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买书是一个人灵魂清洁的开始,当然,前提是你要会买书,买了之后还要会读,读了之后还要会用。
帮别人开书目其实是不明智的做法,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阅读兴趣都不一样,对书的悟性与判断也不一样,强作荐人也许吃力不讨好。
那么,如何开书单,才算是得体和负责?
当年,两个学界大力士开单子,一个开出巨长的最低限度必读书目,结果被人怀疑他是想让小青年去劳改;另一个只说了简单的两句话,一本书都没开,只要大家少读或不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结果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矫枉过正。
下面进入正题,我的方式是由近及远,先断代后通史再专门史。这个单子里基本只推荐系统著述,不推荐原始史料,且尽量是白话文著述。如果抛光真能读完,那他一定可以具备按图索骥的功夫,不必我再罗嗦。(又及,所注版本不一定是初版,但尽可能选择最好/最好找的本子)
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下)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此书原系英文著述,再版6次后,终于有了中文版。197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纪念五百周年发表之文告,列举数十学术名著,徐著即为其中之一。
此书上自清朝开国,下至1998年,是我所见同类著作中年代跨度最大的,对1989年的事件也能秉笔直书。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能综合海内外优秀学术论著,取其精华,折衷调和,穿插经营,条分缕析,非常好读。更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每章节之后,都附录相当详尽的参考书目,且多是海外论作,对国内读者来说,尤为珍贵。
作者浸淫西方史学多年,讲究分析综合,而不太重考据。所引材料多来自他人著述,似乎较少使用自己发掘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偶有小瑕疵,比如论及曾静文字狱案,竟然说出吕留良被凌迟的胡话。
但总的说来,在同类著作中,此书具有难能可贵的清醒,客观,无党见的优点,要了解中国近代史,此书不可跳过。
2、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下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
郭氏一生致力中国近代史,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长,所编《中华民国史事日志》全四巨册,极有用。此外,郭氏重视口述历史,组织人力对台湾及海外幸存的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当事人采访,整理出书数十种,也颇具史料价值。
此书的写法比较朴素,但材料扎实,信息量大,开初看起可能枯燥,读进去之后始觉其精湛。和徐著相比,此书更重使用第一手材料,但综合与分析方面,则稍逊。
另外一个遗憾,此书仅写到1949年前后,如今郭氏早已去世,此书也终究不能再续,一憾。
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1840~19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剑农是邵阳人,跟我妻子是老乡。有这么一个大史家,邵阳才显得体面。之前,我一直以为那里只出女博士和黑社会(邵阳帮在广东很凶残的哟)。
李剑农自己本人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人物,曾在“联省自治”中走到风头浪尖,一度官至湖南省省务院长。很奇特的是,作为曾经的政治人物,他在著述中几乎不带党见,也不为自己参加过的政治事件避讳,难能可贵。
此书在其名著《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上增补而成,将近百年极复杂的种种大事件讲述得清晰流畅,且时有鞭辟入里之深刻史论,文笔也好,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本近代史著作。
此书在学界口碑甚佳,比如学者费正清就认为是“中国近代政治史最清晰的唯一全面的评述”。另一学者林伯格则说:“李剑农的政治史对于中国问题专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书……该书在阐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革命和立宪运动,以及类似问题方面,值得一读。”
而民间非学者宋石男则写诗为证:“近代史不读李剑农,就破万卷也有球用。”
4、左舜生:《中国近百年史资料初编.续编》(民国丛书第5编 上海书店 1990年)
资料汇编这种东西,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很考功力,如今国内出的一些资料汇编,眼光钝,出手快,体例斑杂,不伦不类,而且经常你抄我,我操你的,看着就烦。
左氏此编成于1930年代,部头适中,选料精心,对入门者尤其有用。台湾对近代史一直高度重视,前后出了沈云龙主编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共三编),近千种,浩浩荡荡。建国后,大陆也陆续出了分专题的8种近代史料,抛去阶级斗争一类的脏话,仍有相当价值。只是对入门者来说,还是看左氏此编更符合实际情况。(此书也是我这次唯一推荐的史料汇编,因为近代史系统著作中谈得上优秀的实在不多,不如多看些原始史料)。
跟李剑农一样,左舜生也是湖南人,也曾经是政治人物,中国青年党党魁(呵呵,不是标题党党魁),其《中国近代史四讲》也很值得一读,尤其写义和团的章节。
可惜国内至今只有一本《春风燕子楼——左舜生文史杂记》,左氏其余著作多未付梓。
其实左舜生晚年对国民党恨之入骨,按照老毛的逻辑,敌人的敌人,应该算朋友嘛。为何至今仍不大肯引进出版他水准不俗的系列著述呢?
5、马士(美)《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上海书店 2006年)
此书名字听起来硬梆梆的不可爱,但读起却一点都不刻板僵化,实际上也不仅限于中外关系史的范畴,国外汉学界更喜欢把它看成一部中国近代历史的小百科全书。
马士是晚清在中国海关担任30多年官员的当事人,曾担任著名的赫德之助理,写起1834-1911年的中外关系史自然得心应手。更可贵的是,作者得亲见大量的英国原始官书、档案、信札、报道,完全消化后散落全书,对中国读者尤显稀缺。
美中不足的是,作者未能见到中方原始档案、文件,绝大多数中方史料转引自《澳门月报》上刊载的中方官书。此外,尽管马士在华数十年,也许算中国通,但毕竟不是中国人,在部分史论上,依然有隔岸观火、隔靴搔痒之嫌。
6、萧一山:《清代通史》(全五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本想推荐萧氏一卷本的《清史大纲》,但实在没忍住还是推荐了这个大部头。
此书虽然今年才由大陆出版(民国时期萧氏只在商务出了上,中卷,后来在台湾出齐),却不是一部新书,而是一部经典。
萧一山是梁启超的学生,他还在读大学时,激愤于当时居然没有象样的中国人写的清朝史,而只有一部稻叶君山的《清朝全史》,且其书多大和民族眼光,遂自己动手,要写一部打败日本鬼子的学术巨著。没想到这一写,就写了他大半生。(其实日本鬼子那本书也颇有精微处,不能因为是日本人我们就歧视他而完全不看,好象最近国内也策划出版了)
如其自述“本书参考书籍,不下六七百种”,此书浩繁卷页背后,是萧氏一生的功力与心血。更难得的是,他没有把此书写成一部单纯的政治史,而是兼顾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还是用其自述,即“所述为清国史,亦即清代之中国史,而非清朝史或清室史也”。
7、孟森:《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卅年披尽前朝史,天假成书意尚殷”。
这是北大师生为孟心史做的挽联,我觉得很中肯。孟氏一生专治明清史,在他的年代,明清史不象如今是显学(那时的中国牛人似乎都喜欢发思古之幽情,有点脑子的都去钻上古,秦汉,魏晋隋唐去了,连宋史研究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大师),但孟森一路做下来,也做成了气候。其《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及《心史丛刊》,都是不刊不灭的经典学术著作。我个人把他,而不是吴晗一类的学者,看成真正的“明清史专家”。
这部《明史讲义》是1930年代初孟森在北大授课时的讲义,初版时是《明清史讲义》,现在分开刊行,于体例上更为得当。
由于是讲义,难免简略,也许看得不过瘾,但对初上手的人来说,简略干净,脉络分明的著作,难道不是首选么?
在此书开篇“明史在史学上之位置”中,孟氏说:“因今日讨论清史而发见《明史》之多所缺遗,非将明一代之本纪、列传及各志统加整理补充,不能遂为信史”。可见其抱负之大,可惜最后没有落成系统的明代通史,难怪北大挽联要说“天假成书意尚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