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华报马德里消息 (特约记者 陈家其)浙江侨胞X先生早几年在PARLA某街区中心地段开了一间食品店,生意确实火了几个月。同是浙江籍侨胞M先生在该街区左侧也开了一间,生意也不错。M先生全家人手多,几个月下来,深知这个街区地段生意有得做,就在右侧再开一间食品店(下文我们称呼M先生的两间店叫“二头店”),X先生只有夫妻二人,进货看店,轮换休息、吃饭。眼看M先生在自己的食品店(下称“中间店”)两侧各开了一家店形成包围之势,心里真不是滋味。自己生意直线下降,过去每天卖20多箱面包,现在每天只能卖3箱面包。只怨自己子女年幼,夫妻二人分身乏术。要不然早些再开一间店,也不会被M先生包围在中间。眼下三店鼎立,自己处于劣势,若要摆脱困境,实在很不容易。唯有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延长营业时间,给老顾客赠送小礼品,收款免除零头小尾数,帮顾客送货上门等等可以说使尽浑身解数,几个月之后生意逐渐稳定下来。三间食品店数年下来相安无事。
去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同样波及旅西华人的各行各业,大家的生意都不同程度下滑。大量南美移民返回原籍,使华人经营的食品店减少了大量的消费顾客。这样还只是商业大环境笼罩在经济危机阴影下,商业竞争的小环境也是日益恶化。M先生的两间食品店周边近年来新增了几间同样类型的食品店,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包围圈。M先生的“二头店”生意也越来越差。对M先生更直接、更贴近的竞争,使M先生束手无策。百般无奈之下想出一招妙计。M先生对面包公司老板说:“中间店”与我“二头店”抢生意竞争厉害,你们要停止供应“中间店”每日三箱的面包。否则的话,我的“二头店”就停止从你公司每天40箱面包的进货。你看着办吧!
面包公司老板虽然不愿意无端停止“中间店”的每日三箱,更不愿意失去“二头店”的每日40箱生意。舍小求大是商人的本能,面包公司老板权衡一下40比3的利弊,就停止了“中间店”的面包供货。
面包是西班牙居民的主食,政府有法律规定出售面包的上限价:220克重的面包每条不得超过1欧元。华人食品店通常都是限价每条0.6欧元以下。对于面包出售的下限价,政府是没有限制的。只要商家愿意免费白送给市民也行,政府欢迎此类慈善行为。X先生的“中间店”毫无先兆的被停止供应面包,自然很快就知道了个中奥秘。华人食品店是不能没有面包出售的。俗话说“东溪不流西溪流”,X先生很快联系到另外一家面包公司供货,恢复了面包出售。每条面包售价从原来的0.50欧元减为0.45欧元。“二头店”的M先生闻知后,就把自己的面包每条0.40欧元出售。随后“中间店”每条面包卖0.35欧元。再后来“二头店”每条面包也卖0.35欧元,客人买一条面包附赠一条MINI小面包,买两条送两条,多买多送。这个时候,“二头店”的面包价格已经低于西班牙最便宜的LYD公司与DIA公司的每条0.39欧元,还有赠品。每天12点之后到14点之间,门口买面包的顾客排起了长队。虽然卖面包赚不了钱,可是客人总会带点饮料或其它货物,照样能赚钱。看到“二头店”每天排队,生意红火,“中间店”的X先生咬咬牙,每条面包卖0.30欧元。生坯面包进货价每条0.27欧元加纸袋每条0.01欧元,再加烤箱电费、人工成本,卖面包已经实现“零利润”。X先生心里想,我“中间店”每天卖了3箱面包,你“二头店”每天卖40箱面包,甭说是零利润,就是赔本我也奉陪到底!“二头店”M先生眼见自己的生意红火,在目前经济危机下大多数食品店生意下滑,自己店门口居然天天顾客排队,深明“招牌效应”的含义,低价面包就是招牌。随即“二头店”面包每条也卖0.30欧元。“中间店”X先生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理念,把面包售价定位每条0.25欧元。真正实现赔本。在我们华人同胞少数人的努力之下,奇迹发生了,PARLA地区成为全西班牙面包最便宜的地区。少数侨胞无序竞争引发的恶意价格战,PARLA的中国商人协会会长陈伯权先生与众多理事同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引起了大多数华人食品店业主的公愤。有人骂道:“万里迢迢,远渡重洋来西班牙做赔本生意,到底是发什么疯?本来生意就很难做了,还要害大家竞相低价减少利润!”可是骂归骂,你还能把他怎么样?他们愿意做赔本生意是他们的自由,既不能说服他们改变主意,也不能开除他、驱逐他。陈伯权会长召集理事会,与绝大多数食品店业主约定:为了维护大多数华人食品店的整体利益,把面包价格最低定为每条0.45欧元,做生意只做公平竞争,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更不能做损人不利己的事!协会的建议获得绝大多数华人店主的认同,执行协议,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