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6|回复: 1
收起左侧

重评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3 17: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评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内容提要: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捍卫了中国的主权,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侵略气焰,但是,在禁烟的过程中,林则徐依然没有摆脱所处时代的枷锁,使得他的禁烟措施体现了很大的局限性。本文的重点突出在林则徐的禁烟措施和方针上,借此去评价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关键词:林则徐  禁烟运动  虎门硝烟

1839年6月3日-25日的虎门硝烟,使得林则徐以一个民族英雄的美称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后人已经探讨林则徐的禁烟思想、禁烟策略以及禁烟成果等方面的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新的认识,特别把林则徐的行为完全称之为"爱国行为"有许多值得怀疑和商榷的地方 。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重新审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又客观的历史事实。

一、林则徐"禁烟运动"前的中国

中国是一个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王朝。这样的经济、政治制度曾创造过无数的辉煌,即使在清朝也曾有过令世人向往的“康乾盛世”,但是,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到了19世纪,清朝已成了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而此时的世界另一端——欧洲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代表人类社会新的生产力的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特别是英国,它在这一时期已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产阶级中的头号强国,此时的英国正在不断地向中国输出物美价廉的毛织品和印度棉花,从中国输入茶、生丝等物,但是凭着中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和防范的政策加上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社会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影响,使得在中英正常的贸易中,英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完成,英国国内的工业资本家迫切需要更大的原料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以及英国国内出现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这些因素都加剧了英国人尽快寻找一个庞大的市场的欲望,而中国则是首选之一。
随着鸦片走私的日益猖狂,英国商人意外地发现鸦片贸易能比正常的贸易带来更高的利润,因此,他们不顾中国官方的禁令,以印度为生产鸦片的基地,非法地大规模地向中国走私鸦片成为英国商人追逐高额利润的主要手段,并作为改变英国贸易逆差的重要途径。在1837年7月到1838年6月,中国从英(包括印度)的进口总值是五百六十万镑,其中鸦片占百分之六十(三百四十万镑),其时,美国商人也通过土耳其偷偷地向中国走私鸦片,其数量仅次于英国,例如,嘉庆二十三(1814)年,在输入中国的鸦片总额的四千五百箱中,美占一千九百箱。此外还有沙俄通过中亚向中国西北部贩卖鸦片。
清政府对于这些情况很早就已经有了觉察,而且在嘉庆年间曾多次发布禁止鸦片进口的禁令。嘉庆十九(1814)年的上谕指出“鸦片一物,其性神威毒烈,服之者皆邪匿之人,肆意妄为,无所不至,久之气血耗竭,必日促其寿命”○1,还指出“其来由于番船先至广东进关后,以渐贩往各省”○2。这道上谕认为在海关上认真查禁,是禁烟比较易行的办法,但收效甚微。鸦片走私变得更加猖獗,中国开始出现了由鸦片走私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白银的大量外流。1814年,西洋堂务大臣,户部左侍朗苏楞额奏的《严禁海洋走私运折》内称“今年来夷商贿通洋商人,借护回夷兵盘费为名,每年将内地银两偷运出洋,至数万之多。”○3中国政府虽然“公布了严禁贩卖鸦片的法令,但并没有宣布废止,而且,清政府越是下令禁止鸦片的走私,官吏贪污的程度就越严重。“封建统治的机器已经在鸦片贸易面前瘫痪了”○4。“浸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持的营私舞弊的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商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5。鸦片的走私往往需要官吏的配合才能得以完成,这也是鸦片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清政府关于鸦片”驰禁论”和”严禁论”之争

国内鸦片的走私屡禁不止,清政府内部出现了“驰禁论”和”严禁论”之争。道光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1836 年6 月10 日)太常寺卿许乃济上书《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提出了驰禁论的主张。以“例禁越严,流弊越大”的理由,反对严禁,反对闭关。其驰禁的要点是:一是“鸦片照药材纳税”进口;二是“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三是“民间贩卖吸食者一概勿论”,“文武员、士子、兵丁,不得任令沾染恶习,宽内地自载罂栗之禁”。驰禁论并没有受到士大夫和政府的支持,1836年9月,礼部侍朗朱鳟及兵科给事中许球公开上书皇帝,反对驰禁,提出“先治己而后治人”○6。鸿胪侍卿黄爵滋也发布了禁烟缴文《请严塞漏厄以培国本疏》。从重视国计民生的立场出发,指出“鸦片是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主张“今欲加重罪名,必先重治吸食者”○7。主张吸鸦片的人,必须在1年内戒绝,过期不戒者,普通百姓则处以死刑,官吏则罪加一等,本人处死,其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严禁的主张一时在朝廷中活跃起来。1838年5月,林则徐《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指出“流毒至于已甚,断非常法之所能防,力挽颓波,非严蔑济。”支持“重治吸食,罪次死”的主张。不过林则徐和黄爵滋的禁烟主张与许乃济的驰禁主张反映出一种共同本质内容即是““王者不治夷狄”。统治阶级在军备废弛、国力日衰的情况下,无力应付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充分反映出封建官僚政治的弊端和统治者无能、不明世界大势,治国无方,卸悔乏术的本质”○8。
在当时的政府官员中,林则徐算是个务实派的官员。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六年(1820年)中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二十五(1829年)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面对鸦片走私的泛滥,林则徐在《密陈重治吸食鸦片提高茶叶、大黄等出口价格片》奏稿里,提出“立法禁烟”的主张,并在湖南实施了以下六项禁烟措施:(一)收缴烟具要尽净以绝烟瘾。“责成州县,尽力收缴枪斗”并送省公开销毁;(二)劝令自新,以一年为期;(三)开馆兴版以及制造烟具各罪名,均应一体加重,匿者与犯同罪,“保用知情不首与同犯”;(四)官吏失察处分,逾限失察者,分别降调;(五)地保,牌头,甲长“若不举发,显系包庇,应与正犯同罪,并将房屋入官;(六)讲求审断为法。雷厉风行的林则徐仅仅两个月,便在湖广地区破烟案多起,缴获烟土1.2余两(数字是否有误),收缴烟枪1900多杆,成绩绰绰,相对于其它官员显得更加忠诚和有实效,这也使得懵懂的道光帝把青睐的目光投向了这位禁烟颇具成效的官员,林则徐也明白要想全面实施自己的禁烟抱负,就必须得到道光帝的支持,他也充分利用了湖广地区禁烟成果这块筹码,于1938年8月再次上书《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从中华民族兴衰的高度认识烟毒,并再次痛切陈词地提出禁烟的理由:
(一)国家出现钱票风波,其根源在鸦片。“凡三十年,以前某货约有万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之数,问其一半售于何货?则一言以蔽之,曰鸦片烟而已矣”。
(二)鸦片祸民殃民,“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三)不能举痈贻患,“必须法当以严”,“必须重治吸食为先,睹此利害切要关头,窃恐筑室到谋,一纵即不可复勉不揣冒昧,谨再沥附片密陈”。
通过这两道奏稿,我们可以知道,林则徐对鸦片是深恶痛绝,他支持禁烟而且主张,不但吸食者论死,而“开馆兴版以及制造烟具各罪名,均应一体加重”,“查开馆本系死罪,兴贩亦应远戌”,“进吸烟既拟重刑,若辈岂宜末减,应一体加重,方昭平允。”林则徐在这一时期的禁烟的措施主要是通过整治国内鸦片吸食者而企图达到根绝鸦片的目的。但是这也恰恰证明了林则徐对于鸦片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因为他依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祸民殃民”的究竟是腐败的官吏还是鸦片?
道光帝在兵弱、银荒的危机之下,终于把筹码投向了林则徐,明确表示“鸦片流毒日甚,实为近今一大患,来自外洋者,固宜严为查办,产自内地者,亦应痛加剔除”○9。1838年12月29日,召林则徐上京,听取他对禁烟的具体意见和措施。二人在禁烟方面达成共识,认为在重治吸食的同时还要实行对鸦片的“遏止”,绝其根源的主张。为了提高林则徐的影响力,道光帝赏赐林则徐在紫禁城内骑马肩舆,还授他为钦差大臣,加兵部尚书衔,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厉行禁烟。
三、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及其成果
独具灼识的林则徐于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后偷偷地收集了一些关于西方的资料,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外国人在澳门出版的报纸书刊,并把懂英文的人招到钦差行辕做翻译工作,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官属的“西方翻译小组”。翻译小组选译的最著名的书似乎瑞士法学家华达尔的《各国律例》以及其它的一些国外书籍。译书活动不仅开拓了他的眼界,也增长了他的见识。通过对翻译材料的比较分析,他可以比较正确地判断时局的变化,及时调整对外的政策,为禁烟活动的初步胜利奠定了基础,但是他对西方的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的,“在当时的大黑暗反扑后的时代背景里,也不允许他有丰富的国际知识,他更其它官员一样,习惯使用高压手段。”○10他在到达广州后的第八天便发布《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要求外国鸦片贩子自动缴交烟土,并对外国鸦片贩子作出以下决定:(一)在三日内缴交所有的鸦片,收明毁化:(二)写出保证书,声明“嗣后来船永不夹带鸦片,如有所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面对这些禁烟措施,外国鸦片贩是毫无威胁感,他们凭借经验普遍认为:林则徐的这些措施只不过是做给上面看的,只要给他一个合适的价钱,鸦片贸易依旧可以进行的,但是这次他们的经验失败了,他们遇到的是一个正直、廉洁、不敛钱财的忠诚的封建卫士。
为敦促洋商交出鸦片,林则徐下令停止中英贸易,并派兵严守商馆,断绝商馆与澳门的交通,撤退在商馆中的雇员,要求鸦片贩子交出鸦片,做出具结。受到华夷之辨观念影响的林则徐自认为是带着“天威”来收缴英夷人的鸦片,正如外国人所描写 “他坐在20人抬的桥子里,但是士兵护卫只有6人,之所以随身护卫这么少,是为了表明皇帝的神明和权威是他所需的惟一的保护”○11。他虽然对六万英里之外的英国一无所知,但是他相信清朝政府才是“天朝上国”,其它的都是夷邦,而且认为这些夷人必定会畏惧天威自动缴烟,可是,外国鸦片贩子并不买林则徐的帐,怀有侥幸的心理拒绝全部交出鸦片,外国鸦贩这种做法,无疑是触怒了林则徐心目中的“天威”的同时也蔑视了中国的主权,这对于他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于是,他传讯大烟贩子“首恶”颠地,并且在十三行洋商前明确地表示“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相始终,断无中断之理”。
随着缴烟时间限期的到来,林则徐为了向颠地施加压力,派兵包围了商馆,撤出了馆内的所有雇佣工人。行商伍浩官、卢茂官被其套上锁链,“催促颠地接受邀请”○12。但是颠地拒绝了,他知道,如果一旦服从传讯,很可能就犯杀头之罪,他也绝对做不到“嗣后来船永不夹带鸦片”。当然,对于处死这样一位在英国议会中有强大后盾的富裕商人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国际影响,林则徐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毫不关心,因为在他的眼里只有清朝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在这次禁烟斗争中,林则徐的基本政策是“鸦片必要清源,而边衅亦不容轻启”,因此在对颠地的斗争过程中,始终没有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
林则徐的包围商馆的措施,终于使得英国鸦片商贩终于屈服了,以英国商务监督义律为首的英商原具结保证以后英船绝不夹带鸦片,但遇到有违犯“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这项禁令时,他要求两点:一没收鸦片,必须付给补偿:二对于违法人员,不能就地处决,必须经过公开审判,才可以定罪。但“中国传统思想中缺乏法治观念和人权观念”○13,对义律的这种要求是感到不可理解的。但对于英国来说,法治和人权是至高无上的,在整个英国资产革命中,英国人追求的就是“人权,自由”,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英国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以英国人对于中国这种专制的审判方式是不同意的。然而,林则徐引用《各国律例》认为外国人在本国犯法按本国律例处决是完全合法的,并且在大清律例也是曾有过先例的,这被林则徐视为维护国家主权的行为之一。林则徐的确具有了一定的国际法律意识,但这还是很肤浅的认识,他既然知道国际法上有它国公民在本国犯法一律按本国律法处置,就应该试着去认识英国人为何会那么注重人权,通过这样的探讨,完全是有可能让其认识到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性。可是由于受到华夷之辨观念和华夏之攻防腐朽思想的影响,注定会错失这个发现自身问题的机会。
对于义律的要求,林则徐从清政府的“怀远以德,抚取外夷,仁义兼尽的政策”的思想出发,作出了让步,承若“凡缴出一箱鸦片者,酌赏茶叶五斤”○14。义律表面上是遵循了林则徐的主张,交出了英商手中的鸦片,实质上是在精心策划中英战争的条件,在林则徐严令烟版呈缴鸦片时,义律见毫无回旋的余地,即以英国政府代表的身份令英商缴烟,并劝说美国商贩也缴出鸦片,并且他还要求把鸦片先交给义律,再由义律传交给林则徐,这个巧妙的转交手段,使得几乎所有的鸦片都以英国商务监督的起义交给中国政府,其目的是为了使鸦片纠纷成为两国政府之间的问题,同时,义律向缴出鸦片的商人保证,一切损失由英国政府赔偿,但其在赔偿规定前加上一个砝码“如果这些商人对自己的货物有保留,则不会得到任何补偿。”○15尽力将中国政府与鸦片贩子的冲突升格为中英两国政府间的冲突,为日后开战制造了口实。而林则徐对于这些是毫无知觉的。他在维护正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同时,也在不自觉地走进英国人设计好的战争陷阱里。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7: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义律在《公告陛下臣民》里煞有其事的叫嚷林则徐的这些措施是“越轨执行”,而鸦片贩子在给英国政府请愿书中更是无中生有,大叫“英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处于“十分可怕的危险之中”。他们在积极地鼓动英国政府发动战争来维护他们的非法利益。而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已经是做到“体念远人,保其商利”和体现“大国应持之正义”○16的了, 鸦片贩子的损失的利益已基本从清政府赏赐的茶叶中获得了相当的补偿,“奏定缴烟外商,计箱赏叶五十斤,当时出洋茶税石二两五钱,洋行会馆有公司包饷费六两七钱,并运至海口水脚及武夷山买价。恩赏一律免税,所得亦彼抵烟钱”○17。而他们之所以积极策动中英两国的矛盾,是英国人义律和那些鸦片贩子为了挽回自尊和希望借此榨取更大的利益而已。
虽然林则徐没有察觉到义律的诡计,但是,义律的“妥协”使得林则徐在4月12日——5月21日之间收缴了2万多箱鸦片(其中1540箱属美国烟贩)共计237654多斤,“这是清代禁烟史上的破天荒的第一次”○19。林则徐收缴鸦片后经道光帝的同意于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除留下8箱作为样品运往京城外)集中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林则徐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将切碎的鸦片,投入两个50米见方的水池中,用盐卤浸泡半日,再加生石灰将池中煮沸,把鸦片销毁,直到6月25日,才把鸦片全部销毁。
林则徐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的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天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同时,虎门硝烟也是对清政府抵制外国侵略 的“顶点”,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二中敏锐的指出“1837年,中国政府终于到了非法立即采取坚决措施不可的地步。因为鸦片的输入而引起的白银不断外流,开始破坏天朝的国库收支和货币流通……中国政府在19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顶点是在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

四、林则徐禁烟措施的评价

林则徐的"禁烟活动",从鸦片对民众的危害程度,以及鸦片对当时中国经济的侵害,从维护一个国家的民族利益,国家的完整,主权的独立,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无疑应该是一个“爱国行动”。但是,他的禁烟措施却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商榷的,也存在着很大局限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禁烟措施过于急噪,手段过于高压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在到达广州的第八天(3月18日)便作出了“限外国鸦片贩子三天之内将所存鸦片尽数缴官”和“嗣后永不敢带鸦片,如再夹带,查出人即正法,货尽入官”的禁烟政策。这样的政策是站在清朝政府的立场去作出的,这必然会损害到外商的利益。他为了令外商在规定的时间内缴烟,派兵包围了商馆,只提供了少量的食物和水。为了防止外商外逃,把停在商馆外面的小船全部毁坏。而英国人在中国走私鸦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在中国的贸易中取得一些优惠的政策,。但林则徐是没有意识到这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强力禁烟举措给国家招惹的战祸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其禁烟所选用的是最简单、最粗暴,也是最不要动脑子的专制政府一贯使用的愚蠢方法,其所用的主要手段则是对付本国当惯了亡国奴的民众一用即见效的暴力手段。他“只是一味地采取一些毫无技术含量和智慧的外交”。利用高压的镇压要求外商在短时间内作出“具结”的保证,这未免太过急躁了,而林则徐却忽视了这点。

(二)、销毁的只是鸦片而不是市场

从“硝烟”的角度去分析,林则徐相信戒烟成果是摧毁鸦片市场的最好办法,根除了人们的欲望,也就根除了鸦片贸易。但是他没意识到他销毁的只是鸦片而不是销毁中国巨大的市场,也没有销毁鸦片商们对暴利的渴望。鸦片贩子他们决不会因为林则徐的虎门硝烟而使自己的鸦片在中国市场里销声匿迹,相反地,硝烟后使得鸦片走私变得更加隐蔽,这无疑是加大禁烟的难度,“铤而走险的人不仅大有人在,而且更加变本加厉”。○20更加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只有一个林则徐。诚然,林则徐是半点也没意识到自己的强力禁烟举措对一个奉行自由贸易原则的新兴帝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虎门硝烟大大增加了林则徐对鸦片实行绝源的主张,为了实现鸦片的“绝源”,林则徐对外商继续执行“具结”的政策,林则徐高估了外商的信用,认为他们一旦具结,便决不爽约,还认为“夷人最重然若,即议一事,订一期,从不爽约,其见出结之事,绝无仅有,非比内地公牍,结多而滥,以至视为泛常”○21,这些是林则徐从一些国际协定贸易中得到的启发,但他对这件事的出发点是清政府与外商私人的贸易关系,而决非是清政府与英政府之间的贸易关系,1839年12月,他向英国女皇写了一份书信,坚决要求英女皇禁止鸦片的贩卖,并且一度地错误认为英国已禁止鸦片,这当然是中国对蛮夷文化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典型的错觉,英国政府与鸦片走私是密切联系的,“英国人民从事此种贸易,是得到他们政府或非公开许可的,并且同时对英属印度财政收入,近年获得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英镑的利益,这就决定英国政府与鸦片贩子利益的一致性”还有些人说得更具体“其实英国政府是有意识在这个鸦片贸易上打算,而且非常关心地扶持这项贸易作为它主要收入,并且这项贸易获得了庞大的税收,每年收益一百万镑至三百万镑,几占印度总税的十分之一”。英国政府为了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不惜以政府名义公开承认英国的海盗掠夺事业,英国女皇甚至还为最大的海盗掠夺者德雷克封官加爵。,而鸦片获得利润比海盗抢夺的更多,而且市场更大,危险性低,加上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的地位,这些因素都促使英国政府站在鸦片贸易这一立场去追逐更大的利益,这点是林则徐万万没有想到。但是对于中国政府的禁烟活动英国最初的反应是温和的,他们不肯因中国的禁绝鸦片的缘故发动战争,因为“英国人不允许国内贩卖鸦片处以死刑”,英国外交部通知义律说“女王陛下的政府,不能支持不道德的商人。”拒绝下令军舰进入珠江,命令义律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但义律是拒绝具结的,他还阻止其它的外商与林则徐进行具结,义律的行为无视了中国的主权,林则徐在这点上也是毫无退让的,他坚决要外商进行了具结方可进行贸易。
林则徐与义律就围绕着“具结”的问题的斗争,实质上已成为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虎门硝烟则成为英国发动对中国侵略战争的导火线,义律为这场战争准备了导火线,而林则徐则在不经意间点燃了它,最终使贸易摩擦转变为贸易战争。当然,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并不是引起英国发动对中国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因为“英国在1839年6月初以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中英矛盾的激化与冲突,以及林则徐严禁鸦片的措施,均未得到信息”。而义律5月29日的报告和鸦片贩子的请愿书直到9月31日英国外交部才收到,可见英国政府作出战争的根据实际上就在义律和鸦片贩子的报告之前,这也说明5月29日以后林则徐在处理中英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冲突中所采取的政策方针与以内各国政府决定战争与否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
诚然,“具结”这项政策,未免实施过急了,因为“具结”是与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相抵触的,英国在19世纪的世界里是最强的资本主义,英国人在亚洲、非洲甚至在大半个美洲进行贸易时几乎是没受到任何的限制的,而中国却要求“具结”,无疑是限制了英国人在中国经商的贸易范围,但是这种“具结”是健康的,有利于贸易的正常化,英国人也清楚地认识到在这种“具结”的条件下贸易,是满足不了他们对暴利追求的。并且一旦遵循这样的条件,那么一直以来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的贸易逆差就无法改变。英属印度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大大减少,最终影响到到英国本土的政治生活,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都促使以义律为首的鸦片贩子的反对,以至促使了战争的提前到来。
在世界近代化的潮流的大形势下,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却固步自封以及腐朽制度下的官僚机构的贪污腐化,军备的废弛等等一些封建因素阻碍了中国步入近代化的潮流,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却维护了一个国家的民族利益,国家的完整,主权的独立。但由于林则徐发动禁烟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这也决定了林则徐不可能完全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更不可能拥有丰富的国际知识,他虽然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是他对于禁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不去深入调查鸦片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和流入的渠道与路径,也不细查贩运鸦片的英商有何强大的国家背景,更不认真评估禁烟后所能产生的严重国际反响及其对自己国家可能产生的祸害”○22。这都是由于他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所决定的。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林则徐无法跳出这种历史的局限性而去作出超越他所处时代的翻天覆地的改革。
对待历史,我们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审视,同时还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去分析。在对待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的问题上,我们也应遵循这种规则去客观真实地了解和评价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的积极意义我们是不可以磨灭的,但他在禁烟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的弊端我们也应要客观地分析、对待。
参考文献:
○1:王之春:《国朝通商始末记》,卷七,页三
○2、○3:《清史编年》第七卷 695页
○4:齐涛 《中国通史教程》下卷 第15页
○5:《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卷十二 588页
○6:《洋夷牟利愈奸内地财源日耗敬陈关键折》,
○8:王开《鸦片战争前后清统治集团禁烟方针错位略论》《安徽史学》1998年第二期
○9:《清史编年》第八卷
○7:《黄爵滋奏疏》卷三,第二十页
○10、 ○13:柏杨《中国人史纲 下》第219页 、220页
○11、○15、○18、○20:特拉维斯 黑尼斯三世  婓兰克 萨奈罗《鸦片战争 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第41页、50页、64页、46页
○12: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卷 248页
○13:柏杨 《中国人史纲 下》 第220页
○14:《清史编稿 》卷八
○19:《影响中国的100件事件》 张秀平著 第261页
○21:《林则许集 奏稿》中 第689页
○22:张永东《林则徐""禁烟运动""新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9 05:56 , Processed in 0.00806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