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1|回复: 0
收起左侧

中国名字的起源习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4 15: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的称号。为名和字的合称。在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今合称“名字”,则指姓名或名。参见“冠礼”、“笄礼”。
  名字是人的一种称呼,一种代表。
  据说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古人“名”的由来。其实在我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是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长到20岁的时候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筓”之礼以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可见,古代的时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那么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一般认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 释地》:“广平曰原。” )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既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词语的语义发生了变化,对于古人名和字的语义联系就很难看出来。不过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仍有许多先贤的名和字可以品出味道来。
  名字是一个不知名物品的代号,有了名字才能准确的指出一个东西,否则,将分不清物品。有了名字我们才能更有气质的活下去。
 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可知: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方由父亲正式为之命「名」。这大概是从前医卫条件差,出生满三月,确定能存活,长辈才帮小孩正式取「名」。「名」是幼时在家供亲长称呼之用,通常称「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晋成公名黑臀,鲁成公名黑肱,齐桓公名小白……
  「名」与「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来,意义上,有其密不可分的关联。《白虎通˙姓名》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大体上,我们粗分为以下七大类∶
  一、同义互训。名与字的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
  二、反义相对。名与字的意义相反,两者对立相应。这是希望人不要过与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连战,字永平
  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经史载记,使用典故。如:陆羽,字鸿渐(《易˙渐卦》:「鸿渐於陆,其羽可用为羽仪」)
  四、景仰前贤。如:牛僧孺,字师黯(汲黯,字长孺,汉武帝赞之为社稷之臣)
  五、崇奉宗教。如: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
  六、原名变化。把名做些简单变化,便成为字。如:李白,字太白
  七、记实志盛。有些人名、字间,根本无法望文生义。如:张耒,字文潜;若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纪录:「张文潜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为名,而字文潜。」任谁也猜不透其名字意义上之关联
  名与字除了表称呼外,还能显现亲属关系。最常见的形式是:兄弟姊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辈关系;万一是单名的话,就共用同一偏旁,例如苏轼、苏辙兄弟。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现长幼排行,先秦时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长)、仲、叔、季来表示。例如:孟姜女;孔丘,字仲尼;伯夷、叔齐两昆仲。唐代则以数字来表示,称为行第(大排行)。例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中的「杜二」是指杜甫,白居易《与元九书》的「元九」指元稹,韩愈《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以名字来表示长幼秩序。
  名字用字规范问题
  国家即将出台一个《汉语人名用字规范表》,以规范人名用字。此表目的,就是要根据人名用字规律,考察已有的人名状况,确定合适的人名用字数量,减少人名用字中的生僻字。通过定量、定形、定音、定序,通过科学、系统、全面的整理,使名字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更充分地发挥现行汉字在国内和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有人认为,这个表可能限制了人们取名的权利。而据《汉语人名用字规范表》课题组负责人厉兵教授介绍,该表将收字12000多个。收字的原则是:有音无意、有意无音、音意不详和有音有意而无书证(经史典集里找不到出处)的字,不收或少收。他说,适合做人名而意义好的字,字表里都收了。
  语言文字学家、北大教授苏培成认为,人脑记忆汉字有个极限,不过七八千字,常用字不过三四千字。人为地突破极限,去记哪些根本不用或很少使用的生僻字,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一般来说,一个中等文化的人,其认识的字只是三四千个,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的识字量一般是5000字左右。能将《人名用字规范表》中的12000多个字认全,估计全国人数不多。实在没有必要非要在这12000多个字以外去找一个连自己也不认识的字做名字,这样做除了给自己给别人添麻烦外,还能有什么意义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9 23:47 , Processed in 0.00778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