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25|回复: 25
收起左侧

推荐一本书【新大秦帝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5 12: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题,作者孙皓晖,书共六部,电视连续剧拍了第一部,共51集,网络上有看,确实很好,那段被人们遗忘的历史重新被浮出水面,可以看出,中央集权思想和依法治国从那时候发端,到现在已经2400年了,可是在历史书中我们见到的除了暴秦就是暴君,没有一丝正面气息。
以下是作者自述:
( 一 )
  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
  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
  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有限史料所显示的错讹断裂且不必论,明清通俗小说《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演义》等通俗史话作品中,对秦帝国的描述更是卤莽灭裂,放肆亵渎,竟然将这段历史涂抹得狰狞可怖面目全非。这种荒诞的史观,非但是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形象化,而且流布民间,形成了中国民众源远流长的“暴秦”口碑。事实上,对于酷爱说古道今的中国老百姓而言,话本小说、评书戏剧、民间传说等对民众意识所起到的浸润奠基作用,远远大于晦涩难懂的史书。两千年来,在对秦帝国的描绘评判中,旧的正统形态与旧的民间艺术异曲同工,或刻意贬损,或无意涂抹,悠悠岁月中竟是众口铄金,中国文明正源的万丈光焰竟然离奇的变形了。
  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文明的悲剧――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民族,竟将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
  悲剧的深远阴影正在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儒家式的恶毒咒骂也已经大体终止了。但是,国人乃至世界对秦帝国的了解,还依然朦胧混沌。尽管万里长城、兵马俑、郡县制、度量衡以至我们每日使用的方块字(请注意,人们叫它“汉字” ),都实实在在的矗立在那里,人们观念的分裂却依旧如斯。 秦为何物?老百姓还是不甚了了。即或在知识阶层,能够大体说明秦帝国来龙去脉与基本功绩的,也是凤毛麟角。
  于是,就有了将秦帝国说叨清楚的冲动。
  在漫长艰苦的写作中,这种冲动已经慢慢淡了下来,化成一个简单的愿望――将事实展现出来,让人们自己去判断。
  虽然如此,还是想将研究与写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思想大体说说,给读者与研究家们提供些许谈资,以做深究品评。
  ( 二 )
  通常意义上,“帝国”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小国家没有帝国);其二,专制统治(民主制没有帝国);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无扩张不成帝国)。秦在这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可算是典型的古典帝国,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王朝。
  所以,这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就叫了《大秦帝国》。
  秦之作为大帝国,略早于西方的罗马帝国,但大体上是同时代的。在古朴粗犷的铁器农耕时代,大秦帝国与西方罗马帝国一起,成为高悬于人类历史天空的两颗太阳,同时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正源。但是,大秦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却是截然不同的。这里有两个基本方面特别值得注意:其一,秦帝国统一大政权存在的时间极短,只有十五年;而罗马帝国却有数百年大政权的历史。其二,秦帝国创造的一整套国家体制与文明体系,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根基,而且绵延不断的流传了下来;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罗马帝国,却在历史更替中变成了无数破碎的裂片,始终未能建立一脉相承的统一文明。
  一个是滔滔大河千古不废。一个是源与流断裂,莽莽大河化成了淙淙小溪。
  历史命运的不同,隐寓着两种文明方式内在的巨大差异。详细比较研究这种差异,不是文学作品的任务。《大秦帝国》所展现的,只是这个东方大帝国的生灭兴亡史的形象故事。与罗马帝国的比较只是说明,秦帝国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帝国,是创造了一整套不朽文明体系的大帝国。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这样的大帝国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我创作《大秦帝国》的信念根基。
  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
  ( 三 )
  先得说说那个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时代精神。
  秦帝国兴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从秦立诸侯国到帝国二世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用那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中央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
  这个辉煌转型的历史过程,就是秦帝国生灭兴亡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孕育出的时代精神是强力竞争,强势生存。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大争之世”。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春秋三百年左右的纷争组合,就象春水化开了河冰,打碎了古典联邦王国时代的窒息封闭,铁器出现、商业活跃、井田制动摇、天子权威削弱、新兴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整个社会的生命状态大大活跃起来。于是,旧制度崩溃了,旧文化破坏了,象瓦罐一样卑贱的平民奴隶雷鸣般躁动起来,高高的山陵塌陷了,深深的峡谷竟然崛起为巍巍大山!进入战国,这种纷争终于演变为大争,开始了强势生存的彻底竞争。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血现实。彻底的变法,彻底的刷新自己,成为每个邦国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由此引发的人才竞争赤裸裸白热化。无能的庸才被抛弃,昏聩的国君被杀戮,名士英才成为天下争夺的瑰宝,明君英主成为最受拥戴的英雄。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竞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最大,经济改革最彻底,权力争夺最残酷,文化争鸣最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最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最多,涌现的伟人最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在这样的历史土壤中成长的秦帝国,是那个伟大时代强力锻铸的结晶。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她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历160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的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大秦帝国,最集中的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国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其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强势生存精神,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方面:其一,彻底的不断的变法革命,以激发民众最旺盛的活力与国家最强大的实力为生存之本。其二,对外部野蛮民族与愚昧文明的冲击,实行“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战略。其三,整合统一,霸气巍巍。其四,统一架构文明载体,使不同习俗的民族分支在同一文明载体下凝聚起来。其五,兼容并蓄,消解融合外部流入的不同文明。其六,崇尚法制,实行英才治国。
  这种强势生存的基本精神,已经在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一以贯之的表现了出来。否则,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根本不可能在统一文明中顽强的生存数千年而成为世界唯一。
  大秦帝国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洞,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迷。她只有15年生命,象流星一闪,轰鸣而逝。
  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这些就是《大秦帝国》要用故事去表现的最基本内涵。
  ( 四 )
  虽然我们没有忘记秦帝国,但却也淡漠了那个时代的勇气与创造力。
  在这种民族精神衰退面前,欧洲人的复兴之路是我们的镜子。
  当欧洲社会被中世纪的死海将要窒息时,欧洲人发动了文艺复兴,力图从古希腊与罗马帝国勃勃生气的文明中召回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没有辜负欧洲民族。正是古希腊与罗马帝国原生文明的光焰,摧毁了中世纪宗教领主文明的藩篱,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一个新兴的资本阶级破土而出,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被尘封的历史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原生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汇成澎湃江河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华、成熟的枢纽期。这个时代所形成的文化文明,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将永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这便是原生文明。各个民族对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从来都是各个民族在各个时代发挥创造力的精神资源宝库。
  当许多人在西方文明面前底气不足时,当我们的民族文明被各种因素稀释搅和得乱七八糟时,我们淡忘了大秦帝国,淡忘了那个伟大的时代,淡忘了向巨大的原生文明寻求“凤凰涅盘”的再生动力。
  与西方原生文明相比,秦帝国开创的中国原生文明更加灿烂,更加伟大。
  与中国春秋时代大体同步的古希腊文明,温和脆弱娇嫩。虽然开放得多姿多彩,却缺乏一种强悍的张力与坚韧的抵抗力。所以,在罗马军团的剑盾方阵面前倏忽崩溃灭亡。这是一个文胜于质的民族的必然悲剧。幅员辽阔的罗马帝国,则是铁马剑盾铸成的刚性社会。他没有汲取希腊文明融汇改造自身,本民族又缺乏丰厚渊深的原生文明。所以,他在岁月浸蚀中无声无息的解体了。这是一个质胜于文的民族的必然悲剧。
  大秦帝国则不然,她既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又具有强悍的生命张力与极其坚韧的抵抗力。自然条件的严酷、内部整合的激烈、野蛮部族的蚕食、强大外敌的入侵、意识形态的较量、各种文化的渗入,都远远未能撼动她的根基。秦帝国兴亡沉浮的四百多年中,华夏文明历经千锤百炼而炉火纯青,具有无可匹敌的独立性与稳定性。秦帝国时代创造的原生文明,使中国人在2000多年中历经坎坷曲折而没有亡国灭种。
  我们可以骄傲的说,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中国人创造的原生文明在自己的国土上绵延不断的生存发展到今天!
  这绝不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所能解释的。
  罗马帝国不大么?奥斯曼帝国不大么?拜占庭帝国不大么?成吉思汗帝国不大么?一个一个,灰飞湮灭,俱成过眼烟云,这些帝国所赖以存在的民族群也都淹没消散到各个人类族群中去了―――惟有中国民族,一个黄皮肤、黑头发、写方块字、讲单音节的族类,所建立的国家始终是以其原生文明为共同根基的国家。
  还得感谢大秦帝国,我们那伟大的原生文明的创造者。
  还得感谢这种原生文明所蕴涵的奋争精神与生命张力。
  这是写作《大秦帝国》中经常涌动的骄傲与激情。
  否则,我是无法坚持这么多年的。
  ( 五 )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说,大秦帝国无疑是一个世界性题材。
  这不仅仅在于秦帝国对中国历史的奠基作用。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更重要的在于这个时代本身的故事性。产生中国原生文明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人心中的圣土。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法学的、哲学的、神秘文化的―――举凡基本领域,那个时代都创造了我们民族的最高经典,并当之无愧的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殿堂。仅以战争规模论,秦赵长平大战,双方参战兵力总数超过一百万,秦歼灭赵主力大军五十余万(坑杀四十万)!如此战争规模,即或在当代也仍然放射着眩目的光彩而难以逾越。而创造这些奇迹的各种人物,以及这些事件的曲折艰难,都构成了作家无法凭空想象的戏剧性故事。展现这些人物,展现这些故事,展现那些令人感慨唏嘘的历史血肉,是文学艺术的骄傲,是文学艺术的使命。
  在中国元代以前,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西方世界是当时的“周边文明”。秦帝国及其之后的一千余年,中国的强盛衰落总是居于世界的中心潮流,无不对世界其他文明发生着深远的冲击与影响。中国文明具有悠长的内力的根源,在于秦帝国,而不是别的任何时代。从这一点说,帝国时代创造原生文明的过程与史诗般的兴亡幻灭,是当今世界具有最大开采价值的文化富矿床。文学艺术对这段历史的开发,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因为只有文学艺术,才能形象的告诉人们,那个时代人的生命状态是何等饱满、何等昂扬、何等自信、何等具有进取精神!
  ( 六 )
  遗憾的是,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始终没有问世。
  虽然学力浅薄笔力不济,还是勉力上阵了。
  时常觉得,不做完这件事情,我的灵魂将永远不得安宁。1993年冬天进入案头工作以来。其中的艰难周折无须细说。完成一个大工程,种种艰难几乎都是必然会发生的,也只有硬着头皮不去理它了。
  作为作者,我想告诉读者的一点,仍然是有关作品的一点儿体会。
  《大秦帝国》最艰难的是剪材,也就是理出一个故事框架来。帝国时代是一个气象万千而又云遮雾障的时代。浩瀚而又芜杂的典籍资料,无数令人不能割舍而又无所适从的故事与结局,常常使人产生遍地珍宝而又无可判断的茫然与眩晕。鲁迅先生曾感慨系之,说三国宜于做小说,而春秋战国不宜于做小说。其实质困难也许正在这里。以秦帝国为主体,以帝国兴亡为主线(古话叫“国运”吧),以人物命运与事件冲突为经纬,虽然是能想到的一条较好路子,但依然不能包容伟大帝国时代的全部冲突,甚至不得不割舍许多重要素材(譬如诸子伟人的许多故事)。这种遗憾可能将是永远难以弥补的。为了使读者更为深入的透视帝国命运,我将早秦部族的故事专门写成了一个十余万字的中篇小说《马背诸侯》,而第一部的正文是从商鞅变法开始切入的。本欲将《马背诸侯》附在第一卷之后,可是因篇幅关系,也许只能附在最后的第六部之后了。
  艺术的再现帝国时代,是中国社会面临又一次大转型时期所催生的历史课题。
  作者力图再现那个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充满英雄主义与进取精神的时代。
  作者力图再现帝国先民们在粗砺简朴的生活方式中本色奋发的生命状态。
  作者力图再现大秦帝国艰难走出旧时代阴影,全力开创新文明的沧桑巨变。
  作者力图将那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呈现给改革时代的中国人。
  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只有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2001年3月 西北大学 南海墨兵斋)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子 +100 收起 理由
marrioes + 100 好文章!特此授予社区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12: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个枯燥的历史人物在书中活灵活现,著名的或者不著名的,那紧张曲折的情节,流畅不带半点泥污的文字,让人欲罢不能,翻开第一卷就让人爱不释手了,那200年间的历史,不像史记那些历史书上那么刻薄,人性尽失,而是人物非常饱满,优缺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近十几年来的小说中,天流血和新大秦帝国写的最好,个人觉得

[ 本帖最后由 欲望无恙 于 2008-10-5 12:2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5 12: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
喜欢看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6 21: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天我也在看这部电视剧............书没看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21: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的帖子

哦,水衣觉得怎样咯,我也是先看到连续剧,看完了不过瘾,所以就下载了书续看后面的情节,听说连续剧一年拍一部,08年要到13年才拍完,我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6 21: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6 21: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在网上看千古恨的另一部作品<我侬词>,   是部写爱情的,  写得太凄绝了,  可说是旷世之恋,
待我看完后再推荐过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21: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的帖子

呵呵,有的词语,白描或者心理活动在电视剧中表现不出来的,只有文字可以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21: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的帖子

千古恨的我侬词?偶没有搜到她的其他作品,呵呵,还是水衣勤,不过偶觉得作者千古恨可能是女性,只有女性才能写出那些非常细腻的细枝末节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6 21: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跟帖的网友说, 千古恨是位女士,原是<创作>的编辑, 因在1989年那次反腐中因其<天流血>而被开除公职,从此揶揄,,43岁就去逝了..............还说12月底被禁了近20年的<天流血>将正式出版, 我肯定会买两本来珍藏
附封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本帖最后由 水衣 于 2008-10-6 21: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21: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的帖子

哦,要出版了,是件好事,让更多的人来看,来评判。。。。写作功底绝对一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6 22: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可惜,43岁就走了!.....5555555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22: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的帖子

???什么,走了??偶不敢相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6 22: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真的,那里的网友可能多是某个报社和文字工作者,  还有教授,都是这样说的....红颜薄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6 22: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大姐好久没见到了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7 15: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原名《大秦帝国》
电视剧,《新大秦帝国》

这部电视确实拍得不错,电视比较直观,偶有优秀的创造,也不亚于小说的细致精彩处。

[ 本帖最后由 Negro 于 2008-10-7 15: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7 0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欲望无恙 于 2008-10-6 21:47 发表
呵呵,有的词语,白描或者心理活动在电视剧中表现不出来的,只有文字可以表达


不错!尤其是一些人物、事件的历史背景,及相关资料,电视剧很难面面俱到。。。比如,孟西白三族的历史背景,吴起变法的有关情节!

不过电视剧中也算出彩了——
1、老甘龙与秦献公表面上君臣和睦的背后,电视剧通过立储君的过程,暗示了秦献公的一些想法。老甘龙的巨奸,书中表现精彩,却不如电视剧更深刻,其人名言,“飓风过岗,伏草唯存”,说得令人毛骨悚然。。。——简直可以算是经典了。

2、最重大的区别——商鞅前期,这个人物的创造,从战场观察秦军尸体中箭开始,一步步发展到商鞅救师,公叔回国,庞涓扣商鞅,及其齐国、韩国之行,巧遇白雪、百里遥,并引出了齐国稷下学宫 与孟子的大辩论,这一大段,共涉及12集剧情, 书中所无,和白雪的感情则比较煽情。与景监、荧玉的关系,交代,大部分都属于电视剧的创造,尤其是“大盘灭国”一节。精彩之至!
总而言之,前期的商鞅故事,大部分属于电视剧的创造,思想方面涉及到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我看了电视,再看书,觉得两者只在伯仲之间。看看今日之所谓改革开放——思想禁锢之下,国风表面亢奋实则单调而沉闷——以古讽今的味道已经相当浓烈!

3、商鞅渭水大刑之后,与秦孝公辩论三天,电视画面十分形象,尤其涉及到一个“黑伯”。。。。这段情节,看的时候就叫绝,编剧此笔,把人治和法治的区别,揭示的清清楚楚。
后来,“要法治,不要人治”,更是彻底!超越性虽然来自小说,但是表现上更具有张力!

4、电视剧中“子岸将军”的人物形象,比书中要来得痛快淋漓,还把商鞅杀公孙贾以“结案”的情节,置换成了“子岸杀公孙贾”。。。。
表现老秦人中的将领真心支持变法的形势,而且借子岸将军之口口痛批了赢虔“一刑之私”的丑恶!
公孙贾(念“古”),此人物后期之诡异,也较书中为甚。除此之外,

5、把秦孝公对商鞅的保护,在去世前的周密布置,其匪夷所思的信任——感人的信任——表现的力度可以用“独步古今”二字来形容,这个重要情节,文字的表现力稍稍不如电视来得感人。
   同时,这段情节开始逐步过渡到后秦孝公时代, 同步完成了对赢驷(未来的秦惠文王)的第一轮人物刻画。


[ 本帖最后由 Negro 于 2008-10-17 00: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14: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的帖子

等待明年出第二部电视剧,看看会怎样。偶首先也是看得电视剧,书没看第一部,直接看第二部和三,所以就没什么看法了,刚看电视剧的时候确实可以用震撼来表达内心的激动,看完了只是在想,如今是否也是要以法治代替人治?人,情,法,我们国人习惯于这样排起来,法排在最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8 21: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的帖子

第一部,我粗粗翻了一遍。看的时候,遇到熟悉的情节,我是快速阅读,看个大略就知道了。电视里没看到过的情节,就看得稍微仔细一点。

大致情节不差,不少情节,电视剧里拍得简直一模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21: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把书中的缺点也给找出来了,白起和廉颇的年龄问题都要超过百岁,还能领兵打战,四君子同时代问题,呵呵,可能作者写作时遗忘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9-24 00:55 , Processed in 0.01356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