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19|回复: 16
收起左侧

中华姓氏树 看看你是谁的后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5 20: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西角外人 于 2009-11-3 22:28 编辑

姓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又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芊等
八姓。这些是远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姓氏暗藏大玄机





玄机一:姓氏暗藏遗传密码

“此次的姓氏调查,目的并非仅局限于统计姓氏数量,实际上,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

袁义达解释说,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帮助。”袁义达告诉记者。

玄机二:同姓不一定同家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补自己的家谱,他们要寻找自己的根,而在他们修家谱的过程中,通过与内地的联系,也对当地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玄机三:中国姓氏最有内涵

袁义达说,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

“比如说日本,虽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内涵极少。”袁义达解释,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没有源头及意义,多数是以位置名来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学者很难把日本的姓氏与人类遗传联系起来。

在美国,虽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区区200多年的历史还不能形成文化的传承,因此,美国学者对本国人的考证主要从肤色、毛发颜色和眼球颜色来确定。

而在英国,姓氏则比较稳定,其来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等来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还有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还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职业的,至于后来出现的由双姓合并而来的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而在王室,旧时采用“爱德华”作为姓氏,后来还出现了较新的“温莎”。

在欧洲大陆,姓氏通常是用来区分出生地的标志,二战时,欧洲军队曾把同一姓氏的军人分为一组,用以增加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国姓氏起源分支表

                                                          20080201_50d69ac258327957b445PW8enTvXAcFB.gif




                                                                  1236251854213.jpg

[ 本帖最后由 西角外人 于 2009-3-10 18:3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子 +350 收起 理由
木風郎 + 350 好文章!特此授予社区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3-7 18: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看到我的姓氏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7 18: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舜的后裔..
呵呵..史记上也写过 我的姓是舜的后裔,,不过也有可能是鲜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7 19: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好帖子..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7 19: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不到我的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7 19: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姬,黄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7 20: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18: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LZ把另一半也贴出来吧   我也找不到我的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0: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快10分钟了,还没找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1 00: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1 11: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伯益是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1 14: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伯益,又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等,大约出生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出生地大约位于今天的山东省的西南部地区,具体地址不详。伯益来自于历史上的东夷九族。传说,他能领悟飞禽语言,被尊称为“百虫将军”。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早期先民学会了建筑房屋,凿挖水井。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世纪,伯益的后人建立了潢川黄国,成为今天黄姓的主要来源。伯益因此被尊称为今天黄姓族人的血缘始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伯益,亦称大费,是我国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相传伯益善于畜牧和狩猎,并且发明了我国最早的屋舍,他因此被我国民间尊称为“土地爷”并受到不同形式的供奉。图为位于广东省汕头市礐石风景区白花尖大庙内的一座伯益公像。


传说中的“百虫将军”

伯益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这一时期,我国先民已经完成了从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母系氏族社会已经被父系氏族社会所代替,原始先民的散居正逐步结束,民族开始真正走向融合。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炎帝和黄帝部落与生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地区的东夷九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伯益就是民族融合的见证。他的父亲皋陶一直生活在黄族的聚居地——大约位于今天的鲁西南地区,而他的母亲则来自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联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位于安徽名人馆的皋陶蜡像。

皋陶是上古时期的神话人物,传说生于公元前21世纪,青脸鸟嘴,铁面无私。他有一只独角羊,能知道谁是有罪的人,他在审理案件时如遇到疑难,就牵来神羊,神羊便会触碰有罪的人。因此,皋陶被称为是中国司法的鼻祖,和尧、舜、禹三位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唐玄宗李隆基也以皋陶是李氏始祖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


民间传说,伯益是凰鸟转世,精通鸟的语言,并可以与鸟类对话,是所谓的“百虫将军”。这一传说虽然有明显的神话色彩,却不断地为后人所传颂。今天发现的许多古文中,“伯益”也通常写作“伯翳”。“翳”在古代其实就是指的一种神鸟,民间称之为能庇佑百姓的翳鸟,传说其在飞翔时翅膀极其舒展,能够遮蔽方圆数里。伯益被神话成“翳”,被称作“百虫将军”,与其说是原始先民渴望神灵的庇护,不如说是原始先民渴望战胜自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民间收藏的奇石“伯益训鸟”。

虞官又称虞衡机构,是专门管理山林川泽的政府部门,最早建立于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其目标和职责是保护各种生物和自然资源,使民众有其食,有其用,有其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环境保护机构。最早的虞官是4000多年前虞舜时期的伯益。在他的管理下,草木生长茂盛,人们尊称他为“百虫将军”,也有资料称伯益为世界上最早的环境部长。虞衡制度在我国代代相传,直到清朝。


事实上,伯益生活的原始社会的末期,是中华大地贤人倍出的年代。史料记载,伯益本人就是尧帝封赐的虞官。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设立虞官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生物和自然资源,使民众有其食,有其用,有其材。由于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能力相对较弱,主要靠狩猎为生的原始部落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当然要熟悉各种动物,提高防范攻击的能力,同时降低捕食各种动物和飞禽的难度。因此,担任虞官这一职务的伯益当然地要和自然界打交道,特别是要熟悉各种动物和鸟类的习性,这样才能满足原始社会人们的安全、狩猎、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伯益和“百虫”打交道,并驯服“百虫”也就在情理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1 14: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人供奉的“土地爷”

在伯益生活的那个年代,我国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还非常粗糙,虽然石器的使用和火的发明使原始先民向文明迈进了一步。但是在与大自然中其它动物争夺生存权的斗争中,人类的优势并非十分明显,以原始洞穴为主要栖息地的原始先民,不断地受到各种野生动物的袭扰。《韩非子·五蠹》上有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所记载的这位“圣人”就是指伯益。

传说,由于伯益的能力非凡,尧帝就派伯益带领原始先民烧山开荒、种植谷物,开垦处女地。在烧山驱赶野兽的过程中,伯益发现,经过大火烤烧过的泥土出奇的坚硬。这一点让伯益和族人想到,与其搬运厚重的石头搭建巢穴,何不就地取材烧土筑穴呢?于是,伯益就带领族群将泥土和石头垒砌在一起,再用大火烧,这样就形成了早期的墙。伯益又根据飞禽搭窝的原理,在墙的基础上堆放如芦苇草之类的植物用以遮风避雨,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屋舍。

由于伯益最早发明了利用土地建筑房屋,民间就一直把伯益当做“土地爷”加以供奉。在我国南方的部分农村,至今仍然可以见到一些简陋的神庙,就被称为“伯爷庙”,里面供奉的土地公,就是传说中的伯益。在供奉有伯益的地方,一般以每月的初一、十五向伯益敬奉香火。也有部分地区在“伯爷公生日”那天,举行比较隆重的供奉仪式。至于伯爷公的生日,各地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流传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族谱记载,伯益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廿九日,而北方地区则多以农历二月初二为伯益的生日。考虑到伯益出生之际,尚没有确凿的文字记载,伯益的生日多半是后人牵强附会的结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流传的“土地爷”画像(左)和供奉土地爷的小神坛(右)。

伯益庙,又称土地爷庙,是后人为了纪念伯益而建设的庙宇。各地建设的庙宇规模不等,供奉的伯益塑像也不尽相同。目前现存的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伯益庙位于浙江绍兴会稽,传说伯益就是在这里与南方的三苗族达成和解,为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最终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绍兴会稽的伯益庙大约修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明代的南畿学政萧鸣凤还曾为此庙撰记。由于当地人奉伯益为稽山大王或稽山大帝,所以该庙又被称为稽山大王庙。


我国南方和北方对伯益纪念的方式除了生日不同外,其它纪念形式也存有区别。如南方一些农村,当民宅建好后会在顶梁处供奉“伯爷”,并举行隆重的“谢土”仪式来庆祝乔迁之喜。而北方农村,则会选择在房屋安放顶梁的日子,大摆酒席,让伯爷先“住进来”之后,才最后完成房屋。不过,南方和北方却在一点上保持了基本的相同之处,那就是房屋建设完成后,主人并不会立即住进去,而是让屋子一直亮着灯至少三天,传说那是为“伯爷”进屋引路。即使是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刚刚建设完成的高楼大厦,也会先开启全部的照明灯,方才出售或者入住,大约也是这个原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道教中的镇宅神将,据说也是伯益的化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1 14: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伯益生活的年代,除了中原部落联盟和东夷九族外,在我国南方,活跃着另外一支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三苗族。

三苗族又被称为南蛮,是对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南方众多少数民族部落的泛称,他们主要活动于今天的鄱阳湖和洞庭湖流域,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三”是一个约数,泛指南方各部族。在甲骨文里,“苗”是指在水田萌发和生长的禾苗。因此,三苗族又被泛指为以种植水稻为特征的南方各民族。近代考古的成果显示,三苗族早在大约一万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石器来掘土,并使用类似石器之类的农具来种植水稻。史料记载,三苗部落由原始社会进入早期阶级社会的时间要比华夏民族和东夷九族略早,他们凭借山川之险、水路之便,创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南方部落联盟。

三苗族以蛇为图腾,奉共工为首领。据《山海经》记载,共工确有其人,本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但他是如何成为南方三苗族的领袖,至今仍没有可信的说法。传说,共工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其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来挡水。在一定时期内,共工的蓄水方法为农业用水提供了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后来被大禹的父亲鲧(gǔn滚)用来指导治理泛滥的洪水,不仅没有使河流得到疏通,反而更加泛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山海经》,清乾隆槐荫草堂刻本。

《山海经》是我国现存的保存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堪称中国上古神话宝库。全书十八卷,分《山经》、《海经》两大类,约三万一千字,所记录的神灵共有四百五十多个,个个奇形怪状。内容涉及范围也极广,包含了地理、历史、植物、动物、矿物、医药、鬼神、祭祀、氏族部落诸方面的内容。作者原题为夏禹、伯益,实际上并不是一人一时所作,而是民间的集体创作。《山海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两千至两千五百年间。

与《山海经》同一时代的神话作品,在西方主要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为代表,如雅典娜、阿波罗、维纳斯、丘比特等等都是这一时代神话作品中的人物。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相比,《山海经》毫不逊色。鲁迅认为,《山海经》记载的“祠神之物多用精米(祭祀神灵的祭物多使用精细的大米)”,与巫术相似,他因此把《山海经》归为古代的一本巫书。茅盾则认为,《山海经》是一本包含神话最多的书,但形式上又极像地理书。袁珂说,《山海经》这本书包罗万象,是一部古代人们生活日用的百科全书,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多方面的情况。


虽然三苗族的首领是炎帝的后代,但是,三苗族和华夏部落联盟之间却发生了战争。战争的原因正史中语焉不详。传说,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一百多年,中原部落联盟逐渐占据优势。为了阻挡中原部落联盟向南方推进,三苗部落首领共工在前有高山阻挡、后无退路的情况下,将拦截洪水的大坝豁开,虽然阻挡了华夏部落的进攻,却给整个华夏大地和三苗族带来了洪水和灾难,受害最深的,就是今天的鄱阳湖、洞庭湖流域。华夏部落联盟生活的中原地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共工因此成为我国最早的所谓“恶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怒触不周山”将共工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地。


然而战争并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在这场战争中,华夏民族和南方三苗族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族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舜帝即位后,伯益成为舜帝一个重要的助手,不仅领导着东夷的部落,还带领着一部分的华夏民族。目睹了华夏族与三苗族的多年战争,伯益向舜帝进言: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让臣民过上好日子;征服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大家的力量。南蛮三苗是好胜之族,不能武力强取,而要对其进行恩威并施的分化。三苗族有着自己的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并且有丰富的铜资源,虽然对华夏部落的文化也很欣赏,但是未必就想和华夏部落结成一家,华夏族如果靠武力去征服,不仅不会使他们归顺,反而会激起他们更为激烈的反抗。如果想要征服三苗族,就应该利用华夏民族的优势,协助他们提高生活水准,让他们心悦诚服。伯益的建议受到舜帝的高度重视。舜帝遂派遣伯益协助大禹,前往中原和三苗族各地治水,以此改善华夏族与三苗族的关系。

在伯益和大禹的共同努力下,泛滥的洪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伯益深入三苗族,宣讲华夏族的文化,带去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从而赢得了三苗族的尊敬。一部分三苗族人在伯益的努力下,主动归顺到中原,成为今天汉族的一部分。在他们归顺中原的进程中,也把种植水稻和冶铜的技术带到了中原地区。伯益也因此成为促成南方各民族与中原部落联盟之间民族融和的第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1 14: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姓血缘始祖:土地爷伯益

黄姓的血缘始祖

由于伯益在农业、治水、民族融和等方面的贡献,舜帝有意把帝位禅让给伯益,但是伯益推荐了治水有功的大禹,他就是历史上的夏禹。伯益不受帝位,深得舜帝的敬重,舜帝就将肥沃的土地皋城(伯益的父亲皋陶曾经获封此地并因此而得名,大约在今安徽六安一带)赐给伯益,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为安徽省六安市的标志性建筑“独角神兽”。 六安又名“皋城”,得名于上古的皋陶、伯益父子,六安是他们所在部族的活动场所和聚居之地,因而又成为皋陶文化的发祥地。史载“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ù)。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而善于断案的皋陶有一只神兽,传说就是这独角神兽助其断案犹如神助。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之一,设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


夏禹继承了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后,十分倚重伯益,在他年老之际,多次表示希望把帝位禅让给伯益,但是伯益都以自己德不如禹而拒绝接受。在夏禹晚年,伯益被授权处理朝政,而夏禹的儿子夏启,还不过是一个臣子。据说,夏禹在位十年,东巡会稽山时去世,临终遗言将帝位传给伯益。传说伯益为夏禹守丧三年后,却没有按照禹的嘱托接替王位,而是将王位交给了夏禹的儿子夏启,自己则在箕山之北(今河南省许昌一带)隐居下来。夏启即位以后,却与伯益反目,大肆剿灭伯益在朝廷的势力,并于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即每年都以牲畜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据说,伯益的后裔支脉众多,有记载的就有十四支。这十四支分别发展为后来的黄氏、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等,因伯益被舜帝赐为赢姓,这些姓氏又被合称为嬴姓十四氏。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世纪,伯益的后人在今天的河南潢川县附近建立黄国。黄国大约存在了一千四百年,到战国时期,被北上中原的楚国消灭。黄国灭亡后,部分国民以国为姓,成为今天黄姓的祖先。

对于伯益后人建立潢川黄国的说法,正史和民间史料均有记载,但是潢川黄国的缔造者究竟是谁,正史中没有记载。一般认为,伯益的后代陆终与潢川黄国的关系最为密切。著名的姓氏学者林宝在《元和姓篡》中说“陆终封于黄,号黄氏。” 在闽、粤地区还流传着南陆公创立黄国的说法,当地的族谱多认为南陆公是陆终的次子。不过,正史中却没有令人信服的资料来支持这一说法。考虑到潢川黄国建立时,我国并没有确立通行的文字,因此,关于南陆公建立潢川黄国的说法是相当可疑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竹桥黄氏族谱》是在广大黄姓族人中比较有影响的一份族谱,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广东、香港、东南亚等地区。该族谱记载,南方诸多黄姓支派的始祖就是南陆公。该族谱与流传于如江西永丰地区的《龙山黄氏宗谱》,并称为黄姓最重要的两份族谱。而这两份黄姓族谱都记载,南陆公是黄姓的一世大始祖,或称为“天下黄氏发源之远祖”。
关于潢川黄国的建立者,史学界和民间谱牒专家一般存在着一下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伯益的长子大廉建立的。在伯益被夏启杀害后,夏启为重树形象,将伯益的长子大廉封到地肥水美的黄地,建立黄国。而这一观点本身也有分歧。《史记》记载:在夏朝初年被封到黄地的并非是伯益的长子大廉,而是伯益的孙子,名字叫终。这一说法是目前的主流说法。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颛顼的后代陆终建立的。著名的姓氏学者林宝在《元和姓篡》中认为:黄帝之子“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号祝融氏,生陆终,陆终封于黄,号黄氏。”

第三种观点认为,是陆终的孙子黄隐开创了潢川黄国。比如四川三台《黄氏族谱》和四川武隆《黄氏族谱》都把陆终之孙,昆吾之子黄隐公为黄国的创始人。黄隐的儿子黄高,也被列为开国之祖。黄高传到第十三代至商末周初有裔孙黄石公,辅佐周朝有功,因而被周王朝正式赐姓为黄。按照这个说法,黄姓产生的时间是在西周建立之初,要比现在公认的黄姓起源少一千多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3 20: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神农的后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3 21: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第一大姓,不知道是谁的后裔,因为不同的可能性上百,汗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9 08:39 , Processed in 0.01571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