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缤纷
收起左侧

【八闽通志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2: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江县
  龙际山县之主山也。冈峦如龙,际水夹涧而下,故名。 湖山去县八里。其山超出诸峰,俗称湖山古道场。相传有仙炉飞置其上,邑人立宫祠之,今九天宫即其地也。 西山宋李弥逊归隐于此。(上三山在县北平钦下里。) 覆釜山其顶有石,状如覆釜,因名。南峰石门。南峰之麓,有巨石双峙,道出其中,故曰石门。宋龚况诗:“岫贴松低,羽人闲未归11;苔深琐春色,不放晓云飞。” 玉华洞。巨石相倚,其中深邃。宋洪壮诗:“妙绝天仙镜,飞来佛子家;壶中闲日月,洞里老烟霞。”龚况诗:“石壁古苔衣,夹门双杏枝,山阴人少到,长认鹤声知。”玉人峰。龚况诗:“霞缀衣红浅,烟妆黛髻匀;无言山色里,几度野梅春。”洪壮诗:“谁开云洞锁,放出玉人峰;自有天然态,何劳粉黛容。” 石鼓。石圆如鼓,击之有声。 半月池。以形似名。洪壮诗:“凿破苍苔地,弯如半月边;既能清到底,何必十分圆!” 清阴洞。在南峰石门寺之北。巨石合峙,其下平广,可坐数十人,上有佳木阴翳,故名。林淇诗:“地无可着尘埃处,不怕尘埃莫掩门。” 斗牛石。两石如牛之斗。 石鱼涧。涧旁有石如鱼。 五台石。有五石高平如台。(已上俱在覆釜山中。) 金鳌山在覆釜山之右。山形隐然如巨鳌之出海。 两泉山 五马山五峰拱向县治,状如奔马。 矩庾山在覆釜山之西。旧传矩、庾二仙居焉。 荻芦山《闽中记》作“荻芦港”。一名九龙山,下有九龙江。相传秦始皇以东南气王,自江而南,凡山形秀拔者皆凿之。凿此山得芦根一茎,长可数丈,断之有血,因名;并名其水曰荻芦峡,南北通潮。今呼为荻芦港。 南乾山在覆釜山之南。山有仙人棋盘石并足迹。 北乾山在覆釜山之北。有大石,不着苔藓,形如纱帽,俗呼纱帽石。 大坪山在赤沙馆前。山顶坦夷如平地。(上力山俱在县南新安里。)云居山在永贵里。山有石塔,塔旁有云居堂。堂之前有大石如壁,上刻“天上云居,人间仙镜”八字。去堂西北二百步,石上有仙人足迹,长二尺许;又有蛤蚌之壳附于石。北有龟石、莲花石,在山之半,上平下尖,周围有瓣,状若莲花。其石甚巨,附于盘石之上,轻摇则动,力撼之则不动,又名动石。 王孙山下有五人石,俗传有草丛生其顶,则邑人登第者多,否则登第者必少,故又号状元石。上竿塘山在大海中。峰峦屈曲,上有竹屿12湖尾等六澳。 下竿塘山突出海洋中,与上竿塘山并峙。山形峭拔。中有白沙、镜塍等七澳。(上二山在二十六都。)洪武二十年,以防倭故,尽徙其民附城以居。 马鞍山在二十七都。山势逶迤,以达于海,上有双峦连耸,若马鞍山状。 三德山在二十八都。三峰并列,旧名三合,又名笔架。(已上六山俱县东。) 文笔山在县西新安里。其山尖锐高耸如笔,故名。 龟鱼山在安德里。古谶云:“游鱼水上案,须作朝官看;游龟海上来,定出状元才。” 马鼻山形如马鼻,突出海滨。 香炉山其顶如香炉状,上有石,书“粘云”二字。《九域志》云:“昔邑人章寿于此学道得仙,有坛尚存。”又有磨剑石、炼丹井、扫坛竹、石棋盘;又有仙人足迹,长二尺许。宋郑鉴诗:“峙立苍茫紫翠间,疏帘半卷镇长闲;神仙似有祈年术,一缕青烟起博山。”《大明一统志》以“章寿”作“张寿”。 凤凰山或曰昔有朱雀翔集,又曰以形似名。(上三山在保安里。已上四山俱县东北。) 东坂山在仁贤里。旧名归仁里。 张旗山在光临里。(上二山俱县西北。) 福斗山在县东南安庆里。兑峰在县南新安里。 鳌鼻峰其峰秀而特出。 小华峰宋绍兴二十四年,锄夫得一圆石,剖之,中有“小华峰”三字。绍熙元年,建亭覆之,后亭坏,而石今犹在丽江,山因以名。(上二峰在县东二十七都。) 降虎峰在县西北中鹄里。俗传尝有猛虎中毒矢,至僧法诠庵前,若有所诉,诠为去其簇,拊摩久之,数日,疮愈复来,遂相与驯狎,因以名峰。 紫岩在县北中鹄里。其岩高耸,石青紫色。宋潘牥诗云:“昔人自有两赤壁,此地何妨又紫岩。”又云:“何当瀑布山前路,卧看飞流泻石嵌。” 洄口岩在光临里。其岩陟险,下瞰小洄潭,其水萦洄,故名。 宝华岩在清河里。层崖高峭,半出林梢,中有天然石室,尤称奇胜。(上二岩在县西。) 乌石岩在县东南钦平下里。上有百丈泉,飞泉直下,流通财溪,俗呼百丈漈。 白塔岭在县西半里许。王审知入闽时,先锋陈霸先尝追贼至于此。 关山岭在县东南崇德里。 香庵石在安仁上中里。其石甚大,有一孔,人以手探之,则香闻于外,故名。 雷移石在中鹄里。形如覆釜。俗传唐宣宗时,法诠13见绝峰有巨石,欲移其室而未能,乃祷于神。俄而风雷迅烈,石移山下,因坐禅者四十年。(上二石俱县北。) 石马在永贵里蟾步江滨。屹立中流,俨然如马。 刻石在二十七都蛤沙崖。高数十丈,峭立如壁,上刻“刘禹锡过此”14五大字。(二石俱县东。) 月石在县西光临里峰平。其形似月,俗传晦夜有光,故名。 浮州在县东钦平下里。琴浦临江,夷旷可居,屡经洪水不没,故名。 胡蝶案在县南钦平上里万石江心。常没不见,见则有人登魁选者。 洑沙在县治东二里许。15其地旧为溆,后洑流拥沙,遂成平地。今高者为屋,低者为田,盖附郭一圜阓处也。 鳌江在县治南百步许,横亘钦平上、下二里,即连江也。源出罗源县王土溪黄柏潭,怀古桃洲、密溪三派合流至县前,东西环抱如带,东流入海。又名岱江。 利坑溪源出文笔山,逶迤而下,流入鳌江,民田资其灌溉。 竹溪在赤砂馆之东,源出王崎山。其流澄澈,经龙塘而入于海。(上二溪在县南新安里。) 财溪在县东嘉贤下里。发源于陇山漈。流入支塘,灌溉田畴,乡民利之。 周溪在县西清河里。源出安定里冻地山。其水自朱公桥至罗仑渡,入于江。 洋门潭在贤义里。潭水深广澄澈,下注东湖。 五峰潭在仁贤里。潭极幽邃,有灵物居之,岁旱祷雨辄应。潭上五峰耸列,故名。(上二潭俱县北。) 覆釜潭在县南覆釜山之右。 渔沧潭在钦平下里江之滨,古有石刻云:“渔沧天一之门”。 财溪潭高岩耸险,霾雾阴翳,俗传有龙居焉,岁旱祷雨多应。其水下流,入于财溪。 松皋潭在二十六都。俗传有神龙潜焉,岁旱祷雨则应。(上三潭俱县东。) 钵盂潭在县东北集政里。俗传有龙居之。上有峡山。 赤坑潭在县西北安定里冻地山深谷中。俗谓有龙潜其中。 温泉在县西北光临里。宋嘉泰中,知县朱定建二室以别男女之澡浴者。今废。 虎跑泉在县北中鹄里宝林院内。俗传僧法诠建庵时,苦乏水,俄有虎跑地出泉,故名。 解酝泉在县南新安里秦川铿泉堂之侧。俗传其水醉者饮之辄醒。 玉泉在光临里。泉出两峰之间,色味澄甘。唐天宝中,浮屠百余,引泉自给,其人筋强骨坚,音语铿然而眸子碧色,寿命弥长。邵太守奏之,赐名玉泉。 祠山泉在清河里祠山庙后。泉冽而清,民田资其润泽。(上二泉在县西。) 美政井在县治东县丞公廨前。 傅公井在儒学东北隅尼山下。宋知县傅伯成所凿。 尼山井在儒学尼山堂。 龙兴井在龙兴观内。 河山井在河山庵下。(上二井在县东。) 化龙井在钦平上里灵勇庙前。以其近魁龙桥,故名。 西宫井在佑圣宫内。 九井一在钦平下里上林街北,一在天王寺前,一在大街西旧社坛巷内,一在大街西,一在大街东兴贤坊口,一在大街东,一在东南隅仁寿境内,一在兴贤坊内,一在县西仙花宫前。(已上十一井俱县西。) 童井深仅尺余,不溢不竭。俗传有青衣童子,拨草取水,乘云登炉峰而去,里人掘地得泉,故名。 炼丹井在章仙峰。昔章寿炼丹之所也。(上二井在县东北安德里。)

校 注
  1 疑为“骑箕尾”。
  2 淳熙《三山志·地理·内外城壕》注:“相传伪闽时凿渠引西湖清水贯城而入,沿丰乐门城隅与浦尾潮接,为浴马之所,且以涤滓秽。”此言“乐输门”,当系“丰乐门”之误。舶浦尾当即浦尾。下同。
  3 淳熙《三山志·寺观》作《缙云城隍庙碑》。
  4 白水素女故事不载于今本《搜神记》(晋干宝撰),而见于《搜神后记》(晋陶潜撰)。然本志所引文字,又与陶潜所撰不同。
  5 万历《福州府志》作“浩溪”。
  6 弘治《长乐县志·山川》称,越王山在县治南敦化里,而敦化里在二十一都。
  7 弘治《长乐县志·山川》:“董奉山在县治南十二都,相传为董奉炼丹之处。”
  8 同治《长乐县志·地理》称,首石山北为龟息山,迤东为六平山。是龟息山在首石山北六平山西。
  9 弘治《长乐县志·山川》:“德成岩在县治北四十里磐石岩之旁。”
  10 弘治《长乐县志·山川》称,中丞石“在县南十一都。宋有御史中丞未达时过此,誓曰:‘不为中丞,不过此石。’后果其志,人故名之。”同治《长乐县志》则称龙泉寺前有中丞石,为宋李望(沙京人,元丰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所自书。按龙泉寺与十一都俱在县东南。
  11 民国《连江县志·名胜》:宋主簿龚况《石门诗》注:“岫贴松低,羽人游来归。” “”为“幌”之误。
  12 嘉庆《连江县志·山川》作“竹扈”。
  13 《闽书·方域》作“僧诠”。
  14 民国《连江县志·名胜》注云:“郡志云:‘疑后人姓名相同。在二十八都蛤沙河泊所石马岩。”
  15 嘉庆《连江县志·山川》“洑沙”作“伏沙”,注:“在今治东三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2: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之五

福清县
  鹫峰山在北隅。乃县治后来龙之山也。五代汉乾祐三年,有异禽来集,五色炳焕。或曰此灵鹫也,因以名山。上有鹫峰。 海坛山在县东南大海中。南北长,东西狭,周遭七百里,居民布散,村落不一。南曰黄崎、紫兰牧、上砦头、小鳌网、大鳌网、沆头、大场、小场、浒头、钱藏;西曰水马山、霸前、金崎头;北曰苏澳、钟门、沙溪;东曰浚门、獭步、军山1、流水、广州埕。山势远望如坛,故名。洪武二十年,以倭寇猝难备御,尽徙其民于县,至今尚有遗畜,自相孕窅。 网山自海口西行可三里。民居皆业渔,故名。宋林奕之尝作亭,读书其上,匾曰“月鱼”,学者因号网山先生。邑宰范处义尝问网山好处,奕之云:“最好是此山,但无读书家”。 瑞岩山山之岩洞多幽雅奇秀。 佛窟岩。 天章岩。 香山洞。林诚仲诗:“瑞气拥岩峦,中有神仙宅;世代几消沉,溪山自今昔。” 天台洞。宋刘克庄诗:“崭崭岩石畔,别有一天台;不见桃花水,刘晨莫妄来。” 玉虚洞。元林泉生诗:“空谷结层云,寒泉落空沼,中有太古灵,悠然隔深育。” 桃花园。 休休台。 醉石。 鉴池。陈曾诗:“波澄涵远碧,云净见天光,欲问源头水,令人忆紫阳。” 仙人井。其水随海潮盈缩,又名通海井。林诚仲诗:“绝顶有渊源,人言脉通海;潮汐验盈虚,小以觇其大。” 一滴泉。陈宗鲁诗:“龙沫凝珠露,清泠响涧淙。谁携余滴去?云里振风鬃。”(已上俱在瑞岩山中。) 烽火山在海口北二里。海道有警,则举燧于此。山顶有嵌如屋状,深幽掩暖,凡三十六间,名曰虎屋。 鹿角山小溪有石,形似鹿角,故名。山之中大石,上有仙篆数字,人莫能晓。旁有仙井,阔尺有五寸,横入,深不可测。(上四山在新安里。) 拱辰山山之绝峰,形如牛角而北拱,故名,俗号牛角山。下有石洞,深不可测,有风从洞中出,人不敢入。旁有石如鼓,方广丈余,其下危而不安,以一指微推之则动,两手尽力推之则不动。又有仙人迹、炼丹灶、石盆,迄今尚在。 龙卧山中有五马石及龙潭,旧传有龙蟠潭中。宋乾道九年,县令刘敦祷雨有感,为立龙堂。淳熙二年,县令范处义刻像祀之。(上二山在方城里。) 小练山在永宾里。五代间,有卢、林二氏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卜居于此;至宋,二族日益繁盛,尝构义斋以教子弟以及旁近之人;淳熙后,登第者相踵,而林乃其倡也。山当要冲,商舶多会于此,人号“小扬州”。后与坛山之民同徙连山居焉。 龙山在方民里。即海口山也。(已上八山俱县东。) 双旌山两峰峭立若旌幢然。 玉融山县之前山也。旧传山峰第二迭,有石莹然如玉,故曰玉融峰。(二山在县西新丰里。) 白屿山在县南江阴里。亦名陈田山。山有鸿休岩,在山之绝顶。岩窦天成,下瞰沧溟,四望无极。昔有僧鸿休栖此,因名。又有鸟窠岩,在鸿休岩之西,累石为之。初鸟窠游杭,巢木杪而居。白居易为守,因往访之,曰:“得无危乎?”答曰:“如公所处则危甚。”诘之,乃曰:“薪火不停,识性交攻,安得不危?”白以诗赠之。后居此,故以名岩。 小孤山在文兴里。有和靖寒斋祠。 灵石山在清源里。磅礴仅百里,竣拔逾千仞,层林积翠,飞泉漱玉。上有石,久晴,鸣则必雨;久雨,鸣则必晴。山有三峰:曰九迭,其势插天,层级可数;曰留云,云留或经旬不散;曰报雨,久旱欲雨,其峰必有声震响。又有通天石、仙人岩、碧仙洞、戏龙潭。 石竺山在永寿里。山形峭拔,其巅有石巍然,上粘蛤蛎壳。山不甚多竹,惟竹根盘错,当春夏之交,饥者多于此采笋以济,然欲多则不可得,号济贫笋。亦名石竹山。 紫磨峰。 狮子峰。 象玉峰。 补陀岩。2 石室。宋林希逸诗:“苔入荒崖隙,藤枯半壁花。山灵不敢住,分付与僧家。” 仙升坛。按《三山志》:“昔有林玄光于此炼丹,丹成,骑虎上升。今有虎岩溪,石上有井,旱不涸,或曰炼丹井。 陈遂诗:“仙乐寂无响,云旗悄不翻。晓烟生石隙,夜雨涨苔痕。” 鹤影石。林泉生诗:“鹤来仙已去,谁料虎能飞;怨入青山骨,千年永不归。” 朝斗石。宋李丑父诗:“身丘魁杓近,月明星露寒,云中几声磬,谁信是人间!”陈遂诗:“片石平如砥,朝真仰太空,星后3琼简露,月落羽衣风。” 双鲤石。林希逸诗:“日炙岂曝腮,雷惊不烧尾;真人上升去,留得琴高鲤。” 棋盘石。 伏虎石。 宝所石。 月灶。 紫云洞。(已上俱在石竺山。) 龟山。 蛇水。 罗汉台。 洗耳泉。林希逸诗:“是非不须闻,好恶不须听,若要心源清,无如耳根净。” 无尽泉。陈遂诗:“高山有泉脉、井口半瓢如,汲之亦不尽,不汲亦无余。(已上俱在紫云洞。) 黄檗山在清远里。以山多产黄檗,故名。林峦重复,为邑之胜。梁江淹尝游此,有诗:“阳岫飞鸾来4,阴溪喷龙泉,禽鸣丹碧上,猿啸清虚间。”上有瀑布泉,下有龙潭泉,垂数十丈,其势甚健,淙崖石为穴,下濬无底。潭口径八、九尺,旧传中有龙,祷雨辄应。上绝险处复有一潭,人迹罕至。龙尝自下潭移上潭,所历有爪迹。又有佛座峰、香炉峰、吉祥峰、宝峰、钵盂峰、五云峰、罗汉峰、紫微峰、屏障峰、天柱峰、狮子峰、报雨峰。宋陈确诗:“峭拔藏苍龙,烟云昼长锁,天际雨将来,山灵已先报。”山有黄檗寺。寺之西有嵩头陀岩,至今犹有乳香出石罅间。 金翅山在永福里。脉从大义白鹿山东走二十里,矗起高数百丈,即此山也。形如鸟展两翅,故名。 福胜山 翁陂山 田源山(上三山在清远里。已上八山俱县西。) 闻读山在福唐里。旧名小隐岩。唐陈粲读书于此。一日,樵者蹑山麓,忽闻弦诵声,疑为神人,不知其为粲也。后改今名。上有遏云碣、潜公室、讲经台、狮子迹。 何山在井得里。(上二山俱县东南。) 牛田山在灵德里。 草堂山在光贤里。昔尝有隐者筑草堂于此,因名。宋时松径犹存。旁有小瀑布。坛高数十尺。(上二山俱县西南。) 大姨山在县东大海中。每风色晴定,日未出之先,于山上东望,见一山如空青,微出海面,乃琉球国也。俗谓望见则三日中必有怒风。其下水深碧色,东流而不返,有浮莎错织水上,舟不容转舵,必刳木为盂,乃能旋开浮莎以行。或海上风暴作,渔船漂泊必至此而后止。人为其国所获,则以藤串其足,令耕作山间,故此山夜忌举火,虑其国人望之而至也。 南交山亦在大海中。 灵峰上有仙坛,前有不溢泉。 云峰峰之绝顶为白泽岩,有大石巍然不覆,中有石门,大可容数十人。又有双髻峰,峰之顶有仙坛,天然而成,高二丈余,四面如截肪,上平如削,亦有自然石为级道。宋乾道元年,雷劈为二。 鹧鸪峰峰之阴多鹧鸪,故名。(上三峰在县西南安香里。) 仙举岩在新宁里,与永福县接堺。山形削拔千仞,其巅有石巍然,险不可登。又有一石穴,泉源不竭,可饮数十人。旁有一石如鼓,扣之即鸣。山与灵石九迭峰对峙。相传尝有仙人隐此,岩上仙迹犹存。 五周岩在方兴里,与闽县接堺。旧传有兄弟五人,隐于岩中,后俱得道上升。上有棋盘仙迹之类。 石灵岩在善福里。又名周店岩。 七仙里5在遵义里。旧传有仙七人隐于此,其洞犹存,洞口虽狭,内通长乐县堺。(已上四岩俱县西。) 螺岭在县北六十里。岭势危峻,如悬梯而登,至其巅,北瞰方山,如在咫尺。其半属闽县。以其状名。 灵矅岭在县南新丰里。 常思岭堺福清、闽县间。高数十丈,长二、三里。又名相思岭。宋王珪赠元绛诗云:“□春莫向相思岭6。” 傀儡岭下有应石,在岭北驿路旁,过者呼之,其应如答。(上二岭俱在方兴里也。) 石龙义泉岭在遵义里。(已上三岭俱县西。) 蒜岭在县西南光贤里。县志云:“山石间多产蒜苗,故名;或曰,山形如蒜瓣状,因名。东望涨海,弥漫无际,岭头旧有照海亭。东有翁承赞庄并昼锦亭,今废。宋刘克庄诗:“松气满山凉似雨,海声长夜近如雷。” 马头石在县南安平里。石如马头,昂然高大,其旁有石如笋,远望若马系于其上,故名。 石帆在南海中。有石如帆,一高一下,石上有泉,甚甘而清。 五马石五石骈列,势若马之奔驰,高二丈余,与麒麟石、虾蟆石、狮子岩四面森立。(上四石俱县东。) 石蛇在新宁里。石长丈余,如蛇状。 石人 石牛 石马 石龟(上四石在福唐里,皆以其状名。已上五石俱县东南。) 石锣相传有仙人隐于此。 卢焦石在昭灵庙前海中。高阔数丈,风涛漱激为龛岩玲珑之状,上多怪石。 双髻石两峰堆起如碧髻然。(上三石在光贤里。) 石枪在县西南安香里。岩石一一北向,尖利如枪。 钟山屿在海坛里。山形如钟,故名;或云,昔人有钟没于屿旁,潮退,蒲牢犹隐隐可见,故名。海坛山四周涨海,水尽咸卤,独此水清淡可饮。中有老媪石,形如妇人,高二丈。石之前,有石天井,方广二十丈,中有石眼,深不可测,与海潮通焉。 双屿在江阴里海中。二山突起相对,故名。亦曰仙屿7。上有渔户百家。尝有蔡道者居石岩,岩可容十余人。有古井,遇旱不涸,水独甘冽。东有数岩及百年洞,乡人立神祠于洞中。又有草屿、堂屿、东草屿、盐屿,屿上居民亦于洪武二十年徙连山。 南匿屿在南日里。居民颇多,成一廛市。地所产盐味稍淡,以卤鱼胜他盐。山多风,人家种一柏树,经十余年,才长五六尺。(上二屿在县南。) 南匿江在县南南日里,距县隔九海凡二百九十里。其流自莆田县来,东流入于海。 海口寨江在海坛下里,距县亦隔九海几百余里。其源自长乐县石尤岭分水,而下注于江,以达于海。 海口江8源出旧兴化县堺,流为百丈溪,至金应铺为无患溪,东流二十里,合石堘溪,至水陆寺,合东溪,经县之河头,潴为琵琶洋,十八里入海,深广不可测。 龙江广五里,深五丈余。 旧名螺文江,后改名龙江。上接龙首河源,下通东南渤澥,有桥横跨其上。(上二江在方民里。) 松林江在永宾里,去海口镇五里9。(已上四江俱县东。) 径江在县西南灵德里。其源有二:一出旧兴化县堺金支大泽,合渔溪;一出黄檗山北,过铁场边,北流,并渔溪,合径港,南至锦亭,东抵乌屿门10,又南至双屿头,歧而为二,东出白屿,西出后屿,复合于昭应庙前,会迎仙港入海。 西溪在县治西门外。其流入龙首河而达于海。 卢溪在县西北永福里。源出台岭,以其绕卢山,故名。 交溪在县西善福里。其源一出常思岭而来,一自清源星井窑11来而。交流而会于此,故名。 无患溪即宏路驿前大溪也。源出石竹山,入于交溪。相传林真人每以此水饮病者即愈,故名。(已上三溪其流皆入西溪。) 苏溪在县西南安香里。源出莆田县堺,西通横山潭,入此溪。古谶云:“苏溪不用船,此时出状元。” 渔溪在县西南清远里。源出黄檗山里洋,与苏溪合流,达于海。 迎仙港源出旧兴化县,合桃源之水为大溪,至迎仙市为子鱼潭;又历县境黄茅墩,合蒜溪,出江口,入海口。子鱼潭,详见莆田县《山川志》;蒜溪,即蒜岭溪。 大蓝潭在浔阳里。岁旱祷之屡应。乾道九年,乡人筑石室以祀之。 瑞龙潭在新安里。旧传有龙蟠其中。(上二潭在县东。) 歛石潭在方兴里。其潭有三,南北相去各三里。北潭极峻险,危石夹径,可梯不可登,至者凛然。祷雨屡应。 按《三山志》:“敛石院内有龙潭。”注云:“海口众流源于此。”疑即此潭。 龙门潭祷雨辄应。宋乾道六年,县令吴竑立龙堂以祀之。 龙溪潭在龙溪寺后。(上二潭在永福里。) 东漈潭在遵义里。昔有龙见于大乘之东乡,邑人即其地祷雨屡应,因五龙堂以祀之。(上四潭俱在县西。) 扶门潭在县西南安香里。祷雨有应。 柏山潭在县东南福堂里12龙堂山之下。 按《玉融志》:“龙堂山,疑即闻读山,盖其中有龙堂故也。” 双髻潭在光贤里双髻山之西。有瀑布泉,高数千尺,下潴为三潭,清澈可鉴。 按县有双髻峰,疑即双髻山也。 横山潭潭之旁有仙人迹二,各长一尺二寸。石上隐起双字,其大盈尺,字画高二分。乡人祷雨,每有灵应,至者肃然。 龙水漈潭去横山潭十五里。去此潭七里。又有可坑潭。(上二潭在苏田里。已上二潭俱县西南。) 丹井在方民里福真观内。道士林知源炼丹之井,病者饮之或愈。 瑞峰井在瑞峰普光塔西旁。旧湮没不知其处,永乐间,拓地重建佛殿,乃得之,其中石甃依然。泉水清冽,比丹井差胜。(上二井俱县东。) 龙井在县西清远里黄檗寺后。一穴如盘状,深不满尺,泉水清冽,虽日汲之不竭。 拜井在县东南井得里。相传闽王审知筑占计塘,凿井无泉,拜而得之,故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2: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田县
  翠屏山在县北保安里。其形如屏,邑之主山也。旧名环屏山。 醴酬山俗传山下有泉,其味如醴。 仙亭山山之下有醴泉道院,中有亭。元时,道人项曲舟尝居其间,有仙术,故名。(上二山在保安里。) 旗山其状如旗,因名。又杉洋亦有旗山。 五花山 五山(上三山在崇醴里13。已上五山俱县南。) 龟山在保安里。其形如龟。山有蓝洞,洞外草木畅茂,其色如蓝,故名。 马山在杉洋之正南,午位,故名马山。 鼓山堺于旗山、马山之间,其形如鼓,因名。(上二山在安乐里。已上三山俱县东。) 极乐山去县三里。 北台山去县一里。 黄檗山在崇礼里。上有宝峰,峰之下有小湖,东有桃溪。旧传尝有逋民由白沙溪溯流而上,至此豁然若洞天。时春风微和,天桃夹岸,繁英媚川,故谓之桃溪。宋县令许当诗:“溪流一何清,想象武陵水,所爱春风时,灼灼花数里。”(上三山在县西。) 石崎山在新兴里。 宝泉山在移风里。(上二山俱县东北。) 月山形如半月,故名。 古城山 花山(上三山在县东南保安里。) 五华山在县西南崇礼里。五峰连峙,峭拔千仞,亦名仙山。上有仙楼道院,邑人祷雨于此,多应 尖峰 小尖峰 文笔峰溪之东,重峦迭,突出一峰,其形如笔,故名。(上三峰在保安里。) 大仙峰在县西南崇礼里。 白银峰在县濑溪里。 凤冲尖峰14在县东慕仁里。 幽岩峰在安民里幽岩寺后。峰有巨石,五代晋天福五年,一夕为雷所击,裂成品字,又号雷峰。 大夫峰在盖竹。上有通奉大夫中丞李皇臣先生墓,因名其峰曰大夫。 麒麟峰 獬豸峰 象峰俱以形似名。(上四峰在县东安乐里。) 仙岩在县东保安里。 金仙岭上有金仙宫。石磴萦回,上至其巅,八荒俱在目睫,邑之胜概也。 仙岭15在极乐寺后。西山之半有石岩,仅如斗大,中有马仙小像。今名伏虎岩。(上二岭在县东保安岭。) 天宫岭 覆船岭上二岭在慕仁里。 牛头岭在邵南里。岭高而远,陟降二十余里。 桃花坞在崇礼里。 银场坑在横溪里。 石嶂在横溪里。 磨剑石在保安里呜玉桥下。古谶云:“磨剑石平,方出公卿。”宋县令刘元亮使匠平之,乃刻云:“剑石已平,公卿出焉。” 龙爪石在安民里秀峰寺前。巨石岿然,状如龙爪。 石龟在移风里。眼口悉具,长二尺,广八九尺,人登其上,亦微动。 相公林在县东安乐里。 桃洲在慕仁里。 东溪流至万安桥下。 感溪一名锦溪。其流至石平桥溪尾。(上二溪在保安里。) 濑溪在濑溪里。流至曹阳桥下之大溪。(上三溪俱通于嵩溪。) 横溪在横溪里。《三山志》云:“有横口东西溪。” 白溪其流入西溪。 庵溪 青溪俗呼青潭渡。水极渊深,又名潭溪。其流亦入嵩溪。(上三溪在新俗里。) 甘溪在邵南里。古名蓝溪。其流入于东溪。 西溪环绕安乐、移风二里。 水口溪溪流自县而出,与嵩溪会,均名水口。宋太平兴国中,尝迁县治于此,盖水势至此稍缓,滨溪之地稍宽,剑溪之水至此渐平,下无滩石,故上下舟楫于此泊焉。居民辐辏,桑梓连阴。宋有监镇官,元革。 焕文渠在县治北焕文桥下。堰溪水入渠,西流至新宫前,乃南流过迎仙桥之南;又西流与后河合,复南流至劝农桥之南,乃东流过下桥,以入大溪。盖昔人凿之以为邑之襟带。宣德间,知县张昱尝浚之。 上方龙潭 下方龙潭(上二潭在保安里。) 后溪龙潭在濑溪里。 鸣玉滩在县东溪。有洪濑,清夜听其声,铿锵如珮,故名。 清泉在横溪里。 汤泉在县之汤头渡,接闽清县堺。石穴中水泉温可浴。 义井在县西北迎仙桥之西。宋景德初,知县李堪凿其泉,视诸井最为甘冽。 溪源龙井在安乐里杉洋百丈漈。宋县尉卢特祷雨有应,因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2: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福县
  磨笄山县之主山也。由磨笄而来,溯流而上三十余里,一起一复为笔架山,至极岩,有洞石之胜。由岩而下,形脉联络,犹蜂腰鹤膝;行六七里,峙为圆阜,号曰仙掌。平坡迤逦自东北来,为县前弧矢山。东有展旗山,当溪之冲,襟带环抱,秀耸可爱。 楠木崎山在十六都。 澄潭山 钟山(上二山在十七都。已上四山俱县北。) 陈山在十一都。中有石龙山,山如龙形,循山之脊为路,俗呼“登石龙”,通福清则溪为十八湾,通兴比则山为十八摺。 六洞仙山山极高而秀,旧有仙居之,风雨晦冥不可测,又时有音乐出岩洞外。乡人有沿崖而至其地者,遇二人对弈,越明日,再造,不复见焉。众以为异。遂刻六洞仙像于其上,祷雨祈梦,屡有灵验。昔尝有县尉,因岁旱谒山乞灵,茹荤而往,未至,有蜂数百,若将螫之,竟不达。仙之灵异多类此。对面南山有三石室,中室有一石龙,四面云雾分明,如斯如画。龙口出泉,凿井贮之,四时不溢亦不竭。 大张山其山穹窿磅礴,如尊贵人偃坐,而诸山拱列其旁,若人之侍立然,其中六洞仙山尤为秀特。山之南有冲峰。(上三山俱县南。) 龙泉山在三都。古灵陈氏墓在焉。 大小妃山在七都。旧传越王葬二妃于此:一在可坑之道旁,一在洋埔山之麓。(上二山俱县东。) 高盖山在县西二十都。峰峦秀耸,其上常有紫云如盖,故名。昔徐登、赵炳皆升仙于此。伪闽将郊天,尝封为西岳。 玉华峰。 宴玉岩。 放云峰。 水帘。龙吟池。 螺泉。 石龟。岁早,祷雨于此多应。 飞升坛。有徐登祠。宋知县施常诗:“白云来去自闲闲,锁断千山与万山;仙客已归霄汉去,虚堂流水漫潺潺。” 凤立台。 龙都峰。其下双崖对峙,拔出千仞,宛若洞门。有三石室,世传赵炳飞升之所,旧有祠宇。宋陈旸诗:“岩顶风云常不散,洞门日日吐烟霞,济时偏解为霖雨,信是神仙第一家。”(已上俱在高盖山。白岩在龙都峰顶。) 金支山。山之别峰也。秀插天表,中有泉,色如金,故名。 大极山在县西南二十七都。 铁券山在县南仁崇里。唐宗室李氏居之,铁券犹存,上署侍郎韩愈押。 越峰在元铺里。 瑞峰在十七都。群峰高拔。初,僧无爽庐此,名“寄林”,后改今名。 白鸡仙岩在县北十九都。岩极高秀,前有悬瀑。旧传有仙炼丹于此,丹成有白鸡飞来守之,岩因以名。祷雨求梦多应。 极乐岩 方广岩在县东七都。峭拔千仞,上有石室,可容千人。室之内构阁三重,上雨旁风,皆石室庇之,不假片瓦也。宋黄非熙读书其中,尝摭山中之景为十奇,各有诗以刻于石,有“烟霞不改古今色,山水无闲朝暮声”之句。国朝林鸿亦有诗:“玄岩太古色,恍若入鸿蒙,一径攀跻尽,诸天香霭中,云归山殿冷,月出水帘空。” 玉泉洞。 瑞松坞。 钟磬石。 听泉崖。 瀑布泉。悬崖千丈,散若琼瑶,响如琴筑。 龙树岩。 灵。 龙尾泉。有石如龙贯石崖中,泼泼然仅见其尾,有泉缘其尾而下注于石盂,不盈不涸。 望仙台。 清阴洞。(已上即所谓十奇也。) 星岩。 仙掌。 仙树。 仙墙。 仙芝。 石门。石笋。石灶。 石田。 石灯。 观音影。(已上亦皆山中奇观也。) 岩之路口,有井曰白龙,其泉清冽而甘,以瀹,号第一泉。 曹溪岩在县南二十都。上摩苍空,下临深涧,其巅微有一径,仅可着足。旧传有张、赵二仙尝经于此。上有仙灶、仙厨。 凤凰岩 翠林岩(上二岩在二十三都。) 西兴岩在县西三十二都。岩高二十三丈,其巅有瀑布泉。 创岭在二十四都。 埔岭在二十五、六都。 龟岭在县西南二十八都。旧有宋大夫黄裳庙,故址尚存。 石壁在四都。按《永福县志》:“古谶云:‘天宝石移,瑞云来期,龙爪花红,状元西东。’”宋乾道间,天宝瑞云寺后,崖石横山而行,啮地成溪,既而此石松上复生龙爪花。是年,萧国梁魁天下,继而黄定又魁天下,人以为应。又按《福清县志》亦载此谶,盖瑞云寺西,即永福县境也。但云“天宝陂向有石移”,与《永福志》微不同矣。又按《夷坚志》:“福清县石竺山,乾道三年,居民夜半闻山上有声如震雷。明旦,山顶有大石方九丈,飞落半腰间。县士孛槐云:‘山下旧有碑石曰:‘天宝石移,状元来期,龙爪花红,状元西东。’邑境有石陂曰天宝,是岁,永福人萧国梁魁天下。永福在福清西。又三年,兴化郑侨继之,正在福清之东。”此说又与《永福县志》所载多不同。未详孰是。 太原石在十一都太原滩上。按《闽中记》:“唐太初中,县令王君罢秩,舣舟于此。王令因邑人留饯,至夜未抵舟,其室人题诗于石曰:‘何事潘郎重别筵?离情未断妾心悬;太原滩下相思处,猿叫青山月满船。’”宋政和中,县令陈武佑命工刻于石。诗久磨灭,惟“太原”二字犹存。(上二石俱在县东。) 乌石在县西北三十五都。高峰绝顶,坦然一丘,林峦掩映,幽雅可爱也。 林壁厓厓石赤色,屹立于大溪之滨。元县尹王用文游此,因刻“赤壁”二字于石。 龙屿在二十四都。 钓矶在县治东岳庙前。溪中有巨石平坦,元王用文刻“钓矶”二字于上。雁湖在县东二都。 鉴湖在县之东北,又名冲湾潭,清深莫测。邑人崇德宰黄泰,少与群儿习水。俄顷疾风暴雨,阴暝不辨人色,有物舒鳞鬣,掀舞寒碧;泰视之,乃龙也。群儿恐,未达岸,龙露一爪及泰肩,衣袂成文,泰以为瑞,匣置之。今邑人犹以为有龙潜其间。 白叶湖在县南二十五都。宋乾道二年修浚。 龙屿十八溪在二十四都。源发于福清县堺,至龙屿委蛇盘曲,凡十有八折,流至大樟渡,始合大溪。 樟溪在县东三都。源出德化县,流至怀安县境,去杨崎渡三十里入江。 双江在县之前,双流带绕。 漈溪在十七都。源出瑞峰。按《三山旧志》:“溪流会注,曰漈溪。” 龙窟在县治之东。隔仙掌一山,地脉相贯,每霖潦泛滥,水由小溪出,先经鉴湖,未至大溪而龙窟之水已增尺许矣,或以为有龙居于其间之。 鲲潭在越峰寺前。古语云:“鲲潭生芝草,溪沙架高楼,此时出公侯。” 湖汰潭县治之西,溪流皆滩石,惟此弥漫衍迤,潴而为潭,时有龙见其中。宋宝祐元年。邑宰杨子咸16创龙神庙于潭之前,故址尚存。 龙门三滩在县西三十一都17。 汤泉在十九都。又待旦里亦有温泉。 大汤小汤在县南十五都。在大汤分为四池。小汤分为二池。俱有室屋,各分左右,以别男女。 渔坑场在县北十八都溪流之侧。 龙津汤在县西二十六都。 温汤泉按《闽中记》:“在县中流石上,特为弥怪。” 香泉在二十七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2: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闽清县
  台山在县西南,山势平衍,县之主山也。 钟南山距县一里许,上有盘谷岩。旧传尝有二人裹粮深入山中,憩草屋下,忽一人自外至,袖中出芋数枚,拨落叶煨之以相啖,迟明遂失其处,但见木叶盈尺,题诗其上曰:“偶与云水会,不与云水通,云散水流后,杳然天地空。”山之下又有度仙桥。 石竹山在升平坊。山之中有灵坛山18。 大湖山山之巅有湖,约半里许,因名。唐徐登、赵炳得道于此,乡人祠之。邑有旱蝗,祷无不应。 凤凰山山势如凤凰展翼,故名。宋陈祥道居焉。下有起傅岩,祥道之弟旸微时卜宅其侧,后应贤良科,乡人因号其岩曰起傅,盖以旸宅传说也。(上二山在二都。) 钟湖山在十五都大江之西。其东有湖泥如浦溆,环生芦荻。旧传其水应海潮盈缩,岁旱,邑人多祷雨于此。 玉台山在九都。唐时有杨姓者,炼真于此,乡人创台祀之,名玉台仙山。台旁有井,中产蜥蜴,祷雨立验。台后有石鼓,扣之辄鸣。(上六山俱县南。) 猴山在和丰坊。相传山有穴出泉,猿猴多居之,故名。 白面山在十九都。有岩屹立,其色白,望之隐隐如人面。下有温泉,涓涓不绝。(上二山俱县东。) 白云山山势最高,林木蓊郁,白云吞吐,中有仙峰巨石。 朱顶山唐乾符中,山下有池锡者。家畜一鹤,每旦辄飞起回翔于山间,至暮乃归,因号其山曰朱顶,林曰白鹤,至今子孙家焉。(上二山在十七都。) 偃草山在十八都。山之草,有一道偃而上,一道偃而下,因名。旧传永福有张姓者,在宋绍兴间居邑之白云寺为头陀,尝因饭牛,见仙人围棋于山巅,往视之,仙人奔去,追不能及,遂卧地滚而下,寻复滚而上,所经处草随偃,铲而去之,复出亦然。 薛丕山在五都。相传逸人薛丕居此。又号名山。县志作“薛仙山”。 石屋山在十都。有石屋、石棋局。旧传神仙居之。(已上五山俱在县西。) 留钱山在县西南十六都。唐乾符间,天雨钱于山上,有声铮铮然。及旦而视,不下亿万计,树木皆折,因名。 大帽仙峰在县西十一都,接永福县堺。峰之巅,旧传有鼓声,或月一、二鸣,或经年一鸣。时有云覆其上,岁旱,邑人祷雨于此。 龙都白岩在县南旧孝顺里。高数百丈,常有云气缭绕其上,时或闻仙乐之声。岩旁有洞,祷雨辄应。按《永福县志》:“高盖山有龙都峰,其顶为白岩。”所纪事迹,亦大约相似,疑即此岩而堺二县间,故并志之。 乌石岩在县西南旧宣政里。其岩最峻,登其巅,众山在目。唐薛秘监行祠在焉。 仙人坐化石在县西十四都演溪中。旧传张圣君卒于其上。石旁有潭最深,曰九龙潭。游鱼群聚其中,虽洪潦溢不散,人以为异,无敢取者。岁旱,祷雨多应。 佛迹石在县东北旧宣政里瞿昙溪旁。盘石上有人足迹,故名。 仙人迹石在洛洋溪。大盘石上有仙人迹。旁有石臼。 龙爪石在县西十二都。其石穹然,下有澄潭,紫云时见。相传昔尝祷雨于此,有龙悬一足于石,大雨随至,乃立祠祀之,匾曰“紫云堂”。至今爪痕犹存,祈祷辄应。 钟湖按《舆地广记》云:“湖中有钟,故名。” 梅溪在县北和丰坊。源出永福县境,由县西五里入于江。 演水溪在县西十四都。源出尤溪。 瞿昙溪在县西南十五都。源出永福县境。(上二流俱流入梅溪。) 汤头泉在县东十九都。 汤下泉在县东北旧贺恩里。(上二泉皆温,可以澡浴,各有亭覆其上。) 古井在县治前升平坊。宋祥符间凿。其泉来自台山之下,清冽而甘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2: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罗源县
  文殊山其山如伏狮状。旧传邑宰林确尝梦岩间电光四起,明日往视之,见石罅中文殊像,遂构殿居之,因名。山有章突洞,在群玉峰之西,有石突然,其前平坦。相传昔章寿修炼之所也。旧刻“章突洞”三字于石。 尖山有王家林岭,岭下有棋盘石,石如棋局。相传尝有二仙对弈于此上。(上二山俱在县东北隅。) 莲花山山形如莲花覆地,故名。中有圣水岩,岩有石洞,洞中有小井,泉可以愈疾。又有奇石二:一尖秀,曰笔;一方平,曰砚。山与市接,岁时登览,冠盖相望,俯视城市,烟树历历,比屋鳞袭,田园棋画,景物之胜,举在目前。又名南山。 罗汉山(上二山在西隅。) 席帽山在□□□里19。形如席帽,故名。(已上三山俱县南。) 松崎山 福原山中有龙湫,与金镜山龙湫相去二十余里,而泉脉相通。 帘山在招贤里濂澳。山有石如帘。前后有石笋、仙人迹、感梦泉、山羊鼻、石虎、双石、文笔峰、马鞍山、通济桥,与帘山为十奇。(上三山俱县东。) 四明山在县西隅。一名毒火。上有四峰,故曰四明。相传此山赤松炼丹之地。旧尝有人闻丝竹之音,今石棋局犹存,上粘牡砺壳。茂林中有石洞。又有泉曰洼泉,虽暴雨不溢。 天堂山在罗平里。中有李翁祠。 万石山在善化里万石村。一名破石山。山顶之左,有一大石如盘,上迭一小石如鼓,右有一石如笼。茂林修竹,映带左右,亦邑之奇观也。 梧桐山 凤山(上二山在黄重上下里。已上三山俱县西。) 乌岩山在招贤里海滨。下有网门。 白岩山在临济里。 后山在新丰里。 宝胜山在新丰上下里。其山最高大。 仙茅山两山相连,大者曰大茅,小者曰小茅。山大而峻,嘉木蕃茂。相传徐登尝采茅根于此。上有泥鼓、棋盘石。山之绝顶,有罗喜洞,洞深数丈,环石如垣,敞石如坛,级石如磴,穴石如盆,有水无源,汲之不竭,乃徐登炼丹之所也。旧刻“罗喜洞”三字于石。 洞宫山距仙茅山四里许。其山发脉于崇安武夷山,高三百八十步,下有神姥石。旧记云:“昔有仙姥来自罗源,所践之迹入于盘石。” 陈洋山山前有小童峰。一峰突出,形如童子拱立,故名。或云,昔有神童出于峰下,因名。 半岭山其山四围,佳木森翠。(上四山在徐公里。) 洪福山在罗平里。 金粟山在临济里。山半有妙喜洞,旧刻“妙喜洞”三字于石。(已上十山俱县东北。) 曹山在县西北黄重里。 登高山其山状如伏象。上有巨石坦平,可坐六七人。石上旧刻“清赏”二字,环植佳木,邑人多登临于此,故名。按旧志:“石旁有凹,昔人构庵其上。”又有晋冢三砖,各印“永康元年始改晋郡为晋邦”凡十一字。山之旁,有普贤庵,雅有奇胜。 金钟山 铁障山二山相连,其一形圆如钟,其一列峙如屏。(上三山俱在县西南西隅。) 三台峰在东隅山,突起三峰,故名。 五马峰在徐公里。五峰耸翠,若骖马相从之状,故名。(上二峰俱县东。) 群玉峰在县治之右二百步许。列石森然,故名。 道人峰昔尝有道人修行其间,故名。县志又有道人岩,与此峰同里,下注语亦同,疑即此峰,俗又呼为岩,故记者不察而重出也。 双箭峰以形似名。 鳌峰宋尚书陈显伯建亭其侧。(上三峰俱在县西梅溪里。) 仙人岩相传昔尝有仙修炼于岩下,故名。 石八娘岩在临济里湖头,即紫霄岩也。上有飞来石数层,俗呼神女石氏主之,故因名石八娘岩。(上二岩俱县北。) 匹石岩在县东北招贤里匹村。一石突然。高数十丈。相传有僧名秀者,遇吕真人于此山,后亦飞锡而去。 太白岩在县西北临济里。山巅巨石坦然,石下有龛。相传尝有樵者,见一叟,乌帽白衣,扶筇往来于此,俗疑为太白星也,故号太白岩。亦号星岩。郡志又有太白峰,亦在临济里,疑即此岩,亦呼为峰,志者不察而重出也。 金炉嶂在县东。根盘海中,与杨梅湾相对。 上梅岭在西隅。岭下有鲫鱼屿在平回中,高丈许,状如鲫鱼,故名。 下梅岭在东隅。 西洋岭在黄重下里。岭之巅有顺懿夫人庙。(上三县俱县北。) 龙兴岭在县西北罗平里。岭旁有澩泉从石罅中出。澩,故角、呼驾二切。《尔雅》:“夏有水、冬无水曰澩。”此泉夏涌冬涸,故名。 吕洞岭在县东南一里许。上有金吾祠。 南华洞在县东一里许。宋林迥,字子山,号南峰翁,为金华簿,后归院于此中,建风月堂。左为天地窝,右为锦绣谷。 逍遥洞在县西南□□里20。石上镌“逍遥洞”三字。旧有隐者,构草堂居此。越一里,有地曰甜淡坑,相传民居此则多寿。前有栏盘石,清流漱之,有声。 石鼓在鳌峰铺后山上,一石如鼓。宋景祐间自鸣,有丰年之应;后凡鸣,其岁辄稔。 石鳖有石高五丈,坦平如砥,上有石鳖,相传夜常下石饮水。石有爪痕。(上二石在县西梅溪里。) 禹步迹在县东临济里田间。巨石上有双脚迹,各长二尺许。 飞来石在县西北罗平里。山顶一峰突出,上有巨石砥平。又有小石迭其上。 仙人石在县南三里许。相传昔有仙人游此,足迹尚存。元泰定中,建亭其上,刻“清赏”二字于石,今亭废石存。陈仓洲诗:“人烟三市近依县,盘石半空长出云。” 鹤屿在县南拜井里江中,与松崎山相对。上有佳木蕃茂,周围潮汐浩荡,尝有鹤巢其上,因名。 龟屿在县东招贤里廪江中。屿形如龟,首尾四足俱全。 罗川在县治西百五十步。源出蒋山,接金钟潭水,流入四明溪,分为三派:曰中溪,堪舆冢谓:“中溪之水,可制四明毒火山。”宣德间湮塞,邑屡有火灾,成化十二年,知县施弘重浚之;曰南溪;曰后张溪。二溪交流入松崎港,以达于海。 起步溪源出天堂山,流接觉洋溪、网湾溪、章溪、皇认溪、车溪、朝格溪,至禹步迹,会罗川水。 九龙溪旧有谶云:“沙龙长万丈,先出状元后宰相。”其水自揆村直抵松崎江。潮退,沙迹蜿蜒,今不知其几丈矣。(上二溪在临济里。) 黄沙溪在新丰下里。源出宝胜山,流入松崎港。(已上三溪俱县北。) 环溪在县治南双石桥左。与南北二溪合流,萦回环绕,故名。 霍口溪在县西黄重下里。源出古田县,流入连江。 龙湫一在县西南金钟山,一在县南福原山,两山相去二十余里,而泉脉相通,祷雨随应。按县志:“金钟山又有龙潭。”疑即此龙湫而重出也。 险岩潭在县西北林洋里。飞瀑百余丈,下有龙湫潭,祷雨辄应。 横峰龙潭在县东南拜井里。其地险绝,人迹罕到;岁旱,乡人攀藤而上,祷之多应。 余家塘在县东东隅。宋余深筑。谶云:“水破余家塘,当立状元坊。” 仁寿井在县治东仁寿坊内。宋天禧五年凿,虽亢旱不竭。 仙泉井在县西北佑圣宫之右,刻“仙泉”二字于石。旧传凡乡民有暴疾者,焚符调此水,饮之立愈。成化十一年,知县施弘募众重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2: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宁府
  
建安县
  双髻山在县城北安泰里。两峰相并。亦名笔架山。 龙池山山顶有水一泓,旧传龙居其中,遇旱,以物触之,能致雨。 鸡足山山有三峰,状如鸡足。下有报恩寺,亦曰卧龙庵。 三门山五代时,王氏据闽,置栅于此,以守疆场,故以门名。(上三山在登仙里。) 衮坑山21在铁狮顶下。相传伪闽王延政据建时,有蛟如龙形,自山而下,滚山成坑,洪水暴作。是年,延政卒。 虎头岩山在秦溪外里。山多奇石,状类不一,前耸一峰,高大峻削,若虎首然。山巅有庵奉马真仙,岁旱,祷雨辄应。山之侧有凉伞山,山形如伞,下有孤石高耸,如人拱立,俗又呼为石人山。(上五山俱府城南。) 白鹤山《寰宇记》云:“东晋时,望气者言此山有异气,命工凿之,朝凿暮合,已而有白鹤双翔其上,因名。山之麓有东岳行宫,宫之中有灵涌泉。俗传泉初涌时,有疾者饮之即愈;又其泉涌涸不常,或遇其涌,邦人以为丰年之瑞。其右有圣母池。 天马山状如奔马。(上二山距城二里。) 响山距城五里。其山空洞,枕于溪侧,人有声辄响应。 白土山以其土色白,故名。 龙山状如龙蟠,与凤凰山对峙。其左有龙凤池。伪闽龙启中,制茶焙,引龙凤二山之泉,潴为两池。两池间有红云岛,宋咸平间,丁谓监临茶事时所作也。岛四面植海棠,方旭日始升之时,晴光掩映,常若红云浮于岛上。今塘池湮废,而岛又隐隐可识。又有御泉井、御茶亭。(上二山在吉苑里。已上五山俱府城东。) 队羊山连冈迭陇,逐逐而下如群羊焉,故名。详见铁狮山下。 屏凤山群峰联属,拱揖左右,中一山截然壁立空翠间,状若屏风,故名。(上二山在登仙里。) 大富山在房村上里。山不甚高,而土脉膏润,因名。元季,邑人杨福兴22尝于此山种木成林,戒子孙留以备学校、寺观、祠庙、桥梁之需,及贫民养生丧死23之具。福兴,国朝少师荣之祖也。 龟山在璜溪之东。 箱山在璜溪东南。(上二山俱以形似名。) 曹山在璜溪之东。相传曹圣者尝为邑雷氏择此地,故名。 队鱼山在璜溪南。群山突出,若队鱼之状。 印山在璜溪西南。其形方而伏,如印之状。 凤山在璜溪西。其形如飞凤。 虎山在璜溪西北。其形如虎。 豸山在璜溪东北。其形如獬豸。(已上十一山俱府城西。) 黄华山其脉从马鞍山而来,郡之护龙山也。宋建炎初,韩世忠讨范汝为,屯兵其上。元至正二十年,伪汉陈友谅寇建宁,亦列营于此。 马鞍山距城三里。又名瑞峰。其山状若马鞍,实郡之主山也。宋淳熙中,太守韩元吉以山势低于客山,乃种万松于其麓以益之,今已不存,而再植者复苍苍矣。山有瑞峰寺故址。 鸡笼山距城五里,与马鞍山联属,以形似名。 凤凰山在吉苑里。形如翔凤。山有凤凰泉,一名龙焙泉,一名狮泉24。自宋以来,于此取水造茶上供。苏轼《凤味石砚铭序》云:“北苑龙焙山,如翔凤下饮之状,当其咮有石苍黑,坚致如玉,太原王颐以为砚,名之曰凤咮。”即此是也。 八仙山在川石里。俗传昔有仙人过此山之上,足迹隐隐犹存。 辰山在东苌里。山大而最高,其颠可望见海日初出之处。山有三峰:曰逍遥,曰饮坑,曰牛顶。又有石鼓,击之铿然有声。又有牛心洞,广可丈许,深莫能测,中悬一石如牛心。乡人遇旱,辄相与致其诚洁,往洞中,以纸向石擦之,须臾,水滴如汗,乃盛以净器,致鼓东引归,谓之迎仙,甘雨随至。若不致诚洁,则不可得也。山之下有芦竹洞,相传马仙所居之地。山腰有蛟窟,岁旱,祷雨辄应。(上六山俱府城东北。) 仙人山在府城西北房村上里。一名龙山。其山自郭岩发脉,高耸而来,至璜溪始平坦,堪舆家谓如仙人撒网形,故名。 象山山形类象,其鼻回转,抱水一泓,冬夏不涸,故又名白象卷湖。 壑源山高峙数百丈。此山之茶为外焙冠。俗谓之捍火山,又曰望州山。 梨山奇秀冠诸山。唐刺史李频,雅好登临于此,既卒,郡人思之,立祠其上,宋郡守卢干为立碑。下有小梨峰。相传频始葬,立祠于此,忽一夕风雨大作,祠之香火飞挂梨山之树,建人因伐树刻像祠之,此山今亦有小祠,故以小梨峰目之。 曹高山一名作高山。古有曹圣者茶场。(上四山在府城东南将相里。) 百丈峰在登仙里。上有百丈岩,世传马仙所居。岩畔有双龙泉,岁旱,祷雨辄应。去岩二十余里,有宝盖洞,即马仙飞升之所也。 黄龙峰在南才里。有马仙祠。(上二峰俱府城南。) 铜场七峰在府城南吉宛里。七峰联属,中三峰并驰,如渴骥奔泉,特异诸峰。 獬豸峰在府城西房村下里。以形似名。 黄栀峰在府城东南将相里。地多产黄栀。 灵地岭相传汉梅福尝修炼于此,丹成上升。 天湖岭岭之巅有水一泓,故名。 大雪岭闽中雨雪,及地即消,惟此岭极高峻,积雪累日,故名。 丁坑岭岭下居人多丁姓,故名。 曹岩岭昔曹圣者尝栖息于此,因名。(上五岭在府城西房村上里。) 白石岩在府城南秦溪内里。有马仙庵。 宝胜岩上有飞泉百尺,直泻涧底,望之若玉虹然。 八仙岩旧传尝有八仙憩于此,今石上有仙人足迹。 灵岩在玉潭。岩形方而两穴相迭,高一丈五尺,广二丈五尺,其上或有云气飞腾,后数日必大雨。(上三岩在川石里。) 卧牛岩在东苌里。以形似名。岩下有窦,可容数人。(已上五岩俱府城东。) 圭峰岩有峰峭立如圭,故名。岩之侧有马仙岩。 石鼓岩在□溪。岩顶有石如鼓,扣之铿然有声。岩畔有刘圣者庵。 瑞兴岩在消溪。旧传岩左右尝产芝,故名。岩畔有观音庵。 洋山岩岩前有田数顷,一望平衍。 宝历岩岩上旧有庵,以祀魏仙,今废。(上五岩在府城西北房村上里。) 吉云岩在府城东南南才里。宋侍郎袁枢于此立庵祀龚、刘、杨三圣者,凡乡人有祷必应。 龙兴岩前有龙兴观,故名。 灵仙岩有庵以祀马仙,凡水旱祷之辄应。(上二岩在房村上里。) 虎头岩山形高峙如虎踞状,故名。 鹤峰岩其状仙鹤,故名。岩之前,两山并立,俗呼寒山、拾得。山上有庵,以祀魏王、篯铿二仙。旁有水一泓,里人病眼者汲而洗之,即愈。 三姑岩山形高峙,如人立状,故名。(上三岩在秦溪外里。) 伏狮岩在房村下里。以形似名。岩下有越王潭,相传越王尝游其地,故名。 寒岩下有南涧,发源于岩上,至其下转南,遂成小涧,流入大溪也。 定心岩在詹墩。旧传尝有道人结屋岩前,终日禅定,未尝下山,后人因以名岩。 威礼岩在赵家山。相传尝有道者建庵于此,以奉佛氏,因名。 云竹岩岩极高耸。其上多松竹。(上四岩在登仙里。已上十岩俱府城西南。) 冥阳洞在县南南才里。洞穴深邃,初入甚暗,良久方明,故云。旧志云:“即后汉宜新太守杨仲产所居之地。” 浮石洞在响山之前。盖溪中小屿,遇水泛则与之俱浮,人未尝见其没。相传汉梅福炼丹前山25,其徒陈先生者,每窃食焉。福怒,拔剑逐之,遂逃入洞中。福曰:“此吾丹之功也。”乃释之,故又名逃奴洞。风月之夕26,渔舟泊其滨者,或闻水中笛声。 紫霞洲在府城内中和坊。宋淳熙间,郡守韩元吉辟北园以增府治,浚池导泉,作亭临之,号紫霞洲,盖取“幔亭紫霞祷”之义。内有玉仙池,即元吉所浚者。其源出处州之龙泉,至乌龙巢口南注,经月城僧舍,穿城而入,潴为大池。盖宋于此置丰国钱监,引之以给鼓铸之用。绍兴以后,官冶停铸,水道弗修,民多窃引以溉私植。郡守韩元吉、赵喜伟相继修治之,水仍入于池,今遗迹尚存。按郡志谓:“故老相传,朱文公尝卜居于紫霞洲,构亭于其左,匾曰‘溪山一览’。”考之祝穆所著《方舆胜览》,亦载紫霞洲,并不言文公尝居之。穆于文公为内弟,凡文公过化之地,无不详载,而此独不言,恐郡志有所未审也。 石塔在府城东南南才里。塔内有大石,方围三丈余,轻摇则动,重撼之则不动,人以为异。 东溪在府城东。源出处州之松源,会松溪,政和之水而下,至城东南隅,转而西合瓯宁西溪之水,为一大溪,自是南流,经延平,抵福州,入于海。《方舆胜览》谓:“建溪源出自武夷,至城外,即今东溪。或谓唐人诗:“雷霆入地建溪险”,即此。按东溪源出松源,在府城东,而发源武夷至城外者,乃西溪也。《方舆胜览》以发源武夷者为东溪,误矣。且西溪有二源,而独谓出武夷,亦考之未审也。唐人诗盖送人归闽而作,其下句云:“星斗逼人梨岭高。”梨岭之路,下接浦城,浦城亦西溪发源之处,恐其所谓建溪,即西溪也;不然,则东、西二溪皆得谓之建溪,未必专指东溪也。 安泰溪源出福州府古田县堺。 东游溪源出政和,瓯宁二县堺首。(上二溪在安泰里。) 渔溪源出政和县堺。 川石漈溪源出政和、瓯宁二县堺。(上二溪在川石里。) 顺洋口溪在顺洋里27。源出古田县堺。 东安源溪在吉苑里。源出瓯宁县堺。 横谷溪 东坤口溪(上二溪在建宁里,俱源出瓯宁县堺。) 东苌溪28源出古田县堺。 千源溪源出政和西里及古田县堺,流会东苌口溪。(上二溪在东苌里。 已上十溪俱府城东。) 沙溪在府城东南将相里。源出南才、顺阳二里,通上一十一溪,其水皆入于东溪。 登仙普通溪在登仙里。源出古田县堺。 房村口溪在房村下里。源出瓯宁高阳里。 秦溪在秦溪外里。源出古田县堺。(上三溪俱府城西南。) 璜溪源出丁坑、九漈、白塔、大埔,29凡四派合流。其溪弯环如佩之璜,故名。 桃源溪源出龙岩,会璜溪。 起莘溪源出九漈岩,会璜溪。 龙潭溪源出白云岩,会璜溪。其溪有龙潭,故名。(上四溪在府城西北房村上里。通上七溪,其水皆入于大海。) 蛟潭在府城东吉苑里。萧子开记云:“昔有樵者,见潭面浮槎有金环,涉而取之,为蛟所害。”即此潭也。 梨滩在府城南登仙里。滩号最险,舟人惮之。 东溪二滩密黯滩。在安泰里。水势汹涌能覆舟,乡人因立灵山庙镇之,故址犹存。 书筒滩。在川石里渔溪口,有岩状类书筒,故名。(二滩俱府城东。) 放生池初,迁置不一,后以平政桥、济川亭下两流合流处为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2: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瓯宁县
  天湖山宋郡守赵岍诗有“美景天湖呈六六”之句,盖山有三十六景,如双虹泉、空翠亭、紫芝庵之类,其尤胜者也。建炎兵燹,皆废。 黑牛山山之下有黑石,如卧牛状。 乌石山在万石滩上。 北平山其山,南多石而北坦平,故名。(上四山在兹惠里。) 灵鹫山半岩有亭,亭藏仙骨一函,昔因祷雨,迎置武夷山。 将军旗鼓山山有四峰:左一峰如鼓,右一峰如展旗,中二峰如人耸立,故名。(上二山在崇安里。) 禅岩山山之绝壁有岩穴,唐僧无垢自古田雪峰来,坐禅其中。至今水旱祷之有应。 蒋峰山山前有蒋庵,盖昔有蒋姓者居此。(上二山皆禾吉里。) 蓬岭山在禾义里。(已上九山俱府城北。) 铁狮山一本作“峰”。距府城三里。府治对山也。山之巅有庵,有铁铸文殊狮子像。堪舆家谓:“府治束山若猛虎出林,溪西诸山若队羊然。”欲其不为伤也,乃于对山置铁狮以镇之。宣和间,移置开元寺。未几,叶、范二寇继作,且有虎渡河之异,绍兴间,郡守刘子翼复还故处。或云,恐铁狮下视城中,乃于旧府治厅事及建安堂柱下埋小狮二十四,以明子母相应之义。又云,此山对县学30,号文笔峰。昔有僧庵其上,因铸铁塔于山巅;郡人以其不利于科举,移置光孝寺。次年,城中遂有卢觉者中第。故谚云:“城外打铁塔,城里得卢觉。”自是,科不乏人。山之左有紫芝峰,王氏据闽时,尝产紫芝。山之右有云际山,其麓为开元寺。寺有八奇:曰弥陀岩,中有石室,高深各丈许,阔倍之,内有佛家;曰补陀岩,岩穴广丈许,亦佳致也;曰定光岩,深邃奇绝,中祀定光佛;曰陆羽泉,相传唐陆羽所凿,然羽实未尝至此。宋杨亿诗:“陆羽不到此,标名慕昔贤”;曰石龟池;曰宝月井。余见《宫室志》。 梅仙山距府城三里。旧志:“汉梅福炼丹于此;丹成骖鸾而去,是日有甘露降。”又“所乘马及鞭,自空而坠”。今山有甘露源31、骖鸾渡,城南有坠马洲,亦名仙人洲,县境房村里有遗鞭耆,皆因是得名。山巅丹井坛灶遗迹俱存,每秋阴,虹光时现。旧有招隐亭,宋郡守韩元吉建堂其上,匾曰梅仙山,后废,郡守李沈复建,更曰“梅山”;又于山半创二亭,曰骖鸾,曰虹光,亦废。国朝永乐间,都指挥佥事侯镛即堂旧址建阁。匾曰“丹成”。宋曹文姬《梅仙山》诗:“鹤驭云軿去不还,乱云深处旧仙坛,凿开天外长生地,炼出人间不死丹。”杨亿《坠马洲》诗:“寒潭吞别派,孤屿屹中流;昔有骖鸾客,因名坠马洲。” 升山一名朗山。以晋司马王朗登游之所,故名。伪闽王延政僭筑郊坛于此。宋改今名。 覆船山距城三里,以形似名。(上四山俱府城南。) 天关地轴山下有天庆观。 庆成山下有庆成寺。 黑窑坑山山下旧有窑。 龙首山距城三里,势若龙举首然。一名华源山。旧志云:“昔有华氏居此,下有华歆井,俗传汉华歆所凿。”歆未必至此,盖因山有华源之名,而好事者遂以为歆所凿也。其井虽旱不竭。宋郡守赵岍爱其泉甘美,作亭庇之,而刻石于其旁。今俗呼枯木泉井。 石塘山山之巅,三峰并秀,其麓左陇右石,蓄水一泓,因名。 斗概山其山方如斗而顶平,故名。 吉阳山接顺昌县堺。(上三山在吉阳里。) 高阳山在高阳里。山极高峻,先得朝阳,故名。(已上八山俱府城西。) 天堂山高出群山,林木蓊蔚。其巅高明爽垲,登者心神舒豁,如在天堂然。 擎天山二峰峙立,一峰最秀而圆锐,高插霄汉,如擎天之柱。宋谢枋得游此,尝有记。(上二山在府城东北西乡里。) 小湖峡山在禾吉里。以小湖溪流经山麓两崖峡束故,因名。 天宝山峰峦联属,延袤五、六十里。 斗峰山高五、六百丈,山形左右低而中高,其高处方平如斗,故名。(上二山在丰乐里。) 高峰山堺吉阳、梅岐二里,连亘瓯宁、顺昌二县。层峦迭,千态万状。其中峰挺然特秀,高五千余丈,欲登其巅,非一日不可到;四顾群山,皆在其下,俯视东南大海,若咫尺然。一名郭岩。一本云:“在郭岩之西。” 三峰山山有三峰,其中峰石壁上镌“洞天”二字。 庵山山有白鹤庵,故名。 洋峰山屹然特出于众山之中,其顶甚平夷。山半有白鹤仙亭,雨旸祷之,无不应。 鸡笼顶山与洋峰山对峙,山根盘踞数里。其巅状如鸡笼,故名。 壶山相传仙人壶公与费长房尝游此山。山瞰大溪,石壁峭立,上镌“壶天寒冰玉屏”六大字,每字径二尺许,笔力遒劲苍古。岩半旧有亭,今废。 东鲁峡山其山中断溪道于其间。 般若庵山山有般若庵。(上七山在禾义里。) 西岩漈山在慈惠里。山之左有石壁,高十余丈,其巅有亭,祠马、岐二仙。以山在漈头,故名。 塔岭山山旧有石塔,因名。 白石人山山多白石,或似人形。(上二山在禾供里。已上一十四山俱府城西北。) 毛仙峰在紫溪里。相传毛、黄二仙炼丹于此。 剑门峰清溪中注,东西两峰对峙如剑。 圆峰其峰圆,故名。(上二峰在崇安里。) 莲花峰在慈惠里。以形似名。(已上四峰俱府城北。) 板岩三峰在府城西梅岐里。山如坂壁峭峻,因名。 岩丫岭上有二高岩并峙,故名。 秋竹岭 牛轭岭岭不甚高,而形屈曲如牛轭然。 横歪岭冈陇高低,一路横经其上。 黄梅岭下为平林,多梅树。 黄源岭堺建阳、瓯宁二县间。岭半有泉,黄色。 巧溪岭堺顺昌、瓯宁二县间。有溪发源岭下,俗呼巧溪。(上七岭在府城西吉阳里。) 归宗岩在慈惠里。旧名鬼子岩。宋淳熙间,有曹道人结庵于此,改今名。 柏香岩在禾义里。地多黄柏,故名。 斗回岩岩侧有小庵以祀梅仙,凡有疾者,饮以庵下之水即愈。岁若旱涝,祈祷无不感应。 草岩高耸百余丈。旧有祠以祀暨公长者,民有疾苦,祷之多应。(上二岩在吉阳里。已上四岩俱府城北。) 白石岩山石洁白,不附撮土。上有巨穴,穴中有亭,今废。 徐将岩前后二岩,峭拔宽广。相传尝有徐将军驻兵于此。黄巢入闽,乡民避岩中,活千余人。(上二岩在崇安里。) 狮岩岩有巨石如狮子,故名。每星月夜,人望之,口有白气上升如练,少顷,复收入。旧有道人李姓者,作庵其上,今废。 云岩昔有普化大师坐化其上,乡人祠之,今雨旸祷之辄应。其顶有狮子铃石。石凡二,大者如狮子,小者如铃。相传连大师立小石上升。其石,人以一指微指之辄动,有声如铃;若集众力撼之,不能动,其异如此。岩之右有雪岩,双峰并高,连大师用指书一大“升”字于石,后升去,字迹尚存。今与普济大师同祠于云岩,并著灵响。(上三岩在西乡里。) 郭岩在梅岐里。岩北古有庵,祀梅福并岐公像。旧传西汉时,岩乃郭仙所居,故名。按旧志:“福为南昌尉,上书不报,隐于建之城南山上,学仙术,后游武夷,望见郭岩有紫气,即往访之。时岐公已先居焉,因与同处。后二人俱乘鹤上升。今其里号梅岐,以此庵前有梅仙留颂石岩,岩下有李偲墓。墓侧有仙人迹、马蹄痕石。相传偲昔升仙于此,此其遗迹也。 马大仙岩旧传即马仙所居之所。 石龙岩岩势蜿蜒若游龙,泉出岩窦,飞泻而下。有庵以祀马仙;岁旱,祷之多应。 金凤岩山势逶迤,有鸾翔凤翥之状。下有佛庵。 蹑云岩上有佛庵,并祀马仙,扁匾蹑云。山路极峻峭。邑人有事于庵,必攀萝扪石,然后可到。(上四岩在高阳里。) 狮子岩在慈惠里。以形似名。岩畔有马仙祠。 寿云岩在县西麻溪里。高插云汉,上有佛庵。(已上十一岩俱府城西。) 擎天岩岩峦峭拔,上薄云霄。岩之顶有庵,以祀祖圣者,祈祷多应。 宝石岩旧作宝国岩。下有宝国寺,故亦名“宝国岩”。北岩下有北岩寺。宋政和陈朝老尝读书于此。(上三岩在西乡里。) 西岩在慈惠里。旧名“曹岩”。 峙狮岩在梅岐里。以形似名。左有小洞,右有天湖池。上建小鹿,以奉梅、岐二仙。后灾。(已上五岩俱府城西北。) 石桥洞在府城北崇安里。高峰环抱,内有石潭,其外石壁削立。俗传潭中有龙及怪物。宋游圣者至此,以铁锹铲石壁,作一大石门,潭水遂竭,龙与怪物皆听役使。后圣者化去,乡人建庵祀之。岁旱,来祷者归未抵家,大雷雨随至,溪流涌涨,陂堰多坏,人号为游破陂。 玉清洞32在府城西天庆观侧溪潭中。旧志云:“昔有渔人没潭中,见石室金字题匾曰‘玉清之洞’。一青衣童子出曰:‘此司命真君之府也。’” 西峰洞在府城西北,堺西乡、紫溪二里。内可坐百人,有鼎炉、石床。石上五坎如碗形,皆盛石髓,各具五味之一,其中寒气逼人。相传九仙居之。前有巨石如方座,高二十余丈33,上列石棋盘。洞左右二石厨,常有锦鸡、野羊分宿其内,皆石壁如削,人不能取。遇旱,乡人攀缘往祷之,多应。 仙秤石在府城北西乡里。三峰高耸,顶有巨石如棋盘。相传唐李邑童氏子因母足疾,采药至其顶,见二叟以小石子对弈,目童氏子,而以五石子与之。袖归,母疾随愈。后五世孙生五子,俱贵显。至今族余五百口,石子尚存。 万安洲在府城西北万石滩下。沙聚成洲,平衍宽广,不为溪流吞啮,故名。 淮沙在府城西通济门外。溪滨沙洲,聚散不常。又城南七星桥上下溪中,亦有沙洲 俗传西为淮头,南为淮尾。旧有谶云:“淮沙圆,出状元。”国朝洪武十七年,沙聚而圆。次年,郡人丁显果状元及第。 西溪在府城西。源出崇安县分水岭及浦城县渔梁岭,会建阳诸溪之水,至城北别为二派,复交会于城西临江门外;稍南,会建安县东溪之水,合流下延平县境。本谓“源出崇安分水岭”。盖记者之略也。 大雪山外小溪源出延平府顺昌县堺。 贯道桥小溪源出黄源岭下。 兴贤桥小溪源出斗概山下。 桐溪源出岩丫岭下。唐乾宁间,溪岸有大桐树,上出云气。里人恐其为怪,代而解之,有龙凤文,因制琴以进,故名。一本作“大夫桥小溪”。(已上四溪在府城西吉阳里。) 小松溪在崇安里。源出蓬岭下。 宜君溪由崇安里通慈惠里。 万石溪在慈惠里。由漈下至本里。 紫溪在紫溪里。源出松溪县皆望山。 东鲁溪在禾义里。源出西乡里,经东鲁峡至黄塘,会小壶口之水。 濠村小溪源出松溪县大源山,下注清潭溪。 陈溪小溪源出崇安县南山岭,下注清潭溪。旧溪侧多陈姓,故名。(上二溪在禾供里。已上七溪俱府城北。) 壶溪在禾义里。源出浦城县渔梁岭下。 玉溪在西乡里。源出里之竹溪。宋嘉祐间,溪尝有妖作巨浪,里人潮守童志贤以玉尺投溪中,妖遂息,因名。(上二溪俱府城西北。已上一十三溪其水皆入西溪。) 龙村溪在府城西西乡里。溪有巨石,有龙磨角痕,旧为雷所裂。穷溪之源,有飞瀑由石岩下注,长数十丈。下有龙井,旁有龙王祠,遇旱祷之必应。 清潭在禾义里。即旧水吉里。潭水极清。旁有渡,通浦城县堺。 佛母潭在慈惠里,与宋家潭相近。常有巨鱼出没其间,俗以为神物云。 三山潭在禾义里三山之麓。潭底有大小数石穴,深入如屋,鱼鳖多存其中,人呼为鱼屋,渔人甚获其利。(上三潭俱府城北。) 东山林龙潭在府城西吉阳里。石壁峭拔,而潭据其巅,广百余尺,深不可测。环潭竹木葱蒨,登者必攀竹缘藤,方可至也。岁旱,祷雨辄应。 大雪山龙潭在府城西北吉阳里。山势极险峻,下三潭相连。西有石壁,泉飞下如布。潭侧空洞,常若风雷之声。山巅巨木阴翳,寒气逼人。盖神龙窟宅也。岁旱祷雨,亦多有应。 西溪诸滩 万石滩。在万石溪口,乱石棋布,滩水迅急。 大米滩。 小米滩。九滩。 和尚滩。 洪滩。 主簿滩。(上七滩在丰乐里。) 鸡公滩。在镇安坊。 羊角滩。在慈惠里。(已上九滩俱府城西。) 青铜滩。在丰乐里叶芳驿下。水势奔急,舟师惮之。 罗滩。在禾供里罗家村前。湍急而险。(上二滩俱府城北。)七里滩。去此上下皆七里,始有滩,故名。此滩水涨岩没则浪平,水落岩出则港道纡曲,最险。 羊耳滩。中有三岩,若羊耳然。 杆岐滩。在雨龙小溪口。水落则平,水涨则险。 五通滩。在小壶村庙前。(上四滩在府城西北禾义里。已上凡十有五滩,特记其大者耳。其余尚多,不能悉载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2: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之六

地 理
    
山 川

建宁府
  
浦城县
  皇华山宋时建皇华馆于其侧,因名。 油果山“油”一本作“游”。唐末占星者云:“山有异气。”凿之,经宿复合。已而用方士术,以油果祀之,遂不复合。宋时有周霞者尝修炼于此,丹灶犹存。 渔梁山旧志:“天下十大名山,渔梁其一也。”山之水源:南流为建溪,北流为保溪1。 百向山俯临大溪,共势挺拔,四面皆见之,故名。(上三山在长乐里。) 盖仙山在毕岭里。一名“浮盖山”。堺衢信处三府之间,周围三十里。失名氏诗:“涵澄泉泻东西涧,矹2山蟠南北州。” 仙坛。 石洞。洞口有石如龙口,出泉甚甘美,深处有窍可以窥天。 卧牛石。 水精石。 双笋石。宋汪藻诗;“生来双笋几经春,直上云霄无藓痕:若使坚根解成竹,人应唤作两龙孙。” 石人峰。汪藻诗:“擎天不老岁长在,捧日无言形独尊。”(已上俱在盖仙山中。) 船山在官田里。3山势高平如船状。前有玉女峰,相传闽平昌王避乱,有女死于此,因名。(已上六山俱县北。) 回隆山圆峰秀拔,俯临南浦溪,乃县治前山也。 将军山山势耸立,雄伟,如将军然。(上二山在登云里。) 株林山在孝弟里。峰峦起伏,林木森秀。山有却笠岭,相传汉华子期既得道,至此却笠而坐,遂仙去。(已上三山俱县南。) 越王山自横山蜿蜒而来,融结为县治,其势独出于众山。相传越王于此筑台为烽堠,遗址尚存。其左有金鸡岩,石状如鸡,故名。又有金鸡岭,通处4之龙泉。国朝永乐间,知县陈潼建亭其上,以为行人憩息之所。成化十年,又筑城门于其上,匾曰“金凤”。 吴山在慕泰里。山四面奇秀,为邑之望,居民多吴姓。汉兴,有吴氏六十户,列屯大泽,即此姓也。上有岩洞,俗号“燕窠岩”。岩半有石穴瀑布,故又名“石窦山”。唐时有僧尝结庵其上。 太姥山5在忠信里。太姥即魏夫人。道家谓魏夫人栖真于洞宫,此山其邻也。上建太姥寺,故名。山下又有徐渊书斋,故址俱存。(已上三山俱县东。) 梦笔山在县西上相里。相传梁江淹为吴兴令6,梦神人授笔于此,故名。又以山在环嶂之间,挺然孤立,名孤山。 横山峰峦横亘如屏,山阴有井,上有马仙祠。邑人祷雨多应。 泉山在永康里。山顶有泉,《汉书·朱买臣传》云“故东越王居保泉山7”,疑即此也。(上二山俱县东北。) 百丈山尖峰嵯峨,高耸千仞。旧记云:“东岭有钟离亭,已废。上有积石像人,俗谓之马大仙。中有九井,盖龙湫也。宋邑宰谢邦彦遇旱,以诗投之,即雨。” 温山旧记云:“山有泉,夏冷冬温,故名。”(上二山在招贤里。) 铜钵山山极高峻,南堺崇安县。昔有道人创基其上,因开基而得铜钵,故名。中有泉井,乡人遇旱疫祷之辄应。按崇安县《山川志》云:“钵”作“钹”。 石龙山堺崇安、浦城二县间。俗传有樵者砺斧于石脊,血随沁出,因名。山有三峰,中一峰名“鹅儿”,下有巨石如龙首,其上有井,井有石如珠,井畔有龙堂。(上二山在通德里。已上四山俱县西北。) 子期山在县东南孝弟里。相传华子期师角里先生,得道后居此山,尝修炼于溪浒之台。有神人语之曰:“台前石鼓鸣,汝功成矣。”子期一日扣之,果有声,遂却笠仙去。 西阳山在清湖里,相传西阳太守全景文居此,因名。 大同山唐会昌中,萧、袁二禅师修行其上。时梁国公丘良居山下,一日,遇二师,有虎骤至,师曰:“无惊地主”。良遂舍水源建寺,名“大蛊”,后更名“大同”。绝壁穷崖之上有龙湫。又有虎跑泉,相传虎穴地得泉,故名。 嵩山上有龙井,祷雨多应。 大湖山在靖安里。一名“圣湖山”,巅有湖澄澈无底。俗传采药者见芙蕖满湖,涉而取之,乃石也。(已上四山俱县西南。) 王归峰在县北官田里。昔平昌王避乱隐居于此,今有平昌王庙。 致孝岭在太平里。旧号“章家岭”。相传章得象未贵时,婿于练氏,外舅姑颇不为礼,得象偕练氏归,誓不再登此岭。及外舅姑殁,练氏陟岭上瞻望挥涕。人以是名之。 梨岭路通衢之江山县。其土宜梨,故又名“梨关”。宋杨亿《谈苑》云:“天下之水皆东,梨岭之水独北流入广信溪。”欧阳詹诗:“南北风烟即异方,连峰危栈倚苍苍;哀猿烟水偏高处,谁不沾衣望故乡。”按《方舆胜览》载入福州,盖误。 折桂岭唐林藻与弟蕴登第,经此岭题诗云:“长记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而今折得两枝桂,又向岭头连影飞。”故名。一名“桂枝岭”,一名“泗洲岭”。宋元绛诗:“路盘云雨际,人在斗牛间。”(上二岭在安乐里。已上三岭俱县北。) 西岩岭岩岭巑岏,势欲凌空。宋章得象少时尝读书此山下。 密岭8梁江淹尝游其地。(上二岭在上相里。) 驻岭在新兴里。岭极高峻,路通崇安县。(已上三岭俱县西。) 柘岭在县西北雁塘里。堺处州丽水县,以地多柘树得名。 白花岩在县北通德里。上有坐禅石,昔净空大士尝栖于此。 白马岩在大石里。峰峦秀拔,□出群山9。旧传尝有仙人乘白马至此,故名。旁有傅竹岩,宋祖秀实故居。(上二岩俱县东。) 七房岩在县东北大石里。岩有七层,泉一穴,形圆如镜,名“镜泉”。旧传泉与九石潭通。岁旱,祷之即雨。 查源洞在县西北新兴里,查溪之源也。绝壁悬岩,堺崇安县。宋绍兴初设西安临江二寨于其地,以备寇盗。罗汉洞在县西南登云里。洞幽深平敞,旧有双石寺,废址犹存。 伏水石在县北安乐里。其形如狮,首尾爪距皆具,故又名“狮子石”。 石牛冈在县西南总章里。其石状如牛。 南浦溪在县南。源出渔梁山及柘岭,自县北折而东南,汇为大溪;复西绕学宫及县治前,至新溪合流;复转东南,萦纡环抱,堪舆家谓为之“玄水”。由是下接崇安、建阳大溪,合流以达于瓯宁西溪。 新溪在县西,源出百丈山。 江村溪在县北雁塘里。源出柘岭,转流与渔梁水会。 东源溪在县南孝弟里。源出西阳山,流至登云下沙桥。 南溪在县东大石里。自高泉流至锦江10。 前源溪在县西上相里。源出接登云里11下沙桥,至于古湫。 洪源溪在县西北招贤里。源出上相里梦笔山前。 石陂溪在仁和里。自大湖山流至总章里两岸。 临江溪在清湖里。源出新兴澄湖桥,流至观前。(上二溪俱县西南。已上八溪俱流入于大溪中。) 九曲沟在县东南。源出越王台侧,迤逦九曲,入日月池。 古湫潭在县南登云里。水极深,虽渔人亦不敢游泳于此。 白云潭在县东,即下陂渡。飞湍奔濑,至此深沉净莹。古有白云寺,石塔尚存。 凫绿潭在县西。当南浦、新溪二水合流处,以其色名。 龙背潭潭有巨石如龙形,高五丈,广十丈。一本云:“东有巨石数十余丈。”二说不同。 巴兽潭左右皆石壁,北有石板,长三丈,高八尺。旧传尝有恶兽潜于潭中。(上二潭在总章里。) 九石潭在孝弟里西洋渡。深不可测,上列九石如狮子状。(已上三潭俱县西南。) 县溪诸滩将军山下滩。在登云里,滩势最险。 第洲滩。在孝弟里九石渡下,溪石低昂曲折,颇奇胜可观。(上二滩俱县东南。) 丘源滩。下抵巴兽潭。 塔岭滩。邑之水源悉会于此。(上二滩俱在县西南总章里。) 凤池在儒学后。相传尝有凤集于此。一本谓“在崇安县学后”。考之《崇安县志》不载此池,而《浦城县志》载之,盖记载之误也。 日月池在县南临溪二池,今名“湖塘”。以潴越王山泉,并九曲沟之水。旧传南方火位,凿此所以制火也。 瀑布泉在县北乐平里万叶寺后。自山顶泻下数百尺,飞溅寻丈外,若珠帘窣地,天下号为第三瀑布。 七星井在县四隅。相传晋郭璞所凿。 状元井在儒学明伦堂之西。相传宋章衡未第时所凿,后衡状元及第,因以名之。 天池井在乐平里焦山。清冽甘美。 石井在安乐里詹溪。 钵盂井在雁塘里小福罗山。(已上五井俱县北。) 岩谷井在大石溪渡。深不可测,内有龙湫。岁旱,乡人祷之即雨。 龙岭井水甚清冽。(上二井在县南孝弟里。) 双门井在高泉里双门山。 东山井在泰宁里。(上二井俱县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2: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阳县
  太平山在崇泰里。峰峦秀伟,峭拔万仞,县之主山也。 阑干山在崇文里,与武夷山相连属。山之半有石室,可居五、六十人。其下古木周列,如阑干然。(上二山俱县北。) 勒马山在三桂里,以形似名。下有洑洲,溪流回洑,沙聚而成洲。古有谶云:“睡龙金马出公卿。”睡龙谓洑洲,惊马即勒马山也。又谶云:“山之足,有溪田,水推去,出状元。”后洲田为水所推,邑人丁显登洪武乙丑状元,人以为应。 莲台山群峰环立,中有小山,突然如莲叶状。山足有井,水甚清冽,患眼病者汲洗之即愈。下有莲台、水月庵。12 庵山堺建阳、瓯宁二县间。山高万仞,若云生其巅即雨,土人以为候。后唐时,处士石湖结庵其上,因名。今山麓灵济庙,盖祠湖也,其神像乃就山石刻成。山北峰有石,号“狮子岩”。岩之巅有灵泉,出石罅中,一脉甚微,旱不涸,潦不盈,病者饮之多愈。乡人往往扪石攀萝而上,架竹引之以代汲。南峰有石平整,号“龙坛”。坛上迭石为龛,中藏仙骨。 时山高五百余丈,凡十三折始造其巅。相传唐末有虎衔小佛像置其上。天降甘露,双松连理,朱道人因结庵居焉。山之阳小山排列无数,堪舆家谓之“罗汉出洞”形。(上三山俱在均亭里。) 浮石山在兴贤下里。此山实溪中巨石。相传昔尝洪水,此山独不没,因名。(已上五山俱县南。) 东山雄壮秀丽。中一峰高出群山,名曰“妙高峰”。 横山与妙高峰相联属,下有灵应庙。(上二山在县东三桂里。) 赫曦台山云谷之东。山高万仞,四周峭峭13,绝顶平坦,云涛采翠,昏旦万状。宋朱文公游此,因命以今名。 西山宋蔡元定结庐山中,后理宗御书“西山”二大字表之,石刻尚存。昔人避兵,尝为寨于山顶。(上二山在崇泰里。) 龙湖山又名“湖峰”,山顶有石庵、石门、柴扉映带,前后又有双井,号“龙湖”。 高仰山山之巅若仰掌然。(上二山在崇化里。) 白塔山山巅有石,特立如塔状。相传尝夜有火明其上,故又名“天灯山”。下有龙岩洞,洞口有试心石,下有棋盘石,相传唐时有三女炼丹于此仙去。今龙济院所祀即此三女也。又有飞来石,在龙济院前。相传唐贞观六年,一石自空飞来,国朝洪武二十四年又有一石飞来,因名。 公裳山山色青润,巍然峙立,远望若人着公服状,故名。 廌山山形如獬豸,下有廌山书院。(上三山在禾平里。) 五龙山在□□里14。山五脉分峙,中有小山如五龙捧珠之状。 大潭山在县西隅。旧志,越王筑城其上以拒汉。史称吴王六千户屯大潭,即此地也。山势蟠屈,亦名“卧牛山”。重九日,邑人多游其上,又名“登高山”。 瑶峰山上有三济大师庵,水旱,祷之有应。 灵泉山其山高耸,下有泉水绕之,故名。(上二山在永忠里。) 翠屏山在三桂里。又名“罗汉山”。山势蜿蜒,下有芳洲远注15,考亭书院之前山也。(已上十二山俱县西。) 鼓角山在三衢里。三峰巍然鼎峙,状如鼓角,上有龙池。相传唐时一日雷雨大作,双龙堕池中,因大雨弥漫,乡人惧,禳之始退。县以闻,命立观祀之。后改为龙隐寺,雨旸祈祷辄应。 童子山相传宋绍兴间重修拱辰桥,落成之日,有仙童七人游戏桥上,寻飞升山顶,故名。 凤凰山山势如凤翔。(上二山在同由里。) 砚山在洛田里。其西有石,端平如案,上有二处微黑,隐隐若砚状,旁立方石,号书厨,相传汉仙人华子期师角里先生于此。一名“孔夫子案山”。山有泉,凡七穴,每穴之水,一掬则尽;既而复出,但盈坎而止,亦不溢也。 蕉源山在崇任德里。相传晋尹真人尝炼丹于此。道书谓此山为十三福地。《事林广记》谓为三十一福地。(已上五山俱县东北。) 武仙山山巅有石笋峰,高千余丈。旧传有仙人武装跨于其上,今足迹尚存,深可寸许。石笋之北,有楼台石,层迭磊磈,望之如重楼复阁,故名。山之阳又有白塔岩,石岩如塔,故名。 九峰山其山九峰联峙。宋时有异人语朱文公曰:“龙居后塘,其先生归藏之所乎。”后文公卒葬于此。 毛虚漈山秀拔冠群山,登其巅者非扪石攀萝不能至。国朝永乐大水,山之源推一石16,宽平可坐五十人。(上三山俱在嘉禾里。) 集公山宋江侧尝结屋聚徒读书于此,忽有梧叶堕梁下,书“集公山”三字,侧笑曰:“此何义?”俄复堕一叶,书云“集诸贤于此,”故云;既又堕数叶,皆书“官”字。后侧与群弟相继登科,如叶祖洽、游酢、施述其尤显者。有小斋题名石刻,今不存。 龟山宋范元觊、江灏读书于此。按郡志:“二人读书时忽遇山神告之曰:‘江君当有官职,泽流后裔;范君名虽成,未免于难。’后元觊登科竟殒于兵;灏历守三郡,享有寿考,子孙俱登科,世禄悉如神言。”山腰有泉脉如一线。(上二山在北洛里。已上五山俱府城西北。) 九台山在县东南均亭里。层峦迭嶂,如楼台状。 三峰山在书坊之前。 苍峰山一名“龟岭”。根盘绝壁,苍翠摩空。上有庵祀龚、刘、王三圣者,雨旸祈祷辄应。(上二山在崇化里。) 葛源仙山在兴贤中里。其巅有方石如截。相传元时,乡人葛兰翁樵于此,遇二叟奕棋石上,至晚,叟曰:“子盍归乎!”言既不知所之。兰翁抵家已三载矣。 洪山在兴贤下里。下即洪滩。 大同山其山雄峙,高千余丈,上有瀑布泉。 画山高百余丈,层峦峭翠,远观如画,因名。(上二山在崇政里。已上六山俱县西南。) 玉田峰在县西南兴贤上里。尖如削玉,高出云表。又名“美女山”。山之阳,宋魏掞之旧居在焉。峰下有龟山,山旧有寺,宋陈轩读书于此,及第后重游,有诗云:“山树似添新喜色,野猿犹听旧吟声。” 狮子岩在兴贤上里凌云寺后。山顶有石嘴悬出,类狮子状。下有龙洞,洞中有物,状类泥鳅,有四足,号曰小龙。岁旱,或得一、二迎以下山,即雨,俗因名其处曰龙湫。 白水岩上有流泉百余尺,因名。 天湖岩上有井,其水清而莹。四时不竭,因以“天湖”名岩。(上二岩在兴贤中里。已上三岩俱县南。) 象岩在县西永忠里。以形似名。 桃源洞在县西三桂里。四面皆山,由小径入百步许,旧有小庵,植桃种竹,前后映带,俗号为“桃源洞”。洞口有井,泉清冽而甘。 松冈在县西永忠里。其上皆松树,风撼之若波涛声。 仁义石在县西崇泰里。二石对立涧旁。古木蔽亏,苍藤蒙络,奇峭可爱。乡人名其左曰“仁”,右曰“义”,岁时祀之。仙架石石方三四丈,厚五尺,平整如截。下有三小石鼎足架之,中虚可容十数人,相传唐罗仙架为游息之所。每风雨骤至,即闻石有鼓声。宋时因名其里曰“唐石”。去三步许,又有一石卓立端直,长五尺余,人谓之“笏石”。 龙石石壁上有龙形,脊胁间有纹如火焰,长二百余尺,非假镌刻,自然天成。(上二石在县西北嘉禾里。) 床石在县西南崇政里,溪涧中有石,平坦如床。 云谷在县西北崇泰里芦峰之巅。翠峦环绕,内宽外密,地气高寒。上多飞云,登者缘崖攀葛,崎岖数里,始到其上。宋朱文公爱其幽邃,因号“云谷”,构草堂名“晦庵”,以为讲道之所,自作记。庵今尚存。 宝盖洲在县北崇文里。按旧志:“王审知筑城立寨于此。一叛将据之,既而败亡,以其所窃宝盖弃溪中。后复为洲,入夜或发光彩。” 米洲在县东三桂里东山观前。俗传洲之沙高与路平,米谷必贱;低则必贵,因名。 油洲在县西三桂里。去考亭西十里许,名“瀛洲”。 龙舌洲在考亭溪中,沙汀涌现如龙舌状。宋立社坛于上。朱文公号沧洲即此。 洗马窟在朝天桥下沙洲中。邑人洗马于此。 交溪在县东南。其源有二:一出县之嘉禾里毛虚漈,经崇泰里而下,一出崇安县分水关合武夷九曲之水而下。交注于东山下,为一大溪。 油溪源出油岭。 锦溪与刘源坑水合。古有锦江17常于此濯锦,故名。国朝永乐间,洪水壅塞;景泰间,知县龙韬始浚通之。(上二溪在梁东同油里。) 武溪在县西嘉禾里。源出毛虚漈下,经崇泰里。 考亭溪在考亭书院前。源出麻沙、莒口二水,至是弯环五里,无滩濑声。 双溪在水南朝天桥下。源出嘉禾里,达于考亭,至此分为二支,会于交溪。永乐间,洪水右支壅塞。(上二溪在三桂里。) 徐墩溪在兴贤下里。源出五峰山,至此始通舟楫。(已上三溪俱县南。) 芹溪“芹”一作“勤”。在县东北乐田里。源自砚山而下,九曲缭绕,世传为第二十八福地也。 南溪在兴贤上里。穿岩渡壑,弯环而流,达于长湍。 玉溪在兴贤中里。源出陈源,达于长湍。昔溪尝有怪,陈胜以玉环投之,怪遂息,因名。(上二溪俱县西南。已上九溪其水皆入于交溪,南流以达建溪。) 莲湖在永忠里。方百丈,旧多产莲,永乐间淤塞。 赘湖在崇化里。乃溪之别派,因以赘名。 天湖朱文公母祝氏葬于湖之阳。(上三湖俱县西。) 水东潭一名“浮桥潭”。在东山观前,深不可测。相传潭之浒有天机洞,今莫详其所在。 九石潭在县东□□里18,上列九石,故名。 龙潭在县东北乐田里。相传昔有二龙潜其中,一夕见梦里之丘氏曰:“此地人众,当辞去。”翌日阴云四合,果有二龙飞升而去。 放生池在县治西隅双溪阁下,宋时凿。 大障山泉在永忠里。泉出山顶,清冽可疗病。宋绍兴间,太守虞翔有宿疾,饮之遂痊。 匙涧泉在三桂里资化寺前。一穴甚圆,田畦屈曲,辏之如匙。宋朱文公尝憩此,命以今名。(上二泉俱县西。) 汲古井在考亭书院西,其名乃朱文公所命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2: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溪县
  尊师山在县治北。由县西北万山而来,盘回起伏,屹立县后,为县治主山也。旧传有何尊师者,修真于此,因名19。 石壁山石峭立如壁,高数十丈,县治前山也。下有龙潭,潭之上下皆石滩,甚浅;潭居其中,弥漫停蓄,深不可测。旧传尝有龙出没其间,岁旱祷雨多应,又谓之“龙井”。 湛卢山连亘东关、杉溪二里及政和县堺。山形峭峻,常有云雾凝其上。唐《拾遗记》20、《九域志》并云:“昔湛王铸剑于此。”或云,欧冶子铸剑有号湛卢者,因以名山。 剑池。相传铸剑时凿石为池,以淬其锋。今山上有石井,恢廓如池,疑即此也。又有炉冶遗迹,及唐贞观中石刻尚存。 桃花洞,宋祥符间,县尹周公才祷雨获应,立祠其上;或云凿趾之日,有石洞发于西南隅,冽泉随涌流出,有桃花数片,因以名洞。 妙峰山峻拔霄汉,冠出群山。 七峰山七峰连亘回峦迭,上摩青苍。(上二山在东关里。) 东山在遂应场五里许。亦名“五家山”21。自趾至顶皆石,少树木,旧产银矿,有穿穴十余,深邃盘曲,莫究深浅,取矿者必举火以入。 圆珠山在遂应场中。山高数丈,其顶圆净如珠,亦名“珠林山”。 南屏山在遂应场南一里许。峰峦横亘,乔木蓊郁,如屏嶂然。上有石狗,下有石龟,旁有石佛、石僧诸像。又名“石林山”。 石马山在遂应场北。山有巨石如马。(已上八山俱县南。) 中峰山众山之中,一峰卓然秀拔。唐景福中,有高僧曰行儒者,创庵其上。山有伏虎坛及塔,或时见祥光。 万山山周回五十余里。或谓山所产之物万种,或谓山尝有万氏居之,故名。宋元丰初,有僧海照者结庵其上,故址犹存。(上二山在县东皈伏里。) 亭山在东关里。山势秀耸,下有石矼,旧立亭其上,因名。世传有头陀柯善者坐化于此,又名“柯亭山”。上有石矼,空洞深邃,中有流泉,大旱不涸,旁有修身岩。 皆望山在杉溪里。其山岿然高峻,登其巅,则环邑诸山皆在目睫,故名。 王认山在皈伏里。其山秀拔屹立诸山之上。宋益王昱22,由浙入闽,道经此山,识其奇胜而叹赏之,邑人因以名山。(上三山俱县西。) 鸾峰山在县东北永和里。山势峻拔,南接龙泉,北接南浦,周回三百余里,旧传尝有仙人乘白鸾翱游其间,故名。上有古坛,东有龙井,乡中人祷雨多应。 筋竹山在县西北豪田里。上有石室,可容数十人。旁有古井,相传尝有异人于此修道,后仙去,今遗坛尚存。东岩有窍常干,岁旱祷之则泉出,以瓶盛之,俄而泉竭即雨。 南峰山在县西南杉溪里。其山耸出群峰之表。相传武夷魏、虞二仙尝憩于此。山旧有南峰亭,岁久而圮。天顺四年,道士章清源重建台宇于亭之旧址,名曰“瑞幡”。蕊花峰在东关里。峦峰稠迭,状如花蕊。石牛峰在遂应场西,有巨石如牛。(上二峰俱县南。) 化岩23在县北东关里。岩石五采纹相间,故名。旧传乡人祀马氏仙女于岩罅,俄而岩合,因立祠其上。前有三井及龙湫瀑布,祷雨常应。后有石鼓、石磨二岩,皆以形似名之。 宝胜岩岩有石室,前后有门,常有云气。相传吴道者尝居之,辟谷数年,一旦化去,不知所在。 瑞岩下有石室,可容三四十人。石上有黑纹如画丛篁之状。西边有泉迸出,下有石窦,昔僧西洲结庵其上。(上二岩在县南遂应场)。 灵应岩在遂应场东南。旧传有柴、胡二仙于此羽化。上有石棋盘,东有龙颈山,西有虎头石,前有飞泉三级。山之巅有小窍,常枯。岁旱,乡人祷之得泉,即雨。 百丈岩在皈伏里。旧传马氏女仙于此得道上升,峭壁间有马蹄剪尺痕。上有三圣井,又有石岗如陶成者,中不容一物。乡人祷雨或弗应,以木石投之随滚出,雷雨立至。(上二岩俱在县东。) 狮子岩在县西庆元里。以形似名。前有石室,其中一窍可三里许,仅容一人侧行。 史君岩旧记云:昔刺史王汝休尝收复此地,因以名岩。 香婆岩宋嘉定间,里人陈翁女,名大仙,自幼不醮,日以鬻香为业,有剩香辄焚之岩下;或依岩宿,数日不食,人视为痴,惟李五郎者独礼遇之。一日鬻香还,呼五郎,亟追至岩,已化去矣。因食其所遗饭,亦随以化。邑人遂名其岩曰“香婆”。(上二岩在县东北豪田里。) 回沙在放生池上。相传溪潭中回沙成坂,必有士人居首荐。宋时沙回者四,而吴岩天、李扶、李谧24、叶元皆领乡荐首选,人以为验。 松源溪在县南。一名“大溪”,源出浙之庆元县松源乡,经梓亭寨迤逦而下,出关口渡,合流抵政和县西津,接七星溪下建安东溪。 新坑溪源出庆元梓亭寨,经县皈伏里至新坑桥。 直源溪源出皈伏里花岩,东流至县南。(上二溪俱会松源溪。) 松峡溪源出东关里铁岭,至关口渡,会松源溪;又有乐平溪,源出遂应场,随入松峡溪。 杉溪源出庆元里上亓,南流至杉溪桥。 白石溪源出皆望山,西流出官桥。 渡头溪源出筋竹山,经永宁里,南过瓦墩。(上三溪俱县西。) 云溪在县北。源出狮子岩,南流至政和县堺。 清泉溪25在县西北。源出筋竹山,东北经永和里,出波塘桥。(已上八溪其流俱入松源溪。) 放生池在县市南惠政桥东大溪之旁。宋时凿,今沦入于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2: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崇安县
  黄石山县之背山也。 石龙山堺崇安、浦城二县间。俗呼“石龙冈”。宋赵抃尹县时,尝于此祷雨赋诗,有云:“直上更无容足地,速回犹在夕阳天。”余见浦城《山川志》。 济拔山其山有石坛如琢,飞瀑如玉帘,又有龙湫凡九穴,水极清,可鉴须眉。(上三山在白田里。) 银山在石臼、大浑两里之堺,又名“金鸡峰”。 白石山在大浑里。山皆迭石,若楼台状。山巅有雷坛、石室及三井,旧传武夷白石先生居之。(已上五山俱县北。) 武夷山周回百余里,其峰峦大者三十六,道书谓为“第十六洞天”。相传尝有神仙降此,自称武夷君。又《列仙传》:“篯铿二子,长曰武,次曰夷。”因以为名。二说不同。朱文公序26有云:“武夷之名著自汉世。祀以干鱼,不知果何神也。山有枯查插石罅间,以庋舟船、棺柩之属。柩中遗骸,外列陶器,尚皆未坏。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蛮俗所居27,而汉祀者,即其君长;盖亦避世之士,为众所臣服,没而传以为仙也。今山之群峰最高且正者,犹以‘大王’为号。半顶有小丘焉,岂其君长所居耶?”有小溪缭绕群岫之间,凡九曲。李左史诗:“溪流玉雪三三曲,山锁烟霞六六峰。”洪迈诗:“一溪穿空无澎湃,九曲度尽方盘纡。” 大王峰。一名“天柱峰”。昔有张真人坐逝于此山,亦号“仙蜕岩”。峰南一隅棱层三出,可编梯级而上。旧志:“昔魏王子骞与张湛等十二人隐于此山得道。峰之巅有古木、仙果、异竹、奇花、芝草之类。”李纲诗:“孤峰拔地与天通,为问仙人羽化踪,鸾鹤不知何去也,玉楼金锁白云封。”刘子翚诗:“隔竹斜阳泛小舟,朅来天柱访仙游,风声树杪栖笙鹤,云气峰头涌玉虬。” 幔亭峰。一名“铁佛嶂”。旧志:“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置酒肴会乡人于此。建幔亭彩屋,设宝座,施红云、紫霞褥,呼乡人为曾孙。”宋白玉蟾诗:“人间几度曾孙老,惟有青山自古今。”辛弃疾诗:“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陈梦庚诗:“山中别是一桃源,彩屋虹桥影不存。山下人痴犹自说,排檐原是武夷孙。” 仙鹤岩。峭壁上有绘鹤,霜翎朱顶,千古不渝。禅岩。又名“望鹤台”。昔有老僧坐禅于此,故名。 山羊岩。在大王峰之西,大小凡六七峰,时有仙羊见,又三曲亦有仙羊岩。 虎鼻岩。水中石有两窍仰吸如虎鼻。 狮子岩。其形蹲踞昂首,状若狮子。徐进斋诗:“山中弹压无豺虎,留得孤猿半夜啼。” 升真洞。在大王峰之东石壁上。谺一室中,雷文瓷缸五,盛仙蜕;其一置石窑中,窑口狭束不可出。洞前悉以黄心木纵横为栈,若可通往来者。其上又一穴,横插双木为桥。桥之西壁别开一罅,中有香炉、药瓿之属,可望而不可即也。洞下直裂一隙,其旁有鼎炉,号“丹炉石”。白玉蟾诗:“得得来寻仙子家,升真洞口正蜂衙。一溪春水漾寒碧,流出红桃几片花。 投龙洞。在大王峰绝顶。洞门小而直下,垂绠百尺,乃可至水。宋朝屡遣中使投金龙玉简祈雨于此。旁有天鉴池。 大小观音石。二石对耸。其巅草木苍翠,有宝冠螺髻之状。 兜担石。一名“赌妇岩”。古记云:“昔有娶妇者,与仙人赌而随其去,遗下兜担,化而为石。”下有常庵及蔡杭书堂。 水光石。在溪头。(已上俱在一曲。) 铁板嶂。在大王峰之右。 三峰。其峰森秀,中者尤高。 玉女峰。亦名“三娘石”。三石差肩而立,其色红润,望之有姝丽之态。下有妆镜台、仙冠石。宋辛弃疾诗:“玉女峰前一棹歌,云鬟雾髻动清波。”蒲心泉诗:“玉女亭亭拥雾鬟,此心如雪照清湾,愿将一曲秋溪水,洗却人间脂粉颜。” 马头岩。状如勒马。 凌霄岩。 仙猿岩。 虎啸岩。在玉女峰侧,草木丛茂,上有崇真庵,后有南山书堂。宋蔡渊并弟沉祠堂在焉。宋李纲诗:“昔年老虎啸幽岩,千里清风皱碧潭。岩上如今无虎迹,一林花雨落毵毵。” 题诗岩。在溪畔,诸名贤多留题。又四曲亦有题诗岩。蔡沉诗:“四曲游人欸乃歌,旧矶千古老渔簑。题诗岩下人来往,春雨年年长绿莎。”(已上俱在二曲。) 张真君上升峰。一名“紫岩峰”。 车钱峰。古记云:“圣姥常鞭牛,以车载钱于此。”因名。上有白玉蟾丹炉。 升日岩。下有金光石。 小藏岩。下临深潭,上亘绝壁,半岩数处谺断,其间或插木架板,望之如栈,中开数室,内有器,圆者如斛,方者如笥,又有如盘,如杵之状者。古记云:“昔有仙鸡栖鸣其间”,故又名“仙鸡岩”。其侧有船,架于岩之半壁,亦名“仙船岩”。翁彦约诗:“西溪缥缈接明河,鼓棹仙人泛玉波。却御长风天上去,虚舟千古插嵯峨。” 仙馆岩。半岩有石室,其间几案具在,盖仙家翰墨之馆。一名“仙学堂”。李仲光诗:“天人异所禀,事物皆生知。强名仙学堂,此语将谁欺?我欲借尺地,虚檐敞茅茨,琅琅诵玉章,勉力探希夷。” 水乐石。有琴瑟之韵。 试剑石。旧志云:控鹤仙人试剑于此。石分为二。 会仙石。方平可坐二三十人。(已上俱在三曲。) 宴仙岩。与钓鱼台相对。 李仙岩。 大藏岩。下际深渊,岩石罅中有仙骨数函。乡民遇旱则就船以为梯,连属而上,取仙函奉以祈雨。鸡窠岩。在大藏岩之半壁,有洞穴外狭内宽,木纵横其间,如鸡窠然。古记云:“有仙鸡鸣于此岩之上。”翁彦约诗:“仙人清磬读黄庭,长听金鸡半夜声。一夕都随黄鹤去,满窠明月白云生。” 云岩。岩之半有石室,可坐百人,匾曰“云岩庵。” 仙机岩。半岩有石室,机杼犹存。白玉蟾诗:“织就霓裳御冷风,玉梭随手化成龙。天孙归去星河畔,满洞白云机杼空。”翁彦约诗:“辛苦支机耐寂寥,肯同嬴女只吹箫。金梭昨夜成龙去,上与天孙织绛绡。” 钓鱼台。国朝苏伯厚诗:“仙子何年把钓竿。古台依旧势岏。严陵老去能游此,不住桐江七里滩。” 拜章台。上平坦,有香炉,浑然天成。(已上俱在四曲。) 大隐屏峰。其峰夷上锐下,拔地峭立如屏,武夷精舍在其下。陈梦庚诗:“大隐屏前风月闲,何人手种万琅玕,深深五曲东流水,合作千年洙泗看。” 接笋岩。一名“仙接石”。状如笋立,其半有痕,如断面复续。 玉华岩。 罗汉石。以其顶髡骨露,故名。 天桂石。尖秀如琢成。旧志云:“昔魏王于此上升。”下有更衣台,平正如几。(已上俱在五曲。) 三层峰。三峰鳞迭,斜依云汉。每旱暵欲雨、则先出阴霾,欲霁则开豁,远近视以为候。仙掌岩。岩面三处石纹红润如掌,有瀑流,堺于仙掌、仙馆二山,直下千尺。顶有崇真馆,下有仙浴堂。白玉蟾诗:“仙子扪萝上翠崖,岩头旧有炼丹台。至今石上留仙掌,十指春葱渍绿苔。林君用诗:“汉武升遐几度春,金茎事迹总无闻。悬崖更不承朝露,空印纤纤十指纹。”陈梦庚《仙浴堂诗》:“神仙无垢骨犹香,底用山间开浴堂?我欲从之三洗髓,骑鲸散发水云乡。” 石堂院岩。亦名“陷石堂”。宋天圣间,一夜大雷雨,院东白面岩开剥,一巨石飞下,覆压院宇五十余间,陷没成潭,人罹其害,惟僧居仁及行者得免,云有人掖之以去。今石崖横绝,仅可容足,转千余步,则地势平旷,种桃满原,人号“小桃源”。后有刘炝祠堂。白玉蟾诗:“高僧参透赵州禅,拔寺移归兜率天。天圣四年二月朔,一宵雷雨撼山川。” 响声岩。其中空洞,人笑语则谷应。 仙迹石。与仙掌岩相对,有脚膝痕。李左史诗:“当时天姥立溪边,石上遗踪见宛然。笑杀茂陵缑氏迹,只凭方士口中传。”(已上俱在六曲。)比廊岩。广袤连属,如廊庑然。 猴藏岩。 铸钱岩。有石梯棱层。 城高岩。山形高峙,长亘五十余丈,若城壁然。 上水龟石。(已上俱在七曲。) 鼓楼岩。岩间有楼,其下四楹,有路可以攀援而上。旧记云是仙家鼓楼。旁有鼎灶。叶梦鼎诗:“鼓楼岩下鼓楼开,举世邯郸梦未回。安得老鳖俱唤起,万人醒眼上山来。” 天壶岩。在鼓楼岩之侧,中有道院。 下水龟石。 猫儿石。伏于山巅若猫然。 鼓子石。两峰屹起,一峰旁有石如鼓。 絪縩石。石纹缕络如卷丝状。 大小面石。两石相向如人面。 鱼磕石。 将湖石。(已上俱在八曲。) 灵峰下有玄都观。 灵岩。又名“风洞”。两石相倚,长数十丈,中一罅窥见天光,隐隐如线,谓之“一线天”。石洞中可坐十数人,谷口创门,朱文公题匾曰“灵岩”。徐进斋《一线天诗》:“石上烟消绿藓斑,几人车马此盘桓。谁知一线通天处,照见人心万古寒。” 白云岩。半壁如有白云之状。 钟模石。隐然如钟。 三教石。 香石。 大小廪二石。卓立如仓廪。元詹先野隐其下,名“廪江之滨”,即此地也。宋陈梦庚诗:“白石青霞为岁计,佳肴旨酒出仙壶。侵天有廪无支遣,岁恶还能赈贷28无?” 鸟石。紫清真人尝炼丹其下。(已上俱在九曲。) 换骨岩。在幔亭峰北,中一岩室。平广可六、七丈。室前路断数尺,旧有黄心木为桥。迄今不坏。室中有四柱楼一所,如世俗庋阁。上列置蜕函,函中仙蜕皆质小而红色。世传方外之士得道尸解者,皆于此换骨云。元萨天锡诗:“千丈丹梯万丈岩,天开地辟鬼神劖,夜光玉气横溪过,多是神仙换骨函。” 唐刻石。在换骨石下。唐明皇遣使封名山大川,登仕郎颜行之刻石以记。三姑石。三峰并峙。相传秦时有三女游于此,因化为石。李纲诗:“风舞芳林鬓脚垂,朝云行雨湿仙衣,不知当日缘何事,化石峰头更不归。”安麖诗:“雾鬓烟鬟彷佛梳,老翁指点说三姑。娉婷不嫁非无意,谁是人间大丈夫?”(已上俱在山之北)。 齐云峰。高出霄汉。顶有圣者庵,时见灯光。 水帘洞。在县南九曲上流。一崖高插,有瀑布状如垂帘,高可七、八十丈。又名“唐曜夫岩”。 毛竹洞。亦在九曲上流,遍生毛竹。唐李义山诗:“只得流霞泛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翁彦约诗:“毛竹连云路欲迷。洞门深锁落花迟。曾孙几度春风老,未了仙人一局棋。”(已上俱在山之南。) 峡山溪回石东29,堪舆家谓为县之水口山。(上二山在会仙里。) 竹湖山在丰阳里。下有天湖及慈惠庙。(已上三山县南。) 登高山在县治水东之左山。重九邑人登高于此。山之南有官山,前巨石临溪,其首左顾如龟形,右有铁砧山。 席帽山在官山数里,县之前山也。其侧有金鸡山,一名鸡笼山。山半石上有巨人迹及马蹄、拄杖迹。 起贤山仙洲山之支陇也。起于平村,有茂林修竹。刘屏山、朱文公尝集于此。 屏山三峰森立,中一峰最大如翠屏然。宋刘子翚世居其下,因号“屏山先生”。 拱辰山三峰雄伟,宋少保刘民先常讲学于此。 仙洲山山有两峰,一尖一方,山顶有棋抨石。旧传:尝有仙奕棋于此,樵者过而观之,及奕终而斧已空矣。因名“斧空石”。 仙亭山旧传有仙居焉,下有天湖。 啸天山一陇横亘平远。 大王山 龟山以山形似名。宋胡定国30世居其旁。(上七山在外五夫里。) 薰山31 寨山上有石马。五季及宋皆尝立寨于此。(上二山在从政里。) 寂历山在上梅里。 百丈山在建平里中庵,乃马氏三女修真之地。刘屏山、朱文公、蔡西山每登临于此。 石磴。文公诗:“层岩俯深幽,微径忽中断。努力一跻攀,前行有奇观。 石台。文公诗:“出谷转石棱,俯身窥木末;夕眺岚翠分,朝跻云海阔。” 瀑布。文公记:“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又诗:“岩巅出飞泉,百尺散风雨。空质丽睛晖,龙鸾共掀舞。” 小涧。文公诗:“两岩交翠阴,一水自清泻,俯仰契幽情,神襟顿潇洒。” 山门。文公诗:“置屋两三间,巧当奇绝处。峡束百泉倾,涧激回风度。” 西阁。文公诗:“借此芸窗眠,静夜心独苦。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已上俱在百丈山,号为最胜。通上十四山俱县东。) 西山县治之右山也。山上有庵,庵内有井,其泉盛暑愈甘冽。白塔山其山高插云表,陟其巅,则闽之山川皆隐约在指顾间。中有云岩洞,洞前有试心石,下有棋盘石,又有龙济道院,乡民祈祷颇著灵响。山之左有笔架山,三峰秀耸,如笔架状。 回龙山中有了空禅师所建佛寺。(上二山在周村里。已上三山俱在县西。) 马鞍山以形似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3: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山县治之右山也。山上有庵,庵内有井,其泉盛暑愈甘冽。白塔山其山高插云表,陟其巅,则闽之山川皆隐约在指顾间。中有云岩洞,洞前有试心石,下有棋盘石,又有龙济道院,乡民祈祷颇著灵响。山之左有笔架山,三峰秀耸,如笔架状。 回龙山中有了空禅师所建佛寺。(上二山在周村里。已上三山俱在县西。) 马鞍山以形似名。 金笼山(上二山在吴屯里。) 铜钹山见浦城县《山川志》。 岑阳山(上二山在石臼里。已上四山俱县东北。)三髻山三峰鼎峙,状如螺髻,巍然为万山之宗。相传有神仙居焉。 金印铜鱼山(上二山在县西北石雄里。) 寿鹤峰在会仙里石门院之右,俗呼“寿鹤尖”。 灵龟峰与寿鹤峰对峙。 芦峰在丰阳里。其山最高。朱文公、蔡西山、江德动每游其间。 青鸾峰在芦峰之西北。其旁有白马峰,又有油幢峰。(上四峰俱县南。) 五峰曰金鹅。形如双屏,绝顶有仙坛、仙井、棋盘、插剑迹,又有石室,中存仙蜕。此峰绝顶,人迹罕到,曰莲花,以形似名;曰清湖,在诸峰之中,山顶有雩坛,为乡民祈祷之所,有石洞,风出其中,名曰“风洞”;曰石畲,势亦雄秀;曰廪,圆耸如廪,古谶云:“山前却是宰臣家。”宋翁挺居其下。因号五峰。 双峰两山并立,夜或有光见其上。 隐屏峰方正如屏,上有隐仙岩,其顶一峰樵采所不至;岩之上有仙坛,平广可十余丈,宋刘书堂在焉。(上三峰在五夫里。)白石峰在从政里。(已上四峰俱县东。) 文笔峰在儒学前之右,尖耸如卓笔。 马顶峰在黄柏里。古谶云:“马顶峰前宰相家。” 超峰在黄村里。(上三峰俱县西。) 状元峰俗呼“插破天”。 腾云峰旧有三女仙居此,俗呼“三姑峰”。 白云峰在大安水口。山旁一石如人形。(上三峰在县西北石雄里。) 小源岭 柯岭 檀香岭昔邵、汀寇作,乡人立寨于此。 枯树岭 蕉岭抵上饶堺。昔尝置寨于此。(上五岭在县北大浑里。) 南源岭在县南□□里32。 梅岭岭极高峻,行者病之。邑人丁希作亭于其上,以便憩息。朱文公诗:“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往还无几日,景物变千林。晓磴初移履,寒云欲满襟。玉梅疏半路,犹足慰幽寻。” 崇岭(上二岭在籍溪里。) 中峰岭在上梅里。清泉岭在下梅里 黎岭刘子翚《双峡桥记》云:“溪之东屹然而高者曰‘黎岭’。建之望山也。”即此。岭之路旧为通衢,依山而险隘,行者病之。元延祐五年,县尹夹谷山寿,命工火其石而凿之,遂为坦途,建安翁植为记。又半里许亦依山为路,久而圮于水。国朝正统三年,邑人暨孟舟捐资修甃,人以为便。 紫岭以土色名。(上二岭在五夫里。) 西坑岭堺内、外五夫二里之间。(已上七岭俱县东。)棠岭在黄柏里。昔尝置寨于此。 温岭即今营岭。延亘数里,五代时立镇于此。郭璞《行程记》谓:“此处山水极奇,六百年后当为锦绣地,且出状元。” 牛轭岭(上三岭俱县西。) 东岭在县东北吴屯里。 佛岭相传五季时,有水藏菩萨托称徐氏,以钓隐于此。因名。 小浆岭 大浆岭33左有萼司徒庙,右有定光佛庵。 黄泥岭 南岭 查木岭 梨木岭 分水岭堺于江闽之间,乃八闽第一山也。二水发源其下,一入江西堺,一入福建堺。岭有铭镌于岩石上。有五显祠及大安关。朱文公诗:“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若识分时异,方知合处同。”(已上八岭在县西北石雄里。) 百花岩在德星桥之左。旧多亭台花卉,为邑人游赏之地。 瑞岩在吴屯里。有扣冰古佛庵。刘子翚诗:“古侠风雷双剑在,夜龛钟梵一灯明。他时净社如容我,竹几蒲团寄此生。” 百丈漈新井祷雨多应,俱在瑞岩。 将军岩。在瑞岩绝顶,旧有三神人隐于此,即今义武庙所祀是也。又有石室,旧传有双剑藏其间。 伏虎岩。在瑞岩院侧,扣冰古佛尝于此驱驰猛虎34。黄洋岩在石臼里。有龙井,乡人祈雨诣焉。又有万丈漈 桧岩在□□里35。上有三峰,苍桧郁然弥望。 白花岩在大浑里。岩半一石屹然当道 登者扪之,则其石如欲坠然,俗呼“试心石”。又有龙井,相传中有神物,祷雨多应。 望仙岩与白石山相对。(已上六岩俱县北。) 九井岩岩有九井,其泉下注,如更漏然。紫云岩上有庵曰“天然”。 陶真岩昔仙人李陶真尝于此修炼,丹灶尚存。(上三岩在县南建平里。) 将军岩相传南唐二将既克闽,弃官隐于此,故名。上有将军井。 北岩上有庵,每静夜,雷声隐隐出于岩穴中,平地殊未闻有此。(上二岩在五夫里)。 西岩在从籍里。岩间有瀑布,旁有观泉亭。(已上三岩俱县东。)白叶岩在县西五里。昂首蹲足,堪舆家谓之“朝天狮子”。 石龙云虚二洞在县东下梅里。岩穴幽邃,旧传有神仙居之36。 金鸡石旧记云:“宋崇宁间,有二金鸡翔集其上。上有瀑布,下有龙井。相传井物居之,祷雨多应。” 张原石宋宝元、康定间有二蛇见,身若松鳞,人见其异,相与立龙祠于其处,祷雨多应。(上二石在石臼里。) 笏石在大浑里寺溪。 腰带石在吴屯里溪中。石长三丈,萦绕山腰,水涸则见。上有纹斑驳,隐然若腰带。(已上四石俱县北。) 试剑石在县南建平里。石有剑痕,相传尝有异人斩蛟,试剑于此。 鹅笼石在县东五夫里。 仙人石在县西黄柏里。石东北隅有窍绕石而出,攀拿而上,方可至其顶,有石室隐仙骨数函。 师姑洲在黄柏里。古有尼寺,因名。 浯洲在将村里。(上二洲俱县南。) 压衙洲在县东。其洲高于县治,故名。 黄龙洲在县西黄柏里黄龙溪中。 天湖在县东五夫里仙亭山下。又丰阳里竹湖山亦有天湖。 大溪在县西四隅里。其源有二:一出于石臼里岑阳瓯岭上,寮竹、同历、济拔等处,至吴屯里纳新丰、浴冰二溪,至大浑里纳寺溪,直抵林渡,是为东溪;一出于分水岭,经大安村至第四渡,会温林寨、竹山观音寨之水,至石雄里,支分入陈湾陂,由县西而下,其正流直抵林渡,是为西溪。二溪会于林渡桥下,过压衙洲,歧而为二,复合于洲尾,绕县治之左流出继贤桥,至望仙桥纳下源溪,又下纳潺溪;经赤石,则西纳高苏陂诸水,东合梅溪渡之水;经武夷,纳九曲溪及陈石二溪,出峡潭至黄亭,又东纳岑陂之水,西纳下陂之水;由是下抵建阳,以达于瓯宁西溪。 新丰溪源出金井坑,经吴屯下旸谷。 浴冰溪源出瑞岩下旸谷。旧传古佛尝扣冰浴于此,故名。 寺溪源出吴屯里小东岭,下会小寺水,经寺口会旸谷水。 东溪 西溪其源俱来自县之西北。 下源溪源出到水坑,至此入大溪。 潺溪源出上梅里冯源,由东坡桥下入大溪。 高苏陂源出黄柏里,由长滩下纳浆溪;至黄龙溪又纳棠岭之水,出赤石尾入大溪。 浆溪源出石雄里陈仔洋,接长滩。 梅溪源出五夫里西坑岭,别为内外白水,过白鹇岩而复合,经上梅而接下梅牛皮滩之水,至梅溪渡,入大溪。 九曲溪源出周村里大源山,出曹墩,合周、杉二溪,至黄村溪,达武夷九曲;出石鼓渡入大溪。又有柘溪,源出西坑,下左衢十里许,入九曲溪。 岑陂凡四源。曰籍溪,源出梨岭下;曰潭溪,源出拱辰山,合籍溪;曰瞿溪,源出梅岭,合众流至此,始与籍溪、潭溪合而西,过聚洲转而西南,又与黄石等溪合;曰黄石溪,源出柳源下游畋等溪,经岑陂而至于黄亭也。 下陂源出黄沙桃枝,而合于下陂,由黄亭西溪而入大溪。 萍潭在县北石臼里,两畔岩石相薄,水由岩口斗泻而下,激为盘涡,工师泛木至此,多没潭底,莫能出。 澄波湾潭在县治之左。 碧潭在县东北吴屯里,又名“镜潭”。天将雨则潭先涌波,人以为候。 马审潭在县东南五夫里金鹅峰之阴。 龙潭在武夷东南,二溪合流汇而为潭。旧传有神物潜其中。 百丈漈在县四隅里双溪。 飞鹅漈有巨石裂为三岩。又有九井,其圆如斧,岁旱乡人祷焉。 大小二漈并飞鹅漈俱在大浑里。(上三漈在县北。) 白鹇漈在县东五夫里之白水。 金斗源瀑布在县东从籍里。 密庵瀑布在县东南外五夫里。 县溪诸滩压衙洲滩。在县治左澄波湾潭上。 师姑洲滩。在黄柏里。 磨滩。其流浚急而旋绕,有若磨之转然。 马敞滩。 堺福滩。(上二滩在新阳。) 赤石滩。以地名。 三姑滩。 双门滩。(上二滩在三姑石前。) 曹峰滩。在曹峰溪口。 洋淙滩。在程村。(上八滩在会仙里。) 大滩。在丰阳里铁山。溪狭而浚急,石露而岏。(已上十滩俱在县南。) 放生池在县治东。自澄波湾至溪光亭下,禁捕鱼。 瑞应泉在瑞岩寺殿后。澄澈可爱。 白圭泉在县治西贞节坊之西。清寒可鉴。 甘泉在县东北吴屯里。味甘而冽,冬夏不涸。 欧岭井井有数眼,中广外狭,深不计寻丈。 西漈井(上二井在石臼里。) 许塘井在大潭里高山之巅。井不甚深广,而不以旱涝为盈涸,上有龙君祠,乡人遇旱则祷之。祠左右多蜂,有不敬者辄遭毒螫,殆神守也。(已上三井俱在县北。) 西井在县治西。 西坡井在仁义坊。 丁公井在贞节坊。 营岭古井在兴贤坊。泉冽而盛。(已上三井俱县西。) 高禽龙井在县西北石雄里。源谷清辽,其上恒雾气氤氲,祷雨辄应。 葡萄井在县治西南美俗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3: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和县
  黄熊山在县北,县治主山也。相传山尝有熊见,故名。堪舆家谓:“此山形如展旗,而无奇峰峭壁,是无剑戟森布,非武也,特文人之旗耳。”故又名“文旗山”。上有白云精舍,下百步许有福庆堂。 文笔山在县南□里37。奇峰秀拔,如笔架状。 铜盘山在县东感化里。高数千仞,非攀萝扪石不可得而升。相传胡仙姬尝炼丹于此,丹成上升,遗铜盘山上,人有欲持去者,遂化为石。山之上有飞升岩,下有龙井。 望浙山在县西长城里。一名浙山。其势拔地摩天,常有云气冒其上。世传古有大鱼姬者,授控鹤仙人丹诀,修道于此,望见白鹤从括苍飞来,喜曰:“浙仙来矣。”遂乘鹤升。山上有池,遇旱不涸。宋季范汝为作乱,元季红巾寇乱,邑人避居其上,全活甚众。 筹坑山有天柱峰、狮子岩、罗汉岩、将军岩、屏风石、葫芦石、石室、龙井。又有岭亦名“筹坑”。又有圆照庵,庵前有圣水,凡三石井,中一井外狭内广,深不可测,旧传神龙所居,遇旱以铁石投之,雷雨立至。旁有泉一穴,清甘可饮。昔有双牛斗其畔,见者以石击之,牛奔入穴,雷雨遂大作。 池栋山岩壁峭耸,横截溪流,如屋栋然。下有两穴,以泄东池之水。(上二山在县东北政和南里。) 佛字山一石上有纹成“佛”字。 九蓬山其最高一峰曰“龙马”,宋孝、光二朝间,龙马生马38。(上二山在东衢里。) 南禅山在□□里。峦峰奇秀,上有龙井。 奖山在东平里。其山峭拔入云,山顶凹处,有田百余亩。唐僧玄奖创庵其上,元僧惠空复创庵于其东。又东梅有女子,因旱凿山引水,以溉东梅之田,乡人亦创庵祠之。山有观音岩、石柱岩、白牛岩、石龙洞、双门洞、葫芦潭、七圣潭,皆称奇胜。(已上四山俱县西北。) 洞宫山道家谓为三十七福地。其山重迭九峰,状如莲叶,又谓之“九莲峰”。相传古有魏、虞二真人于此修炼,丹成上升,因号“魏虞洞天”。 翠屏峰。在洞宫山。石壁峭立,草树蓊郁,若屏障然。东西二宝台峰。在翠屏峰之南,其西有魏、虞二真人宫,旁有洞宫禅院;院前有飞升坛、香炉峰、巨幕岩、观音岩、罗汉岩、狮子岩、莲花石、石笋、石龟、丹室,世号十奇。 芝山岩间有石如龙,下有会仙庵。(上二山在政和西里。) 大风山在感化里。岩峦秀拨,绝类庐山五老峰。山有石室,相传古有赵元琦者,授控鹤仙人丹诀修道于此。尝云不畏大风则大山可登,故名。其左为观音岩,右为罗汉洞。又有宝剑庵。庵前有石井,灵物居焉,岁旱,则乡人往祷之。(上三山俱县东南) 满月山在县西南□□里39。山峰圆莹,若满月然。上有石坛,世传顾思远炼丹于此,飞升而去。 飞凤山一名“正拜山”,一名“皇华山”。元至元间,建宁路管军总管黄华叛,号“头陀军”40尝立营于山之上。 莲花峰在县东感化里。峰峦高峻,紫翠重迭。下有护国禅师院。院西庑外有宋朱良材墓熹之祖也。元季邑人张以仁、魏伯坚卜筑峰下,而谢坤、孙蕴余应皆从之游,人称“山中五凤”。 虾蟆峰在县西东衢里。宋淳熙初,人闻其上有仙乐音。祷雨多应。 釜銎岭 虎啸岭(上二岭在县南东衢里。) 黄岭 俞岭 石豹岭(上三岭在县东政和南里。) 山表岭 姥岭 逃奴岭岭之名,不知何义。旧传诗云:“忆昔炎刘法网疏,季生当醢却佣逋。至今犹号逃奴岭,簇簇人家谁姓朱。”盖借用汉季布之事也。(上三岭在东平里。) 常思岭在长城里。(已上四岭俱县西。) 西门岭 金竹岭 秋竹岭(上三岭在政和里) 鹤都岭在感化上里。 和尚岭在感化下里。(已上五岭俱县东南。) 白鹤、 白狗二岩与松溪县湛卢山联属。相传魏、虞二真人尝携鹤与犬游此山,故名。今岩之南有万松庵,北有会龙庵,皆在山顶,极为清绝。 南安岩在县西长城里。有石室方广数丈,中有马仙祠。 硘坑洞41在县西长城里。洞据岩崖石壁之间,其中宽广可容百余人,邑民遇寇乱,多避于此。 天柱石在县东政和南里。方广数丈,高数十丈,上下大小如一,望之若柱焉。 七星溪在县治前。发源铜盘山下,经感化、东衢、长城三里,迤逦西流,南会浴龙溪,西会东平溪,自是三溪合为一大溪,下接建安东溪。 浴龙溪发源九蓬山下出考口。 东平溪发源奖山,出常口,受松溪之水,至西津,会七星溪。又有东梅溪,源出师姑圳,入松溪。 山表溪其源有六,分为二水,西流入瓯宁县堺。 苦竹溪在县北。源出苦竹岭,自北而南有十里滩。 下元溪在县西南。源出筹岭,至蛟龙潭与李洋水合流,入双涧溪。 双涧溪在县东。源出西门岭,自东而西,至赤岩寨口折而东流。 和溪源出西表岭,至放生潭桥,折而东流。 淳江溪源出峡头,东流。(已上五溪俱东流入宁德县堺。) 放生池在水南考口溪侧,其上有亭。 定漏泉在县治东南下药山下,一穴涌出,冬温下冽42,色清而味甘。阴阳家取以定铜壶刻数,毫厘不爽。












九狮七条龙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2012-2-17在线时间3867 小时威望5222 点注册时间2008-5-1阅读权限100帖子15005精华9积分31179UID13569






寿宁县
    
  镇武山在县治北。 翠屏山在县治南。 丛珠山在县治东。 天马山在县治西。 板仙山祷雨多应。 香炉山 高山 小托山 大蜀山(上五山在县坊隅。) 官台山 渐山 孤长山(上三山在福安里。)牧童山 紫翠岩山 白岩仙山 基德八仙山 仙人迹山 佛漈山 古鼎山 百里林山 东山 立茂山(上十山在政和里。) 溪头岭 弹子岭 章坑岭 杨梅岭 黄客岭 清源青竹岭 车岭 九岭 东门岭(上十岭在县坊隅。) 石虎岭 新峰岭 花岭 大同岭(上十岭在福安里。) 西表岭 俞岭 虎阱岭 芹洋岭 尤溪岭 小东古鼎岭 官田岭 立茂岭 黄奇岭(上九岭在政和里。) 蟾溪在县治南。发源大蜀山,下经县东流至福安县以入于海。 茗溪源出高山。北流入蟾溪。 源底溪源出青竹岭下,北流,会祭头入蟾溪。 南溪在县南。源出紫翠岩,迤逦流至福安县入于海。 平溪在县北。源出西表岭,东流。 尤溪在县东。源出虎阱岭,东流。 丹溪在县东。源出芹洋岭,东流。 九岭溪在县三图。源出大所,东流。(上四溪俱入南溪。) 铁梗溪在县东。源出东山下,会杨梅洲溪,经东溪头双港,至福安县入于海。 上地溪在县北。源出百里林山下,入杨梅洲溪。 渔溪在县东。源出立茂山下,南流绕花岭至福安县入海。 犀溪在县东南。源出佛漈山,东流入官田场、龙潭溪,至福安县入于海。 龙潭溪与犀溪同源。 禾溪在县西。源出牧童坂山下,至溪口,经福宁州入于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3: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校 注
  1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信溪”。
  2 “矹”为“矹硉”之误。
  3 《浦城县志·山川》作“船山在永康里,距城四十五里”。
  4 “处”指“处州”。嘉靖《建宁府志·山川》:“通处州之龙泉。”
  5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大姥山”。
  6 梁普通六年,江淹任吴兴令,时属东扬州。改浦城为唐天宝年间事,江之《赤虹赋》及《青苔赋》均在邑时所作。见嘉庆《浦城县志》。
  7 《汉书·朱买臣传》颜师古注:“泉山即今泉州之山也。”按颜师古时所谓泉州,指今福州。景云二年改名闽州,而于晋江县置泉州。今之泉州及福州均有泉山,它处亦有以泉名山者,未知孰是东越王所保之泉山。
  8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蜜岭”。
  9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夐出群山”。
  10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自高泉里流至锦江”。
  11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登云里”。
  12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上有莲台、水月庵”。
  13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四围劖削”。
  14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在崇泰里”。
  15 据嘉靖《建宁府志·山川》,“注”应作“诸”
  16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山之源推出一石”。宜补“出”字。
  17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锦江”作“锦工”,应据改。
  18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九石滩在县东”,亦不详何里。
  19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蹲狮山“形似狮子之蹲足而坐,故名。旧传元索翁者修真于此,俗又谓之尊师山”。
  20 《拾遗记》为晋人王嘉所撰,非唐时书。
  21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吴家山”。
  22 南宋德祐二年正月,文天祥尹临安(今杭州),请以二王镇闽,不从,及元兵迫至临安,徙封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本志“昱”为“昰”之误。
  23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及康熙《松溪县志·山川》均作“花岩”。
  24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李怿”。
  25 康熙《松溪县志·山川》则作“清泉溪”。
  26 朱嘉原题为《武夷山图序》。
  27 一本作“夷落所居”。
  28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赈贷”。
  29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溪回石束”。
  30 “胡定国”应为“胡安国”之误。
  31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董山”,而雍正《崇安县志》不载。
  32 按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于南源岭、崇岭、梅岭下注:“上三岭俱籍溪里。”
  33 按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与雍正《崇安县志》俱有小浆岭,无大浆岭。
  34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驱役猛虎”。应改“驰”为“役”。
  35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去县二十五里”。
  36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相传有神物居之”。
  37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在县南八里许”。
  38 据嘉靖《建宁府志·山川》、道光《政和县志·山川》应作“龙马生焉”。
  39 嘉靖《建宁府志》作“在县南十五里”。
  40 道光《政和县志·山川》:“黄华于元至元十五年冬,集建宁括苍盐夫及畲民妇(自称许夫人)抗元,众三万侵建宁,旋由完都招降,以平陈吊眼功授建宁路管军总管。至是复叛,众十万,剪发文面,号‘头陀军’。”
  41 道光《政和县志·山川》作“坑洞”。
  42 嘉靖《建宁府志·山川》作“冬温夏冽”,“
下”应改为“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3: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之七

  
地 理
    
山 川

泉州府
  
晋江县
  泉山一名北山,一名齐云山。在棠阴里三十九都。周环四十里,为郡之主山。颜师古注《汉书·朱买臣》所谓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宋钱熙诗:“巍峨堆压郡城阴,秀出天涯几万寻,翠影倒时吞半郭,岚光凝处滴疏林。” 龟岩。在泉山之半,巨石如龟,中空可居。唐林藻、林蕴、欧阳詹皆尝读书于此。有石砚见存。又有崇秀坞、醉月石。 狮子岩。在龟岩之畔,有石然,如狮子状。 清源洞。在泉山,有上、下二洞。上洞名纯阳,在山巅,乃东瓯王避汉兵处。后有石室,宋裴道人仙蜕之所,号蜕骨岩。下洞名紫泽,去上洞半里许,有蔡如金真人祠及丹灶。上有百大石。山阴有梵刹四区,峻峰迭,寓目登眺,如在天上。郡人多游焉。 杖藜泉。在清源洞侧,若坎井然,相传蔡如玉手握藜杖,拄地而泉出,故名。 清源泉。在清源上、下二洞间,深不过五六尺,甘洁无比,山以泉名,盖本于此云。 双阳山在爱育里四十一都。状如双髻,名大阳、小阳,在南安为朋山,在永春为双髻山,盖三县接堺山也。 白虹山在常建里四十七都。自仙游县九座山迤逦至郡境十余里。(上三山俱在府城北。) 宝盖山在永宁里二十都。上有石塔甚宏壮,商舶自海还者,指为抵岸之期。 石城山在沙塘里三十一都。山势逶迤,连续如城。 龙首山在常泰里三十三都。蜿蜒盘礴有龙翔之势。俗又呼为龙头岭,相传欧阳詹别墅在焉。 吴明山在仁孝里五都,又名吴山。蜿蜒数十里,连跨数郡,郡治前山也。旧传吴氏昆季隐其上,后著灵迹,乡人立庙于其麓,曰吴明宫。山之巅有灵源泉出石罅,大旱不竭。 横山在仁和里十二都。山势长数里许,横于郡治之南,故名。 罗裳山在永福里二十八都。山之东有五髻峰,前有石,高寻丈。相传尝有异人画马于石,每天阴,乡人见马驰骤,复入于石,旧迹尚存。又有龙湫六井,其井各相去半里许,有在高原者,有在平田者,泉脉贯通,汲一井而五井皆动。若岁旱,井鸣有声,不三日即大雨。往往有龙出没井旁,树木时有龙爪痕。(上六山俱府城南。)万岁山宋陈洪进为节度时,筑坛山上,以效嵩呼,因名。 回龙山山势遇海而止,有回顾州治之状,因名。(上二山在鸾歌里三十七都。) 楞伽山在棠阴里三十九都。(上三山俱府城东。) 鼓雷山在府城西兴贤里三十四都。上有雩坛,或云石鸣如鼓,故名。 皇绩山按伪闽王审邽墓碑云:“皇者天皇,绩者勋绩。”或云皇当作黄。山多黄石堆积,故名。碑所言盖夸辞也。 梁相山宋梁克家墓在其麓,故名。(上二山在鸾歌里三十七都。) 大旗山在棠阴里三十九都。其峰高耸如旗,故名。山面为龟岩,下有石镜。(上三山俱府城东北。) 丰山在仙溪里四十五六都。每水旱,乡人祷于是山,即有丰年之应,故名。 花山在常建里四十七都。(上二山俱府城西北。) 盖辅山缭绕永宁卫治之后。 仙人山其山巨石盘绕,上有仙人迹。 象山形如伏象。(上三山在永宁里二十都永宁卫城内。)金钗山在永宁里二十二都。两峰延袤数百丈,若钗股然。其凹处有塔,号“六胜”。旁有魁星堂,宋梁克家读书之处也。上有石狮岩。 石头山在临江里三十六都。与赤城山相连,有三山石杰出,故名。下有石头市,南瞰江亭,昔郡守望祭海神于此。(上五山俱府城东南。) 龟山在兴贤里三十四都。三峰高耸,其状类龟,今为山川坛。 紫帽山在常泰里三十三都。为峰凡十有二,常有紫云覆其巅。 甘泉。在山中,味甚甘。按《方舆胜览》:“山椒有泉眼,相传有龙蟠其间,故名龙池。”疑即此泉也。 金粟洞。在山之阴。其东有凌霄塔,西有石鼓、丹炉、试剑、棋局、仙堂诸峰。相传唐元德真人郑文叔居之,时泉人有客洛阳者,邂逅一羽衣寄书与文叔,既归,授书,遗以粟米半升,还家视之金粟也。宋宁宗御书“金粟之洞”四字刻于石上。(上二山俱在府城西南。) 云盖峰在府城北常建里四十七都花山院后。宋林外诗:“一峰特立出尘寰,自昔相传云盖山,不是云来盖山顶,却缘峰峭入云间。” 灵秀峰在府城南絃歌里十九都。挺拔千仞,烟云出没,林木苍蒨,为一郡之胜。上有小岩,其石潮上则润,潮退则燥。 瞻迹岭在府城东鸾歌里三十七都。一名斟酌岭,旧传五代时,留从效尝于此斟酌军事。 观音岩相传宋元祐间,乡人尝夜见岩上有光,因凿之,得白衣观音像,故名。 瑞像岩相传宋元祐中有林道者,诛茅是山,夜梦神人使镌佛像于石,时镌者魏周梦亦如之。遂镌其像。其石面平如砥;而屹立参天,亦名天柱峰。又一峰对峙,危石排列其上,名罗汉峰,陈谠题“北山胜概”四字。 一线泉。在岩之下,其出如线,故名。(上二岩俱府城北鸾歌里三十七都。) 陈君岩在府城南聚仁里二十五都。邑人陈珏尝庐墓于此,乡党孝之,因以名山也。 四恩岩相传五代时,僧守息安禅于此,有虎狼驯伏之异。 梅岩石高数尺,中可容人坐,前有古梅,因名。 云根漱玉泉。在梅岩之下。有双石对峙,泉出其旁。(上二岩在府城东北棠阴里三十九都也。) 龙角石在府城西南常泰里三十三都,旁有龙爪迹。 岱屿在府城南永宁里二十二都。突起海中,介于石湖、北镇两山之间。自州东海行二日至高华屿,又二日至鼊1屿,又一日至琉球国。 乌屿在鸾歌里三十八都。四面潮水环绕,居民辐辏。旧有石路,潮至则没,行者病之;宋宝祐中始作桥以通往来。 澎湖屿出海门舟行三日始至2,屹立巨浸之中。环岛三十六,居民苫茅为舍,皆业耕鱼。施肩吾诗:“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国朝洪武间,徙其民于近郭,其地遂墟。(上二屿俱府城东。) 洋屿在府城西南常泰里三十三都。突起平田之间。 晋江在府城南登瀛里三十五都。其水入于海。晋南渡,衣冠士族避地者多沿江以居,故名。 洛阳江在府城东北鸾歌里三十八都。源出惠安县堺,至县境入于海。唐宣宗尝微行览山水胜概,有类吴洛阳3之语,因名。 龙湖在府城南。相传湖与海通,中为涌沙所隔,遂别为湖。尝有龙出入其中,故名。 绿潭在棠阴里三十九都。有“绿潭瀑布”四字镌于石。 龙潭一在善政里四十二、三、四都,有岩曰龙兴,祷雨多应;一在常建里四十七都,相传祷雨者投简于潭,逆流不沉;一在四十四都,潭前有凌云阁。 白云漈龙岩在常建里四十七都。旧传龙自此飞起,岁旱祷之,或有雾气升潭中如虹,三日必雨。(上五潭俱府城北。) 芙蓉池在府治南,府学东偏。地连光孝寺,旧见侵于人,今复之。内产芙蓉。 放生池在肃清门外。唐天宝六年凿。 镇西池在义城门4内。俗名七丈潭,池阔数亩,深七丈。中有小山阜,圆如星,水环绕四面,岁旱不竭。旧与木塔对峙。世传城西居民富庶,以此为镇星。(上二池俱府治西。) 蔡公泉在常泰里三十三都。曾公济记:“宋皇祐中,蔡襄知泉州,与僚属登山求水,有泉自石罅出,后人作亭其上,因名。” 樟木泉在永福里二十七都。旧传五代周显□中,岁旱,祷于庙,一夕雷震古樟木,有泉自木中出,因而成井,汲之不竭。(上二泉俱府城南。) 清玉泉井在织染局内。其水用以染练,胜于他井。 玉泉井在师帅坊内。其味清美。 圣泉井在崇阳门外。相传旧泉脉屡竭,唐涌泉尊者以杖扣之,自是虽极旱不竭,因名。 溥泉井在集贤坊内。味甘。 炼丹井在玄妙观内。或云昔通元先生吴崇岳练丹之井。(上五井俱府治南。) 大井在卫署内。相传留从效所凿,又名留公井。 会通井在会通坊内。泉冽。 义泉井在义泉坊内。其水清冽。 赵公井在奉圣坊内。宋郡守赵令衿凿。 城中三井宋淳祐间凿,泉甘洁。 状元井在晋安驿内。宋为贡院,故井以状元名,今石盖刻“状元”二字尚存。(上六井俱府治西。) 旃檀林井在府治东南承天寺旃檀林之南。泉甚甘寒,土人以炼糖霜。 石眠井在十六都西壁山之麓濒海石堆中。天然如甃,潮长则没,潮退则味甘琼5异他井。 鼓雷山龙井在十九都。宋庆历间,有龙蟠绕于井,因名。(上二井在府城南弦歌里6。) 涅槃井在棠阴里三十九都。唐僧黄涅槃以卯位忌风,凿此井以镇之。 真涌泉井在护安院前,水清而甘。(上二井俱府城东边。) 卫井在永宁卫仪门内之左。其泉清冽,酿酒、煮茗尤佳。 龙坡井在永宁卫育贤坊,其泉甘冽,冬夏汲之不涸。 巽水按《建安志》云:“叶廷珪知泉州,尝通巽水,云后十年当出大魁。后梁克家果魁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3: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安县
  葵山在三都。山有叠石如葵,号叠经石。 鹏山在四都。谓其形如鹏之张翼,故名。 四瑞山在五都。其上多产芝、兰、梅、竹,人以四瑞名之,亦名瑞峰山。 明心山在六、七都。其山高大明秀。 卓云山山势极高,云雾腾滃,竟日不散。 乐山上有福祐真君祠,乡人岁以鼓乐赛祷,故名7。(上二山在八都。) 胡洋山在九都山下。皆胡氏田塘,故名。 高盖山在十一都。山顶方平如盖,唐欧阳詹母葬其下,詹拜墓有诗云:“高盖山前日影微,黄昏归鸟傍林飞;坟前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道早归。”后人因詹诗,又呼此山为诗山。按韩愈《欧阳生哀辞》,詹殁时其父母俱在,而郡志载詹哀母诗,殊不合。窃详愈与詹为友,而哀辞作于詹初殁时,其言必可信无疑也。哀母之诗岂好事者假托而为之欤? 郭山在十二都。上有威镇庙,其神郭姓,故名。 天竺山在十四都。 洪岩山十五都。岩石嵯峨而大。 城山在十六都。山势环抱如城。 卧龙山状如龙之偃伏。 香炉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十七都。) 龙源山在十九都。下有泉自石而出。(以上十五山俱县北。) 半月山在三十五都。其形如半月,下有巨石,涌泉尊者尝祷雨其上。 晏然山山势巍然,时有云雾拥其上。 三绢山三峰并立,奇秀可观。 留旆山双麓如旆之带。 丽碧山峰峦秀丽,而其山之后,多洁白可爱。(上四山在三十七都。) 桂山旧多产桂故名。山畔古有郑氏居之,又名郑山。雄山山甚高,邑诸山皆出其下,一名大雄山。(上二山在三十八都。) 大半山山势丰隆,下临大溪,又名太湖山。 留相山旧传尝有杨肃者,遇仙对奕于此山。 鸡暮山(上三山在三十九都。) 覆鼎山在四十都。山四围平坦,如鼎之覆。 杨山在四十三都。昔杨肃尝游此山,因名。又名杨子峰。 华表山在四十四都。双峰夹拱如华表状,山之麓旧尝产芝,亦名灵瑞山8。 黄渐山堺于同安、南安二县间。山土脉枯瘠,草木不甚荣茂。其麓多产*屏蔽字眼*,又名*屏蔽字眼*山。 象陷山山势如象之隐伏,因名。(上二山在四十五都。以上十五山俱县南。) 武荣山唐尝改县为武荣州,疑因此山得名。 吴亭山上有吴氏墓亭,因名。其下为县学。佛迹山唐光启中,忽夜有光现山上,刺史王潮,令踪迹之,得石,上有巨人迹,长二尺四寸,广半之,今见存山之旁。又有灵秀山,屹然特立,秀丽可爱。其后又有灵秀岩,中有石室,祀宾头卢尊者;岁旱,祷雨多应。 龙山其势如龙,伏而复起者凡九,又名九跃山。按同安县亦有九跃山,其所记形势与此相似,盖二县接堺山也。 狮子山状如狮子。(上五山俱在县东三都。) 九日山连跨晋江县堺。重九日,邑人多登高于此。 无等岩。高丈许,镌“泉南佛国”四大字,唐僧无等建庵其侧,趺座四十年。庵今废。 石佛岩。在高土峰之巅,陈洪进镌佛像于大石上,建庵以覆之。 翻经石。梁普通中,僧拘那罗陀尝翻译《金刚经》于其上。 一眺石。在莲花峰之巅。高广皆丈余,登其上,则四方万境举在目中。故名。 小清凉石。方广丈余,古木数株掩映其上,登者必先憩于此。 石灶、石盆、石碾、石砚四石。皆在秦君亭侧。相传唐隐士秦系遗物也。 自然磉石。圆如弹丸,周围丈余,出于天成。碧玉峡。二石相并,如玉之立。 放生池。在寺前,上有翠光亭。 惠泉。宋郡从事表闻一重浚之,陈知柔为铭。 白云井。泉味甘冽,相传,唐进士傅荀尝旦汲井,见云覆水涌,有龙跃其中,又名钓龙井。(已上皆九日山、延福寺三十六奇中景也。)姜相峰。在九日山之东。唐丞相姜公辅贬为州别驾,卒葬于此,因名。 高士峰。在九日山之西,唐秦系隐于此。上有石,篆刻曰“高士峰”。元张光道诗:“淡淡梨花寂寞春,一声啼鸟隔花闻。高峰影射金鸡月,渤海晴横碧峤云。” 莲花峰。在九日山之北。上开八石若莲花然。宋朱文公诗:“八石天开势绝攀,算来未似此心顽。已吞缭白紫青外,依旧个中云梦宽。” 金鸡山俗传尝有金鸡栖其上。上下有渡。(上二山在一都。) 西山在三都。与佛迹、灵秀诸山相连属,去府城仅有十五里,以其在府城之西,故曰西山。有佛刹十六区,为郡郊胜概。 齐云山在二十都。高与云齐,故名。 双溪山在二十二都。下有双溪夹流。 凤凰山以形似名。 武城山山势矗立环抱,其状如城。一名京峰。(上二山在二十三都。) 御看山在二十四都。其山高下环拱,林木苍翠可爱。 大宇山在二十六都。下有大禹铺,今改禹为宇。 九仰山在二十七都。众山九面环仰,故名。下有石泉院,邑人多于此祈保佑其父母,又名报恩山。 大罗山山高而险,下有小溪,西南与同安县接堺,又名灵水山。 象运山以形似名。按同安县亦有此山,盖二县接堺山也。(上二山在二十六都。) 囷山山势峭拔秀锐,其状如囷,每风雨雷声多出其下。昔留从效刺郡时,航海者率以此山为标准。岁大旱,祷于山下,雨随至。其坛尚存。 荣第山附山居民子弟多业儒,故名。 蟹坑山山下有坑,产鱼蟹,因名。(上三山在二十九都。) 小郡山山旧多人烟,四民辐辏,如郡邑然,故名。 蔡岭山山之西与安溪县接堺。昔有蔡翁者庐于此,常以汤茗给行人,人德之,因其姓名山。 鹅眼山其麓有阜,如累石而成者。宋庆元春,道人陈大受刳其下为洞,名曰开化。 大帽山延袤十余里,山顶巨石九层,亦有如帽者,故名。按同安县东大帽所记形势,与此大同小异,盖亦二县接堺山也。 梅花山山多产梅。(上五山在三十都。) 平洋山山下田畴宽衍,俗呼平洋,因以名山。 四马山势若马之奔骤,故名。(上二山在三十一都。) 云台山五代时,刺史王延彬构别馆于此。延彬尝为云台侍中,故名。山形如二象出林,又名双象峰。 堆美山上有数石堆迭,秀丽可观。 罗水山下有罗水渡。 福泉山中有流泉,又名龙泉山。(上四山在三十二都。) 乌石山与晋江紫帽山对峙,有石光黑如漆,因以为名。其绝顶有三石列峙,号三公石。山下有石高三丈余。中有石室,像观音于其内,号观音石。又有一石如香炉,高二丈余,号香炉石。山之东有龙水岩,相传有龙潜其下。岩有三峰,多石穴,为虎豹所宅。旁有石室,可容二百余人。其西有九州岩。 宝盖山山形如张盖然。(上二山在三十三都。) 凤栖山在三十四都。上有石柱,端方秀拔,百里之外四望皆见。天欲雨,其石辄水出如泉。 柏峰山在三十七都。山多产柏树,又名云秀山。(已上三十山俱县西。) 朋山两山并立如朋字,故名。余见《晋江县·双阳山》下。 九峰山其山九峰突起。(上二山在县东北三都。) 高田山山最高,其顶有田数十亩。 梁山昔有梁姓者种松于其上,阴森可爱,因以为名。(上二山在十三都。) 白龟山在十六都。上有怪石如龟,其色白。一名白蒙山,又呼白岩山。 文笔山在十八都。尖秀如笔,故名。(上四山俱县西北。) 琼山在二十一都。中有龙潭,祷雨多应。又名龙潭山。 三公山旧传江、杨、林三姓卜筑于此。 谢墓山有谢氏墓,因名。(上二山在三十四都。) 谷口山在三十五都。众山森列其中,盘邃如谷。 壶公山在三十六都。形如倒壶,又名太平山。(上五山俱县西南。) 金石峰在二十都。山上迭石有赤痕,类丹书。又有石刻“金石峰”三字。 石鼓峰在三十一都。山之阴有石状如鼓,旧传有鹳巢其上,乡人以其鸣卜水旱,故又名鹳石峰。(上二峰俱县西。) 高镇峰9在县西北二十六都。一名鸡髻山。蔡真人祖父夔尝居其下。又有翠峰屏大成洞。昔詹道者尝居洞中,俗号詹道岩。东有小穴,宋僧法盛居之。吕夏卿尝与之游,题其室曰“晏默”。法盛道行高洁,出入或骑虎,今见祀岩中。 天柱岩在县北十都天柱峰上。极高峻,有石佛长丈余,云烟常覆于其上。 栖真岩在二十二都大安山下。有大石穴,可容数百人,泉一脉自石窦中出,岁旱不竭。 龙须岩在二十八都翔云山下,石罅有泉。 池溪岩在翔云山之西南。宋蔡襄尝游此山。山背有石若碑状,长二丈余,面平如削,下有石趺,浑然天成。 北阳岩在十三都。巨石嵌空,横广而深,旧名鬼岩。有徐道人者,为农家饲牛,夜栖其中,乡人始未信之,授之以鼓,约以声闻为证,已而果然。乃披荆棘,攀石磴,从至其地,架屋宇以居,更其名曰阳岩。 阳调岩在三十四都松崎山。山有坦平地,可三百余丈,气常温和,其上有岩,乡人祷雨多应。(上五岩俱县西) 虎厅岩在县西北十九都杨梅山下。岩中有石如虎形。 五峰岩在三十五都。上有石室,色如银,俗号一片瓦,其中可容三百余人,唐僧道岑居之。宋祥符间,尝建石塔其上,世传山多灵怪,非有道行者不能久居。其后又有狮子岩,大石突起,状如狮子。石下有穴,可容数人。 白云岩上有盘石,中虚如屋,时有白云栖其上。下又有小身瑞迹岩。石室天成,下有三小石搘之,上一石长二丈余,室中一石长丈余,各镌佛像于其上,长略与石称。(上四岩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乌石在县北二里许。其石高大突出平地,群乌常集其上,因名。 秀才堤在县西。唐黄晔有文声,郡守乌仲儒以女妻之,为筑沙堤十里,直抵其庐,号秀才堤。 黄龙溪在县南半里许。源出永春、安溪二县堺,合两为一,自是渐大,南流经金溪桥,入晋江县堺。宋王十朋诗:“清源太守鬓蓬松,未遂归农又劝农;农事正兴天不雨,谁能唤起老黄龙。” 金溪在县西一都。古谚云:“金溪通人行,状元方始生。”宋建炎初,县令江慎置小桥,是年梁克家生,即今金溪桥。 寿溪在县南四十都。源出覆釜山,萦纡二十余里,溉田三十余亩。昔有王氏居其旁,人多寿考,故名。 九溪在县西南三十七都。源出柏峰山,逶迤而东,分为九派,汇龙潭,经通济桥、大盈桥,达安海镇,过安平桥。(上三溪俱入于海。)一本又有桃林溪,在县西二十里,考之旧志不载,此溪询诸邑人,亦未之识,姑记于此,以俟知者。 洋平龙潭在县北四都平洋中10。其水深黑,俗呼龙潭。 赤井龙潭在县南三十八都山边赤石罅间。其深如井,祷雨多应。 石硿龙潭在二十一都山下溪旁。深不可测。山顶又有小潭。时或龙现。 吴潭在十三都。两山夹峙流注石壁间。其泉湛深,里人目为海眼。时有龙现。 乌石山龙潭在三十三都。有水一泓,出石罅间,虽旱不竭。相传有龙潜于其下。 剑潭在三十四都。相传宋元符间有两剑从空飞下至潭化为龙,故名。 留旆山下龙潭在三十五都。其深无底,疑有龙潜其中。(上五潭俱在县西。) 溪潭在县西北七都。上中下三函如窦,三泓如瓮,水各入泓中,其声如钟,又名弓潭。 囷山龙窟在县西二十九都。其中泉冷如冰,或云有龙居焉。 龙泉在五台龙泉庵。石窟深二尺余,泉出其中,汲之不竭。 温泉在城山前。凡四池,三热而一温。(上二泉俱县北。) 泊泉在黄渐山,出石罅间。祷雨多应。山腰又有石窟,其水盈缩与潮相应。 清水泉在扬山之顶。泉自石罅中出,祷雨多应。(上二泉俱县南。) 圣泉在御看山之巅。水自高石凹处出,能疗眼疾。上有圣泉庵。菩提泉在延福寺后山。泉出大盘石中,其源莫测,湍流奔激有声。(上二泉俱县西。) 周井在三清宫之侧。深不及数尺,虽亢旱不竭,相传周氏所凿。 仙人石井在高盖山下大盘石中。相传渔人尝以石引线数两试之,其深无极。 仙人井在仙人漈侧。石窟天成,深不可测。 小石井岁旱,乡人祷雨有小蛇见水面,则雨立至。 昆仑井在道旁。虽旱其泉常溢。(上二井在十五都) 隔头井在县西四十三都。深不及二尺,取之不竭,其地临海,随潮消长,而味独淡。 六龙井在县东甘棠顶侧。井甃六角,旧有巨榕蟠井上,其根下垂如龙状,故名。 夜光井在三十一都。宋绍兴间有夜汲者,见井中有光如半月状,投以汲器,光彩焕发,因名。 龙井在报岩院内。天将旱则水溢,将雨则水涸。(上二井俱县西。) 圣井在县西北二十六都。相传蔡如玉所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3: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安县
  大轮山在长兴里三、四都。群峰环列如异人奇鬼;或乘车张盖,或露冕峨冠,或如带甲,或如跃马,或如奔轮。 九跃山在同禾里五都。自大轮分脉而来,九起九伏,如龙之跃。余见《南安县志·山川》。 三秀山在长兴里三都。三峰秀拔,邑之北镇也。又名仙人亭12,山上有石榻、禅床及仙人迹。 斗拱山其势上摩星斗,故名。上有石岩,西有高齐山,重岗迭翠,山之涧出九节菖蒲。 应城山旧有寺钟,声与闽王城钟相应,故名。(上二山在感化里七八都。已上五山俱县北。) 昆山上有石如盘,盘有巨人迹,祈雨多应。 金鞍山形若马鞍,上有泉自石罅出,虽大旱不竭。(上二山在从顺里一、二都。) 宝伞山在感化里七、八都。形若伞盖,又名宝盖山。(上三山俱县南。) 卧龙山以形似名。 孤卿山宋少卿林裴居其下,故名。 东大帽山其形端圆,广袤十余里,上有巨石,如阶九级。(上三山在同禾里六都。) 黄渐山《大明一统志》作“峰”,在民安里十一都。卓然秀出,冠于群山。 象运山在长兴里三都。旱岁:此山若带云气,必先得雨。(上三山各详见《南安县志·山川》。) 三魁山在民安里十二都。三峰奇秀可爱,故名。(上六山俱县东。) 夕阳山在安仁里十五都。以其常带落日,故名。山之上有遁迹岩。相传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于此,尝与黄蘖同观瀑布13,黄蘖云:“穿云越壑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宣宗续之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云。 天柱山危峰屹立,若擎天之柱,因名。 西大帽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从顺里二都。已上三山俱县西。) 北辰山在县东北长兴里三都。高拱北辰,故名。 莲花山在归德里九十都。峰峦秀茸,状若莲花,又名金冠山。 三重山在安仁里十五都。复岭重岗,高耸千仞。 万石山在西安里十六都。其山众石错综。 大凤山形如凤之展翼。 龟洋山其状如龟。 吴淮山高耸霄汉。(上三山在感化里七八都。) 洪岩山顶有石岩极高大,相传邑士洪姓者尝隐于此。 大尖山堺安溪县。(上二山在归德里九、十都。已上八山俱在县西北。) 文圃山在县西南积善里十九都。上有花圃,唐文士谢翛与其弟脩尝读书于此。 烈屿在县北积善里二十都。居民有鱼盐之利。 丙洲屿在仁德里十一都。居民二千余家,以其地当县之丙方,故名。 嘉禾屿在嘉禾里二十二都。延袤五十余里,居民二千余家,上有场老山,唐文士陈黯累科不第,遂隐居读书于此,故名。 古浪屿14在嘉禾里二十四都。居民二千余家,洪武间尝徙其居民,成化六年仍复其旧。(上三屿俱县南。) 白屿在仁德里十三都。 大担小担二屿在积善里二十都。 浯洲屿十七都至二十都之民,皆处其上,凡二千余家,多产鱼盐。上有海印岩,一名太武山。岩有十二奇,曰太武岩,曰玉几峰,曰醮月池,曰眠云石,曰偃盖松,曰跨鳌石,曰石门关,曰古石室,曰蟹眼泉,曰倒影塔,曰千丈壁,曰一览亭。士大夫多题咏。有曰:“要知海印分明处,一点青山下大江。” 夹屿在浯洲、小登二屿之间。 小登屿在翔风里十六都。丘宋葵居其上。 大登屿在翔风里十五都。(上二屿,洪武间尝徙其居民,成化六年仍复其旧。)涪州屿在翔风里,居民千余家。(已上八屿俱县东南。) 东溪在朝天门外。源出长兴里三、四都罗山,流过大师桥与西溪会。 莲溪源出黄渐山。自萧村外经蔡塘村,一源出大帽山,与蔡塘溪水会流,至董水村,过通济桥。(上二溪俱县东。) 西溪在县西厚德门外。源出安溪县堺,流与东溪会至丙洲。 曾溪在县东北。源出同禾里六都曾溪岭下,流入第一溪,与东溪合。 苎溪源出莲花山。流过苎溪桥,与小同溪会。 沙溪源出长泰县堺,流至安仁里林埭村。(上二溪俱县西北,已上六溪俱入于海。) 石马潭 漈坑潭(上二潭在县西归化里。) 北山龙潭 广济岩龙潭(上二潭在县东北长兴里。) 侯山龙潭(在县东南同禾里) 龙湫潭在县西南嘉禾里。 兴福岩泉一人汲,则足供一人;百人汲则足供百人。 西源温泉在平田中。(上二泉在感化里六、七、八都。) 圣泉在长兴里一、二、三都白云山上。宋绍兴中乡人因山为岩,忽一童子披缁衣,蓬首危坐石上,有泉涌出,所坐石下尤清甘可饮。(上三泉俱在县北。) 董塘温泉在长兴里一、二,三都溪水中。 洪前盐泉在仁德里十三都东山浮洋中,海潮所不到,但风日睛明,辄有小盐自沙土中出,乡人取而淋之,可煎成盐。(上二泉俱县东。) 汤兜温泉在县西积善里十八都。 小崎温泉在民安里十一都。泉有二所,俱涌出石孔中,石池天成,不假修砌。 瑞泉在翔风里十六都海岸。有石如臼,宋隆兴中泉始涌出,适有久病者饮之即愈。邑士陈彦先因屋而覆之,名曰瑞泉。(上二泉俱县东南。) 含光井在县北梵天寺内,相传尝有红光现其上,故名。 南门井在铜鱼门内。 城边井在登龙坊内。(上二井俱县南。) 东井在东市。 前街井在名卿坊内。 临溪石井较他水最重,俗传能愈瘴疠。 岭下井在岭下。(上四井俱县东。) 西井在西市。 市曹井在桂林坊内。 蛟井在积善里道旁。有穴横穿极深。 豪山龙井在仁德里豪山之巅,每天将雨,辄闻龙击水声如钟磬,有五色蟹出焉。宋朱熹,真德秀祷雨于此,其应如响。(上四井俱县西。) 仙人井在小登屿。有三石如品字,泉涌其中,潮来则没,潮退则清甘如旧。 虹井在县西南嘉禾里小山上。有石盘,自然成穴。相传虹尝饮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安县
  葵山在三都。山有叠石如葵,号叠经石。 鹏山在四都。谓其形如鹏之张翼,故名。 四瑞山在五都。其上多产芝、兰、梅、竹,人以四瑞名之,亦名瑞峰山。 明心山在六、七都。其山高大明秀。 卓云山山势极高,云雾腾滃,竟日不散。 乐山上有福祐真君祠,乡人岁以鼓乐赛祷,故名7。(上二山在八都。) 胡洋山在九都山下。皆胡氏田塘,故名。 高盖山在十一都。山顶方平如盖,唐欧阳詹母葬其下,詹拜墓有诗云:“高盖山前日影微,黄昏归鸟傍林飞;坟前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道早归。”后人因詹诗,又呼此山为诗山。按韩愈《欧阳生哀辞》,詹殁时其父母俱在,而郡志载詹哀母诗,殊不合。窃详愈与詹为友,而哀辞作于詹初殁时,其言必可信无疑也。哀母之诗岂好事者假托而为之欤? 郭山在十二都。上有威镇庙,其神郭姓,故名。 天竺山在十四都。 洪岩山十五都。岩石嵯峨而大。 城山在十六都。山势环抱如城。 卧龙山状如龙之偃伏。 香炉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十七都。) 龙源山在十九都。下有泉自石而出。(以上十五山俱县北。) 半月山在三十五都。其形如半月,下有巨石,涌泉尊者尝祷雨其上。 晏然山山势巍然,时有云雾拥其上。 三绢山三峰并立,奇秀可观。 留旆山双麓如旆之带。 丽碧山峰峦秀丽,而其山之后,多洁白可爱。(上四山在三十七都。) 桂山旧多产桂故名。山畔古有郑氏居之,又名郑山。雄山山甚高,邑诸山皆出其下,一名大雄山。(上二山在三十八都。) 大半山山势丰隆,下临大溪,又名太湖山。 留相山旧传尝有杨肃者,遇仙对奕于此山。 鸡暮山(上三山在三十九都。) 覆鼎山在四十都。山四围平坦,如鼎之覆。 杨山在四十三都。昔杨肃尝游此山,因名。又名杨子峰。 华表山在四十四都。双峰夹拱如华表状,山之麓旧尝产芝,亦名灵瑞山8。 黄渐山堺于同安、南安二县间。山土脉枯瘠,草木不甚荣茂。其麓多产*屏蔽字眼*,又名*屏蔽字眼*山。 象陷山山势如象之隐伏,因名。(上二山在四十五都。以上十五山俱县南。) 武荣山唐尝改县为武荣州,疑因此山得名。 吴亭山上有吴氏墓亭,因名。其下为县学。佛迹山唐光启中,忽夜有光现山上,刺史王潮,令踪迹之,得石,上有巨人迹,长二尺四寸,广半之,今见存山之旁。又有灵秀山,屹然特立,秀丽可爱。其后又有灵秀岩,中有石室,祀宾头卢尊者;岁旱,祷雨多应。 龙山其势如龙,伏而复起者凡九,又名九跃山。按同安县亦有九跃山,其所记形势与此相似,盖二县接堺山也。 狮子山状如狮子。(上五山俱在县东三都。) 九日山连跨晋江县堺。重九日,邑人多登高于此。 无等岩。高丈许,镌“泉南佛国”四大字,唐僧无等建庵其侧,趺座四十年。庵今废。 石佛岩。在高土峰之巅,陈洪进镌佛像于大石上,建庵以覆之。 翻经石。梁普通中,僧拘那罗陀尝翻译《金刚经》于其上。 一眺石。在莲花峰之巅。高广皆丈余,登其上,则四方万境举在目中。故名。 小清凉石。方广丈余,古木数株掩映其上,登者必先憩于此。 石灶、石盆、石碾、石砚四石。皆在秦君亭侧。相传唐隐士秦系遗物也。 自然磉石。圆如弹丸,周围丈余,出于天成。碧玉峡。二石相并,如玉之立。 放生池。在寺前,上有翠光亭。 惠泉。宋郡从事表闻一重浚之,陈知柔为铭。 白云井。泉味甘冽,相传,唐进士傅荀尝旦汲井,见云覆水涌,有龙跃其中,又名钓龙井。(已上皆九日山、延福寺三十六奇中景也。)姜相峰。在九日山之东。唐丞相姜公辅贬为州别驾,卒葬于此,因名。 高士峰。在九日山之西,唐秦系隐于此。上有石,篆刻曰“高士峰”。元张光道诗:“淡淡梨花寂寞春,一声啼鸟隔花闻。高峰影射金鸡月,渤海晴横碧峤云。” 莲花峰。在九日山之北。上开八石若莲花然。宋朱文公诗:“八石天开势绝攀,算来未似此心顽。已吞缭白紫青外,依旧个中云梦宽。” 金鸡山俗传尝有金鸡栖其上。上下有渡。(上二山在一都。) 西山在三都。与佛迹、灵秀诸山相连属,去府城仅有十五里,以其在府城之西,故曰西山。有佛刹十六区,为郡郊胜概。 齐云山在二十都。高与云齐,故名。 双溪山在二十二都。下有双溪夹流。 凤凰山以形似名。 武城山山势矗立环抱,其状如城。一名京峰。(上二山在二十三都。) 御看山在二十四都。其山高下环拱,林木苍翠可爱。 大宇山在二十六都。下有大禹铺,今改禹为宇。 九仰山在二十七都。众山九面环仰,故名。下有石泉院,邑人多于此祈保佑其父母,又名报恩山。 大罗山山高而险,下有小溪,西南与同安县接堺,又名灵水山。 象运山以形似名。按同安县亦有此山,盖二县接堺山也。(上二山在二十六都。) 囷山山势峭拔秀锐,其状如囷,每风雨雷声多出其下。昔留从效刺郡时,航海者率以此山为标准。岁大旱,祷于山下,雨随至。其坛尚存。 荣第山附山居民子弟多业儒,故名。 蟹坑山山下有坑,产鱼蟹,因名。(上三山在二十九都。) 小郡山山旧多人烟,四民辐辏,如郡邑然,故名。 蔡岭山山之西与安溪县接堺。昔有蔡翁者庐于此,常以汤茗给行人,人德之,因其姓名山。 鹅眼山其麓有阜,如累石而成者。宋庆元春,道人陈大受刳其下为洞,名曰开化。 大帽山延袤十余里,山顶巨石九层,亦有如帽者,故名。按同安县东大帽所记形势,与此大同小异,盖亦二县接堺山也。 梅花山山多产梅。(上五山在三十都。) 平洋山山下田畴宽衍,俗呼平洋,因以名山。 四马山势若马之奔骤,故名。(上二山在三十一都。) 云台山五代时,刺史王延彬构别馆于此。延彬尝为云台侍中,故名。山形如二象出林,又名双象峰。 堆美山上有数石堆迭,秀丽可观。 罗水山下有罗水渡。 福泉山中有流泉,又名龙泉山。(上四山在三十二都。) 乌石山与晋江紫帽山对峙,有石光黑如漆,因以为名。其绝顶有三石列峙,号三公石。山下有石高三丈余。中有石室,像观音于其内,号观音石。又有一石如香炉,高二丈余,号香炉石。山之东有龙水岩,相传有龙潜其下。岩有三峰,多石穴,为虎豹所宅。旁有石室,可容二百余人。其西有九州岩。 宝盖山山形如张盖然。(上二山在三十三都。) 凤栖山在三十四都。上有石柱,端方秀拔,百里之外四望皆见。天欲雨,其石辄水出如泉。 柏峰山在三十七都。山多产柏树,又名云秀山。(已上三十山俱县西。) 朋山两山并立如朋字,故名。余见《晋江县·双阳山》下。 九峰山其山九峰突起。(上二山在县东北三都。) 高田山山最高,其顶有田数十亩。 梁山昔有梁姓者种松于其上,阴森可爱,因以为名。(上二山在十三都。) 白龟山在十六都。上有怪石如龟,其色白。一名白蒙山,又呼白岩山。 文笔山在十八都。尖秀如笔,故名。(上四山俱县西北。) 琼山在二十一都。中有龙潭,祷雨多应。又名龙潭山。 三公山旧传江、杨、林三姓卜筑于此。 谢墓山有谢氏墓,因名。(上二山在三十四都。) 谷口山在三十五都。众山森列其中,盘邃如谷。 壶公山在三十六都。形如倒壶,又名太平山。(上五山俱县西南。) 金石峰在二十都。山上迭石有赤痕,类丹书。又有石刻“金石峰”三字。 石鼓峰在三十一都。山之阴有石状如鼓,旧传有鹳巢其上,乡人以其鸣卜水旱,故又名鹳石峰。(上二峰俱县西。) 高镇峰9在县西北二十六都。一名鸡髻山。蔡真人祖父夔尝居其下。又有翠峰屏大成洞。昔詹道者尝居洞中,俗号詹道岩。东有小穴,宋僧法盛居之。吕夏卿尝与之游,题其室曰“晏默”。法盛道行高洁,出入或骑虎,今见祀岩中。 天柱岩在县北十都天柱峰上。极高峻,有石佛长丈余,云烟常覆于其上。 栖真岩在二十二都大安山下。有大石穴,可容数百人,泉一脉自石窦中出,岁旱不竭。 龙须岩在二十八都翔云山下,石罅有泉。 池溪岩在翔云山之西南。宋蔡襄尝游此山。山背有石若碑状,长二丈余,面平如削,下有石趺,浑然天成。 北阳岩在十三都。巨石嵌空,横广而深,旧名鬼岩。有徐道人者,为农家饲牛,夜栖其中,乡人始未信之,授之以鼓,约以声闻为证,已而果然。乃披荆棘,攀石磴,从至其地,架屋宇以居,更其名曰阳岩。 阳调岩在三十四都松崎山。山有坦平地,可三百余丈,气常温和,其上有岩,乡人祷雨多应。(上五岩俱县西) 虎厅岩在县西北十九都杨梅山下。岩中有石如虎形。 五峰岩在三十五都。上有石室,色如银,俗号一片瓦,其中可容三百余人,唐僧道岑居之。宋祥符间,尝建石塔其上,世传山多灵怪,非有道行者不能久居。其后又有狮子岩,大石突起,状如狮子。石下有穴,可容数人。 白云岩上有盘石,中虚如屋,时有白云栖其上。下又有小身瑞迹岩。石室天成,下有三小石搘之,上一石长二丈余,室中一石长丈余,各镌佛像于其上,长略与石称。(上四岩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乌石在县北二里许。其石高大突出平地,群乌常集其上,因名。 秀才堤在县西。唐黄晔有文声,郡守乌仲儒以女妻之,为筑沙堤十里,直抵其庐,号秀才堤。 黄龙溪在县南半里许。源出永春、安溪二县堺,合两为一,自是渐大,南流经金溪桥,入晋江县堺。宋王十朋诗:“清源太守鬓蓬松,未遂归农又劝农;农事正兴天不雨,谁能唤起老黄龙。” 金溪在县西一都。古谚云:“金溪通人行,状元方始生。”宋建炎初,县令江慎置小桥,是年梁克家生,即今金溪桥。 寿溪在县南四十都。源出覆釜山,萦纡二十余里,溉田三十余亩。昔有王氏居其旁,人多寿考,故名。 九溪在县西南三十七都。源出柏峰山,逶迤而东,分为九派,汇龙潭,经通济桥、大盈桥,达安海镇,过安平桥。(上三溪俱入于海。)一本又有桃林溪,在县西二十里,考之旧志不载,此溪询诸邑人,亦未之识,姑记于此,以俟知者。 洋平龙潭在县北四都平洋中10。其水深黑,俗呼龙潭。 赤井龙潭在县南三十八都山边赤石罅间。其深如井,祷雨多应。 石硿龙潭在二十一都山下溪旁。深不可测。山顶又有小潭。时或龙现。 吴潭在十三都。两山夹峙流注石壁间。其泉湛深,里人目为海眼。时有龙现。 乌石山龙潭在三十三都。有水一泓,出石罅间,虽旱不竭。相传有龙潜于其下。 剑潭在三十四都。相传宋元符间有两剑从空飞下至潭化为龙,故名。 留旆山下龙潭在三十五都。其深无底,疑有龙潜其中。(上五潭俱在县西。) 溪潭在县西北七都。上中下三函如窦,三泓如瓮,水各入泓中,其声如钟,又名弓潭。 囷山龙窟在县西二十九都。其中泉冷如冰,或云有龙居焉。 龙泉在五台龙泉庵。石窟深二尺余,泉出其中,汲之不竭。 温泉在城山前。凡四池,三热而一温。(上二泉俱县北。) 泊泉在黄渐山,出石罅间。祷雨多应。山腰又有石窟,其水盈缩与潮相应。 清水泉在扬山之顶。泉自石罅中出,祷雨多应。(上二泉俱县南。) 圣泉在御看山之巅。水自高石凹处出,能疗眼疾。上有圣泉庵。菩提泉在延福寺后山。泉出大盘石中,其源莫测,湍流奔激有声。(上二泉俱县西。) 周井在三清宫之侧。深不及数尺,虽亢旱不竭,相传周氏所凿。 仙人石井在高盖山下大盘石中。相传渔人尝以石引线数两试之,其深无极。 仙人井在仙人漈侧。石窟天成,深不可测。 小石井岁旱,乡人祷雨有小蛇见水面,则雨立至。 昆仑井在道旁。虽旱其泉常溢。(上二井在十五都) 隔头井在县西四十三都。深不及二尺,取之不竭,其地临海,随潮消长,而味独淡。 六龙井在县东甘棠顶侧。井甃六角,旧有巨榕蟠井上,其根下垂如龙状,故名。 夜光井在三十一都。宋绍兴间有夜汲者,见井中有光如半月状,投以汲器,光彩焕发,因名。 龙井在报岩院内。天将旱则水溢,将雨则水涸。(上二井俱县西。) 圣井在县西北二十六都。相传蔡如玉所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安县
  大轮山在长兴里三、四都。群峰环列如异人奇鬼;或乘车张盖,或露冕峨冠,或如带甲,或如跃马,或如奔轮。 九跃山在同禾里五都。自大轮分脉而来,九起九伏,如龙之跃。余见《南安县志·山川》。 三秀山在长兴里三都。三峰秀拔,邑之北镇也。又名仙人亭12,山上有石榻、禅床及仙人迹。 斗拱山其势上摩星斗,故名。上有石岩,西有高齐山,重岗迭翠,山之涧出九节菖蒲。 应城山旧有寺钟,声与闽王城钟相应,故名。(上二山在感化里七八都。已上五山俱县北。) 昆山上有石如盘,盘有巨人迹,祈雨多应。 金鞍山形若马鞍,上有泉自石罅出,虽大旱不竭。(上二山在从顺里一、二都。) 宝伞山在感化里七、八都。形若伞盖,又名宝盖山。(上三山俱县南。) 卧龙山以形似名。 孤卿山宋少卿林裴居其下,故名。 东大帽山其形端圆,广袤十余里,上有巨石,如阶九级。(上三山在同禾里六都。) 黄渐山《大明一统志》作“峰”,在民安里十一都。卓然秀出,冠于群山。 象运山在长兴里三都。旱岁:此山若带云气,必先得雨。(上三山各详见《南安县志·山川》。) 三魁山在民安里十二都。三峰奇秀可爱,故名。(上六山俱县东。) 夕阳山在安仁里十五都。以其常带落日,故名。山之上有遁迹岩。相传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于此,尝与黄蘖同观瀑布13,黄蘖云:“穿云越壑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宣宗续之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云。 天柱山危峰屹立,若擎天之柱,因名。 西大帽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从顺里二都。已上三山俱县西。) 北辰山在县东北长兴里三都。高拱北辰,故名。 莲花山在归德里九十都。峰峦秀茸,状若莲花,又名金冠山。 三重山在安仁里十五都。复岭重岗,高耸千仞。 万石山在西安里十六都。其山众石错综。 大凤山形如凤之展翼。 龟洋山其状如龟。 吴淮山高耸霄汉。(上三山在感化里七八都。) 洪岩山顶有石岩极高大,相传邑士洪姓者尝隐于此。 大尖山堺安溪县。(上二山在归德里九、十都。已上八山俱在县西北。) 文圃山在县西南积善里十九都。上有花圃,唐文士谢翛与其弟脩尝读书于此。 烈屿在县北积善里二十都。居民有鱼盐之利。 丙洲屿在仁德里十一都。居民二千余家,以其地当县之丙方,故名。 嘉禾屿在嘉禾里二十二都。延袤五十余里,居民二千余家,上有场老山,唐文士陈黯累科不第,遂隐居读书于此,故名。 古浪屿14在嘉禾里二十四都。居民二千余家,洪武间尝徙其居民,成化六年仍复其旧。(上三屿俱县南。) 白屿在仁德里十三都。 大担小担二屿在积善里二十都。 浯洲屿十七都至二十都之民,皆处其上,凡二千余家,多产鱼盐。上有海印岩,一名太武山。岩有十二奇,曰太武岩,曰玉几峰,曰醮月池,曰眠云石,曰偃盖松,曰跨鳌石,曰石门关,曰古石室,曰蟹眼泉,曰倒影塔,曰千丈壁,曰一览亭。士大夫多题咏。有曰:“要知海印分明处,一点青山下大江。” 夹屿在浯洲、小登二屿之间。 小登屿在翔风里十六都。丘宋葵居其上。 大登屿在翔风里十五都。(上二屿,洪武间尝徙其居民,成化六年仍复其旧。)涪州屿在翔风里,居民千余家。(已上八屿俱县东南。) 东溪在朝天门外。源出长兴里三、四都罗山,流过大师桥与西溪会。 莲溪源出黄渐山。自萧村外经蔡塘村,一源出大帽山,与蔡塘溪水会流,至董水村,过通济桥。(上二溪俱县东。) 西溪在县西厚德门外。源出安溪县堺,流与东溪会至丙洲。 曾溪在县东北。源出同禾里六都曾溪岭下,流入第一溪,与东溪合。 苎溪源出莲花山。流过苎溪桥,与小同溪会。 沙溪源出长泰县堺,流至安仁里林埭村。(上二溪俱县西北,已上六溪俱入于海。) 石马潭 漈坑潭(上二潭在县西归化里。) 北山龙潭 广济岩龙潭(上二潭在县东北长兴里。) 侯山龙潭(在县东南同禾里) 龙湫潭在县西南嘉禾里。 兴福岩泉一人汲,则足供一人;百人汲则足供百人。 西源温泉在平田中。(上二泉在感化里六、七、八都。) 圣泉在长兴里一、二、三都白云山上。宋绍兴中乡人因山为岩,忽一童子披缁衣,蓬首危坐石上,有泉涌出,所坐石下尤清甘可饮。(上三泉俱在县北。) 董塘温泉在长兴里一、二,三都溪水中。 洪前盐泉在仁德里十三都东山浮洋中,海潮所不到,但风日睛明,辄有小盐自沙土中出,乡人取而淋之,可煎成盐。(上二泉俱县东。) 汤兜温泉在县西积善里十八都。 小崎温泉在民安里十一都。泉有二所,俱涌出石孔中,石池天成,不假修砌。 瑞泉在翔风里十六都海岸。有石如臼,宋隆兴中泉始涌出,适有久病者饮之即愈。邑士陈彦先因屋而覆之,名曰瑞泉。(上二泉俱县东南。) 含光井在县北梵天寺内,相传尝有红光现其上,故名。 南门井在铜鱼门内。 城边井在登龙坊内。(上二井俱县南。) 东井在东市。 前街井在名卿坊内。 临溪石井较他水最重,俗传能愈瘴疠。 岭下井在岭下。(上四井俱县东。) 西井在西市。 市曹井在桂林坊内。 蛟井在积善里道旁。有穴横穿极深。 豪山龙井在仁德里豪山之巅,每天将雨,辄闻龙击水声如钟磬,有五色蟹出焉。宋朱熹,真德秀祷雨于此,其应如响。(上四井俱县西。) 仙人井在小登屿。有三石如品字,泉涌其中,潮来则没,潮退则清甘如旧。 虹井在县西南嘉禾里小山上。有石盘,自然成穴。相传虹尝饮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1-17 15:21 , Processed in 0.01975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