么脆弱,所以糊涂才难得。经过了七十年代,有些人对人世间的把戏看得更清楚,他就是变得更聪明。有些人对人世间的把戏更看不懂了,他就是变得更糊涂。不管发生了哪种情况,七十年代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要说出我的结论,中国人一直生活在一种有害哲学的影响之下,孔孟程朱编出了这套东西,完全是因为他们在社会的上层生活。假如从整个人类来考虑问题,早就会发现,趋利避害,直截了当地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说实话,中国人在这方面已经很不像样了——这不是什么哲学的思辨,而是我的生活经验。我们的社会里,必须有改变物质生活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命脉握在自己的手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3 20:13 , Processed in 0.01345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