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缤纷
收起左侧

【八闽通志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化县
  龙浔山在坊隅。突起数仞15,状如龙蟠,县之主山也。 绣屏山在新化里阔层崖峭壁,若巨屏然,上有仙人迹。 九坐山在□□里,重峦迭嶂中有石龛,广阔数丈,唐正觉禅师由九仙山来,宴坐其间。(上三山俱县北。) 琼山一名囷山,为县之前山也。上有石堂、石灶焉。 双鱼山自琼山发脉,两峰并趋如双鱼然。 凤翥山秀出诸峰,如凤之翥。一名鹞山。(上三山在县南永丰里。) 灵山奇峰峭壁,常兴云气。岁旱,祷雨辄应。 石牛山上有石如牛。(上二山在县东清泰里。 五华山在永丰里。旧名根山。五峰并峙,状如莲花。上有五峰寺。唐咸通间,无晦禅师凿石为室,与虎同居。室前有虎蹲之迹,故又号虎蹲岩。 太湖山四面崔嵬,其顶平广数丈,上有池,阔丈许,影涵太空。 金鸡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小尤中团。以上三山俱县西。) 九仙山在东西团。《大明一统志》云:“九峰耸起如笔。”《郡志》:“昔有隐士九人经此,后皆仙去。”山势高广,甲于诸峰。上有仙洞、龙池、石井、石棋盘、仙人迹,及有丹炉、丹灶之类。 笔架山 石鼓山上有石如鼓。(上二山在汤泉上团。) 钟山其山四面皆石壁,形如覆钟。相传有僧道徽者跌逝于此,因即其身塑像祠之。 莲花山16攒峰峻拔,如并蒂之莲,故名。(上二山在杨梅上团。) 戴云山在新化里。山顶峭拔,雄跨十里许,其上常有云气。(已上六山俱县西北。) 南台山一名台阁山。其势高耸,上平如掌,下有巨石如盘,石上有仙人迹。 微阳山山之上有岩曰像山。昔有僧刘姓者化于此,因像而祠之。凡雨旸、疾病祷之多应。(上二山在县西南黄认团。) 汤岭在下涌团汤头村,有温泉出焉。 姑恓岭在杨梅上团,与钟山对峙。(上二岭俱县西北。) 伏虎岭在县东清泰里。状如伏虎。 大尖岩在□□里。昔有崔法兴者结庵居此,戒行精勤,后化去,乡人祠之,凡有祷辄应。 龙湖岩在小尤上团。昔有僧林自起者居此,后化去,祈祷多应。(上二岩县西。) 灵馨岩在县东北□□里。相传昔有樵人于此采杉,获异者,故名。 狮子岩在汤泉上团。昔有黄头陀者化于此,乡人祠之,颇有灵应。 金鸡岩在新化里。(上二岩俱县西北。) 金液洞在纯阳雪山中,深仅丈许。洪武初,有吴、徐二道士羽化于此。洞前有真武祠。 紫云洞洪武初吴隐山学道于此。每旭日初升,辄有紫云覆其上。石上有仙人迹,长二尺许。(上二洞在县西南坊隅。) 丁溪在县南。俗云“水出丁,罗簪缨17。”宋时一夕雷雨决流,一纵一横宛然丁字,程扬休果登高第。林应龙诗:“水从鳌顶分丁派,人向蟾宫占甲科。”又邑人传颂一联云:“水向丁溪分地脉,人从甲第破天荒。”大意与此相似,而句差胜,因并志之。 丘店溪在县西北新化里。源出戴溪□云寺18,流至涂坂头,并入本县大溪。 大云溪在县东南坊隅。源出双髻山,至此迤逦达于平埔下仑,与县下溪合流。 下岼溪在县南小尤中团。源发小三峰寺,流至尤溪县姜口,并入大溪。 佐溪龙潭在县东清泰里。 石山龙潭在县西北新化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春县
  高镇山在十九、二十都。高出群峰,为一邑之镇。 三贯山在十八、九都。三峰秀拔,若贯云表。 羊岭山地名黄羊,故岭以羊名。 武极山形如步武。火焰山数峰耸立,形如火焰。(上三山在十八、九、二十都。) 双髻山自龟龙洋迤逦而来,巨石排立,形如烈焰,耸结二峰,若双髻然。上有水一泓,名仙人池。余见《晋江县·双阳山下》。 浮空山一峰突耸,若浮空然。(上二山在二十都。) 向龙山起伏屈曲,若龙蛇之拱向。 悬钟山堺德化县。峭峻如悬钟,人有声则谷应。 御兰山其山产兰,或一茎三十花,异于常植,故名。(上三山在二十一二都。) 大鹏山突起万状,形如鸟翼。 康山顿伏而起,为县之障卫。 高田山其山夷平,泉水四时流注。昔有高姓者,田于其上,故名。(上三山在二十四、五都。已上一十三山俱县北。) 朝拜山县治前山也。峰峦苍翠,若人之朝拜然。又名应龙山。 马岭山势若马之奔驰。下有龙潭庙。 塔口山堺南安县。旧名大姑山。 笔架山三峰并立,形如笔架。(上四山在十三都。) 灵山在四十一、二都。山外一呼,崖谷响应,人谓神灵,故名。(已上五山俱县南。) 白马山势若奔趋,过汤洋,耸立一峰为留湾,南唐留从效故居也。 留安山留从效尝居此,因名。 水口山县治水口山也。 龙卧山山势回环,若龙之卧。 石谷山迭石峥嵘,而中盘回幽辽,故名。 谷平山山势平夷,上有田数亩,半衍宜谷,故名。(上六山在十四都。) 乐山周回数十里,时有音乐之声。 昆仑山山势峻拔,盘踞数里,人以拟于昆仑仙山焉。(上二山在十五都。) 万岁山在十五、六都太平寺后。上有一石,刻“万岁山”三大字,磨之不动。 蓬莱山山势回环秀丽,与锦绣山对峙,有金龟桥横截于外,人以拟于蓬莱仙境焉。 马德山旧传有马仙者尝采药于此。(上二山在十八、九都。) 齐云山在十九都。峭拔高耸,时与云接。 翰文山东接仙游县,亘数十里,岗峦回伏,如禽鸟飞舞之状,故名。 谷山堺南安县。下有腴田数亩,宜谷,因名。 玉柱山一峰突起,状如玉柱。 石鼓山其山有声如鼓,鸣则天降霖雨。(上四山在十八、九、二十都。以上十六山俱县东。) 贵湖山与德化县贵湖相邻。 文章山宋陈光读书于此,后登进士第,有文章,因以名山。(上二山在一都。) 白岩山在二、三都,山势峻拔,下有白石岩。 雪山在四都,堺德化县。岭极险峻,穷冬积雪,连月不消。 陈岩山在六、七都。中峰尖耸,东西二峰屹立,名曰二台,东台之半,有棋局文。又有瀑布泉,飞落数百丈。昔有萧姓者,开路于左,通龙岩、尤溪,凭虚架石,下瞰深涧。过者股栗。 达里山在八都。与马德山相接。峰峦苍翠,障于县学之西,又号笔架山,下有达理仙祠。 碧溪山在十都。下有清溪澄碧,与山相映。 大羽山在十九、二十都。重岗迭障,若鸟张翼。下趋平夷处,始为县治。盖县之主山也。 东平山邑诸山皆险峻,惟此独夷平。故名。 洪步山与陈岩山相接。高耸凌空,巍然独秀,若步武状。 周山在达里山之东北。形势雄壮,绵亘三十余里。(上三山在九、十都。已上十一三俱县西。) 吴田山山顶平处有四十余亩,昔有吴姓者,耕隐于此,因名。 石狮山上有石如伏狮之状。(上二山在十五、六都。) 锦绣山在十八、九、二十都。旧名鬼岫山,宋侍郎庄夏筑墓山麓,光宗更今名。 高岭山在二十都。山顶平夷,超于众山之上。(已上四山俱县东北。) 文笔山在九、十都县学之西。三峰峙立,圆尖如笔。 大湖山在二、三都。峭拔摩空,苍翠可爱。 陈田山在二十一、二都。昔有陈姓者耕于山麓,因名。(上三山俱县西北。) 长安山在县东南十三都。今名小姑。 瑞云岩石屋天成,其形如船。 大池岩山势屈曲。凡九十九峰,前向大池。(上二岩在县西二、三都。) 泰山岩在县东南十三都。宋显应普济大师祖居之地。淳祐间,无为道人辟为岩室。 魁星岩在县西南十一都,与县学相对。宋乾道中,僧觉圆庵于此。次年登进士第者二人。因名。 桃溪在县西四、五都。其源自县西北,南流与山踝水合,过漈溪桥。又有一水由登瀛桥来会,名肥潮溪。又过逵口村,有桥名芳桂,其下为卓埔溪;复有白象坑、达理山、龙堀、马氏山、石漈山,凡五水来会,溪流始大。自是而往,又有苦竹、竭漈头、徐流三水来会,至县东知政桥,流入南安县水江村,历经双溪口,以达于泉州大海。 龙潭在县东十四都。旁有雩坛。 三清潭在县西一都。澄澈,深数丈。 龙窟潭在县西南二都。潭形如龙,不时云腾水涌。(已上三潭,岁旱,祷雨辄应。) 钟山滩滩势险阻,浪涌冲突,日夜水声如雷,即桃源咽喉之处。 山门滩亦名石门滩。(上二滩俱县东十五都。) 汤泉一在县东十四都龙洋桥下,一在县西二十五都真武殿后,一在县西南七都登瀛桥之北。其汤较热,泉源始出,可熟生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安溪县
  凤山在坊,乃县治之镇山。又名凤髻山。 双髻山 雪山(上二山在感化里。) 覆鼎山以形似名。 高盖山形如张盖。 高旗山形如旗。(上三山在常乐里。) 鲎山在来苏里。其状如鲎。(已上七山俱县北。) 黄龙山在□□里。又名登高山。上有石如帽、如床几,下为黄龙渡。其东又有三公山,中峰差低如公字,故名。 象山在永安里,堺南安县。又名象运山,盖山形如象,故名。(上二山俱县南。) 高田山在长泰里,堺南安县。 宫山山腰有□石可坐数十人,石中空如宫室。 旗山山势逶迤,若旗之掩映。(上二山在永安里。) 北观山距县五里。 罗汉山在长泰里,下为罗汉渡。(已上五山俱县东。) 白菊山山多白石,望之如菊。故名。 荷叶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依仁里。) 龙踪山在新溪里。石有龙迹,故名。 石鼓山在龙涓里。旧传有仙人抱一石如鼓置石盘上。下有穴广丈余,又有石如兔,仰首望如鼓,俗谓玉兔望月。鼓上有仙人手抱迹及脐迹。 南斗山在还集里。上有六小山,布列如南斗。(已上五山俱县西。) 大眉小眉山在县东北长泰里。与南安县连堺。 大帽山上有岩其形如帽。 铁山山产铁。(上二山在还集里。) 驷马山在崇善里。其势若驷马奔腾。 佛天山在□□里19。五代詹君泽因爱佛耳山,来监小溪场。至请置县。县成,遂隐此山。以山形如佛,故名。(以上四山俱县西北。) 金龟山其状如龟,县之水口山也。 牝牡山在罗渡之西。俗呼公母林。(上二山在县东西永安里。) 黄檗山在□□里20。一名南山,一名午山,堪舆家目为廉贞山。 龙塘山在新溪里。下有龙祠。 阆山在□□里21。俗名浪来山,以其山势之来似浪然。(上三山俱县西南。) 月峰岩在县北来苏里,旧名东林岩。 达摩岩在还集里。一名玳瑁岩。 泰山岩在感化里。 慈济岩在依仁里。一名铁砧岩。 阆苑岩在永安里。其下有月娘潭,或曰形如半月,故名。相传下有大钟,阴雨则浮。(上五岩俱县西。) 五峰岩在黄檗山之半。五峰尖秀,因名。 仙姑岩在阆山、五峰二岩之间。 虎跳石在县北崇善里蓬溪中。有石四,俱高丈余,一石有巨人迹及虎迹,俗名仙人跳。 蓝溪在县治南。即龙津渡。发源万山中,环绕一邑,水清而碧。 白濑龙潭在县北来苏、感化二里堺。旧传潭或时鸣,声闻二、三十里,旱鸣则雨,雨鸣则晴。 龙塘庙潭在依仁里。潭上悬瀑数十尺。相传昔尝祷雨,有龙现焉。今遇岁旱,祷之辄应。 龙纵庙潭在新康里。潭侧巨石上有龙迹。(上三潭俱县西。) 龙潭在县东北长泰里参洋村。水流为三潭,上有龙祠,岁旱祷之,鱼蛇现则雨,龟鳌现则旱。 放生池在县南永安里。旧名陈塘。 横山汤在感化里。石砌有亭。 小横汤在常乐里。(上二汤俱县北。) 金汤 华汤(上二汤在县西依仁里。) 蓬溪汤在县西北崇善里。旧名便材汤。 井泉在县南□□里。泉极甘冽,异他井。 甘泉在永安里折柳亭前。味绝甘,邑人多汲以煮茗。 圣泉在隘门外。泉涌道旁,砌小池潴之,刻石曰“圣泉”。(上二泉俱县东。) 瀑布泉在永安里。雨后奔泻如瀑布状。 汤泉在龙兴里。(上二泉俱县西。) 欧宅林井在县北凤山之麓,旧云主山之井,又名后田井。 县庭前井在县治中东廊下。宋绍兴中,县令龚□□凿22以资民汲。 县内井在东廊。天顺间知县杨纪凿以资民汲。 下市井在县南路傍。湮塞已久,成化八年里人共浚之,味清甘。 曹主簿井在下尾。石阑上有“主簿曹公”四字,故名。 县前井在兴贤坊外,味甚清冽。(上二井俱县东。) 佛泉井在县西新溪里。相传昭应禅师尝过此,天暑渴甚,无井可汲,一老妪汲涧饮之,师感其意,以杖锡卓地,泉出,民随甓为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惠安县
  螺山县治后山也。旧名罗峰23,相传唐罗隐尝寓于此,后以山形如螺髻,故更今名。 卧龙山自东平山分一脉,东行二、三里,凡十盘九曲,中一峰昂然如龙首,故名。(上二山在三都。) 三髻山在十四都。山势连亘,中起三峰,若三髻然。傍有灵湫,岁旱祷雨多应。 大帽山在四都。屹立千仞,其巅平地百丈余,中有龙井,县诸山皆祖于此。 大圣山在九都,崖壑幽绝,东临大海,堪舆家谓之大象卷湖,亦邑中之胜也。(已上五山俱县北。) 楼山在二都。自登科山发脉,回拱县治。 龙泉山在二十八都。下有龙窟,深尺许,泉水涌出,居人时见龙出之状。 九峰山在二十九都。山势蟠踞翔伏,其峰有九。 文笔山在二十八都24。秀耸如卓笔,县之前山也。 香炉山在二十九都。以形似名。 马山在二十都。其形若马饮泉,又若眠牛,故山之左曰牛坑,右曰马坂。 陈平山在二十九都。相传唐时有陈平者,精地理术,乘牛过此,遂暝目而化。从者至,见其土自涌,尚留一峰示之,后人因谓山曰陈平,墓曰牛客。 獭窟山盖海岛也。上有巡检司。 杨崎山东汉末,将军杨大眼居山之阳,故名。(上二山在二十五都。已上九山俱县南。) 螺蚽山在二十八都。上有盘石,大十丈许,圆如螺蚽。按《韵书》“蚽,薄碑切。虫名。”此云螺蚽,则音如否塞之否,盖泉人呼螺掩为螺蚽,而借用其字也。 尖山在三十一都,其山尖圆秀净,又名净山。 香山上三山俱县东。 登科山在三都。旧名登高。宋卢瞻读书于此,乾道间举八行科,三山郑青子为书“登科山”三大字勒于石25。 鹤堂山在二十一都。旧传留从效葬时,有二鹤来止于此26,因名。 覆船山在十九都。以形似名。常有异云覆其上,岁旱祷雨辄应。(上三山俱县西。) 五公山山石壁立,上刻“五公山”三大字,及五公符五道。相传梁时有唐公、宝公、至公、化公,朗公居于此。 龙盘山山势逶迤,如龙之盘。(上二山在三都。) 东平山在十三都。一名北山。群山联属,东有平原,三四里许复突起一峰,因名。(以上三山俱县东北。) 锦田山在二十五都。山前有田数顷,相传唐张西湖居此27,后任漳州刺史,还乡,乡人以为昼锦,山因以名。 嘶山在二十六都。相传五季时,其山忽嘶,声闻十余里。山之巅有石如笠,上有巨人迹,入石六七寸许。 大蚱山在二十七都。特出海中,有洞可容数百人。 小蚱山28在三十都。山之阳,多怪石,中穿一洞。洞之中,豁然明朗,可容四五百人。旁有小石门,仅可单人而入。门内丈许,折而右转,有巨石如屏风,以蔽内外。一人持戟守之,虽千百人莫敢犯。永乐间,海倭入寇,民多匿洞中,倭寇百计攻之不克,遂舍而去。 黄崎山在三十二都。旧名宁崎山。三面濒海,风涛卤气之所浸蚀,草木不茂,土色微黄。因呼今名。 峰崎山在三十四都。以地名。(上六山俱县东南。) 盘龙山在一都东北。七峰相属而来,其势蜿蜒,若龙之盘。 危石山在十七都盘石。 上有危石崭然,高三丈余。 城山在二十八都。东连大海,西接长江,延袤如城。(上三山俱县西南。) 登龙峰在县北十六都。宋崔拱偕二子正则、丽则读书于此,后父子相继登第,因名。 美女峰在县南二十五都。旧名龙秀山。唐末锦田黄氏立有容色,闽王审知纳为妃,人谓美女峰之应。后妃卒,葬于此。 太白峰在县西北十六都。一名莲花峰,有石方直如碑碣,宋蔡襄大书“太白峰”三字于其上。 陈店岭在县西十七都鹤堂山之东北。东属惠安,西属晋江。唐末晋安陈转运使居此。 曾师岭在县东北四都。五代时有巫师曾姓者居此 因名。 三台岭在□□都。山势连延万迭,三峰耸起,峭绝不可攀,上有云湫仙迹。 天开岩在□□都。初没蓁莽间,人莫知者。宋熙宁中,县令吴克见其顶,烟萝蓊郁,疑有异境,攀缘而上,遥望山海,历历如指掌,因名曰天开。宋王献臣诗:“小石大石皆罗列,造化安排非力设:覆者如轩深者洞,方者如屏平者席,可以安尊罍,可以横琴瑟。天边乌兔眼前飞,海上波澜掌中白。” 伏虎岩在□□都。相传宋祥符中,僧道养庵于此,与一虎同寝处甚驯,因名。(上三岩俱县北。) 清水岩在县南二十二都29。有泉一泓,澄澈不涸。 赤石岩在县东□□都。峭立如赤壁。 白马岩在县西□□都。相传天色晦冥之时,樵牧者见时有白马出于林下。 虎岩在县西北□□都。上有石窦,可容三十人。相传尝有虎处其内,人莫敢窥,后有佺道者居于此,虎随遁去。 白云岩在县东南□□都。昔有高人道渊者庵于岩下,白云常覆其巅。因名。 松洋洞在县东南□□都。洞有石门,仅容一人,侧身而入,中极宽广,唐宋间里人,多避寇于此。洞门石缝自有藤根,直三丈许,入洞时执以缒下。故老相传云:自古有之,不枯亦不萌。 乐屿在县北十都。 竿屿在县东三十三都。(上二屿在海中。) 龙湫沟在雷山之左畔。其水迤逦至学宫前,注于凤池,岁久湮塞,或侵为田圃。成化十八年,知县张桓命工浚之,以复其旧。 县后溪发源东平山,出南岭桥,过草马埭。 茭布溪源出柯溪岭,过居仁浦前桥。(上二溪在三都。) 驿坂溪发源禅静寺后,出驿坂桥。 李林溪发源竹林寺后,出旧铺桥。 下田坑溪源出山半坑,过王孙埭。(上三溪在四都。) 玉田溪在十三都。源出悬钟岭,折而东流,过茭溪桥。(已上六溪俱流入峰崎港以达于海。) 西充溪在十二都。发源角山前,过白水铺桥,入布埭、庄埭以达于海。 白岩溪在十四都。其源有二:一自三髻山后大山坑出;一自柯岭山出,为澳溪,西过谷口桥,达洛阳港,以注于海。 澄果东溪发源定光寺后,过无量桥。 真如溪一本作真女溪。发源横溪岭,历涂岭,官桥会于柳青宫前,过林田。(上二溪在十二都。已上十溪俱县北。) 南坑溪在县西十六都。发源马陇坑,过陈公桥,会于上林溪。(以上三溪俱流入添崎港以达于海。) 黄坑溪在十八都。发源鹤岭坑,过九斗丘桥。 下曾溪在二十都。其源有二:一出上曾溪,过上田小桥,一出上范溪,过上田大桥,会于充口溪。(上二溪在县南,俱由马山埭以入于海。) 左潭在县东二十四都。潭侧有五龙庙。 济龙潭在县西北十七都报劬山下。 放生池一在县北七都大湖岩前,一在县治南门内旧学前。 金莲池在县南十九都。产花茗莲,其色如金。 凤池在县治东南。宋县令赵汝□禀以县治有龙蟠凤舞之势,故凿池于此,浚龙湫沟水灌之。
  
校 注
  1 “鼊”系“(权俱切)鼊(比激切)”之误。鼊,异种龟。
  2 万历《泉州府志·山川》作“舟行二日始至”。
  3 乾隆《晋江县志·舆地》作“唐宣宗叹曰‘大类吴洛阳’”。
  4 乾隆《晋江县志·舆地》作“在义成门内”。
  5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泉甚甘冽,潮长则没,退则味甘如故。”“琼”字应为“冽”字之误。
  6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晋江县志·舆地》均作“在仁风门外”。
  7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上有通远王庙,以神来自永春乐山,故沿其名。”
  8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亦名芝瑞山”。
  9 民国《南安县志·舆地》作“高镇山”。
  10 康熙《南安县志·疆域》作“龙潭凡五,一在四都平洋中”。
  11 据康熙《南安县志·疆域》应作“雨立至”。
  12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一名仙人掌”。
  13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与黄檗断际和尚观瀑”。
  14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有大石刻‘鼓浪洞天’四大字”。“古浪”应作“鼓浪”。
  15 乾隆《永春州志·山川》作“山势峻拔数千仞”,乾隆《德化县志·山川》作“屹立千尺”,互不相同。
  16 乾隆《德化县志·山川》作“莲花峰”。
  17 乾隆《永春州志·山川》及《德化县志·山川》均作“水画丁,罗簪缨”。《德化县志》谓:“宋元符中,林程捐资凿流,其子扬休登高第,吴达老贺以诗云:水向丁流通地脉,人从甲第破天荒。’”
  18 据乾隆《德化县志·山川》,应为“戴云寺”。
  19 嘉靖《安溪县志·舆地类》:“在崇信里。其形如佛,又名佛耳山。”
  20 嘉靖《安溪县志·舆地类》作“在永安里”。
  21 嘉靖《安溪县志·舆地类》作“在永安里”。
  22 据嘉靖《安溪县志·舆地类》,应为“县令龚时可凿”。
  23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又名罗山”。
  24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在二十九都”。
  25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嘉熙间,邑令郑清子勒‘登科岩’三字于石”。
  26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下有唐留鸿胪卿坟,相传葬时有二鹤来止”。与此不同。
  27 嘉靖《惠安县志·山川》:“五代漳州刺史张清溪居此。昼锦归,号其山为锦山,溪为锦溪。”《闽书》:“唐工部侍郎黄讷裕亦家于此。”
  28 “虾”字为“岞”字之误。嘉靖《惠安县志·山川》与乾隆《泉州府志·山川》均作“小岞山在净山东十里”,而此处所言山阳有洞则属于大岞山,不知孰是。
  29 嘉靖《惠安县志·山川》作“在二十一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之八
  
地 理
    
山 川

漳州府
  
龙溪县
  隆寿山在府治北。盖登高山之左支、府治来山也。旧志云:“居其下者多寿考。故名。”宋时在城内,今负城址。 禅月山登高山左臂第二峰也。旧传尝有光如月,照耀于其上,故名。(上二山俱东北隅。) 登高山自天宝山一脉蜿蜒起伏三十余里至此,一峰耸拔。山顶旧有临漳台,山半又有半漳台。宋郡守危稹撤临漳台构亭,匾曰“登高”,后守黄朴复匾曰“碧玉千峰台”。国朝洪武中,建亭山顶曰“威镇”。 日华峰,登高山左臂第一峰也。旭月初升,此峰先得其光,故名。 净安山登高山右臂耸起一峰,复耸一小山而下,为府治来山也。其下旧有净安寺。(已上三山俱府治西北。) 腾龙山旧名龙亭山。奇石攒凑突起,有亭翼然,俯瞰溪流。旧传尝有龙腾于溪,因名。 起凤山旧名高亭山,与腾龙山对峙。宋儒吴勋构亭读书其上。(上二山在府治西南县学前。已上四山俱西隅。) 名第山在二十一都。旧名天成山,为州前山。唐郡人周匡物、潘存实读书于此。匡物登元和进士第,因名。 石狮岩山峰峦奇秀,延袤数里。上多怪石,有若狮子者,有若蟾蜍者,有可梯者,有如门者,状类不一。又有半月池、罗汉峰、超然亭、宝月岩、南泉岩及圆明、石门、龙泉、妙峰、玉泉五庵,以石狮岩为最胜,故以名山。宋李弥逊诗:“翠合峰峦万叶榈,云擎佛屋出岩幽。秋光不到迟阴树,晓日先明竹外楼。”太平岭山岭道坦夷,行者便之,故名。(上二山在十二、三都。) 九龙山在二十五都。山北有九龙水,又有金溪水。宋陈尧佐诗:“人生五马贵,山有九龙游。” 龙际山在十一都。下有龙潭,飞泉百尺,直泻而下。潭之前有龙祠,祷雨多应。(已上五山俱府城南。) 观音山一本作岩,在十一都。与凤凰、水头二山品峙,下有观音寺。 水头山在十二、三都。由太平山而下至溪滨,耸拔奇秀,与凤凰山对峙,夹于郡东之水口。按旧志有浮山,在龙溪、龙岩之间,和溪之上,有聚落田水头,盖泛舟溯流至是而止。官盐场之北一里许,有山当路,圆如覆瓯,在两山之间,而不相接,故曰浮山,疑即此山也。 岐山与鹤鸣山联峙,三峰秀耸龙江之上,延袤十里许。五代时,僧楚熙居此。 石禅床。凿石为之。宋胡梅所诗:“空山危石平如掌,云锁苔封自昔时。不识山僧曾坐处,几回弹舌两龙归。” 题诗石。一石覆之,其文字漫灭,可识者数字而已。 桃源口。胡梅所诗:“洞门无锁白云深,洞口闲来一问津。安得当时种桃者,相逢花下说前因。” 诵经坛。有石斜迭,色如银,击之有声。一作诵经石。胡梅所诗:“昔人曾此月明中,扫石樊香礼碧空。千载台空人不见,野花啼鸟自春风。” 一人泉。在虚白岩。出于石穴,深不盈尺,清冽可爱。以其水仅足供一人,故名。 潜翁岩。隋唐间,有潜翁者修炼于此。 石棋枰。 虚白岩。上覆全石,下窈而平,日华照耀,洞然虚白。 千人洞。在桂练石下。洞口狭而暗,其中宽朗,可容千人。黄巢之乱,郡人多避于此。胡梅所诗:“天生岩穴受千人,隐隐幽深隔世尘。不识人间经几劫,洞门依旧锁闲云。” 谦师岩。僧从谦坎石为室,居四十年,因以为号。(已上俱在岐山。宋郡守郭永尝即景为十咏。) 石室岩。在岐山之上。巨石如室,其中廓然平朗。正统初,有僧绝尘者,修行于此,因作楼岩前以居。尝刳竹引水入厨,竹节间生笋,遂成丛竹,今号瑞竹岩。 瑞龟岩。 屏风石。石壁峭削如屏。 青云洞。在山之阴,峭壁岩,有石室。深广丈余,其上时有云气氤氲。按《方舆胜览》谓郭功父有《岐山仙亭十咏》。考之旧志,乃郭永,非功父也。又谓潜翁、虚白、谦师三岩,俱在鹤鸣山。盖岐山与鹤鸣山本一山也。今依旧志移置于此,以足十咏之数。 鹤鸣山层峦峭壁,高矗云霄。相传潜翁修炼于此,养一鹤,时鸣山巅,因名。 仙亭岩。相传宋僧从谦见二士对奕,就之,化为双鹤而去。宋祭酒郡人刘植,建亭其处,名曰仙亭。后颜颐仲复拓为庵。胡梅所诗:“风送白云归洞口,钟随明月到人间。”冯善诗:“鸟啼芳树野花落,龙起寒潭山雨来。”陈孟光诗:“风回万壑松声壮,泉落双崖水气清。” 凌云阁、天开图画亭。皆宋颜颐仲所建。 风动石。在山巅,高五丈,围一十八丈,下有大盘石阁之,风来则动。 凤凰山1在鹤鸣山之南,形如飞凤之展翼,故名。 好景山纡回起伏,风景奇胜,故名。(上四山在二十七都。) 仰盂山在二十八都。其山高大峭拔,顶凹如盂,上有田池,又有仰盂岩。 金鸡山在二十九、三十都。山顶有石,赤色,如鸡之展翼,故名。与长泰县钦化里连堺。(以上八山俱府城东。) 望高山在西厢。明秀耸特,出于众山,故名。 铜钵山山势蜿蜒数里,内一峰中洼而外圆,其形如钵,故名。 罗汉山五代唐天成中,王延休憩此,忽闻异香馥郁,得一龟,背有罗汉像,遂建寺,山因以名。 尼姑山山旧有尼寺,故名。(上三山在二十一都。已上四山俱府城西。) 龙山在府城东北二十六都。北来诸山,此为最秀。 天宝山五峰峭列,周回百余里,郡诸山皆祖于是。宋时山有明珠,夜飞入九龙江,为渔人所得,以贡,因名。 旧志作三峰。 天公山上有瀑布泉,飞泻数十丈。(上二山在二十一都。) 石蠔山在二十五都,尖耸千仞,南下小山累累,盖天宝来山也。其顶石多粘蛎壳,故名。 望月山秀出群山之表,每海月初升,此山辄先见,故名。 鹫峰山下有鹫峰寺。(上二山在二十六都。已上五山俱府城西北。) 云盖山在府城东南四、五都。山多奇石,岩峭拔。上有石室。可容百人。云气常覆其上。宋天圣中,勅名云盖山大悲岩。 圆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一都。形如覆釜。顶有石池天坛,每云气冒其上辄雨,郡人恒以为候。旧传尝有人货药于市,自言姓康,家在琵琶坂,语竟不见。今山麓有康仙祠。 万松峰在府城内西北。丰衍夷平,乱松蓊郁。 丹霞峰在府城南一里许南厢。其峰土石皆赤,每晨夕日照,望之若丹霞然,故名。下有南山寺。 蔡公岭在二十四都。旧名揭鸿岭。为安溪、龙岩通道。因其高峻,元末,于其岭南畔少低山腰,别开新岭为道。唐慕容韦诗:“闽越曾为塞,将军旧置营。我歌胡感慨,西北望神京。” 新岭在二十五都天宝山之东南。石磴盘回十余里,路通安溪、龙岩、漳平三县,旧有亭。(上二岭俱府城北,今废。) 九龙岭在府城南十二、三都。两山夹峙,中萦石磴,凡十里许,路通湖广,巡检司在焉。景泰间,知府谢骞建亭其上,以憩行者。 龙门岭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上刻“龙门”二字。 万松岭在岐山、鹤鸣二山间。旧名马岐,路通泉福,上有亭。正统间,郡人陈克聪植松夹道,连阴十里,行者便之,因改今名。(上二岭俱府城东。) 白云岩有层峦迭,上薄苍旻。岩壑间时有白云来往。 紫云岩岩前诸峰甚奇,其巅常有紫云覆之。宋僧雪山尝创庵其上。 乌石岩在石狮岩山。宋淳熙间,有僧陈圣者居此。(上三岩在二、三都。) 龙泰石在二十三都。 据龙溪、长泰二县堺,故名。上有佛庵。(已上四岩俱府城东。) 水西岩在府城西北二十三、四都。上有佛庵。山明水秀,左右环抱。 浯屿林木苍翠,上有天妃庙,官军备倭者,置水寨于此。 荆屿多生荆木,故名。 梁屿上有水豹水人。(上三屿俱在府城东海中。) 丹霞屿在府城东南海中。一名赤屿。晏殊《类要》云:“有石,朝色如丹,晚色如霞。”宋林宗臣诗:“笑凭诗句说丹霞,城郭人民数万家。礼接紫阳风俗厚,学传东鲁道源赊。” 宝珠石在府城北二十五都北溪大濑之下。高大丈余,中一穴,径二寸。旧传渔人所贡之珠,时或飞入其穴,故名。 西湖在府城西西厢。发源自金仙院,南流折而东,遂潴为湖。有泉极甘美,可辟瘴疠。宋绍兴初,统制陈敏令军士运薪木填塞几平。谚云:“圆山青,西湖平,此时出公卿。”宋张成大诗:“水绕漳城湖已平,向来有记出公卿。白袍不倦三冬学,锦绶行看驷马荣。 九龙江在府城东二十五都,历二十三、四都及二十二都。旧名北溪。源出汀州上杭、连城二县及延平、沙县堺,合龙岩、安溪、长泰诸水,经蓬莱峡,是为柳营江。过虎渡桥,抵到河,会南门溪之下流而注于海。梁大同间,有九龙游戏于江,因名。历代见宝珠辉莹其中而不可得,宋时渔人网得之。江中有潭,潭有五曲,深不可测。夏秋间,时有龙潜跃其中。 柳营江。在二十七都、二十八都之堺。蔡如松《十辨》云:“漳州东偏之险要也。”到河,今名福河。 南门溪在府城南门外。源接南靖县大溪,入县西堺,故又名西溪。历天宝山之南,圆山之北,绕府城西转抱南门,弘澄静深,吞吐潮汐,由薛公桥而出,逆绕城东,折旋西浦,迤逦出镇门,抵到河,会九龙江县境。又有苦竹溪,在府城北二十五都。源出龙岩,历南靖县深渡硿头浦,至龟洋浦下塔,与西上溪合,沿木场双溪,与西下溪合,其流亦入南门溪。 南溪在府城东南六、七都。源出三平山分水岭,历百丈漈,从渐山何浔,沿泰江丰田市出港,入于海。 龙须水在府学前。按旧志,棂星门内有石沟,出门外,分为两道,达于龙骇瀛池,谓之龙须水。宋淳祐间,郡守章大任重浚治之。 更鼓水在府城北二十五都天宫溪中一石漈,高丈余,其水倾泻潭中,激成水泡,自底滚出水面,泡散有声如击鼓,良久复然。春夏水大声细,秋冬水小声洪,夜闻其声,次第不停,故名。 龙潭在府城南六、七都。由渐江、何浔二溪合流至北,汇而为潭。尝有龙起潭中,故名。 茭洋潭在府城东南四。五都、源出龙漈及澄溪,周围四里许,深四丈余,溉田六百余亩。 金龟漈在府城东南四、五都塘头山绝顶。树木阴翳,岚雾霏微,深不可测。岁旱,祷雨多应。 丽藻山在府学前。东南通溪,秋冬不竭。夏月绝蛙声。 满月池在开元寺。池上有松百余株,号松关。蔡襄有诗。 盐仓池在府治东马平街之左。旧传池有神物,遇云雨晦冥,或腾跃而起。 惠民泉在府城北门外。泉甚清冽。《泉郡志》作井。 卓锡泉在府城东南四、五都大悲岩前。相传昔怀真禅师卓锡于此,泉因涌出,清澈而甘。 天庆观井在府城中。相传漳南水土薄恶,初至者饮其水即病,惟此井水极甘美,且可辟瘴疠,凡仕宦者至,必先汲此泉。 开元寺井在府治西北开元寺登高山右肩下为井泉第一。今呼为东井。 天宫井在西湖天宫院2。泉极甘美。 石眼泉井在府城北净众寺口。相传井初凿,深丈余,遇石盘,坚不可入,一夕雷震石裂,泉迸出,故名。 龙井在府城南六、七都。相传井底有穴,通大帽山。泉极甘冽。岁旱祷雨或应。其上有亭。 龙须山中井在府城东北一、二、三都吴真君祠内。其水同海潮消长。相传真君炼丹,取水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漳浦县
  罗山在七都。环邑诸山,皆此山发脉,罗列拱邑,故名。山之上有东罗岩。 大帽山在县北二十八都。高大圆秀,自泉而下,远见此山。(上二山俱县北。) 良山高数百丈。东接潮堺。宋贤良潘存实读书于此,故名。 梁山高数百丈,周回百余里,秀丽而崇圆,又名圆山3。山有大峰十二:曰莲花,山之中峰也,相传为齐武帝所赏,更名齐帝石;曰狮子;曰金刚;曰力士;曰双髻;曰长剑;曰七星;曰八柱;曰观日;曰临海;曰晋亭,在莲花峰之西,相传葛洪常居之;曰青阁。古记云:“梁岳,闽中之望也。”《图经序》云:“梁山记董奉之游。”唐吴明伟诗:“梁山重回首,翠峰三十六。”张登诗:“孤高齐帝石,潇洒晋亭峰。”宋潘存实诗:“根盘来楚、蜀,作镇表瓯闽。”山之上有中峰岩,又有瀑布泉。宋蔡希遽诗:“会稽之南罗浮北,中有大梁神仙宅,瀑流今古挂长虹,泻下银河数千尺。”山之东南盘石上,有穴屈折上穿如井水泉涌出,大旱不竭,谓之灵泉。山南北两麓又各有汤泉。 棋山高百尺许。旧志云:“乡人入山采药,因得棋子,故名。”(上三山在八都。) 鼓雷山在九都。亦作古雷山。其山瞰海,潮声如雷。相传葛洪炼丹其上,丹灶尚存。(上四山俱府城南。) 印石山去县数十步。山顶有石高丈余,端方如印。上有仙人足迹。 海云山在七都。顶有石如龟。下有清泉,大旱不竭。又有威德行祠及海云岩。 台山高数百尺,平坦如台。自近视之,与诸山齐;海上舟人自远望之,则特出乎诸山之上。 灯火山距海一里许。海中乘舟夜行者,或见山上有火,光焰如灯,故名。 香山有五峰,如马驰凤翥。其麓有灵顺宫,乡人祈祷甚众,香烟时散山谷间,故名。(上三山在十七都。已上五山俱府城东。) 大武山在县东北二十三都。高数十仞,周回一百八十里,东邻大海。《图经》云:“山有大武夫人坛。记云:‘大武夫人者,闽中未有生人时,其神始拓土以居民’。旧亦名大母山。”蔡如松《十辨》云:“世传越王建德避兵于此。按《史记》越王勾践至无疆七世,未有名建德者。惟汉元鼎中,南越相吕嘉反,立述阳侯建德为王,城守番禺。后人误指为越王云。” 好景山在县治西北,而县治居是山之麓。其巅有石,状若蹲虎,俗呼虎子山。 峰山在县东南八都。山势尖耸秀丽。又名鳌峰。山巅有亭曰“连鳌”,宋时黄克宽所居之处也。 云霄山以其高耸云霄,故名。按县志有此山,而郡志不载。郡志有大神山,亦在六都,而县志无之,恐即此山也。 将军山唐将军陈元光初征蛮寇,筑城居之,故名。今有将军父墓在其麓。宋《祥符图经》云:“将军山,蔡如松辨之,以为古闽越王号力驺等为吞汉将军,使之南据险要以距汉。今自南抵潮梅堺,又有将军山,而大海之滨北岐有将军澳,鸿儒屿有将军礁,岂皆元光之迹乎?”(上二山在六都。) 九侯山在二都。山半有石室及清泉。郡志谓九侯传夏后之绪,似指夏之子孙。而蔡如松《十辨》云:“九峰之神,各主其一山。”其说不同。(已上三山俱县西南。) 大桑屿在井尾港内。居民皆业渔。其地宜桑,故名。 小桑屿与大桑屿连属。 大潵屿在井尾港口,聚沙成之。产车螯。(上三屿在十七都。) 小潵屿与大潵屿连属。 鸿儒屿上有树木,多集海鸟。沙澳屿与镇海卫相近。 茅屿以产茅得名。 浮沉屿潮长则仅露小尖,潮退则大,若浮沉焉。(上五屿在二十二都)将军屿在十五都。盘石迭耸,舟舶不通。滨海者多乘筏取蜡于此。相传陈元光尝驻兵于其上,故名。蔡如松辨见“将军山”下。 石城屿其石巍峨,远望若城壁。(上二屿在十五都。已上十屿俱府城东。) 竹屿在港门之内。居民百余家皆业海。 鱼肠屿在海门之中。潮通鹿溪。(上二屿在县东南七都。) 仙迹石在县之东山路口。左右有二大石,紫色,上有两足迹,长尺许,指踵分明,世传为仙人迹。 磨剑石在县西南二都石塍溪。世传唐将军陈元光平寇磨剑于此,故名。 漳江在县南八都。 蜡湖在县西口都4。旧名淡溪,忽有一蜡鱼在其中,因改今名。《郡国志》:“漳浦蜡湖,随潮盈缩。”傅公河在府学前。河通鹿溪潮。宋县令傅漺始开5。绥安溪一名绥女溪,在县南八都。源出县堺,东流入海。 石塍溪在二都。源发江西闽广之交。杜预《通典》6独载此。后人讹为石神。其水恶,涉之则足黑,饮之则病瘴7,俗谓之乌脚瘴。 火田溪溪之西向皆山,罕有平地,便于畲田,多产黍稷。 李澳溪亦名李澳川。源出良山北,灌田千顷。县境又有石峡溪,源出县堺东流入于北溪。(上三溪俱在县西。) 鹿溪在县东南。源接李澳溪。旧谶云:“梁山啸,鹿溪平,此地出公卿。”溪旧波流浩荡,自天顺、成化以来,地拥沙合,溪流日浅,时或暴雨,则其水泛溢,上溯梁山之麓。乡人多堰陂溉田。陂流交响,其声如啸,由是邑人登科甲为显宦者多。或谓古谶之言符于此云。温源溪在县西南。两泉涌出,一微暖,一极热,合流南入县前溪。《图经》云:“唐嗣圣间,胡商康没遮经此,将欲,投十钱8,泉为涨溢。浴毕,泉复如故。”(上四溪在八都。) 放生池在县治东门外。 龙湫井在县治北门之旁。泉源不竭。 龙井在县东北七都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岩县
  天宫山在县北万安里。山常有白云覆之。每阴晦,则闻箫吹之声。顶有瀑布泉飞泻数十丈。唐初有山贼至,为雷所击,因而就擒,故又名天公山。 奇迈山在县南龙门里,与县学对峙。峻参天,旁有小峰,形如席帽,尤为奇秀,故名。 东宝山旧志云:“每风雨晦冥之夜,上有火光,人以为宝气,故名。”其左一山,怪石峭峙。山巅有一孔,状如牛角,可容一人。内宽平,可一丈许。有水清冷,四时不竭。岁旱祷雨辄应。成化十年,知县韦济竖表于上,匾曰“天瓢灵源”。 龙岩山在屏峰山下,有小石山突起,中有石穴,容百许人。石壁上有纹状若双龙,常有泉滴故名。(上二山俱县东在坊。) 紫金山在县西龙门里。层崖迭嶂,壁立千仞。上有石池,泉出石罅,有鱼游泳其中。山石皆紫色,每旭日初升,夕阳返照,恍惚如金之紫,故名。 九猴山10在县西北表政里。高入云霄,延袤百余里。上有九峰列峙如猴,故名。一名筯山。 三台峰11在县东□□里,旧志云:东宝峰在右。凉伞峰在左,屏风峰在中,三峰并列,故名。 砚石岭在县东北节惠里。峰峦秀丽。其石可为砚。 龙川在县南。源出汀之上杭古田里,历龙门,越虎岭,环绕县西,会曹溪小溪,历雁石,合众川而东出华峰三硿,注九龙江。 曹溪源出表政里。 小溪源出龙门里茶洞,流抵县治来会。(上二溪俱在县南。) 硔溪在县东节惠里。源出万安里。滩流箭急,多石硿,故名。 罗桥溪在县西。源出龙门里大小池,二水合流而下,春夏雨涨深急。 罗溪在县北集贤里。源出延平沙县堺,合众流而下。 藿溪在县东北万安里。源出汀州连城县堺。(上四流俱流入龙川,注九龙江。) 三井在县西□□里。以泉味高下,分为上、中、下三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泰县
  良冈山12在石铭里,县治主山也。上有泉,岁旱祷雨即应。山麓有良冈寺。 鼓鸣山旧志云:“每风雨晦冥,则闻鼓声。” 董奉山旧传仙人董奉尝游于此,今丹灶、棋枰、琴室犹存。(上二山在旌孝里。已上三山俱县北。) 登科山在县南。拱对县治。又名登高山 石鼓山在彰信里。石上有足迹,世传为仙人迹。 曷山在恭顺里,县治左山也。即吴田尖。(上二山俱县东) 西峰山在县西北人和里,县治右山也。 双髻山双峰突起如髻。 天柱山顶有一石柱,高二丈余。旧传道人杨虔诚学道天宝山,忽夜见灯明天柱上,遂移住此山。岁旱祷雨辄应。又有巨石如屏,高九丈,阔五丈,上有“天柱岩”三字,如苔藓纹,各阔三尺。有东、西、南、北四石门。又有石室、石库、百丈岩、观音岩、势至岩、象鼻岩、海湛岩、应潮岩、一线泉、忘归石、盘陀石、香炉石、大帽山、仙人亭、剑脊桥、超凡阁,为二十奇。(上二山在县东南钦化里。) 朝天岭在县东钦化里,跨天柱、金鸡二山间,乃县人适京之路,故名。上有巡检司。 佛手岩在县东彰信里。石形如覆手,其下可容百人。 龙津前溪在县治南七十步。源出善化里,流绕县治,入龙溪县。 高层溪在县西北□□里13。源出安溪县堺,过高层与絃濑合。(上二溪俱流入九龙江。) 西湖池在县治西。宋嘉熙中,县令郑思申凿,因亭其上。 义泉井在县治南,旧环珠楼西。宋时凿,虽大旱不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靖县
  欧寮山在习贤里张仓社,又名大帽山,县治主山也。南北二峰峭耸,周回百余里。岁旱,邑人祷雨于此。 金山在永丰里。山形尖圆秀拔,堪舆家以为金星,故名。(上二山俱县北。) 鹅头山县治前山也。形如鹅头昂峙,故名。俗呼鹅觜山。 湖山下有黑潭。(上二山在由义里。) 琯山旧南胜县在其下14。 五牙山五峰尖耸如牙。山多产矾,又名矾山。南胜县初建于此。 三平山岩谷深邃,登者历三险三平,乃止其上,因名。唐僧义中建三平寺。上有龟蛇峰、仙人亭、和尚潭、九层岩、双髻山、高柯岭、煎茶坞、侍郎亭、虎爬泉、锡杖树、大伯山,凡十一奇。(上三山在清宁里。) 麒麟山在归德里。峰头高仰,若麒麟状。 大峰山在新安里。高大巉岩,顶多巨石。(已上七山俱县南。) 镜山在县西北习贤里。夕阳斜照,山崖入映目,光耀烨然,故名。 峰苍岭在县北习贤里天宝山之西南。山之腰,石磴盘回,路通汀、赣。其上有亭。 旧岩在县北习贤里。 双溪在县治前,合大小二溪而名。小溪发源永丰里龙岩县堺,历金山涌口至永济桥下,与大溪会。大溪发源卢溪太平者,历赫潭而来,发源山布禾平社者,历西林寺等处而来,至县前与小溪会,是曰双溪。自是合为一大溪,经县治东,趋入龙溪县西溪。 深渡溪在县西永丰里。源出龙岩县堺,趋龟洋,流入小溪。 三团溪在县西南永丰里。源出上杭县堺,历山城水寨,至西场寨下。 横溪源出小平山至溪口。 九团溪源出漳浦县,历洋头径下经后市15,出铜湖溪口。 山隔溪源出三峰,经侯山。 翠微溪源出翠微社。历三平寺,经圆济桥16下。(上四溪在县南清宁里,俱流入大溪。) 三脚涧源出峰苍岭。经三脚桥下,入源渡溪。 峰苍涧源出峰苍岭铜山寺前,至新寨,过得仙桥而入双溪。(上二涧在县北习贤里。) 思清井在儒学大门内。元时所凿,泉极甘美。 庙前井在城隍庙大门东。其泉清冽。 温泉在县北永丰里者二,在清宁里者一,泉深而热不可浴;在归德里者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漳平县
  仙帽山顶圆如帽,故名。昔乡人遭寇乱匿此,寇将逼,忽西偏大雾濛濛,寇不能及,故又名西雾寨。 石鼓山山有大石如鼓状。相传天阴雨则鸣。 凌家山峭拔而秀,无林木。山半地势平夷,凌氏居之,故名。(上三山在居仁里。) 九星山九峰迭耸,中有石窟,号“仙人插剑”,雨不溢,旱不涸。 碧凌山山色青苍,高凌霄汉,故名。 天柱山其山势屹立苍冥如柱。 花瓶山三峰峭立如屏状。 马头溪山上有二石,一大一小,如马之引驹。(上五山在和睦里。) 赖家山山高,而其巅平坦,赖氏世居之,故名。 虎山如伏虎状,故名。山麓有古寺,号水月堂。(上二山在聚贤里。已上十山俱县北。) 文笔峰山17去县五里许,为儒学前山,尖耸秀丽如桌笔然。 新山山之石可作灰,一邑皆取给于此。覆鼎山山巅突起如覆釜状。(上三山在居仁里。) 大壮山在永福里。其势宏壮。为众山之冠。(已上四山俱县南。) 银瓶山在居仁里。三峰秀峙,其状如瓶。 石门隔山两峰夹峙如门,又有石如将军然。 云峰山其势极雄壮,常有云气浮其上,故名。中有宝台岩。(上二山在感化里。已上三山俱县东。) 高岩山上有大小二石洞。 龙亭寨山山半有清泉一脉。旧有骑龙仙庙,今移置东关山。(上二山在县西居仁里。) 双髻山在县东北聚贤里,堺漳平、龙溪二县间,以形似名。山有灵异,祷雨辄应。 牛头相触岭在县东感化里。两山夹立,中一坑,相去二丈余,深数十丈,水流轰响,峭削险隘,行者病之。乡人朱崇庆募众砌石为桥。人度之者,毛发森竦。 饮水岭在县北聚贤里。上有井,泉清冽可饮。 三重岭在县南永福里18。山极高峻,人迹罕到。中有三龙井,祷雨多应。山之上,三峰迭出,因名。 百家畲洞在县南永福里。堺龙岩、安溪、龙溪、南靖、漳平五县间。万山环抱,四面阻塞。洞口陡隘,仅通人行。其中深邃宽广,可容百余家。畲田播种,足给衣食。四方亡命者多逋聚其间。凭恃险远,易于为乱。宣德正统间,尝有江志贤、李乌觜、卢赤须、罗兴进者,乌合郡丑,跳梁出没,至动方岳。守臣连年剿捕,仅得宁息。然服则人,叛则兽,无常性也。自漳平设县以来,官政易及,不复反侧。然尤在司民社者控御得其道云。 龙门洞在县东感化里。其洞如石室,冬温夏凉。中有盘石,可容百余人。 九龙溪在县治南。源出汀州上杭县堺,历龙岩雁石,绕县治南,东趋华峰三硿,会下折溪,东南流入龙溪县九龙江。 下折溪在县南居仁里。源出永福里。曲折萦回而下。 九房溪源出汀州府连城县,历龙岩徐溪。 罗溪源出延平府永安县。历和睦。 溪南溪源出泉州府安溪县。历华口。(上三溪俱入于九龙溪。) 拦牛潭在县南。石壁险峻,牛马莫能渡,故名。 碧龙潭在县西。其水澄澈若鉴。相传尝有龙游于此。(上二潭俱居仁里。) 鳌池在县北聚贤里。周围二十余里,大涝不溢,亢旱不涸。池东有祠,朔望群鱼浮列而向仰之。 汤坑在县北聚贤里。其泉如汤。可澡浴。上有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汀州府
  
长汀县
  卧龙山在府治后。为郡之主山,偃卧如龙。登山椒,尽见井邑,它山皆拱揖俯伏其下。一名无境山。宋郡倅郭祥正诗:“卧龙胜事堪图画,迥压闽南七八州。” 鸡笼山在府城北成上里。以形似名。旧传宋时王中正成道之所。郭祥正诗:“神仙之府名鸡笼,千寻翠玉擎寒空。秀色凌风入城郭,半街晓日金濛濛。” 南山屹然如屏,青葱可爱,府治前山也。其下坦夷,有文殊、同庆二寺。宋郡守陈轩诗:“呀然碧玉洞,屹立分双户。天生护佳景,常恐尘土污。”(上二山在左厢。) 圆珠山在右厢。形圆如珠。宋郡守张宪诗:“万迭层冈揖卧龙,一峰圆顶翠凌空。”一名龙珠山。俗呼宝珠峰。 玉女山在古贵里。旧传王氏女修真之所。月明籁寂。隐隐有音乐声,下有通仙桥。 赤坑障山在□□里19。 灵蛇山在□□里20。山旧多蛇,下有佛庐及蛇山庙。(已上五山,俱府城南。) 东山在府城内正东,卧龙山之首也。上有鄞江台,傍有五显庙,今废。 拜相山俯挹卧龙山,如人之拜。 莲花山在左厢。 笔山按《大明一统志》作“笔架山”,在归阳里。(上二山皆以形似名。已上四山俱府城东。) 展旗山在□里。以形似名。 濑溪障山在□□里。(上二山俱府城西。) 马鞍山在左厢。以形似名。 翠峰山在府城东北归阳里。壁立千仞,绀碧可爱。其上烟云出没,惟天色晴霁,卓午方见其顶。一本作“翠峰,在府城东南”,误。 七宝山在□□里。下有上宝场21,今废。(上三山俱府城东南。) 二老峰在府城东五里。双石峭立如人形,故名。 西峰在卧龙山之右。上有西峰、法林、罗汉三刹。 双峰山在府城东南□□里22。峰峦双耸,高入云汉。 横冈岭在府城内卧龙山之左。 白叶岭在左厢。上有白鹤庵。 枣木岭在□□里23。 分水岭在成上里。 簑荷岭在□里24。地产簑荷,故名。 桑溪岭在□□□里25。(上五岭俱府城南。) 东庄岭在□□里26。下有平田千顷。 枸木岭在□□里27。 大息岭在归阳里。(上三岭俱府城东。) 白头岭常有白云冒其上,故名。 新路岭峭险壁立,沙砾崎岖,行者病焉。岭下即隶江西,此天以限闽中也。宋嘉定间,郡守邹非熊尝设隘于此,以备赣寇,名罗坑隘。(上二岭在古贵里。) 佛岭在左厢,今名通济岩。石壁间有佛庵,宋长史邓曾建。后人复创长史亭于庵侧。 湘岭流在□□里28。 流源大岭在□□里29。 归岭在□□里30。路通连城县。(已上六岭俱府城东南。) 宣岩在青岩里。宋崇观间,宣明隐居于此。洪刍诗:“一纶涵碧磻溪钓,千穗垂黄谷口耕。” 石燕岩在古贵里。相传尝有飞燕数十,遇骤雨集石上,皆化为石。 云谷岩在南山之址。 朝斗岩在南山崦。缘石扪萝而上,俯瞰城市尽目睫间。下有祐圣祠。(上四岩俱府城南。) 通济岩在左厢。上有庵,祀伏虎禅师,祈祷多应。 霹雳岩在拜相山之隈。宋元祐间,白昼迅雷一声,岩窦划开,中有丹灶,后建祐圣道院于岩间。(上二岩俱府城东。) 狮子岩在府城东南青岩里。双石为门。相传定光佛初振锡于此。 苍玉洞在东禅寺前道旁。两石对峙如门,内有烟屿、仙掌、鹤巢、抱云等石,清气逼人。宋蒋之奇诗:“苍玉门径阔,白云庭院深。”谢洵诗:“溪瘦玉声小,山横翠色深。”仙隐洞在云骧阁下。石径缘溪,嵚崟深窈。洞外两石阁,一小石,天然成门,内颇宽广。宋郡守赵宗模开辟,以发天秘,创溪堂及数亭。继守林岊复创洞天书院及白鸥亭,今俱废。(上二洞在府城东左厢。) 飞来石在府城内云骧阁之西。相传一夕随雷雨而至。 石壁在府城南□□里31。 乌鼻石在府城东惠民桥上流。 白面石在府城西□□里32。 鄞江在府城东,即东溪水。自翠峰发源会鄞坑水,至张家陂,与正溪合。蒋之奇诗:“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 寅湖距府城二里许,周围百步,以其居郡寅位,故名。湖中一小山,虽水溢不没。宋长汀宰钱厚,濒湖创亭,今废。 子地湖在□□里33,居郡子位,故名。其地入东禅寺,今垦为田。 青草湖在归阳里。深不盈尺,广不逾丈,其中草色长青。蒋之奇诗:“地无一勺水,安得有湖名?世事果如此,风波平地生。”(上三湖俱府城东。) 辛湖在府城西一里许,周围七十步,居郡辛位,故名。 正溪在府城东南,又名大溪。发源宁化县堺,出石含,历谢地、新桥、湘洪峡,迤逦至东庄潭,分为二派:一派自有年桥入,一派自济川桥入,至高滩角,复合为一,南流以达于海,即汀水也。详见《郡名志》。 东溪即鄞江水。 梓步溪源出大息岭,左至南田。 小湘溪源出南原,至湘洪庙前。(上三溪俱府城东。) 西溪在府城西。源出大原,过杉岭至南拔桥下,官引一派东至为城濠,至崇善坊兴云桥;一派又东至于西田,过富文坊,抵州湖庙前。 南溪在府城南。源流不一。经普济桥至南口。 北溪在府城北。源出横坑,过攀桂桥。(已上五溪俱流入正溪。) 曲潭在□□里34。 大潭在□□里35。(上三溪俱府城南。) 龙潭在左厢云骧阁下。东岸有龙祠,遇旱则祷雨于此。 白步潭在□□里36。 东庄潭在东庄岭下,今水徙于都教场之后37。(上三潭俱府城东。) 麻潭在府城东南右厢。郡之众流皆会于此。山势蟠亘,过此,折为九曲。 磜角在古贵里。高岩怒湍。溉田甚广。 磜头在归阳里。峭壁数十仞,瀑声如雷。(上二磜俱府城东。) 五百滩自汀抵潮,溪滩五百。 放生池因云骧阁下龙潭为之。 金乳泉在府宅堂东卧龙书院之右。旧为枯池,相传宋郡守赵遂良用定光佛偈投池中,得清泉,郡人因偈中语取今名。 汤泉一在府城南清泰里,周围数十丈,能熟物。宋绍兴间,郡砌石池,覆以两室,异向,则以别男女。旁结庵名“无垢”。县尉李格为记。一在府城南安仁保,由石窦涌出,溉田甚多。 法林袈裟泉在府城西法林寺。旧传有老僧讲《法华经》,夜窗牖忽明,见一龙蟠石上,遂以袈裟覆之。翌旦,石裂一泓如袈裟状,清泉坌溢。 玉泉在府城东南□□里38。清泚而甘,流为瀑布。旧有佛庵,前后植茶,其品与建溪相伯仲。 邓长史井邓曾凿39至丈余,遇盘石,闻其下有泉声,以铁杵撞穿之,泉涌出,四时不竭。 南亭井在富文坊。阔丈许,引手可掬。(上二井俱府城南。) 鄞江井在府城东左厢金花坊。深仅三尺,春秋潦而不溢,夏冬泉出不涸,溉田甚多。其水称之,重于它水。 弼星井在府堂西。 巨门井在府治东北塔院前。旧传白鹤仙迁城之初,谓如斗形,故按斗象开七井,以七星名之。 禄星井在府治后园西北。 廉星井 武曲井 文曲井(上三井在府治东南。) 魁星井在府治仪门外西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宁化县
  翠华山在城里。山色苍翠,为邑人游览之所。 宝山旧传山有五色石,璀璨如宝,故名。其石性刚,或磨以为珠,不堪用。 凤凰山崇冈峻陇,蜿蜒起伏,其形如凤。(上二山在龙上下里。) 陶峰山峰峦峻耸,四面壁立。旧传有陶姓者结茅其上,因名。 梳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招得里。已上五山俱县北。) 南山在兴善里。其山中起一峰如笔架,为一邑之望。流水一带,环绕其下。 五灵山在县市。即五家山。上有普惠王祠。祠前昔尝产灵芝五茎,闻于朝,敕改今名。(上二山俱县南。) 龙须山在县东招得里。草生岩石如龙须然。 罗平山在县东北泉上里。旧传罗平者隐居于此,故名。 牛头山在县西北兴善里。以形似名。 鹫峰在县南新村里也。 登高山在城里40。重九日,邑人多载酒囊茱登高于此。 苦竹岭以所产名。其岭甚高,四时常有云气。 神王岭上有神王庙,乡人旱潦疾疫必祷于此。 南桥岭岭势高拱如桥,故名。(上三岭在永丰里。已上四岭俱县北。) 狮子岭岭有石,形如狮子,故名。 罗汉岭(已上二岭在县南新村里。) 金船岭在县东永丰里。旧传山有金船,其光夜现,乡人求之弗得。 狐栖岭在县治西龙上下里,其状如屏。相传有白狐栖于此,故名。 城门嶂41在县东北泉上里。山势卓立如屏嶂。元季寇敌,邑人多避兵于此。 瑞花岩在县北□□里42,旁有僧舍。又名下岩。 龙池岩在县南□□里43。旧传尝有龙蟠于此。蒋之奇诗:“苍龙蜕骨去已久,山根一穴如天开。寄言俗客不可入,往往白昼生风雷。” 西岩在县东北□□里44。石笋屹立如门。其中空洞,可坐千人。有数石室:曰宝陀石,中置观音像,曰乳穴,必烈炬然后可入,中有泉,乡人祷雨辄应;曰丹室,一小穴,匍匐乃入,其中宽明,有丹灶之属。其一方丈,初入颇暗,坐久忽明;其一如堂奥,寒气逼人,不容久立。旁有龙井,深不可测。东岩在西岩之侧。其中亦有数石室。初入隐隐若有人形,谛视则无有,谓之仙影洞。旁有石莲数朵,大如车轮。左有石龛,藏经其中。又有石如壶,高可二丈,泉涌出壶口,皆成钟乳。最高处有石鹤,若奋飞之状。 灵隐洞在县北五十里。旧号洞源岩。宋治平间,有僧祖庆者结庵于此,遂芟辟其地。洞前重冈迭,小涧横绝,烟云缥缈,群石奇诡,状类不一,野花殊草,香气蓊葧荔。又有一石,拔地而起。上有洼樽,乳泉滴沥,满而不溢,病者饮之或愈,祷雨亦应。 黄连洞在县东五里。地多产黄连。县旧以此得而名之。 乌路峡在县南新村里。两岸壁立,水势萦回,深不可测。 狮子石在登荣乡田门。以形似得名。 危石在□□里45。突然一峰,四壁斗绝。宋绍兴间,有僧祖月者结庵其上,名曰翠峰。(上二石俱县北。) 狂波石在县东赤冈潭中。旧传有二龙蟠石上,水涨则波涛汹涌,故名。 蛟湖在龙上下里。深不可测。昔有僧结庵其上,尝见白龙卧湖面。乡人遇旱,以败铁投于内,辄作暴雨怒涛,涌出其铁而后已。宋嘉泰间,郡守赵映祷雨有应,遂建龙神庙于湖侧。 柘湖在泉上里,去蛟湖不远。其水四时不涸,溉田甚多。 羊鸦湖在柘湖之侧。旧传鸦噪于木,羊跪于地,忽成此湖,故名。(三湖俱县北。) 大溪在县南。溪之源凡六派。其正西自赣之石城县堑岭来会;西南自长汀狐栖岭来会;西北自石城县长坊来会。此三派,县之上流也。其东北自台田岭与邵武建宁县分水至县来会;正北自苦竹岭至马家渡来会;正东自热水窑头至侧潭来会,又至县东渡里许,与上流三派合而为一。然后东至清流县,又东会剑津,抵福州,而入于海。 龙门潭在在城里。其深莫测。自龙门桥出会大溪。 神头潭在兴善里神头岭下。水清澈极深。 版主潭在七里潭侧。多版主,故名。(上三潭俱县南。) 龙潭在县东□里46。旧有龙神庙,今废。 赤冈潭在□□里47。(上二潭俱县东。) 院子坑潭在县西在城里。遇久雨,水溢,接大溪。 龙潭磜在县北泉下里。旧传有鼋浮水面,溪水即涨。岁旱,乡人取其水祷雨多应。 雷鸣磜在兴善里。声如雷轰。 潭飞磜在县南乡。重冈复岭,环布森列,登陟极难。磜居其中,坦然宽平,山环水合,有田有地,草茂林深,易于藏聚。宋绍定间,有寇作乱于此,后讨平之,因置南平寨。(上二磜俱县南。) 七孤龙在县南乌路峡下。清流激湍,逶迤七曲,舟师惮之。 蓝布地在县北□□里48。旧名水丰池,产藕最佳。 放生池在县南。 万斛泉在县北石洞中,坌涌而出,流为小涧,下溉田数千顷。 洁溪泉在县南□□里49。清泚甘冽,一名滴龙泉。 甘泉在鹫峰院。 光严井在县治后、光严寺前。其水清冽甘美,市人争先汲之不竭。 太平井在太平巷口。水极清澈。 周家井其水清冽,虽大旱汲之不竭。(上二井俱县治东。) 古井在县西五里。清澈甘冽,病者饮之或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杭县
  金山50邑之主山也。峦嶂,苍翠如画。宋康定间尝产金,因名。山之上有三池,名曰胆水。其上下二池有泉涌出,中一池则蓄上池之流。相传宋时县治密迩其池,水赤味苦,饮则伤人,惟浸生铁,可炼成铜。后县治既迁,则其水遂变,不异常水,而浸铁亦不复可成铜矣。山之侧有百丈磜,高可百丈,一溜如线,自石罅出,旧名黄金坑。山之阳有南宝山,望之如笔插空。旧传有童子牧牛其上,得白璧一双,因名。《大明一统志》云:“据金山之阳,故名。”近山有岩,名曰宝兴。 灵蛇山峭拔凌空。旧传山有巨蟒出没,人过其处必祷之,故名。(上二山在平安里。)
   七峰山在城里,为邑之后镇。七峰岌并,翠丽可爱。堪舆家谓上应北斗故又名七星山。(已上四山俱县北。) 袍山51为邑之前镇,以形似名。旧志云:“未县之先,林木森蔚,有术者过之,谓其民曰:‘袍山苍苍,朱紫盈坊。未几,迁县于此。” 横琴山横亘县前之溪南,平广延袤如横琴然,亦名横琴冈。冈之后有井,凡有疾者,多取其水洗之,云有验也。以其上有观音庵,因名观音井。(上二山在县南,在城里。) 冷洋山在在城里。高出群山,俯见县治。旧有道人结庵其上。
   乱石隔山在古田里。其上乱石巉岩,故名。(上二山俱县东。) 展旗山在在城里,为邑之右镇。数峰联属,迤逦若展旗然。 石狮山在来苏里。山石巉岩,状若狮子。 铁嶂山在胜运里。石壁峭拔,势若平嶂52。山之西产铁矿。(上三山俱县西。) 覆箩山在县西北在城里。高耸特立,山顶端圆,若覆箩然。 高唐山旧传有姓高、唐者二人,年皆九十余,一日登此山,遂不复归,因名。 羊厨山高可百丈,盘亘百余里,据汀、潮二州之堺。危峰怪石,千态万状。其巅常有群羊栖止,人迹罕到。(上二山在县西南来苏里。) 插笏峰在县南□里53。其峰有四,葱蒨秀丽,故名。又名美女峰。 双髻峰在县东□□里。为邑之左镇。双峰并耸,若双髻然。 三层岭在县南□□里54。岭三级始至其脊。成化元年,邑民李时英夹道植松五百余株,行者便之。 罗括岭旧传有罗括者结庐于此,因名。 双溪岭有二小溪环绕其下,与长汀县隔堺。(上二岭在平安里。) 炉背岭在□□里55。乡人尝建炉于其前,故名。 石冷羊岭在在城里。岭多石,密迩冷羊山,故名。成化十二年,邑民丁质植松数百株,以荫行者。 香岭在白砂里。旧有檀香木数本,因名。新志谓上产木乳膏,居人采而爇之,故名。(已上五岭俱县东。) 大磜岭在□□里56。路通武平。 石牌岭下有巨石,方正如牌,故名。 灯笼岭上有石若灯笼状。 蜈蚣岭岭路蜿蜒若蜈蚣然。正统间,乡民吴广植松千株,以便行人憩息。 棉岭在棉村,故名。景泰间,邑民唐常夹道植木千余株,人赖以荫。(上五岭在县西胜运里。) 管公岩在县北平安里。深广数丈,内有石鼓,击之辄鸣。旧传有管姓者修行于此,故名。 仙女岩在县东白砂里。负冈瞰溪,中广三丈,有穴上透天光。旧传尝有仙女居此。 黎公岩在□□里57。旧传尝有黎姓者修炼于此。 青峰岩在来苏里。尖耸苍翠,故名。(上三岩俱县南。) 东安岩旧传定光佛尝栖息于此。 石燕岩天顺间,乡民建庵于其上。(上二岩在县西胜运里。) 赤面石上圆下方,峭直如壁,其色赤。 石龙横亘大溪中,背有鳞文。遇旱,乡人积沙石于其背,即雨;水涨,荡去沙石乃已。 观音石在大溪中。其石有三,以形似名。前有观音潭。(上三石在县北平安里。) 乌虎石在□□里大溪中58。俨然如虎之蹲踞。 狮子石在□□里梅溪寨之西水口山巅,高数十丈,长称之,状若狮子之卧。 香炉石在白沙里九曲水口,以形似名。(上三石俱县东。) 鬼湖在县北平安里。广丈有奇,深不可测,旁无寸草,人莫敢狎。相传下通大溪,乃蛟龙窟宅。 天井湖在县南新运里59。阔五十余丈。旧传深浅莫测,一日水忽涸,而复涌出于十五里之外。今春盈秋涸为常。 大溪在县南。发源于长汀县堺,众溪汇合,入县境,与旧州语口水会,至县治南山下西流,又南经潭口,抵广东潮州入于海。 九曲溪在县东白沙里。源出新坊口,萦纡九折至语口。 黄潭溪源出龙岩县石门,至汉漈硿。 安乡溪源出东安岩山涧中。(上二溪在胜运里。) 濑溪萦纡至展旗山下。(已上三溪俱县西。) 南宝溪源出南宝山下。纳矾水,会金山下溪,至钟寮场,与南桥小涧竹林坊水合而东流。 矾溪赤水出钟寮场之东,与南宝溪合。 新田溪在钟寮场西。与南宝溪合流,过灵蛇山,会语口溪,南流至旧州。 金山下溪流数里,渗入沙石中,号干坑,数百步外复涌出长流。 水浦溪源出武平县堺。经岩头铺至水布滩。(上五溪俱县北。) 苦竹溪在县东北。源出白沙里山涧中,合众流至水西渡。(已上十溪俱流入于大溪。) 草鞋潭在□□里60。延袤数里。舟人云,行竟此潭,可成草鞋一双,盖状其长也。 黄土潭在平安里。潭旁土皆黄色。(上二潭俱县北。) 相公潭在县南三里。 滩头潭在县东一里。 石壁潭在县西石壁寨之下。 县溪诸滩高车滩。旁置高车,转水溉田。 马尾滩。滩水散流若马尾然。(上二滩在县在城里。) 逃船滩。滩势甚险,舟至此,必避溪旁,齐力备器,然后敢过。 掺篷滩。 上徐滩。 下徐滩。 大笼钩滩。屈曲若笼钩然。(此七滩尤险。上五滩在县西胜运里。) 大孤滩。在县南来苏里,众石槎牙,船不可下,行者至此,必易舟而去。 回龙滩。有石如龙渡江。 白石滩。 禾滩。滩侧有石平坦,农者往来,常顿禾其上。 目忌滩。水极湍急,舟人畏视之。 镬风滩。滩有二水,一直一横,浪滚如镬。(上五滩在县北平安里。) 御天池在县南塔院前。蓄水备旱,宏深不竭。 放生池在县西驷马桥下。 佛岭泉在县东□□里61。水自石孔中出,清澈可鉴。往来行人饮之,未尝少减。 瀑布泉自山巅直泻而下,如飞链然。 里田汤泉其热可熟生物。旁亦有冽泉,盥濯者恒取以相济。 小拔汤泉其泉性温可澡浴。(上三泉在县西胜运里。) 碧泉井在县南三十步。 观音井在县治西北。 吴公井宋庆元间,有龙见于水中。 射圃井在射圃前。 东门井在昭场门62内。(上五井俱县治东。) 灵源井大旱不涸,霪雨不溢。 普济井 甘泉井在进士坊北港内。其水重于它水。 石固井在石固庙前。(上四井俱县治西。) 应星前在县治东北。 所前井在县治西北千户所前。 新开井在县治西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平县
  交椅山在□□里63。山两脉交加,形如交椅。 鹅头山在□□里64。山上有石若鹅头然。(上二山俱县北。) 天马山在□□里65,以形似名。 梁野山《大明一统志》作梁山。在信顺团里。高五千余仞,凡十二面。绝顶有白莲池。旧传乡民采茗至一岩,内有佛像经帙钟磬幢盖,焕然如新。后再往,遂失故道。唐开元中,有福僧卓锡此山,毒蟒恶兽为之驯伏。(上二山俱县东。) 双廌山在□□里。双峰高插云汉。 灵洞山在□□里66。山有仙人上马石、蛟池、汤泉、石龟之类。大洞三十六,小洞二十八。下有灵洞院、洞元观,今俱废。又有石井凡三,旧传为葛真人炼丹井。(上二山俱县西。) 石径岭在□□里67。高峻多石,路通羊角,水接江西会昌县堺。 当峰岭在□□里68。凿石为路,其长五里,下接永平寨。上有泉两泓,自石眼出,名双井泉。 黄公岭在□□里69。与长汀县分堺。修阻二十余里。上有圣公泉。旧传定光佛过此,偶渴,因而卓锡,泉迸石中,仅杯勺许,虽千人饮而不竭。(上三岭俱县北。) 伏牛岭在□□里70。岭有石,高广百丈,状如卧牛。 狮子岭在县南□□里71。上有石若狮子状。 桥背岭在县东北五里。路接太平桥。 南安岩在县南□□里72。其形如狮子。旧为龙鼋窟宅,俗呼龙穿洞。后定光佛卓锡于此。中有二岩:南岩窈窕虚旷,石室天成;东岩差隘,而石龛尤缜密。又有石鼓、石虎、石龙、石龟、石猫,俱以形似名。宋郭祥正诗:“汀梅之间山万里,南安岩窦何玲珑!青瑶屹立敞四壁,巧匠缩手难为工。”前有十二峰,森然并峙,若拱揖然。宋孙章诗:“苍峰十二碧岩隈,岂是飞从海上来。灵境莫将巫峡比,但令云雨下阳台。” 象洞在县南□□里73,接潮州堺。其初林木深阻,后渐次芟辟为聚落。萦纡环抱之地,凡九十有九,号九十九洞。宋时尝置寨于此。旧传象出于其间,故名。 绿水湖在南安岩前。相传定光佛创院时,水色深绿,可以彩画,妆饰院宇所用大绿,皆取于此。及其化去,则水色遂变,不异常水矣。 化龙溪一名南安溪,在县治前百步许。源出清平乡,南流合归顺乡小溪,入广东程乡县堺。 千秋溪在县东。源出梁野山。 武溪 濠坑溪在丘留东里。源出江西安远县堺,西南流。(上二溪俱县西。) 渔溪在县北丰顺平里。源出当峰岭,下会禾丰溪,合径口水南流。 黄沙溪在县东南。溪多沙少石,故名。 禾丰溪在县东北。源出当峰岭下,南流入渔溪。(已上六溪俱流入化龙溪。) 大顺岭小溪在县东信顺团里。流自露溪保北入长汀县堺七里河。 顺明溪在县西顺明里大岭下。西流出江西会昌县堺,入大溪。 露溪在县东北一里。一溪七湾,俗呼露溪七渡。 九潭在县东北。众水所聚。今淤塞已平。 龙溪潭在县西□□里74。旧传龙穴其间,祷雨辄应。 云磜溪在县东□□里75。色如白练,又名白水磜。 县溪诸滩剪刀交滩。在县西归郡里。 白鹭滩。在县南丰顺平里。七里滩。在县北大湘亭里。 大顶滩。 弩牙滩。 钩丁峰滩。 小笼钩滩。(上四滩俱在县北归郡里。) 放生池在县治西门外。 热水泉在县南□□里。 龙泉井在县南禅果院殿后。相传定光佛所凿。其水澄滢甘冽,后有以污浊触之者,一夕,龙斗于井,飞腾而去,自是色味俱变。宋庆元间,龙复见,水复其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流县
  屏山在坊郭里。屹然特立于县治之后,苍翠如屏。 象形山以形似名。 莲花山中有莲池。(上二山在永得里。已上三山俱县北。) 龙山在县南坊郭里。自长汀平原山一脉蜿蜒而来八十里许,至是顿伏,低昂盘旋回顾,乃县之左山也。堪舆家有“左龙右虎”之说,因名。山腰一峰高耸,陟其巅,则邑之风景,俱在目睫,名南极山。上有二小庵。龙山之左有铜锣山,其顶平圆如锣状。又有塔山,盖龙山之支山也。山巅旧有塔,今废。下有万寿寺。 东华山高大而长,林中郁茂。上有二庵,一据绝顶尤胜。 笔山层峦迭嶂,盘亘数里。中耸一峰如笔。(上二山在坊郭里。) 莲叶山 斗笠山上二山以形似名,在仓盈里。(已上四山俱县东。) 方山在大溪之西。山形方正,故名。 西灵山县之右山也。旧有西灵庵。(上二山在县西坊郭里。) 贵人山 梦溪山 铁石山多石,坚黑如铁。或云旧产铁。(上三山在梦溪里。) 丰山在罗村里。山极峭绝。其顶如磨,常有云气覆之,秋霁方露全体,人迹罕到。宋有道士刘姓者,尝与其徒五、六人,裹粮攀跻,凡六日乃至其巅,坦夷可坐数十人。上有田地,又有棋局、丹灶、础石散于地,如故居废址,疑为神仙窟宅云。(已上四山俱县东南。) 拜龙山在坊郭里。与南极山对峙,状若人拜。 渔沧隔山 枫隔山多枫木。(上二山在四保里。已上三山俱县西南。) 向阳岭一名激阳。 玉华岭上有玉华西洞,石峰矗立,翠色横空,玲珑穿透,可容百余人。中有石窗、石龛、石观音、石莲花、石狮子之类。宋乾道间,始建佛庐。玉华洞之西有三穴。旧传一道人秉炬赍粮,行一日余,出洞口,乃宁化县境,名石燕洞。玉华洞之东,又有灵龟洞。 高地岭在大山中。其地最高。(上三岭在县北永得里。) 高阳岭在县东,岭之上先得日光,故名。 高风岭在县东北坊郭里。宣德间创亭其上,匾曰“高善”。 长空岭在县东南仓盈里76。 蒋公岩在□□里77。丛石嵯峨,外险中宽,宋绍兴初,有蒋道人居此,能辟谷,后不知所终。 七峰岩七峰突然聚于一处。 清溪岩中有一水流出,清莹异常。 灵龟岩旧传有僧见大龟于岩下,而心异之,因创庵以居。(上三岩在永得里。) 狮子岩在归仁里,以形似名。(已上五岩俱县北。) 马儿岩在县东梦溪里。一名马子岩。旧传有马生驹,化而为石。 灞涌岩在县东北坊郭里。飞泉怪石,茂林修竹,为一方之胜。旧传定光佛游憩于此。岩前尝有金莲涌出,故又名灞涌金莲岩。 白云岩在县东南永得里。相传国初漳州有江姓者栖此岩后,惟见白云冒其上,访其人已化去矣。乡人因像而祠之。金乌石在龙潭桥东78,今没于水。 廪石在仓盈里。高大圆尖,若廪米然。(上二石俱县东。) 玉兔石在凤翔桥北。色莹白,春夏或变青红色,今坠溪中,惟见其底。 狮子石以形似名。(上二石在县西坊郭里。) 大溪在县治西。源接宁化大溪,环抱县治三折,经渔沧潭,出九龙滩趋沙县而东。 芹溪源出归化县至安镇。 沙溪在归仁里。 连城县溪自连城至县东六十里罗口。(上三溪俱县东。) 清溪在县北。发源宁化县至嵩口。 梦溪在县东南山涧合流。 三港溪在县西南。源出宁化县。 半溪在县东北。源出高地岭至白石桥。(上七溪俱流入大溪。) 渔沧潭在龙津桥南。三潭相属,深不可测。西岸有巨石对峙,渔人多萃于此,故名。 长空潭 秋口潭二潭俱以滩名,皆深不可测。(上三潭俱县东。) 长空滩在县东。其中屹立一大石,水势汹涌,舟人惮之。 九龙滩在县东南。内三滩在永安县境,故又名六龙滩。详见《永安县志·山川》。 放生池在县西登真观前。 东峰泉在晏公庙下。邑人架竹引过龙津桥,利济甚多。 东庵泉在庵山之麓。泉甚清冽,宜作茗饮。(上二泉俱县东。) 汤泉在县东南,凡三:曰池溪,曰丘源,曰嵩口,其热如汤,发源处可熟鸡卵。 泗圣井在县北平山。 仓前井 真武井石岩四围,中一穴,泉味清甘可饮。一名圣堂井。今亭于其上。(上二井俱县南。) 县前井水清冽而美。尝覆以小楼,水即涸,因撤去之,泉水如故。 城隍井水味淡,以煮茗则有矾气。(上二井俱县治东。) 东岳井在县治东南。水甘而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校 注
  1 乾隆《龙溪县志·山川》作“凤山”。
  2 乾隆《龙溪县志·水利》作“在城西西湖天妃院”。
  3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圆峰山在梁山之南小尖之麓。”《方舆胜览》云:“梁山秀丽而崇圆,又称圆山。按梁山崇而不圆,亦未闻以圆称者,所谓圆山疑即此矣。”与此所记不同。
  4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及《闽书·方域志·漳浦七都》注云:“屿曰竹屿,湖曰蜡湖。”然则蜡湖故在七都也。并存以俟考。
  5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作“宋令傅希龙所凿也”。
  6 应作“杜佑《通典》”。
  7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上》引沈存中《笔谈》,以证此水不会致瘴,可互考。
  8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作“将浴投十钱”。
  9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作“在二十八都”。
  10 道光《龙岩州志·封域》:“九侯山又名九猴山。”
  11 道光《龙岩州志·封域》无三台峰,只有三尖峰,并谓在州东百里。不知是一是二。
  12 乾隆《长泰县志·舆地》作“梁冈山”。
  13 乾隆《长泰县志·舆地》作“在石铭里”。
  14 按同治《南靖县志·建置》载:元至治申割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地设治,曾一度徙治于此。原名南胜,后名南靖。
  15 同治《南靖县志·山川》作“历洋头,经下里、后市”。
  16 同治《南靖县志·山川》作“历三坪寺,经圆渚桥”。
  17 道光《龙岩州志·封域》作“文笔山”。


  

  18 道光《龙岩州志·封域》作“在县南三十里居仁、永福之间”。
  19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峰障山”,乾隆《长汀县志·山川》称:“赤坑障山,县南五十里。又名赤峰障山。”
  20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在县南百八十里”。
  21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县东南二百里”。惟前者作“下有上宝场”,后者则作“下有七宝场”。
  22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在府城东南三十里”。
  23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在县南二十里”。
  24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县南百里”。
  25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县南百五十里”。
  26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县东五里”。
  27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县东二十里”。
  28 乾隆《长汀县志·山川》作“县南三十里”。
  29 乾隆《长汀县志·山川》作“县东南四十里”。
  30 乾隆《长汀县志·山川》作“县东南五十里”。
  31 乾隆《长汀县志·山川》作“县南二十里”。
  32 乾隆《长汀县志·山川》作“县西五十里”。
  33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县东十三里”,《长汀县志·山川》及《方舆纪要》作“名子湖,县东十三里”。
  34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县南十五里”。
  35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县南六十四里”。
  36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县东十里”。
  37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今水仍复故道”。
  38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城东八十里”。
  39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郡人正已开凿”。
  40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登高岭,在县北门内”。
  41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城门障山”,谓卓立如屏障。
  42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灵隐山东北十里”。
  43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南四十里”。
  44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北五十里”。
  45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北六十里”。
  46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一里”。
  47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北七里”。
  48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蓝布池”,应改“地”字为“池”字。又“在县北二十里”。
  49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北四里”。与此不同。
  50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紫金山”,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亦作“金山”。
  51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山川》均作“挂袍山”。
  52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势若屏障”,宜据改。
  53 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南十里”。
  54 乾隆《长汀县志·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山川》均作“在县南十五里”。
  55 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东箩峤山下”。
  56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西十里”,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西十五里”。
  57 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西二里”。
  58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志“在县东十五里大溪中”,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东北七里”。
  59 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胜运湖,一在县南胜运里,一在北门外,有二湖,亦名天井”。“新”字宜改为“胜”字。
  60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山川》均作“在县北长汀堺”。
  61 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东十五里”。
  62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昭阳门”。
  63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北十里”。
  64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北十五里”。
  65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东二十五里”。
  66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西十里”。
  67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北八里”。
  68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北三十里”。
  69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北一百五十里”。
  70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南五十里”。
  71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石狮岭,在县西十里”。
  72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南八十五里”。
  73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南一百里”。
  74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西六十里”。
  75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东二十里”。
  76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坊郭里”。与此不同。
  77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坊郭里”。
  78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龙津桥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之九

地 理
    
山 川

汀州府
  
连城县
  后龙山在县北在城里。山之脉自清流县半山东南逶迤而来,至县境,为旗石峰,为西宝山,为三军山,至是屹然峙于县治之后,实县之主山也。 金鸡山旧传尝有人至山中,见一庵有金鸡飞鸣,因寄宿庵中,及觉,遂失庵所在。 银屏山磅礴屹立,每冬睛雪霁,若银屏然。 笔架山三峰联属状若笔架。(上三山在南顺里。) 云山峰峦峻耸,势凌霄汉,时有云气出其上。 高贵人山挺拔端重,秀出群山之表。(上二山在河源里。) 白云山在表席里。棱层奇崛。高入青苍。时有白云覆其顶,故名。(已上六山俱县南。) 西宝山在县西南顺里。相传尝夜有白光发林麓间,或者以为金银气,故名。 莲峰山旧名东田石。峭壁攒峰,盘礴数十里,绝顶坦夷,石泉流衍,宋彭孙尝居之。外有石梯、石巷,仅容一人。官置三寨其上,遇寇警则移民以避于此。又有定光道场,号“白云洞天”。元马周卿取山间奇胜,命题凡十三,以隶书刻石,曰“苍玉峡”,曰“云栈”,曰“天梯”,曰“豸冠”,曰“桃源”,曰“清如许”,曰“芙蓉波”,曰“金字泉”,曰“白云深处,曰“天光咫尺”,曰“苍谷”,曰“灵虚”,曰“小崆峒”。 金柜山山形方正如柜。 天马山怪石昂藏起伏,若天马争奔。旧传遇风雨夜则嘶,嘶则乡里不靖。元末雷击其首。 狮子山怪石嵌呀蹲踞,状若狮子,故名。 三仙山旧传尝有三人聚会山中,优游谈笑,一日皆乘鹤而去,因名。 上峡山两山夹立,中有一路达北安铺。(上六山俱县东北安里。) 文笔峰在县南表席里。尖耸如笔。 分水峰与长汀县接堺。岭之水西入长汀,东南入连城,故名。 彭地岭相传宋开国侯彭孙尝驻兵于此。(上二岭在县北北安里。) 垂珠岭在河源里。相传宋文天祥起兵勤王,经此岭回首垂涕,邑人因表之曰垂珠。 远水岭在表席里。路接上杭县堺,行人遵此岭以避重滩之险,故名。(上二岭俱县南。) 塔背岭在县东在城里东塔寺之左。 虎忙岭在县南南顺里,陡峻而长,谓虎过之亦苍忙也。岭半有庵。 灵峰岩 南峰岩中有佛庵。(上二岩俱县南。) 石门岩两石相峙,壁立万仞,中有宿云庵、总宜亭、悠然阁。 鹫峰岩势如腾云,旁有瀑布泉及石仓。(上二岩俱县东。) 滴水岩在县东北□□里。有水一线出石窦,直泻岩下。相传定光佛尝驻锡于此。 七星冈在县南南顺里,冈凡七,环列如星文布。 龙子冈在县南南顺里。因后龙山脉过此,故名。 迎春石窠在莲峰山上,邑民遇立春日,皆诣迎祷。 龙爪石在县南表席里两山之下,形如龙爪。 香炉石在莲峰山玄真堂前。圆仰如香炉状。 文溪在县治前。旧名清溪,源出长汀磜1,经新林寺,回环屈曲,到县凡九折,东入清流县堺。 莒溪在河源里。源出龙岩县山中,下接汤家渡,入长汀县堺。 新泉溪在表席里。源出上罗地,下抵汤泉溪,合流入上杭县堺。(上三溪俱县南。) 石门潭在县北北安里乌石岭下,夹溪两石对峙,潭居其中,深不可测。 杨花潭在文溪之下,夹岸多杨树,故名。其下有莲花潭,相传渔人没水,见潭底有石如莲花。其下又有龙潭,旧传有龙居之,岁久湮塞。 杨梅滩在县北北安里。滩之源出长汀县堺,合虎忙岭及清泰里,从流而下,滩流险隘,上多植杨梅,故名。 莲塘在县西一里。泉水所潴,旧为放生池,今多产莲,故名。 沙水池在县南南顺里,冬涸夏溢,姚坊之田赖其灌溉。 瑞泉在县治前东畔。 汤泉在县南表席里。 三龙井在县南□□里。有云腾井上即雨。旧传有三龙居其中,岁旱祷雨辄应。 福仙井在县西福仙观侧。 古佛井在县西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归化县
  龙西山在柳杨里。其山奇峭,高约千余丈,中有圣水岩,泉出石中,深尺许,不盈不涸,虽百十人饮之不竭,俗传人或涴其水即雷鸣。 娥眉山2在县治前。群山联属中,一峰正对县门,若娥眉然。(上二山县北)。 楼台鼓角山数峰连属,有高耸似楼台者,有圆而似鼓者,有长而似角者,实邑之主山也。 印诰山山形高而平正,故名。(上二山俱县北。按今县治北向,而此二山实县治后山也。) 象山以形似名,即南山也。 屏风山方正而高,若屏风然。 龟山一在晏坊,一在石珩村。其形如龟,下有甘潭,深可三丈,水极甘冽。(以上六山在归上里。) 莲花山在中和里。峰峦皆石。若莲花瓣然。(已上四山俱县东。) 小三台山在县学之前。三峰联属如台星,故名。 响石山其山皆石,以语则响应。(上二山在县西归上里。) 飞凤山在县东北归上里。望之若凤之下平原。 五马山有五峰周遭联属,其中土地平衍,居民殷富,俗谓之“五马归槽”。 云台山高入云霄,故名。(上二山在归上里。) 旗山在归下里。高约三百丈,其形如旗。(已上三山俱县东南。) 银瓶浪盏山在县西南归上里。四峰联属,中一峰圆尖如瓶,余三峰圆小如盏,故名。 笔架峰在县东□里3。三峰联峙,形如笔架。 仁寿峰其山最高,云起即雨,人以为候。 五雷峰峰之旁有石如雷,因名。(上二峰俱县西。) 大黄岭在县南归上里。其土黄色得名。 铁岭在县东□□里4。路通延平、将乐县。 滴水岩在县北□□里5。有水滴下,亢旱不竭。西有洞,阔可数丈。其石扣之韸韸然,下有水流地中,约数十里,俗传仙人堂滚水即其所出也。 圣隐岩在中和里。悬崖峭壁,樛木联阴。相传尝有异人栖息于此,后隐去,故名。(按此见《将乐志》。盖旧属将乐县,今分属本县。) 狮子岩在晏坊。状如狮子。一石室约阔数丈,里人建庵为游赏之所。 凤凰岩在龙湖市。内有一石形如凤凰。(上三岩俱县东。) 黄杨岩在县东南□□里6。去岩二里许有侍郎岩,旧名翠云岩,其旁又有观音洞,并堺归化、永安二县间。(详见《永安县志·山川》。) 腾云嶂在县东归下里。高数百丈,周回百余里。其顶常有云气。 玉岩洞在县西□□里7。岩石光莹如玉,洞内虚明。相传尝有金鸡夜唱。 狮子洞在县西北□□里8。怪石蹲踞,状如怒猊。中有数石室,虚明深邃,一柱屹立,文如雕镂。洞外草木葱茏,风景殊胜。 紫云台在县东□□里9。高约千丈,周回二十里,其顶平夷,有田塘、水碓,居民三百余家。气候多寒,虽盛夏无暑气。每日色岚光相掩映,紫气氤氲,故名。 碁盘石在□□里10。平正而大。 八卦石在桂山下11。涧中一巨石状如龟纹,又有八小石龟绕之。故名。 门槛石在珩溪12。有石沿渚夹峙一里许,水从中流,如门槛状。 金盘石在□□里13。形圆色黄,状若金盘石。(上四石俱县东。) 印石在县西北罗汉寺溪口,以形似名。相传创寺时每月朔旦其石自能浮动。 儒冠石在县东南归上里太平桥外。状若儒冠,俗呼秀才石。 明溪在县东象山下,自腰带水而来,流绕福林庵侧,经龙湖涧,接珩溪。又有瀚溪,在县东兴善里,源出龙湖涧,流接雷霆溪。又有布溪。在县东归下里,源接吉溪。(已上诸水俱流接沙溪。自是溪始大,可通小舟,奔汇于岩前而去。) 腰带水在县学前。源出五通凹,流至黄溪头始大,环抱学前,形如腰带。 珩溪在石珩村。 雷霆溪在兴善漈头。沿渚十里,乱石礸砊,声激如雷。 沙溪在归下里。 石硖涧在县西南二里许。源出山下石硖间,流至惠利桥与腰带水合。 龙坑潭在县东兴善里山间。深不可测,有龙居然祷雨辄应。 百丈漈在县东□□里14。源出山巅,喷如雷花。 白水漈在县西□□里15山巅。流下如瓶之斟,高约五丈。 滚水在县东仙人堂小溪自水底石隙喷出,高一二尺,如散珠然。 水帘在县东中和里张源漈石崖间。一派流下,状如垂帘,高约十三、四丈。 鉴池一在布政分司堂后,一在漳南道堂后。成化八年参政赵昌、佥事周谟凿。 泮池在儒学棂星门前。成化八年建学时所凿,形如半壁。 砚沼在儒学门东。成化八年,教谕陈冠、训导张恂节缩廪饩,买地凿之,以便诸生。 白莲塘在县西觉林寺,广可五丈。 甘泉在县西五里叶舍坑山。石窍中溢出,四时不竭,味冽而甘。 汤泉在县东南中和里。源出漈头,热可熟物。) 东泉井在东泉阁下。 西泉井在儒学后。(上二井水泉皆佳,虽旱不竭。) 仙人井在县东太平桥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定县
  卧龙山在溪南里。自茫荡山一脉蜿蜒而来,实县治主山也。 铜鼓山高数十仞,周回数里,山有岩窦、井泉,石壁上有倒书“千年”二字。旧传尝有铜鼓坠山中。谚云:“铜鼓声闻则岁大稔。”山下左右各有湖,皆广袤数丈;其一或涸,一虽大旱不涸。 笔架山以形似名。高出群山,为邑之望。 虎冈山两山相合,林木阴翳,旧传烟雨晦冥,辄有虎咆哮其上,又名虎光山16。山凹中有坑如巨舰,名金船塘。每急雨,山之土四流,略不淤塞。(上三山俱在于太平里。) 黎袍山蓊郁苍翠,远望如画。 茫荡山17盘据上杭、永定二县间。山势崭绝,人迹罕至。(二山在胜运里。已上六山俱县北。) 挂榜山邑之前山也。横方如屏,正对学宫,故名。 龙门山峰峦连属,与贵人峰并峙,为邑之左镇。(上二山在县南溪南里。) 印匣山在县西溪南里,为邑之右镇。平夷方正,若印匣然。 莲花山在县东北太平里。峰峦丛峙,状如莲花。 满山红山在县西南溪南里。森耸雄丽,与潮州接堺。 三峰自梌山嶂发脉,萦纡起伏,至于卧龙山。 双髻峰两峰并耸,状如双髻。(上二峰在溪南里。) 凉伞峰在胜运里。岗峦崒嵂,亭亭若盖。故名。(上二峰俱县北。) 水珠峰两山相向,奇秀特出。上有瀑布泉,又名“双飞蝴蝶”。 雪竹峰陡峻插天,为邑之胜。(上二峰在县南溪南里。) 贵人峰在龙门山之左。峭峻端重如人形。 新村岭在梌山嶂下。延袤十余里,路通胜运里田。 缘岭在县东丰田里,接漳州堺。岭脊有圆墩,故名,盖误以“圆”为“缘”也。 分水岭在县西北溪南里。石径险隘,一水分流南北,入胜运溪南二里,一名猪槽凹。 三层岭在县东南金丰里。层岗三折,最号险隘,今设巡司18于上,以察是非。 龙显岩在黄田山麓。昂然一石如龙,奋足掀爪,鳞甲具备。岩壁间有笋突出如牛首,今结小庵于其下。 狮子岩形势庞厚,状如狮子。 石钟岩中有石乳。(上三岩在县北太平里。) 吴坑岩在县南丰田里。空洞深窈,中有石如龙蟠。 梌山嶂在县北胜运里。山势峻特,绵亘百里,林木笼葱,四时不改。上有石如马。谣云:“石马鸣则兵。”成化十四年,草寇窃发,太监卢胜合军士毁其首而碎之。 松柏嶂堺饶平、永定二县间19。迭巍峨,林木蓊郁,昔人多避寇于此。 桃坑嶂山高林茂,乡民尝建炉冶于此。(上二嶂在县南溪南里。) 杨梅在金丰里。高峻磅礴,盘亘数十里,多产杨梅,故名。 牙梳在胜运里。以形似名。堺上杭、永定二县间,水分南北。(上二俱县南。) 伯公坳在县南溪南里。路通潮州。 寒水坳在县西胜运里。路通上杭县,石径岩险。行者以为病。成化十七年,知县王环凿石开道,人颇便之。 横龙石 头巾石上二石俱以形似名。(在县北太平里。) 莲花石在大溪中。郡石丛生,状如莲花,溪湍怒激,舟行稍失势,辄有覆溺之患。上有石壁,隐然有文,如女妇逐一鹅。又名“渔矶石壁”。 蓝盘石雄据水涯。 九磴石巨石层迭为阶级者九,故名。 蜡石色如蜡,居民因以蜡石名乡。(上四石在县南溪南里。) 马迹石在胜运里小涧中,广二尺余,厚四之一,面背皆有马迹。每大水,巨石皆浮离故处,惟此石不动。 鳌石在平田中。杭陂水绕其下。(上二石俱县西。) 晏湖在儒学县。周围约百丈余,陂水来注,潴而为湖,春夏泄以溉稻,秋冬闭以畜鱼。 涵水湖在县西。今名龙安寨。湖澄湛萦环,中起一阜,旁有温泉迸出。 大洲溪在县南溪南里。源出龙岩火地20,经高陂,由丰田过县治西趋,折而南流至广东潮州入于大海。 文溪在县北太平里。源出孔夫,至深度合武溪。 武溪在县东丰田里。源出寒袍,经缘岭下,由龙潭深度合文溪。 金砂溪在县北金砂村。源出分水岭南,分流经金谷寺,出古溪桥。(以上三溪皆流入大洲溪。) 丰稔溪在县北胜运里。源出龙岩县堺,经上杭黄潭过丰稔寺前,会跳鱼溪水,合流至汉际崆,入于大溪。 跳鱼溪在县南胜运里。源出梌山嶂,经丰朗至丰稔寺前。 信丰潭在丰稔寺西。其深莫测。 齐头潭旁有民居,因以潭名村。(上二潭在县南胜运里。) 龙潭在大洲溪。旧传有龙居焉。 鸬鹚潭在县西。常有鸬鹚群聚捕鱼,故名。 县溪诸滩磨石滩。在县北太平里江沿隔。水势澎湃,舟人至此加谨。 箭滩。水急如箭。 罗滩。湍流奔急,居民因以滩名村。(上二滩在县南溪南里。) 憔滩。在县西。水势奔激,舟人过此有惧色。 箭滩汤泉在溪南里。源出小涧不涸。 下洋汤泉在金丰里。自石壁流出,四时不竭。(上二泉皆可盥浴。) 里田汤泉在胜运里。其汤最热,可熟物,旁亦有冽泉,盥濯者恒取以相济。(上三泉俱县南。) 大洲汤泉在县东隔溪。泉出池中,可盥浴。 双井在县南溪南里吴坑。其水澄澈不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1: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延平府
  

南平县
  
     龙山一名龙骑山。城壁环其巅,山之半,道南祠在焉。 西山旧南剑州治之西,郡学据其绝顶。(上二山在府城北隅。) 九峰山在剑津里。九峰岧相接,为郡境诸峰之冠。 展旗山在□□里21,以状名。宋黄裳诗:“峥嵘南揖展旗山,旗鼓相临缥缈间。”(上二山俱府城南。) 衍仙山在府城东衍仙下里,旧名含源山。晋衍客结庐炼丹其上,传以为仙去,因名。山有支峰,岩中一石峙立如佛,名石佛山。衍,一作演。 虎头山在县治之右,形如虎踞。旧县学在其下。 莲花山在天竺里。重峰迭嶂,如莲花然。 溪源凤山在剑津里。山上一泉井有龙居焉,岁旱祷雨辄应。 天柱山在大源里。屹立凌空如柱。 筼筜山在安福里。旧多竹。 宝云山山势秀拔,时出云气。 文笔山一峰耸秀,如卓笔然。(上二山在资福里。) 天马山在太平里。刘禹锡诗:“山如天马奔。”(已上八山俱府城西。) 百丈漈山在府城东北新兴里,高峻临水。 云顶山高与云齐。 宝龟山平田突出,一石如龟形。(上二山在府城西北梅西里。) 九龙山在长安北里。九峰蜿蜒如龙。又有石如狮子状,号狮子岩。左有石,壁立峭耸,号禅岩。下有书院,祀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先生,废址就存。 金山在余庆里山侧,有石洞名金钟。相传昔有仙居之。 龙湖山四山环峙,中为平原,旁有龙湖寺。 虎掌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保福里。) 群山在晋安里。群峰竞出,故名。(以上五山俱府城东南。) 南山在罗源里。宋罗从彦家其下。 金凤山在太源内里。高出群山,其形如凤。 金宝山山形高耸秀丽。 米头山相传岩畔有石窍出米,山下道庵赖以给日食。后有吴释子者,大其窍,米遂绝。(上二山在开平里。以上四山俱府城西南。) 文笔峰在府城南罗源里。高出群山,摩切霄汉。 小鹫峰在衍仙下里。屴崱如鹫鸟状。宋元祐间,漕使曹子方过此,爱其奇秀,有诗云:“面前山好无人识,定是飞来小鹫峰”。 莲花峰在崇福里。层峦迭嶂。状若莲花。(上二峰俱府城东。) 紫芝岭在北隅。岭道逶迤,民居稠杂,通郡学之西山。下有忧水井22,水清冽,汲之者甚众,不竭,至炎月愈甘美,故名。 石鼓岭在梅南里。其山高耸绝,方圆数丈,中心尺余,以石扣之,其声如鼓,故名。(上二岭俱府城北。) 湖头岭在府城东衍山下里。昔张觷设伏败张彻于此。23 梧桐岭在府城西资福里。多产梧桐。 黄源岭 白沙岭上产白沙。 清风岭高出群山。(上三岭在府城东南金沙里。) 美岩在云盖里。唐刘圣者于此坐化,遗庵尚存。 麂坑岩在寿山里。相传山多魔,故名。(上二岩俱府城西。) 容照岩 百花岩剑溪之东,石壁峭立,方春,百花鲜丽,故名。下有碧云洞。(上二岩在崇福里。) 中岩在衍仙下里。高出众山,有瀑布自岩中飞下。 云顶岩在汾常里。常有云气冒其上,故名。(上四岩俱府城东。) 西岩其石崔嵬。相传唐宝历初,有蔡、柳二禅师创庵,山神示现,二师拔松倒植于地,而松倒生,山神乃归向。 天井岩山石中一窍通明,故名。(上二岩在大源外里。) 圣泉岩在天竺里。当道旁有岩泉清而甘,岁旱不涸,夏日行人竞饮之。相传有圣僧道此,凿以济渴。 碧岩在长沙上里。相传曾出异石。 青岩在梅东里。四时青色隐隐,故名。(已上五岩俱府城西。) 白土岩在府城东北新兴里。山产白土,人取以制粉。 郭岩在府城西北寿岩里。相传梅福炼丹于此。又云,上有仙翁庵,仙翁郭姓,故名。 举岩在长安北里。 虎掌岩在余庆西里。状如虎掌,故名。 紫岩岩石皆紫色。 文笔石岩尖峰如笔。(上二岩在晋安里。以上四岩俱府城东南。) 闻猿洞在城南玄妙观之右。昔有方士袁深尝炼丹其中,二白猿住来而狎,风晨月夕,时闻清啸,故名。□深诗:“闻猿何似不闻猿,闻得终妨一夜眠。息个心猿如了得,洞门深锁月明天。” 莲花洞在府城北梅南里。岩石赤纹,状如莲花。 隐鳞洞在崇福里。左依百花岩,右旁藏春峡,直抵双剑化龙之浒。宋隐士吴仪尝渔钓其中。 石觜洞在衍仙下里。(上二洞在府城东。) 花心洞在剑津里。上有九曲,似花心焉。 金源仙洞在梅东里。元至正中,有方士隐其姓名,修真于此,赐号“显迹道场”。(上二洞俱府城西。) 平寇颂石李先锋系降寇坐此。郡人刻颂。 花纹石有五采纹。 虾蟆石临水如虾蟆状。居迩此石者,夏月无蚊,今铁冶是也。 笏石 幞头石上二石皆以状似名之。(以上五石俱在府城南剑津里。) 金星石其色黄莹如金,故名。 凤味石相传昔有孝子,母思凤肉成疾,遇仙指曰:“此石味同凤肉。”击块煮而食之,疾愈。(上二石在任州里。) 仙书石在崇福里萧坑之前。或指以为仙书。(以上三石俱府城东。) 卤水石 玳瑁石如玳瑁状。(上二石城在府城东长砂上里。) 盘陀石在府城东南杜溪里。一石坦夷,方广丈余,四山环峙,清泉涌出其旁,嘉禾阴森,景绝幽雅,宋李侗、朱熹二先生尝游息其上。 马鞍石在府城西南。状如马鞍。 归云峡在府城北衍仙下里。雨后常有云气。 峡在府城南长安北里。两岸青山回合,溪流转折而去。 藏春峡在府城东崇福里剑溪之东。两山崇拥,繁花杂卉生其间。 筼峡在府城西天竺里。山多产竹。 大洲在寿山里安济铺前。其地多民居。 雝洲在长沙上里,水中平地,民多居焉。(上二洲俱府城南。) 濛洲在汾常里。仙洲有山介二水之间。(上二洲俱府城东。) 黄龙洲一名黄龙沙。在府城东南张司空祠前。每春水后,土人视洲之沙多寡,占岁丰歉。宋黄裳诗云:“看取黄龙沙斗起,满城歌吹入丰年。” 金沙 白沙(上二沙在金砂里。) 小沙在崇福里。(以上三沙俱府城南。) 鳖湖在府城南罗源里。 龙湖在府城东保福里 三溪在府城南。西溪,源出长汀县,经将乐县,东流至顺昌县,西与邵武溪合,又东流经王台驿前,至沙溪口,与沙县溪合,四十里至剑潭,东溪源出浦城、崇安、松溪三县,凡五派合流,会于建宁城外,南流一百二十里,至剑潭,遂合流而下。俗呼为丁字水者,曰南溪,又九十里与尤溪水合,直抵福州而入于海。 大芹石桥溪长沙里二小溪,发源尤溪县堺丹岭下,约三十里至此。 太平里溪溪源自沙县堺黄泥隔,约三十余里至筼筜。 开平里溪发源自大原里,流五十余里至汉口,又十余里抵大溪。(上三溪俱府城西。) 罗源里溪发源自咸溪,流经本里,至寿山里。 云盖里溪发源自尤溪林平,聚流成小涧,又二十里经罗源里,至寿山里,合罗源溪。 大源里溪发源自本里,经大地,历岩头蔡坑口,至伏溪口,约二十里,至大芹石桥下。 杜溪发源自坑柄岭下,十里会流入崇仁里,又四十里至水东口。(上四溪俱府城南。) 遵教里溪在府城东南。发源自建安堺小溪,流经本里小演溪,约五十余里,至黄源。(以上八溪皆流入三溪。) 常坑在府城东演仙下里。坑即涧也。 小常村坑 小湆村坑 大湆村坑 凿滩坑 小凿坑 大凿坑 峰溪村坑(上七坑俱发源演仙下里山谷间。) 马坑在府城西。发源自小浴岭后兴化院前,及林坑、胡坑源合流至坑口化龙桥下。 西门坑发源小浴岭下,至旧县尉司前石桥下。 花心洞口坑源出溪源,经大浴岭下,约十余里,至罗源镇口镇安桥。(上二坑在府城西剑津里。) 水磨坑源出剑津里尤坑,约七里至坑口。 田坑在府城南。源出广教寺之东西坑,至中岩合流,经水云村至府城西四鹤桥下。 林塘坑在府城南寿山里。(已上一十四坑水俱注入三溪。) 万丈潭在府城南剑津里灵源庵之前。其深莫测,潭上有亭,以潭名名之。 九里潭在府城东南金砂里。上下皆急滩,惟潭九里澄碧,其平如掌。 百丈漈在府城北新兴里。 罗源漈在府城南罗源里。 东溪诸滩曰汾,曰竹林后,曰高桐,曰凿,曰黯淡。此下直至剑津,接西溪。其中黯淡一滩,古称最险。宋天圣中,郡守刘兹开其港道。元丰中,朝命其地僧院主之,岁度僧一人导湮塞。绍兴间,郡守上官愔、督漕晁谦之、范同、通判吴逵、知县吴叔虎谋以义财,募闲民,凿其险为港,阔三丈,又为二乾港,阔减三之一,官复以钱三十万付院僧收以佐用。于是东溪之险悉平。 西溪诸滩曰石柱,曰扛猪,曰张八嫂,曰三门,曰小黄口,曰大黄口,曰张岩,曰虎口,曰樟槎口,曰苏坑口,曰星窟,曰大湍,曰小湍,曰城门,曰将军,曰黄墩头,曰慈油,此下直至剑津接东溪。 南溪诸滩曰剑鞘,曰嵩口,曰大伤,曰小伤,曰五港,曰天柱,曰鸠道、曰同场,曰龙窟。其中大伤、天柱、龙窟诸滩,古亦称最险。宋绍兴间,郡守上官愔等既开黯淡滩,愔复议大开诸滩。有僧祖日者,能相滩势,因命董其役。漕司助钱百万凿此滩。愔复请于朝,愿益助费。事下漕司如章,又益钱一百五十万,而南溪之险悉平。 剑津在府城南。建宁、邵武二水合流之所。晋雷焕子所佩剑,跃入水化为龙,即其处也。唐欧阳詹诗:“想像精灵欲见难,通津一去水漫漫,空余昔日凌霜色,长与澄潭生昼闲24。” 放生池一在府城东迎思亭之前,旧为宋南剑州放生池;一在溪南玄妙观下,旧为宋剑浦县放生池,即剑潭25上下水深处。禁渔捕。 绿净池在府治东。地名天河,古放生池也。 莲花山在田坑南山之阳。 叶家池在府城梅山麓。 茯苓泉在府城北中岩畔。旧有古松,根下结茯苓,泉出其侧。故名。 槃涧泉在剑津里。源出山巅,盘回石涧,泓深清洁,其味甘美,土人饮焉。 育德泉在延平书院横翠楼之右。其泉寒冽,宋罗从彦、李侗、朱熹三先生讲道于此,饮此泉,取蒙象卦之语名之。(上二泉俱府城南。) 金泉在西府城二里许。潭中有沙,人淘之,往往得金。 佛智泉在开平寺方丈之后,极清冽,遇旱不竭。 谯楼门内井味甘而美,遇旱不涸。 七星井水味甘美,夏月不竭。 双井在府仪门前左右。成化初,知府郑时凿,泉味甘冽,四时不竭。(上四井俱府治南。) 学粮仓街井在府治东。俗呼夏郎仓井,水带铁气。 南山下井在衣香巷。其泉自下涌上,漫溢平地,色清洁而味甘美,酿酒尤佳。 河泊所前井(上二井俱府城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1-17 15:21 , Processed in 0.01572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