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22|回复: 5
收起左侧

唐朝十三款铠甲详细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8 00: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evilla的天好蓝 于 2010-8-28 00:01 编辑

  唐十三铠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锁子与山文是并列的两种铠甲。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这些甲都属于一种范畴,它们不是全身甲。但是,它们的某些防护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间凸两边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这样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加轻,但是防御力却大大的提升。而且造型相当美观。

1133332D6-0.jpg



  唐十三铠明光铠
  唐朝的甲制共有13种,其中明光铠、光要铠、细麟铠、山文铠、乌锤铠和锁子甲都是铁甲,由铁制成。
  在唐朝,前代流行的两当铠已经被淘汰,在汉末晋初出现的明光铠成为唐军装备的最主要的铠甲,名列《唐六典》的甲制之首。明光铠除了继承了两当铠的优点以外又对铠甲进行了改进,比如:加了披膊,膝裙和对头盔也进行了改进,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以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日后军队常用的锁子甲,在唐朝也列如有甲制中。明光铠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了: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50ace9d6e3fe633f07088bdf.jpg
  锁子甲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 “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代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锁子甲是一种用铁链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形的铠甲。这种甲穿起来柔和便利,比大型坚甲轻松。

  皮甲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铠甲材料最好是使用皮革。皮革铠甲的使用年代久远,即使后来出现了金属铠甲,但是由于皮甲轻便、价廉,所以仍被普遍使用。
  相传甲也是蚩尤发明的,是一种用皮革制的皮甲。这虽是神话,但是从中说明,铠甲最初使用的材料就是皮革。
  到了唐代前后,一改以前甲片的缀合方式,出现了把几层皮革重叠起来使用的新型皮甲。这种皮甲一直沿用到十七世纪,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铠甲。

  步兵甲
  为适应步兵野战的需要,在唐代供步兵使用的步兵甲有了很大发展。据《通典》所记,当时每队战士有60%的人装备有铠甲,而汉代军队披铠甲的士兵仅占总数40%。这种步兵甲的基本形制是:身甲前后片在双肩上用带联扣,两肩所覆披膊作兽皮纹,腰带下垂有两片很大的膝裙,上面叠缀着几排方形的甲片。宋代的“步人甲”就是由这种铠甲演变而成的。
  补充说明: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 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

  唐十三铠绢布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唐十三铠马甲
  《唐六典》列举的十三种铠甲中,最后一种名为“马甲”。有人以为是当时战马所着,其实不然。根据东晋以后的习惯,只有人穿的胄甲才能称“甲”,马着的甲衣只能称“具装”,而不叫“马甲”。
(迷客军事网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01: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illa的天好蓝 于 2010-8-28 00:06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明光铠较早的参战纪录是《周书·蔡礻右传》中如下的话:“礻右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 ’,皆遽避之。”我想,明光铠因为反光强烈,在战场上是很醒目的,因此在它还不普及时,能够给敌人以很大的视觉冲击。

  南北朝时期装备了明光铠的证据如下:河北赞皇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李希宗墓中陪葬持盾陶俑、北齐天统二年(566年)崔昂墓中陪葬陶俑、陕西咸阳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墓陶俑,等等。总的来说,北朝后期表现出明光铠逐渐排挤两当铠的趋势。

  上面所说穿着明光铠的陶俑所戴的头盔,中脊起棱,额前伸出突角,两侧有护耳,护耳上又有一层突起(术语叫护)。这种头盔流行于北魏末年到隋朝。

  隋朝盔甲技术和装备情况跟北朝晚期相差不大,只是明光铠基本上已经排挤了两当铠。大业七年(611年),中国侵攻高句丽,主力骑兵四个团中有两个团装备马铠和明光铠,而没有一个团装备两当铠。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朝代,那时的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盔甲技术方面也是如此。这方面的情况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首先,唐朝军队盔甲装备比例比前代有了很大增加。从《通典》和《太白阴经》卷四《军械篇》我们可以知道,唐朝的标准是着甲士兵占士兵总数的60%。虽然并不是都穿着铁甲,但这个比例比起前面说过的汉代军队着甲比例,还是有很大进步的。唐军在开元年间的数额是54万,若足额装备,需要盔甲32.4万副。能够满足这个需求,说明了生产力的发达。

  在盔甲种类方面,《唐六典》卷十六提供了资料:“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文山甲、五曰乌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


        从上面的盔甲种类可以看出:明光铠被认为是最好的盔甲,唐朝是明光铠的全盛时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求求剑3不要再用橡皮筋来糊弄我们啦,头盔是这样子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01: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光铠是在网上炒得很热的盔甲。许多网友对它有一种近乎崇拜的情绪。在查阅了许多资料之后,我认为这种“崇拜”是有道理的。明光铠不仅表现了当时中国盔甲技术的优势,而且它是一个机会,如果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中国盔甲将长期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机会并没有被把握住。

  曹植在他的《先帝赐臣铠表》中记载有明光甲。说明那时候已经有了这种盔甲。至于文物证据,最早的是孝昌元年(525年)元熙墓陪葬的手按大盾的陶俑,它所披铠甲的胸、背部分都是由左右两片近似椭圆形的大型甲板组成的,腰间束带。建义元年(528年)元邵墓中陪葬的陶俑也有穿着明光铠的。这类陶俑高30.8厘米,而同墓中普通士兵俑高不过19.1厘米左右。可见明光铠在当时是军官阶层的豪华装备品。

  明光铠最主要的特征是胸前、背后大型圆形或椭圆形甲板,这种甲板经过打磨,在阳光下有耀眼的反光,就好像一面镜子。而汉代镜子上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套话,明光铠因此得名。明光铠较早的参战纪录是《周书·蔡礻右传》中如下的话:“礻右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 ’,皆遽避之。”我想,明光铠因为反光强烈,在战场上是很醒目的,因此在它还不普及时,能够给敌人以很大的视觉冲击。

  南北朝时期装备了明光铠的证据如下:河北赞皇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李希宗墓中陪葬持盾陶俑、北齐天统二年(566年)崔昂墓中陪葬陶俑、陕西咸阳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墓陶俑,等等。总的来说,北朝后期表现出明光铠逐渐排挤两当铠的趋势。

  上面所说穿着明光铠的陶俑所戴的头盔,中脊起棱,额前伸出突角,两侧有护耳,护耳上又有一层突起(术语叫护)。这种头盔流行于北魏末年到隋朝。


南北朝的明光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隋朝盔甲技术和装备情况跟北朝晚期相差不大,只是明光铠基本上已经排挤了两当铠。大业七年(611年),中国侵攻高句丽,主力骑兵四个团中有两个团装备马铠和明光铠,而没有一个团装备两当铠。此外隋朝的情况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隋末发生了中国军事史上一件大事:重装骑兵从汉族军队中消失。与之相对应,马铠不再是汉族骑兵的重要装备了。在我看来,发生这个突变的原因是这样的:蒙古马很矮小,平均体重只有300公斤。若骑兵的体重以55公斤计,其装备总重以20公斤计,马铠如前面所说,以40公斤计,这样,战马若披铠,载荷就超过了体重的1/3,这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即使勉强承受,其机动性也要大受影响,而在中国这样辽阔的地方,军队的机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军队的威力由打击力、防护性和机动性三部分组成。三部分若不能达成一定的平衡,总体威力就要大受制约。隋末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隋朝重装骑兵面对农民起义军轻装长矛手和轻骑兵,没有体现出与其昂贵成本相称的战斗力。蒙古马不能承受沉重的马铠,重装骑兵在机动性方面的表现也就非常糟糕。而农民军轻装部队利用机动性优势,在辽阔的战场上战胜了笨重的隋军。继隋朝而起的唐朝,在血淋淋的经验和教训面前,也就无法产生对于重装骑兵的“崇拜之情”。轻装骑兵成了必然的选择。从唐朝开始,中国的汉族政权不再把重装骑兵视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装骑兵在战场上的地位一落千丈,以至于到了可有可无的程度。与之相适应,马铠也就越来越找不到市场,实际上唐以后一直发挥着作用的只有礼仪性的马具装。

  上面的话的证据是著名的“昭陵六骏”、新疆阿斯塔那永昌元年(689年)墓出土的骑兵俑,这些艺术品所表现的战马都是不着铠甲的。而敦煌莫高窟唐代洞窟中表现骑兵作战的壁画,所表现的大部分战马也是没有穿着马铠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朝代,那时的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盔甲技术方面也是如此。这方面的情况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首先,唐朝军队盔甲装备比例比前代有了很大增加。从《通典》和《太白阴经》卷四《军械篇》我们可以知道,唐朝的标准是着甲士兵占士兵总数的60%。虽然并不是都穿着铁甲,但这个比例比起前面说过的汉代军队着甲比例,还是有很大进步的。唐军在开元年间的数额是54万,若足额装备,需要盔甲32.4万副。能够满足这个需求,说明了生产力的发达。据我所知,时代相近的世界上只有最盛时的东罗马军队比唐朝军队人数多,而它们的装备大体上是一样好的。

  在盔甲种类方面,《唐六典》卷十六提供了资料:“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文山甲、五曰乌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在这些盔甲中,我不知道布背甲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希望达人指教。从上面的盔甲种类可以看出:1.明光铠被认为是最好的盔甲,唐朝是明光铠的全盛时期。2.即使是盛唐时期,很多盔甲也不是铁质的。这有战术需要的原因,也有生产能力制约的原因。关于盔甲的生产过程,我下面还要详细提到。3。锁子甲似乎已经实现国产化了。但对它的评价并不很高。从锁子甲的性能来看,它得到这样的待遇也是应该的。


唐朝武士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01: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说说全盛时期的明光铠。

  唐朝明光铠按年代先后顺序可以分为五型。

  第一型:以龙门石窟潜溪寺的天王雕像为代表。该雕像完成于650年以前,穿着铠甲的形制是甲带十字形在胸前打结,左右各有一个大型圆甲板,有披膊。腰带下左右各有一片膝裙,用以保护大腿,小腿上也有保护层,术语称为“吊腿”。

  第二型:以鳞德元年(664年)郑仁泰墓出土的涂金釉陶俑为代表。头戴头盔,有护颈和护耳。身甲也有护颈,身甲前部分成左右两片,每片中心有一小型圆甲片,背部则是整块大甲板。胸甲和背甲在两肩上用带扣联,甲带由颈下纵束至胸前再向左右分束到背后,然后再束到腹部。腰带下左右各一片膝裙。两肩的披膊有两层,上层作虎头状,虎头中吐露出下层金缘的绿色披膊。我认为这个陶俑是很美观的。唐朝二型明光铠跟第三型并存了一段时间。

  第三型:以总章元年(668年)李爽墓出土的陶俑为代表。其中一件99.5厘米高的贴金彩绘俑,所戴头盔左右护耳外沿向上翻卷,身甲向上伸出护颈。披膊呈龙首状。胸甲从中分成左右两部分,上面有凸起的圆形花饰,在上缘用带向后与背甲扣联。自颌下纵束甲带到胸甲处经一圆环与横带相交,腰带上半露出圆形的护腹,腹甲绘成山纹状,同墓出土的另一件标本,腹甲绘成鱼鳞状。腰带下左右各垂一片膝裙,小腿缚扎吊腿。神龙三年(707年)任氏墓出土的陶俑,也属于第三型。不过在同期咸阳苏君墓中也出土了两件着第二型盔甲的陶俑,说明两种铠甲的并存。

  第四型:以长安三年(703年)独孤君妻元氏墓出土的彩釉陶俑为代表。头盔护耳上翻,顶竖长缨。护颈以下纵束甲带,到胸前横束至背后,胸甲中分为左右两部分,上面各有一块圆形甲板。腰带下垂膝裙、鹘尾,下缚吊腿。披膊作龙首状。这种盔甲形态在唐朝出现得很多。莫高窟唐窟中也常见这一型盔甲。我认为四型盔甲也很美观。

  第五型:以敦煌第194窟的神王雕像为典型标本,敦煌文物研究所将它定为中唐(763-820年)的作品。头盔的护耳部分翻转上翘,甲身连成一个整体,背甲和胸甲相联的带子,经双肩前扣,胸部和腰部各束一带,腰带上方露出圆形腹甲。披膊作虎头状,腿缚吊腿。同样的标本有榆林窟第25窟内壁画的南方天王像。五型盔甲是明光铠的最后一种形制。请注意它的护耳向上翻卷的头盔,已经类似于五代的头盔形制。

  除了明光铠以外,唐朝比较重要的盔甲还有“步兵甲”,其代表是乾封二年(667年)高氏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头戴头盔,身甲前后在双肩上用带联扣,两肩披膊作兽皮纹,腰带下垂两片很大的膝裙,上面绘出几排方形的甲片。李崇润墓中一种着虎头形头盔的陶俑,所穿的铠甲也属于步兵甲。步兵甲是后来宋朝步人甲的前身。

  此外,铁甲中的光要、细鳞、山文、乌鎚和锁子甲,也都是精坚的盔甲。

  从前面的唐朝盔甲种类介绍中,可以发现很多用丝绸或者布料制作的盔甲。专家认为这种盔甲是礼仪性质的,而不是实战装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01: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illa的天好蓝 于 2010-8-28 00:27 编辑

中国出土的唐刀实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ea0e42bc323e834d42af18b.jpg
ad15620e78831a336059f38b.jp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唐刀的渊源
  唐刀的始祖为汉刀(又称环首刀),汉刀多为单手刀,刀柄较短,长度为58~114厘米不等,并且无一例外在刀柄外侧制成扁圆的环状,环首刀也因此得名。唐刀在汉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唐刀采用汉刀的“百炼钢”的锻造工艺,并且改善了在锻造时对钢材里杂质的处理方法,并创造了“包钢”的技术,使唐刀外硬内软,拥有极强的韧性。在改善锻造工艺的同时,外观上也有很大的改进。唐刀去掉了汉刀刀首的扁环;刀身加宽,并且延长刀柄,使唐刀可以双手持握。以上的改进,使得唐刀比汉刀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从外观上更富观赏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实战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开任何盔甲器械。历史上的唐朝时期,只有刀而无剑的,在当时名为剑的,实际上也就是唐刀。
  真正的唐刀工艺使得唐刀的成本太过昂贵,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也就只有唐代才用的起这样精良的兵器,有许多当时的名人,都只为弄一把上乘精良的唐刀而耗尽家财。
  在唐代时,唐刀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已经得到汉刀的冶炼技艺,但是当日本天皇看到唐刀时,也惊叹地说:只有中原才能铸出如此精良的刀剑。日本随即学习唐刀的锻造之法,并加以改进,就成为了今天所见到的世界三大名刀之一的日本刀。而到唐代之后,中国的唐刀锻造技艺逐渐失传,就算以现在的现代工艺,也无法复制一件真正的唐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0 22: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14 06:13 , Processed in 0.00965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