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落泪的星星
收起左侧

【男仆团第一红楼】为重振昔日灌水雄风盖楼~~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4 13: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北方人和一个南方人,都善于吹牛撒谎。两人相互慕名,不辞千里来相会。
南方人说:“听说贵地很冷,究竟冷到何种程度?”
北方人答道:“北方冷起来,撒尿要带棒棒,一撒就冻,随冻随敲,不然人与墙要冻在
一处。浴堂内洗澡,竟连人冻在盆内。”说完,反问:“听说贵地很热,究竟热到什么地
步?”
南方人答道:“南方热起来,将生面饼贴在墙上,立时就熟。夏天,街上有人赶猪,走
不远都成了熟猪。”
北方人说:“猪变成这样,那么人怎么受得了?”
南方人说:“人早已化为灰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年间,司业(官名,协助国子监祭酒,负责监务)林谦之与正学(官名,相当于府
学的教授)彭仲举游天竺,一块饮酒论诗。两人谈到杜甫诗的妙处时,就醉醺醺地说:“杜
少陵可杀。”(可杀:真使人满意。可:可意。杀:煞。)有人在隔壁听见,便到处去告诉
别人说:“有一重大事件,林司业与彭正学在天竺谋杀人。”
别人问:“杀的是谁?”
这人说:“是杜少陵,不知是哪里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某人写信,语言罗唆。朋友劝他道:“老兄的文笔还可以,只是那些罗唆的话要去掉。”
这人连声赞成。后来,他写信给这个朋友道:“前些时候,承蒙您正确的教诲,十分感
激和钦佩。从此,我万万不敢用繁冗罗唆的话来打扰您了。”
写完后,他另外在“万”字旁边加了几行注解:“这个‘万’字是方字上面没有那个点
的那个‘万’字,就是简笔的那个‘万’字。本来我要恭恭敬敬地书写草头大写那个‘萬’
字,因为笔划太繁,就写了简笔字。总之,信写得很草率不恭,还望多加谅解,是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某宰相权势显赫。有个姓张的富人,为了攀附他,先是同他的堂弟结为儿女亲家,挤进
了做官的行列,然后又说:“现在,你的堂兄同我也是姻亲了,倘若通过你能去谒见他老人
家,真是幸运呀。”
那堂弟说:“谒见很容易,就怕你不会说话,招灾惹祸。”
富人说:“您只要肯教,我一定牢记不忘。”那人便教他如何寒暄,如何颂扬,并要他
复述数遍,确实不错了,便为他先行引荐,富人得以拜谒宰相。
宰相说:“恭贺你中年开始做官,我老夫也感到光采。”
富人一听不知如何应对,急得面红汗出,局促了好一会才说:“久仰大人老奸巨滑,被
朝廷内外敬畏。”
宰相大怒,拂袖进房,家仆把他轰出相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贡生善于说笑。一次,读了别人的文章引用杜甫绝句评论道:“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别人惊问原故,他答道:“上句就是指那文章——只听到它白白地叫得
好听;下句是指那文章模糊不清。”大家佩服贡生评文的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的权臣蔡京有几个孙子,从没见过种庄稼。
一天,蔡京开玩笑地问他们:“你们每天都吃白米饭,试着对我说说,这米是从哪里来
的?”
一个孙子说:“这米是从舂米的石臼里出来的。”蔡京哈哈大笑。
另一个孙子想:京城里的米都是用席子包运来的,所以接口说:“不对,我看见它是从
席子包里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荒年,农民向官府报告灾情。
官老爷问麦子收成多少,回答说:“只有三分收成。”
又问棉花收成,回答说:“只有二分收成。”
再问稻子收成,回答说:“也只有二分收成。”
官老爷大为生气:“这就有七分收成了,还来捏造欠收吗!”
农民又好气又好笑,便说:“我活了100多岁,实在没见过这么大的灾荒。”
官老爷问:“你怎么会有100多岁?!”
农民答道:“我70多岁,大儿40多岁,二儿30多岁,合起来不就是吗?”
这么一说,引得哄堂大笑。官老爷被笑得红了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顾客问饼店老板:“饼多少钱一个?”
老板答道:“一钱一个。”
顾客一连吃了几个饼,按价付了钱。老板说:“饼是面做的,你还应付面钱。”顾客随
即付了面钱。
老板又说:“饼不要柴草烧和水调拌吗?你还要付草钱和水钱。”顾客又立即付了草钱
和水钱。
老板说:“饼还要人工做。”顾客又付了钱。
顾客回到家里,想了想,笑骂自己道:“我真戆啊,付了那三种钱,就不该再付饼钱了
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人的书法并不好,却喜欢到处为人写字。一天,见别人拿着一把白纸扇,又要题字。
那人却跪下来。他说:“不过给你写几个字,何必谢我!”
那人答道:“我是求你别糟蹋我的扇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县官整天喝得大醉。一天午后,喝完一壶酒,正要叫公差再给他买些酒来时,忽听
得外面有人喊冤枉。他非常恼怒,传令升堂,吆喝公差拿板子敲打喊冤的人。
公差问:“打多少?”
他醉醺醺地伸出三个指头说:“再打3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屠夫的儿子攻读诗书,要想做官。
一天,他向某某太史请教文章,太史评论他的文章说:“有骨力,有斤两,放在案头
上,反复咀嚼也不讨厌。”明为赞扬,实为讽刺。
屠夫的儿子却十分高兴,拿了文章向乡亲们夸耀。有个人忍不住向他直率地指出太史说
话的寓意,屠夫的儿子非但不听,反而生气地斥责那个说真话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督学考问监生:“什么叫姚江学术?”(姚江的一家之说。)
监生答道:“有人说姚的学术胜过江的学术,有人说江的学术胜过姚的学术,两说并
存,似乎难以分辨它们的高下和优劣。”
督学只能啼笑皆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花钱买了一个官做。到任后,去拜见上司。
上司问:“贵县风土如何?”
他答道:“本县风沙不大,尘土也少。”
问:“春花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县官夫人与学官夫人、武官夫人闲谈,说皇帝给她们丈夫的封号是什么。
县官夫人说:“我们老爷称文林郎。”
学官夫人说:“我们老爷称修职郎。”
武官夫人想了想说:“我的老爷是黄鼠狼。”
县官、学官夫人惊问得此称呼的来由。武官夫人说:“我常见我老爷下乡巡视各兵营回
来时拖了不少鸡,当然是黄鼠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要请先生教儿子读书,又估不准先生学问的好坏。朋友道:“可请秀才们吃酒,然
后叫人进来报告学台(管秀才的官)来了,惊慌的就没有学问,镇静的就有学问。”主人便
依计而行,吃到一半,仆人报告:“学台要来了。”秀才们大惊,有把筷子抖掉的,有把酒
杯碰翻的,只有一个纹丝不动,主人兴奋地说:“这必定是有学问的先生。”哪知近前一
看:不好,已经吓死了。
死者家属闻讯前来问罪,闹着要抵命。主人慌忙找那位朋友商量对策。朋友说:“不要
紧,不要紧,我有办法。”说着就在尸体前大叫:“阴间的学台来了!”秀才吓得逃回阳
间,又活过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掖县张某同中丞胡某是儿女亲家,胡家养有一个戏班子。
一天,张胡两家夫人宴会,张某对胡某说:“听说尊府梨园(戏班子)最好。”
胡某不知“梨园”含义,随口谦虚地答道:“怎么称得上梨园呢?不过只有几棵老枣树
罢了。”
左右都掩嘴暗笑。人们便称胡氏的戏班叫“老枣树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年老的县令,在县府大门前写了三个大字:“三不要”,下面还作了注释:“一不
要钱,二不要官,三不要命。”
第二天早上,他出去察看,只见注释下又给人每行添了两字:“一不要钱”下添写了
“嫌少”;“二不要官”下添写了“嫌小”;“三不要命”下添写了“嫌老”。老县令恼羞
不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政府南渡后,因为疆土狭小,所以大批官吏一时不能实任官职。有的等候十多年也
不能任职,往往以耕田或教书来谋生。所以当时流传这么一句话:“古人说‘10年窗下无
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天是‘一举成名天下知,10年窗下无人问’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圣叹去拜会友人,那朋友以洗浴为由婉言谢绝。金圣叹又探访他儿子,儿子又在睡
觉。金圣叹叹了口气道:“老子还在狱(谐音‘浴’)中,儿子又做了罪(谐音‘睡’)人
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3: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时,京城的士大夫在冬天都用貂皮做成套子,套在帽子上御寒,称做“帽套”。
一天,某官骑马去拜访朋友,有个骑马的人经过他旁边,顺手抢去帽套。第二天,某官
去办公,将情况告诉同僚。
有人就改写了崔灏的登黄鹤楼诗赠送给他:“昔人已偷帽套去,此地空余帽套头。帽套
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空悠悠。”
众人大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21 13:08 , Processed in 0.01170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