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8-5 19: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生产力相对停滞,军事装备、科学技术大幅度倒退。
现在某些人极力鼓吹的康雍乾之世,其实大多是对明末的恢复性增长。
满清收支在嘉道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基本是不变的,地丁 3000万,耗羡 460万,以及其他共计4800万两白银,根据《满清文献通考》田赋所载, 顺治十六年(1659)中国耕地总数是五百四十九万顷,康熙二十四年增长到六百八十三万,乾隆十八年增到七百零八万。
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到七百四十一万,而明末崇祯时就有田七百八十三万(翦伯赞),数字刚接近明末土地数字。
可见康雍乾生产恢复是缓慢的,过了一百年才到了明末的生产规模。
满清最高的是嘉庆十七年为七百九十一万,仅仅超过明崇祯时期七、八万顷,以后就下降了,道光十三年是七百三十七万。
中国经济实质上处于停滞中(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767页)。
生产总水平不提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量的人口呢,原因在于明末徐光启等人大力引进提倡种植番薯等,这种作物产量巨大。
明末还在农业上引进了三季稻和玉米等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这些农业作物的推广,从此中国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说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利玛窦中国札记》第十章 )。
而乾隆时来访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则说“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很多人没有衣服穿“,“象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的军队”。
大家都知道宋朝工商业极为发达,而明朝则有进一步发展,铁产量为北宋的两倍半,永乐年间的铁产量高达9700吨,到了17世纪当时欧洲产铁量最多的俄罗斯才2400吨。
但是到了清,政 府严禁采矿,冶金业从此衰落。
明代棉布取代麻布成为纺织品的主流产品。
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
而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康乾盛世结束不久,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明末的对外贸易量是惊人的,美国的弗兰克,他在《白银资本》一书里,凭籍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估计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即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间,由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在七千到一万吨左右,约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3。
一万吨白银,相当于当时中国的三亿二千万两白银。不是欧洲而是中国占据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
而满清由于闭关锁国在鸦片战争前的对外贸易远远低于明代。
明朝的知识分子心胸是开放的,海上军事力量很强大,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引进一直抱着欢迎和学习的态度,“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李约瑟.
当时袁崇焕在宁远城头毙伤后金的红夷大炮就是来自葡萄牙。
明代的火器装备已经很先进了,明末军营营一级编制里除了1000人为骑射外,其余都是火器手。
每一营(5000人)用霹雳炮3600杆,大连珠炮200杆,手把铳400杆,盏口160位。这是何等现代化的装备啊。
随着明王朝的彻底灭亡,经过康雍乾三世之后,先进的火器武装技术被满清埋葬了,到鸦片战争时,手持大刀长矛的清兵对火器已经陌生了。
满清以骑射得天下,对火器和近代军工抱着本能的恐惧和敌视态度,生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清军把“雅克萨战争”中缴获的俄军扳机击发式火绳枪样品献给康熙时,康熙竞然以不得中断前人所授的弓箭长矛作为理由,仅留下二支用作自己把玩,而令清军禁止使用此种新式火枪。
骑射虽然能在明末还占优势,但经过200年火器的发展,骑射最终被淘汰,中国人不用还有洋人用。阻碍先进技术的恶果是最终得到恶报。
西方国家与 日 本求新,求变,对新生事物的渴求,与满清保守,不思变革,对新生事物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种下了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几近亡国灭种的祸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