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4|回复: 5
收起左侧

葡萄牙之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3 11: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启程 1月4日
    晚9点,巴塞罗那家中。

   马上就要启程前往葡萄牙了。

   和上次前往安达卢西亚一样,这次旅行也是与J和D同行。为了不重蹈上一次的覆辙,我们三人都特意准备好了护照和身份证件,相信这一次必然是万无一失。

   只是令人忧心的,是夜晚的巴塞罗那又开始下雨。十二月的冬雨最难忍受,然而再过六个小时,我们就要踏上旅程。

   葡萄牙,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只知道它的命运大约和三个词有关:航海,地震还有康乃馨革命。航海的发展和亨利王子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一样,从美洲和东南亚,运回满船满船沾满了殖民地原住民鲜血的金银财宝。而同样的,他们也没能把这些金银财富有效的利用起来,而是肆意挥霍一空。随后的伊比利亚半岛,便在叹息中走向了破败和混乱。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大败而归,从此将大西洋的制海权拱手相让;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里斯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六万余人死于非命,全城三分之二的建筑毁于一旦,最古典精巧的阿尔法玛区几乎被彻底从地图上抹掉。电光火石之间,两大老牌殖民大国纷纷落马。随后接踵而来的,便是威名赫赫,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和他的大军。

   然而拿破仑始终都没能征服比利亚半岛上的这对难兄难弟。他们反抗起来的时候,看上去简直是不可征服的。随着拿破仑高傲的头颅在滑铁卢失利和不得不再次,或者说是永远的低垂,这两个一度团结的国家,却没能把它们民族团结的优势保持下去。几乎是同时,开始堕入自我混乱当中。西班牙自不必说,左派右派反复争权夺利,互相指斥攻击甚至是杀戮,全世界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里;而此时的葡萄牙呢?1910年,葡萄牙的革命推翻君主制,王室血脉停止控制这个国家,国王曼努埃尔二世流亡国外;1926年5月,军事政变开始,卡尔莫纳元帅一身戎装粉墨登场;1931年,财政部长安东尼奥.萨拉查组织“国民同盟”,32年就任总理,开始独裁。他的独裁时间甚至比佛朗哥将军还要早上不少。而这一统治,便是42年。

   1974年4月25日,康乃馨革命推翻了独裁政权。据说这次革命,又是一次类似于英国“光荣革命”般的不流血运动。革命军人的枪管里,据说插着的,不是子弹,而是一束束盛开着的康乃馨,而政府军就还真的一枪未发,拱手让出政权。民主化的葡萄牙,终于向世界敞开大门。

   一年后,佛朗哥将军去世,西班牙独裁政权土崩瓦解;再一年后,毛泽东去世,中国人民开始认识现代化的世界。

   说的远了,回到我们的第一站,里斯本。

   特地访问了许多网站查询里斯本的历史,但是大多数讲述的比较笼统,不够详实。不过有一条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至公元前205年由罗马人统治。凯撒把这个地方升级为市,并把它命名为:‘Felicitas Julia‘,也就是‘祝贺凯撒’。换言之,这个城市已经拥有了两千余年的历史。我很期待,飞机在葡萄牙里斯本机场着陆后,和它所拥有的文化、历史碰撞出火花的那一瞬间。

二 里斯本 1月5日

   里斯本给我的第一印象,只有三个字:脏、乱、差。

   城市的街道很狭窄,白色和黑色的碎石铺成的路面也有些坑洼不平。就在这样极其有限的交通环境下,一辆辆私家车、巴士、电车和摩托车仍在飞奔。刚刚下过雨的街道泥泞不堪,积水甚多;老屋墙壁因多年的风吹雨打,以斑驳不堪,色彩也黯淡起来,就像老人的皮肤那样,失去了往日的弹性与光泽,里斯本,正在逐渐老去。

   我无法确切地描述它曾经有多么美丽,多么富庶;孕育了多少精彩;从它的港口码头中走出过多少位伟大的航海家。只是从一篇篇讲述里斯本历史的文章中了解到,这座城市,答曰已经有二百余年,未曾发生过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变化。

   如果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犯罪,那么长期活在过去的光环之下则意味着自我遗弃。殖民政策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一艘艘从南美和东南亚开来的储满了金银财宝的商船,把这个国家和这个城市笼罩进了一个巨大的、不断膨胀着的虚荣之中。皇室肆意挥霍财富,人民却依旧在贫困线上挣扎;里斯本吸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居民,也因此而变得市侩、自大起来。于是当从殖民地开来的船只已经不能再满足这个国家积贫积弱的黑洞时,奢侈的美梦便在瞬间被打碎,1755年的大地震,也不过就是在这个城市浮华背后渐渐显露出来的伤口上狠狠地撒了一把盐。

   我们今天主要参观过的景点中,航海纪念碑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这座巨大的纪念碑,静静地矗立在那条从马德里流到里斯本的特如河的入海口处。碑身整体呈船帆型,两侧由下而上,呈阶梯状地雕刻着葡萄牙历史上对航海有着巨大贡献的人。站在船头的,便是著名的航海家王子亨利;半跪在他身后的,是那位率先发现了印度的达.伽马;而那位真正让伊比利亚半岛受益匪浅的哥伦布,高傲地站在第四名的位置上。

   哥伦布对于葡萄牙来说,就像是一出早就编排好的戏剧一样。那个时候的葡萄牙人,早已掌握了水平相当高超的航海技术。因此,当他们听说哥伦布要像向西航行去寻找已经被确定在东方的印度时,他们只是笑了笑,然后把这位天真的意大利人打发走了。哥伦布在无奈之中,找到了正在围攻格拉纳达的伊莎贝尔女王。伊莎贝尔不懂得航海,却懂得如何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于是西班牙人几乎一夜暴富。而葡萄牙人只是还在笑,然后派人东行寻找印度,结果凭借着他们优秀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果然找到了印度。然而这时候,这所有的一切的一切,这航海时代的开创人,哥伦布,却落寞地死在他乡,至今尸骨尚且不能回到意大利,他出生的地方。

   我始终觉得,当这些航海家门站在船头眺望远方的时候,就已经在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航海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极大的投资,赞助者、实施者,谁知道赌赢的几率能有几许?只是一枚枚的金币被投资了;一艘艘的大船被建成了;一名名的水手在茫然中登船了;一杯杯的朗姆酒在暴风雨中被喝干了;一次次的瞭望在等待中失望了,有的人走了,成功了,归来了;有的人走了,成功了,却再也没有回来。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人还是被人们尊重着的。哥伦布的尸骸,至今尚由西班牙四王国的君主塑像抬着,尚在塞维利亚大教堂里受人敬仰;达.伽马的尸体,也被安放到里斯本的热莫尼斯修道院里。只是还有那么多的水手,仍躺在冰冷的海水中,寂寞地从漆黑一片的大洋底,寻找那仅存的一丝光线。这些“走了的,成功的,却没有回来”的人种,最著名的,就是那位受西班牙政府资助,而率领舰队环绕地球的麦哲伦。他被一个岛屿上的土著人杀死,在黎明的前夕,坠入了无尽的黑暗。不过令人感到庆幸的,是他的船员们,继续着他的前进的方向,来完成这一使命。青山四处埋忠骨,麦哲伦若九泉之下有知,有人完成了他的使命,也会感到有一些欣慰吧。

   只是不知道,如果他们看到今日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还能不能就稳稳地睡在那些石刻的、精致的石棺里面呢?

   想想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国家的历史。不难发现,这两个国家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被征服史。出去短暂的辉煌意外,便相继被腓尼基人、哥特人、迦太基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等等文明征服影响过。文明的错综复杂,出去在积极层面上导致的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以外,便是消极意义上的纯正的,或者正统的文明流失。历史上有许多古老的文明或者国家渐渐沦落都是因为文明的衰败。更何况像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这一对难兄难弟。中国自古以来便对我们的文化精神核心视若珍宝。不论哪一个中原文明的王朝,遑论哪一位皇帝,哪一位大臣,坚信的都是一句话:诸侯以夷礼则夷之,狄夷进入中国则中国之。不可一世的大金王朝也好;驰骋疆场的一代英雄忽必烈也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英主康熙大帝也好,都力主学习汉学。中华文明多少次在“蛮夷与戎狄交”的压迫下“不绝若线”,但还是磕磕绊绊滴走到了今天。而伊比利亚半岛,因为没有了那种“纯正的民族精神”,总就感觉在历史的结构上和厚度上,是个弱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子 +500 收起 理由
流年糜烂 + 500 支持原创!给予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1: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辛特拉--罗卡角 1月6日

   辛特拉的确是一个很漂亮的小镇。

   从里斯本坐车来到辛特拉的途中,一路翠绿。想到现在已经是一月,正是肃杀的季节,而这里还能这样美丽,着实不易。据家人说北京前不久刚刚降下暴雪,并伴随四五级大风,温度也降至零下十五六度,看来里斯本的市民还是很幸福的,虽然没有雪,总让人感觉这个城市缺少了写什么。

    我们来的不巧,周三辛特拉最著名的建筑之一---辛特拉国家皇宫不对外开放。我们只得先前往摩尔人当初在这里建立的要塞和佩纳宫。

   其实在山脚下,我们便看见了摩尔人要塞从云层中露出来的一点边缘。它依山而建,城墙也就随着山坡的起伏而起伏,不时安插在其中的敌楼静静地俯视着辛特拉城。从远处看,就可以看出它的沧桑,它的古旧和它曾经代表过的,摩尔王朝在这里的辉煌。

   在网络上,曾经读到过有人对这座要塞的描写,把它的功能与长城相提并论。我自认为这样的比较是一种对长城功能的错误理解。在中国,中原王朝开始大规模修建长城,是自秦始皇开始的。始皇帝雄才大略,统一度量衡以及车轨,后世传诵甚广。史学家们甚至以车书文轨的统一作为中华民族兴衰的象征。后来不但中原王朝如是理解,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也是一样。当初金海陵王完颜亮虽是一代暴君,却也受中原汉学影响至深。他率领大军出征南宋前有诗云:南北车书宜混同,江南岂由别疆封?可见始皇帝这一改革对后世影响至深。而剩下的两件事则长期以来为人诟病:一是他焚书坑儒,执行愚民政策;二是他大量动用人力物力修筑长城。于是后人便把长城,从文化的角度,斥为闭关锁国,骂为无用之功。但其实看深一点,就能明白秦始皇修建长城,绝非只是为了千秋万代留下文治武功的标记。长城,至少在中国古代,即是一条农牧业的分界线。长城以南是广阔的中原大地,中华文明两千余年以来一直以耕种为生;而放眼长城北部,是广阔的蒙古草原和高原,水草丰美,少数民族以此为放牧生存之地多少年来未曾更改。既然我堂堂中华文明以农为本,那何苦要去侵占那些不能耕种的土地呢?干脆,一道长墙,划墙而治。更加上中华文明从骨髓里面透出来的保守,相比起古埃及,古罗马帝国这些古老的,已经消失了的文明,长城,算得上是一个可爱的东西。

   而摩尔人的这座要塞呢?恐怕更多的,还是为了控制辛特拉,甚至里斯本的人民,才修建在这座山上的。然而我们爬到顶峰的时候,云雾缭绕,层层叠叠,不要说里斯本市内,连山脚下的建筑都不得一见。这恐怕也是摩尔人没有想到的吧。据说每年,这样的雨季都要持续数月,连自然都不愿意帮助摩尔人,他们的王朝自然而然,也很难持久。13世纪,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势力全面崩溃,小王国的国君们死的死,逃的逃,如鸟兽散。曾经的不可一世,一瞬间成了过眼云烟。城墙开始破败,防御工事也无人守卫,敌楼上那些紧张而巡逻的士兵,变成了今天好奇而兴奋的旅游者。千年来唯一没有改变的,是辛特拉这横贯连绵的山脉。

    距离辛特拉不远的地方,便是世界闻名的罗卡角,人称“天涯海角”。我还记得,我们在西班牙北部旅游的时候,也曾经造访过西班牙的“天涯海角”---菲斯特拉角。如今又到了葡萄牙人的大陆尽头,海洋开端。

   这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两个国家同时为两个地方命名同一个如此有价值的名字,而且还都能吸引来如此众多的游客,而且还互相没有争论,没有诋毁,没有攻击。两个地方都同样美丽,同样广阔,同样安静。

    我在之前的游记里就曾经说过,我自认为大西洋比地中海要更有震撼力。地中海虽然也好,但游客太多,人烟嘈杂。更加上地中海位于非洲和欧洲两块大陆之间,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内陆湖,即便自我更新能力再强,也无法弥补如此多的人对它造成的伤害。大西洋则不同,它的水蓝,但是蓝的深沉;夕阳也是同一个夕阳,但从骨子里流淌出来一点悲壮;海浪也无非是卷动着的泡沫,翻腾着的激流,呼啸着的风声,但总是能看到一种大气和典雅。我们抵达罗卡角的时候,正好是它最美丽的时候。

   日落时的海景,很难找到它最精彩的一面。不是说有多难寻找到一块可以看日落的海滩,而是极难寻找到一次可以同时看云,看海,看天,看日落的时间。天海本身就是一体,自不必多说,这云却难得。下雨天云层太过厚密,日落时分的阳光本就是偏暗淡的橙色,因而会被全部覆盖;若万里无云,也少了一分神秘色彩。我们今天很幸运,它戴着由云雾水气编织成的薄如蝉翼的面纱,任凭这橙色的日光,在每一个缝隙之中穿梭,跳跃。

   海边的一处平台上,修建着一座纪念碑。纪念碑的顶端立着十字架。我不知道这十字架的真实用意,因为罗卡角没有菲斯特拉那样的宗教意义,大概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人们对上帝创世的敬畏吧。除此以外,纪念碑上还刻着葡萄牙诗人卡蒙斯的一行诗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卡蒙斯毕竟只是个诗人,大约还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他深情地给这个地方赋予了如此重要的内涵,却没想到从他身后走出来的那些航海家们打破了他对天涯海角的定义。卡蒙斯当年也曾经站在过这里,也曾经向大海的彼岸望过去,只是四千公里的距离,与这位诗人开了一个玩笑。

   卡蒙斯如今静静地睡在热莫尼斯修道院里。和前面我们提到的达.迦马睡在同一个地方。两副石棺平行摆放,供后人观瞻。达.伽马的塑像再熟悉不过了,他戴着航海家帽,身着葡萄牙式的传统长袍,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大理石棺上刻着他的坐舰,四只石狮位于棺材的四角,用它们的脊背背负起这位航海家消瘦的身躯。卡蒙斯的石棺在另一侧,石棺的形状大抵相同,只是卡蒙斯的塑像却是一身戎装。我特地从网上查询了一下卡蒙斯的资料,然后大吃一惊:
   "卡蒙斯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年轻时卡蒙斯曾赴摩洛哥与摩尔人作战,并丧失一眼。1552年他回到里斯本。据说他在那里用刀刺伤了一名法庭官员的脖子,为此他被关押到1553年3月,以到印度为国王服务为代价他获释。在果阿他因负债又被关押。他将果阿称为是“所有正当人的继母”,但他研究当地的习俗以及地理和历史。他还参加了去马拉巴海岸和红海的远征队。1556年他赴澳门并在那里升为军官。1558年他开始回国。他的船在湄公河上失事,他依靠浮板得生,并救得了他的手稿,但失去了他的中国爱人(Ti-Na-Men)。在莫桑比克他又一次被拖延,直到1570年才得以回到里斯本。葡萄牙国王授予他一份养老金,但1578年国王塞巴斯蒂昂战败身亡后这份养老金也停了。此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卡蒙斯穷途潦倒,只有一个从澳门一直跟随他的仆人服侍他。 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兼并,阿维什王朝灭亡。这一年也是卡蒙斯逝世的年代。葡萄牙香料贸易帝国的辉煌从此也就随着这位歌颂它的诗人一起,永远的沉睡在了热莫尼斯修道院里面。"

    原来这位葡萄牙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老年时期的穷困,潦倒,落寞,和那位哥伦布完全一样。后人把他的诗句刻在大西洋的面前,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补偿了吧。出于对他的尊重,在这里放上一首他的爱情诗:

   卡蒙斯  我的心灵和我的一切

   我的心灵和我的一切
   我都愿你拿去,
   只求你给我留下一双眼睛,
   让我能看到你。

   在我的身上
   没有不曾被你征服的东西。
   你夺去了它的生命,
   也就将它的死亡携去,
   但愿你将我带去,
   只求你给我留下一双眼睛,
   让我能看到你。

随想

   写完了葡萄牙一行的游记之后,又想起去年五月在西班牙南部的游历,回过头来,写点东西。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欧盟国家里算得上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不记得是哪年的统计,欧盟成员国中,爱尔兰是经济状况排在倒数第一的,其次是葡萄牙,西班牙紧随其后。爱尔兰这几年合理利用了欧盟每年的援助,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有摆脱倒数第一这个恶名的趋势,而葡萄牙和西班牙则仍然没有能找到什么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 经济上虽然落后,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却还能吸引无数的游客。不论是像里斯本、马德里还是巴塞罗那这样的大城市,或者是辛特拉、塞哥维亚这样的小城市,都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的目标之一。究其原因,还是对历史的合理保护。 这次在里斯本,我们没少访问教堂。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里斯本大教堂,也不是贝伦区的热莫尼斯修道院,而是一座位于里斯本市中心、紧邻SANTA JUSTA电梯的无顶教堂。这座教堂在里斯本大地震的时候,失去了屋顶。剩下的就是它的四壁,和位于四壁上的雕刻。同行的德华认为,里斯本市政府没有选择修复这座教堂,而是把它作为吸引旅游者的一个遗迹,既节省了修复经费,每年又能从旅游业中获利不小,实属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好手段。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不过我想到的,还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看到这座教堂的人,眼前都会浮现出里斯本大地震时的惨状。数万人流离失所,母亲找不到孩子,妻子寻不得丈夫,白发人送黑发人,好好的一座大城市,瞬间被哭泣、痛苦、悲伤和茫然笼罩。 说到这里,倒想起一件事情来。地震的第一波过后,葡萄牙王室没有选择逃离城市,而是选择全体前往热莫尼斯修道院,为他们的国家、城市和人民祈祷。我们知道,大地震过后,一般都会伴随着震度不低的余震,而且像里斯本这样的沿海城市,甚至有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海啸。余震果然来临,而热莫尼斯修道院,居然在这样一波波的袭击中,毫发无损,王室的成员们也就这样逃过一劫。

   这个故事是随心想起来的了。还是回到这座无顶教堂。看到这座教堂,又联想到中国,我首先想起的就是圆明园。近几年来,有很多的专家都提出要重修圆明园,还给世界人民一个完好无损的大清帝国的冬宫。然而不知是因为经费来源没有寻到,还是实在无从入手,总之这修复计划一直没有进行。我倒觉得这算得上是幸运。圆明园毁于大清帝国国力衰败之际、英法联军之手,它的废墟,就是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后果。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如果把它修复,不但劳民伤财,也就丧失了它的历史意义,反而画蛇添足。

   由此想开去。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王朝,基本都定都于那么几个城市: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可以说,西安是对文化古迹保存相对完整的城市,古老的城墙,如今依然屹立不倒。而北京的古城墙,却因为建国初期对北京城市规划发展的错误定位,而遭到了拆除。而现如今,政府又不得不大规模宣传,派遣专家,从厚厚的眼镜片后面,寻找居民家围墙中古城墙的每一块城砖。 这是在是一种悲剧,一种文化的悲剧。 我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感叹过几大文明的堕落。腓尼基的堕落源于自满和停滞;埃及的堕落源于不自重的扩张和文字的流失;阿兹特克的堕落源于无知和野蛮,还有血腥的侵略;印度的堕落源于宗教蒙蔽和混乱。中华文明很幸运,历经数千年而仍然存在,但是却渐渐地被淡化和遗弃。就好象以前我在《此行江南》一文中写过的那样:

    "从敦煌的文明果实大量流失开始,在那个悲剧的年代,中华文明随中华大地的陷落而陷落。到建国时,大地停止了陷落,而文明还在流失。渐渐地,疯狂的时代又一次践踏了这些辉煌的精华,至今日,我们手中握有财富,而在那些曾经本该有最优秀的中华文明、有着最优美的线条的地方,却是伤痕累累。对于人而言,伤在皮肤,很容易就会痊愈;即使留下疤痕,也有先进的手术将它去掉;伤在肌肉,外敷内服,安心静养,即会好转;伤在内脏,住院从医谨慎而行,也可保住性命。然而对于这文明、这线条而言,这伤狠狠地嵌入灵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可能也不过就是一点表面上的损失;但对于一个文明而言,这简直就是自己在为自己的未来挖一座坟墓,早晚要把自己埋葬".

   一座三峡大坝,埋葬了无数具有特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我们动辄引用外国专家的思想来优化教育体系,却忘了孔子在千年前就已经倡导过“素质教育”。我们平常引以为豪的、一年一年积淀下来的文化成果,被我们已经逐渐挥霍干净。在这方面,我们确实应当好好地向西班牙和葡萄牙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 12: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兄文笔厚实,不知是否有兴趣加入西华诗友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2: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小志


   呵呵 高抬了
  就是写着玩的,很少写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 12: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1: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有俯瞰一切的潜质,思维的跨度很宽的说.
同行的德华可姓刘?呵呵,开个玩笑.
这游记帮我温习了下学过的历史,也跟着长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9-20 22:53 , Processed in 0.00946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